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韩国光州,有四千多位民主人士被政府授意下的军警血腥杀害, 下命令的是后来得以上台的总统全斗焕,如今还健在人世,26年后,有漫画家再现了这段历史,30多年后,民众自发捐款完成了这部电影,这场梦魇持续了三十多年,依然没有散尽,伤痛已经延续了几代人,我不知道韩国人是如何让这部电影得以完成并最终上映的,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有完备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审查制度,我们有很多的精神病院接收那些上访者, 有足够多的称砣砸死那些试图于和谐社会唱反调的人,其实还有比光州事件惨烈十倍百倍的事,至今依然是言论的禁区,只有一点,我们似乎更韩国人更善忘,更懦弱,用韩国人最喜欢用的骂人的话来说,他妈的别抱怨这世道,这世道他们也遇到过,可别人不是我们这边这样做的,最令人恐惧的是,制造这场梦魇的人,内心竟然没有丝毫的不安。
绝不是善良的民众想象的那样,他们每日每夜在良心的忏悔折磨中度过余生。
事实上呢,这人,这些人养尊处优的活着,得到最好的保护,还时不时的发表演讲,视察民众。
他们拒绝认错,也许最后还会心安理得的寿终正寝。
不会得到任何的惩罚。
一想想这些,令人不寒而栗。
这不是么,之前不久不是有黑客在网站上给政客们留下一句话么,|“坏事做尽,小心天打五雷轰,” 可是可爱的黑客先生,你忘记了,这些人是根本就不相信报应或者天谴之类的事儿的 ,别抱怨这世道好么,我们电影里的流氓也知道这个道理,光州遗属的后代们,屈辱而痛楚的活着,流氓的妈妈每次一看到电视里出现那个魔鬼的面孔,就激动而痛楚的全身颤抖,女孩的父亲在20多年后,以自焚的方式延续着那一年的惨烈和愤怒,年轻的姐姐在自己眼前死去,多年后自己竟然成了一个警察,试图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我知道,迟早会崩盘的,我也知道,这伙人成不了事,对于一个拒绝反省和道歉的人,令其死亡或许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可是还能有更好的方式么,游行,示威,谴责,刺杀。。。
直至电影最后的那声枪响,荧幕静了下来,黑暗中音乐响起,如同安抚心灵的镇魂曲, 把真相画进漫画里,拍成电影,写进书里,既然侩子手们拒绝道歉,那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拒绝原谅,决不遗忘。
即使在这些人挫骨扬灰之后,
《26年》韩2012--看着片子,我一本正经的哭了好几回,是掉眼泪的那种哭。
在无力改变现状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忘记,不信你就问问老北京。
但情况稍有好转,记忆就会瞬间恢复,清算、结帐以及各种方式的宣泄,如同洪水。
这就是那一小撮所谓“人物”的终极梦魇。
SO各种限制、审查、删除就应运而生。
就好似豆瓣的过滤,不动些脑筋你还真发不了这评论!!!
比较期待的电影终于在昨天举行了试映会,因为来的明星比较多。
把乐天影院的建国大分院给围得水泄不通。
这个电影史根据韩国的一个有名的漫画家(강풀)的作品而改变而成的。
前几天上映的《邻居》也是这个漫画家的作品而改编而成的。
根据制作公司的坦言说,虽然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但能把影片和广大观众见面,那苦,那累也值得了。
细品一下制作公司的话,能体味到里面暗含的意思。
《26年》的内容是以韩国光州事件为基础而改编的。
是韩国人民反对独裁的,要求民主的一次血泪事件。
在那次镇压中能确认的死亡人数大约4500名左右,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
那些冤死的灵魂一直到前些年才被国家正式的给设立了光州事件追悼墓园。
这几年韩国的电影很积极的在制作一些以前的国家历史事件,社会的有影响的事件,不管是为了利用大家对那事件的知名度,还是什么。。。
但我们都看到了他的一些社会作用,让大家重新去反思,去勾起年轻人对那历史,事情的关注。
引发思考。
《26年》的曹根贤导演的处女作品,这位导演是美术导演出身。
影片是以在光州事件中无辜被杀的人的亲人们,在26年以后暗杀前总统的内容。
26年前是军人的老人,现在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板,26年来一直痛苦的活在当年事件的阴影之下,他要那位总统给他一个说法,向国民道歉,向他道歉。
因为他毁了太多的家庭。
现在有钱和势力的老人。
找到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3名遗孤,一名是现在的国家射击选手,一名有名的混子,一名成长是警察的遗孤。
再就是会长老人收养的一个因光州事件而变成的孤儿。
他们组成了暗杀团队。
虽然当年的那个威武的前总统现在已经是一位老人,虽然他已经不再位子上,但他们庇护他的权利,等等还是不是一般的平民所能动的了。
故事一次暗杀行动,一次失败,再一次暗杀,又失败。
最后一次付出了几乎全部人的性命。
失败还是成功。
导演没给出答案。
答案你自己可以去想想,也可以去查查历史资料。
故事挺简单的,不管他有没有紧紧相扣的情节,不管他有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
但他最起码起到了让人关注这个事件的引子,让大众区思考,去讨论,去反思。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段历史,去想想那些为民主运动而死去的灵魂。
《26年》起到了电影应该履行的电影的社会责任。
希望我们的电影也能。。。
看了简介,我有点担心,这片子到底是披着政治讽刺色彩外衣的枪战或者动作片,还是为了更多人进入电影院而故弄玄虚把激烈场面做噱头,看完我发现多虑了。
政讽意味十足,但是人物的设定,太过于矫情,为了26年前的屠杀,居然要考虑用同样残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当年的暴力归咎于决策层的利益罔顾法律,但是而今的复仇何尝不是游离于道德和法律之间?
26年的固执需要又一次用血肉的代价来唤醒大众的意识吗?
值得吗?
不自由,毋宁死这样的悲壮用到现在似乎更多的是迎合经济不景气下的民粹主义。
我相信原作者肯定是将争取和反省注入到原漫画中去,但是现在貌似缺少在大众根植的土壤,难免有宣扬min粹,矫枉过正的嫌疑。
当然如果导演想法和我一样,也就没有这部片子了 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拍成喜剧。
我会用另一种简单诙谐的方式,介绍各位主人公的身世,让长大后的各个主人公各司其职,从社会的顶层到底层分布。
把an杀彻底变成一部闹剧,那位当年的幕后主使早已死亡,但是有小道消息其实他并没有死。
而几位主人公正好在生活上不如意遇到瓶颈,都希望找到发泄的手段,这条消息正好是个突破口。
或枪击,比如那位小美女,或制造交通事故,比如那位交警,或走投无路顺手牵羊公私俱抱,比如那位小混混,或利用安保手段制造混乱趁机下手,比如会长一行 走多线剧情,最后功亏一篑,阴差阳错,大家原本平行线被打破,交织到一起,可以通过各自吐槽生活遭遇,jie层的差距,min主权li之不存等等,来揭示主题,反思当年min主yun动的成效及影响。
喜剧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大无畏牺牲式的带来的过强的历史印记代入感,又可以在领略大笑背后的辛酸苦楚。
大家看如何?
呵呵 最后,还得说一点,我们自己的电影。
韩国人在类型片种类上,比我们丰富的多,这类片子我们除了对wenge,对知青,对san年自然calamity蜻蜓点水之外,再无其他,而且都是小成本,国内院线根本看不到,票房极低,这是谁的问题?
这篇影评可谓命运多舛,说了些让某网难为的话,要么被禁,要么不许出现在公共评论,让大家品析。
我只能尽量去改变某些内容,希望大家能看到,也希望豆瓣能手下留情
7分,还可以。
尤其是前几分钟的动画太震撼了。
现在知乎上还有人洗全都焕说他在位的时候促进了奥运会,让经济也上去了,说他就是对金大中金泳三这些民主党派太心软了,应该把他们斩草除根的。
我始终觉得说这话的人就是没长脑子,对韩国来说,他是让国民经济上涨一些,但对死去的那5000人,5000个家庭呢?
当年参与镇压的士兵,又是否会因为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而余生都心愧不安呢?
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
如果你是那5000位的一员,你还会说出这句话吗?
退一步,如果你是光州市民,你会说出这句话吗?
评判一个人不能光看他的政绩,还要看他对百姓如何。
不然,国家经济上去了,于光州百姓有何关系?
光州百姓不就是那个不惜一切代价中的代价吗?
我始终觉得读历史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要把自己带入为帝王将相,毕竟穿越回古代咱们估计也是平民。
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金大中为什么要特赫全斗焕,可能真的有什么把柄被抓住了吧…至于全斗焕此时此刻都不觉得自己错了,觉得就应该震压…而他被特赫后竟然还是前总统待遇…扯远了,接着聊电影,影片开头的动画和前1/3很精彩,铺垫的很棒,可惜高开低走了,后面节奏慢而且计划的不周全,也不够燃,略显无趣。
这么好的题材…可惜了
电影虽然拍的不够好!
但是能够把光州事件捅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1980年光州事件到底死了多少人,从电影里面看,至少6000人左右。
事后报道还有韩军人强奸!
做电影有时候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这部电影不知道有没有受到韩政府的阻挠,虎头蛇尾,没有拍出水平来。
这些演员也后来没有出演什么大制作电影,没有看到他们了。
开始的动画特别的震撼!
后面刺杀"全斗焕"不是很利索,有机会又没有抓住,很做作!
里面那句“阁下的路线是正确的!
”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朝韩到了今天,经历了很多,我个人偏向朝鲜统一半岛!
美伪政府韩,好像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个提枪自卫的事件,让我们记住了这个被美国救活的垃圾国家!
韩 还有一个更好笑的事件,躲雨的幼奸犯被放出来了!
这在哪个国家都是死刑!
怎么这个伪政府这样判?
这种敏感的题材,我们国家是别想了。
整个电影通篇故事杂乱,情节前后不搭。
金申世父子找到这些遗孤到底是为了什么?
应该是一起谋划如何刺杀吧。
可最后呢?
是各干各的,那既然这样,当初干嘛还召集这些人呢!
搞得还被一个安于现状的小子泄了密。
最牛逼的就是那个女的,无坐力气枪射击运动员,能随身带着自己的枪,这东西用完不是该归库吗?
而且让一个用这种枪的女人最后站在制高点上用狙击枪(确切的说还不是,是一个改装的自动步枪),呼吸、风俗全忽略,单单后坐力就够适应一段时间的了。
而且,姐姐你是狙击手,任务还没结束坐下来哭是怎么回事?
最后的磨磨唧唧又是怎么回事,只能说明导演故意为之!
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讲故事的能力,二是调动观众情绪的影响力,三是题材以及角度的选择是否会使观众对该题材做更深的了解。
首先说下这部片子的故事叙述吧。
我没有学过电影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凭借自己在工作中做宣传片的经验,以及对公众演讲和写作的热爱,我认为《26年》很清晰地展现了storytelling 里,"SCQA”的模型,即Situation (背景)——光州历史背景+三个家庭的故事背景,Conflict (冲突)——三个家庭的孩子各自都过得不好,Question (问题)——出来一位曾经的光州士兵向他们提出了“暗杀行动”,Action (行动)——三位最终决定加入,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每一部分都设置得非常流畅和到位,这为我想说的第二点——调动观众情绪垫实了基础。
说到调动观众情绪,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电影的魅力最好的诠释之一,也是该电影不被遗忘的首要条件。
说到调动情绪,不得不说说“用户体验”这个概念。
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幅“用户体验流程图”。
开头的体验必须是中或上,过程中必须有高潮点(至于高潮点得设几个?
设在哪里?
如何能让观众不产生疲惫?
这就要考验导演和编剧功底了),而结尾,结尾必须完美。
《26年》的开头便直奔主题,不仅呈现了历史背景,也沿用了原版漫画生动地表现了光州事件,以及三个家庭甚至是士兵的故事,每个片段都预告了接下来要上场的主角们。
过程中的高潮点就不必赘述了,描述三位主角各自采取行动的片段以及最后的混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片的结尾,是我认为最漂亮的地方。
最后那声枪响后,转到第二天平静的早晨,两帧画面正是道出了该片拍摄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那个女生开枪那么慢?
为什么那个女生开枪就多了那一秒?
““为什么那个警察那么傻叉地去告密?
”“为什么就差那一点点,他们就成功了?
”……这些问题在我看的时候也同样出现在我脑子里,但也就那么几秒过后我就不再去纠结这些问题了。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所谓“存在即合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通过问“what if”而试图逃避呢?
至于那个大家都会疑问的问题——“究竟那该死的前总统被打死了没?
”,也并不是重点。
在我看来,金斗焕即使活着(好吧,事实上他也的确还活着),他一定无时不刻地在接受惩罚。
我一直相信“性本善”,相信轮回和因果报应,即使他死不承认自己在光州事件中所犯下的罪行,但从民众对他的厌恶和敌意,以及影片中,他即使在家里周围也要时刻保持戒严的生活状态,试问,这不是另一种坐牢吗?
一位独裁者,最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便是报应。
(现实生活中,他已经89岁了,还在不断地接受审判,甚至还拿“高烧不退”这种理由来逃避出庭,如果是我,这种日子真的让我一头撞死算了。
)最后,说下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收获。
基于之前对光州事件的了解,受害者以及他们的后代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再一次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但同样触动我的,是当年在光州事件中被思想奴役的士兵们。
每次看这些历史上的侵略行为,内心的悲悯不仅是对于无辜的民众,对于不得不听从命令的士兵们,我也会心生怜悯。
这份怜悯的来源仍是我对“性本善”的坚信,当时的他们在不得不服从上级命令的同时,也注定将拥有充满悔恨和良心拷问的余生。
写到这里,我眼前浮现的正是影片最后平静日出的画面。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但也许我们可以在保持坚定是非观的同时,试图放下仇恨和情绪,带着同理心去看,去感受。
几个主演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陈久的痞气浮夸、韩惠珍的干净木讷、任瑟雍的软弱却令人怜惜,三人确实有这样的演技实力,塑造出这样有特点又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照这个逻辑推下来,电影应该很不错,但看下来却觉得很不舒服,人物很多,线索也不少,就是抓不住我的注意力和感情爆发的点,很感人的事儿或者很悲壮的感情最后只是让我觉得很沉重,从一开始就体会到的沉重,压抑到最后还是仅止于此。
个人感觉是:一方面三个主演演技都很棒,人物特点都抓的特别准,但三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火花or化学作用没感觉到,设计了这么多人物却都是各自为政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除了那位阁下,配角都不出彩,尤其是那位马队长,莫名其妙地杀了那么多人,我知道电影里想表达的是这类人是自欺欺人、没勇气面对现实地苟活的政府狗腿,但一直用“不要对我下命令”来表达这类人活的多无脑,太不给力了吧 还有一点必须要吐的是电影的节奏很另类,我的情绪跟不上,也漫不下来,总之没踩在点儿上即使这样,影片有一点还是很成功的表达了:live for some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
我们曾经有过相似的过往,却没有相似的结局,甚至是没有对那些过往拥有相似的态度与认知。
在装甲车面前,在移民去了澳洲但依旧在内疚与罪责感的35年前的阿兵哥面前。
片子六点几分还是低了,但这个题材在某国就应该最少七分打底。
十年前的豆瓣用户们还是太刁钻了,他们应该没想到十年后的今天,某国电影会烂到这种地步。
或许早在十多年前,韩国影视就甩开了某国不知道多少条街。
但至少,十多年前我们也曾有过好片子。
片子是一个518事件遇难者亲属向镇压和杀害光州人民的独裁者全斗焕的复仇故事。
悲情的是团灭了却没成功。
钉在耻辱柱上的全斗焕最后死在了2021年,依旧欠光州人一个道歉和谢罪。
就像某国35年前六月的那天一样,那些相似的过往,却没有相似的结局。
某国与日韩的差距,又何止是35年。
在题材和选材上,十多年前大概东亚还是大差不差,除了一些被禁的东西事物,简中并没有被甩开太多。
但十多年前的国人应该不会想到如今包括某国影视作品在内的中文艺术创作上,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洋溢着欢乐向上气氛,没有苦情没有不幸没有社会的悲伤,只有伟大光荣和正确。
以至于影视作品上的中文之光只剩下了单一现代化的台湾。
但至于我所喜好的古装中文作品,新世纪以来的台湾是一点没有,还是得借景抒情看看韩国的古装片。
😅
带着爱,温柔的,平静的拍下那些残酷景象。
2025TIFF第一部,映后见到了Addario和Vasarhelyi。在乌克兰战区和伦敦的家之间,在外部世界无数被撕裂的家庭悲剧和自己相处融洽的父母姐妹以及丈夫儿子之间,在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冒险去捕捉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愿望和作为始终要远行的妻子、总是不在场的母亲而产生的遗憾甚至是愧疚之间,Lindsey在镜头里努力平衡许多的割裂, Chai在镜头里把这些割裂重又统筹到一部扎实的作品里。Addario在Q&A走上舞台的时候哭了,Vasarhelyi递上了纸巾。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流泪的冲动,为这个世上那些执着讲述的人,战地记者或是纪录片导演。
充满力量的一个半小时。还想看无数次,尽管纪录片里大部分的内容和镜头都看的让人心碎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女性在这个世界需要面对的议题也一一展现在镜头里,男上司的质疑、母亲身份与自我追求的冲突、好妻子或是好女儿?带着使命奔赴危险的国度,迷人又震撼。
茅屋战争的纪录片已经出来了,很恶心
致敬!于记者节第二天观看此片意义非凡,且 在本国度看着激动着却又讽刺地无奈着!
一个普通到没有什么可以记住的纪录片,谁都知道不记录战争的战争纪录片该拍什么,这个影片也没有什么意外。
“I believe people need to see"
powerful 割裂 冲突 mission 喜欢这个视角选题 最喜欢的描述是说linsey一定会push it far enough to the edge才肯走
“人们擅长遗忘,而我的工作是迫使他们铭记。” 大学时期曾梦想过当一名战地记者,在图书馆里发现了Lynsey的摄影集,宛若圣经般研读。她尝试用镜头和叙事来影响和推动政治决议的野心令我震颤,但总觉得她和战争都离我十分遥远。没想到十年之后,再次看到她是在ICA的银幕上,她的工作仍是现在进行时,而世界上又发生了这么多连有25年战地经验的她都无法直视的非人罪行。片头乌克兰的那一声爆炸,一下子炸出了我的眼泪。我只希望她以及千万不顾性命记录历史的战地记者们一切安好。给四星是因为Lynsey本人经历丰富,但作为纪录片来讲,两位导演选择了更简单安全的路径,基本没有提及以色列暴行,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也是浅尝辄止。果然在美国这片充满爱国主义和锡安主义的土地上,没有言论可以逃过一劫?
非线性,想表达的很多,反而错失了一些深感。衔接最好的是死亡的恐惧和死亡,不过人权和战争题材在纪录片上自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