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和现实不太关联的另外一个国度,我感觉抽取记忆出来的技术就像未来一段时间或许可以发生的,但是后面很多场景又让自己感觉这个又是很接地气的画面,可能是交错未来与现在的交错吧,一些场景选的还是很不错的。
在电影里,可以感觉一个人的记忆对一个人性格影响太大了,在江丰记忆弄错之后,一些举动就变得怪异许多,一个植入的记忆对于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否过大?
这个需要推敲一下。
朋友们有的说这部电影是比较烧脑的,一路猜测,最后回归到自己第一感觉,沈警官。
故事从零碎的记忆开始,穿插了两段故事,在现实中江丰与妻子有矛盾起冲突,慢慢铺展开来,这一部电影感觉又带有对家暴现象的评价,沈警官对于保护那些避免到家暴女性的态度太过于偏执,最开始怀疑他的原因,来自于去警察局找他的男子他一直不愿意去面对,另外就是去找那个女孩调查时,女孩对他的态度和对他徒弟的态度有点差异。
高潮大概是从被设计之后的江丰怀疑陈姗姗开始,故事开始紧张起来,这里相对来讲精彩了,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这个凶手可能是女性,又有一点疑问,就是录像中从背影看挺像一个女子,但是从电话到最后,都未再提及这个。
最后是一个美好结局,算是一部烧脑的但又不能细究的悬疑电影吧,还是推荐看看的。
对于记忆是否影响人的行为,通过记忆找出凶手,还是保持一个探究之心。
陈正道导演拍爱情片,我未必会看,但是拍悬疑片,我是一定要捧场的。
自从《催眠大师》之后,陈导似乎终于找对了感觉跟人生方向,挖掘出了悬疑惊悚恐怖题材的天赋,正儿八经的为华语电影类型电影的这一短板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忆大师》作为《催眠大师》的系列电影,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惊喜。
电影设置在近未来,设定在2025年,一种可以将记忆拿出的新型医疗项目被研发推广,就像美容会出现美容事故,记忆抽去也会出现医疗事故。
男主黄渤跟爱妻徐静蕾婚姻破裂,于是想将与妻子相关的记忆抽取出来减轻痛苦,后想重新将记忆安装回去的时候,被安装进去了一段不属于自己的杀人记忆,这段记忆里男主旁观自己杀死了两个被家暴的女人,谁是凶手则理所应当的成为本片的悬念。
小事不禁在想,美联航拖人尚且要赔偿1.4亿美刀和解,这不靠谱的记忆整容事故,得赔给黄渤多少钱呢?
自己跟妻子的记忆拿不回来了,还要承受见证自己杀人的精神赔偿,公司老板要庆幸自己身在亚洲的T国,或许没有美国那样严格的法律保护消费者,否则恐怕这家医疗公司要赔偿到破产。
导演告诉观众,哪怕有一天人类文明都能将记忆这么抽象的东西从你脑壳里取出来,监狱都能设计的美观大方适宜居住。
可是不孕不育依旧要依靠痛苦的打针吃药来治疗,也仍然会成为夫妻离婚的一大原因,家暴以及隐忍家暴也依旧会不断发生,因此小事不得不提醒一句:《记忆大师》,恐婚者慎入。
悬疑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反转的设定。
陈导在《催眠大师》中,对于反转的设置看起来十分娴熟,故事叙述层次推进十分舒服,反转自然又惊喜。
但是在《记忆大师》中,或许是我期待值过高,反转功力不及前者。
导演确实有为反转做了一些铺垫,但又顾头不顾尾的制造出很多的bug,临了也不给解释清楚。
人物的设定上前后有很多矛盾之处,唯一前后人设统一的大概就只有黄渤一人了。
还有很多前面设定的梗后面却没有用上,就好像导演挑选了很多食材想要做出一顿大餐,在做完后发现还剩下一些材料,添不进去又舍不得藏起来或者扔掉,就只能也一起摆在餐桌上给大家看。
建议陈导还是不要太勤俭持家,该舍的舍,该扔的扔,其他素材等遇到合适故事还是可以放进去的。
表演方面来说,黄渤演的那叫一个赞。
前一秒还是一股子傻白甜的范儿,后一秒就眼神狠的能吓死杀人犯,宣传上的双雄也有些偏差,整部电影可以说是黄渤的solo秀,段奕宏的角色不仅前后矛盾的厉害,也并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同理徐静蕾。
杨子珊更是连个完整线都没有,全程就负责跟徐静蕾搞暧昧还搞的没滋没味。
五一档期的几部电影比清明档期的几部电影质量明显高出许多。
《记忆大师》PK《嫌疑人X的献身》,从导演到主演都彰显着前者的专业以及对比出后者的业余,实力演技派与网红偶像派之间有着可以用光年丈量的差距。
纵使《记忆大师》的硬伤很多,也是相对于陈正道导演本身而言。
相较于近期其他作品,本片已算是佳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dianyingnjxs…………
这个片子本来是我4月份最期待的一部国产片了,冲着黄渤、段奕宏这样的演技派,再加上导演陈正道之前的《催眠大师》也还不错,本来觉得这部片怎么也能达到及格线,看完之后只能说很失望。
这片豆瓣上能得7.4分,恐怕是不少人看在国产片的面子上给的鼓励分吧。
(提示:本文有剧透)国产片在科幻、悬疑题材上本来就是比较空白的,很难驾驭好,论科幻元素肯定和好莱坞特效大片没法比,所以就要看剧本。
但是《记忆大师》的剧情很没劲,表面上借了科幻的壳,实际上还是很俗套的家庭伦理剧。
悬疑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剧情的层层解密、推理和反转。
最好的效果是让观众看完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回味的时候也觉得这是唯一合理、唯一能说得过去的结局。
但《记忆大师》显然没做到这点,后面完全是为反转而反转,段奕宏的角色黑化的很突兀,黄渤和段奕宏两人互换记忆的前因后果也交代的很不清楚,剪辑的不够巧妙,甚至有些混乱。
当然影片之前已经有一些细节伏笔,段的黑化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其实作为悬疑片,说得通仅仅是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剧本的解释权在编剧手里,如果连说得通都做不到,那编剧趁早别干了。
一部好的悬疑片最大的优点在于结局不仅说得通,更能让观众感觉到这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或者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在《记忆大师》里,段饰演的警察黑化显得非常不合理。
他有童年阴影,所以看到受家暴的女人而伸出援手,甚至想要占有对方,在被拒绝后痛下杀手。
黄渤的童年闪回片段也有交代这些细节,那如果是段杀了受家暴的女人,他为何还要在审问家暴丈夫的时候故意问:“到底是你杀了你妻子吗?
”也许他是在确认自己是安全的,没有嫌疑,但万一对方想起什么呢?
这完全是在给自己找麻烦,或者说这段剧情很多余。
并且,一个家暴杀人的丈夫,会这么淡定的认罪而不是给自己开脱,这个家暴丈夫的角色塑造的也太单薄了。
我觉得如果是一个长期家暴、酗酒的无赖,这种时候应该不会放弃任何脱罪、求生的机会。
个人觉得电影中途的一个反转就已经很好了,一个有拉拉性取向的女医生,不断地寻找受家暴的女人当恋人,为了帮助和占有受家暴的女人,走进受害者的生活,对女性受害者的强烈占有欲导致因爱生恨,最后杀死对方。
可是最后又一个反转,把凶手换成了男警察。
试想一个受家暴的女人,当一个长相如段奕宏,并且很强壮的男警察声称要保护她,她拒绝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帮助者换成是一个女人,虽然受害者被家暴,但是强行掰弯自己的性取向,受害者肯定还是接受不了的,甚至说出“很恶心”这种话也不难理解,并且影片酝酿了很久的女医生和徐静蕾的拉拉氛围,最后又推翻了,纯粹是为了误导观众,这样的剧情有什么意义?
作为很少见的国产科幻悬疑片,《记忆大师》模仿国外电影的痕迹还是挺多的,比如两面镜子对在一起的空间效果,以及螺旋状的楼梯、文字,似乎有了这些镜头就能显得很烧脑,但其实对剧情一点作用也没有。
再加上那个像噪音一样吵的bgm,在影院里听真的是很受罪的一种观影体验。
最后结局时徐静蕾依偎在黄渤身上的那段结尾曲倒挺好听,不过那个画面加上那个曲风,分分钟跳戏的节奏,以为徐静蕾又和黄立行演什么爱情剧了。
黄渤和段奕宏两大影帝,在片中的表现和他们的巅峰之作相比真的是差远了。
黄渤饰演一个面临离婚的丈夫,没有表现出阴郁,也没有在推理时表现出作家的睿智。
段奕宏演警察也比不上《烈日灼心》,作为反派他为掩盖事实设计了什么巧妙的阴谋?
没有,最后开枪打死女医生还不忘强行解说一下自己的“原本计划”,唯恐观众看不懂,难道就不能在黄渤醒来前把证人都解决掉?
其实那里我只能感觉到剧情实在是太扯了。
目前豆瓣上这片7.4分,我觉得根本不值,甚至不如同天上映的《拆弹专家》(豆瓣7.0分)好看。
有些人可能觉得是国产,又是很少见的科幻悬疑题材,所以要给点友情分、照顾分什么的。
我觉得豆瓣上不应该继续这个风气了。
打个比方,这就和国家把大把资金补贴一些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一样,商业电影就去按照商业竞争规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温室里培育不出能抗衡国外大作的国产影片。
如果说因为制度或者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真的无法拍出像样的国产悬疑片、恐怖片,那我们就不要拍、不要看,而不是降低自己的标准,给一些原本不值这个分数的片子打高分。
政策可以阉割导演和编剧的创作,但观众不应该阉割自己的审美。
其他影评推荐:主旋律但是不跪舔,吴京的《战狼2》站着把钱挣了!
《权力的游戏》第七季口碑逆袭,剧情终于不再拖沓混乱大厦将倾、修罗战场,细数《绣春刀2》的阴谋与伏笔《冈仁波齐》:朝圣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落后愚昧同样是周迅,《明月几时有》到底比《风声》差在哪?
在豆瓣上竟然看到了一个《催眠大师2》的噱头,再一看导演,果然是《催眠大师》的导演,1981年的青年导演,或许,前途不可限量,还有其他“大师”出品的可能。
建议他去读读银教授的《诈骗师》,同样体量下,《诈骗大师》可操刀的地方很多,另外,还能有点喜剧效果。
这几年在豆瓣混,读一些脑洞大开的作品。
这种类型的小说我不是第一次见到,之前在《非正常人类》中读到一篇,类似的,也是记忆储存什么的,以至于给我一种印象就是,翻转才是这样的故事的终极目的,所以,毫无疑问,我认为老徐最后翻转是最大的可能。
(在女人的设定下不是不可能啊,甚至还有跟小哥是情人关系也有可能)不过,要是一部电影只为翻转而翻转,就难免有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
《记忆大师》大概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吧。
它没有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人感到很遗憾。
最后的结局逃不脱它从前时代的电影套路——又是欢喜大结局,主角光环总那么闪耀,单身的人是最可怜的,以至于单身狗莫名其妙的被打死了,都没有人——连主角都不知道去关心一下。
也许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不及讲那么多的事情,但是至少,至少要交代一下警官和大婶之间的关系对不对?
难道每一个从小看父亲家暴妈妈的男性都会爱上另一个被家暴的女性?
斯德哥尔蒙综合症还是咋的?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如果警官单纯是警官的话,他只是拯救这样的女性的愿望太过于迫切,而只是大婶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
如果双方表演都到位的话,我更愿意相信一人的猜测——警官和大婶不但认识,而且有更深的羁绊。
比如,警官是大婶的侄子,是小女孩的哥哥。
这样,在屋里警官和小女孩的肢体接触以及女孩对警官的信任更符合逻辑,而刚失手把丈夫撞晕,奔到楼上和警官的拥抱就更自然。
不过问题又来了,在江丰的回忆中,李慧兰在花房中又比较生疏。
沈汉强在成为一名警察之前一定也是经过很多训练和考验的,何以对一个救助对象倾入如此多个人情感——当然非用小时候的情感记忆来做解释,又无不可。
那么,当时李藏起沈汉强,就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丈夫根本就不认识妻子的侄子;另一种可能就是在后来审讯中,那个男人的脸部特写持续了好几秒,按照道理来说,这种配角何必给那么久的特写?
也许在这位家暴致死妻子的人渣看来,打妻子可以但是打死了就无所谓真正的凶手是谁了,他要为自己的在这里终生忏悔。
或许他的眼神是对沈汉强的交代,是不是他杀,一切都是因它而起,他注定为这个罪行下地狱。
只有在这里服刑,才能获得平静。
他根本就不在乎谁杀的。
联想到之前鄂尔多斯的杀妻案。
想一想相同的情境,也许人渣也是会有感觉的,毕竟,那是自己孩子的妈,枕边人,打伤和致死对于他们的心理来说还是不一样的。
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无法真正体会到杀妻者的心境的。
在多数人看来,人渣就是人渣。
连我也不认为他能够有几分悔改,只不过是后悔把人打死了而不是像每次一样打的要死还没死罢了。
而这样的人,终生被人唾弃,电影中此人是高官,一切都毁了,还不如躲在监狱里度残生呢。
凡是家暴者,不仅仅是对妻子,对孩子也是一样。
电影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李慧兰的丈夫家暴自己的女儿,但是通过女儿对他的态度,也似乎可以推断的出,渣男总是全方位的渣。
比如,沈汉强的爹,年轻时是那么个人,年老了就成为了老不要脸,天天去麻烦自己的儿子。
还是应了以前我看《红龙》时的感悟——每个魔鬼身后都有另外一个魔鬼。
沈汉强如果是怪物,那么他爹就是另一个大怪物。
我难免跳戏的想到,女性真的不能逃脱家暴吗?
都未来的未来了,女性还这么纤弱、无奈,感觉时间又过会去了,历史倒退了。
比如老徐,自己能写书,自己有能力,却甘愿在家打针生孩子。
就算在家打针生孩子,难道能耽误她写书吗?
难道丈夫写了书卖了版权有了钱她就甘愿成为生子机器?
还有婆婆的那句话,未来的未来的婆婆还如此八卦,未来还将是个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这不免让未来的历史中的我们,有些绝望。
所以,活在当下还是好的,如果未来是那个样子。
这大概是让我看这个电影最不爽的事情,不爽程度要超越一些硬bug。
为了将这个手术放在合理的时空之内,生硬地创造了一个时代背景,可是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竟然一点科幻的色彩都没有,完完全全是历史的倒退,这让人情何以堪?
不过,家暴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那些卷宗之外的大量女性,她们到底怎么生活着。
她们人生之外的大多数人都无从得知。
不能离开无外乎几个原因:经济不自主、为了孩子、渣男扬言要杀她全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渣男的感情。
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死结还就在这儿。
沈汉强的妈妈以及李慧兰都会说丈夫是个好人,她们似乎有一个虚妄的梦想,那就是那个人能变好。
任何戳破这个梦的人,是比那个家暴者更恐怖的人。
在我看了鄂尔多斯家暴致死案之后,我曾经为这样的女人设计过无数的解决办法,比如,把家里的钱卷走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然而自己的家人都在那里,孩子也在,工作也不能丢。
如果女人能完全无视自己亲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话,我觉得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渣男。
这样的女人是有通病的,她们是忍者神龟中的忍者神龟,她们的忍术助长了对方的气焰,或者说,是她们的纵容,逼出了更大的恶。
很可惜,这就是一部商业电影,就算家暴是内容,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甚至有一个解决的方向。
在未来,我希望女性都是《饥饿游戏》中佩戴高科技武器的辣妹,当她们自身足够强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认为那些所谓的让人变得更好更愉悦的手术纯属扯淡,甚至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不过是用技术在做一些不肯面对现实的事情。
现实也许很糟糕,就像有的人长得不好看,有些人的记忆令自己很受伤。
然而,作为一个被上帝选为人类的动物而言,机会稀缺,如果每个人都一样,上帝还有必要任性吗?
上帝既然不是定律,无法被规定,人又怎么可能千人一面。
这世界上有快乐就一定也有悲伤,如果切割悲伤,那么快乐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快乐的呢?
DNA被研究的下一个新纪元,也许就是人类浩瀚的精神世界了吧。
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记忆一定是一个人的组成部分,一定是“你不是他也不是我”最鲜明的标识。
即便是真有这样的技术,也一定不是人类的福祉。
扯了太多之后,突然想到自己在豆瓣阅读上写过一个中篇是关于记忆出售的故事,时代和这部电影一样让我不爽——也是发生在未来,然而并没有科幻的味道。
在人类现有的想象力里,要么未来还和现在一样,至少在人性思考的方面,要么就是直接奔入硬科技时代,各种科幻电影中那些眼花缭乱的高科技。
《黑客帝国》应该是结合的比较好的,想当有深度,不过比起老鼻祖《攻壳机动队》在思想上可能还逊一筹。
PS,我根本不喜欢《黑客帝国》,也许当时太年轻,反正是我最不喜欢的高分电影之一,但是对押井守,没毛病。
《星球大战》系列应该是看得最舒服的未来科幻系列电影了吧,虽然有些逻辑硬伤,但是至少未来是女性从政,女性也是半边天啊。
如果未来,女性还是《记忆大师》中的形态,那就什么大师也拯救不了世界了。
PS,今天又想起来个细节,花房中的全家福是母女三人,没有人质疑父亲去哪了吗?
也许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很难逃脱家庭对自己深层次的影响,所以沈的母亲选择忍受,而她的母亲默认忍受。
那么,李慧兰还是有可能是小姨的,因为她也受了这种影响,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一门忠烈,倒霉的要死啊,姐俩都被家暴,都被一个人杀。
对了,经过一晚上的做梦,我想到了一个好的对付家暴的办法。
从被对方家暴的第一天开始起就去练跆拳道,各种武术,强身健体是必由之路啊。
不过,外在的强大是拯救不了内心的怯懦的,祝福每一个被男人打过的女人都成为武林高手,当你把他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问一句:这样打你,特么的疼不疼?
电影优缺点都很明显,剧情构架还是蛮有意思的,但是漏洞太多啦,为了转折而转折,太伤脑。
剧情简介:男主是个作家,老婆为了结婚放弃了写作事业,想要孩子,但是用尽一切办法都怀不上孩子,男主不想看她受苦,劝她不要孩子了,但是老婆却决定和男主离婚。
男主很伤心的去记忆公司抽出了和老婆在一起的记忆(其实抽出的是和记忆相关的情感以及部分记忆)结果老婆又不离婚了,要他去拿回记忆,男主把那部分记忆重新输入自己大脑,才发现那不是自己的记忆,而是一个杀人犯的杀人记忆。
男主去报警,被办案警察扣下,以后他回忆起越来越多的记忆,警察根据他的记忆查案,查到最后其实凶手就是办案的那个警察。
漏洞:1.一开始男主和凶手的记忆不小心调包,凶手根本不该去输入男主记忆,没理由啊!
因为你不小心得到我的杀人记忆,所以我也要得到你的记忆?
2.男主在警局嚷嚷说自己看到了别人的杀人记忆,警员都不相信,真凶是办案的警察,这个时候他难道不该大事化小趁势赶男主走么,反正所有人都不相信男主,但是凶手却把男主扣下,还特意设计证据证实了男主所说为真……迷惑3.为什么男主来警局提供线索要被抓起来?
前期如果说是怀疑男主是凶手还好说(实际上一开始别人只是认为他胡言乱语、炒作)后面都证实男主只是错拿了别人的记忆还要关起来??
法律干什么用的?
4.男主给别人塞刀片趁机越狱,差点真的有机会逃出警局,警局可以不用开了。
5.凶手面对那个遭受家暴的女人想要带她走,刚挨过打的女人竟然对企图救自己的人说“不会爱上你”“恶心”这种话,太莫名其妙了吧!
(更别说对方还是段奕宏!
)可能导演是为了误导观众,可是就算是拉拉,只要不是傻逼这个时候都不该对救人者说这种话,而且从她掩护凶手来看她并不讨厌凶手(甚至被警察认为是奸夫)太不合逻辑了。
6.男主拿到凶手记忆以后直接担心起老婆了,可是——凶手虽然错拿了他的记忆也不会像他一样立马就去把记忆恢复了呀,正常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记忆不小心调包了,而且男主担心的理由是凶手喜欢杀别人的老婆,不过从记忆里看凶手杀的都是忍受家暴的女人,跟男主老婆并没有共同特征,不符合连环杀手挑选目标的特点,难道不该先担心自己么?
担心老婆担心莫名其妙。
然而他的担心竟然还真的应验了——只能说编剧强行逻辑。
7.男主千辛万苦越狱以后找到老婆不解释带着她就走,老婆就一直挣扎不肯跟老公走,一个什么都不说,一个什么都不信,这桥段,呵呵……解释一句能死?
哪怕编个谎言?
嘴巴疼让她陪去医院行不行?
老婆明明是爱男主的稍微信他一下能死?
这个时候男主认为女医生是凶手所以担心老婆,但是他带着老婆头也不回离开女医生,一点儿都不担心可怕的连环杀手突然发难,很酷哦!
8.男主被抓走不见老婆担心,也不追问理由,难道她现在不该有一肚子问题么??
就这样第二天接到电话知道老公晚上放回来就悠闲的去逛街了,大姐你老公昨天还发疯拿刀子乱逛呢,你好歹去警局问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吧!
9.凶手徒弟怎么想到真凶可能是的女人的?
灵光一闪?
没有铺垫,剧情需要他想到他就直接想到……呵呵。
除了这个徒弟之外凶手爸爸还有被害者的女儿也都是工具人,形象好片面,看着出戏。
10.真凶最后暴露是因为多说了一句话,实际上他说的也不是什么秘密啊,其实正常来讲,男主说出凶案有关很可能被当成嫌犯或者嫌犯相关调查,这种因为不孕不育吃了不少苦头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警察打听出来的好么……拿这个当转折点真是小题大做。
11.你们生活在那个世界,记忆都可以取出来收藏或者消除了却连一个摄像头都没有,凶手和被害者家走的那么近,一个摄像头都没查过——除了记忆公司那个。
有些伏笔埋的很突兀,例如家暴男醉酒后没有杀死老婆的记忆,他虽然心灰意冷担下了罪行,但是不可能亲口承认是自己动手杀人,供词上应该说是“喝醉了然后不记得了”,这样凶手审问他不该追问他“确定是你杀了你老婆么”而应该拿供词来问:“供词上说你之前醉酒了并没有杀妻的记忆对不对”这样才对劲,虽然这里是当做伏笔来处理,但是显然太不对劲,小徒弟也没察觉出来。
还有男主怀疑凶手会对自己的老婆不利,警察真凶无动于衷,这里也明显不合逻辑,说是为了埋伏笔,但看的时候总觉得掉智商。
还有真凶故意让男主看见电话号码,男主问起他却含糊其辞,这么明显的几处无人察觉。
从一开始就觉得这群警察非常不专业,案子办的稀里糊涂,后来接受这个设定只等着男主的记忆破案了,逻辑硬伤真的很多。
还有一点非逻辑问题,电影的复古警局英文名警察保释金制度明显不接地气,浮夸又突兀,不过如果是为了剧情我也可能忍一下,事实上对剧情并没有什么帮助。
另外,演员们大都是实力派,不知道为啥看起来都很浮夸,包括主角们和结果工具人,看起来有种莫名其妙的假,每个镜头都在告诉你这是在演戏,好像舞台剧一样……导演有些想法但是表达能力和逻辑性都大有问题。
“记忆手术”删除的不是记忆,而是删除这段记忆之中的情感依托,让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切断情感联系,它的作用是修复情感创伤。
两起命案:1) 警官沈汉强儿时,母亲经常被父亲家暴,有次母亲洗澡,让儿子拿止痛药,儿子搬板凳拿药时换成了安眠药,结果母亲吃药后溺亡在浴缸里。
沈汉强觉得这是让母亲得到了解脱。
2)李小芸的母亲李慧兰经常被她丈夫李航家暴,有次李小芸打电话给警官沈汉强,沈汉强来到李小芸家查看情况时李慧兰丈夫李航醉酒归来,李慧兰让沈上楼躲避。
沈安慰李晓芸,并给她戴上耳机听音乐来缓解。
李航家暴李慧兰,撕扯中李航撞门晕倒。
沈下楼查看,劝说李慧兰离开丈夫,李慧兰坚持不干,还认为沈在追求她,说沈让她觉得恶心。
沈将李慧兰推下楼梯,戴上手套后用酒瓶砸倒了李慧兰,将酒瓶放在李航身边,嫁祸李航,然后捂住李慧兰口鼻弄死了她。
此后李晓芸下楼,以为是父亲失手杀了母亲。
怕连累沈,让其先离开,自己数100个数后再打电话报警。
期间邻居敲门来打探情况,李晓芸撒谎说家里没事。
沈汉强去记忆中心加载江丰记忆的原因:1)为了知己知彼,因为一般人要删除的记忆都是自己的弱点,而江丰的弱点就是自己的妻子;2)确认沈和江丰的记忆金属号牌确实互换了;3)确认江丰是否能看到杀人凶手的面貌。
李航承认自己喝了酒打了老婆,然后老婆死了,自己认罪。
陈姗姗是名医生,她第一次给李慧兰验伤时,李慧兰说是我自己摔的,女儿小芸说明明是爸爸打的。
陈姗姗对张代晨说,“李慧兰家暴案就是我报的案,第二次见到她已经是尸体了,所以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陈姗姗对没有保护好李慧兰感到十分内疚,于是格外关心张代晨,因为沈汉强误导她,让她以为张代晨也是被江丰家暴的受害者。
沈的徒弟雷子在用沈的车载李晓芸时,发现小芸摇下车窗从外面拉把手下车,显然她以前坐过沈的车,而根据江丰描绘警方画出的另一起命案受害者的画像被沈父认出是沈母。
沈嫁祸给陈姗姗的过程:误导姗姗以为代晨和李慧兰一样是家暴受害者,于是姗姗主动关心联系代晨,而担心凶手会出现在代晨身边的江丰觉得杀人凶手是姗姗。
江丰说李晓芸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凶手的,于是沈讲最后一通电话号码改成陈姗姗的,再把李慧兰的卷宗甩给江丰,让江丰记下其中电话记录单上的最后一通电话号码。
沈原计划杀掉陈姗姗,然后对外宣称陈姗姗是凶手要谋害代晨,自己灭掉了陈姗姗。
获知江丰要来后沈改变计划,他先打晕代晨、姗姗,让江丰误以为陈姗姗杀了代晨,然后刺激江丰抢了自己的枪去杀陈姗姗,然后自己再杀江丰。
结果沈说漏嘴“我知道你们俩为了孩子吃了不少苦”,代晨体质不好为了生小孩每天打针吃药这个秘密只有江丰夫妇知道,江丰意识到和自己交换了记忆的是沈。
血液做DNA配对后作为取回记忆的密码,但金属号牌拿错后仍能取回不属于自己的记忆,因为在记忆中心的枪杀案导致存放血液的推车翻倒了。
沈加载了江丰的记忆后受到江丰夫妻恩爱的感情记忆影响,使得沈最后没有动手杀人。
但代晨的一句“有了我老公的记忆后你就不会杀我!
”还是显得突兀,这份自信不真实。
对于观众的反映,导演陈正道无奈笑道:“上次观众说我过度阐释,这次又说转折太生硬,我也在找平衡点在哪。
” 沈在办案中经常拿“程序”来搪塞江丰的质疑,又用自己的警察身份办案来困住江丰套他的话,凶手的身份伪装得很好。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两起命案的女被害人沈母和李慧兰在黑白镜头下长得很像,发型和受伤妆容又相似,李慧兰的妹妹又和陈姗姗长得很像,脸盲分不清啊,大大降低了观感体验。
能把一个很棒的题材拍成这么一个烂东西,还挺有水平的为了结尾的反转,全剧各种误导,努力制造线索让大家猜凶手是女医生,结果最后一看凶手是警察,强行解释,没有推理过程,只靠着男主时不时涌现的记忆片断。
结尾强行挽尊,看的生气吐槽:还没离婚删你🐴的记忆2025年了,记忆中心装潢的那么高科技,市里的高楼大厦也显得很现代化,警局外部是欧式风格,结果你告诉警局内部变成了80年代的牛仔风?
拘留间还是透明玻璃?
真尼玛违和警察办案跟个混混一样?
有人报案,在有明显不错的逻辑下,上演了一出“我不信,我不信”的脑残戏码。
凭什么提供线索的人要被关押?
为什么对老婆不有话直说?
记忆中在车后座尿裤子,明显是个男的,很难推断吗?
男主在怀疑凶手是杨珊珊的情况下,不和老婆直说,反而拉着她狂奔,你怕个鸡儿,你一个男的打不过她?
就算逃,你不会直说“这个女的是杀人犯,我们现在去警局报警”?
反而说【我是你老公你不信我?
】废话,是个正常人都不会信到后面全程误导观众,杨珊珊就是凶手,就是她,就是她!
更是借推断闺蜜之情炒了一波拉拉氛围。
结果反转之后原理是警察啊,🌿,除了尿湿裤子外,一点有用的线索都没有给。
只是通过小女孩坐车把矛头指向警察,再借由老头找到凶案现场。
这反转太生硬了,看得我恶心。
搞笑的是结尾那段犯罪计划独白,就像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似的最tm傻波一的是凶手因为一段记忆“爱上了”男主老婆,不忍对她下手,哈哈哈,智障剧本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图文版后期版参看:http://mp.weixin.qq.com/s/4rMbkZXuNpBjqs4_PDX3WQ按导演陈正道的说法,《记忆大师》虽然“剧本不是没有问题”,但是他是“为了给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一个可以盈利的新类型”,也就是软科幻。
身为科幻界边缘人士,我对国产科幻片一直是唱衰的态度,而且说实话,在《成为马尔科维奇》和《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都称不上软科幻的前提下,《记忆大师》最多也就在装修上面有点科幻的意思,要它算科幻那么《山河故人》也能算科幻了嘛。
并不是说你有一个设计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机器,并且它有一些超出/偏离这个时代的功能——在本片里是定点消除/植入对细节和情感的记忆——就能算是科幻了,这种所谓科幻片基本是比较低端的产品,可以一言以蔽之:“道具型科幻”——这个道具可以是人生遥控器,可以是神奇小药丸,也可以是外星狗狗外星宝宝。
跟《成为马尔科维奇》比比想象力和世界观,大概就知道它的差距在哪里。
其实《记忆大师》是部悬疑片(Mystery),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日系变格推理。
按照推理片的要求来看,《记忆大师》无疑是部很有趣的作品。
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核心是极难甚至无法用文字呈现的,有赖于视觉呈现的诡计,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它是一个叙事性诡计。
黄渤在片中扮演的作家江丰在重新载入记忆的时候被错误地植入了别人的记忆,并因此发现了一起凶杀案的线索;其叙事性诡计就在于,这种“被植入的记忆”的呈现方式,是以记忆的持有者的身体在场作为前提的。
同时按照剧作逻辑,江丰的记忆也一定被植入了凶手的脑中——这里也可以呵呵一句,凭什么啊?
因为按照影片的设定,记忆的清除和植入与否完全是出自客户的意愿,至少江丰有剧情逻辑上的重新植入的必要性,但是凶手呢?
如果说两人的记忆存储秘钥的互换是出于意外,那么凶手得多神经病才能去选择重新植入自己的记忆——假设他不知道互换——否则他清除记忆干嘛;或者植入别人的记忆——如果他知道互换了——那他得多蛋疼。
当然除了这点,《记忆大师》还算尊重自己的设定,不像有些号称变格推理或者奇幻推理的文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改设定逗你玩。
在set up做完之后就没有再抛出新设定,算得上是线索公平。
不过同时又要保证影片悬疑或者“烧脑”的成分,这就导致剧情需要各种强行反转。
实话说,只要读过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守则》,基本一切反转皆成滥套。
这方面就不多说了否则一定剧透,言而总之《记忆大师》的梗也包含在东野圭吾那12个套路里面,具体是哪个……读者大爷们你们自己看情况要不要看吧。
《记忆大师》在推理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你要么动机复杂,要么手法复杂;要是动机和手法都复杂,并不是不可以,但你得稍微花点时间复盘或者解释;要是不解释……你会去二刷吗?
上面是作为影评人的基本观点。
不过鉴于我的主业还是搞电影研究的,所以还能说点其他的东西。
在我看来,《记忆大师》至少有两个点是非常高级的,其一是“多身体人物”(multi-bodies character),其二则是“Film As Brain”,所谓“电影作为大脑”。
这两点各自产生了一些异常牛逼的电影。
“多身体人物”在商业片里面的用法比如《阿凡达》《成为马尔科维奇》《云图》《魔法奇幻秀》乃至《千年女优》《攻壳机动队》和《源代码》,或者如《夏洛特烦恼》《重返十七岁》等等;在艺术片里则有比如《回文》(托德·索伦兹,2004)和《我不在那儿》(托德·海因斯,2007)等。
多身体人物有着典型的身心二元论的底子,可以导向对诸如人机嵌合体/赛博格的讨论,也可以作为一种对人物分析性的评述,典型如上述两部艺术片;低端一点的用法比如穿越或者转世等等,当然《魔法奇幻秀》纯属迫不得已的填坑行为。
另外一点则是,多身体人物对应的一个观念是“多人物身体”(multi-characters body),直观理解可以说是“精分”,《化身博士》就很典型。
有时也有两者混用的例子,比如《搏击俱乐部》或者《黑天鹅》,艺术片方面的例子比如《新女友》(弗朗索瓦·欧容,2014)等等。
而“电影作为大脑”则是某种用于讨论电影基本观念的观点。
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涉及本体论这样高大上的问题,从“电影作为窗户和画框”开始,经历“电影作为门:银幕与门槛”、“电影作为镜子和面孔”,发展到注重感官导向的“电影作为眼睛:观看和凝视”、“电影作为皮肤和触摸”和“电影作为耳朵:音响效果与空间”,再到综合性的“电影作为大脑:心灵与身体”(参看托马斯·艾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和马尔特·哈根纳(Malte Hagener)的《基于感官的电影理论导论》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e senses[M]. Routledge, 2009),从理论脉络上看,是将经典电影理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受众研究理论、身体理论在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角度上的整合。
研究者们倾向于在分析中将“电影作为大脑”这一观念前推到诸如《迷魂记》(1958)、《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发条橙》(1971)、《飞向太空》(1972)和《银翼杀手》(1982)等影片,但更为当今学者们所关注的,则是与这种理论几乎同时出现的,反映着时代文化特征的影片,如《黑客帝国》《成为马尔科维奇》《记忆碎片》《美丽心灵》《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以及《盗梦空间》《完美感觉》和《源代码》等等。
这些影片涉及到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对其的合理想象),将人脑活动的生理机制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影片的分析表明,“电影作为大脑”不仅是一种对观众认知模式的最新表述,而且是与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相应的,意义生产机制的一种方式。
《记忆大师》在这点的处理上与《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直接相关,但这种方法可以追溯到法国左岸派对记忆与遗忘机制的探讨,比如《堤》《广岛之恋》或者《长别离》。
当然我无意将这部影片明显的商业套路上纲上线到艺术片的高度,不过至少《记忆大师》在叙事高潮的设置上,最后翻盘的那场搏斗算得上比较精彩,有着明显的诸如“爱情唤回失落的记忆”“身体记忆战胜受困于技术的心灵”“伟大的爱情战胜极端人格”之类的有趣设计,也有着这类影片商业用法里必备的精神分析式的段落。
最后则是影片有意无意传达出来的某些症候性的表述,比如事实上影片的set up实在是做的顺拐且乏味,刚刚做完记忆消除手术的江丰因为妻子要求必须重新植入记忆才同意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于是江丰又回去做记忆恢复手术……我理解set up要迅速完成,但是看看比如诺兰的《盗梦空间》,整个第一幕结束才完成set up啊,人家开场也有动作戏啊也有组队教学奇观展示啊……当然这个并不是我想说的,而是这么做的动机,或者所谓“底”是什么……两人的问题,既有妻子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游记写作(那么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也有俩人怀不上孩子……怀不上孩子就离婚这到底是谁繁殖癌啊?
好就算怀不上孩子是借口但是妻子要求江丰恢复记忆,正是因为自己怀孕了……尼玛说怀孕就怀孕啊怀孕就解决一切问题啊,这不是逗我吗?
早干啥去了?
这是怎样的三观啊,不被喷就真见鬼了。
当然这也是影片诸多问题中的一个比较应景的点。
在我看来,影片最奇怪的地方就是……空间,一个完全陌生化的空间把这个故事带向了某个莫名其妙的方向。
如果说《她》中的上海提供的是某种国际大都市的、近未来的、雾霾弥漫的想象,那么《记忆大师》里的泰国曼谷提供的是……不知道什么鬼,因为看起来并不是要借东南亚鬼片的梗(还是说借了梗我没看出来?
),难道是为了规避审查?
——啊我是得把片中说中文的演员全部理解成泰国人吗?
还是说未来我们把泰国殖民了……尤其是那个警察局和拘留室……问题在于,在泰国拍摄并不能提供导演所谓的“软科幻”的“科幻感”,反而会因为陌生化的布景和大熟脸之间的反差导致观众一头雾水。
所以最终只好把它理解成为了好看而选择的异国情调。
禁不住三个问题的追问,细节又搞架空,返回头看看《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你就知道正解是什么样。
所以最终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三观不正或者类型混用且没混好,而是一个本来很漂亮的想法在资本和审查和其他各种力量的蹂躏下最后变成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结果,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乱象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
不过所幸优点还算明显,也算用变格推理把犯罪片翻出了新花样,值得一看。
《记忆大师》当你的所有记忆都不再附加任何情感,会怎么看待那些曾经你珍视的人呢!
说好的烧脑大作真心无法及格,全片逻辑漏洞太多,完全就好为了悬疑而把许多桥段硬凑到一起!
整体水平还不如2014年的《催眠大师》。
ps:黄渤的演技仍然统领全片,特别喜欢的段奕宏没给太多展现演技的机会,至于老徐没啥事还是别演戏了。
先盘狼坑:沈sir金刚狼,拿了警徽,最后时刻发言爆炸;沈sir他爸深水狼;李航发言爆炸的冲锋狼,被沈sir卖了做自己身份。
陈姗姗平民钻了狼坑,又被狼队作为完美抗推位,最后没被推出去晚上被狼人给刀了;李惠兰,首夜吃刀的平民;张代晨划水民但最后跳出来帮女巫挡刀。
江丰女巫,吃夜里信息但是逻辑不行没盘出狼坑,差点把毒撒到被狼人污了一手的陈姗姗身上,还好最后时刻抓住沈sir的发言漏洞又站对了边;徒弟原本是铁站边陈sir的猎人,最后因为沈sir他爸的发言漏洞看出了沈sir是只狼一枪把沈sir给崩了;沈sir他妈,离线预言家。。。
一直觉得导演属于那种特别的优等生,认真,聪明,努力,各种细节控,追求完美。比起催眠大师,记忆大师其实够四分标准。故事有层次,每个角色都有动机,但后劲感觉不足。不过我更愿意给这种不停前进的陈导多一星点赞。毕竟现在还有谁愿意花钱看流量电影
强行“好看”=难看
这个布景真是无力吐槽
虽然很多地方逻辑不通,但节奏真的还可以
黄渤的演技真的很棒,当他陷入记忆中的身份,尤其是童年时期,虽然形象上差距较大,但是他生生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现出一个长期在家庭暴力影响下的担惊受怕的小孩。段奕宏代入到黄渤的回忆里时的演技也真的很好,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止是回忆里的情绪,更有他自己角色的情绪。
整体的成片看起来比《催眠大师》看起来更加“洋气”,无论从预告片还是海报,甚至唬住了不少外国观众进场。但却没有《催》来得纯粹简单,反倒是添加了许多细枝末节以及不讨人喜欢的小心思,把一个故事强行撑大,剧情转折的惊喜感也来得不够明显。只能说勉强及格【黑白画面下的许玮甯真的好美。
剧情设计十分精巧,我跟着“误导”走到了最后。但有些“误导”是不是不合理?比如李慧兰为什么说凶手让她恶心,误导女同?
结局强行反转???
万万没想到记忆大师有这么差,故事架空立不住,美术全程违和(看到那个记忆机器差点没笑),背景墙是LED,时代模糊完全没立起来软科幻的概念。导演全程装逼,把自己当大师的人果然是拍不出好东西了,除了音乐和摄影勉强撑一下,整体还不如《天亮之前》。
国产电影算不错的了,不算烧脑,章师傅猜对了男主的故事…渤哥演技杠杠的~
有种东西叫做故意的故弄玄虚
太重设计,牺牲了人物。
黄渤是罪犯,为了写新书搜集材料接近家暴女性,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家暴的遭遇,动手杀人。为了掩盖犯罪事实,跑去删除记忆,结果删除太彻底,他自己都忘记干过这事儿了。。。记忆重载后,一开始以为是别人的记忆,跑去警察局提供线索,结果记起来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样是不是更合理?
做作
感觉是为豆瓣热衷烧脑的影迷量身定做,坐等深度解读,无法逃脱的镜像空间、神似默片中几何造型的走廊以及《科学怪人》的乱入,可惜实力配不上野心;融入太多类型,贪多嚼不烂,数次反转显得生硬;有几个镜头几乎魂飞魄散,徐静蕾表现还不如杨子珊,一点都没进步。
首先,一项技术发达到如此的地步(攫取记忆)但其它技术却仍旧如同现代(黄渤三进三出警局),这种不完整的设定是很幼稚的,只是为了故事能讲下去,强行下规则。其次,为了包袱以及悬疑,导演沉溺于局限的戏当中,使得许多演员的表演产生问题,你首先不是为了骗观众,你是要讲成立一个故事啊。
《催眠大师》的阴影太大!所以这一部一直不敢看。在看完解说后再看本片,一点都不吓人,还看睡着了…设定很牛b,但剧情很烂,节奏太慢,徐静蕾杨子珊那条线根本就是莫名其妙。为什么段奕宏要栽赃嫁祸给杨子珊???而杨子珊就这么听话地无条件配合???俩男主演得都很卖力。
跟段奕宏一撞之下一见钟情的可能性还比较大,跟黄渤这个就……着实不太可能了吧。
作为悬疑片来说70分,作为国产片来说80分。逻辑有时候比较生硬,情节推动靠巧合,强行反转。但除了徐静蕾全员演技在线。
感觉最后是为了反转而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