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赫尔佐格译者|黄渊转载自《赫尔佐格谈电影》第423-425页《重见天日》是迪特·丹格勒逃离战俘营经历的戏说版本。
【答】我其实一直都想得很清楚,迪特的故事如果要拍,那就应该拍成剧情片。
但出于各种现实考虑——特别是找资金和找演员都花了好多时间——我还是先于《重见天日》拍摄了《小迪特想要飞》。
另一点就是,当初拍摄《小迪特想要飞》时,有些事他还不太愿意谈及。
例如被俘期间,他和另外几位战俘之间,其实彼此敌意很深。
倘若不是因为大家都双手交叉铐着手铐,外加被铁链锁着,他们早就互相掐脖子了。
其实,他们被中世纪式样的脚铐锁了整整两年,再加上那么潮湿的环境,以及腹泻带给所有人的痛苦,有那些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当迪特告诉狱友自己打算逃跑时,所有人竟都回答他说,“那我们一定会大吵大闹起来,一定会让看守注意到你的。
我们得留在这儿,反正再过几周,这场战争就要结束了。
”除此以外,谈到他小时候做学徒时被那位铁匠师傅打得好惨的事,迪特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会告诉我说,“那老人还健在呢。
”《小迪特想要飞》所承载的这个故事版本,是我在当时出于某些实际原因,非拍不可的。
可是拍完之后,我第一次陪迪特一起看这电影的时候,灯才一亮,他就转过身来,毫不迟疑地对我说,“维尔纳,到这儿还不算完。
”迪特和杜安之间的故事,我一直都想用剧情片的方式来讲述。
那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生存的故事。
虽说《重见天日》时间上晚于《小迪特想要飞》,但从精神上来说,它其实才是第一部。
反倒是《小迪特想要飞》,可以说,它是从一部当时尚不存在的剧情片那儿,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重见天日》是以迪特那本自传为基础的吗?
【答】其实也不算是。
当然,他那段故事的核心所在,我们没去改动。
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也都是他在丛林里遇到过的那些。
他公开出版的那本自传,《逃出老挝》(Escape from Laos),是由一家军队出版社负责发行的,而且经过了他们的改写,文字上做了简化,许多有意思的细节都被拿掉了,只保留了关于那些战俘最基本的一些内容。
迪特的原稿其实写得相当散漫,有好多能给人启迪的东西,结果无一幸免,全都只留了一个大概。
最终的成书毫无想象力可言。
迪特从没好好学过英语,读和写都不行。
所以他写起书来,基本上就是靠拼音。
各种拼写错误和词语创造,真可谓五花八门。
“machete”(砍刀),他按照自己理解的拼法,写成了“muchetty”。
我一直爱拿迪特的文字与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做比较。
我并不怎么喜欢《芬尼根守灵夜》,觉得它把英语文学带进了一条死胡同,直到现在都没法完全兜出来。
乔伊斯是博学的诗人,他试图将语言推向某种极限,为此采用了一整套方案,可以说是经过了相当缜密的计划。
但由此得出的这本《芬尼根守灵夜》,却显得过于匠气、理性。
它是语言的实验,偏离了真正的讲故事。
迪特也用同样的方式驾驭语言,但他那是出自一腔纯真,他是真以为英语就是那么写的。
好吧,我说了这么亵渎神明的话,已经能预感到那些乔伊斯学者的当头棒喝了。
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迪特处处洋溢着生命力的那份手稿,那才是货真价实的《芬尼根守灵夜》。
《重见天日》拍得很艰难。
【答】整整四年半,没人愿意投资。
然后,突如其来地,同一时间就有两位制片人找到了我,都愿投钱拍这部影片。
第一位的体重严重超标,他的梦想是成为桌上足球的世界冠军,而且他这个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
多年之前,他靠投资卡车运输,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他又搞过夜总会生意,并由此入门干起了电影。
很不幸,我忘了先去查一下他的背景。
后来才知道,这人过去的案底,可谓罄竹难书。
第二位是个篮球明星,全无电影制作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件好事。
正因为没经验,他可以说是没怎么干涉过我们。
不过拍摄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不断,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偏偏没钱可使。
运输组都没钱加汽油。
某天,剧组里三十多位泰国工人因为一直没领到薪水,索性不干了。
甚至他们开给我的支票也都是空头支票。
真是一场灾难,我使劲浑身解数,寻找各种对策,结果倒还比预先的计划提前了两天完成了拍摄。
剧组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数以前我并没打过交道,他们分别来自好莱坞、欧洲和泰国三地。
这些人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整个处境,外加彼此熟悉。
最终,他们顺利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刚开拍那阵子,想要把这些电影制作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顺利捏合成一个整体,绝非易事。
美国来的那些电影人一直都很紧张,总是对我说,我拍得还不够保险。
我把助手叫到一旁问他,“他们说的保险是什么意思?
我开的车上了保险,但我不懂拍电影要什么保险?
”原来,他们希望我能把各种过渡镜头、特写镜头和反打镜头,全都拍一整组,这样才有备无患。
可是,我向来只拍电影里真正用得上的镜头,绝不多拍。
明明做的是心脏手术,你非要去找阑尾在哪里,或者关心脚指甲怎么样,这又是何必呢?
做心脏手术的时候,只需要关心那颗正在跳动着的心脏就可以了。
杀青之后,因为没钱做后期,我们不得不干等了半年,这才开始剪辑工作。
这片子另外还有好几位制片人,后来全都银铛入狱了。
影片上映几年之后,我也在经过曼谷机场时被他们扣了下来。
他们用手铐把我铐在椅子上。
原来,当地政府以为我也是那伙制片人中的一个。
那些人逃离泰国时,留下一大堆拖欠未付的账单。
我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们相信我只是导演而已。
但是,正如我说过的,这些都属于无足轻重的小事。
类似这样的曲折,我几乎每拍一部电影都会遇到不少。
干这一行就是这样,我前面之所以提到那两位制片人,也完全不是出于抱怨。
我只是实话实说。
毕竟,当初也只有他们愿意接受挑战,投拍《重见天日》。
至于他们以前是干嘛的,是开夜总会的,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
别忘了,山姆·高德文(Sam Goldwyn)当初靠卖手套起家,约翰·皮特斯(John Peters)原本还是个理发匠。
对我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不是有人会逼着我做出妥协。
遇上这样的事,我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断然拒绝。
《重见天日》的成果之一便是,最终拍出来的这部影片,与我原本所计划的如出一辙。
尤其是那片丛林看上去的样子,它带给人的感觉,都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看多了电影特技、大导演、名演员的大片。
这部不出名的片子让人感到比较满意。
碟本介绍写着“战争励志片”。
有点道理。
结尾让人比较感动。
再多残忍苦难的越战电影都不能描绘这场战争的千分之一的伤痛吧。
而且,这伤痛不是两方共享,而是疼痛的叠加。
要拥有多豁达勇敢坚毅的心才能自救于如此水火劫难,简直不能想象。
看得心纠得疼。
还是感恩编剧导演在折磨了我将近两个小时后,给了一个如同Dwyane想象中的大餐般丰盛又暖心的结局。
贝尔的神演技和敬业精神自然不需要用这部片来检验了,给满分不过分。
外加本片写实内敛的风格,略阴郁的BGM,以及丛林绝望的色调氛围,也都是我喜欢的。
因此,两小时我并不嫌长,毕竟是电影,且是反映如此残酷惨烈战争内情的电影,对于一个战乱零体验的旁观者,出于好奇窥探也好,闲来找虐也罢,都是一场惊心难忘的体验。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致郁长片,《生于七月四日》,褪去战时的鸡血与荣光,拖着残缺的躯体与灵魂,寥寥余生,不致死又不能活,那是另一种绝望,另一种炼狱。
War, war never changes.
这部电影还挺真实的。
具体哪几个方面真实呢?
第一,男主被枪打的时候,因为枪声在男主的耳边响起着,所以男主的耳朵瞬间耳鸣,那个时候几个老挝人也有在讲话,但是只有大家讲话的歇斯底里的动作,但是没有一点点的声音了;这个部分安排的不错。
第二,男主和朋友一起逃跑的时候,拿了一些吃的就快速地跑掉了。
然后那个情节中,很多人都注意到墙面上挂着一整串香蕉,而且看起来挺多的。
但是因为逃命的紧迫,也没有鞋子,很害怕那些人还会一下子再冲回来,所以连墙面上挂着的一大串香蕉也不想要了,就丢在那个地方,不管不顾。
第三,男主身上爬了很多的水蛭。
那个场面看起来很恶劣,但是如果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话,一定也是如此进展的。
那些水蛭进入男主的身体里面,那些水蛭在男主的身体里面跑来跑去,男主一只一只把他们拽出来。
我是没见过水蛭,不过听别人讲说:如果碰到了水蛭,最好不要硬生生的拽出来,因为越是使劲拽,水蛭就会越使劲地往你身体里面爬。
必须撒盐才可以,不过我不知道是否是真的。
第四,男主经过太阳的暴晒之后,皮肤皴裂。
然后隔着屏幕,我都可以感受到男主双颊上面经过日光暴晒之后的皴裂感。
电影里面讲说:“生者有梦,死者亦同。
”很幸运在我难熬的生命中,一直有我妹妹陪伴着我,我可以和她讲一切的话语,一切的别人听了之后不会理解我的话语,我觉得这样的生命状态也很不错。
我今天觉得很委屈,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但是现在想来,我其实也做错了一些什么。
因为身边留下的人,都是对我很好的人,他们是朋友,可以陪伴着我,可以与我在一起,所以会忽略我的所有小问题,一心一意地对我好,一心一意地想要让我开心,这件事情让我误以为,整个世界的人,都是如此的。
但是其实不是的。
她的做法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不对的。
如果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对与错来评价的话,那生命真的是没有什么趣味了吧。
可能我做事不合常理,但是正是因为我的这份不合常理,我现在才会这么天真,这么受伤,这么不堪一击。
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我的生命中曾经拥有过这样的时光,曾经拥有过这几年的光阴,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为我以后一定会长大,而长大之后,就是成年人的交往方式,这样的交往方式让我觉得挺难为情的,因为我学不会。
说回电影就是:电影里面风景还不错,不对,是很不错很不错的风景哦。
天朗气清,植被葱茏茂密,如果不考虑洗澡呀,小虫子呀,睡觉会不会有蛇溜进来呀,野兽跑进来呀,有没有电呀这些问题的话,一定没什么可说的,这个地方很不错,在这里呆着一定很开心很开心,一定每天都会很开心的。
但是其实不是的哦。
生命有痛苦就有快乐,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事情。
期望我以后的生命,能够走得简单一些吧。
现在好匆忙,匆忙到我一无所知,一无所有。
虽然是越战的背景和逃生的主题,影片却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苦大仇深”或“沉重反思”的感觉,反而隐隐透出几丝幽默轻松的气息,甚至在某些时候你会觉得正在观看的是一部热带雨林和奇风异俗的风光片。
越南人仿佛一群未进化完全的猴子,呆滞、弱智、野蛮而滑稽,连虐囚和一镰刀砍下人头这样残忍的行为放到他们身上好像也不过是狮子老虎吃人那样的天经地义。
被囚禁在茅屋中的战俘们个个奇形怪状,一言一行都有些神经质的搞笑。
大伙儿每天一块儿放风、咶噪、想像美食、被脚镣手铐拴成一排睡觉、埋怨同伴把屎拉到自己身上,似乎也过得心安理得、其乐融融。
主人公迪特仿佛拥有着世界上最乐观的性格、最粗条的神经和最灵活的头脑,外加最好的运气,以致于你可以颇为安心地欣赏他这一路不寻常的历险。
但是,当你看完之后再去回想影片中的情景和人物的经历,不禁会倒吸一口凉气:所有的一切都太可怕了!
从而不禁深深钦佩主角强大的求生意志。
导演就是用这样一种举重若轻、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手法让我们体验了一回惊心动魄的生存大战。
虽然不是好莱坞的影片不过仍然是相当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说是真事改编但仍然觉得里面的人物太单一化我觉得那种状态下只有神才会毫无动摇像是一部励志片对东南亚的刻画很少就像是一个完全反而的背景一样不过据说所有的都是实拍蛆蛇蚂蟥这个还真服了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的敬业真可怕
电影:《重见天日》方式:爱奇艺内容简介:越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坠机后被俘虏。
在民兵看守的战俘营中联合六个同伴通过长期的谋划逃脱。
最后被航母上的战友从FBI手里抢夺回来的故事。
感受:梦想。
无论是支持男主的飞翔梦,还是男主被抓后渴望自由的梦想,支撑了他战胜一个个困难,让他能够笑到最后。
在任何时候,即使是战争时期,在战俘营(虽然对手只是民兵)不抛弃、不放弃,利用自己的能力,寻找机会,策动其他人,单枪匹马勇敢站出来,历经磨难直到被营救。
当然也要看到,人、自然、科技之间的关系。
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不义之战,必然难取其利。
一直莫名的沉溺着沃纳-赫尔佐格的电影风格..神秘且写实...况且他一直在向大自然较着那份纯真的劲儿...无论是<陆上行舟>还是这部<重见天日>...仿佛只要战胜了自然丛林..就注定为其留下一笔光辉..这是沃纳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电影...作为德国的四大导演之一...可见他对自己不常涉足的产业环境的拍摄手法还是有些许变化的...不再过分执拗于自己...而是和大众有着融合...但他固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仍旧不会少...只有沃纳才有这种魔力了..让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衣衫褴褛...让另一演员史蒂夫·茨恩减去了几乎四十磅体重...但这一切的付出给我们的效果是惊人的..无论是迪特在途中不到目的地不罢休的傲人气质与自信还是杜安在途中的疲惫与放弃都让我动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德国鬼才笔下的又一个现实中存在的美国英雄在萤幕上的自然呈现...
又是一部到最后催泪的越战越狱片。
迪特尔的同伴在饱受两年丛林看守生活,逃亡后忍耐饥饿,丛林残酷,精神近于崩溃边缘时,被愤怒的老挝村民在砍下大腿肉接着人头落地之时,内心饱含同情和难过。
也为越狱时,主角同伴的背叛逃亡感到愤慨。
迪特尔是个勇敢,乐观,不畏恐惧的空军上尉,正如他所说的:在小时候,敌机近距离轰炸我们时,我发现飞行员驾驶的飞机美妙极了,于是我从小就向往飞翔。
居然有人评价说这部片子“平庸的故事,没有激情,没有悬念,没有一丝出彩的地方,看过就看过了,就像喝了一碗除了大米就是水的粥”,还有人说“从来没有这么失望一次了,1G的片子下下来看了30分钟就让我删掉了,比《荒岛余生》恶心多了,只觉得那句“脚冷”还能吓吓人。
没有激情的片子。
”这些把什么都当大片来看的人也只能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还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真是令人恶心。
剧情就不说了,大概是讲一个越战时期美军航母游骑兵号上的德裔飞行员第一执行任务被击落,然后如何带领另外几个被关押的美军飞行员逃出越共在老挝境内看守所的故事。
首先有一点我不敢苟同,就是看的几个美国片,不管是对越战的反思还是宣扬越战的,都把越共描绘成一群只知道烧杀抢掠,吃喝嫖赌,而且说着恶心话的猴子(当然,现在他们也是猴子,而且说话确实很恶心);而把自己美化成散播democracy的救世主,却扶持南越腐败的傀儡政权,老美真是脸皮够厚,连他们自己的记者都揭露的美军和南越士兵对百姓和越共俘虏的抢掠虐待,概是他们反过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安到越共身上去,以此博得国内民众对越战的支持。
不知道这种打着democracy的旗号到处侵略的手段跟当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言归正传,片中的主人公dieter dengler还是令我深感震撼。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逃生的希望,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跟其他几个战俘的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其他战俘被关押了两年之久,他们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
dieter吃虫子,藏米饭,偷钉子撬手铐,挖地板出去挖墙脚,端掉哨兵,逃进雨林,躲避村民和越共的追捕,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获救。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放弃,要么等死,要么被捉,要么自杀(我已经不止一次设想过这种情景,而雨林你们知道意味着什么么?
当然如果是搁在亚马逊那就更没戏了)。
之前还看过一个忘了谁的博客,里面说到中美,或者东西方英雄主义的区别。
东方人普遍认为舍身取义这是英雄,而西方人则把尽最大能力保全生命看做是壮举。
当时觉得很扯,现在想想,貌似很多片子里面宣扬的确实是这种精神。
不怕死当然是伟大的,而勇于生也同样值得尊重。
反过来,绝望自杀或者苟且偷生,这都是懦夫的表现。
是不是叫贝尔的都是荒野生存大师?
越狱+荒岛求生的结合体,真人真事改编,整体还行吧,没有多么紧张刺激,倒是贝尔一如既往地的拼命。6分。
美国主旋律。看之前和看的过程中总是想起《生于七月四日》,从而期待片中会出现对越战正义性的思辨或质疑,但片中几乎没有。人物的坎坷有点苦大仇深啊。
要是他们带着Bear Grylls 就好了
让我想起了【荒岛余生】。由于在【机械师】中的瘦骨形象,本片中贝尔的减肥和汉克斯的肥瘦之差有的一拼,而其中还有恶心的“吃蛆”和“吃生蛇”,更见荒野生存之惨。三星半。
搁美式主旋律里也是最拉胯的那一档,尤其在还是赫尔佐格拍的情况下。
有很多烂的成分,但成品不算烂
弄了半天是对越反击战的时期的事儿啊,我是中国人,好吧….🥹
就是...太无聊了一点。
彩色版的《野火》
一个战俘越狱的故事,拍得更像荒野求生,看点就是演员贝尔如何吃蛆受苦……但他的敬业精神真的名不虚传,为求真实几乎瘦到脱相。
自己跑去人家国家多管闲事,还能这么自嗨真不容易。不过求生的原始能量还是比较震撼人心的。ps都在忙着打仗,保命,夺命,可惜了美景
最后拯救你自己的,是自己的信念!
一部看起来像言情片的战争片,冗长、毫无特点。
@2024-06-01 22:05:14
The spirit of American
前面是反战题材,后面是美国鬼子的主旋律。
〈补标〉主旋律电影。我只想知道贝尔是真的吃虫子还吃那么香吗QAQ。
再也不想看任何,Werner Herzog,的电影
不错的片子 就是不知道真实性有多少? ps:贝尔又展示自己的敬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