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2020广州新亚影·月光放映世界之后是荒蛮,混沌初开。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
矫揉造作的臭学院,整个片子像是给他独白配的幻灯片儿。摄影是不错,那您倒是做影展啊,糟蹋电影干嘛呢。
一部人类学电影,把走进深山做田野的过程拍摄出来了,从树房子、山洞房子被迁到砖土房子甚至离开大山走向平原的过程,承载记忆的“物”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关于家园和生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负片切换表达生死在外行看来十分震撼。
殖民火星之后的导演返乡 vs 原住民现代化之后的返乡;正负片 vs day/night vs Life/death;她站在山洞里,讲述她出生时候的情境,从这里到那里,仿佛亲身经历。
home 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土地、洞穴、房屋、坟墓,试图从火星来想象家园的模样,但其实地球之内仅仅从山上到山下已是艰难的迁徙。当树房子被火烧成灰烬,被驱逐的个人如何在旧的环境找到依凭,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所在;爬上与父亲一同种下的柚子树的姿态被新的孩童传承,或许这是家园记忆延续的方式。很喜欢用负片来悼念的形式,从与死者的对话到洞穴标记,再到用普遍的悼念视角反思我们用图像记忆的方式,人像在负片中被刻意模糊化,可能是表达了对想象和故事记忆家园的偏好。通过火星设定关照地球上原住民的家园变迁来反思现代化进程,确实蛮有意思,不过也完全算不上科幻吧(倒确实可以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ref)。不过将一切乡愁都投射到深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还是太简单的浪漫化。
无聊的一匹呀
深山老林情感分,三星半吧
啊 好喜欢正负片的转换
3.5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东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确迷人
语言式科幻,被简介欺骗。负片稍有惊喜,越南语旁白使我昏昏欲睡。2020bjff
不太了解越南的国情,所以不知道去火星到底隐喻着是什么,但是这样如梦似幻亦真亦假的拍摄方式我很喜欢,半纪录片半剧情,女人讲述的是幼年在森林山洞里生活的经历,穿插着以前的影像和老照片,男人演的是他的没完成的电影,还有在火星上给父亲的独白。被人侵略的历史让他们离开了原始生活,学会种田终于成了现代人,可是他们怀念自由又原始的过去,可是过去永远回不去了,再见了,树房子和山洞。东南亚风情魅力无限,原始森林的日与夜都是美景。底片和负片,阴间和阳间,电影决定不拍完,因为拍电影就够了,完不完成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了美好,珍藏了回忆。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我们经常去看望,直到不再思念。于是他们造出山形的房顶,以便在白日梦里追忆童年的家。
部分镜头语言还是很美的,开头一度给我一种错觉,是《路边野餐》中提到的野人分篇,也看到了宇宙编辑器的影子。但无论在文学性还是在戏剧性上都比不上前者,不过是能感受到导演对流浪于战争和城市化边缘人群的关注,以及对人灵魂归处“家”的反复叩问。越来越精细发达的城市化,工业化推着人向前的时候给人一种错觉:人是不同于地球其他物种生命的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厌弃着、逃离着,迷失着,越走越远,直到失去连接。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向往着,找到外星人,只有外来文明才能革新推动地球文明的进化,这部纪录片里,导演用最粗粝野生的画面也传达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我想,在精神上我们都是上帝的弃儿...
導演的世界觀、歷史觀很寬廣,越南之於地球,地球之於火星。龐大的宇宙,我們所處的土地就是神聖的。真是讓人看到最驚喜的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20广州新亚影·月光放映世界之后是荒蛮,混沌初开。
对乡愁本身的乡愁……是已死之人企图对死亡事实的遮蔽……有些地方想起《花山墙》……有一段觉得很像瓦尔达 接着马上片中就说起瓦尔达……最喜欢负片段落
矫揉造作的臭学院,整个片子像是给他独白配的幻灯片儿。摄影是不错,那您倒是做影展啊,糟蹋电影干嘛呢。
一部人类学电影,把走进深山做田野的过程拍摄出来了,从树房子、山洞房子被迁到砖土房子甚至离开大山走向平原的过程,承载记忆的“物”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关于家园和生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负片切换表达生死在外行看来十分震撼。
殖民火星之后的导演返乡 vs 原住民现代化之后的返乡;正负片 vs day/night vs Life/death;她站在山洞里,讲述她出生时候的情境,从这里到那里,仿佛亲身经历。
home 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土地、洞穴、房屋、坟墓,试图从火星来想象家园的模样,但其实地球之内仅仅从山上到山下已是艰难的迁徙。当树房子被火烧成灰烬,被驱逐的个人如何在旧的环境找到依凭,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所在;爬上与父亲一同种下的柚子树的姿态被新的孩童传承,或许这是家园记忆延续的方式。很喜欢用负片来悼念的形式,从与死者的对话到洞穴标记,再到用普遍的悼念视角反思我们用图像记忆的方式,人像在负片中被刻意模糊化,可能是表达了对想象和故事记忆家园的偏好。通过火星设定关照地球上原住民的家园变迁来反思现代化进程,确实蛮有意思,不过也完全算不上科幻吧(倒确实可以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ref)。不过将一切乡愁都投射到深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还是太简单的浪漫化。
无聊的一匹呀
深山老林情感分,三星半吧
啊 好喜欢正负片的转换
3.5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外星球假设和剪辑混入的旧时影像分别增加和疏远对于“乡愁”的距离感,有些缺乏lav diaz式对于生活完整记录的轮廓作用, 又让没有那烟雨雾蒙故乡的情绪完整表达,而几场黑白底片曝光似乎也都是较暗场景不知如何颜色处理的折中选择,对比之下今年NYFF同样越南背景的实验短片“Tyrant Star”中诗韵反而更有味道
东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确迷人
语言式科幻,被简介欺骗。负片稍有惊喜,越南语旁白使我昏昏欲睡。2020bjff
不太了解越南的国情,所以不知道去火星到底隐喻着是什么,但是这样如梦似幻亦真亦假的拍摄方式我很喜欢,半纪录片半剧情,女人讲述的是幼年在森林山洞里生活的经历,穿插着以前的影像和老照片,男人演的是他的没完成的电影,还有在火星上给父亲的独白。被人侵略的历史让他们离开了原始生活,学会种田终于成了现代人,可是他们怀念自由又原始的过去,可是过去永远回不去了,再见了,树房子和山洞。东南亚风情魅力无限,原始森林的日与夜都是美景。底片和负片,阴间和阳间,电影决定不拍完,因为拍电影就够了,完不完成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了美好,珍藏了回忆。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我们经常去看望,直到不再思念。于是他们造出山形的房顶,以便在白日梦里追忆童年的家。
部分镜头语言还是很美的,开头一度给我一种错觉,是《路边野餐》中提到的野人分篇,也看到了宇宙编辑器的影子。但无论在文学性还是在戏剧性上都比不上前者,不过是能感受到导演对流浪于战争和城市化边缘人群的关注,以及对人灵魂归处“家”的反复叩问。越来越精细发达的城市化,工业化推着人向前的时候给人一种错觉:人是不同于地球其他物种生命的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厌弃着、逃离着,迷失着,越走越远,直到失去连接。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向往着,找到外星人,只有外来文明才能革新推动地球文明的进化,这部纪录片里,导演用最粗粝野生的画面也传达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我想,在精神上我们都是上帝的弃儿...
導演的世界觀、歷史觀很寬廣,越南之於地球,地球之於火星。龐大的宇宙,我們所處的土地就是神聖的。真是讓人看到最驚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