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不把自己带进这部电影,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我在1983年未婚怀孕,除了去死我还能怎么做实际上1983年我还是我爸肚子里毫无竞争力的精子,等我到了电影里她那个年纪,这个社会疯狂了性再也不是什么大忌讳,其实这时候如果你想做未婚妈妈,也不至于要去死,但也很难片子里的小男孩让人生怜,那么俊俏,那么有灵气的小孩,眼睛漂亮,眼神忠诚他爱上了戏团里的云姐,如果谁说她是破鞋,小孩不顾一切都会跟他拼命的折腾到最后,云姐跟已婚男人的爱情落空,她一直无法交流的母亲说,那个10岁的孩子居然是她的儿子幸亏你忍住了,没有母子相认,不然你怎么面对那么爱你的孩子他会追问你:你为什么这样做?
当年为什么不要我?
不要我干吗现在还告诉我?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
你要我怎么面对你?
....不如离开,成为他心中最初的情感,出于天性的母子相亲或者是懵懂的对异性的向往他会永远记得那个美丽的女人,他答应过你,成大会娶你,不欺负你,让你幸福当你们真的像母子一样相依为命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这样,他是你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但是,总有一天,你们会相见,会相认,别说你不想
八十年代的学校,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
小镇的安逸和肮脏,生活的趣味和乏味。
爱人的爱与寂寞,还有那条活着就被刮鳞的鱼。
孩子的懵懂和萌动,成人的坚强和强奸。
远景和长镜头,昏暗的家里有柔和的光。
小流氓和破鞋,小河和火车站。
缓缓的人生和一声叹息。
之一 就从苹果说起这部电影,导演无名,没有明星,票房少得可怜,也没得过什么大奖(只是威尼斯电影节的一个“欧洲艺术奖”而已)。
我仅仅知道的是,老徐在看这电影时泣不成声,而导演李玉凭此得到众多专业人士的青睐,得以拍摄规模大得多的《苹果》。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部电影短短几年似乎就已被湮没了。
但是对于我而言,它意义重大。
至少目前,它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为什么喜欢它,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只是一遍遍提到它的名字,但是从来没有好好梳理它,分析它,感受它。
但是慢慢的,我就隐隐觉得,这部电影,并不只是提供一个伦理角逐的故事,并不只是刻画一个凄苦茫然的女人形象。
每个人从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而我看到的,是一种感同身受,同病相怜。
并且,它把悲伤藏起来,在悲伤的前台,播撒着一丝丝沁人心脾的趣味。
在无数电视剧和无数蹩脚电影里,总会出现亲人相认,父母变更,孩子不是亲生等等煽情戏码,或者撕心裂肺,或者闹做一团。
从《红颜》的故事梗概来看,似乎毫无新奇。
本来嘛,故事类型就那些,警匪类的自是暗藏机锋,武侠类的自是爱恨情仇,而所谓的伦理生活戏,也就是这些挣扎和彷徨。
如果从这样的俗套戏码中解脱出来,丰富起来,翻新,重整,赋予另外的含义,虽然殊为不易,但一旦成功效果是可非凡的。
导演李玉的新片名叫《苹果》,出自片中女主角范冰冰的角色刘苹果。
巧合的是,《红颜》中也有一场戏和苹果有关。
县川剧团26岁的晓云,在一次县商场门前的草台班子演出中,遭遇了一伙人的上台爆打,一个胖女人骂晓云“狐狸精”,说她勾引她男人。
一个小男孩,是胖女人的儿子,也骂骂咧咧伸小胳膊小腿。
小勇也在台下,他看着晓云躺在台上被打,拳头握得紧紧的,接着就朝台上那伙人狠狠地扔起了石头,并且和胖女人的儿子扭打起来。
下一个镜头,人群散去,晓云一个人躺在一片狼藉的红布铺成的台子上,俗艳的演出服凌乱不堪,眼神空洞迷茫。
然后,她慢慢地爬起来,也没有整理一下自己,就摇摇晃晃地走了。
镜头一切,晓云坐在屋里的床上,正奋力啃着一个苹果。
眼里噙着泪水,眼神仍然空洞,只是多了专注,好像在盯着什么似的,并且不时把目光向上一抬。
这个吃苹果的镜头持续了一二十秒,本来平常无奇,但是由于和前面一场戏的对比,成为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
我总觉得,这个镜头是神来之笔,凝聚着很多东西。
晓云一直独自漂泊,自从生了孩子,便和母亲关系疏远,在外打拼。
但是,这仍然是个流言风起云涌的小县城,仍然可以算作是她的家乡,她和一个有家室的中年男人维持着关系,也一直承受着外人“破鞋”的骂名。
但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生活的无力感如此明显,她也慢慢不予理会,被人打被人骂,被侮辱被损害,都似乎是理所当然。
她连一点反抗都没有,人走了才无力地爬起来,回到那个不能算家的家。
那间房子是她的临时居所,和她的所谓姐妹一起住,有时候姐妹们不在家,那个男人就会来,一面答应说会赶快离婚,一面就猥琐地拥抱接吻脱衣服。
可是这个时候,屋子里如此安静,能听见的只有晓云清脆的啃苹果的声音,那神情混合那声音,显得倔强。
再怎么样,也要生活下去,麻木也好,不要脸也好,生活都是这么平静地过。
苹果是什么?
苹果是一种最最平常的水果,它是最大众的,是我们说起水果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
它就像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人会刻意地说它,它与人都融为一体了。
即使卑微如晓云,即使刚刚经受了苦痛和羞辱,她还是可以顺手拿起一个苹果,什么都不想,空洞洞地啃。
苹果不会为难她,苹果永远都不会背弃,不会成为一种奢侈品。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哪,为什么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对她,我们每一个人,谁不曾被侮辱?
谁不曾被损害?
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吃苹果的样子都是一样的。
之二 她们都是孤独的母亲《红颜》主要人物是三个女人和一个小男孩。
三个女人有老年的,有中年的,也有年轻的。
她们都是母亲。
晓云的母亲:苏老师在这部电影中,苏老师从头至尾都作为一个痛苦的母亲形象紧绷着,并且从痛苦走向新的痛苦。
16岁的女儿怀孕了,那是八十年代,怎么办?
先是暴揍一顿,然后找人秘密接生,最后撒个慌说孩子死了,并把孩子送人。
一切按部就班,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后来,当得知班上的学生小勇就是自己的外孙时,苏老师的反应就颇堪玩味了。
开始只是怀疑,在她去往小勇家求证的路上,一辆装鱼的卡车歪在一旁,成群的活鱼蹦跶着扑向街面,几个人忙不迭地去捡鱼,可是那些重新捡回卡车的鱼又重新地蹦出来。
没有人想到应该先把车子扶正。
那就是苏老师的心理状况。
出了事情都是凭本能处理,被外界的各种压力挤弄着,没有更多理性思考的余地。
苏老师总是沉着个脸,可是她的心里只是乱,惶惶不安。
然后怀疑的事情被证实,有了电影里面最揪心的一幕。
苏老师要晓云去把小勇要回来,晓云不肯,苏老师的脸慢慢地狰狞起来,皱成一团,哭嚎着把多年的苦水倒出来。
晓云一直愣愣的,背对着苏老师,向外走。
这时,苏老师的哭声稍弱,几乎奄奄一息,缓缓向后靠,吐出几个字:我也好孤独嘛。
于是苏老师把自己给诠释了。
孤独就是她的主题词。
晓云的父亲一直不在,她孤独;晓云出了事她一个人扛,她孤独;晓云与她关系疏远,她孤独;一直没有第三代,对于一个老人而言,也是孤独的。
晓云有了孩子,苏老师要把孩子甩掉;可是当孩子出现时,她又想要回来。
她到底想怎样?
“名声”,说起这个词她声嘶力竭。
作为一个单身女人,作为一个女孩的母亲,她是多么的无依无靠,她已经不能承受这个社会再强加给她的任何一点点压力。
苏老师比晓云更脆弱,因为晓云可以随波逐流,从一开始就已经是那样的状况了,不能再坏了,而且,孩子并不会成为一个包袱。
可是,苏老师呢,她是被破坏掉的人,她是一个身处变化并且见证一切的人,孩子一直是她的一块心病,不管是第二代晓云,还是第三代小勇,都是她的孩子,她见证了晓云的未开放便陨落的命运,也一手造就了小勇命运的走向。
可以想象的是,苏老师是盛开过的,苏老师本来是清白无暇的,并且她是一名小学老师,这一点和晓云不一样。
所以她的压力是最大的。
小勇的养母:王峰的姐姐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在这一出戏里,除了开头打了一下闯祸的弟弟,这个女人一直面容平静,就像大多数母亲一样,默默地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生活。
小勇不是她的亲生儿子,确切来讲,小勇是她的侄子。
苏老师本来只是让她给晓云打胎,因为她是个医生。
苏老师本来是要把小勇给另外一对夫妻的,可是那对夫妻没有到来,于是王峰的姐姐自己抱养了孩子。
在这出戏中最大的结——小勇的身份,她是唯一自始自终的知情者。
可是她总是那么平静,即便是得知王峰的死讯,即便是和苏老师坦白真相,即便是面对对方要回孩子的要求。
可是,她也是那么坚定:不行,绝对不行。
谁也别想带走小勇。
她是最正常的母亲,是最合格的母亲。
当我们看到她一边打毛衣一边眯斜眼瞅着小勇的作业;当我们看到她同样眯着眼睛沉浸在一部大约很悲情的电视剧中,而让小勇偷电的阴谋得逞;当我们看到她泰然自若地指挥小勇剁辣椒,小勇此时少有的乖巧。
看到这些,我们打心眼里承认,这才是最真实的母亲。
她的丈夫曾经是个军人,可是后来离开她。
她也是孤独的,小勇的到来大约化解了她的大部分孤独,可是,也只是部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怎么可能会将小勇拱手让出。
她是母亲之中的大多数,不只是相对于小勇;在电影开头,她和弟弟王峰的关系,也包含着一种类似母子的关系。
可是即便是典型的,她的孤独还是那么明显,在那张可以看得到青春旧像,也可以看得到衰老前景的平静至极的脸上。
小勇的母亲:晓云在整整十年中,晓云是小勇生命里的缺席者,可是双方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残缺。
小勇自有母亲,而晓云塌陷在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里,对儿子没有一点概念。
可是他们终究还是相见,可竟然是以那样一种方式:小勇对晓云的偷窥,并且由此导致的迷恋。
俄狄浦斯情结在这部电影里饱满呈现,除了小勇和晓云的关系,还有另一幕:小勇拿起装着王峰骨灰的花瓶,在里面捞来捞去。
晓云和小勇是母子,可是他们自始自终都完全不是母子的情态。
电影为搏宣传以母子乱伦为卖点,但是实际上,小勇和晓云在除结局以外的整部电影中都是让人舒心自然,颔首微笑的。
而这,更是烘托出结尾晓云的迷茫和无奈。
对于晓云而言,小勇就是作为一个天使出现的。
虽然刚开始骂小勇流氓,可是温情和趣味也从此伴随着她了。
小勇帮她洗胸罩,小勇帮她买兔脑壳,小勇捉鱼送给她,小勇和她同仇敌忾反击伤害她的人,甚至小勇和她喝交杯酒,小勇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小勇对她说长大了娶她做老婆。
所有这些,都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不适,因为此时他们根本不是母子,他们只是互相安慰的人。
具体说来,小勇只是最初的性萌动,对晓云有一种出自本能的迷恋和依赖;而对于晓云说来,小勇是来安慰她的。
人人都说晓云是“破鞋”,连小勇的小伙伴也这么说,可是小勇奋力反驳,全力维护晓云;没有人真正爱晓云,虽然有不止一个男人打她的主意,甚至承诺结婚,可都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她的所谓姐妹也只不过同病相怜自顾自,时常还对其戏谑一番。
只有小勇,没有条件的,出于本能的,自始自终的,不厌其烦的,围绕在晓云身边,并且做一切让晓云开心的事。
这对于晓云来说,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
她发现,自己是如此需要安慰,即便对方只是一个小孩。
这个小孩如此熨贴人心。
不过这是否也可以说明母子关系中某种隐含的元素?
母子天然的亲近感,以及子于母而言的安慰意义。
可是最后,面对事实,晓云陷入了不可解的迷茫之中,只有告别小勇,远走它乡。
母子之间是可以安慰,但正因为是母子,这稀缺的安慰在晓云生命中绝然中断,只剩下更加稀薄的未来。
之三 男孩小勇如前所述,《红颜》的主角是三个女人和一个小男孩。
男人在电影里面,要么一闪而过,要么始终藏起来,不露面。
这些男人都是怎样的呢?
苏老师的丈夫电影没有提到。
王峰姐姐的丈夫,以前是个军人,但是后来消失了,是死掉了还是跑掉了,我忘了。
王峰,在晓云怀孕两人双双被开除后,他就出走了,后来死于打工,骨灰被寄回来,放在一个瓶子里,被他的儿子小勇捞了一通。
还有两个男的,一个叫刘万金,结了婚,缠上晓云,后来他老婆找上晓云将其暴揍了一顿,这个男人后来离婚并与晓云结婚,可是婚礼被搅;另一个男的,钱老板,是晓云一姐们的相好,据说还是个乡镇企业家,一次企图上晓云未果,又在晓云婚礼上非礼并搅了场子。
当然,由于最后的真相,晓云走掉,这两个男人也必然走出晓云的生活。
这样一群男人,对于三个女人而言,全部如同路人,他们要么猥琐,要么厚颜无耻,要么怯弱没有担当。
导演的女性主义主张昭然若揭,这是她们对抗男权的做法,与我无关。
所以不在这一方面多费心思。
我关心的是男孩小勇。
在这之前,没有一个小孩子会有他那么让人迷惑,那么让人融化。
毫无疑问,就我而言,男孩小勇是整部电影里最有魅力的角色,并且黄兴饶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之前电影里的小男孩,要么只是单纯无邪的可爱,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要么只是让人惭愧的懂事,比如《小鞋子》里的阿里;要么只是叛逆而忧郁的气质,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莫杭治。
而这些小男孩,无一不是外国的,在中国电影中,孩子们基本上只是一个符号,毫无个性。
有人质疑,小勇的一些话完全不像是出于一个小男孩之口,比如“我们是夫妻相”,“我长大了娶你”。
可是另外电影里的那些令人发指的懂事,乖巧,聪明的孩子们,他们就像现实中的孩子吗?
我觉得小勇是我见过的银幕小孩中最真实最立体最丰富的一个,既不像外国片子中的孩子那么刻意的完美,也不像中国主流电影里那么苍白。
并且,小勇很有趣。
小勇一次又一次的跑过青葱流水中的坝,翻上石台,钻进木头栏,回家。
他不从门回家,他跳,他翻,他钻,他这样回家。
小勇都做了什么?
小勇做的第一件事:偷看晓云洗澡只是无意之间,并且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小勇对晓云的懵懂而执拗的迷恋。
但是过程很有趣。
晓云发现后飞快地裹身子,跑出来,一把扭住小勇,让他为自己洗衣服。
小勇只得洗,洗着洗着就碰到一个奶罩,这时晓云拿着根杆子敲小勇的手:“看什么看”?
这个时候,晾衣服的竹竿倒了,小勇趁机跑掉。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晓云粗枝大叶,小勇鬼机灵。
小勇做的第二件事:对抗苏老师。
苏老师恰好就是小勇的语文老师,这天小勇上课捉弄同学,被苏老师罚站。
放学后,小勇在一面墙上狠狠地划下几个大字:苏××是个×××。
后来小勇被苏老师请进了自己的家,这时晓云正在家吃饭,于是他们有了第二次见面。
小勇说,原来你是她的女儿。
言语中,好似苏老师是一个老巫婆。
小勇做的第三件事:进成人场子看节目小镇上有个演节目的场子,一两块钱就能进,门口一个牌子写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
小勇和伙伴偏要进,看门大爷不让。
当然又是凭着机灵劲,蒙混进去了。
传来“路边野花不要采”的歌声,小勇兴致盎然,跟着起哄:“不采白不采,采了也白采”。
然后是晓云唱,本来晓云是唱川剧的,可唱了没两句,台下人就起哄,于是只得带着川剧的行头,唱《恰似你的温柔》,身边多了一排艳舞女郎。
小勇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小勇做的第四件事:给晓云“正名”小勇伙伴说:我爷爷说了,晓云是个破鞋。
小勇说:云姐要是破鞋,那全天下女人都是破鞋。
小勇做的第五件事:给晓云买兔脑壳,并且表演倒立现在小勇开始称晓云为“云姐”,并且到后台看她。
晓云笑着:又是你这个小鬼,小流氓。
叫他去帮忙买一袋兔脑壳。
小勇买的兔脑壳很好吃。
这时小勇伙伴说:云姐,我会倒立。
说着就拿了一个。
小勇急了:他这算什么。
也倒了一个。
似乎倒得不是很好。
于是小勇寻思着怎么在云姐面前表现自己。
小勇做的第六件事:给云姐捉鱼,给云姐电黄鳝他偷了妈妈的毛线针,做成一个装置去小河叉鱼,可是半天都叉不到一条,于是把不远处别人叉的鱼趁人不注意拿了回来。
晚上,他引了长长的一条电线,要去电黄鳝,结果引起一条街都停了电。
这时碰到晓云,两个人靠着墙壁,小勇对晓云说:长大了我要娶你。
小勇自己剐黄鳝(也许是泥鳅),动作很熟练。
小勇做的第七件事:台下石子狠狠朝上扔就是那个镜头:他咬紧牙,拽紧拳头,石头狠狠扔向台上欺负云姐的人。
这个镜头感动了我好久好久。
小勇做的第八件事:和云姐喝交杯酒到云姐那儿玩,一起吃饭,几个姐妹打趣他们是一对,并且鼓动他们喝交杯酒。
晓云本来烦了,后来索性喝了下去。
小勇一边圈着胳膊,一边望着云姐,双眼忽闪忽闪的。
小勇做的第九件事:婚礼上给云姐解围那场婚礼很乱,晓云虽然是新娘,但要承受和侮辱没有什么分别的玩笑和捉弄。
她到后面洗衣服,钱老板酒醉再次企图非礼,被小勇一声通报,新郎刘万金赶来,两个男人一场闷揍,婚也没结成。
小勇还做了哪些事呢?
起床晚了,仍然不紧不慢坐在桌旁吃早餐,妈妈说要迟到了,小勇嘴里哼哼:老子天天迟到。
小勇剁辣椒酱,剁着剁着辣椒溅到眼睛里去了,妈妈过来,忙乎开了。
外面的晓云看着这一切,知道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自己不应该再去打搅他们的生活了。
苏老师去小勇家探查真相,小勇给她看相册,一张一张不厌其烦的解释。
最后,晓云要走了,和小勇作最后的告别,说:你摸摸我的脸,再摸摸自己的脸,是不是很像?
小勇困惑地说:是夫妻相吗?
晓云上火车,小勇像是要哭了,但是终究没有哭,很失落地走着。
一件翠绿色毛衣,一条鲜红的领巾。
正因为小勇是个孩子,对于晓云而言才更加珍贵。
在这个充满偏见和肆意伤害的小社会里,没有人像小勇那样对晓云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
这个孩子,以一己之力,衬托出那些虚伪的,怯弱的,猥琐的男人,是多么没有魅力,多么污秽肮脏。
这就触及了这部电影于我而言的主题词:偏见与安慰。
早熟的小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显出一种夺目的光彩,那代表纯洁。
写于今年寒假今天写的《苹果》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5161/
我们爱谁我们恨谁我们不曾爱过谁我们也不曾恨过谁爱与不爱恨与被恨我们在爱与恨之间陶醉到最后我们才发现爱情只不过一场过眼云烟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游戏我爱你似乎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关于导演。
李玉,山东人。
中学时代开始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当时她只有16岁。
大学毕业后,李玉应母亲的愿望正式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
几年后,她辞职到了北京,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场外主持人之后,喜欢上了记录片的拍摄,加入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做了一名记录片导演,其间一直写小说和剧本。
2000年,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记实风格的故事长片《今年夏天》。
代表作品:1996年记录片《姐姐》获中国记录片协会大奖1997年记录片《守望》获CCTV东方时空金奖1998年记录片《光荣与梦想》获中国记录片大赛金奖2001年电影《今年夏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2002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特别奖2002年电影剧本《坝上街DamStreet》获釜山电影节PPP最佳原创剧本奖既“PPP哥德堡基金奖”观后:复杂的女性情感。
电影题材立意很棒。
小男演员表演的很出色。
比起大制作大明星阵容的臃肿电影。
这样的地方特色小电影更有味道。
四川一样很有味道。
我对它充满了向往。
男性的理智,女性的细腻,敢于触及敏感题材,探索人性中最细微的波澜,李玉是个好导演。
是个到目前为止,被低估的导演。
没有《苹果》里激烈的感情冲突,《红颜》婉婉述说着小城里的故事,真实得就像是在身边发生的一样。
中国的女性一直被压在社会的底层,被束缚,被玷污,被扭曲。
男女同工同酬就是平等吗?
扯~真正的平等,在于认识双方的不同,在于爱护对方的长处,包容对方的缺点。
西方作品中,对母性的赞美,对女人选择权利的承认,那才是真正的尊重。
片子的结尾,小云终于成熟了,她会保护孩子,会理解母亲。
走出去,等待她的,也许是光明,或许还有坎坷。
但毕竟,她独立了。
过多的巧合,看似俗套的故事,一场跨越年龄性别、游离在道德边缘的相识相知,均被放置在八九十年代的一座阴郁潮湿的小城之中,让许多含糊而尖锐的话语表达成为可能。
爱与性的压抑,水与鱼的隐喻,以及成熟女性与男性幼童的对照,构成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然而,比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国的社会语境背景显然更多了一层政治与文化意味。
严苛的社会环境背后是对女性欲望的禁锢,是对个体思想自由及身体自由的摧残。
电影中的女性全部面目模糊,没有确切的姓名,但又如此具有代表性。
她们的孤独是相通的,痛苦亦是相通的,但互不理解,甚至彼此疏远、憎恨。
我想,女性导演的视角,对于这一部分的挖掘还是有辅助作用的。
颇有意思的一幕是怀孕风波十年之后,当小云在台上行头齐全、庄重肃穆地表演川剧,台下观众嘘声一片。
而当她被迫唱起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歌声并不动听,台下却一片喝彩。
如此矛盾且荒诞的一幕在电影中并不起眼,却微妙地折射出时代巨变之下的中国社会之变。
随着经济改革而来的,并非只有物质水平的提高,被禁锢的欲望泥沙俱下,如洪流席卷。
也许只有在新世纪前后的这些电影里,才能瞥见如此生动的隐喻。
被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并不令人意外,但难以想象的是李玉凭借此片获得第六届华语电影传媒最佳新人导演奖。
相隔17年,却有如一世纪那样漫长久远。
一个罕见的比女主角还要身材好,还要pp的女导演 能拍出《红颜》这样的电影 我需要向台风飓风狂飚的《今年夏天》过后产生质变的李玉致上一敬
《红颜》是部很沉重的片子。
故事的起初发生在80年代四川的某个小镇,16岁的中学生刘小云跟同学王峰恋爱不慎怀孕,事情暴露后,双双被开除学籍。
王峰和小云都还只是孩子,承担不了自己更承担不了另一个生命的未来,王峰的姐姐——镇医院妇产科的医生王正月用自己的工作关系为小云做了手术,小云的母亲苏蕴文对小云撒谎说,孩子死了。
十年间,小云未谋面过的孩子成为她与苏蕴文之间绝口不提的往事。
苏蕴文没有丈夫,她跟小云相依为命。
80年代的小镇上,名声多么重要。
苏蕴文想,只要不提,少不更事犯过的错误就可以当没有发生过。
时过境迁,她们可以淡忘一切。
可是小镇终究是太小了。
有一天,小云跟小勇邂逅了。
小勇的心里被带起微妙的波澜——那阵波澜,勉强称之为……爱情。
10岁的小勇解释不了自己对小云的依恋。
他只知道,他喜欢这个唱戏的女子。
他偷出“妈妈”王正月织毛衣的针为她叉鱼;她在台上被人扭打大骂“狐狸精”、“骚货”的时候,他比她更伤心;她被人轻薄,他拼了命地救她……他说,云姐,以后没有人要你,我要你。
小云说,你长大的时候,我已经是老太婆了。
他说,老了好,老了没有人会要你的,只有我要你。
……那你亲我一下。
这时候的小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了。
她已经26岁,是个半生风尘的歌舞团演员,正跟一个未离婚的男人纠缠不清。
想跟她上床的男人是有的,能给她幸福的男人,却不知道在哪里。
这个10岁的男孩子小勇,是唯一能带给她单纯的温暖和快乐的人。
在不知道彼此是血亲的时候,这样的温暖和快乐,或许是可以用爱情来解释和期待的。
可是现实再一次残忍地告诉她真相:小勇是10年前她跟王峰生下的孩子。
当年隐瞒了孩子还活着的事实的苏蕴文迫于年老和孤单,求小云把孩子要回来。
在遭到小云的拒绝的时候,她哭着骂她:“你有没有良心?
有没有良心……”“有没有良心?
”,这句话相当于在问小云,“你怎么忍心看我这么寂寞?
”已经90年代了,私生子也许可以成为剔牙般的小事一桩。
名声可以不管,恩怨可以不提,寂寞压倒一切。
小云不可能把孩子要回来。
人生如梦,谁可以面对自己在少不更事时所拥有过的一个小生命,突然带来的一场……爱情。
更何况,10年前,她与王峰也没有真正相爱过。
这才是重点。
他们没有相爱过。
没有爱过的人是容易忘记的。
都已经忘记了,为何还要让后半生无休止地卷入这场回忆与痛心。
你是犯过错的。
你要一辈子记得。
呵。
小云最终选择离开,电影的末尾,是苏蕴文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痛哭失声。
苏蕴文的演出是入微的。
10年前在得知小云怀孕时将她往死里打的那场戏,与10年后歇斯底里逼小云把外孙要回来,以及在剧的最后,她哭得凄凉无比,将这部本来以“爱情”为重点的戏自然而然地带进另一个思考——年轻时的过错究竟要背负多久?
年轻时与一个男生相好,是多么自然的事。
与相好的男生——是,只是相好,甚至根本不用到相爱的地步——有了一个孩子,是多么轻易的事。
你可以骂她不要脸,你可以骂她不懂事,可是,错了就是错了,小云承担了往后对婚姻不再抱有信心的人生,苏蕴文承担了女儿没有幸福家庭所带来的孤单与寂寞。
还要责怪她们生活不够积极么?
还是责怪她们对往事遗忘得不够彻底?
似乎后来一步一步她们做的都没有错,把孩子送人,苏蕴文告诉小云孩子已经死了,小云在歌舞团努力唱歌讨好观众,甚至颜面尽失地争取了一次婚姻……她们已经在很努力地生活。
可是,有时候,并不是努力生活就会有大团圆的结局。
犯过的错像一笔带利息的欠债,总有一天再找上门来。
人生太多的无力感,最终都移到了苏蕴文身上,她太老了,老得没有力气改变,也没有力气遗忘。
命运的嘴角带着嘲讽,袖手旁观。
于是,这个本来情节上有些不现实的故事,就变得无比现实且悲凉起来。
看完这个电影,唯一可安慰自己的就是,这只是一个故事。
张艾嘉在拍《心动》的时候说,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但其实,有遗憾才是完美的。
是。
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犯过的错,再精彩百倍地活下去。
可是,是不是世事、世人、命运都陪我们一起遗忘……
红颜薄命李玉就是用了这个意义吧。
然而,薄命的又岂止是红颜美人呢?
今年国庆去拍摄地,找不到电影里的影子了。
我很想寻那场鱼洒落下来的片场在哪里,但是找不到。
吃饭时,饭店的小女孩说她家隔壁的隔壁就是电影里李克纯的家,我们也寻了去,全不是电影里的样子。
事后坐在河的对岸,看见电影里小孩爬上爬下的屋后的那堆石梯,许是借出来拍电影挣了钱的缘故,那人家的墙面上已经帖上了瓷砖,我想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儿。
第一次在公映的国产电影里看到这样敏感的话题,为李玉高兴。
只是还有像红颜一样拍得很好的电影,还没有争取到公映。
比如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的泪女,也是中国女人的悲剧故事。
看了lost in beijing才晓得是同个导演.
孩子与老去的备受摧残的女子,故事原先可以飞起来,却为了升华为了人物命运让故事又绕回了伦理,巧合让它沦为在两个小家里兜转的寓言。世事、其余人物都是符号般模糊的背景。最后还是忍不住煽了情
这部电影值得关注的不是这对母子的不伦恋,所谓的俄狄浦斯情节的再讲述(这只是借用西方的外壳罢了,用西方的理论来讲中国的故事),而是母女关系,当母亲得知女儿怀孕后,抽打、辱骂,母亲不是因为女儿受伤而骂她,而是怕街坊邻里的讥讽而骂女儿。女儿未婚先孕,未成年生子,她的面子再也无地自容!!最恶心的是,当女儿长大后,遇到了所生子(当做了弟弟),这时候母亲要女儿把孙子抱回来(并且还是因为自己太孤独了想要抱孙子),妈呀!!
南方小镇里的女性故事,包含了母女的拉扯、母子的微妙,视角极度女性化。镜头对情绪表达得很好。
李玉能否成为第二个许鞍华?谁知道呢,一切皆有可能
挺套路的,只有两场两个女人之间的谈话令我动容
不写实
好细腻的女性描写,演员超级棒,李玉作品之最
这只属于那个年代
川话生动,电影平淡
打三星半,半星给四川话,支持民系语言!~ 支持说一个地方的事就用一个地方的语言的电影
命运一次次愚弄这个悲苦的女人,也许这段畸形的说不清楚的感情,正是这悲苦的命运给了孩子和她除了血脉的本能相亲的另一种需要彼此的感情。。。
不适,一部分来自亲子关系的畸形错位,一部分来自提不起劲的叙事… 累小男孩上学路上趟过的河,风光不错。
<3.8>这是红颜?这分明是小姐!
我靠這倫亂的...亂的好...我喜歡. 老子兒子一個德行嘛...好可愛...囧.
为啥分这么高,从故事性上比苹果和观音山都差远了。还有我看了个方言无字幕版的也很郁闷。
小云中学意外怀孕生小孩,因此被学校开除。离开学校的小云,开始跟着剧团坐着大卡车去各地演出,舞台上的妖娆艳丽新引来台下年轻小伙子们明目张胆的污秽挑逗,舞台下和已婚男人半推半就地搞着婚外恋。这样生活的方式或许小云自己都很困惑,但是却无能为力,也无力逃脱。发现小勇是自己的亲身骨肉后,内心肯定是欣喜的,但欣喜之余,发现自己却没有能力给小勇像其他小朋友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让小勇跟着自己应该又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所以即使万千不舍,也只能忍痛放手,强迫自己转身离开小勇,离开这个土生土长的小镇。不知道离开小镇,去了他乡的小云又会咋样的生活,估计不会幸福吧。
總覺得差點什麽.
猜着英文字幕看完。真他妈累。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导演的作品,就像这个迷茫的年代,在内核表达上也是迷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