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影评,个人观后感男主角因为同性恋而被抓了起来,总共做了20多年的牢。
直到社会进步修改了法律,同性恋不再成为犯罪,才被放了出来。
本片95%的内容都在讲述他的牢狱生活,以及他和自己一些同性恋人之间的故事。
有趣的是最后,当他获得自由后,去了外面的同性恋酒吧。
他看到过去自己偷偷摸摸做的事情,即便坐牢也要去做的事情,如今在同性恋酒吧里随便发生。
他突然感觉到一种不适,于是他砸了珠宝店,让自己回到监狱。
我个人认为,故事最后的部分,改变了整个故事的意义。
已经不再是纯粹同志、自由等等事情。
而是什么是自由?
按道理说,他出狱了,可以随意找同性了,不再受监狱的罪了。
但是他却感觉不自由了。
因为他的一切都留在了监狱里,特别是他真正爱的那些人。
所以自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爱,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
监狱外的世界里,虽然又各种各样的自由,但是没有他的爱,所以他感觉不到自由。
当我们真诚的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我们才能感觉到自由。
这是我相信的一件事。
当你在一件事情上,或者说为了爱去追求时,你的力量是很大的。
三颗星。
一星给演员的演技,一星给导演的镜头,一星给对自由的向往。
先表达一下自己的疑惑,在多人大牢房裹着毯子做爱以及在囚房的楼道里面oral sex真得合理吗?
看的时候我满脸震惊,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否太“真实”了?
(男人在哪里都能搞这倒是事实哈哈)禁闭室里点燃火柴的画面太漂亮了,Hans忧郁的眼睛被微光照亮,在漆黑的背影中十分有故事感。
Hans分别于1945,1957,1968年三次入狱,入狱理由都是条例175,这当然能体现出他对自我性取向的坚定。
第一次,他担惊受怕,羞耻于自己入狱的“罪名”,但他替Viktor进了禁闭室;第二次,他变得淡然,跟自己的至爱关在了一起(不同房间),他甚至用针在圣经上扎出一封“情书”,传达对思念之情,尽管在狱中,他也对未来和Oscar的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
然而Oscar选择了自杀,Viktor伤痛不已,而Viktor冒着被警棍敲打和关禁闭的风险,也紧紧抱着受伤的Hans。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牢狱之灾越来越“得心应手”,第三次Hans牺牲自己,让Leo重获自由。
1969年条例175废除,Hans得以出狱,但Viktor还留在狱中。
最后Hans选择砸破珠宝店的玻璃窗,拿着首饰,等待警察的到来。
我想不通啊!
Hans对Viktor有他对Oscar的感情吗?
Hans把Viktor当爸了吧。。。
而“在监狱太久以至于不适应外面的世界”这观点也不成立啊,Hans毕竟没关那么久。
所有他回去为了Viktor???
这图啥?
影片结尾,Hans去个gay吧,也有人对他表现出兴趣,地下室里一群人在sex sex sex(男人真得在哪里都能搞...)然后Hans选择回牢里。
这是在讽刺男同没有爱只有性,所以现在抓住了“爱”就要不放手,哪怕回狱中?
演员们演技真好,希望以后能拍更多的作品!
)?
what哈?
hahahahah啦啦啦啦啦家啊好吧哈哈哈板块大家大饼阿或大或小不哈哈时间很少转瞬即逝那些孩子实际上开电脑性能数据想不想叫我起床的不是你思考修身版型客服发货上了嘻嘻哈哈博大精深看看别的和信口雌黄的不能对你超级超级时尚芭莎你的课程基础的哈哈开心哈羞耻感上课都是谁豆腐渣很逗差个半死媳妇喧闹洗车设备
故事的开始播放了汉斯·霍夫曼的罪行纪录片,本以为只是单纯性交易者的罪罚,却没想到是由于第175条法律条令“禁止同性恋存在”。
整个影片在穿插倒叙的过程中讲述了汉斯三次因性取向入狱的经历。
1945年,从集中营被转运到监狱,遇到了狱友维克多。
刚开始因维克多对同性恋的歧视拒绝和汉斯同住,到后期因汉斯的仗义之举成为好友;1957年,汉斯因和奥斯卡相恋而入狱,入狱后奥斯卡因心灵上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痛苦,提出“我们永远无法在一起,只是你不肯承认”因为无法被认同,所以选择从房顶一跃而下;1968年这一次的汉斯为了帮助教师leo做了假证词表明对方是被强迫的,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老师;并且再次和因妻子偷情,失控下杀死情夫的维克多相遇,两人成为知己,并且在这时175法律条令被废除,汉斯重获自由,却并未在地下场所见到想象中的快乐,每个人都是麻木、仅仅是为了欲望而出现于此。
其中很多人都遭受过不被认同,甚至是唾弃的痛苦,只有汉斯保持了当初那份爱意和善意,他无法接受麻木的群体,只能选择回去寻找知己。
175法律条令虽早已废除,但同性恋群体真的获得自由了吗?
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歧视同性恋,还是有非常多家长无法接受同性恋,甚至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觉得自卑,和世界格格不入,或许只有人们心里禁令彻底接触的那一天,才能迎来伟大的自由吧。
男同在监狱被孤立、霸凌已经拍了无数次了 这部很新颖的地方是讨论一个恐同却与男主发生同性性行为的直男角色——维克托 维克托曾言无法忍受监狱无女人/无性的生活,又听到狱友讨论战争期间被偷偷喂下性欲抑制剂。
看着裸体女郎的照片,他决定找身为同性恋的男主为他服务。
所用语言“你们同性恋不就是好这口,不如帮我”体现了直男对同性恋群体的试图物化与刻板印象,而男主的拒绝“你以为我们是见人就上的吗”让他恼羞成怒 在男主与维克托前期的磨合中,投射着男权的物化行径。
在体面的社会生活里,直男解决性需求并不会首先选择男同性恋,而是物化女性。
男性期许甚至要求女性扮演好他们预想的角色,成功达成了数千年。
同性恋群体的角色则无用打压,有用物化,在监狱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能很好暴露男性霸道的真实底色,相较弱势一方的性需求都会被其剥削、压抑、利用。
所以恐同一部分是直男潜意识欲望投射的相反表现,它在预告:如果到了“万不得已”没有女性的时候,就连男性他们也能性剥削。
所以令人恐惧的不是男同性恋,而是“万不得已”,他们在自己的思维怪圈里竭尽可能要避免“万不得已”。
不惜把女性、性少数分解成孤立、需要依附他人、无法自我和解的个体 令人感动的是,维克托无疑就是被抨击的男权产物之一,也是代表。
他在“万不得已”之时,威逼利诱男主为他性服务,只把他当成泄欲工具。
但看男主一路从集中营到监狱,再有爱人重返监狱自杀等等遭遇,他开始理解并同情这个男人,他舍弃了对人性取向的狭隘厌恶,而开始对人本位产生真情实感。
在男主因爱人逝世,同时为性取向饱受到歧视虐待时,他痛骂那些曾经与他相同的直男“你们这群没有心的家伙”。
爱人的能力播种下,之后的种种发展他也慢慢挣脱了男权产物的束缚,成为了自由的灵魂
和每个性少数看这部片子一样,会被男主的人生辗转,命途多舛震撼 我也不知道如果是自己去经历这三段时期/三份感情/三种选择,会折损于哪一步。
对,也许是对自己年纪的有把握,在第一步被送往集中营纹上双性恋数字编号,戴上蓝色双性恋袖章时我也许就已经要用遮掩不住的鲁莽与不甘换一份痛快的一枪爆头了。
更不提接连长达一生的三次失爱,三次选择,三次入狱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在监狱窗户与年轻同性恋老师讨论他的职业时,他觉得有趣,他笑了。
他无罪的一生被莫须有的罪条困在监狱,但他把可以出狱的机会一次次给了别人,他不需要知道他们在多彩的世界大巴里怎么补票,他的眼界“短浅”到只知道送别人先上车,那些人愿意和他多讲一点,他也听得津津有味,他也笑得如同自己出去经历了一般 这一笑让我想起了题目,伟大的自由
《伟大的自由》德国《刑法典》第175条,将男人间的同性性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一旦被定罪,最高刑罚是十年监禁。
从1871年被德意志帝国颁布,到1994年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废除,第175条存在了一百二十三年。
纳粹德国期间,第175条被修订和扩大化解释,适用于所有“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与性交有关的行为”。
电影就是发生在这里175条例存在的年月里。
男主汉斯多次因为175条例入狱,一切都没变化,但是一切又好像在变好。
电影通过非线性叙事,讲述了男主在多次入狱中心境和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
故事在1945年1957年1968年之间来回穿梭。
1945年,汉斯初次因为175入狱,狱警、犯人都对他充满了仇视和鄙夷,初次见面的维克多对他拳打脚踢,世界都对他抱有敌意。
但是人性的善良是可以打破偏见的,汉斯和维克多逐渐成为了朋友。
讽刺的是,在那个纳粹都已经结束看似在进步的年代,对少数群体堂而皇之的压迫又同时存在。
第二次男主汉斯入狱显得淡然又平静。
这不是他第一次因为同性行为进监狱,但是这是他追求自由生活付出的代价。
男二维克多对汉斯的再进宫也习以为常,虽然仍然抱着对同性恋反感的态度,但是不管是维克多还是监狱的工作人员都把汉斯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
和汉斯一起入狱的还有男友奥斯卡,他们靠着一本圣经艰难地传递着信息和爱意,本该平等对待世人的上帝,此时却抛弃了这两个他的孩子,本来神圣的圣经此时也成了这两个被抛弃的人沟通的载体,颇为讽刺。
在此期间,汉斯和维克多的感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给维克多解决生理需求,维克多在得知汉斯和男友的情感有了疑似吃醋的行为,在男友奥斯卡离世时维克多不顾周围一切的目光和阻拦紧紧抱着痛哭的汉斯安慰他……他们之间真的产生爱情了吗?
我觉得没有,可能是怜悯、可能是欲望、可能是友情…第三次入狱,善良的汉斯帮助一位本是同性恋的年轻教师脱罪,哪怕会让他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一直洒脱追求自由的他,也可以为了别人的自由牺牲自己的自由。
这个时候狱警对于罪犯的态度和周围人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更为缓和,好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1969年175条条例被废除了。
汉斯好像得到了他一直用生命和一切捍卫的自由,但是看着酒吧里淫乱的酒色聚会,这又好像不是他一直渴望的自由。
汉斯默默地敲破商铺的玻璃窗,等待着警察上门做好了再次入狱的准备……汉斯一直追求的自由是什么呢?
他好像最后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幸福、陪伴以及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电影的构图色彩上乘,情绪阴郁但是明确,是一部好的电影。
这又是一部LGBT题材电影。
但这个故事不只关于一段同性爱情,更关乎一个人类长久为之奋斗的理想境界——自由。
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同性恋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德国《刑法典》第175条,将男性间的同性性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最高刑罚是十年监禁。
这条法律从1871年被德意志帝国颁布,到1994年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废除,存在了一百二十三年。
纳粹德国期间,第175条被扩大化,导致被定罪的人数急升,每年约八千人,男同性恋无需审判就被关进集中营,他们大部分都死在里面。
1945年,集中营被关闭,但同性恋犯人并未获释,需要继续服刑,因为法律依然有效。
1945年至1969年间,约有十万名德国男同性恋受到牵连,被定罪的超过五万人。
一行黑字,千万人生。
电影采用非线性叙事,时间在1945年、1957年、1968年之间来回穿梭。
男主角汉斯第一次入狱,在雄性气氛十足的监狱里倍受歧视,所有人的眼神都有不屑不齿。
第二次他和他的男友共同入狱,他对监狱已经不再恐惧,冷静又无畏风险地想办法接近男友,鼓励他,但男友一直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三次入狱,汉斯已经成为狱中熟客,游刃有余,他与新来的音乐教师约会,又设法帮他脱罪。
更精彩的故事发生在汉斯和狱友维克托之间。
维克托是典型的“直男”,第一次认识时对汉斯极其反感,被狱警强迫安排在一间牢房后,对汉斯一顿拳打脚踢。
长期的朝夕相处,让维克托更多了解了汉斯,汉斯没那么可怕,他也是个普通人而已,维克托用自己擅长的技能帮助汉斯遮盖手臂上的纳粹编码。
第二次入狱时,当众人对汉斯和男友冷眼旁观时,维克托的眼神中已经充满关切,他利用自己为囚犯送食物的便利帮助汉斯和男友传递信息,当汉斯因男友自杀崩溃痛哭时,维克托抱住汉斯,安慰他,痛骂没有人性的狱警,最终一同被关禁闭。
也是在这期间,汉斯满足了维克托的要求,这次性体验虽然并无过多渲染,但对维克托来说是必然是意识和认识的巨大转折——性行为和快感与性别无关,性别不再是阻挡爱与欲望的界限,性取向也不该是区别对待的借口。
第三次入狱时,维克托主动贿赂狱警,把汉斯调到自己牢房。
维克托已经年老体弱,毒品也在摧毁着他的生命,汉斯开始照料维克托,当他毒瘾发作痛苦难耐时,汉斯紧紧拥抱他,安抚他。
第二天两人在同一张床上醒来,默默无语的整理床铺,院中放风时,汉斯走进维克托。
维克托:我不是那种人。
汉斯:我知道。
维克托:那就离我远点,你为什么还站在这。
然而当晚,维克托主动躺在汉斯身边,相拥而眠。
电影中有不少如此微妙的时刻,让人会心一笑。
不用过多揣摩两个人的内心波动,我们看到的是两个解放彼此的人。
维克托即将得到出狱机会时,他在焦虑中用毒品葬送了这次等待已久的机会。
狱外幻想的自由已经比不上狱中安稳的活着。
这里产生了和《肖申克的救赎》同样的悖论:自由充满诱惑,诱惑充满不确定性,规范带来秩序,秩序带来安全感;追逐自由,身心疲惫,风险巨大,随时失控,服从权威,放弃思考,享受安宁,终老一生。
生命和自由,很多时候放在天平的两端,有舍才有得。
汉斯屡次出入监狱,是在用自由换生命,无论墙有多高,都无法阻挡他对本性、诚实和真挚的认同与坚守。
就像他每次被关到禁闭室,都会在黑暗中划开火柴,用尽每一寸光。
1969年,第175条被放宽解释,释放出来的汉斯来到一座名为“伟大的自由”的酒吧,一条长镜头跟着汉斯的眼睛,光影明晦间,到处是欢爱中的同性伴侣。
幸运的汉斯等到了这一刻。
但他并没有开怀大笑,反而眉头紧锁。
他离开酒吧,来到一家首饰店,用砖块打破橱窗,揣起一条项链,蹲坐在路沿上,在一片警铃轰鸣中,抽出烟卷,点燃。
对于开放式结尾,我的理解是,汉斯不忍抛下维克托,独自贪欢。
汉斯并不是一个社会运动者,法律和制度的改变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不为之前强加的不公而悲,也不为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的回归而喜,他只在意享受生命的每时每刻,享受爱与被爱。
自由于他,从来没有丧失过。
自由,不是恩赐,是天赋。
只有把自己当做囚犯的人,才会只见高墙,执着于高墙。
真正自由的人,无惧任何人,无视任何阻挡。
做你自己,就是自由的你。
开头居中的影像,哒哒声,老式播放机播放一个人乱序的一生……戛然而止,穿插着制作人,循环往复……原来都是175的证据。
表情麻木,动作机械,行云流水,操作熟悉,遥望寒暄,嗯,是个常客。
原罪·本我 什么是罪呢?
以行为论还是以伤害论,以道德为底线还是法律为上限。
爱是原罪么?
爱有错么,是顺应自然、秩序,还是尊从内心渴望。
如果本我是原罪,爱是原罪,反自然、秩序是罪,那何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既为天理,何畏人欲?
汉斯在小黑屋里咆哮、在监狱中逃跑、在社会上逆行,涂抹罪犯的印记。
被殴打、被歧视、被定罪、被囚禁,他依旧依旧。
他低下了高昂的头,坚硬的脊背依旧挺直,他只是追求爱的自由,坚持本我的爱,“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我眼里有光,心中有希望。
爱·渴望 “即使身陷囹圄,我依旧爱你” 汉斯和爱人双双入狱,高墙、警卫、围栏、禁闭,挡不住两个互相靠近的心。
爱是人类原始的渴望,是孤单个人存在的依据,是茫茫众人存在的理由,爱无非是和爱的人一起,做想做的事。
坚定·退却 “对于爱能做的只有坚定的选择” 汉斯是强大的,他的爱也是坚定的,即使他即使他周旋与不同人周围,徘徊在“厕所”,但他坚定对每一个人的爱。
为了安慰爱人他绞尽脑汁、打破底线,为了保护爱人他主动揽罪,锒铛入狱,这就是一个“平凡”男人,“伟大”的爱情。
然而,爱往往又是让人退却的,爱情令人着迷,世俗让人恐惧。
不被认同的爱就像蜘蛛网一样看似柔韧,实则脆弱,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不知纵身一跃的他是否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伤痕累累的心和灵魂是否的到真正的安抚和解脱,不知他是否在其他纬度找到寄身的一隅,但我知道,他永远都感受不到真正的自由了。
梦 境·现实 “怎样的人生,在于不同的选择” 如果说电影阴暗的色调是现实,那漫长的黑就是人的内心,穿插的色彩就是活着的希望。
现实是压抑低沉的,身不由己,痛苦打压,痛苦迷惘。
人的内心是比现实难过的,因为渴望又无助,因为未知又漫长,多种情绪纠缠在一起放大了现实,挤占了生存的空间。
梦想是坚持的底气,没有这口气也就成了行尸走肉。
和解·救赎 如果说175的废除是社会对某一群体的和解,那汉斯和维克多的拥抱就是个体对某一群体的和解。
维克多用对汉斯的帮助是对他人的救赎,那社会对群体的保护,就是对整体的救赎。
只有从上往下的认同,才是真的认同。
自由 ·禁锢 汉斯因为“逆爱”,人生最好的十几年都在准备入狱和入狱的路上,“我在跑,我一生都在出逃”,他一生都在向往自由之地。
维克多因为误杀爱人,二十年都在服刑,他画地为牢,自甘堕落,破坏听证,一直在自我囚禁。
当汉斯打破橱窗坐在路边,静静等待,当维克多半夜狠狠的敲打围栏想要出去,相遇时一个咒骂,一个畏缩末两个人相拥在一起,我想这个时候他们都是自由的。
他们之间的情感不是简单的单一的感情,而是灵魂和灵魂的遇见和相惜。
伟大的·自由 伟大的自由,是身的自由,还是心的自由?
还是灵魂自由?
伟大的是自由?
还是爱?
文:1900公众号:抛开书本电影《伟大的自由》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夺得「一种注目」评审团奖,年初更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15强,并荣获美国芝加哥国际影展最佳影片金雨果奖。
主人公因同性恋被3次送往牢狱,却在这黑暗龌龊的地方找到了爱情。
当法律认定同性恋是犯罪,它可以禁止我们的自由、侮辱我们的取向、甚至任意殴打我们的身体,但没有一项法律能禁止我们爱的权利。
台湾译名《爱你让我自由》1871年5月15日,德国颁布臭名昭著的第175条《刑法典》,开始对同性恋进行迫害。
1935年纳粹党上台之后,更是把这项条例的适用范围扩大,在此之后,每年大约有8000人因此被关入集中营。
1945年至1969年间,约有100,000名男子受牵连,当中约50,000人被定罪,其中一部分人在狱中就已自杀。
柏林墙倒塌后的1994年,德国才废除了这项条例。
电影的开头是一段录像带,68年的某个公共厕所,在这里尽是那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同性恋们,他们无处可去,厕所是他们泄欲的港湾。
同志们已谙熟这里的规则,两人四目相对,互相暗示,最后进入到隔间中享受片刻的欢愉。
主人公汉斯在这里被第三次逮捕,他坦然地接受审判,接受罪名。
汉斯在1945年从集中营直接送往监狱,这是他第一次入狱。
他和维克托被分到了同一间牢房,维克多看到门上挂着汉斯的“175”条罪名,气愤地拒绝和这个“变态”住在一起。
最后维克多无奈地和他住在同一间房里,严厉禁止汉斯碰他。
两人渐渐熟悉之后,他似乎发现同性恋并没有那么变态,并且帮助汉斯遮掉在集中营里的纹身。
维克托在电影中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厌恶同性恋。
可为什么排斥同性恋呢?
这仿佛是这个父权社会的规定,男人必须要有阳刚之气,男人只能和女人在一起,这种群体性的隐形规则将同性恋视为异类。
没有人在意同性恋之间的爱情和权利,人们本能地将这种厌恶延续下去。
汉斯在1957年再次入狱,这次他和男友奥斯卡一起被捕。
他也再次和维克托相遇,此时他们已经成为好友,汉斯想让维克托在送饭的时候将一本书带给另一个牢房的奥斯卡。
而维克托提出的要求却是帮他口jiao。
也许是狱中生活寂寞难耐,维克托竟不在意汉斯同性恋的身份,他在汉斯的口中一次次的碰撞并伴随着低沉的呻吟。
他终于尝到了久违的性滋味,而那个人却是个同性恋。
维克托把书带给了奥斯卡,透过门上小孔,他偷窥着奥斯卡阅读这本珍贵的书的神态,这是他首次试图体会同性恋之间的爱情。
影片中最浪漫的片段就属汉斯和奥斯卡的回忆了。
他们在没有人烟的世外桃源,汉斯躺在柔软的草坪,阳光透过树梢的间隙洒在他们细嫩的肌肤。
他们短暂地逃避那个被束缚的城市,不用去肮脏恶臭的公厕。
这是导演为所有同性恋编织的梦境,穿插在监狱黑暗冷酷的场景里,好似一颗糖。
汉斯几乎一直活在监狱中,却一直在追逐爱的自由,即使狱中生活痛苦难耐,他也认识了同因175条罪名入狱的音乐教师。
他们故意不服从夜巡,被关在一起受冻,但那里却成为了他们约会的地方。
阴冷的牢笼中,他们彼此相拥,热烈的双唇点燃心中的火焰。
如果法律的作用是禁止人们犯罪,那么对于同性恋这条罪名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人们相爱。
汉斯和维克托的情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当汉斯第三次入狱,他和维克托再次住在同一间牢房。
维克托在被释放的那天,他将一针毒品插进自己的胳膊,让自己留了下来。
汉斯照顾着偶发毒瘾的维克托,为他取暖,抱着他缓解痛苦。
我无法判断维克托是否爱上了汉斯,但他却不反感汉斯对他的行为,即使两人抱在一起。
所以真的存在纯直男吗?
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爱或者性的渴求。
无论是日久生情到相濡以沫,还是急于发泄身体的欲望,这一切和性别真的有这么大关联吗?
1969年,西德政府将第175条放宽至只禁止与承诺年龄21岁以下的同性发生性行为。
汉斯被释放后来到了一间酒吧,一组长镜头跟随着他,在酒吧的地下通道,处处都是做爱的同性恋们,他们不再被压抑,而是放肆地呻吟着。
汉斯失望地走出酒吧,来到首饰店门口,打碎了橱窗,镇定地坐在马路上,等着警察把他逮捕入狱。
电影结束了,导演给所有人留下了悬念。
汉斯是对这个世界失望,还是看到了可以自由恋爱的同性恋们,他也要去监狱找他的真爱维克托?
1994年,德国废除了这项条例。
2001年,德国政府通过专法“伴侣法”,藉以保证同性恋伴侣的权益。
2017年德国议会终于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平等的法案。
每一个国家曾经都对同性恋有过排斥,但幸运的是如今已经有42个国家或地区同性婚姻合法。
在每个人追逐爱的道路上,彩虹旗将骄傲地为你挂起。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被片名《伟大的自由》所吸引而观看如歌系外行星研究员被片名《伟大的自由》所吸引而观看,以为是讲争取民族或者个人自由的内容,殊不知是类似《断背山》之类的男同故事。
虽然不认同同性恋行为,但不会去否认自古以来就有的这种现象,这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是不是伟大下里巴人就不得而知了,影片也太阳春白雪了,得到追捧和高分。
不过观影倒是把德国人对待同性恋的时代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德国《刑法典》第175条,将男人间的同性性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一旦被定罪,最高刑罚是十年监禁。
从1871年被德意志帝国颁布,到1994年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废除,第175条存在了一百二十三年。
纳粹德国期间,纳粹党修改了法令,第175条被修订和扩大化解释,规定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有性意图,就是违反法律,适用于所有“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与性交有关的行为”——比如共同打飞机。
还将最高刑罚从6个月延长至5年。
这导致被定罪的人数急升10倍至每年八千人。
男同性恋无需审判就被秘密警察关进集中营,并以粉红三角形胸章识别。
这些同性恋大部分都死在里面,研究人员估计同性恋在集中营的死亡率高达60%。
较鲜为人知的是,哪怕到了战后,德国依然在用第175条迫害同性恋。
1945年后集中营被悉数关闭,但同性恋犯人并未获释,反而需要继续服刑。
1950年东德废除了当年被纳粹扩大化的解释;西德却继续沿用,第175条甚至得到了联邦宪法法院
凡老子看不太明白的电影,都高分。
不太能理解同性恋的生活,但不认为他们因此而有罪。
竟然成了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话说回来,稍微注意点也不至于这么容易就被抓吧,不还是管不好自己",看到短评这句,想到奥斯卡在用违反纪律换来的与汉斯相见的深夜中,激动地问:“那我们永远不出门吗”,多讽刺。监狱耗尽了汉斯的青春,可“伟大的自由”带来的不一定是爱,也可能是欲望、放纵与滥交。
6.0。靠Rogowski雕塑般的形體與深沈憂鬱的個人魅力撐起來的電影。除去第一次禁閉室的油畫式攝影和倒敘轉場外,過度的議題設置榨乾了影像的厚度。繁複且花哨的時間線跳轉並未形成以監獄為中心的困局,反而使導演不得不塞入大量冗長單調的通俗敘事。
从因为性而失去自由,到因为爱而放弃自由,完成了生命的自觉。居家管控第四天,愿被剥夺的早日被归还。
40年代、50 年代、60年代,同一个罪名,一次次入狱。如果同性恋是犯罪,他情愿坐穿牢底。三段交织推进的狱中故事淬炼出厚重人性,结尾酒吧戏堪称神来之笔,除了伟大的自由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伟大的犯罪。——我的年度最佳平权电影。
挑战失败,看来基佬片在我这里永远上不了高分
3.5 叙事时间线的不断跳跃为角色和人物关系刻画提供了有效的递进层次,当然最大功臣还是两个主演,演技和魅力都爆棚,尽管罗戈夫斯基的角色和他在佩措尔德电影中类似:呆萌恋爱脑(中途有被煽泪目 #一种关注
4.5分。实在很难看下去,平权、爱情?感觉剧情也过于冗长了。
(7.2/10)当人类能够登上月球的同时,却无法接受两个相爱的人。Hans在狱中度过20年后,自由对他而言不及理解和陪伴。Meise将三个时间段拆分重组,使故事以情绪主导。
1945,1957,1968三个时间段的故事,就是男主角因为同性恋身份被迫害,进进出出监狱的一生,一次死亡,一次成全,还有一份感情。看着性欲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被冲淡,精虫不再上脑,感情就开始上头了。时间跨度这么大的故事,剪辑和演员造型都很加分,最后那个“伟大的自由”意味深长,真正的自由所在不是随性所欲,而是心之所向。
背景让人动容,汉斯的爱也是,即使在狱中,他也毫无畏惧的爱,也捍卫当同性恋的自由,未被禁锢的,才是“伟大的自由”。维克多看起来就没那么让人喜欢了,他和汉斯的爱很复杂,像是一种相互救赎,又让人觉得他“恐同即深柜”。最近几天都没好好学习了,看电影其实也没太能集中精力,但好在男主们演技厉害,好几次我都怀疑汉斯和维克多从头到尾几个时期真的是同一个演员演的吗?但无法接受吸毒的人,无论他看起来多么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然,汉斯愿意温暖他,我无话可说。
跨越三个年代的二十载同人牢狱,生命里最好最有激情的年华都被迂腐的法律白白耗费和践踏,令人唏嘘。结尾平静却有力,虽然那条175恶法已经遭唾弃,但他再也回不去这个社会。
故事攫取德国历史上同性性行被定义为违法的纳粹时期到60年代175法条被废除的时间段,主人公多次被迫进出监狱的狱中友情、爱情来切入德国社会曾经的政治迫害、社会伤痛,动情刻画了男同个体故事却能让人影射到极权到人类的迫害。匈牙利诗人的名言“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这里不再成立,所以影片最后又落脚到曾经的迫害对个体心灵的摧残。由个体开始,又在细小中见宏大,最后又落脚宏大中的经历过风暴的个体的微弱,可谓重如泰山、轻如鸿毛的佳作。202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大奖。
到底是有多缺爱
让人昏昏欲睡,节奏太慢了。时间线故弄玄虚我也不喜欢。很平的一部作品,没什么看头。
好绝望,为人类可以以文明、进步、道德等等等等各种高尚的名义,做出多么黑暗的事,行如何难以想象的恶。绝望,窒息,也是为了此刻身处的世界,不知他又会走入怎样的暗夜?
圣经上戳洞寄情书倒是蛮新鲜的一招 | 最后有了自由的时候反倒无法享受自由了
大银幕。五星!我可太喜欢了!2022年度十佳候选。三个十年,时间跨度之大,渐起的非叙境音乐,黑暗无光的禁闭室竟成为横跨时间线的入口,绝佳的时空转场。导演并没有题材先行,也没有从内容或场面上出发先去博取观众的特殊关注,它本就是极好的爱情片。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宣泄,足以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它服从于一个真实的心理世界,我们这才得以看见真正的那团情感和那片风景。两位主演都太棒了,年度最佳对手戏预定!摄影和配乐拿奖一点问题也没有。临近片尾,浅焦长镜头平滑的跟随Hans穿梭于gay bar楼下的地牢式场所(同开篇公共卫生间),但在这一过程中他终于意识到心中的自由是什么,他不再迷失。 2022.3.16号@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