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两部日剧都很让人失望,发誓不再上日本人的当,所以看到是日本拍的直接就略过了。
关标签之前突然瞟到“溥杰”俩字,仔细一看还不是戏说。
好吧,日本人拍历史片的功力还是很强的,那么看吧。
下载的时候翻了翻影评,大家都说溥杰夫妇是真爱blablabla,又有点小后悔,觉得这片儿可能还是不值得看。
如果说王室还缺什么的话,爱情绝对和亲情友情并列第一。
就像某研究古代文学的哥们曾经鄙夷《长恨歌》:“李隆基爱杨玉环?
那杨死的时候他干嘛不去殉情啊?
”是啊,我无比相信溥杰和浩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在一起,有时候又不得不不在一起,不关爱情半毛钱的事,别附会了。
和亲这事是有传统的。
当初我们天朝上国偶尔找个宗室女封个公主再嘴上占占便宜说让其“下嫁”到某某蛮荒之地,而且婚车走到半路说不定连结婚的对象都变成“下嫁”那位的兄弟、儿子或其他了。
有一次我坐在日月山中的某座的半山腰上,和一位喜欢历史的老者聊天,我俩一致认为和亲公主是这个世界上最苦逼的职业,没有之一。
现在想来,我俩都错了,王妃(如果她不恰好还兼和亲公主一职的话)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苦逼的职业。
某某小姐变成某某夫人最多只是承担了一份家庭责任,而如果某某小姐变成某某王妃——天哪,王妃啊!
姐,跟您结婚的不是王子,是符号啊!
浩似乎也被和亲了,虽然和得有点现代化,和之前双方还能见个面聊一聊,个人意见能在非常非常非常……小的范围内被尊重一下,不过这大体还算是和亲嘛。
既然是和亲,那么一定是悲剧了。
至于是不是爱情,好像,听说,还真的是噢……应该是教影视艺术语言的老师曾经举过以民国为背景的片子常用的一个桥段。
他说这种片子常常演舞会,并且其中的一场舞会会特别得长,长得不像在交代某些人搞了一场舞会,也不像在交代某些人在舞会上干了些什么,就只是持续演一群人跳舞,或者稍微反打个吊灯啊饮料啊乐队啊之类的,无比平和无比美好又无中心无主题。
这群人跳到观众已经烦透了的时候——就像我故意把前几句话写得无比罗嗦,到了这里都还要罗嗦一下,让各位烦透了——镜头一转,一颗炸弹爆炸了,抗日战争爆发了。
这片子也做了类似的美好铺垫。
就算溥杰是最后的皇弟,而且他的皇帝哥哥还无比窝囊到哪都不是人,不过好歹也算皇弟,当当傀儡或者寄生虫也算一种生活;就算浩原本想当画家,结果不小心被和亲,而且和亲对象还是最后的皇弟,不过好歹也算王妃,受受气混混日子也算一种生活。
何况皇弟的生活比皇帝好多了,何况他们还有孩子有家庭有梦想,可是镜头还是要一转——还是有人要死,还是有人要生不如死。
可能是他们的身份太尴尬,一场二战下来,中日不管谁赢都不会有溥仪及其近亲的好日子过,甚至哪怕溥仪一家子运气好翻了,清朝的国祚拿给他们接上了,皇家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可能是那个时代太尴尬,从皇帝到路边摊贩都过着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还算可接受地活下去的日子。
溥杰夫妇的悲剧基本上可以完全划归人祸范畴,可还是让人忍不住叹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所以我看完第一部分之后还得缓一缓有个心理准备才敢看第二部分。
他俩是好人,真的,我们大可滔滔不绝对他俩指手画脚,可若换成我们中的任何人回到那个时代那个位置,未必能比他俩做得更“好”。
我们当然可以义正词严地指责溥仪一家子开历史倒车什么的,可他家家业被人给端了啊,而且小孩大人放眼望去隔壁家天皇还是神一样的存在,地球那边还在君主立宪,凭啥自己就得变公民啊?
有的人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负担某些罪孽,就像之前看BBC的《卢浮宫》里所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玛丽王后也不见得有多“坏”,可恰恰是他俩上了断头台。
二战结束,关东军走了,爱新觉罗的家臣也走了,走前还顺便给溥仪科普:你不是皇帝,别烦我们。
溥杰没走。
因为溥杰没走,浩也没走。
家人还在。
只是在监狱里,溥仪仍然以为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是臣子,不是弟弟;在监狱里,浩记得婉容不仅仅是妯娌,还是皇后。
再之后,女儿死了,皇兄也变成了哥哥,不伦不类的哥哥。
其实溥杰这辈子如果还有什么可以称作“幸事”的事情发生的话,那么应该就是遇上浩了。
从第一次见到浩起,他突然发现那个叫做“家庭”的地方,原来父母和女儿、姐姐和妹妹、主人和倒水的仆人之间应该是这样相处的。
他和浩之间不是和亲,是夫妻。
这是一份溥仪终其一生也没有遇到的幸运,他莫名其妙地当了皇帝,周围的人莫名其妙成了他的臣子,于是父母没有了、兄弟没有了、妻子没有了。
溥仪甚至一直就没有搞清楚状况,以为即使自己不是皇帝了,“兄友弟恭”的局面应该还在,甚至他们兄弟俩作为符号的意义还在:弟弟,要不然你娶个中国人吧?
溥杰和浩终于再度相会。
那时他已脱下朝服脱下军装,那时她还穿着旗袍还是中国满人的妻子,那时他们走在早已不属于他们家族的紫禁城,让人觉得仿佛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不算最悲惨的童话——他们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童话,他们的人生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但也许幸福过吧,据说,据他们说。
颠沛流离结束了,溥杰和浩的苦难还没有结束,他们在北京过的生活也并不完全平静。
朝日还是很给我们面子的,溥杰和浩火车站一聚、故宫一游,就开始交代结局了——我也真不知道,这一聚一游和结局之间的动荡要怎么拍啊。
一些有意思的东西:1、小白龙版的溥仪很霸气啊!
只是在一堆日本人稀奇古怪的中文的映衬下,小白龙同学每说一句话我都觉得怎么味儿不对呢……2、剧中部分中文台词和清朝礼仪有些小错误,不过从整体来看,不管是大场面还是小细节,把握得还是非常好的;3、据wikipedia说,他他拉念的那段是中国人都听不懂的话是这个:高卧闲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
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
四皓再除犹且健,三州罢守未全贫。
(白居易《池上闲吟二首》之一,未念完);4、也是wikipedia说,溥杰的第一任夫人很奇葩:溥杰的第一任妻子唐怡莹(唐石霞,1904年-),姓他他拉氏,字怡莹,系珍妃和瑾妃的兄弟志锜之女。
溥杰17岁时与唐怡莹结婚,婚后夫妇关系不睦。
1926年唐怡莹成为张学良的情妇,并曾推动溥杰前往奉天入讲武堂求学,此后与溥杰家人的关系破裂。
溥杰在日本读书期间,唐怡莹又成为卢永祥之子卢筱嘉的情妇,并将北平醇亲王府的大批财物盗走。
随后两人分居,陷入长期离婚争议中。
离婚后成为画家。
1949年迁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东方语言学校;5、继续引用wikipedia:“早先有个传言,说是醇亲王府出生的大格格都会早死,而溥杰的大妹也早死,因此嵯峨浩在慧生年幼时也很担心这个传言,而慧生果然还不满二十岁就死去。
”王室最不缺的东西之一就是莫名其妙的传说啊~
还没有下完就看的片子,晕乎中只看了其中的三集,而且也是看得颠三倒四,前后乱七八糟地顺序。
呵呵,还好剧情很明晰,很容易就看出了情节性。
这片子日本拍得还多少有点符合历史,真正的难得看着他们的爱情故事,还多少有那么点感动。
在那样的时代,有那么的什么什么精神,还真是不错。
为了在一起,他们还真是牺牲了很多东西但还好结果是幸福的。
生活也许是公平的?
平凡中的伟大PS:有点晕,反町隆史在里面演一个很像鬼子的家伙,虽然后面还是煽情的成分在里面,也是个悲剧人物,但是还是受不了他那嘴脸,当时还真是想打他一顿。
一直收藏在list里,昨儿才开始看,直后悔看晚了。
很值得反复看的一部片子,是为庆祝日本朝日电视台成立45周年拍摄的,4集,根据《爱新觉罗·溥杰传》和『「流転の王妃」の昭和史』改编,相当程度地尊重了史实。
其中有一段抗日人士傍晚暴动的场景印象尤其深,街上一片混乱,第二天,关东军上街挨家挨户搜查可疑人员抓走,在抓包子铺老板时被溥杰看见制止: 杰:硬把罪名冠在无罪人的身上,是日本军人的做法吗!
军人:(放了老板)我的家人全被他们杀了,连3岁的妹妹也不放过,他们也没有罪啊!
杰问男孩:你弟弟呢?
老板娘哭:昨天暴乱,被火烧死了。
男孩:都是因为日本人干坏事,他们才恨日本人,如果不是日本人干坏事,我弟弟就不会死。
杰:不要恨他们,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坏。
这是日本人拍剧的视角,看惯了抗日剧总觉得很新鲜,让我也想到了去年打砸日系车的情况,觉得日本兵在剧中反应的台词也未必子虚乌有,算是乖乖认错同时在他们的立场上说一句话吧,还是挺公平的。
看着很多骂日本人的台词被日本演员说出来,感情真的挺复杂的。
总之这部剧一直在强调中日友好(只是很多时候尽管字幕翻的是中日友好,可嘴里说的是日满友好),真的是个不错的片子。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中庸客观尊重史实的,只是稍微有点偏袒满族贵族,虽然我也是满族,笑另外有几处不是很重要的地方有些出入,其一,溥杰和溥仪是在飞机上被截获的,片中是在汽车中;其二,二人被软禁在苏联时好像并没有蹲大狱,好像条件还很优越的样子。
好像还有不那么对的地方忘了是哪了,想起来再补。
很喜欢这部片子的轮廓,但细节还是忍不住吐槽啦,年幼的溥杰抱着他母亲喊“母亲大人,挺住!
我去叫医生来!
”,想必看多了清宫剧的咱们必定耳濡目染知道这句话哪里不对了吧还有啊,日本人的汉语说得我不看字幕是一点听不懂啊!!!
主演竹野内丰说得还稍微像样点。
很奇怪为啥有时候中国人和中国人碰到了也说日语捏?
街上老百姓日语都那么流利流利得我捂着脸想哭啊!!!
有时候说着说着日语就变汉语了,说着说着汉语就变日语了。
还有中国百姓说汉语也怪怪的,看起来像中国演员的说。
也难为日本演员们了,不知道他们的汉语是照什么发音的,没系统学过却要背下那么多台词,掌握那么多台词的语气,挺不容易的。
单独说一句,常盘贵子演的王妃太漂亮了,又贤惠善良,第一次看她演的戏,喜欢上了。
挺长时间没打这么多字儿了,印象里自己也没写过类似影评这种东西,强烈推荐此片,以上
优点:反映部分史实,对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侧面体现昭和军人在日本国内也是跋扈的情况。
溥仪演的还不错,伪满的复杂心情诠释的很好。
该剧对当时伪满的部分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反映。
对战争的残酷后果也有体现。
部分跋扈的昭和军人前后形象也有体现。
竹中直人演的很好。
也直接反映了苏联军队在东北的劫掠妇女、胡作非为的暴行。
缺点:对男女主角进行了洗白。
这个是日本近年来各种历史剧的通病了。
里面各种中文台词被日本人说出来,其实有点棒读,很尴,比较不自然。
里面胡编了川岛芳子和婉容的百合情节。
也胡编暗示了溥仪有龙阳之好。
里面的川岛芳子演的很差。
川岛芳子是个复辟狂,里面说她为了日本想害溥仪,这点感觉说不通。
各种资料里显示,她就是想复辟而已,也对日本的行为有疑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就算再难过也无法改变。
在民族危亡之际,普通人该如何抉择?
这个剧拍的很妙,表现出了微妙关系中的剑拔弩张和大情小爱。
只不过在历史的洪流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节教义、道德伦理,一切都显得像荒诞的闹剧。
溥仪真的不是沈腾演的吗……川岛芳子真的帅美极了。
阿巴阿巴阿巴阿巴阿巴阿巴
中日交流,自古就有,但侵华战争后,中日恢复交流直至邦交正常化经历了很多曲折。
这种曲折和不易,可以从一对夫妻的爱情故事中得以反映和浓缩。
那就是溥杰和妻子嵯峨浩的爱情故事和人生。
我也是从一部日剧《流转的王妃 最后的皇弟》开始了解这段历史。
这部日剧是日本朝日电视台为了纪念建台45周年拍摄的,根据溥杰的自传改编而来。
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仪因没有子嗣,日本军国主义想安排一个日本贵族女子嫁给溥杰,使他们的子女能够继承皇位,成为傀儡政权的代言人,成为“日满亲善”的象征。
整部电视剧讲述了两人如何在这个阴谋下,相知、相恋,经历战乱、分别、再相聚,为中日建交牵线搭桥的人生故事。
一个日本关东军的阴谋、一场被刻意安排的政治联姻,却阴差阳错地使两个异国青年一见钟情,他们用真心、真诚在乱世中坚守着他们的爱情和信仰。
从伪满洲国到新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中日建交,他们坚持作中日友好的桥梁,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们不仅圆满地在中国携手走完了人生,更为中日外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5年中日正式建交,伟大领袖毛主席智慧地用“要区别对待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的指导思想破解了中日建交的重重顾虑和困难。
前人的努力不容轻易破坏,所以今天无论中日关系遇到多大困难和阻力,我们都应正视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大力推进中日友好交流、增进互信。
前一阵子因为对题材的好奇以及被华丽丽的卡司所吸引,去看了《流轉の王妃.最後の皇弟》。
记得有一场小溥杰与他母亲的戏,他唤母亲道:母亲大人。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
想我清宫戏好的坏的正的邪的看了一堆,还第一次看到不喊额娘的。
所谓的母亲大人,不过是日语中习惯的“母上様”。
看到那小朋友用带着京味儿的流利中国话喊母亲大人,我开始觉得好笑,后来想想就在心中叹气。
中国和日本离得那么近,纠缠了那么久,终究还是陌生的。
最近,我们又被一些多管闲事的国家缠着指责我们的内部问题,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当你并不是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冒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对他人的不礼貌和不负责。
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存方式。
在其他人的眼中也许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但是中国人这样做是有中国人的理由的。
这部洋洋洒洒五小时的台庆剧的闪光点,在骨子里有点愤青的我看来,就是溥杰的那句:只要日本不去招惹中国,中国是不会招惹日本的。
看惯了他们狡辩的嘴脸,这难得的坦诚变得有点突然。
在日本人编写的剧本里,由日本演员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多少还是有些触动的。
十几岁的时候写的东西,当时很多想法现在看来都有些问题,希望大家有个宽容的态度,谢谢。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爱新觉罗•溥杰,是中国封建末世风骨独具的王子,千难万险只为保家护国,他的理想是捍卫皇兄的政权,借以恢复家族昔日的权利与荣耀。
她,嵯峨浩,是日本天皇的近亲,公卿华族的公主,原本期待无忧无虑即便泯然众人,她的理想是呵护脂翠嫣红的画卷。
然而,时空跨越了阶级、种族和政治,让他们在浩淼无垠的星空之下相遇了,当中国军官厉声斥责日本人狡猾猖狂时,浩妃的眼窝里浸润着泪水,心里泛起一阵阵酸痛扭曲的涟漪。
无法做到在中国的舞台上献媚邀宠,灵魂的一隅被高贵的生命尊严所打湿,然而对于末代皇帝,她也是恪尽恭谦,敏瑞端仪,以灵巧的厨艺、不凡的谈吐似软化针般矫正着溥仪顾虑颤抖的心。
“没关系,我们的国家就要开始,桥梁就在这里,在我们四人的心里。
”面对倾轧和猜忌溥杰如是言语。
妻子虽然是日本人,但她有一颗玉壶般懂得的心,激励他时刻捍卫卫国者的责任,绝不放弃正确的想法和人心。
然而政治的浮躁带着乌合之众的迷狂,残忍的日本兵在疆场上杀伐决断,硬把罪名冠在无罪者身上,肆虐着掠夺中国店铺的食物,历史的骚动与喧哗演绎成一段宣泄的冲动,将领失责而将无明业火倾泻在无辜的浩妃身上。
人的愚蠢与无知,随着怨恨和火焰一同升起,随之扩散。
“这个人不是抗日份子,他只是个平凡的老百姓,是我的朋友。
”溥杰铿锵有力的说辞伴随着希冀和平、审查内心的宏愿。
因为他明白,仇恨只会让仇恨更深。
在那些日本军官以及将士平和冲淡的政治外表下是惊悚疑惧的僵尸般的灵魂。
历史的澜言不是为侵略者肆意张狂的自我放纵所书写,而是为了亲民而与世间的飘摇孤苦的灵魂一并沉浮。
生死场来来回回趟着浑水生存,他们倦怠了但从未放弃自身的呵护和守望,十六年的牢狱之苦,生死劫难虽然曾让他沉沦和万劫不复,但仍旧抱有和融迟暮颜卿偎的幻想和祈愿,试着想起步入婚姻殿堂之前梳头人对浩妃的忠告,世间之事唯有隐忍方能克服困难再创一片清平祥和的景象。
于是大女儿慧生殉情自杀之后,这个排斥了多疑和脆弱的女人再度强大起来,任由寂寞和苦楚将自身包裹,并以极大的毅力和忍耐等待着心心念念丈夫的归来。
攀不过的紫禁牢笼,他们共同携手,再度沐浴在紫禁城夕阳的斜晖之中,洒脱而浩淼的身影记忆了一个血气斑斓、骨骼清奇的时代。
此剧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常盘贵子出演嵯峨浩,我也看基本看了许多日本女星,但最符合嵯峨浩这个人物的还真只有常盘贵子。
那不太漂亮,但气质雍容华贵,属于一种越看越有味道越有贵妇气质的类型。
原文我也读过,剧情的改编还算基本符合原著,当然也拔高了一些,加入了反战的内容。
其实原著中没有太多这种情节,但正因为此才符合嵯峨浩的身份,做为一个日本华族小姐,又嫁与满清皇族为妻。
其对战争的理解恐怕就是与丈夫的分离了。
要说有太高的认知是不现实的。
嵯峨浩就是一个传统的日本妇女象征,一生相夫教子而已。
所以剧集还算是拔高了其思想境界。
当然这也是为了剧集的艺术性本身。
剧情的历史观还算是比较客观的,我一直认为历史正剧还是看中国和日本的比较客观。
另外此剧的看点就是众星云集了。
毕竟是纪念之作。
相当不错。
刚刚连夜看完<<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虽然只有短短四集,却总是让我泪流满面.他是中国末代王朝的王子,经历种种磨难,忍辱负重,东渡求学,他的理想是守护皇兄,恢复家族昔日的权利与荣耀。
她是日本天皇的近亲,公卿华族的小姐,酷爱网球与骑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的理想是成为国际知名的画家。
然而战争的阴云笼罩,是关东军的阴谋安排了两个家族都无力抗拒的婚姻,两个人无奈接受命运。
却没想到命运造就了这一对患难与共,真爱相守近半个世纪的恩爱夫妻。
从订婚仪式上的四眸相对,一见钟情,到接受皇室和全国人民祝福的盛大婚礼,再到千叶海边甜蜜平静的新婚生活.她给他从未感受过的家的温馨.然而七七事变的炮火打破了短暂的幸福,明明知道前面的路会崎岖,她毅然追随他来到满洲,因为心中有一个要做中日桥梁的理想。
溥仪的猜疑与冷漠,关东军的残暴和怠慢,天寒地冻,处境的孤立与尴尬,为了他她从不抱怨,默默的支持与忍耐。
尽管饱受敌视,她理解他的痛苦,更理解他的祖国和人民的苦难.皇兄的自负与偏执,日本人的侮辱和欺压,人微言轻,但是只要一息尚存,他也要用尽全部力量给她坚实的臂膀。
从小对皇兄唯命是从的他在她的问题上从来不肯让步。
是大女儿的降生缓解了溥仪对她的冷漠,更是使溥仪躲过了被关东军暗杀的危机。
终于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傀儡的满洲土崩瓦解。
在大厦将倾的那一刻,她给了绝望的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他告别妻女,踏上飞往日本的最后一架飞机,以为几天后就能和她们在日本见面,却想不到被苏军扣留,16年的漫长离别。
她谢绝了日本王妃一同回国的邀请,选择和他共度难关,却从此开始长达一年多的颠沛流离,一路上细心照顾年幼的女儿和重病的婉容皇后,饱受苦难,与死神擦肩而过,随部队先后转移到临江、通化、长春、吉林、延吉、佳木斯及哈尔滨、锦州、葫芦岛、北京、上海等地,于1947年辗转回到了日本。
11年的牢狱生活,他无时无刻不在她和两个女儿,然而身陷囹圄,中日交恶,杳无音信。
16年的漫长等待,尽心抚养女儿成人,每天一封写给他的信,诉尽相思,不知生死。
是大女儿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让他们团圆,1961年,她意外收到了从战犯管理所寄来的他的来信,喜极而泣。
脱下华美的和服,从此告别绚丽的樱花祭与优雅的茶道,前面是一个熟悉的国家,陌生的社会.再没有皇族的生活,一切从头再来,还有无尽的审查和狂热的运动,她毅然再次踏上这片曾经给她希望与苦难的大陆,这次带上的,除了小女儿,还有大女儿的骨灰。
放下了皇弟的身份,变成了新中国的普通公民。
像当年在东京她的家里那样,按照曾经的约定,他和她携手重游紫禁城。
面对文革的血雨腥风,他不顾自己安危,紧紧守护着她。
1987年6月20日上午7:50,在心爱的他的注视下,她走完了人生的道路,终年73岁。
从不在外人面前落泪的他哭倒在她的床边。
她一生都在努力实现那个心愿,做中国和日本的桥梁。
他于1994年2月28日去世,和她以及大女儿一同葬在中山家神社的爱新觉罗社,面朝着遥远的北京。
他在后半生也尽了最大努力,为中日恢复邦交作出贡献。
我觉得这部片子虽然有些细节处理不尽人意,但对历史的反映可以说是非常客观的了,对当年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苦难都如实的反应出来。
日本人把反映侵华那段历史的戏拍成这样应该算很难得了,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而最令人感动的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想想在这个平庸的感情泛滥的时代,那段冲破政治于与困境的真情真是难能可贵。
P.S.(还可以看出,虽然有些发音还不那么标准,男女主角都很努力的学习了汉语,力图将人物演的真是.不过他他拉贵人给溥仪念诗的那段就不敢恭维了,我一句也没听懂。
)
爱奇艺微短剧多差评
给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