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角色都是那样的细腻浅野忠信第一次看他的片子 发现演技很好他用一种淳朴的 细腻的 温柔 老实 正义 傻气的性格去演绎着山野这个角色 很喜欢他 我觉得这部片子用了一种最真实 带有一点点残忍的手法 其实并不是真的残忍 因为这种残忍其实才是一种真实 也正因为这种残忍 让片子更加烘托出母亲的可贵 哭了 很多次 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 你还好吗
一部至为感人的片子。
特殊历史时期,战争爆发的年代,政治上反党反政府的教授因扰乱社会治安锒铛入狱,一家妻儿5口倍受牵连。
教授的妻子,也即主人公“母亲”,不明白丈夫到底犯了什么错,但是始终坚信丈夫不是坏人。
非常时期,人们的一出出作为简直是活的戏剧。
教授的学生袒护老师,第一次监狱探视竟然泣不成声和缓不过来,连事情也没谈成。
街坊邻里“街坊促进会”主持人无条件地在母亲困厄时伸出援手,可谓雪中送炭不求报偿。
教授的老师,抱残守缺、死板僵化,对于政治犯竟然不讲基本情理,摆出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姿态斥责学生违反公共秩序令其羞耻,而先生看人不准,显然伪善之人。
最感人的是影片中母亲去探视被捕入狱的教授,监狱长说着风凉话,说什么都怪她自己嫁错了人让生生父亲难堪,害得儿女都日子不好过,小女儿指着监狱长放声大骂,被母亲痛打一巴掌,哭的稀里哗啦的,母亲对狱卒连声赔不是……一家儿女都受不了好吃懒做又拜金的舅舅,一次这位舅舅当众调戏大女儿,大女儿不堪羞辱,质问母亲为什么还留他在家住,母亲说,因为看到他感到自在,跟他说话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想说啥就说啥……外国人大概没经历过政治斗争,不明白“祸从口出”的道理,这些放了在中国,可能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会更隐忍,更微妙一点。
还记得里面的台词,有一句说,现在是什么世道,到处都在发生咄咄怪事,却还要假装见怪不怪的,活下去……因为父亲的缘故,大女儿在学校被同学和老师合伙欺负,岳父要求母亲离婚、改嫁,这些现实的迫切压力母亲都扛了下来,所希望的只是有一天,父亲会从牢里平平安安、清清白白地出来。
这部戏让我们看到了战时的日本社会,物价飞涨,物资稀缺,普通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有钱人精打细算,老百姓样样精简,连肥皂都买不到。
战时不允许开灯,学校停课,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战争造成的苦难是共同的。
接连看了两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母亲》、《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两部电影都是二战时期,都是讲述的母亲的故事,都是吉永小百合主演,影片一开始男主就缺席,都是反战主题,这也许是战争年代的特有特征,两部片子有些续篇的逻辑。
母亲主要讲述的是1940-1942的故事,丈夫因为左倾思想被拘留,一个女人艰难的扛起生活的重担,养育了两个女儿。
如果与母亲一起生活,讲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故事,一个母亲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的故事。
两部片子从女性的视角,控诉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反思军国主义思想的危害。
请大家警惕一切狂热的思想!
那样艰辛的漫漫长路, 并不仅是依靠母亲一人之力一路行来的. 最先伸出手来鼎立相助的是父亲的学生山崎, 他因为深度近视和一侧耳聋, 起初不在征兵之列, 因而得以陪伴野上一家, 代老师承担着父亲的义务. 此后不久, 父亲唯一的妹妹, 孩子们美丽的姑姑, 久子也来到这个家中一起生活, 尽管久子画画很棒而做饭很糟, 但不妨碍孩子们喜欢和依赖她, 她成为了继山崎之后对这个家来说深为重要的另一精神支柱. 来自奈良的仙吉叔叔虽然只一起生活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但他的来到, 在精神上汲于母亲极大的支持, 临走时还将自己用毕生积蓄购置的金戒指留给了母亲.
看山田洋次的电影要从《远方的呼唤》说起,高仓健先生将一位性格内敛有担当的男人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后来的《故乡》、《东京家族》、《弟弟》、《小小的家》等等。
一路走来看了山田导演的大部分作品。
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中让人感觉很戏剧的元素,看了忍不住就笑出来,感觉生活就是会有那样子的事情会发生,感觉像是角色在生活中的笨拙的真诚的一面。
看似愚笨却又拥有人性中善良、质朴的一面,给人雪中送炭的金子般的古道热肠。
每部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为了给人物增色,同时却又从人物的言行举动中反衬生活的残酷、无奈、让人心碎的无声的抗议。
不管生活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来面对它,避无可避,只因生活中每个人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们。
对子女的照顾,也是作为母亲的我感觉生活对于我的照顾。
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缓缓前行,过程中伴随着国家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大的事件。
于个人而言相对遥远,也不知什么时候就近在眼前了,兴许有些我们在乎的人就与我们离别。
对正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打击。
在母亲而言,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的日子,此中艰辛不是简单的生存问题,更有社会带给他们的舆论压力。
从“家里有个男人真好”能看出些端倪。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左右抗拒的。
这里尤其指作为社会中普通一员的存在,欢声笑语不足说,忧愁困苦咂滋味。
欢乐的时候时间过的飞快,反之会让时间变得缓慢,仿佛没有尽头似得。
童年的我有体会在漫长的夏日炎炎午后,在外面晃荡无所事事的感觉。
那是少不更事,在母亲则是另一番境况,无依无靠的肩膀上没有挡风遮雨的大伞。
人物母亲在电影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大背景是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母亲的经历不断沿着已经发生的历史不停的演进。
每一次大的历史事件都通过各种人物关系最终将神经末梢传递到母亲的手中,母亲面对变化做出各种选择,经历各种人生的变化。
叔叔这一角色在山田先生的电影是个经常出现的很有意思的角色。
人物性格经常是不修边幅,说话童言无忌,本质不坏,却像皇帝新衣中那个说实话的小朋友一样让周围的人尴尬的很,所以总是不大招人喜欢。
在母亲而言,他是一个不坏的活的非常真实的人,一个不用虚伪装饰自己的外表的人。
母亲说在他面前可以说些平时不能对别人说的心里话,因为他不会虚伪的安慰母亲。
也不会市侩的讽刺母亲,最后混吃混喝的叔叔终于走了,临走时候将自己金戒指送给母亲,作为叨扰多日的回报,小侄女最后哭着说原谅叔公以前言语上对她的不老实。
此中人大都晚景不好,不好是对一般人而言,在他大概就像一只老的知道快要死去的老猫,会离家出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默默的死去。
这让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离开温暖的屋子,拄着拐杖走在寒冷的外面,默默的死去。
这样子的结局未尝不是他们自己高兴的离开方式,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面对不耻于所在社会的虚伪而作的一次反抗。
电影中的人物不管如何变化,人性中那些本质的性格特征总是不会变化的。
社会的大背景随着时代变化也在演进,这是观影者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那个时代的面貌,从而才更好的体会人物性格为何面对事件发生时会有那样子的变化。
日德发动的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伤痛。
我们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见识过中华大地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而对当时日本本土的状况似乎知之甚少。
本片改编自电影人野上照代的自传体小说《给父亲的安魂曲》,以上小学的照美(即作者本人)的视角来聚焦(回忆)二战时的东京一家人,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疯狂年代那片疯狂土地上的普通人生活。
我们看到了天皇崇拜、统一思想、食品短缺、强制征兵、战时动员、警惕攻击(晚上关灯)等似曾相识的景象,当然也有捷报传来后的短暂欢庆。
但随着战争越来越升级(德苏开战、日本偷袭珍珠港),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死于狱中的父亲、死于原子弹辐射的姑姑、死于战场的叔叔、死因不明的舅公。
据说其中一些人物的归宿是导演对原著做了修改,以便能更典型的表现当时人的境遇(比如观众一听到广岛就预感到人物结局了)。
说白了,什么白色恐怖、红色革命、纳粹当权、军国主义、政教合一、民族仇恨,其实都是一个套路(尤其是对“思想罪”的迫害),只不过对国家和世界造成的浩劫程度不同罢了。
导演并没有通过人物对话直抒反战思想,而是通过表现他们的悲惨命运,佐以一些幽默和讽刺(居委会遥拜天皇时的朝向之争;邻居大叔大谈日本称霸世界之道;父亲狱中写的反思材料被自己的学生判作不合格),来展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与反战主题同等重要的,是对母亲的歌颂(看片名就知道了)。
片中的母亲有很多优点:明理(坚信丈夫是对的)、隐忍(在警局一边给人端茶一边忍受闲言碎语)、勤劳(每天起早贪黑打工)、宽容(允许不拘小节的舅公住下)、勇敢(奋不顾身救山崎)、慈爱(向女儿道歉打了她)、甚至多才多艺(长得漂亮、做得好饭、能文能武)……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坚强。
父亲被捕后第二天她仍然为女儿们准备了便当,她自己累到晕倒却还写信鼓励狱中的父亲,父亲死后她来不及悲痛就第一时间料理后事。
在那个缺少理性和鸡蛋的年代,母亲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妥协趋附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了家的体面和生计(屋内的温暖和屋外的严峻形成对比)。
伴随片尾字幕响起的那段父亲独白正是对母亲品质最好的总结和褒扬。
如果你质疑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那你不妨把她理解为天下母亲优点的集大成者,所以本片就是山田洋次献给她们的赞歌。
我不禁想起导演几年前的《黄昏的清兵卫》,也是由小女孩的追忆展开故事。
父亲清兵卫和母亲佳代都是在动乱年代含辛茹苦独自养育两个女儿,遇到过心动的人(一个成了一个没成),同时保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两人都不附权贵明辨是非)。
他们是子女永远可以依靠的长辈;他们是为身边人发光发热的亲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普通人。
说到亲朋,本片的若干配角也颇值得一提:懂事的初子,馋嘴的小照,将感情深埋于心的山崎,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梦想的姑姑,话糙理不糙真性情的舅公,以及几位帮助过母女三人的人(帮母亲找工作的居委主任、不收医药费的老医生、塞给小照蛋糕的教授夫人)。
即使像教授、祖父这样呵斥母亲的人,也并非大奸大恶或思想狂热,他们只是在乱世中求自保罢了(祖父也有怜惜母亲的用意)。
导演山田洋次终究还是倾向于发掘人性的闪光点而非阴暗面。
况且也正是周围人的不完美,才衬托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
话说吉永小百合这神采容貌哪像是年过花甲的人啊。
有一种母爱是电影《母亲》里面佳代那至死也具有的坚定和强韧,清醒的良知和意识。
悲剧的年代给普通的家庭蒙上了阴影,而佳代在丈夫被警局带走后撑起了整个家,时刻提醒女儿们要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面对生活;
愿意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事并给出自己的解答和建议;
和女儿们一起读狱中爸爸的来信,并认真讨论和分享自己和孩子给爸爸的写信内容;
为了不失去一份难得的教职工作,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内心不认同的价值观环境里强忍着无法倾诉,而又为了顾忌大女儿的感受,不得不请唯一能放心对话的远道而来的舅公离开。
最动容:当第一次去探望被关押起来的丈夫时,看到丈夫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又脏又臭,二女儿害怕的往后退,她死死的把她按在身边,让女儿不能嫌弃自己的爸爸,自己强忍着伤心,给丈夫换衣服,看他吃下自己准备的便当,回去却哭了一路。
大雪纷飞的寒冷的冬夜,把病死监狱的丈夫接回来,进家门前的一句:亲爱的,你回家了!
饱含着多少牵挂和不舍,悲痛和伤心。
当山先生收到征集令来告辞的时候,多年积累的感情瞬间爆发,紧紧攥住山先生的手。
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小姑子、舅舅都已经为这个时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山先生的离开意味着什么,而自己又那么弱小而无力。
最终她等来了山先生的遗言,却再也见不到这个帮助过他们家无数次的老朋友。
当母亲最终老去,在病床上告诉自己的二女儿:谢谢照顾,给你们添麻烦了,再见。
这是多么隐忍而不求回报的母亲啊!
当二女儿告诉她安心的去吧,能见到那些已逝去的故人时,她反而说:不想在来世再见,只想今生(与他)好好活着。
全剧主题由此得到升华。
父亲临终前给母亲写的一封信,作为电影结尾。
画面放映这母亲一天从早到晚的奔波身影,旁白是父亲念着这人世最后一封信。
“早上5点半,你就醒了你打开煤气,烧水煮饭然后,叫醒一对女儿去上学你替大家准备好午餐便当你是个小学代课老师,收入微薄你又瘦又憔悴可还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唱歌非大声不可你一天得辛勤工作几个小时?
大家都同情你的不公待遇可为保住饭碗,谁也不敢吭声一旦丢了工作,你就没有出路了为了我和孩子们你咬紧牙关,拼死拼活地干你疲惫的身躯还不到45公斤重就如破碎的瓷片一般是谁,把你摧残成这副模样?
是谁,让我们受此煎熬?
你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可我突然发现我必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你身上的不屈和坚强令你闪闪发光当我脆弱无助的时候这个念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并提醒我,我是个活生生的人”致敬伟大的母亲
日本侵华期间,因为写书成为思想犯而被关押、愧疚却正直的父亲,苦苦等待父亲归来当代课老师与外祖父断绝关系拉扯两个女儿的母亲,父亲被捕后一直辅助师母生活的搞笑深情的学生小山,学画画爱艺术不是为了挣钱的姑姑,住在奈良爱钱并说贵金属不该捐给国家打仗、小姑娘就该穿的漂漂亮亮的粗鲁叔叔,听说父亲是思想犯就认为是共产主义分子并腾出空间给父亲坐和盖被子的狱友,没有因为父亲被捕就相信父亲是坏人并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感恩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好像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做好人是都要受委屈的。
父亲因为政治原因被关,母亲独自照顾着两个女儿,伴随着与亲戚、邻里、友人的各种微妙关系。
影片在小女儿的画外音中展开,没有太多欧美此类影片的冲突性极强的戏剧张力,也没有刻意去表现主人公如何坚强、如何伟大、如何感动,而是平实的讲述整个家庭的故事,从容而真挚。
此外影片涉及不同以往的政治侧重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掠过,只能算是一个背景而已,没有特别的意图。
吉永小百合在充分展现民族隽永美的同时,很好的表达出母亲平静似水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灵魂。
2008-08-18
每隔一段时间就想看看山田洋次的片子舒缓精神洗净尘埃啊!
这种普通平民视角的日常家族生活的故事,真的是怎么看都看不腻啊。
老爷子也不愧为是松竹电影的摇钱树,日本“夕阳”电影的救世主和旗手,真心觉得非常适合艺考面试的时候拿出来说,简单好懂也不会太过热门,百折不挠的成功地走大众路线的国民导演啊!
“这个社会病了,除非对不合理的事也熟视无睹,否则实在很难生存下去。
”《母亲》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在二战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对左倾思想知识分子的迫害,进步作家上野滋被迫入狱,妻子佳代不得不一人背负起抚养两个幼小女儿的责任。
面对残酷的战争,伟大的母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守人道的信仰,在动荡的悲剧年代用顽强的意志和非人般的品格顽强生存,养育儿女。
山田洋次毫不忌讳地将反战思想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他的平民视点相结合,将底层人物的寻常故事讲述地动情动人,即使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巨大的希望。
用温柔的镜语讴歌面对战争和伤痛义无反顾生活下去的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传递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他的作品里,展露出的几乎都是极其正派的角色和温暖入心的情结,在磨练与考验中,在困境与坎坷中相互扶持。
在《母亲》中,不论是亲朋还是邻属,每一个都是无害的、坚强的、相互扶持的,充满浓郁而热切的昭和气息,这大概就是一种立派的日本正能量作品吧(笑)。
山田洋次的幸福观是朴素安定的,比如他作品中的武士,基本都是安于清贫,重视家庭,过着与世无争的角色——“有空闲、轻松自在的武士的世界与现实中这个过于残酷的竞争社会毫无关联。
”只要吃饱肚子一家人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如此简单的幸福观也深刻影响了老爷子的创作态度,因此形成了“艺术是愉悦人的”这样的创作观。
“对于极度痛苦、严峻困境中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正是笑。
”将作品的受众确定在普通大众中,带给观众以心灵的绝对舒畅的观感,同时保持一种老派日本电影的精致风格,被时代所接受,被大众所讴歌,我想山田电影经久不衰的热度和常青树的地位的奥秘也本应源于此。
“我要作为一个市民生活下去,把日常生活中接触或感受到最激动人心的事,借某种缘由逐渐搞成雏形,在反复构思中形成骨骼,然后附以血肉,最后呈现。
像这样能够感受到切肤温暖的作品,我一直想看,也一直想拍。
”传统的日本美学风格加上特有的叙事方式,运用中心人物、家庭群像的方式建构故事,配合山田特有的幽默感和反战精神,感受到纯正、自然的乐观主义精神。
ps:吉永小百合太美了,我落泪了。
淡淡的忧伤,淡出鸟来。
六十三岁的吉永小百合,演技是没的说,就是年龄多了快一半太勉强了。坐在自行车后座的老大夫好像龟仙人。
永远支持小百合,但是这片里的人物和她的年龄段差距过大,看上去太勉强了
动容之处不能说没有,总还是缺乏打动我的力量。母亲也看着怪怪的,这个年纪有点吃力吧
浅野忠信原来没那么二啊
真难看,还能再正一点,几个女的都象在演样板戏,浅野也丑极
乱世中历经磨难坎坷的一家人,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浅野忠信饰演的废柴
除了最后突然跳到现在有点突兀外,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母亲、父亲、山先生都是那个特殊时代让人尊敬的日本人
2008
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一个女人一生的忍耐和坚持。日本人对侵华战争的反思,但是说实话,看他们过的战后生活,虽然清苦,比起中国人当时的水深火热,还是比较好过的日子。63岁的吉永小百合还是美的不得了,浅野忠信不看演员表简直认不出。
真赚人热泪,或者只是想被带着走。
矫情的忘了自己是个侵略国家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的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一百八十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六双手……”
看过的居然忘掉了,老人痴呆终于还是没能放过我~
渐入佳境。
最后老去的母亲容颜让人不禁落泪
果然吉永小百合演30多岁的母亲年龄差有点大啊。。相比较还是更喜欢给弟弟的安魂曲。至于原著,应该会很好看。
家庭通俗劇之小津.成瀨與山田洋次
苯手苯脚爱哭 但我会游泳
你妹你妹你妹。。。这种题材杀我。。细节什么的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