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60阵地

Beneath Hill 60,60号高地之下,The Silent War

主演:布伦丹·考威尔,哈里森·吉尔伯特森,史蒂芬·李·马奎德,杜坎·杨,盖东·格兰特利,瓦维克·杨,马丁·托马斯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0

《奇袭60阵地》剧照

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奇袭60阵地 剧照 NO.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3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4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5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6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7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8奇袭60阵地 剧照 NO.19奇袭60阵地 剧照 NO.20

《奇袭60阵地》剧情介绍

奇袭60阵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布伦丹·考威尔 Brendan Cowell 饰)在昏暗的地道中接管了一支爆破部队。18个月以前,伍德沃德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同时与年幼的女友渐渐确立了关系……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赶赴欧洲。伍德沃德起初的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但在成功炸毁德国人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德和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那里是一处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洒满了鲜血。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发现战友们已在60阵地下的地道中布置了百万磅炸药,然而引爆的时间迟迟未能确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尸控网络豹棚兄弟皇太子秘史无目标地区猫和老鼠:罗宾汉和他的机灵鼠偏爱靠近你爱到底拐杖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纽带将被打破寒蝉鸣泣之时·煌笨贼向前冲圣诞启航星丘车站失物招领我叫赵甲第偷心者洛杉矶之战毛骗第一季周一鬼魂逃亡香格里拉战斗民族养成记弗兰克我不害怕忘川茶舍之兽神诅咒企鹅课东北偏北淬火年代乒乓纸人回魂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

《奇袭60阵地》长篇影评

 1 ) 整个感觉闷闷的

一部很平淡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引进后被乱切割的关系,很多情节莫名其妙,男主的同学,陪儿子当兵的爸爸,到最后面拾工具想在战后当木匠的小Tiffin(是全队人一直一起在保护的),他们MS应该不用死的,或许电影本来的硬伤,而且对于这个人类战争史上有名的人工爆破,男主好像没起什么很大的作用,第一次爆破算炸药用量,第二次为炸药做防水,其实炸那两个挖洞的德国人,感觉也没太大的必要,也许是我没看懂。

其实我对那个加拿大的爆破专家蛮感兴趣的,地下一呆就是三个多月,没上来过,那洞挖的,炸药布置的水平那叫一个高,21个层次啊,可惜防水没做好,这在现在的中国建筑业也是个难题。

比如我家,自从水管改造后,顶楼的管子没弄好,时间一长,杂物慢慢堵住,就漏水了,频率为一年半/次(啊哦,跑题了)。

可是到电影最后,这个加拿大专家也没再出现,难道说是默默得被一起炸死了?

电影情节处有许多不值得推敲的地方,所幸细节还不错,比如战友们之前相处的点滴。

另有好玩的地方,和情节无关,中国人看老外和老外看中国人一样,认为都长得差不多,以至于我后排的那位大哥错把最先牺牲的那位看成男主了,也难怪,都在地下,脸都黑曲曲的。

还有让我很不解的地方,战争时期处处危险也就算了,怎么现在是和平年代,也会让人感觉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回家路上又遇一车祸。

 2 ) 屏气凝神听死亡或生命

其实感触没那么深••••••作为战争片,场面不特别宏大,血腥亦点到即止,说教和感悟不多,更多只是感慨,作为战争片的话,个人感觉在不过不失和差强人意之间,但如果抛开这样量化的评判,去看心里的感触的话,不能说我没有被打动。

片子特别的地方,是那时时屏气凝神的侧耳倾听。

十尺以上的战火纷飞和十尺以下的落针可闻仿佛两个世界,一样的是弥漫的死亡气息。

没有哪里坚不可摧,毁灭可以随着呼啸降临,也可能毫无预警。

生命结束的方式是来不及迈步的一个转身?

还是明知有危险依然必须服从命令只身前去?

还是在防线一步以外的末路狂奔?

抑或是听爆破和着自己的心跳海浪般涌近?

强悍的人死去了,柔软的亦然,没有谁理应接受死亡,但战争面前,谁都软弱而渺小。

可即使如此,还是必须坚持前行,活下来的人也许背上无法解下的阴影,但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结束,战斗是因为不想再战斗。

嗯,是否感慨的过于一厢情愿了呢?

只是是否可以如此说呢?

我们从不畏惧战争,只是不想战争罢。

 3 ) 《奇袭60阵地》:闷骚的战争,闷骚的电影

  与被各种改编的二战不同,鲜有一战电影面世,毕竟一战中可以被电影语言表达的元素少之又少,它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还仅仅停留在历史书籍之上,就连历史老师都说,一战很闷。

  对于那些看惯了二战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战争电影,飞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少之又少,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战壕巷道之中,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战争并不会让人感受到战争机器一贯的血肉横飞。

虽然电影看起来有点儿沉闷,但是电影中的场景却一次又一次印证了历史书籍中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不像去年《精武风云·陈真》中一战片段的不伦不类,这部电影展现出的战争更加真实,平淡却很有内容。

  影片学院气息浓重,沉稳而老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用一部闷骚的电影讲述了一场闷骚的战争,如果仅仅需要肾上腺激素,《洛杉矶之战》才是正途。

 4 ) 光荣与梦想,还有阴暗与战争

【你看到自己眼中的绝望】爱情、家庭与个人命运,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一文不值。

电影的前十五分钟左右,地下沉闷的呼吸、持续不断的炮轰声,略显冗长的叙事让人觉得压抑到不想看下去。

然而,一群矿工,在阴暗的地下如老鼠般生存的矿工,他们都曾拥有鲜妍明媚的生活。

两条主线穿插讲述的故事,终于在最后半小时内达到了高潮。

战争中的光荣与梦想。

地下的九十英尺的阴暗与看得见看不见的硝烟。

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坚韧与勇气,身上承载着的是国家的使命与不可违抗的命令。

他们身上携带着妻子或者女友还有母亲的照片,那是黑暗中的亮,冷酷中的温情。

战争意味着伤亡。

甚至某种程度是意味着绝大多数军人的墓碑。

老父亲死了。

飞毛腿比利死了。

最后Tiffin也死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给予了准备时间的告别。

生与死的告别。

像Oliver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指挥官的料。

而像Tiffin这样的人,是更为平凡的人,没有成熟的少年。

面对战争会怕,面对在头上飞过的炮弹炸药会哭,会提着鸟笼像个孩子,会迷路会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会偷闲给Oliver的女朋友做个小木匣。

他的梦想是走出矿井以后做一个小木匠。

可他没有走出矿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爆破和死亡,他擎着最后一根蜡烛在最后的矿道里,默念着“你听到的是自己的心跳声”。

是自我欺骗还是安慰还是勇敢。

Oliver救不了他,他亲手按下了爆破的闸。

他的战友救不了他,每个人都是战争的一个棋子。

几秒钟后,Tiffin的心跳声也随着爆破音和翻滚的火烟而停止。

【你体验到生命有多无可奈何】影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1917年6月17日,Oliver Woodward和他的战友们用血泪换来的那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长度相当从伦敦延绵至都柏林"接下来的字幕更是让我感慨:"这一场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利。

而德军在一个半月后又夺回60阵地。

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有一千六百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胜利与失败,都是一阵烟云。

光荣与梦想,无从判定。

 5 ) 昔日传奇化作浮云

人祸比天灾可怕得多,战争就是其一。

当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时,人们期许与自然和解,地球为母亲,人类为其子,一个母亲会原谅淘气孩子的过错,然而自然不会,人类必须承受它的愤怒与惩罚。

战争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双重伤害,而自有人类和文明,战争一直相随,为什么人们之间有战争呢?

种族和国别的矛盾为什么不能消融?

战争是谁布的局?

这种因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问题,大多出自孩童之口,或来自哲学家形而上的发问,泰伦斯•马力克曾试图解答,于是有了《细细的红线》。

对于一部电影,向战争发问,有点大而无当。

大部分战争片规避战争存在的原因,扯上反战的旗帜,注入英雄主义、视觉轰炸、荷尔蒙充斥的男性情谊等。

展现战争的残酷,枪杀、窒息、冷酷、无情、命若草芥,同时,它们宣扬牺牲、友谊、荣誉、信仰、民族,以庸俗人道主义的观念来看,它们都是道德的、正确的,但对于战争的发端与本体,它们狡猾地躲开。

构成《奇袭60阵地》的各个部件,完全可以炮制一部好莱坞式的战争大片。

隧道爆破小组的传奇故事,角度独特;爆破坑道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有奇观;有爱情(主人公与女友的缠绵别离)、有亲情(父子同上战场、骨肉分离)、有情谊(爆破组成员的背背山之情)等。

在片中可以看到这些,但它并非一部好莱坞样式的战争片,虽然它仍属于“大部分战争片”的行列。

《奇袭60阵地》的风格,像片中在隧道中生存的战士一样,小心翼翼地前进,爆破组成员处事低调、被前线战士奚落,影片也比较老实,对高潮无甚渲染,只在片尾的字幕中为观众普及了一下曾经的传奇史料。

隧道中的逼仄空间,犹如《黎巴嫩》中坦克里的封闭空间。

如果让好莱坞来拍,隧道的内部景观显然不利于制造视觉奇观,那就添枝加叶,加大地面上的冲突,找些合理的推动情节,也非难事。

男主人公与女友的爱情故事,无非是凸显战争的残酷。

影片大部分的场景均在地下展开,隧道泥泞潮湿,各个人物灰头土脸,画面阴冷。

主人公与女友的闪回画面,阳光灿烂、流光溢彩。

肮脏的战地景象,与亮丽的澳洲情景,一同来自现实,它们一起发出对战争的控诉。

男主与女友交往的画面,没有像《细细的红线》中那么诗意唯美,他们的故事,也不像《珍珠港》那样狗血俗套。

那么,这条叙述线独特么?

一点也不独特,承担一些叙述任务,缓和、调剂一下隧道中的压抑,避免影片过于单调,某种程度上,它竭力使影片归于平庸,观赏性高一些。

主人公的计谋,本可以走个人英雄主义路线,影片设置了两个干扰情节,因为他的缘由,战友牺牲。

为英雄形象抹黑,不去追求个人英雄对观众造成的情感冲击,这是影片的一点难能可贵之处。

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中主人公重返战场,应和“战争是毒品”的题旨,但在外壳上、在叙述刻画中,主人公符合十足的孤胆英雄模式,它赋予观众的观影体验,仍是“英雄拯救众生”的快感。

在主人公与上级的冲突中,主人公的决绝、果断,令人印象深刻,而片中对德军的刻画,非常简略。

由好莱坞电影和港片带来的观影惯性,主人公需要一个实力和智力相当的对手,《奇袭60阵地》没有利用此套路。

双雄为核心的斗智模式,无疑容易增加戏剧冲突和观赏性。

影片的大量篇幅,德军一直处于缺席状态,过了半程,德军才出现。

舍弃冲突,一边倒讲述,无论是刻意为之还是遵循史料,编导的信心不小。

关于一战的电影,远不如二战多,被人熟知的,只有《西线无战事》、《漫长的婚约》、《空战英豪》等寥寥几部。

《奇袭60阵地》中的传奇事迹,又有谁人知。

影片主角是澳洲人,此片由澳大利亚拍摄,还是自立英雄,让后人铭记吧。

即便作万般假设,好莱坞式的《奇袭60阵地》能让世界上更多人关注。

可好莱坞产品《拆弹部队》顶着奥斯卡名头,票房仍然失灵,人们的口味,实在难料。

讽刺的是,片中人物争取到的60阵地,数月后又被德军占领,牺牲与荣誉不过是过眼烟云。

另外,现实世界中,更大的讽刺是,美国歌舞升平,却拍了世界上最多的战争片,而中东、非洲等动乱地区自己的战争启示录,你可曾看到过?

【搜狐娱乐】

 6 ) 沉默中的爆发

我觉得很不错啊。

没有大场面,没有大爆炸,只是一个战役中的几个人,并且是很特殊的一群地下军人们,不挥枪不放炮,只是不停地挥舞矿铲,默默地消灭敌人或者被消灭。

他们战斗的地下坑道阴暗潮湿,狭窄低矮,空气浑浊,老鼠横行,唯一的光亮来自于蜡烛,若蜡烛熄灭死亡马上就要降临,唯一的声音是自己的窃窃私语,若被对方侦听到,生命就在转身间。

在地面世界他们要防备着暗枪冷炮,在地下则更是危机四伏,死神就在黑暗中游荡,随时都可能死于意外。

在地面的场景,总是泥泞不堪大雨漂泊,穿着暗色制服的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幸好有主角第二条线索同时推进,不然还真是看不下去啊,那里的澳州总是阳光明媚,绿树红花,整齐干净,美丽的白衣少女,屋子,家,马,孩子,笑声……就像做梦一样,像天堂,对于战争地狱中的人们来说,故乡真的是天堂啊引入地下德军对手,我觉得是神来之笔,既增加了紧张程序,又没有将他们符号化妖魔化,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跟这些英联邦军人们一样,都是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忧虑恐惧,怀念家人和故乡,渴望战争结束和生存这种关于战争中招募的特殊矿工士兵题材,很特别,我是第一次看到,导演总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冷静客观,点到即止,对话简短有力,含而不露,但这种沉默中蕴含着的力量和感情却很充沛,就像电影中几段原声,欲说还休中千言万语。

最喜欢的镜头有两个,第一个是Oliver按下开关之前的几秒沉默,第二就是Tiffin在地下坑道中独自一个举烛等待死亡降临,他们两个都是这样沉默,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也许——在长久的战争中目睹了太多死亡的男人们都会这样沉默吧,因为战争中没有革命乐观主义,没有英雄

 7 ) 奇袭60阵地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1916年澳洲矿工奥利弗伍德沃德辞别了女友--自己挚友的妹妹,来到了血腥的欧洲战场。

此时的交战双方已经把战斗从地面、空中发展到地下。

双方都招募矿工、工程师组成工兵部队,向敌人的阵地下方挖隧道、布置地雷炸药、把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炸上天。

双方都在地下延展工事,一场在地下的掘进与反掘进的殊死搏斗开始了。

伍德沃德和他的澳洲工兵一营一连的士兵已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前往比利时60高地的任务,在那里他们克服了地下水的渗透、德军的地下侦查,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

他们让向来高傲的英国士兵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这些在地下钻洞的澳洲人。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却能够在狭窄、昏暗、空气污浊、满是泥水的地下表现出另类战场的残酷、血腥。

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矿工、工程师是这个战场的主宰者。

影片巧妙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让它有别于同类型影片。

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但只因二人鲜明可爱的个性照亮了全片。

感觉上,两条叙事线索都很平和,即使是战争线也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叙事情节。

但正是在这些平和之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有机会表现出人类本性的生动一面。

也更加兀显,这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本质上讲,这不是有关于平民利益的战争,但是流血、牺牲最多的却还是平民们!

 8 ) 《奇袭60阵地》: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

文/ 潘索尼亚·肖尔一战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这样几个历史名词: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争向来不是电影编剧喜欢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实:一战中缺乏能被现代观众所欣赏的电影元素。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熟悉的一战影片,大概就只有美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由同名小说改变的《西线无战事》了。

尽管不乏流血漂橹的战役,但是不能掩盖这场战争——作为近100年后的旁观者的我们看来——乏味而又颇具折磨感的本质:士兵们从架在一人高的战壕里的木梯上鱼贯而出,列队经过敌军阵地前的无人区,脚下的土壤经过炮火长达数月的搅拌,早已和死者的肢体碎块形成了一种胶着的混合物,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接下来几分钟内,成为这混合物的一部分……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使得武器的杀伤性大幅提升:炸药,机枪,坦克,毒气弹,火焰喷射器……这些新式工具在无数个泥泞的战场上收割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

一战是一场工业文明对人性对生命前所未有的戕害,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冲击,这种集体无意识,大抵就是鲜有广为人知的一战片问世的原因吧。

这也是促使我去观看《奇袭60阵地》的原因,而不是那张画着士兵的背影,远景是激战中的阵地的宣传海报。

电影充满了一战的典型元素:暴雨中充斥泥泞的战壕;穿着雨衣,面露疲态的士兵;作响的马克沁机枪;从天而降的炮火。

而最令个人感到奇特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很少有电影去描述在地下掘进的工程兵(当然如果有的读者说《地道战》是一部,个人也不能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更多是在于这部影片中,竟然只有一处与敌人正面的交战,而且还主要是通过漆黑的屏幕和杂乱的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而无论是影片前半部分,主角受命去炸毁某个机枪碉堡,还是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挖掘小组在炮火,流弹下遭受伤亡,敌人都处于一种明显的缺位状态,仿佛是深夜的街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对于失眠中的人们来说,它们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但又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的。

这场战争显然是被刻意地异化了的,仿佛造成这一幕幕惨烈的死亡的黑手并不是对面的德国士兵,而是战争这一泯灭人性的事物本身。

这场战争也是主人公和他的部下企图对抗的对象,正如影片开头,主角对在坑道里凝神谛听敌军动向,把自己心跳声当作敌人推进的征兆的懦弱士兵说的话:“管好你的心,否则完蛋的不仅仅是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这个年轻的士兵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带着的一只关在木笼里的白色小鸟,而这往往是这位于几十英尺地下的坑道深处,除了跳动的微弱火苗以外,唯一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些许慰藉的东西。

终于,主人公受命带领这支队伍去爆破德军占领的60阵地了,而此时影片差不多已经过半,上一次提及“60阵地”这个名词还是在影片开头,“听说在60阵地前,德国人占据了制高点,我们的战壕都被血浸透了”。

在60阵地下的坑道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位来自加大拿的爆破专家,他在潮湿的地下蛰伏了数月,几乎从未见过阳光。

他给主人公展示了自己和部下们数月的工作成果:复杂的坑道,精巧埋设的近100万磅炸药,只要轻轻一按起爆器,60阵地马上就能化作齑粉。

“为什么迟迟没有爆破呢?

”“因为没有上头的命令,”加拿大人沮丧地说:“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我们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敌人就会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主人公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

在观影前中,可能大多数观众会以为“60阵地”这个名字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至始至终一直悬在主人公的头顶,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核心,结果事实却大相径庭。

原本以为会是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结果却成为了平淡无奇的家常事务。

如何处理坑道内部的积水呢,结果非常简单,只要在某一位置挖一条排水坑道就行了。

或许这是个艰巨的工程,但是从影片表现来看,除了搬运材料的时候遭到炮火袭击以外,真是毫无艰巨性可言。

当指挥官询问主人公如何排除坑道内的积水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请问你打算如何处理里面的积水?

”“这里通电的吧,我们打算使用水泵。

”“我不认为水泵能够在这样的深度排除积水。

”“使用最新型的就可以了。

”原本以为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只要靠最新型的水泵,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难题。

接下来的情节除了主人公意外被狙击,生死一线之外,并没有任何使人感觉到这个任务艰难的地方。

影片的前半部分,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战争的独特表现显得浓墨重彩,但是后半部分似乎被导演刻意地轻描淡写了。

最终60阵地被爆破,任务完成,主人公回到了家乡,与心爱的姑娘喜结连理。

在随后的字幕中,呈现了一些关于这个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的一些补充信息:这些坑道的总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都柏林的距离。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爆破。

主人公因此回国后被受陆军少将军衔。

然后最后是:几个月后,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

原来这场对60阵地的奇袭的成果仅仅是占领了几个月,之前付出的一切,包括战友鲜活的生命以及看似艰巨的“奇袭”,仅仅换来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成果,这却又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60阵地似乎就如同卡夫卡笔下的那座永远无法进入的城堡,隐喻着这场战争,高高在上地玩弄着每一个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只能交付于这混沌的神祗,乞怜他那怕一丝的怜悯。

这就是导演想给观众传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段惨烈,悲壮却又是那么荒诞的人类历史。

 9 ) 《奇袭60阵地》:扎实舒缓,深沉蕴藉

不得不说,《奇袭60阵地》让我必须要修正之前的说法:这才是整个三月影市淡季水准最高的电影!

一部澳大利亚电影,不但拍出了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经典战争片扎实舒缓、沉着大气的范儿,且连其中深沉蕴藉的悲剧感也仿佛是直承那个年代而来,这对我这样一个着迷于老电影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好电影的根基是讲人,讲故事,这个基点从电影被接受成为一种工业,一种大众娱乐艺术开始,就没有变过。

只不过电影发展到现在,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在越来越为科技的表演腾出空间,为“奇观”的展示腾出空间。

这是对的。

要不然电影就会固步自封在过去的惯性里,慢慢消失掉生命力。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当主流电影的爆米花倾向越来越严重,当大片习惯于用钱砸出一个又一个奇观,当小片习惯于用台词堆出一个又一个段子,并且让观众越来越习惯于这才是所谓“电影”的时候,人,还有故事,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说远了。

这不是《奇袭60阵地》应该承担的东西。

在电影院里,它的海报和《洛杉矶之战》被并排放在一起,但或许,它的票房连《洛杉矶》的零头也不会有。

它不时髦,也缺少噱头,在电影节电影奖遍地的今天,荣获澳洲电影大奖12项提名的荣誉屁也不是,它有一点点古板,就像它的海报,不逢迎,不讨好,用后背朝着观众,它是继承,但不发扬——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奇袭60阵地》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对德作战的西线战场上,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地道爆破小组(当时澳大利亚属于大英帝国)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德军驻守的比利时60阵地之下埋设数万磅炸药,并最终爆破成功的故事。

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其爆炸长度相当于从伦敦至都柏林!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

如果这个题材换成好莱坞来拍,它会更惊险,更大场面,更扣人心弦,更适合主流口味……不一定不会是好电影,但肯定不会是如现在的这个样子——《奇袭60阵地》拍的则是人。

总是有那么一点希望。

希望观众在进电影院之前,不要预先先拿一个框框把电影框死了:这部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开头要怎么样,中间要怎么样,结尾又要怎么样……只有符合了我预期的才是好的,不然就不好。

这样当然不是不行,毕竟看电影本身只是一项娱乐而已,压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这样会让自己错过许多好的电影。

就像李小龙说的,如果要品尝别人的茶,先得倒空自己的杯。

当然,不止是李小龙这么说。

《奇袭60阵地》有不少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当电影逐渐行进到后半部分的高潮的时候,本来存在于德军军官和爆破小组指挥官伍德沃之间的剑拔弩张的斗法莫名其妙地泄了气),但它用克制内敛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坑道作业细节,拍出了一个地道爆破小组的英雄群像,拍出了他们既充满个性,又纷繁多面的内心世界:你多半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演员,尤其在电影的开篇,他们脏兮兮的造型几乎让你无从分辨,但当电影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记得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记得他们的抱怨和玩笑,记得他们在战争的重压下不同的活着的方式,甚至会记得他们有妻子和母亲在为他们一刻不停地织着手套和袜子……因为正是他们带你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情境,在狭窄逼仄的地道里,让你体会到他们的勇敢和怯懦,体会到生存和死亡,体会到牺牲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毫无价值,体会到“残酷”两个字底下更复杂的含义……这就够了。

写这篇文字并不是推荐。

《奇袭60阵地》注定了不会是一部热门的电影,它甚至连引起应该的关注都不会有(昨晚那一场,影厅里坐了不过十来个人),但,就像真正的好书总是与那些畅销榜无缘一样,主流的视野之外,永远不缺乏好电影的存在——人的时间不可能都用来看电影,错过一部并不可惜,可惜的是一直错过。

 10 ) 6。5分的悲哀--对时光网失望的原因

中国的电影院,放过的好片我认为真的是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这部不错的片子为何才6。

5分。

难道国人的欣赏水平就到头文字D、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些毫无价值的电影么。

异或是看了让子弹飞就都觉得这就是顶级好片了。

如果国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也不是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抢盐这种低级事件了。

也许煽情、宣传和平的战争片已是俗套,但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就否定它的一切。

难道教人向善说多了,就可以不说了么。

我翻了翻时光网下面的评价,很多人没有看就给评价,是不是过于不负责任了,难道都是为了赚积分么?

难道只有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才能吸引你们的眼球,在没看的时候就给满分么。

还有人居然说音乐单一,我认为此片的配乐也是一亮点。

配乐在配合剧情配合的非常不错,主旋律也很有味道。

单一?

主旋律是一部电影音乐的灵魂。

配乐分散的电影,音乐很难成为经典。

铁达尼号、勇敢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乐出众的片子,哪一部不是主旋律贯穿整不影片的。

再者为戴茜小姐开车、美国往事,不都是时隔多年也许剧情细节会忘记但是主旋律依然记在心理。

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此片没有大场面所以很烂。

这就是国人的欣赏水平么。

真是让我汗颜。

以前,我很偏爱看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

这两年这种佳作不多,也就慢慢淡了。

奇袭60阵地让我再次找到了以前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宣扬和平的味道。

喜欢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诠释。

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做作的煽情、英雄主义的放大。

我们只是人、渺小的人,不论你成功与否,你能控制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眼界都是为以自己为圆心在画圆,无论你的半径有多大,你永远只是平面的,但地球是圆的。

在战争中没有正方反方,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圆而战。

与主线平行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在整不影片前半部分我认为穿插的不是太完善,如果将这归结为空间平行式蒙太奇我觉得在穿插点应该再有一些思想上的呼应,这点我觉得有些生硬,所以在前半段的观影中,总觉得剧情的后续发展可能是男主角丧命这些俗套结尾。

但后半段以手工做的木盒子为道具的前后呼应做的非常之好,暗暗的为整部片子添彩。

最终整部影片看完是让人觉得那么的顺畅。

影片结束后的一句话“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很点睛、很讽刺。

也许导演只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胜利与失败。

发布于: 2011-03-20 20:20

《奇袭60阵地》短评

地底的监听较量不够过瘾~

4分钟前
  • H.C.McTang
  • 还行

看片总结:战争中有一技之长真不是好事,跑得快,挂了,会木工,挂了......ano,我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是不是剧透了

8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工程技术个人勇气

12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无新意无突破

15分钟前
  • 笃悠悠TD
  • 还行

so boring

19分钟前
  • nally
  • 很差

矿工的故事

24分钟前
  • 酸梅超人
  • 还行

指向了默默无闻的工兵。

29分钟前
  • 红男
  • 还行

我还是不适合看战争片

32分钟前
  • _____苮゛
  • 推荐

还是多有震撼力的,炮弹呼啸声,马克沁的声音,都是那么的真实。

33分钟前
  • 琅琊厉害的橙子
  • 推荐

相较二战的波澜壮阔,年代更为久远的一战很少会被电影人描写,武器的落后带不来感官上的冲击,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沉浮确是相同的。这部影片展现导演力道的同时也在考验观众的耐心,近两个小时的铺陈早就了那几分钟的绚丽。但对人物的刻画有些欠缺

38分钟前
  • Ghost
  • 推荐

《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这篇评论写得好

43分钟前
  • 越越浴室_Seb
  • 还行

可能是形式的问题……如果这改成一部电视剧将会成为传奇。We all know he have to do this and he'sright.

48分钟前
  • cesiiia
  • 推荐

CCTV6

49分钟前
  • E.Zain
  • 还行

战争就意味着牺牲,牺牲就意味着失去。

54分钟前
  • 宏大大
  • 还行

标准战争商业片

56分钟前
  • FUNNI
  • 较差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59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1小时前
  • zen
  • 推荐

没把战争拍成戏剧的我都应该说好

1小时前
  • Evan
  • 还行

烂片

1小时前
  • msazhou
  • 很差

不好看。我想我还是不喜欢战争片。

1小时前
  • 曰石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