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

Identity,杀人游戏,致命身份

主演: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约翰·浩克斯,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克里·杜瓦尔,约翰·C·麦金雷,威廉姆·李·斯科特,杰克·布塞,普路特·泰勒·文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致命ID》剧照

致命ID 剧照 NO.1致命ID 剧照 NO.2致命ID 剧照 NO.3致命ID 剧照 NO.4致命ID 剧照 NO.5致命ID 剧照 NO.6致命ID 剧照 NO.13致命ID 剧照 NO.14致命ID 剧照 NO.15致命ID 剧照 NO.16致命ID 剧照 NO.17致命ID 剧照 NO.18致命ID 剧照 NO.19致命ID 剧照 NO.20

《致命ID》剧情介绍

致命ID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中毒骗子爱情的代驾危险证据星级大改造天目危机泛美航空绿夜恐怖爆发怪盗沙晶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寒蝉鸣泣之时·礼黑暗物质三部曲第三季猎罪图鉴2直播游戏我爱你莫里斯相对无言第三季圣诞老人2美国谍梦第一季前夫总动员第四季了不起的林千金雪在烧食梦者第三季猎狼犬行动真凶盾牌第二季放学别走悍妻理论加尔维斯顿追凶第一季

《致命ID》长篇影评

 1 )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片子好无聊么。。。

虽然我一直觉得看悬疑片一直在那猜结局是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不得不说这可能是观赏该类影片时唯一能干的事情了。

其实,在小孩他爹被撞死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只有这小子才有作为凶手的可能。

但是我的假设却立刻被我自己推翻,因为从杀人的细节来看这根本不可能。

于是,编剧生猛地用了“人格分裂”这个早已被玩烂的梗来解释这一切。

这特么算是什么玩意?

一般来讲,悬疑推理的精髓之处就是在最后利用合理的逻辑来解释之前铺垫的不合理之处。

而在这些解释之中,“人格分裂”绝对是最残障的一种手法,因为它明确的告诉你,之前的那些,都!

是!

假!

的!

所以最后想怎么解释都行,完全不必去顾忌之前那些闹人心的不合理之处。

这特么是在玩我?

总的来讲,这片唯一的创意之处就是将两个万年老梗合在了一处。

一开始的暴风雪山庄杀人事件,以及之后的精神疾病破解谜题。

这两个梗在上个世纪的中期基本就已经被各路悬疑作家给玩烂了。

希区柯克60年拍的精神病逗比都比这玩的要惊悚。

但是,这可是03年的片!

难道把两个用烂的套路合在一块就能叫创意?

就能叫经典了不成?

真心令人难以理解。

 2 ) 震撼,但却怎震撼两字了得

说实在的,我们学心理学的对人格分裂的接触还是算心理各方面接触比较少的,这些大概应该放到临床医学里去分析。

不过人格分裂也的确是心理学中比较吸引人的一类案例。

因为自己就是学心理学的,对所谓“心理学”电影都是抱有排斥心理的,因为文学和艺术作品里的心理学家,都被塑造成“神”或者“变态”,心理学被神化,或者,妖魔化。

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震撼,至少我很喜欢。

看了前面几位的评价,都是精彩又到位的,我也不多说,仅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最后,为什么只剩下妓女,(当然还不到最最后),我首先就想到了开头提到的麦肯的妈妈,如果最终真正凶手不出现,我就会以为这是个比较大团圆的结局,剩下麦肯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和期望,新的生活在等着这个虚拟世界里的“改头换面”的女人和真实世界里克服人格分裂的麦肯。

可惜,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幻想,我觉得我也要和片中的心理医生一样“很傻很天真”了。

我早就该知道,麦肯人格分裂的原因是童年的经历,母亲的劣迹与虐待,从小到大自己笼罩在阴影之下,矛盾根源在小时候的麦肯和母亲,冲突和高潮出现在结尾,必然应该剩下的、暴露无遗的,就是孩子和母亲,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该有个了断。

所以,剩下提米和Paris,象征着小时候的麦肯和他的母亲,最终那深深的恨意盖过了孩子对母亲的期望——那女子和橘子园,Paris死了,麦肯的人性,死了,只留一个成年人的躯壳,和一个受过伤的孩子的心灵。

 3 ) 看的第一部人格分裂电影,非常满意!

这部电影对于我这种脸盲症来说真的非常不友好啊,一下子出现了太多的人物,医生,胖子,加上是十个人格,第一遍前半部分看的似懂非懂,我废了很大的精力去认人,脸盲症加上车祸事故穿插似的叙事方式,以及人格分裂这一条暗线的埋伏,我一开始真的看的一脸懵逼,这种看不懂的感觉真的让人感觉非常不爽,但这个过程越是云里雾里,在知道真相的时候就越是震惊,这种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还是很爽的,而且这部电影有好几个反转,这种连续的反转真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了,非常赞!

 4 ) 不从电影的角度看

人格,personality一具躯体的确可以有不同的人格,37岁的虐待狂,也可以是2岁的黑人小男孩,Identity里面,更是多达10个人格混战一起这些人格如何产生?

如何存在?

是我们的subconscious? 还是仅仅理解为大脑病变?

原先对双重人格本就不怎么信服,如今多重人格早已不鲜见某40多岁的妇女刚做完17个人格的融合,当和一个左撇子人格融合初期,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做这样一个想象好似上帝打盹时扔多了几个灵魂进同一个身体那如何区别人与人的不同?

依据灵魂?

还是依据身体?

一个杀人犯因为体内的凶手人格得到替换就被判免死罪也许我们识别一个人标准,再也不能仅仅依照生物特征而如何又能判定你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即是另一重人格的征兆,而非只是突然性情产生了变化?

回头再来讨论这件事情的可信度人格如何产生?

我究竟如何之为我?

“我”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远在出生之前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某种叫做super power的东西?

若环境造就人格,两个完全矛盾的人格如何同时诞生于同一环境?

当然“我”并非指的这个盘膝于电脑前,手指飞快的移动,满足于喝完一杯荸荠汁,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青年而是指在她躯体内,那个赋予她一举一动的意义的存在体假使我有两重人格,那“我”是否可以变成“我们”?

那我是否还能称为一个人?

一个individual?

还是“我”就是“我”,这个概念之下有两个子概念:我1和我2还是用时下当红的话讲:你不是一个人!

你被……&*灵魂附体!

而人格,是否等同于灵魂?

而灵魂,除了它的宗教意义之外,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讨论的问题?

可这件事的tricky之处还在于:无论你有几个人格,能同时表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这里多少回答了“我”能不能变成“我们”你不能自己和自己打招呼:hi Jason this is Jenny, how are u doing, I'm gonna take over the body today!也不能去超市买东西说sorry, WE are out of changes变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格无法意识到别的人格的存在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用医学的方法引导这些人格“见面”,从而达到人格的融合Identity里的motel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且不论专家们采用了什么方式让他们见面了乱七八糟的人格一个个死去,触目惊心且荒诞但却意味着凶手严重的精神分裂在逐渐愈合可惜最后留下的那个人格在说了一句:whore doesn't deserve a second chance之后善良的妓女人格被消灭,凶手人格彻底占据了身体(惊人的是居然通过小孩子的形象)即便多重人格可信,为何直到今天我们才逐渐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不孕不育的增多,五花八门的过敏症让我们恨不得待在无菌室是人类越来越变态?

还是认知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得以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本就客观存在的问题?

只怕是对宇宙的探求孜孜不倦,对自身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尽

 5 ) 请注意!前方全程高能!

精彩之至!

影片全程保持高能,整整一个半小时的片子居然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全程无尿点。

电影雨夜开篇所塑造的悬疑氛围便极佳,且全片保持不低于开篇的水准。

开头的诗歌、车里的书本、背后的血迹、位置的错乱等等,细节悬疑处显得耐人寻味,惊悚的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抓人心弦。

相当直观地展示了精神分裂合并人格的治疗方式,如此设定现在看来亦是新颖,瞬间联想到24个比利。

善与恶的人格相互搏斗,最终黑暗系的结局翻转略感意外但又合乎情理。

 6 ) 其实是致命身份

一个雨夜!

11个人被困在一个汽车旅馆中,一个一个死去,而且死后尸体都不见了,貌似本格推理的架构,实则叙述性诡计的内核,暴风雨山庄模式与戏中戏模式的完美结合,非常完整且精细打磨的剧情,缜密通顺的逻辑,还有时不时出现绝妙的小细节,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导演很精心也很严谨,每个细节都有所指,会照应一个疑点,这部悬疑片的规律,开头是是倒叙,片头一二十分钟一头雾水,但当凶手被带到法官处质询以及小男孩、Ginny一起爆炸尸体却消失了之后基本上答案就全部揭晓了,实际上第十一个人或者说人格,所有人都会忽视的小男孩Timmy同时就是真凶Malcolm,而妓女, 也就是他的母亲为这一系列犯罪画上了句点。

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基本找不出任何弱点,悬疑片中的上乘之作。

这部电影不像《死亡幻觉》那样故弄玄虚让人反胃,同时导演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故意刁难观众。

虽然带有烧脑片色彩但目的并不是烧脑,其悬疑以及少量惊悚的气氛才是影片重点。

 7 ) 致命

这是一部悬疑片,开头用雨夜、沙漠中孤零零的旅馆这样的情境大肆渲染了典型的连环凶杀环境,然后通过角色的接连神秘死亡把故事慢慢引向高潮。

全片弥漫着惊恐的气氛,悬念环环紧扣,一直到最后才揭示出杀人凶手。

扮演男主角的约翰·库萨克(片中扮演司机)认为:“其实我都自认自己非常聪明,每次在读一个剧本时,我看到一半,可能就猜出个所以然,可是在读《致命ID》的剧本时,它是一波又一波的曲折离奇,结局更是让你完全想象不到.

 8 ) 害人害己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悬疑故事,故事很短但很精悍节奏感很强,变态医生治疗的方案就是让不同的人格互相残杀最后剩下胜利者,但这种胜利者一定不会是正常人格,,精彩妙诀的剧本还有那些大量的细节描写使电影整部电影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镜头切换的微妙感觉更是让你有种异样的感觉,结局倒是在我的意料之内,因为这样的结局就是医生一定会自食恶果,作为悬疑片这部电影非常成功。

 9 ) 《致命ID》:多重人格症候群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部适合多人观赏的大众娱乐片。

其次,本片适合独自静静欣赏并且反复斟酌。

最后鉴定,这是一部牛片。

本片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悬疑的剧情和紧张的气氛,最重要的是,本片不是一部简单的杀人游戏的惊悚片,而是一部地地道道讨论人格分裂的片子。

本片在结构处理上与04年的《机械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详见《《机械师》:非典型性记忆碎片》),当然还不要忘了那部惊世骇俗的《搏击俱乐部》。

这是一部逻辑性很强的片子,而且片中线索和暗喻众多,一不小心就会漏掉什么,狐狸在看完影片后第一件事就是返回去看开头.......片子不作评论,在这里只滤清一下片子复杂的结构:片子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那个没露几面的肥猪神经病Malcom,因杀了6个人而面临死刑,他的心理医生分析了他的动机。

此君在童年遭遇强烈的精神创伤,从而造成了精神分裂而产生了多重人格,叫做多重人格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并由此产生出11个性格各异的分裂人格。

这11个人格分别是前警察兼司机Ed、假警察Eodes、囚犯、motel冒牌经理Larry、从良妓女Paris、小孩Timmy与他的母亲和继父、一对情侣、一个女明星。

他们都被困于神经病Malcom幻想的精神世界里:一个与世隔绝的Motel(汽车旅店)。

而这几种人格中有一个强势人格,他的人格要求统一,所以不断的杀掉其他的人格,从而达到减少人格数量的目的。

由于幻觉的驱使使Malcom在现实中杀了6个人,也对应了在Motel中最先被杀的6个人格。

4年前Malcom杀的六个人,就是他脑内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格同其他人格火拼并消灭他们的结果,这个人格每在脑内消灭另外一个人格,他的躯体就会相应杀害一个无辜的在场者,而他大脑里头所能够记住的只是他自己所杀的人格的化身,而不是自己的躯体所进行的谋杀行为。

片中尸体的消失则代表那种人格最终消亡。

而作为一直阻碍其杀人的一个人格Ed,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逐渐成为强势人格,最后Ed和假警察Eodes同归于尽,而他们一直认为那个Eodes是以前的凶手,心理医生以为促使他杀人的那个人格已经死了,最后只留下了Paris的性格。

但其实在他的思维中,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小孩Timmy,他在一次爆炸中失踪,大家都以为他早已死亡,但是他才是那个杀掉所有人格的罪魁祸首。

当最后Timmy有主导地位时,Malcom又开始杀人了......其实,狐狸认为,这应该是心理医生的一点忽略,因为那个小孩Timmy是他的人格隐藏较深的一个,因为片中曾经告诉我们,小孩从未说过话。

这一点比较直接的反映使Malcom因童年遭遇而产生心理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他曾经遭到遗弃。

其实孩子作为最后的隐藏人格,更映射他童年时期的遭遇,而死掉的人格同时也代表Malcom因童年童年创伤产生的阴暗面:杀死继父表明其童年深受其害,杀死女明星是杀死虚荣,杀死那对情人是杀死滥交嫖妓,杀死假冒牌经理Larry是杀死贪欲赌博,最后杀死妓女可能暗示他对他妓女母亲的恨意......片中有很多地方在暗示场景的虚幻:Ed的车上有一本书的特写是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片中11个人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也就是Malcom的生日;那个在冰箱里的正真motel经理,就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真正死掉的人,别忘了他与冒牌经理同名,也叫Larry......本片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助阵,倒是眼熟的很多:除了John Cusack和已发福的Ray Liotta,还有《婚礼傲客》中的Amanda Peet,《荒野大飚客》里的变态巡警John C. McGinley(此人与John Cusack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友),《蜘蛛侠2》里的章鱼博士Alfred Molina,还有《星河舰队》里的“老尖”Jake Busey,那个饰演Malcom的胖子就是《海上钢琴师》里的MAX。

《致命ID》的导演是年轻有为的James Mangold,看看他的导演年表吓我一跳:从《禁锢的女孩》、《越空情缘》到《勇往直前》和《决斗犹马镇》,部部佳作。

IMDB:7.3/10观赏性:★★★★娱乐性:★★回味性:★★★★总 评:★★★☆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c4a501000ar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10 ) 致命ID完全解析

麦肯芮佛的母亲是一个妓女,在他小时候常常虐待他,并且她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把麦肯遗留在汽车旅馆里。

如此的环境导致麦肯的内心遭受重大打击,产生了多重人格分裂症,分裂出了11个人格,分别是:1.提姆西:一个看起来有点自闭的小男孩,很少说话,也不喜欢玩闹,很受父母的疼爱。

2.乔治约克:提姆西的父亲,为人木讷不善言谈,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很爱他的妻子。

3.艾莉丝约克:乔治约克的妻子,很疼爱提姆西。

4.卡罗林苏珊:一个过气的女明星,脾气暴躁,对生活的档次要求非常高,不能忍受稍次的生活条件。

5吉妮:路易西安纳的女友,较为胆小且迷信鬼神。

6.路易西安纳:吉妮的男友,非常年轻且不太成熟,脾气糟糕。

7.赖瑞华盛顿:一个赌徒,阴差阳错成了汽车旅馆的老板。

对金钱很贪婪,特别鄙视妓女,不乐意协助别人。

8.罗德:一名杀人犯,伪装成警察。

控制欲很强。

9.缅因:一名罪犯,与罗德一同被押运。

目光凶狠。

10.巴黎内华达:一名妓女,性格开朗善于言谈。

11.艾德达科塔:一名司机,曾经做过警察,饱受短暂性失忆的困扰。

乐于助人不怕麻烦,敢于承担责任,不惧危险。

麦肯在四年前杀死了一幢大楼上的6名住户,经过法院审理,判定麦肯杀人罪成立,而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麦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遭到驳回,麦肯即将被处以死刑。

但是在整理麦肯的东西时发现的一本日记让这个案件有了转折,麦肯确实为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

医生想要通过药物治疗,使麦肯的这些人格被迫交集在一起,然后让艾德这个人格找出其中的凶手并杀死他。

最后麦肯看似只剩下了一个巴黎的人格,所以法官批准了延缓麦肯案死刑判决,并将他送入精神疗养院。

但是其实麦肯最邪恶的人格——提姆西,并没有死,他在最后杀死了巴黎并成为了麦肯唯一的人格。

这部影片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信息,下面是我对这部影片中出现的几个问题的解答1.罗德和缅因为什么会来汽车旅馆?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给了汽车的仪表盘,我们可以看到仪表盘的油量指针已经接近低了,所以答案是,他们的汽车没油了。

当然从影片接近末位处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时罗德向巴黎要卡车钥匙,目的无非是想离开这里,但是他不是有警车吗,为什么还需要卡车呢,那是因为那辆警车没油了。

2.哪些细节暗示了罗德有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警察?

罗德下车向旅馆老板展示其警察证件时,并没有完全打开证件,只是快速地晃了一下,一个真正的警察至少会完全展开一到两秒;罗德押解缅因回房时,缅因说的话耐人寻味(我穿着囚衣),他为什么要强调自己身穿囚衣这一点呢,暗示本来罗德应该与他一样穿着囚衣;罗德脱下西装后,毛衣上有一片血迹而且有刺穿的洞。

这点是最明显的,通过血液的颜色可以判断沾上去并不久,这暗示着衣服并不是罗德的,因为他本人没有受伤的迹象。

3.吉妮和路易为什么一直向前开,直到艾德向他们招手让他们停下?

艾德请求路易他们将他送到马路的另一边,吉妮说那一边水更深,这就表示他们是从对面过来的。

既然是从对面来的,现在又要回去呢?

我想是因为前面的路也不通,所以他们只好折回来,没想到原本过来的马路上也出现了一个巨沟,这样他们只好也住在汽车旅馆了。

4.小男孩为什么会有汽车旅馆的钥匙,为什么要在杀人现场放置一把钥匙?

因为汽车旅馆本身是一个虚构的场景,是根据小男孩童年的遭遇化成的,那些带有号码的钥匙象征着母亲与不同客人在汽车旅馆的交易,这正是他内心痛苦的源泉。

小男孩拥有这些钥匙不足为怪,他本来就有。

5.缅因口中的秘密是什么?

缅因被抓后,告诉赖瑞他也有一个秘密,他口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仔细看影片,我们发现缅因逃跑的方向与汽车旅馆相反,但是最后他却又回到了这里,这表明身处此场景的人是无论如何也离开不了这里的,缅因发现了这一点,发现了整个旅馆的不合常识性,他本想告诉赖瑞这一点。

同理,影片后面巴黎想要跑路时,艾德让她留在这里,也是因为艾德知道无论怎么跑都是徒劳的,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虚幻。

6.这11个人格有什么象征性?

提姆西代表了麦肯内心的所有怨恨;乔治和艾莉丝代表麦肯心中对一个正常家庭的渴望;卡罗琳代表了母亲年老色衰渐渐不受客人的喜欢;吉妮和路易代表了年轻时候麦肯的母亲和父亲不成熟;赖瑞代表了母亲所犯的盗窃罪;罗德和缅因代表母亲现在仍旧在监狱服刑;巴黎代表了母亲“妓女”的身份;艾德代表了提姆西所有的善良与正面思想。

7.艾德为什么喃喃自语念出那首诗?

那首诗的意思又是什么?

When I was going upstairs,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I wish he’d go away.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麦肯的邪恶人格编造的,对此我不能够认同。

注意诗中的he,表示的是他,是一个人,而且用了wish,小男孩会用这种词吗?

看看他再影片最后说的话,对比这首诗,很难想象邪恶人格会写出这样的诗,这明明是绝望中的小孩的求助。

我认为这首诗是麦肯本人,在人格分裂之前写下的。

麦肯上楼去找他妈妈,结果发现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嫖客),这个男人常常找他妈妈,而每次的这个时候他就只能够被抛弃在一边,所以他心里很恨这个男人。

但是最近男人似乎不来了(玩腻了),如果没有男人来那么妈妈就可以陪他了,所以麦肯内心希望男人永远不会再来。

这个he指的就是那一个个的嫖客。

此时的麦肯心地还是善良的。

麦肯本身只有两个化身,一个是提姆西(负面)另外一个是艾德(正面),其他的化身都是关于他母亲的。

所以艾德拥有这份记忆并不奇怪,他在潜意识中封存了麦肯的童年记忆,在经过一系列事情后关于麦肯的一小部分童年记忆(他自己并不知道)从脑海中复苏,不自觉地将这首诗读了出来。

8.艾德最后为什么会与罗德同归于尽?

他在死前对罗德说了些什么?

艾德听了医生对自己说的话,认识到自己和汽车旅馆中的其他人其实都是麦肯的不同人格,同时在这几个人格中还藏着杀人犯。

医生交给艾德的任务其实有两个,一是找出其中的凶手,二是减少人格的数量。

这时候艾德的部分童年记忆可能已经苏醒了,艾德意识到其他人很可能都是无辜的,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自己潜意识里认为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自己根据童年遭遇构建了汽车旅馆,自己一步步杀死其他人格,因为汽车旅馆本身为虚构,所有无论事情看起来有多么荒谬,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场景本身就是自己构建的,所以想让谁死就让谁死。

艾德听医生说四年前一个人格杀了很多人,再联想到自己的短暂性丧失意识,更加确定自己就是那个坏的人格。

所以艾德决定赎罪:他原谅了自己的母亲(让巴黎成为唯一的人格),与另外一个人格(罗德)同归于尽。

仔细看影片,艾德死前对罗德说了些话,只不过只有口型没有声音。

通过口型可以知道,罗德说他并不是凶手,艾德说他知道(I know)。

至于艾德杀死罗德的理由,一是为了完成医生的嘱托(减少人格),二是如果他不这么做直接自杀,很可能最后存在的人格是罗德而不是巴黎,他不希望这样(罗德是个罪犯,这一点身为警察(曾经)的艾德应该早就发现了)。

所以艾德选择同归于尽。

(艾德完全不知道提姆西还活着。

《致命ID》短评

编剧牛逼吹大了,圆到最后不好圆了吧?

8分钟前
  • 温柔的小坏
  • 较差

本片最大的不幸是造就了一堆“我们都是精神病”的国产片

12分钟前
  • 还行

将一出不可能罪案解释为人格分裂,心理落差太大,即使有结局反转也难以补偿 @2022-01-26 12:54:49

13分钟前
  • Franklif
  • 还行

.....不明白这8.3的分数怎么来的

15分钟前
  • FroGSPeed
  • 很差

一部看似剧情片其实像恐怖片却又拍出了喜剧片味道的悬疑片。这货四不像啊!PS,金牛座招谁惹谁了,哈哈!

18分钟前
  • 🦖
  • 还行

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可以说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每一个画面都可以找到前因后果。

19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看到后面想起了谢耳朵的一句话 博欣歌 逗你玩 剧情有很多地方说不通

23分钟前
  • 裸奔的香蕉
  • 还行

蓝光重刷。故事的主干是《无人生还》:十个被困汽车旅馆的人依次被杀,凶手就藏在其中,还加了恶童故事的调料。设定是医生促使精神分裂的连续杀人嫌犯的人格们相遇,希望在互杀中消灭罪恶人格,但这个计划不太靠谱,毕竟哪个人格能活到最后不是医生能控制得了的,除非设定医生能为正常的人格场外援助——那就有点《黑客帝国》的意思了。这种新设定+经典故事的组合,算是编剧的一条捷径,值得借鉴。因为死的都是分裂人格嘛,所以设定中尸体会自行消失(之前的旅馆老板并未消失,说明并不是分裂人格),这类细节给观众提供了新鲜的观看趣味与叙事悬念。比较遗憾的是,在库萨克被召唤出来和医生直接对话的前后,剧本一直是连续莫名其妙死人造成的角色们的混乱和惊恐,没有一个强推理的角色把控节奏,各个人格也挺单薄缺乏戏剧性,导致观看体验单调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不咋的,不够严谨,有些bug无法解释。还有些恐怖镜头,作为一部心理片无法接受。

33分钟前
  • 记得当时有风
  • 还行

于是07年看的片子现在有人知道来说电影短评泄底了,莫非以后电影悬念只能写在标签里. 10年7月修订

3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其实一开始莫名的场景转换,就觉得事有蹊跷,还好从前看过穆赫兰道,对类似的悬疑片有直觉,其实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的层面,做什么都会有abcd的选项,但是还是一个整体,人格分裂确实有点恐怖了,说不定彼此还都不认识,其实说来精神病人真的还挺可怜的。虽然电影有点漏洞,但还是不错的

37分钟前
  • jacqie
  • 推荐

不得不说是了不起的剧本,但是除了多重人格,似乎没有亮点了。

38分钟前
  • H.K.X.L
  • 较差

编剧的脑洞开到了脚底,尽情发挥创意的同时,能做到不刻意不牵强不俗套就很难得了

41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多重人格的片完全是戏耍观众,喜欢看精神病片的大概率也有精神病,同病才能相鸣

42分钟前
  • XFire
  • 很差

对阿婆的《无人生还》的一个相当有才的致敬。

47分钟前
  • Philharmania
  • 推荐

很爽很赞!(幸好我勒着室友脖子不许她剧透

48分钟前
  • 汪见殊
  • 力荐

呃,本来我以为是个孤岛杀人案,后来又发现是个心理悬疑,再后来发现其实在揭露人性。到了最后人告诉你这叫:逗你玩。

50分钟前
  • 晏之敖
  • 很差

一般。。逻辑性差了点吧。不过恐怖氛围营造的不错。。而且。。这种类型的片子就不能不用精神分裂这方面的了吗 真心看烦了

52分钟前
  • 火炭丽琪
  • 还行

你可以有个很不错的开头,于是乎后来就有了个很2B的结尾,不,从人格分裂出个虚拟场景的地方被揭示起,这片就垃圾得无可救药了

57分钟前
  • 大蛇丸子
  • 很差

圆不了剧情就“多重人格分裂”。故弄玄虚。到了极点。

60分钟前
  • 流浪人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