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是一部重大的海峡题材电视剧,所讲述的“骨肉天情、原乡情长”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联系,对于沟通两岸同胞感情、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剧积极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创作人员自觉的文化追求。
儒家的仁义礼智孝等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剧中的老兵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这些文化传统已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了。
49年,百万青壮兵员随着国民党撤退台湾,离开大陆时他们只是携带着简单的行李,大多数甚至没有带上一张父母妻儿的照片,因为当时只当作战略撤退,很快会回来,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谁也没有想到,此后海峡两岸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封闭,对峙和隔绝。
老兵们最终卸下戎装,成为台湾的一个特殊阶层--荣民,别无选择地寄居台湾社会。
将军们的马蹄声杳杳远去,历史的硝烟也终于散尽,留给这些老兵的却是无尽的原乡之思,家国之痛。
这份沉重染白了鬓发,压弯了脊梁,风烛残年望家乡,依旧的路远山高,依旧的薄雾茫茫,所以才有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血泪之句。
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然而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多数老兵已不在人世,即使健在有的也因身体原因再也不能成行,极少数幸运的老兵们回乡见到的也多是双亲墓庐,蓬蒿满地,白杨萧萧,人物俱非。
有的老兵当年离开时已经结婚,育有儿女,到台湾后由于归乡无望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大陆的发妻却仍在苦苦守候。
看过一部有关于此的纪录片,老兵探亲结束时返回台湾,大陆的发妻在机场堵住出口,抱住双腿,死活不让走,泪水扑簌簌像断线的珠子不住滚落。
感情的闸门打开,数十年独自抚养儿女,照顾双亲的辛酸,孤独和无助瞬间喷涌而出,难以遏制。
任何一个有一丁点感情的人都能感受到她锥心刺骨的伤痛与无奈。
然而终究是不可能再续前缘。
有的情况与此恰恰相反,大陆的发妻另行嫁人,台湾的老兵却终身没有再娶。
令人感慨不已:历史不忍细看,放远了,满是江山兴亡,名臣贤相的宏大叙事,而一旦把镜头拉近,小人物佝偻的背影,艰难的爬行,呆滞的目光,苦涩的泪水骇人心目。
历史的天风呼啸吹来,历史的巨浪滔滔卷过,他们无力抗拒,任由其把自己扬向天边,带到海角,一路的悲欢离合,艰辛不易就成了一个时代最为具体详细而生动的注脚。
撤到台湾的老兵百万之众,这样的生离死别应该也并不鲜见,对于华语影坛,天啊,这是多好多好的题材!
归来,是何等不易呀!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面有命令,纵是天涯海角刀山火海也得去呀。
没办法呀。
执行中,口号喊的山响,下来还得给兄弟们做思想工作,“就去去一下了,没多久就回来了,我不骗兄弟,我不是一样的吗,”。
雄壮,整齐,有序,混乱,尊严,等待,拥挤,失去尊严,对不起,吃饭,吵闹,安置,失业,被歧视,讨生计,活首,等待,等待,失望,抱团,等待,等待---。
谁知道那些老兵,那些曾经腰背挺直威风八面的将军、连长、勇士们经历了什么。
这剧没有说这些,可这些是必然的,洪根生:每天吃力的拉着个破旧的三轮车,收旧家电,不是收破烂,胜是收破烂,变得胆小,爱吹牛,事事不如意。
八百黑:眷村的房子都没分到,在一个破窝棚里每天累死累活蒸三五百个馒头为了口饭吃。
混的最好的也只是开了个出租车:每天风里雨里的讨生活。
连退休的将军也只留了一个老兵当仆人。
可就一群被现实打的破破落落的老人们,心里存了一个信念:回家。
家的那头有老父老母有老婆孩子。
他们是血有肉的忠孝之士。
此剧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表现突出一个回乡之难,因为容易了就不值得了重点是回乡的经历,历乡心更怯。
杜守正回到村里,都不敢向村里看,只得先去庙里,让他人去看他的家。
他在怕,怕这不是真的,怕不知该如何面对。
剧中的两岸结亲,更是一个希望。
由衷说一句:真是好片子。
千万不要以为就是烘托悲伤氛围的哭哭啼啼主体剧,这是一部题材独特、温馨感人,看起来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的剧,很难得啊。
要为所有老戏骨的表演鼓掌,没有一个拉胯的,年轻演员也不错,剧情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情悲痛,反而从头开始就是在紧张、思念的情绪中展开温馨幽默可爱的生活画卷,接下来老杜探乡的过程让人感动、紧张、揪心同时又觉得可爱可亲,最后香港部分的团聚百感交集、五味陈杂,拍得也很精彩。
几位老兵在台湾眷村相依为命又思念故土的生活也很真实感人。
陈宝国塑造的路长功这个人物充满矛盾、极其出色,最后一幕脱下外衣融入游行队伍的场景真是催泪,结尾打出1987年打破38年两岸隔绝的一行文字说明,居然可以让人眼泪掉下来。
很成功的电视剧,每个人物都出彩,岳将军、于夫人、台生、符天,魏先生、阿茶、老马、力奇、马丽、小梅……都亲切得不像影视人物了。
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剧。
没有浪费这些好演员,并不像一些剧仅仅是把好演员凑在一起演绎无聊剧情而已。
没有任何说教,很多特殊历史问题和对普通人的深刻影响就这么于朴实平淡中传达给了观众,编剧和导演都很高明,希望一些主题剧的主创人员都能来看看这样的剧,不要再拍一些虚浮无趣的剧来浪费资源。
越是大主题剧越从生活细微处入手,从小人物入手,才能让观众看进去、喜欢看。
《原乡》,有着国产剧的通病:太长,台词有些水。
虽说30集在动不动就40多集的国产剧面前,《原乡》还算克制的,但是比起短小精悍控制在20集以内的韩剧,基本11集左右的日剧,《原乡》的确有些长。
在节奏上,《原乡》的故事也没有太多悬念,不会说是看完第一集就特别想看第二集,更加不会出现像英剧那样一旦错过某个镜头似乎就漏掉重要情节。
节奏与时长都是对看惯英剧、美剧、日剧、韩剧的人一种挑战。
即便如此,《原乡》仍然值得推荐。
讲的是台湾老兵一直想回家看看的故事。
在某种程度上,《原乡》脱离了政治,台湾部分陈宝国代表的警总总是以近似反派面目出现,但一看到陈宝国那正气凛然的脸就知道,警总不会彻底黑化。
大陆这边的亲戚,并没有特别浓墨重彩的写,在时间上也刻意模糊,基本是在文革结束后,许多人因为台胞原因受到的牵连只是在台词中提及,并没有真正展现。
没有政治,《原乡》讲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群人去到了一个孤岛,囿于各种因素,这群人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回家见爹娘、妻子、丈夫。
这种离散的痛苦迫使着他们不断反抗,不断突围。
很有点密室脱逃的感觉。
可是时间有时候很无情,等你逃脱了这个孤岛见到你想见的人时,一切似乎已经都变了,所谓物是人非的痛苦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明了。
张国立饰演的洪根生,来到台湾后娶了当地人,生了一儿一女,感情也很好。
他在大陆的妻子却一直没有改嫁,照顾公婆,拉扯大两人的孩子。
当见面时,这种时代造就的悲剧让人感慨。
或许也有人,一直彼此等待,等到见面时,皆已白发苍苍,各自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光无法厮守,这一辈子都被时光辜负了。
每个人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可是即便如此,还是要去见。
人这种东西,终归逃脱不了感情的束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念于老兵来说是必须圆的梦,执念也好,梦想也罢,总归要圆。
至于产生的回响,于老兵而言无非是一个死而无憾,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却是警钟式的响声。
正如少年派所说,“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
”所以就把身边人每一次相遇都当久别重逢来重视,或许这样的珍视可以可以减缓有一天离别时的伤痛。
ps这两天看志愿军战士的枯骨被护送回国内 好想心中为他们鸣枪致意 可怜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样想活着的老兵不论怎样也是一种念想,比最后回来的是一堆枯骨还是好的吧。
国产剧要么是家庭伦理剧,要么是抗日敌特剧,是后宫穿越剧。
这个剧不是目前流行的讨巧的题材,它的题材很独特,让观众看到了一群不曾注意的,却有百万之众的人群—撤退台湾的老兵。
一弯浅浅的海峡,黑发变白发。
想起了余光中的一首小诗《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愁啊,乡愁。
为何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想起故乡,要让它带着忧愁呢
洪根生对女儿晓梅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没有离乡背井过,不知道想家想亲人的苦。
确实,不管我们这些人看到老兵苦等三十几年无法回家看望亲人,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家乡的丝毫音信的时候,我们有的是同情、悲悯,却极少能够感同身受。
没有经历过离乡背井、异乡漂泊,没有经历过有家难回,难寻亲人音信的苦,怎么能够理解那些台湾老兵的苦。
正因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都觉得他们苦,才知道他们是真苦,苦到我们这些外人都潸然泪下倍感心酸。
很多老兵都是被抓壮丁去的台湾,出门买个盐,买个酱油,串个门,走在路上就被抓走了,从此与亲人之间就是难以逾越的海峡,很多人直到死都没有再见过亲人和爱人。
前一分钟,还在阿妈跟前撒娇的孩子,和爱人打情骂俏的少年,陪同孩子玩耍的父亲,下一分钟就被胁迫着跟着溃败如山倒的军队,从此异乡漂泊,孤苦无依。
有的人在台湾落地生根,娶妻生子,留下家乡的恋人、妻儿凄苦一生,有的人身在异乡为异客,一生孤苦,离开家乡就在没有亲人。
想家没有罪,想娘没有罪,有罪的是不让人回家,不让人看娘的法律。
大陆和台湾不通航、不通信、那就转到香港、美国、泰国,只要能回家,路途再远也不怕,只是回大陆难,再回台湾依旧难。
如果一直孤苦一人,那么回家便是唯一的念想,纵然家乡的亲人不再,能够呼吸着家乡的风,喝着家乡的水,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落叶归根魂归故土,了却一生的牵挂。
最难的是两边都有亲人的人,那些在异地成家的人并没有过错,漫长岁月,想要找一个人互相取暖,尤其是远离故土,孤寂的心更需要温暖,只是越老越思乡,思念故乡的亲人、恋人。
想回去,舍不下台湾的亲人,不回,舍不下那颗一直悬在故乡的心。
虽然我们没有尝过背井离乡的苦,但是大多数人都有离乡的经历,也尝过想家的苦,只是和平年代,网络发达,交通便捷,这苦便淡了许多。
在想家的时候,想想战乱年代,海峡阻隔,将这苦放大千倍、万倍,这苦便再难以忍受。
《原乡》这样的讲述1949年退守台湾老兵返乡题材电视剧的出现似乎让看惯了抗日、宫廷斗争、现代婚恋题材的大陆人耳目一新,有一种极为清爽的感觉。
虽然在剧中导演有夸大大陆好的嫌疑,但不影响整部影片的质量。
我们可以理解为张国立讲述的只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无关任何政治,政治只是背景而已。
《原乡》是一幅琐碎的生活图景,老公与老婆的吵闹,儿子闯的祸,女儿的爱情,余夫人赴港寻田夫,宝岛台湾宾馆……再加上台湾人就像网市那样絮絮叨叨的说话方式,让我觉得它包容了好多好多东西,极琐碎,但每一件事都紧扣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这幅生活图景大概就包含着导演对生活的理解吧。
在电视剧结尾,洪根生一家人团聚之时,很凑巧的,网市遇见了自己的前夫林水泉,好像是巧得不能再巧了,有点不自然的地方,但导演的安排另有深意。
如果网市与林水泉、洪根生和阿茶重新成为夫妻,这样就没有人再落单了,多年的思念与等待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岂不是更好?
但现实怎么能这样呢?
洪根生与网市之间是相濡以沫的爱情、亲情,与分别三十五年的阿茶之间是思念与牵挂,网市与林水泉之间亦是如此。
洪根生本来也是动了跟阿茶回大陆定居的念头的,他说“前半辈子陪网市,后半辈子我想陪你”,可能也是一时冲动的念头,在后来的剧情里,他再也没有这样提过。
现在,林水泉的出现似乎给了大家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但他们都选择按既定的生活轨迹继续生活。
三十五年前,他们没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三十五年后,他们有机会回到以前,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继续,不再辜负任何人,带着爱继续生活。
个人认为,影片中最出彩的演员应该是陈宝国,从一个冷漠的像“鱼”一样的警总,到为了见老娘放弃自己的身份,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孝子,陈宝国的表演丝丝入扣,无懈可击。
看完整部电视剧,路长功开始变成一个冷漠的人大概就是因为石宝恒的死,因为内疚,他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个为政府工作的机器,对是非没有了自己的判断,是老娘的录影带让他的心渐渐暖了过来。
其实路长功最幸运的一点是他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朋友,岳知春。
他们之间知根知底,掏心掏肺,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价值观截然相反(一个提前退休,一个争着向上爬),虽然他们因为杜守正的事情斗争,但他们都信赖对方,尤其是岳将军,他似乎一直深信路长功本是个好人。
朋友,就应该这样,不求两肋插刀,但求相互信赖。
顺便提一句。
陈宝国那段看到母亲录像时痛哭的表演和跟母亲通话的表演真的让我的眼泪刷的就下来了,这只是挺普通的镜头,但让陈宝国演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不知道用这两个词语合不合适,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原乡》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记得看过电影《逃离德黑兰》、《窃听风暴》之后,觉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原乡》同样如此。
我的公众号:normalgirl136,任性码字的地方,希望你能来哦!
几年前,才开始慢慢从多角度去看问题。
有关两岸的问题,免不了绕不开的是政治,但这部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恰恰是“人性是凌驾于政治之上的”,这部剧一再得让我看到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村头的樟树,牵着孩子的发妻,和恋人一起写下的日记,还有执念一生的“你为什么不上船”……那是梦里的整个世界,是精神失常之后仍然能带着笑容背诵的字句,是声泪俱下都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的肝肠寸断……去除政治立场,走出固定认知,你看到的只有四个字:人间惨剧。
与挚爱的恋人,结发的妻子,没有一句再见就是三十五年音信全无;老母亲想儿子哭瞎了双眼,却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能再见一眼;自己就是壮丁的男人,后来一生都在为当年抓了更小的壮丁而忏悔……没有人心安理得,没有人真正幸福。
留下的人望眼欲穿,说着“他一定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欺骗自己,欺骗公婆,欺骗孩子……后来啊?
后来都习惯了……离开的人嘴里唱着的是老家的歌谣,梦里是老家的人,眼睛看着台湾的山水眼神里却满是迷茫,他们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再回到故乡……那个年代里的人,乡土情结比我们更加深重。
看着他们捧着父母坟前的土撕心裂肺地哭嚎时,除了源源不断涌出的泪水,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土地”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它背负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牵挂。
你看,到这时你才真正看懂了那首《乡愁》,才真正听懂了《望故乡》,才真正知道,春晚间隙的公益返乡短片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背景,一个两个耄耋老人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还是那句话,有了一个个真实的人,历史才是鲜活的。
有温度,能触摸。
“早日和平统一”、“不要让这种分离再次重演”,都是政治口号。
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它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
那么这部剧有什么意义呢?
它的存在或许就是想说,有过那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那么一群人——这可能是我们以后的孩子,无从了解也无法理解的一段历史。
现在,以艺术创作的影像形式,这段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
多年以后,希望互联网时代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们,还是可以理解那种为了归乡不惜以身犯险孤注一掷的精神,还是可以理解一个女人独身三十五年的忠贞与等待,可以理解青年时期的恋人怎么可能就因为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就无怨无悔照顾扶持一个家庭……这些都是存在的,都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会作出的选择。
他们应该会理解吧。
到那时,第一次牵起心上人的手,他们应该也还是会心如擂鼓吧……
历来政权交替,受伤害的都是最底层的士兵和老百姓。
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只不过是一枚棋子,而绝大部分人连棋子都配不上”。
记忆中,1993年的夏天,村里本家的一个爷爷从台湾回来探亲。
他是1949年初安阳解放前夕被抓壮丁走的,那天有人看到过他在离村三里地的大路上捡粪。
随后是一路败逃南下,直到被迫登上前往基隆港的运兵船。
那年他不过17岁。
他被抓走之后,他爹为了找回他只身一人踏上了寻儿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娘在建国前夕哭瞎了双眼。
后来在“文革”初期被批斗死了。
现在还能想起来他回村那天,站到村口那棵已经快两百年的皂角树下,哭的像个孩子。
17岁被抓壮丁,61岁才回家。
阻隔两岸亲情的,真的不仅仅是那一湾海峡。
陪婆婆看过的,目前最好的一部。
1 一切以政治为目的的禁锢,都是耍流氓. 2 盛夏郁郁葱葱的植被场景,每个人都在祝贺着新年快乐也是醉了...
戏剧冲突实在太强了,完全没必要引入那么多巧合,大陆拍台湾的故事还是有些水土不服。
这一类的题材希望无论年龄地域都可以了解下 历史造成的如此久的悲伤 时代长河横在了两岸之前 横在了亲人之间 中间泪点很多 但是结尾过于仓促 尤其是后几集的狗血加入以及看似高明却又略草率的计谋给整篇增加了一些败笔 但是最后那衣服+游行真的燃起了心中的火 所以变革不要靠时间靠老天去等 还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挺煽情的。
只是想看老娘,老兵有什么错
刚看完,哭惨了无法平静,实在是太好了。很少看大陆片,偶然发现这部剧一发不可收拾。大陆的国民党老兵战后撤到台湾,不能回大陆老家和亲人相聚,漫漫38年的回乡路,等儿子等老公一等就是三十多年,满满的正能量,正气浩然,被每一个角色感动着,演员的演技很棒
很多优秀老演员的表演,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不过,故事真是太浅了,像给初中生讲的。
是感人不错,但这里面的价值观不能苟同,重男轻女。而且剧情比较冗余,巧合颇多。仅在大陆寻亲部分有点看头。
有些镜头还算蛮感动,但略假了点。杨千霈和居中的妈妈演的真是可圈可点,相比之下大陆演员太一本正经了。结尾也太粗糙了点,大环境可以更渲染一下,可能受限于尺度问题吧,不过整体还算不错
老演员们演的都很好 但剧情实在太拖沓太八点档 快进看完了 怀念10年前朴素的善恶观
期望太高……
主题很好,拍的也够煽情,过度美化也不可避免。但真的想吐槽背景,是80年代啊!80年代的服饰、村庄、人物怎么可能是这样。就当是架空的两岸现代剧吧。
两年前在家
这部剧让我看到四个字:有情有义。恰到好处,很多处拍的极好。比如林水泉与父母通电话那个场面,杜守正回家在庙里找到自己名字那一幕。我喜欢老兵的情谊与义气。我们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这样的信任与情谊。谢谢我喜爱的张国立老师拍了这部剧。
很好看
乡愁四韵。
这是一个忘却故乡的年代!有一天我们终究会因为这多变的世界而没有了心底最纯真的思念~~我们应该看看想家、想妈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QAQ
8.5/10,最后几集忽然疯狂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