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
Challenger: The Final Flight
导演:丹尼尔·扬格,Steven Leckart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影片聚焦1986年NASA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爆炸解体,造成7位宇航员丧生的灾难。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正迫切需要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本将成为乘坐宇宙飞船的“第一位黑人”、“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太空教师”的他们却永远失去了生命,这个不可原谅的错误给美国航 天业甚至是美国政府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信任..详细 >
主要注重死亡者家属,对于事故本身反而不是特别注重。
3.5
美国的机构也会盲目自信、好大喜功,但会拍出纪录片反思。
本以为只是另一部记录挑战者号事故原因的片子,看完还是有些惊喜。关注的都是个体,没有宏大叙事,每个平凡人的经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到路上的牺牲确实不可避免,但绝不是理所应当,也不只是碑上的一个名字而已。
很难说清楚为什么人类会花费这么大的力气贡献一出这么大的悲剧,那些当时在现场仰头望天的人会不会觉得亲眼见到了Icaros?当年在杂志上第一次读到挑战者号事件就感觉很崩溃,想象着家属们一定会陷入一个特别巨大复杂的漩涡里无法走出来。从影像记录看来,也确实是这样。他们算不算英雄?应该是,英雄不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揭开疮疤的人吗。无论编辑者出于什么立场,留下这么多清晰的影像记录都值得称赞,毕竟再过些年,连亲历者也都不在了。
尬的 NASA高层到现在都认为没有问题 ,供应商自曝有缺陷,那到底问题出在哪,这种纪录片太不负责任!
虚荣造就灾难
纪录片就是要记录下来发生的事情
2.5星,还行
We learn from our setbacks and move forward
一国之殇挑战者,生不逢时太空梭。
跟这种级别的trouble比起来,公司网站那点破事儿根本不算个啥。很多问题被放到更大时间、空间尺度下时,嘿嘿,not a big deal and 风物长宜放眼量。
沒有惡意煽情,但確實心碎了#貨比貨可以扔焚化爐了#
看到最后,失事宇航员的家属对着发现号发射的电视直播说:Godspeed,真的泪目了。。。切尔诺贝利和挑战者号,很有类比性。虽然今天依然有人为前者辩护,作为一次核事故,它不遗余力的扑救也许算成功,但作为教训,没有看到教训,不久苏联就解体了,很多人视切尔诺贝利为苏联丧钟。而挑战者号的失事,带来的是真反思和改进,美国国运没有因此衰退,继续前进。是人就会犯错,甚至任何具有“主观意识”的东西都会犯错。如何看待出错,如何纠错,是两种制度的最大分歧表征。但从里子说,最大的区别也许是:一种是宣扬仇恨,绝不犯错,抹煞出错;一种是鼓励原谅,容忍出错,认真纠错。仇恨也许能集中力量于一时,但能这样过一世吗?至于完人的追求,和永生的追求一样,信者或者假装信者,终将陷入疯狂。不能接受自己错误的人,也难以接受自己的死亡。
就是个正经纪录片。
感动 但是挑战者号反应出来的问题在大型工程中都是非常常见的 积重难返 不破不立
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宇航员候选人们跳进冰海,辛苦训练,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想要飞上太空实现这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谁能想到一切的努力到最后就是去白白送死?挑战者号爆炸的瞬间,群众的神情从激动与欣喜变为惊慌与错愕,原本满怀希望与自豪的人们亲眼看着7个无辜的生命在无边无际天空的巨大爆炸与烟雾中消逝。望着远处解体的航天飞机,不少群众或许还存有半点“侥幸心理”。半晌,扩音机里传出声音“航天飞机已爆炸”,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徒留悲痛的气氛在凝固的空气中萦绕……几乎没有什么比信任危机更可怕,O型圈出现问题、飞机组件故障、极端天气和NASA的自大疏忽终究酿成了大祸,可惜发生过的事都已无法挽回。尽管后来的航天飞机顺利完成了改造并重新投入飞行,但已经留下的伤痛无法被抚平。一切都结束了,一代人狂热的“太空梦”也随之终结
四星半吧,习惯了ACI的节奏会觉得拍得稍微有点乱和拖沓
唉
突然想起来Dictator里面让造个方头火箭的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