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看的时候是很无聊的,画质又渣,话又听不清楚。
回来在电脑上找了字幕版,改掉了我对它闷骚的印象。
这是一部典型为文本而配画面的影片。
开头破碎的画面同样参与叙述,“Unbeliever”评论说,“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最宝贵的冲突场景也是最难纪录的,因此只有偷情般的录音得以存续,而后补录日常的素材,用文本串联出情节。
无可奈何而为之。
我讨厌文艺片,因为我看不懂,但又无法舍离它。
幸运的是,这部影片尚且通俗,且与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因而能看懂。
私人化的表达和碎片化的叙事似乎为主流文艺界所青睐?
不然我无法解释它为什么会获得戛纳奖项。
我接触着上个世纪的叙述方式,听着他们吹嘘这多么经典,可是我感到间离和落伍,我觉得我需要接触一些更当下的东西。
对母亲的爱和个人解放的追求绵缠在一起,是两代人和社会的割裂,是所谓“转型期的痛”,“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子”“就是光宗耀祖”,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所有的当局者,“你没做错”,可黄树立和母亲都在哭泣,错误在哪里呢?
“你怎么变成这样子”,在内觉里,叙说者成了我的母亲,她沉默的脸上有了话语,“沸腾的沉默”,也是十字架下的沉默。
长久的规训下我已失语(努力恢复ing……),失却了表达情感心绪的能力,言辞浅薄,姑妄观之。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
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
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
”“你没有做错什么?
”着实令人动容。
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
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
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
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
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
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
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第一次写长评。
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
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
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
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
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
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
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
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
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带着秘密活在沉默里,沸腾的沉默里极其私人的出柜vlog,有《晒后假日》相似的胶片质感和舒缓氛围,故事记录同样在夏日发生,娓娓道来同样是后劲十足,一个通过女儿回忆的视角重新感受曾经未察觉的父亲的阴郁与伤痛;一个通过儿子旁白的叙述指向传统中国家庭中母亲永恒的“自我归责”。
个人化的城市光影抓拍和家庭琐事捕捉,最终编辑成这部反映中国年轻人亲情困境的影像。
还有对着镜头挥手招呼的调皮,将老照片突然插入的怀旧,顿感忧伤与惆怅,母亲可以欣赏街边野花,儿子却不能爱上男人菊花,至亲的爱本不纯粹,孩子自出生便背负起光宗耀祖的艰巨任务,追求自我是不孝自私,过得快乐是施加伤害,而母亲拒绝破口大骂却是在崩溃大哭中谴责自己,暗讽子女,抱着不切实际的愿望希望我改,未曾想这更是往我最柔软的内心深处扎入,因为我不可能改,也没办法改,于你于我都是噩耗,注定两败俱伤的矛盾争吵,却无能扭转。
主创真诚地展示家丑,近乎赤裸地把自己推向世界,不直面伤口何以疗愈疼痛。
所以片名“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被翻译成了“will you look at me”,是对父母的卑微发问,在沉默中得到应答。
“如果和你说,我是同性恋,请一定要盯着我的眼睛,我没有撒谎,我过得很好,希望你不要难过,希望你不要伤感。
”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看完了。
好多话想说。
去年过年,树立说想拍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中间我们很久没联络,十月的某一天,在温州,我和树立约在一家巷子的咖啡馆,他带着他的八毫米胶片,说最近一直在记录一些素材。
咖啡馆在巷子深处,我们需要往里走很久。
六年了,他总是会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把一些有感觉的景或物记录下来,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
不仅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对于生活他也一直如此,边走边记录。
摄影机是他的另一双眼睛。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吗,疫情还回美国吗,他说不知道,想回。
我又问,那你在温州呆多久。
他说不知道,把片子弄完吧,但要弄的东西太多了。
他说昨天和妈妈进行了深度对话,算说开了,后劲十足。
当时我只是笑着说有多足,他也很夸张的说后面给你看,感觉这个片子后期剪辑的时候会很完蛋,反复来回听那些,蛮崩溃的。
再就是我们聊一些未来,人生和情感困惑,一个普通平常的午后date。
记得喝完咖啡他觉得饿,但是那条路上的三姐妹糯米饭不知道为什么关了,于是我陪他买了个饭团。
那天天好蓝。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份影像。
我不想说“片子”,那听起来太商业了,而这二十分钟太私人了。
在六月的第一天,我看到完整的成片,不带任何朋友滤镜来说,它高于我预期太多了。
我不是性少数,成长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性别困惑,我震惊于能把这样私人私密的感受,扩大到让更多人去共情。
这也是第一次看树立的片子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受。
他所经历的痛苦、struggle、迷茫透过这些细碎的画面再次在我脑海中拼凑,过去的一些对话,一些笑着说的无奈,又在我记忆里滚了一遍。
他这次太敢了,好敢。
树立妈妈的声音一响起,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同学七年,了解到阿姨的可爱包容外向性格(我封为瑞安赵涛),但即便如此,谈到这样的话题还是会。
评论里很多说声画不同步的 ,像vlog的各位你们不觉得声画同步才更残忍吗?
他一直在用画面消解这种沉重和痛苦。
这部短片的最好的地方不是题材,不是拍摄形式,也不是所谓意识形态输出。
它让我想到美国70年代一部叫灰色花园的片子。
正如很多影评所说的那样,相关题材和拍摄手法在一些成熟的电影市场已经不算新鲜,单从形式而言也算不上高质量。
它最可贵的地方是情感表达。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一部电影拍出来并不容易,导演母亲说的每一句话都直击中国同性恋的成长和家庭环境最真实、最私密的软肋。
这种真实和无力感一定得从最真实的生活细碎记录中提取,而后再剪辑,才会做到如此自然;任何专业演员或拍摄团队都不可能能还原出这种真实感。
或部分影评所质疑的任何诱导性拍摄都无法做到这种程度。
短短20分钟的语音和影像,导演敏锐地找到了最脆弱的那个情感切入点,撕开再放大。
它立足于时代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超越了导演的个人拍摄动机或所谓中产属性,表达得足够典型和立体。
它所还原的是我们这一代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对父母形象的最大公约数。
私影像的记录与意义:《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与几部冷门同影本文首发QAF公众号,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一、《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个同志纪录短片。
因为荣获戛纳短片金棕榈奖而被众人知晓。
它也是青年导演黄树立的影像日记,是作者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思绪无法诉诸于言语,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里。
影像是一种记录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倾诉。
比较有意思的是,黄树立的影像叙述方式是“声画分离”的。
画外音与画面之间并不建立必然联系,这让整个影片的结构显得有些散漫。
散漫也为某种意义上的真实留出了结构的缝隙,留出让人回味的空间。
黄树立的画外音娓娓诉说着生命中那些爱过的人,笑容灿烂的同学友人,英俊倜傥的调酒师男友,初中时爱过的25岁男人,等等。
超八毫米相机擅长制造记忆追溯的朦胧调性。
镜头摇动间走过的人或事,像波光盈绿,雨水轻摇的夏日。
伸手想要接住,它却顺着手指间的空隙溜走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寻访旧居,巧遇温州打工女孩的一段。
那是黄树立的故乡,沉淀着黄树立的记忆与乡愁。
它也有点像是现实与梦境的某种叠印,温州女孩梳理着刚刚洗过的头发,风无声地穿过旧时的弄堂,一切都那么安静,静寂增加了对人事的思索力,也增加了不真实的梦境。
梦境,让真实看上去有些远,又有些近。
黄树立想要讲给母亲听的,是他一路走来的记忆,是他对父母相伴童年的眷恋,是他对家人无法道出的爱。
也是他身为同志对世界的某种体认。
而后者,才是他的“私影像”得以成立的意义之所在。
那么,我们如何定义同志的“私影像”呢。
同志私影像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只要是LGBT导演拍摄的东西就可以命名为同志的“私影像”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记录下同志个体的心路历程,我们又该如何记录同志个体的日常。
同志个体对世界的感知与异性恋直人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感觉是非同志不能切身理解的感觉,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并传递这样的感觉呢。
以印度导演苏德翰舒·萨利亚(Sudhanshu Saria)作品《孟买之恋》为例,这个片子的故事背景是2015年的印度,同性关系尚未除罪化的时代。
暌违多年的两位男主人公即使是在相见欢的场景,依然会有一种莫名的担心,似乎稍不留神他们就会在下一秒钟抱头痛哭。
唯有坐在高高的悬崖之上,面对混沌的虚空,那无边无际的虚无,唯有这样的时刻,他们才能忘记现实。
让人揪心的是,他们没有抓住短暂相聚的两天。
48小时转瞬即逝。
其中一个即将回到异性婚姻的常轨。
这时相爱的两个男人却来了一场“强奸”戏。
如果你不明白他们为何没有你想象的翻云覆雨,如果你不明白他为何在被他“强奸”之后才确认了对他的爱……那就看看这个电影吧。
但是不能仅仅用肉眼去看。
不同的电影诉诸于不同的感官,《孟买之恋》是一部需要用心,用思想去看的电影。
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爱情被判定的无望。
在同性关系被定罪的时空背景之下,作为同志的个体为何再也无法体验正常的男欢男爱。
这是一个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看懂的故事,是属于同志之间才能瞬间打通的感同身受。
安哲罗普洛斯1988年的名作《雾中风景》讲述一对寻父旅程的小姐弟。
他们遇到了一个有着古希腊气质的俊美男演员。
希腊青年指引他们看一张废弃胶片上的风景。
姐姐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也只有在他的面前,她才流露出无法自制的愤怒与悲伤。
姐姐莫名的愤怒与悲伤是因为她曾遭遇的暴力强奸。
她认为自己已被世界抛弃,在心仪的男子面前,她感到自身的不洁、丑陋和卑微。
在她发现青年的“同性恋”秘密之后,他们分手了。
离别在即,同性恋青年给了她一个拥抱,无关情欲,四目凝视间,彼此的心意却早已明了。
俯拍镜头之下空荡无尽的公路,让拥抱显得更加渺远。
深镜头把人还原到冷酷的社会空间。
在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看来,只有同志男性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姐姐遭受的心灵创伤。
这是属于同志与边缘人群共通的感觉。
它无法诉诸言语。
唯有拥抱,似乎才能抵御社会的恶意与偏见。
回到《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前面讲到,这是黄树立导演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
他录下与母亲对话的场景,借由彼此的声音靠近对方。
观众亦可溯着声音,去感受隐藏在导演心中的那个秘密,至亲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秘密,以及亲情被秘密刺破的锥心之痛。
它唤起同志情感共鸣之处在于,这是大多数的我们不能与亲人分享的秘密。
对于多数人来讲,坦诚以对,也许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没有面对这个代价的勇气。
这也是片子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地方。
导演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以自身为镜照,溯着摇晃朦胧的镜头,寻找那个不确切的答案。
有些观众诧异于母亲激动之下口不择言的那一句:“我怎么就生下你这个怪物?!
”他们不能理解导演为何要把它录下来。
对于导演来讲,重要的是记录与展示。
母亲的这句话,其实也是我们所在环境的某种折射。
因为是至亲之人,母亲没有顾忌地脱口而出。
她所接受的观念,以及被这一观念形塑的她的思维,让她无法明白这句话对儿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短片的结尾耐人寻味。
一辆穿行的巴士截断了他和母亲之间的对望。
它更像是一个隐喻:母亲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的儿子的——秘密。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说,我藏不住秘密,而且当你展示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的时候,它是一种解脱。
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母亲为什么要为儿子的同性恋感到羞耻,母亲为儿子感到的羞耻从何而来呢。
导演的镜头没有试图去揭示这一答案。
事实上,黄树立对生命过往的感知大多与阳光,风声,眷恋或者美好相关。
就像我们珍藏的旧相册,令人不安的,痛苦的被过滤了。
一页页翻过去,都是曾经的笑容灿烂。
黄树立借此告诉母亲,他珍惜所有生命的美好。
他希望并且相信母亲终能够理解。
二、《美国叔叔》与《1985》《美国叔叔》是年轻大陆导演项思宁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短片,主角甚至就叫思宁。
故事讲述7岁小男孩闹闹非常开心叔叔思宁能从美国回国探亲,这次与思宁同行的还有一个美国友人帕特里克。
随着思宁与帕特里克的关系曝光,全家人的态度判若两人——除了依然粘人的小外甥...《美国叔叔》也是一个带有私影像色彩的同志出柜故事。
与其它众多以“出柜”为主题的影片不同,它的侧重点并非探讨如何出柜或出柜对同志个体及其家庭会带来哪些变化或者影响。
短片的容量决定了其内容主题探讨的局限性。
导演是借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看同志叔叔,并与成人世界的世故形成一种巨大反差。
小男孩闹闹与叔叔的美国男友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默契,他对美国叔叔有着莫名的信任与喜欢。
当然,相较于异性的姐姐/阿姨,大多数男孩童年时期更喜欢也亲近同性的哥哥或叔叔。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从哪一天起,我们变得不再容忍男性之间的身体靠近呢。
曾经因为写一篇北非摩洛哥影片随手查过亚洲同性关系法律。
同性关系在大多数亚洲国家至今依然处于非法状态(多数是受英国殖民法律的影响)。
其中最为黑暗的可能是伊朗。
按百科上的文章介绍,伊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公开处决了近万名同性恋,很多人还是未成年。
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文章说,伊朗男性之间的接吻甚至可能被判鞭刑。
即使是除罪化或者同性关系合法化的很多社会,男性之间的牵手依然可能招来侧目。
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社会对男性之间的身体禁忌从何而来呢。
主人公闹闹还是一个学前班的小孩,他可以毫不在意大人们的非议,可以坦然牵美国叔叔的手,可以钻进叔叔的怀里,还可以摸摸叔叔的脸。
他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
也让我想起一部很喜欢的美国影片《1985》。
也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以出柜为主线叙事的同志电影。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八零年代。
感染HIV的哥哥自知时日不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他鼓起勇气回到家乡,那里有萦绕在心的亲人,有心心念念的弟弟安德鲁。
安德鲁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少年,他有着和哥哥类似的清秀五官,清澈如小溪的双眸,就像青青稻田之下的水光,风吹过,一闪,又暗了下去。
哥哥和弟弟安德鲁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哥哥知道弟弟的未来也会走上他的路。
闹闹和安德鲁弟弟有不一样的气质。
但是我却不由地联想到,是否存在这个可能呢:闹闹的现在就是安德鲁弟弟的曾经,再过一些年,当闹闹长成一个少年,他也会变得安静沉默起来,也会慢慢变成忧郁的安德鲁弟弟。
再大一些,他会不会也变成压抑着悲伤的哥哥或者叔叔呢。
而我们似乎宁愿看着最亲的人承受痛苦,也不愿意坦然面对他们的秘密。
这就是所谓的正常世界吗?
是什么在改变我们呢。
哥哥留给弟弟安德鲁的遗言是:弟弟,我向你保证,你没有自己想的那样怪异。
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请记得我在你身边。
我会永远在你的身边,并为你骄傲。
安德鲁抱着哥哥睡过的枕头,就像抱着属于哥哥的记忆,舍不得放下来。
当安德鲁长到哥哥的年纪,再也无法如哥哥那样,与他最亲的人分享内心的秘密。
但是我记得哥哥的话,他会永远驻守在弟弟的身边。
当闹闹长成一个大人之后,他还会记得这个美国叔叔吗。
新一代影像创作者明显有一种去宏大叙事的趋势,大家厌倦甚至厌恶了家国语境和集体主义,越来越原子化和苦咖啡化,只不过这部短片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部片子呈现的东西,我只想说对于一部影片,这也许是个很好的起点,但是个很糟糕的终点。
我在想,喜欢你好李焕英的人和喜欢这部短片的人群是不是有很大交集,像我这样全程冷漠脸看完李焕英的人果然对这部短片也没什么胃口。
真诚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底线,什么时候被抬到决定优秀与否的高度上了?
只是举着真诚的旗帜,把自己和亲人的私生活直接扔到观众面前,这不是创作,这是摆烂好吧?
甚至有一丝消费亲人痛苦的嫌疑。
真诚是孜孜不倦的挖掘,是借由创作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诚实的虚伪,发现自己都被吓到的东西。
不经咀嚼和再创作地直接呈现作者自身的经验,实在是缺了些创作者的风骨。
温州有句俗话叫“躺草地上让蛇咬”,很能形容我对该片的感受,我不知道戛纳在鼓励什么,就好像在说:只要你卸下包袱,你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拜托,向观众暴露伤口很酷吗?
单纯这么做,我只觉得投机和偷懒,懒得往前多走哪怕一步,除了借由片子把矛盾转化成作者的自我享受,没看到任何真正对此问题的反思和见解。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这部片子真的有悖于我对电影的认知。
它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家庭录像,但它真不是个影片。
如果这也算影片,未免太小看电影了吧。
电影多少还是要有点智性层面的难度的,我不是在说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创作电影是在激发作者各个方面的极限,否则也太无趣了。
如果将这份创伤作为一个再创作的故事的内核,我要向你敬礼salute。
PPT式的拼接+堆砌的旁白,无意义的车流路灯,这样做作的面貌就叫诗电影了?
同是表现浙地、家庭,《春江水暖》那样的片子才倒是诗电影吧。
不太认同阎连科特意发明一个词汇来反对这种他所谓的“苦咖啡作品”,我也喜欢卡佛啊门罗啊这些人的小说,这些作品的内核都足够广阔和深邃。
我也觉得聚焦个体是很好的创作路径。
但如果阎连科反对的是这部短片这样的苦咖啡,那我双脚支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有一段播放着模糊的夕阳画面,背景音是妈妈和shuli崩溃大哭的对话。
妈妈谴责自己,问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shuli会变成这样。
shuli不停说、妈你没有错。
我看的时候异常平静,情绪僵硬冻结。
我妈刚好是这样类型的母亲,会在我面前崩溃到哭。
在我尝试告诉她一些事实的时候,在我没有做成她心中的那个小孩的时候,她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会把小孩教育成这样,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要怎么跟我爸交待。
换我爸的话会说,你是不是疯了。
(which现在看我可能确实是疯了)小时候也会惊慌地陪妈妈哭,一直到后来,我妈只是默默流泪,不再想说任何话。
时间长了以后,我在我妈开始哭的时候变得冷漠,关闭掉了一切感觉,僵硬麻木地坐在那里,眼神失焦,看上去无比冷血。
那种时候我觉得我失去了所有感觉,看不见也听不见。
在听到shuli和妈妈的这个片段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小时候,那个可以边哭边吼的时候。
我确实在告诉我爸妈事实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他们一直相信的东西,我是那个做出毁灭动作的人,我应该承受他们的所有反应。
默默坐在他们身边是我能想到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
太恐怖了大家夸得。大家对超8太起反应了,但这是媒介机器自身携带的,并不是作者自己创构出来的;突然爆发的痛哭我觉得惊悚当创作指向自身的时候非常容易滑入过度用情不冷静;以及很容易被一些符号打动,再加上一些对权威的崇拜(戛纳给奖。((同时反思自己。我的感受是太软太浅了。用力贴近所谓私密与真实,但处理的时候太雕琢了。私影像在艺术上没有豁免权。和母亲没有交流的想法,挑动甚至是剥削着母亲揭开自己的伤口展示她的歇斯底里,对于自己的困境和痛苦是沉醉,这太不坦诚了。作者太傲慢了:蛆与猫、将自己的性取向困境漫溢投射到面临生存困境的租房女孩上问:她是我吗。她为什么要是你?朋辈的出场作为建立自身主体性的另一种青年迷惘匆匆而逝,探寻自我如果一味展呈情绪是会溺毙的,真正的探索是要受伤和流血的。(六月看补标
弘毅是渣男吗?抛下爱人自己去了比利时。
越看越尴尬。
这个镜头有点像Lana Del Rey的MV
短片屬於典型的私影像,內心獨白式的私密日記文本寫得真摯而出色(不可否認富有質感的英譯亦為文本加分不少)。短片以super 8mm的膠片攝影機作為拍攝介質,並以刻意營造的聲畫不同步效果,趨避了自己和母親介乎遵循社會傳統價值和保衛情感權利、追求個人生活之間的直接矛盾和痛苦。其掌鏡的審美已顯示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和出色的藝術直感,導演想必從河瀨直美表現家庭和私人記憶的藝術片中受惠甚多。通過這部短片的拍攝和獲獎,導演或許已邁出同母親達成互相理解和“光宗耀祖,發揚光大”的第一步,但正如有短評所提及的,這是一部畢業作品性質的紀錄片,此後導演所需邁出的更艱難一步,則是從基於個體日常經驗、以謀求共情為目的的私影像創作,轉向對可同更廣泛觀眾和社會通約的公共經驗,以及更深刻話題的紀錄和探索。22年12月31日凌晨於“禮崗影院”。
母亲的诘问和我妈一模一样。但是可能因为太太熟悉,太太懂这份无奈反而越能看到这里面的稚嫩。
惨妈
难以评价 待细品↓再刷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奖真的是纯纯的怜悯贵国了私影像没有私 诗电影不会写诗 家庭录像就TM欺负你妈 真的很久没有见过这么让人无语的电影了 吉祥如意我都勉强愿意给个两星 这个真的是 第一次看完让我怀疑人生了……
沉溺于看似细腻的“影像质感”“诗意”的vlog而非电影。音画思维混乱,念白对话和手持摄影没能建立任何有机联系…插入的政治标语暴露的直白意图甚至有些搞笑。并不怀疑作者的真诚,但影像欠缺更深层次的组织,也欠缺和观众产生更深层对话的可能 @2022-08-22 18:57:53
娄烨+结尾阿巴斯
非电影。
没有想到在2022年,这种还停留在原生家庭性向冲突层面的lgbt题材能在戛纳拿奖,原因我不得而知,但着实让人失望。并非是说这样的题材已经被宣判死亡,而是作为一种创作,它甚至比93年的《喜宴》更加陈旧并且缺乏力量。声与画几乎是完全割裂的,树立与母亲的对话真的支撑着影像吗,其实除了那一句“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怪物”之外,每一句都不过在重复完全同质的情绪。于是,本该纯粹作为媒介的超8摄像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角,私影像的情绪传达轻易地从共感跌向了彻底的顾影自怜。不如丢掉超8扎实地仿拍一部《日常对话》,不然还不如把奖颁给柯达的视觉影像志😅
影片很美,文本倒不如他的获奖感言。当用一些身份符号介绍朋友时,当用一些漂浮的文字注解影像时,只觉得很遥远而不真切。唯有妈妈的悲恸是真实的,可是作者本人在哪里。
原谅这个题,从来都是饶过自己加上饶过对方。看见树立把原谅前的痛苦拍得那么美,念得那么轻。启发不光在创作层面。
全程都很抖,中间不停换镜头。以为我开了二倍速,然而没有 。拍的太浮躁了 … 看的好焦虑,很烦这种做作的气氛渲染。这就是勇敢和真诚吗?不过文青喜欢这种电影完全不奇怪。电影沦落到这样也就不奇怪啦~ ps:所谓诗电影,这文笔蛮糟糕的。以及法国电影新浪潮就开始玩啦(还玩的更好),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好吧。总之我真的越来越讨厌各种酷儿电影了
当我们试图用散文影像或私影像去把握它的时候,我们错过了什么吗
零碎的,与母亲揪心又崩溃的对话。胶片拍摄使得日常美得不可言喻。
Emmm不算常规意义的短片吧,更像是展览里放电视里的影像,相比于大荧幕可能更适合出现在MOMA之类的地方。
💣就。。。强行文艺呗
超8毫米胶片纪录的“日常对话”,声画分离影像诗。不得不说这个主题太私密、太真实、太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