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紧凑,扣人心弦,于成龙睿智,大善,有正义感,使命感,倔强。
看着他一步步的成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免有些单纯的傻气,皇上以及一路走来某些大官们的三观之正,不失仁义道德,给予的帮助。
但同时又很悲凉,对于天下,他是大爱的,但对于为他牺牲的挚友亲人,又怎能说他是无私的呢?!
打小玩尿泥一起长大的好友,多少次,明知是条不归路,力劝其不要一意孤行,以绝交威胁无果之后,毅然与其同行,以他完成梦想抱负为自己的抱负!
亦师亦友的患难之交,扮成乞丐,避开乱匪,不顾未知的危险,只身投奔,在其最没落窘迫之时!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部电影一本书,往往是因为现实缺少,所以觉得美好,并为之向往。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缺失的正是心中最纯粹最真实的美好,多少利益冲昏头脑,人性扭曲、狭隘变态遍地滋生!
挚友多么难得, 大公无私多么难得,不离不弃多么难得!
各人自有见解吧,可能我也只是以一个平凡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也就是一面镜子,千人千面,见解也各自不同吧!
大病两天在家刷完,讲道理好难得看电视剧哭成傻逼,剧情真实还原度还可以,有些剧情人物添加倒也无伤大雅,画风简直是现在恨不得把反光板贴到演员脸上的古装剧学习的楷模,演员演技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国剧,至少我是看所谓的“乱世虐恋”“催泪大戏”哭不出来hhhhhhhhhh“严于律己”不要责怪官员做不好,只要你保证如果以后当官了不要像你厌恶的人一样就好啦PS:我突然觉得自己要去补补历史了,不然看剧还要结合百度。
谢谢剧组,很过瘾,五星好评,等剧荒的时候准备二刷
前朝刚亡,前明烈皇帝尸骨未寒,家人又与清军贵族有血海深仇,转而出仕新朝。
没有别的意思,我对顺治和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以前所有出仕的汉族官员还是有些偏见的。
顺治年间,抗清斗争烽火正盛。
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定台湾,刘国轩败北。
前明最后一只象征性的力量消灭,有组织的抗清力量告一段落,这时当官也就当了。
我绝不是大汉族主义,而是作为一个前朝落第的知识分子,虽说不能像史可法、文天祥那样殉国。
也可以终老南山,拒绝出仕,对旧朝应该有起码的感情。
就像张勋复辟,我反倒觉得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忠臣;王国维殉清,我觉得这些人是有情有义的人,很是敬佩。
清官不假,我敬佩你。
可………我说完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历史剧,虽然阅历比较少但是看电视的时候也会有预告出现,跟同时期的电视剧相比简直是良心好剧了。
演员都演技在线,配乐服饰都能感觉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每一集都能感觉到这部剧讲述的就是那个年代发生的事。
但是漏洞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编剧上。
一个好汉三个帮,但是于成龙一路上都是别的有良心但是命不好的人替他挡了灾。
然后主角各种吸取建议成功升官。
跟着家里老人看了两遍,剧情挺简单易懂的。
喜欢这较现代言情爱情故事片有意思多了!
最喜欢的是结局韩磊唱的《爱壮美落日染大江》词简直绝了。
还有主演于成龙在片尾写的国家二字,真漂亮。
中间三个人的日常互动也很友爱。
个人非常崇敬历史中的于成龙,短短二十年,从个知县一步一步爬至两江巡抚,着实是个非常的卓越的政治人物。
所以该剧背景非常大气,但实在不知是编剧出了问题,还是导演,亦或演员?
剧情台词很多地方实在有些不大合理。
举个例子,小妹去找雷翠亭,实在不理解用个几分钟来表现他们调情的弱智场面有何意义。
于成龙说话有时也太过累赘,重复较多,台词的速度与语境也不大相符。
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人家已举刀向你砍来,你却还在慢吞吞与我说道理?
于成龙至罗城初为官,做事也太过激进生硬,喜欢一遍一遍高喊口号,却不着眼现状吗?
很多事情像是随性而为,无甚章程可言,与我内心勾画的英明睿智的形象相去甚远。
言至此,已弃剧。
对不起,我把该剧当小说看了,那又如何?
春节前后,将40集连续剧《于成龙》看完了,虽然也曾有过和某些评论一样,感觉个中语言、表现意图太过明显,传递的信号直白。
但是整体下来,个人觉得该剧还是不错,看到结尾还是被感动了。
如果不深究的话,总比一些现在的流水偶像剧可看的太多。
该剧洋洋洒洒、荡气回肠。
从编剧、情节设计、服装到感情渗透有板有眼。
几位主角功力得当,两位师爷表演、对拆日渐成熟,于成龙个人也是打怪升级一步一步成熟稳重、担当大义、正气凌然、功绩卓勋。
故事讲述于成龙的为官经历,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生动诠释于成龙“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弘扬他“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为官精神,力求塑造一位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廉吏形象。
故事的层次伴随着明线于成龙的历次升职,显得脉络清晰。
而暗线就是解决问题、事端、困难越来越难而引出,大背景就是从顺治到康熙朝代更迭改善吏治。
看这些故事容易先入为主,当坏人被干掉时在快意恩仇之余,总觉得有些犹如一场梦境,生死悬在一线。
四十五岁之前永宁书院的学习、积累,完成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而在圈地运动中崭露头角都是预兆和苗头,吾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四十有五初仕,于成龙从山西永宁一个小小的地方破天荒的在皇恩浩荡中补录成为广西罗成的一个七品县令,这是他仕途生涯的第一站,总是新人换旧人,首站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故事情节迭起,丢官服、官印,遇盗匪,险些丧命等等,似乎都是注定,犹如唐生取经,九九八十一难。
重情重义,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起成长起来的三兄弟,于成龙、柳晋阳、章吉仁机缘变化,一个从刀笔小吏成了于成龙的师爷,一个在福建任上大义的秉公裁定之后又是官场推排的挚友。
还有一个传奇师爷周瑞和,能二十余年跟随于成龙充当智囊的谋士。
当然,还有后来的雷翠庭、一些家眷,以及陈廷敬等重臣。
从该剧中到底学到什么?
一是于成龙的铮铮铁骨、克勤克俭和一身正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二十三年如一日,难能可贵。
二是所处时代为大势,时正值康熙励志之年,才使得大方向不错,一显身手成为可能。
什么时间、时代都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为、顺势而为。
三是为官一任需要有人知遇,有人帮助和提携,家里后院是基础,不能着火。
四是官场难逃怪圈,有时候就是生死的较量,高处不胜寒。
五是青史虽留名,悲凉枯坟冢。
鞠躬尽瘁一辈子,却也蹉跎了岁月。
(2017/2/5写于家中)
我是陪父母看的,其实刚开始我也觉得挺好的,感觉服化道很写实,剧情也紧凑,冲突明显,看到一半吧看不下去了有点乏味,看到有评论说像是优秀党员确实有这种感觉,主人公应该在从政之路上会学到很多,不能光凭一股子耿直劲吧,每次到关键时候我都想感叹一下幸亏你混在康熙王朝,幸亏还有几个好上司,剧情老是发现问题,大家都阻止你,你就要上,然后有危险,然后化险为夷,有点重复
服装造型不错,但人物对话和场景极不协调!
看着别扭…看到三个人因为圈地逃难到了于长龙家,于母看到他们后的对话这段,我就无语了!
还有于成龙带着村民去抵制圈地时发表的演讲……作为山西人表示:人物造型和当地还算符合,但人物对话有待推敲(也是好多电视剧的老毛病了)之后的就看不下去了,似乎也不如旧版的。
小期待了一下,比较失望!
也不知道是剧组的实力不行了,还是现在导演的追求不一样了,又或者是我的要求提高了(旧版毕竟是小时候看的)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于成龙,觉得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但是看到很多一星的评价,颇有些理解无能,现在到底什么样的剧才是观众心中的好剧?
我不管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单凭这部剧是实景拍摄,无配音,没有亮瞎眼的打光,也没有艳俗的调色,更没有炒作、热搜,就已经算是良心剧了。
当然这部剧中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很多台词过于现代,甚至有些台词听起来像是政府年底总结报告,主人公塑造的有些过于扁平,伟光正等,但是瑕不掩瑜。
当我看到于成龙、柳晋阳、石玉林等几人满身泞泥,破衣烂衫,尤如乞丐一般出现在风景如画的广西时,真的有感动到,这是国产剧中久违了的真实。
不像那些抗战神剧和古偶剧,拍摄打仗或者经历磨难的场景,就只是脸上抹点灰,衣服完好无损,演员细皮嫩肉,连头发都不乱,类似于这种拍摄真的让观众感到很假,缺乏真实感,而产生不了共鸣。
并且这部剧并没有出现剧情过于拖拉的情况,无论是圈地案、贿考案还是之后的番田案等,都是几集的剧情就完结了,这点也值得好评。
基于这部剧所呈现出的山西、桂林等地不同的实景拍摄,服饰、画面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台词现代问题,人物过于脸谱化的问题,这部剧我给三星半的评分。
首先,来看下历史上记载的于成龙其人其事。
《清史稿·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明崇祯间副榜贡生。
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初隶版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
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民益得尽力耕耘。
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牒上官请宽徭役,疏鹾引,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
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余,正赋仅十五两,而供役繁重。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歧亭。
歧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
成龙抚其渠彭百龄,贳罪,令捕盗自赎。
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余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
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三桂散伪札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
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
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札,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
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
成龙诇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
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
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分立区保,籍其勇力者,督令进讨。
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
朝珍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上允之。
诸盗何士荣反永宁乡,陈鼎业反阳逻,刘启业反石陂,周铁爪、鲍世庸反泉畈,各有众数千,号东山贼,遥与湖口、宁州诸盗合,将趋黄州。
时诸镇兵皆从师湖南,州中吏民裁数百,议退保麻城。
成龙曰:“黄州,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转运取道于此。
弃此不守,荆、岳且瓦解。
”誓死不去。
遂集乡勇得二千人,遣黄冈知县李经政攻阳逻,得鼎业诛之。
士荣率贼数犯,自牧马崖分两路来犯。
成龙遣千总罗登云以千人当东路,而自当西路。
令千总吴之兰攻左,武举张尚圣攻右,成龙力冲其中坚。
战合,之兰中枪死,师少却;成龙策马冒矢石迳前,顾千总李茂升曰:“我死,汝归报巡抚!
”茂升战甚力,尚圣自右出贼后,贼大败,生致士荣,槛送朝珍,遂进克泉畈。
凡二十四日,东山贼悉平。
十五年,岁馑,讹言复起。
成龙修治赤壁亭榭,日与僚吏啸咏其中,民心大定。
会丁继母忧,总督蔡毓荣奏请夺情视事。
十六年,增设江防道,驻黄州,即以命成龙。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
时郑成功迭犯泉、漳诸郡,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
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
遇疑狱,辄令讯鞫。
判决明允,狱无淹滞。
军中多掠良民子女没为奴婢,成龙集资赎归之。
巡抚吴兴祚疏荐廉能第一,迁布政使。
师驻福建,月征莝夫数万,累民,成龙白王罢之。
十九年,擢直隶巡抚,莅任,戒州县私加火耗馈遗上官。
令既行,道府劾州县,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定处分,下部议行。
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
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因问剿抚黄州土贼状,成龙对:“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
”问:“属吏中亦有清廉否?
”成龙以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罗京对。
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
”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
成龙复疏请缓真定府属五县房租,并全蠲霸州本年钱粮,均报可。
是年冬,乞假丧母,优诏许之。
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
成龙先后疏荐直隶守道董秉忠、阜城知县王燮、南路通判陈天栋。
濒行,复荐通州知州于成龙等。
会江宁知府缺,命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擢补。
成龙至江南,进属吏诰诫之。
革加派,剔积弊,治事尝至达旦。
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
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江南俗侈丽,相率易布衣。
士大夫家为减舆从、毁丹垩,婚嫁不用音乐,豪猾率家远避。
居数月,政化大行。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
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赐祭葬,谥清端。
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
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殆因素性耿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
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于成龙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加赠太子太保,荫一子入监,复制诗褒之。
雍正中,祀贤良祠。
综观电视剧,基本上演绎了于成龙一生的主要为官经历和重要事件,演于成龙的演员属于演技派,一心为民的认知似乎刻在其气质中,所以给电视剧四星。
当然这也是考虑到目前国产电视剧基本属于脑残剧,相形之下,高下立见。
接下来,聊一聊为什么当代出不了于成龙。
前有《一代廉吏于成龙》,此《于成龙》算是重拍,之所以在当下玄幻、都市、穿越、宫廷等电视剧霸屏的背景下仍能重拍这种非热门历史剧,与国内的反腐大环境分不开,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
然而,也正是通过此电视剧,更能发现当代出不了于成龙的原因,也能看出腐败问题仅通过试图改变当权者的思想认识是无法解决的。
首先,于成龙的廉洁是基于其自身信仰,读书许身天下,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这一信仰深刻其心,故有其行。
对比当下,于成龙的信仰是自小时候私塾教育就一直接受的,几十年下来已入其心;当下为官者的信仰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机械的浅层哲学教育或者历史教育,与信仰无关。
其次,即便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的康熙朝,类与于成龙的廉吏也不多,腐败问题依旧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官员收入问题。
正如剧中明相纳兰明珠所言,不能要求所有的官吏都像于成龙一样过如此贫穷的日子。
古代中国官吏的收入往往需要供养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很多官员尤其底层官吏的俸禄根本无法满足基本需求,除了贪腐似乎别无他路。
但又往往底层官吏的腐败造成的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因为这些底层官吏是直接接触民众,民众可观可感受到的。
这一问题已经在当代中国受到重视,所以有“高薪养廉“之说,也有国家提升公务员工资的举措,但是这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官吏收入差距过大。
清朝时,以文官为例,以年计,一品大员的年俸为180两,禄米180斛, 养廉银16000两, 折算为当下收入,一年约有290万人民币,七品官吏的年俸为45两,禄米45斛, 养廉银1200两, 折算为当下收入,一年约有23万人民币,差别一目了然。
当代中国亦是如此,一县之长也不过是处级干部,类似于清朝时七品官吏,但收入远没有清朝时多。
且公务员加薪则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以四川2015年为例,科级干部月工资提高约300元,副厅级干部提高约2000元,也就是说,公务员加薪并未解决低级别公务员的待遇,所以才有基层贪腐猖獗的问题。
再次,廉吏若只是廉,还不足以名垂青史,不管是于成龙,还是海瑞,他们的敢于担当一再被称道,当下gcd也提出要敢于担当,所谓敢于担当,内有敢为人先之意,敢为人先即有创新之意,但是当下中国一方面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禁锢了思维,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事无巨细的问责导致体制内畏手畏脚、固守成规、不犯错成为主流认识,如此何来敢于担当?
第四,引用一个网上的观点,于成龙如此廉吏能一路升迁直至封疆大吏,离不开上司的赏识和提拔,从罗城知县始,于成龙总会遇到一些知人善任、赏识他的好上司,这说明康熙朝的官僚生态系统相对还是健康的,对比当下,在官僚生态已经不健康的情况下,即使有于成龙这般人物,也绝不能被层层提拔或者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以上只是浅陋之见,权当观后感,仅供一观。
这剧与其说是为一代廉吏于成龙立传,不如说为掌权者颂德。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于大人和府台制台亲王相国对着干,还干赢了,依赖的最终还是更高一级官员直至康熙皇帝的支持,归根结底还是人治。ps抛去zhengzhi背景,于大人高龄出仕,一路打怪升级,为君王百姓奉献终生,励志又热血。
只看了五分钟就已经被雷翻......
不知道该咋说,这是一部挺令人郁闷的正剧,确实都在吼,但正剧基本上没有的现在...唉...中国好剧死绝了。
打着历史剧的旗号,剧情实在是有些肥皂剧了。陪着爸爸看的,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间。
反动透顶,竟然为满清当局镇压农民起义背书
复古型反腐清官历史剧。
哈哈哈 不得不说 这剧是难得的既演给人民群众,又演给领导干部看的片子。至于大家看不看,那就另说啦😄
现实中没有这种官这种人,更没能管住人的制度。三星全给演员卖力表演
主演就是个愣子,一根筋。那个什么喀尔奇也是个愣子,背靠鳌拜,做事还磨磨唧唧。我不明白为什么剧中人物,特别是两个举人之间互相称名而不称字?主要是陪父母看,看多了几集,男主角的演技我看基本靠吼,好像石光荣附体一样,而且“鳌拜是上层保守贵族势力的代表”类似这样的台词是怎样写出来的?
我爸!我爸特别喜欢看!
凑字数的台词和一有百姓跪在面前伸冤就打鸡血的党员人设 只有我妈看得进去
反感里面的价值观,不喜欢搞清官崇拜这一类的鸡汤,健全、公平的体制,独立、有效的司法监督,才能遏制腐败蔓延,没有监督的权力才是腐败的根源,而不是人的问题……
都什么年代了,还宣传这种愚忠。光靠清官能治好国家?大清完了多少年了?
看到于成龙,让我想起以前看的康熙微服中的总是救驾来迟的那个于成龙
台词太现代化了
第一集看了,脑子里就是,他妈的,啥时候惨的都是普通群众。那么多大人,只有一个于成龙。
刚开始不懂为啥分这么低,看了热评我就懂了。虽说有美化,但宣扬忠义廉孝不应该是被嘲的理由吧,只因为怕被洗脑,要显示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怕不是有被害妄想症吧~
…………
好看
服化道精致,三观奇正。演员表演真实不做作,风景优美,各地实景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