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也有看过一些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但没有哪一个能这么打动我。
作为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文科生,比起BBC、CCTV频道那种冷峻、客观向观众输出大量知识点和数据的风格,这部纪录片所传达出的温情与怜悯更打动我,这些年一直有在救助流浪动物,因此我也深信万物有灵。
一共四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特别第一集牦牛故事线泪点更是密集,野牦牛与牧场主的冲突、小牦牛之死、母牦牛离家去找被卖的小牦牛...几乎每一幕都精准的踩在我的泪点雷达上,真的是哭的停不下来,众生都太苦了,怎么能这么苦啊。
片中的山民信奉山神,敬畏大自然敬畏动物,他们认为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信仰。
自然一直是强大而浩瀚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渺渺沧海中的一粟,自然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山神,它护佑着每一个生物,但却对终生之苦无能为力,因而山神创造了人类,由人代替山神去怜悯这些野生动物 。
怜悯,是本纪录片一直在传达的主要感情节奏, 纪录片中的每一集,都有那么一伙人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在尝试救助动物却屡屡失败时的手足无措、在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与心跳的欣慰与欢笑...动物是一面镜子,它是我们窥探自然界的窗口,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链接,它同人类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有情感与需求,也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如导演所说:“没看过不会有损失,但看了之后,会对野生动物多一些了解,也许人的生命就会开阔一点,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一些,丰富一点。
”
之前收藏了一堆待看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B站的,周末大雨时,随缘找了一部名字较为吸引人的——《众神之地》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就被画面给冲击到了,纪录版的画面极其唯美(特别是用大屏幕看,极度震撼),差不多每一帧都可以直接做为壁纸使用,感觉已经有BBC的水平了。
第一集讲的是西藏无人区的野牦牛,故事线虽然是多头并进的,但每一个都好完整。
原来在藏人心中,牦牛是山神的孩子,他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下山被人类驯化,然后帮助藏民更好的生活;而另一类则继续留在山上继续守护着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生活的区域边界越来越近。
对于这些自然界中级别比较高的动物,他所谓的天敌——狼群会帮他们淘汰掉一些弱小者,而老病者也跟不上队伍时,自动离开群体安静的死去。
本着动物界优胜劣汰的原则,发情期的一些公野牦牛是得不到交配权的,一些脑子灵活的就会来到牧民养殖的家牦牛群中,凭着比家牦牛大一倍的体型,它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王者,不但能轻易取得交配权,甚至还能拐上几只母牦牛回去。
因为牧民信仰它们是神的孩子同时还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牧民能做的只是找一些人将其驱赶出养殖区域。
杂交的好处是可以抵消家养牦牛遗传中逐渐弱化的不抗寒不挨饿的基因,坏处是生下来的部分小牛野性十足,总想去外面的世界找寻爱和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片中正处于青壮年的“昆仑”是刚烈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在交配权争夺战中的失败者,与家牦牛相比,它依然将自身的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处于老年期的“断角”则学会了怎样与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牧民的放生不是放到野外,而是像之前一样养着但不再售卖和屠宰了。
片中还有一个人类抚养的、在迁徙中掉队的小野牦,节目组贴心的连名字都没起,因为之后还要放回大自然,就在担心它是否还能适合野外生活时,片尾,有一个疑似是小牛妈妈的野牦牛出现了,这好像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第二集讲了海豚的故事,第四集讲了东北虎的故事,讲的是动物的故事,又不全是,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人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山神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合理的地方。
第三集有点传统国产记录片,以设定好的故事来凑影像的味道了(参见《他们来自中国》),片中的亚洲象是一群因人类原因失散的一个群体,其父系主导的特征属于特例(正常的亚洲象是母系主导的,成年的公象来脱离队伍独自生活的),而记录片以特例为基础讲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国王、后宫、王子、以及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愁。
当时,一些常识还是介绍到了,比如野生大象的寿命有七十年,智力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记录力及好,一件事能记三四十年等。
所以,只要注意到这是个特例就行了。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还是值得极力推荐,片子即有BBC中的那种绝美场景,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型、动物类纪录片,还以国人的思维通过地理上的众神,从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讲到了因为生态破坏致使东北虎在国内完全灭绝,再到现在重现“诸山皆有虎”的传说。
两年前大概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可能因为疫情和拍摄难度太大,到今年才播出了。
《众神之地》和BBC前几年的《王朝》模式比较像,一集只讲一个物种,这些物种当然都是动物界的明星物种,才足以支撑起长达五十分钟的篇章。
之前最喜欢《王朝》里面的帝企鹅一集,喜欢在那种近乎残酷的环境中,生命的卓绝和种族的团结。
如果说中国动物纪录片与BBC的动物纪录片区别之处,我认为国外倾向于科学,类似于白描似的解剖动物,它们的生老病死,生存与挣扎。
而中国的动物纪录片,例如这部《众神之地》,它则让动物带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华民族与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从古至今相互依存,在众多民族中都有动物崇拜。
动物对他们来说是神明,而不仅仅是自然书上存在的一个名词。
对动物所饱含的感情,让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得以鲜明的区别于国外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直接出现了一些有关动物的诗歌,在苍茫的背景之下,你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到我们与这些动物的血脉相连。
文学性似乎又一次深化了主题。
您是威武盖世的神百兽之长您像一股金风扫过长谷百花摇曳新房落土群峰呼啸百灵慑服您的伟力将庇佑我阖族连年安康人畜两旺《众神之地》的四集分别选择了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
可以说这四种动物都有不小的拍摄难度,仅仅是追踪就已属不易,还要在此基础上讲出故事。
甚至第四集的主角东北虎现金成熟的观测方式还是红外相机,在长白山茫茫森林中难寻踪迹。
我想到现在没有有关这些动物成熟的纪录片,也是题材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样的稀少,同样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太缺乏了,仅仅拍摄到的,就已经让观众感到珍贵了。
野牦牛一集应该是拍摄比较充分的一集,摄制组有幸寻得两头个性鲜明而又相反的野牦牛,昆仑与断角,他们一个年轻力壮,靠武力侵略人类的牛群;一个年老力弱,依靠人类对野牦牛基因的渴望,得以在人类领地颐养天年。
能从种群中得到个性鲜明的个体,是极为难得的。
如果只是讲种群,虽然也有故事,但是或多或少失去了点温度。
个体与生命更为接近,个体的符号也更容易为观众所记忆。
故事的高潮在于,牧民要把一头小牛带走卖掉。
这头小牛是昆仑的孩子,身体里流淌的野性基因,让它怎么也不屈服。
昆仑收到小牛的呼叫,从远处赶来,但最终也没有能力保护住孩子,而小牛因为过度挣扎,最后死在绳套里。
昆仑离开之前,驻足在山岗上回头凝视,那个眼神的特写,仿佛让人处于神的凝视之下。
到了第二集白海豚,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过瘾。
海洋动物的拍摄,如果缺乏必要的水中设备,那就只能隔靴挠痒了。
航拍镜头泛滥,内容的架空,让我在观看的时候一直挺难受。
你看见到它,但是你接近不了它的那种难受。
而仅仅是停留在白海豚珍贵,我们要保护它的主题层面上,五十分钟就太浪费了。
亚洲象一集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象家族的老四,不是象老大,而是几年前被抓起来的老三。
跟踪员老黄曾被称为老三的亲爹,只有老黄能靠近老三。
老三因为打不过象首领,跑到街上大闹,曾经逼的十辆甘蔗车停下,就为了吃甘蔗。
被称为“车匪路霸”的它因为破坏太多,几年前最终被人类收服。
但是你在老黄的陈述中听到他说:你知道他很乖的,他知道不会对你人怎么样。
老黄与老三的故事,如果当时能拍到,是最能证明人与象的羁绊和冲突的案例了。
影片最后老黄去探望老三,老三已经不记得老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影片安排一直不敢去看老三,这次去完成看望的任务,老黄竟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呆了一会儿就说“我走了”。
我不知道这是故意为之违反了老黄的本意,还是内向男人的坚强,还是人对象的无奈,早已被时间冲刷过去了。
东北虎摄制是让人崩溃的,如果说其他集还能有的拍,东北虎组可能一直在疑问:老虎在哪里。
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初心和坚持,让导演知道在拍不到的情况下还坚持这个选题的。
这一集的名字叫《山神归来》,从开头没有直接让老虎露面,铺垫了松鼠怎么采集松果,顺带传播了红松的种子;再到春天东北小鲵探露出春的信息,开始交配产卵……让我一度以为这一集避开了东北虎素材的不充足,花大篇幅讲东北虎栖息地的恢复,最后迎接山神的归来,让我佩服导演构思的巧妙。
看完之后能够理解导演差不多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但是对于东北虎的出场显得稍微草率了一些。
上一段不知所以的在讲青蛙被吃,下一段接了红外相机,老虎就出来了,我认为之前铺垫的神秘感在这里突然就泄了气,稍微有点可惜,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
随着最后一个镜头,一个胖乎乎的大猫朝我们跑来,它矫健的身态,它威严的面容,它让你欣慰在今天这个土地上我们还能与这些众神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这个世界仍然还是千姿百态,仍然欣欣向荣。
本来是在b站首页推荐无意间看到广告的,惊讶于手绘海报的审美,于是点进去,结果看完之后很惊喜!
正片和海报一样美绝的同时,挖掘的人性故事也很惊喜。
片中对野牦牛的近距离拍摄直观的感受到了牦牛的野性和灵性,尤其是两头野牦牛为了争夺交配权爆发激烈的求偶斗争的画面深刻的刻画了大自然的残酷与壮美,配合4KHDR的超清晰画质让人沉浸式感受青藏高原的魅力,这个清晰度简直杀我,甚至拍到野牦牛近景的时候仿佛连它毛毛上的灰尘都看得一清二楚....
导演在镜头的把控上堪称一绝,也让我们感受到全华语班底拍摄的诚意,牦牛群跋涉在雪山原野,高原之下天地辽阔,万物生灵肆意生长奔腾,仿佛让人身处波澜壮阔的雪山荒野之中.....
连配乐都恰到好处的烘托出悲壮的氛围,尤其是野牦牛“昆仑”下山与混血小牛对视的时候,整个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原创音乐+杜比音效这个王炸组合,让人不得不感慨制作的用心。
第一集在震撼中看完,整体节奏也符合我的口味,更加期待后面三集的故事了。
白海豚的一生都在褪色,从深灰到浅灰再到白色,老年会变成粉色。
想起了思雨跟我描述的《茶花女》舞剧,里头女主角的年龄增长是由衣服的颜色隐喻的,由鲜艳过渡至素雅,可是身体的力量却愈发坚韧。
于是体会到世间万物都有着无比曼妙的联系,尤为可喜的是,穷尽一生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人类和动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时间,表达生命。
人依靠思想,动物则出自本能。
科学家至今都没能认知到白海豚为何要褪色以及如何实现褪色。
但是人却能感知到“一生都在褪色”是一件特别特别美的事情。
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很早就认知什么是知识,可我们很晚才感知到什么是美。
白海豚却无来由地打乱了我们的惯性,美终于领先知识侵袭了人类的头脑。
我将这个视若珍宝的发现告诉了思雨,期待可以得到共鸣和回应。
可事实上,我讲我的白海豚,她讲她的茶花女,即使说的同样是隐喻,是色彩,是变化。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这样,我不责怪她,还很渴望理解她,就像我渴望理解人类一样。
就算她终于短暂放下了她的茶花女,试着进入我的世界,可是她的白海豚就是我的白海豚吗?
我想可能每个人心里都只能装下自己的白海豚。
在西双版纳旅游时,曾见识过亚洲象的巨大、威猛,得到了当地人善意的提醒:不要看大象外表忠厚老实、憨态可掬,野生象的破坏力可是很强的,能推动一辆大卡车。
后来在《众神之地》中,见识到了这只名字叫做“维吒哟”的亚洲象,让我想到了曾经在云南时当地居民说的话。
这头大象是勐海象群中最桀骜不驯、也最爱在人类活动区出现的一个。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只看似蛮横、横冲直撞的公象,与当地的巡护员赵平之间,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赵平是唯一能跟老三交流的人,他叫老三时老三还会抬头看他。
当地人按照亚洲象的年龄给它们取了外号,“维吒哟”排名第三,被称呼为老三。
老三虽然拦车,却从不伤人,它会在听到赵平的呼唤时给出回应,两人关系亲密,被人戏称为“真正的父子”。
作为唯一和这只亚洲象亲近过的人,赵平对它的评价是“虽然闹腾调皮,但对人类毫无敌意”。
它就像一个心智未开的孩子,因为在象群的配偶权争夺中失败,任性调皮的发泄着内心的不快,企图通过这些行为吸引人类的目光,但依然遵守着人与大象之间相处的“边界”。
老三被送到亚洲象救助中心后,赵平时常会梦到它。
强烈的思念驱使赵平驱车百里来看望老三,他带着精心挑选的、熟透的芭蕉,嘴里不住的念叨着“老三爱吃”。
赵平长久的望着栅栏内的亚洲公象,温柔的轻声呼唤着它的名字,老三也侧头回望,发出轻声的嘶吼。
天地之间,人与象的灵魂仿佛得到共鸣。
总觉得影片中的牦牛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甚至可以把他们当成人来看,昆仑在野牦牛群里失意而退时的落荒而逃,在遇到家养牦牛群时的热切奔赴,因体型差异带给家养牦牛群与生俱来的压迫感,稳重而充满岁月痕迹的双眼,看到小牛被赶上车时冲出来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挣扎,这是它的经历,它的人生,但这好像和众生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同;小牛被卖时,不停的挣脱脖子上绳索以至于越勒越紧至舌头吐出来,鼻子蹭破流血,那会儿,觉得人的不甘,不愿,可能也是经历这样反复抵抗,但束缚却越来越大,最终,挣脱的少,屈从和死于无声者多。
牧民的《动物哀歌》是每次离开之牛告别的终章,也是不同族群种群间相似命运的诉说。
提及自然纪录片,相信大家都会想到BBC的作品。
从《地球脉动》到《蓝色星球》《绿色星球》,它贡献了一部又一部让人震撼的神作。
最近,有部足以媲美BBC的国产自然纪录片也开播了,获得无数好评。
有人说,它就是今年的最佳国产自然纪录片,没有之一——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 2022-07-11(中国大陆)集数:4单集片长:55分钟
豆瓣评分9.3,超过七成观众打出五星。
片名中的“神”,指的是四种起源于华夏地区的“神兽”。
它们分别是青藏无人区的野牦牛、中华白海豚、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家族。
在生物意义上,这些动物都是中国特有或具有亚洲特征的代表性动物。
而在文化意义上,它们都是当地所信奉的图腾,在民众心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正因如此,《众神之地》绝不仅是一部动物或风光纪录片,而是落脚在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上。
在第一集里,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藏族地区的野牦牛和人类的联系与羁绊。
在藏族传说中,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
还有一个更浪漫的说法: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
在西藏每年的绰珠巴盛会上,寺庙的僧人会带着野牦牛的面具跳舞祈福。
从这些传说和行为都可以看出,牦牛在藏族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与其他牛类不同,野牦牛拥有十四对肋骨,比其他牛类多出一对。
它们有着浓密的毛发,以及更庞大的胸腔和更强的心肺功能,能适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
在这片高寒荒野地区,野牦牛就是一方霸主。
当然,强壮的野牦牛也会给人类带来麻烦。
每当夏季来临,它们就会走向人类的领地,想要与牧民饲养的家牦牛求偶交配。
在巨大的体型差异面前,家牦牛通常难以抵挡,而牧民们也需要与它们斗智斗勇。
而家牦牛、野牦牛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
一开始,当地的大部分牧民都很抵抗野牦牛的来访。
直到1985年,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和认知。
因为这场雪,全村的大部分家牦牛都被饿死和冻死,牧民们只好从外地重新引进牦牛。
可问题在于,这些引进的牦牛已经严重退化,个子矮小、体质弱,甚至无法撑过高原上的一个冬天。
最后,牧民们不得不依赖于一只叫做断角的野牦牛。
村民们偶然发现,断角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牦牛的衰退,还让它们长得更加健硕。
正因如此,他们每年都把牛群的支配权出让给断角,以此换来更多的混血牦牛。
断角的出现改善了家牦牛的体质,让它们的生命得以一代代存续下去,也间接地拯救了这一方靠牧牛来谋生的人们。
这也是当地的牧民、野牦牛、家牦牛和谐共存的一种方式。
借助牦牛的力量,人类于7000年前,成功在残酷的高原上立足。
但很多人不知道,野牦牛已经在这片荒野生活了上百万年。
多数藏族人认为,牦牛是山神的家畜,也是荒原上最后一批不屈的灵魂。
它们的故事与传说,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流传。
如果说人类与牦牛的关系是一篇和谐的乐章,那么人类与中华白海豚的故事则是一首让人痛心的哀歌。
千百年来,这种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早在唐代,中华白海豚就在史书中有记载。
清代开始,白海豚在珠江口一带被称为卢亭。
到了1751年,一名瑞典牧师游历到广州,在附近的一个河口发现一条通体雪白的海豚,因此给它取名中国白海豚。
自此,白海豚和中华大地的缘分开始被书写。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它的颜色会随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刚出生的小海豚是深灰色,小时候从深灰变浅灰。
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斑点,壮年海豚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由于经常运动让皮下血管持续充血,所以老年白海豚看起来又像是粉红色的精灵。
白海豚妈妈一次只能生一个孩子,哺乳期长达一年。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小海豚还要向妈妈学习捕食、追逐和驱赶鱼群的技术。
它们还会经常做出在海面一跃而起的动作,不仅是为了拍晕水中的鱼,有时也是为了表达快乐。
但近年来,随着海上观豚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个动作却逐渐变味了。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海豚跃起的照片,看似生动美好。
但专业的海豚研究学者一眼就能看出,照片中的这个动作背后,是人类非常侵略性的行为。
“那一定是船从海豚的前方去冲撞海豚,它才会出现的画面。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不惜伤害这种温和友善又极通人性的生物,让人看到之后十分难过。
除此之外,人类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中华白海豚对环境的要求尤为特别,通常生活在水深520米的咸淡水交汇区域。
它们似乎对陆地抱有特殊的好感,基本都居住在距离海岸不远的地方,是全球少有的只在浅海生活的鲸豚。
但这个区域恰好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捕捞、养殖、工程建设、娱乐等人类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冲撞着白海豚的日常生活。
对白海豚来讲,一旦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消失了,它就不会再来这个地方。
它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忍受淡水的严重不适,一直向着距离大海相反的方向前进。
曾经有一只老年白海豚,拼尽全力深入内河达到300多公里。
那种决绝的态度,就像是抱着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给自己找一个终老的地方,找寻一个可以被陆地拥抱的地方。
在中华白海豚江门保护区的标本馆里,保存着大大小小的白海豚骨架,无声诉说着它们的命运。
这些白海豚有的被螺旋桨划伤,还有的尾部被渔网勒住,种种伤亡的场景让人心痛。
曾经有一次,保护者们接到渔民的电话,说看到一头海豚的尸体。
当人们去现场后发现,这头尸体就漂在海上,很奇怪的是它的尾巴已经没有了,切口非常整齐。
大家分析它可能是被螺旋桨打断的,当把它的腹腔打开的时候,每个人都都呆住了。
在它的肚子里,有一只尚未出生的小海豚。
它弯曲着身子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眼睛闭着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它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永远也没有办法来到这个世界。
每年农历3月,渔民祭拜妈祖的时候,正是白海豚开始活跃的时候。
因此它们还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被叫做“妈祖鱼”。
这种可爱的生物还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性格温和,活泼好动,对人类友善。
相传白海豚能对付鲨鱼,有白海豚镇守的海湾会非常安全。
而某片海域有中华白海豚存在,就说明这片水域生态环境非常稳固。
但近年来,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了中华白海豚的消失,让人无比痛心。
但更可怕的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海洋生态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们去保护白海豚,恢复生态平衡,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除了野牦牛和中华白海豚之外,《众神之地》还为我们讲述了野生东北虎和云南野生亚洲象的故事。
主创团队历时四年,走遍各地,记录下这些“神兽”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故事。
它不仅仅聚焦动物本身,更在记录着与动物息息相关的人的生活。
这些四种动物都和当地居民的传说或信仰息息相关,具有某种灵性,使它们成为足以让人类敬畏的“神”。
在打动人心的故事之外,这部纪录片的画面也十分值得一提。
4k超清拍摄,专业的取景,考究的构图,让片中的每一幅场景都活灵活现。
不管是天高云淡的西藏,植被茂密的云南,还是碧海蓝天的沿海,都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便截一帧都美如画,可以当屏保使用。
不管你是冲着“洗眼”的自然美景,还是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打开它,相信这部纪录片都不会让你失望。
区别于bbc纯粹的自然科普,众神之地很多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中国式浪漫。
画面大气蓬勃,广角俯视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互相穿插,无论是镜头质量还是色彩都属上乘。
牦牛的故事内容更是非常丰富,无论是野牦牛与人类对家牛群的竞争,野牦牛和人类的合作,人类短暂照顾掉队的小野牦牛,还是牦牛在藏语文化中的图腾含义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说明,令人印象深刻。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感觉解说问题很大,文案能感受出悲悯和情绪化,但本事人与动物的冲突又没有讲清楚,作为一个纪录片不够客观也不够有科普性。甚至可能因为审核,一点血腥镜头也不敢带,自然的残酷性就冲淡了很多
主题选取精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牦牛、海豚、大象、老虎等动物的特异性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关联性。影像水准出色,藏地雪原、浩瀚海洋、广袤森林都拍得美轮美奂。假以时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自然纪录片不会逊色于英美。
文案写的奇差,摄影看似提升了,其实也参差不齐,前三集剪辑零散内容薄弱,不像是一群有纪录片功底的人拍的,第四集水准还行。7
很敷衍,真的全程都是敷衍的感觉。四不像,人文内容和美景全都是随随便便的感觉,亚洲象群那里尤其是,很恶心,对人类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无语了
真的哭死。。。。。看不得看不得。。。。
拍摄的很好,画面镜头都非常好看。但是脚本真的写的太拉了,明明是众神之地,写的呃呃一股子自我感动自我高潮的味道,就是说人类麻烦少在那里高高在上编写动物的故事。
每集都看哭!曾海若导演真厉害。配乐很第三极。片尾还有可爱小动画。
摄影和调研下功夫了。但对于解说词配画面的纪录片真的是有点过了投入喜爱的年纪了。。。
看完讨厌人类,别用煽情的文字游戏来掩盖美化人类的罪行。任何动物都比入侵并杀害它们的人类有神性!
少了点
绝美
因为小鹿姐姐来看这部纪录片,第一集看到巡护员和小野牦牛一起跑步晨练的画面,泪流满面。万物有灵,神即众生T.T
太少了
以前体制内上班生完一胎巴不得产假延长,巴不得哺乳假物尽其用,现在婆家上班生完二胎,变成恨不得早日恢复、月子里就去上班,恨不得早出晚归、小孩喝奶粉去,工作时间也压根不会想到摸鱼,一空下来就找之前项目资料翻阅,或者找婆婆拼命打听各种相关情况流程和人际关系,也不像以前期盼周末恐惧周一,而是感激爸妈阿姨会帮我带好俩孩子,我能安安心心一周工作七天。给别人打工和给自己打工态度完全不一样啊……
画面的拼凑感之外,文案还充斥着人类的自我感动 自然纪录片也是要过审吗?!
治愈、感动 又心堵无奈,正如小野牦牛在卡车上死去后,牧民在吉他声中的忏悔,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解说真好啊真好啊。
两字:无奈。 动物的生存空间与村民的生存空间 似乎没有妥协的可能,看多了除了揪心还是啥也无法改变
有点一般且过度撑时长了。最好看的是野牦牛那集,最难看的是亚洲象。东北虎集结构不喜欢,东一耙西一下的。我知道他们很珍惜素材不够,但也没必要凑时长啊!
要是人的镜头少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