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徽班进京,说的是春台班波澜曲折,汪润生年少坎坷,岳九爷人为戏痴,进京搭台唱戏,得到乾隆爷的赏识,从此露脸扬名的故事。
看时不觉,现在写起来,倒觉得有些地方,意味深长。
汪润生,一个下九流的臭戏子,私奔未遂被捉回。
那一刻,每个人都意识到,他的一生注定是无法改弦易辙的,就如东家说的,三代以后才能考功名。
唱戏,学戏,入戏,戏在人在,戏亡人灭。
他进京城,就像是赶考,就是他的功名,就是他能够量变到质变的唯一途径。
这样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走向权力中心,走上最高舞台,让更多人看见,让更重要的人看见。
春台班进京城,东家死后,连生活费都难,何苦进京城?
和润生异曲同工,同样是干这一行,百花齐放意味着无人问津,独占鳌头才是每个戏班子的追求。
都是穷苦出身,如润生般没爹没娘,才沦落到唱念做打,反正已经无亲无故,反正已经一贫如洗,反正已经是下九流的,人生谷底,又有何惧?
不如迎风赶浪,搏一个万人空巷也未可知。
格格的叔儿,从电影中推测,虽是近臣,但并非机要重臣。
他力推徽班进京,显而易见,为的是自己的宠信,自己的仕途。
他的未来,也已经和春台班荣辱与共了。
但他并不是退无可退,他并非一贫如洗,所以他为的不是戏,而是自己;听的不是戏,而是口谕;看的不是戏,而是万岁爷的喜怒哀乐。
岳九爷进京,倒是最有生气最有执念的。
当年被赶出京城,鹅毛纷飞,十里飘雪。
回到京城,同样白梨飞舞,却是瑞雪兆丰年的气象。
他说为的是争口气,是不甘心。
可是当年的哈爷再也没出现过,而今的京城,却仍有许多人惦着九爷。
换作谁,会甘愿蜗居在边远小镇?
为戏痴,为戏狂,但戏总还是要唱出来的,总还是要在舞台上风发意气的,总还是要有人看有人听,用他的话说,为了那个好的。
所以九爷总是想回京城的,这里有人看他的戏,有人听他的戏,有人能赦免他,让他能一辈子随心所欲的唱戏。
所以,片名不叫徽班进京,不叫春台班,不叫京剧的故事,而只简单的三个字,说明故事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焦晃爷。
说到底是为了唱给他听,演给他看,看的是他的脸色,听的是他的吩咐,拿的是他的赏赐,在乎的是他的御批。
全片最最失败中的失败,我以为是春荣的角色设定。
私奔后拜天地入洞房尚且可以理解,之后远嫁山区还怀着长庚也就罢了,结尾处莫名回归真的是忍无可忍。
为的是让润生全情唱戏?
狗血到狗都鄙视。
马司令真是人中龙凤,做贝勒英气逼人,做格格端庄婉约,虽然年纪是不小,虽然镜头要加滤镜,但是难掩其万种的风情和无尽的潇洒。
《进京城》我去影院看了三遍,虽然排片不多,但好在上海够大,总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就是远了点)去看。
我本身喜爱昆曲和京剧,这部电影并不是以京剧作为背景,譬如霸王别姬那样去讲某一个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地讲述京剧诞生之初,认真较劲儿戏大过天的那一辈艺术家!
我爱凤格格为润生讲解关老爷戏的神采,之后的每一次相见和最后的诀别!
我爱九爷一开头的活捉、在后台喝茶的气定神闲、说去扬州前朝落雪的天看了一眼、练豆子功时身段优美眼波流转、扮阎婆惜的鬼魂时披上黑纱那冰冷的煞气、拿银子换戏唱时含着热泪那一跪、唱千里送京娘时的妩媚风情、在牢房里练功时的自在、骂润生兔崽子不许回戏时的神态、扮上穆桂英的英姿飒爽、和最后的含笑而逝!
我也爱润生扮上关老爷之后的亮相越来越好看,最后定军山时扮上黄忠真的让我觉得只有九爷能配上他的戏!
电影基本上是依据扬州徽班“春台班”进京为乾隆皇帝贺寿的史实改编,穿插了岳九爷的传奇人生、武生汪润生与春荣的爱情,以及凤格格对润生的知音之情。
编剧邹静之保持了他惯常的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淡淡的叙事,不作惊人之语,不塑英雄之形象,了解京剧史的人几乎可以猜到剧情。
但愈是清淡之戏,愈考验演技,台词寥寥数语,剩下的都是表演和情绪
周末上午,去看
等待进场时,看到门口《进京城》的广告牌,好像还不错哦。
一查下午一点多就有一场,于是吃了简单中饭,又坐进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看到什么出品方制作方,就预感不妙。
看下去,真想抽自己划手机的右手,心里忿忿然:都是电影,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人家阿方索在肥皂泡沫水反复冲刷的方砖地上倒印出天空中划过的飞机,第一个镜头就如此高妙,而我们著名的编剧导演还在用哭闹喊叫推动情节。
不高兴咱就打架骂人,高兴咱就在雪地里打滚,快死了就有带血的小手绢,生气了咱就来几句豪言壮语……问题是这么些手法还不管用,还得不断配字幕。
而最让人产生“电视剧”观感的是熟悉的影视城布景以及那些穿着不合体戏服、拖着脏辫子、表情和眼神或呆滞或犹疑民工气质的群演们。
简直就是,别人在画“蒙娜丽莎”,我们在临摹石膏像;人家在跳探戈芭蕾,我们在做第六套广播体操;大家各唱天籁之音,我们齐唱“东方红”。
如果说三四十年前,第五代导演走在观众和时代前面,这几十年他们都在干什么?
哦,他们也都忙着拍电影,还得奖呢。
电影唯一的收获是富大龙的表演,挑战男旦,成功了。
焦晃老师不是演得好,他不用演,换上行头他就是皇帝(当然必须是乾隆康熙这样的大帝)。
马伊琍演的不错,但我以为这个格格角色不难演,我脑子里闪过相似的几个女演员的定妆照,好像都行。
更有意思的是,两场电影,票价只差一毛,满场都是五人。
中国市场对它们倒很公平。
整部剧美味演员都是那么的专业,尤其富大龙让我大吃一惊,演技太棒,完全看不到之前角色的影子,唯一缺点就是将京剧演员幕后继承东西没有演出来,只是考台词带过!
只是个人观点。
整部剧美味演员都是那么的专业,尤其富大龙让我大吃一惊,演技太棒,完全看不到之前角色的影子,唯一缺点就是将京剧演员幕后继承东西没有演出来,只是考台词带过!
只是个人观点。
其实最后还是蛮讽刺的:因为乾隆的深得朕意,所以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戏子不再是下九流了。。。
所以意义是什么:意义是博得大众的自爱,是博得皇帝的认可?
还是自身对戏的痴迷,对戏的精益求精,对戏的那份热爱?
人一世,为何评价体系都是大众和权位的认可?
他们说好便是好?
皇帝未拍手叫好众人不敢叫出好一个字?
艺术,美,精神的追求,不应该是遵从个人的内心,把自己爽,自己的精益求精,自己的热爱放到第一位么?
这很难,毕竟我们是社会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准则和道德来让维护社会的秩序。
可是,如果对美好的追求都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谈何自由?
《进京城》是著名编剧邹静之取材“徽班进京”历史事件,耗时3年潜心打磨的诚意之作,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马伊琍、富大龙、马敬涵、王子文、焦晃等实力派演员加盟。
电影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众戏曲艺人与戏迷之间发生的梨园恩怨与爱情纠葛。
胡玫导演用擅长的艺术手法和“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通过呈现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反转曲折的京城传奇,再现了戏曲界一代宗师的辉煌往昔,并对国粹京剧的诞生发展追根溯源,令观众得以见识到戏曲大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淋雨砥砺前行的精神!
《进京城》怎么看都像是精剪版的电视剧。
故事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徽班进京”,讲述一众“戏痴”的爱恨情仇。
其实作品有着一个很讨巧的题材基础,在那个年代作为娱乐明星的“角儿”们,他们一生为戏痴迷,他们一生渴望感情,但他们身份卑微,命运只能由他人掌控。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故事很强的戏剧冲突,同时也给予两位男主足够的表演空间,而其中富大龙的“岳九”更是把角色演出了血肉,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能把一位旦角儿塑造的如此到位,离不开他的努力和用心!
但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就是我们的导演胡玫,全程单一生硬的淡进淡出转场,将故事切割的七零八落,全片所谓“四平八稳”的叙事节奏,可能只是导演技法穷尽的另一种说法吧。
4分。
Ps:虽然确实没啥可比性,但看到这种题材还是会想起那部经典中的经典《霸王别姬》。
!
存粹的演员!
感恩这份坚持与坚韧!
期待更多的国粹电影!
期待您更多的作品!!
最好的角色给了最对的演员来诠释!
堪称天作之合!
也真的是我们丹东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的骄傲!
天上掉下来个汪润生!
不辜负专业 不辜负角色 不辜负自己!
期待成为我们心中的艺术家!
加油加油加油 十足的好榜样!
我们都为您骄傲
:1.胡玫就是胡玫,历史题材把握很好,即使前段有些冗长;2.富大龙太好了!
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柔可倾倒众生,刚可气吞山河!
3.地位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内心里的东西!
尊重源自于高度的自律,源于对事业的热爱,源于肩上的责任!
4.一件事物或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几百年由热爱它,用生命来传承的几代人兢兢业业,认真专研,融汇贯通,方得始终的一个产物!
哪有不好之理?
中国不用五千年,五百年的京剧本子就完全够后人研习的了!
年轻人不喜欢?
是宣传的方式不对了!
是我们现在的娱乐消遣逐渐快餐化,简单化,利益的快捷化,享乐的低龄化,导致不风不雅,好坏不分!
坐在戏园子里静静的喝茶看戏一个时辰不如拿着手机打着游戏来的快捷便利!
5.感谢导演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牡丹亭》原来那么好,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杂剧四大家那么厉害!
同时也为我们普及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老一辈艺术家!
6.做艺先做人,做事要认真!
7.娱乐永远与经济挂钩,和经济挂上钩了,必然牵扯政治,政治一旦介入娱乐,就会决定单门艺术的发展走向!
8.做艺也好,做事也罢,做到极致者,相互欣赏,互补所长,能耐在自己身上,不行的,关键时刻就是不行!
啥叫关键时刻?
就是你的行为与你生命挂钩的时候!
呵呵。怎么都这么喜欢强行加感情戏。
电影节没抢到票 还好院线排片了 非常好看 优缺点也很明显 节奏和剪辑不太象电影 但演员们的表现都恰如其分 特别是富大龙和马伊琍 他俩的角色是不同的戏痴 九爷铮铮风骨 格格谆谆教导惜才 人贵在自知自尊 不轻贱自己 不怠慢他人 争的就是那样一口气 片尾曲犹为好听
加一星
一个人一辈子的痴迷,一辈子的执着,最终如愿以偿,含笑九泉。这样的人,不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境地,只要心火不灭,足以燎原。富大龙演的九爷就是这么样一个人,演的很棒,戏中之魂。马伊琍的旗头扮相一出来,就感觉甄嬛娘娘驾到了。王子文脸太尖了,少了一些少女的娇俏感。焦晃老爷子一出来,那必须得是皇上驾到了。
夭寿啦,秦王给汉皇唱戏啦!
坐不住 真的是邹老师写的本子吗???
好题材好故事,角色太棒,京剧进京城的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国粹文化的呈现都很赞。但是,电影感太差了,无论是镜头还是质感,都是电视剧水平,胡玫这一点,电视剧拍惯了,电影不会拍。但演员就是好啊,马伊琍、焦晃,尤其富大龙,夜间排练那段,太仙儿了
影像水平一般,拘泥于像电视剧一样叙事,没有像电影一样去舒展,但剧本确实好,故事的内容好,只一个凤格格就写得很厉害,媲美宫二,她男装听戏,两次都只是听,不以扮相来耍古灵精怪,到了真正出场戏她和汪润生见面,不是寻常格格和戏子的倾慕,仍旧是男装教润生演英雄的细节,不失威仪又专业。格格回京城时赠行头赠班指,给汪戴上时就四个字:好好唱戏。一直到京城再见时,对汪也只是说没想到你在大街上也能唱红,好看好听就该这样。那是从寺里出来,下台阶时汪扶了格格的手,是唯一的亲密接触,最后的诀别,她竟及时的制止了汪的表露心迹,在此时身份虽是他们的阻碍,也成为了他们珍贵感情的证明,她要他别看轻自己。而对二人之间的感情,不着爱字,不着情字,就只说,人生在世有此时此刻比什么都矜贵。自此两人再未相见,格格写的好,真情感真磊落
全给富大龙老师,演技入了化境。
已阅
觉得后面拍得有点流水账了。
虽然在弘扬京剧,很多地方却是在糟蹋
看过《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之后,再看《进京城》,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富大龙饰演的“岳九”一颦一笑充满韵味,他为戏痴迷,结尾让人动容。电影节奏细腻明快,看完满脑子都是各种京曲在脑海循环,“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为“匠心”点赞。
1、抱着期待去的,以为至少可以听一段戏呢,一窥京剧的魅力,可是真没看懂,原来这部剧就是放给专业人士看的,有门槛。2、王子文过来打了个酱油,整部剧平铺直叙,没啥矛盾,官商和谐,皇帝体谅下面,有情人终成眷属,知己亦求得。
槽点太多了懒得一一列举了。就说个最要命的吧,难以共情。戏太差了,你怎么在电影里描述他是个角儿我也难以认同。隔行如隔山,你怎么把一个外行拍的像个内行那是本事,说到底还是导演的锅。
拍出了一种执着,为了去京城演戏,岳九死在后台,这是一种为了一出戏献身的感情,没有热爱,没有刻到骨子里的爱,是不能做出这种事情的,这是匠人精神,即便被人鄙视唾骂,认为是下九流,依然不放弃,活出人样,赢得世人尊重,这才是艺术家的德行!
合格的政治任务片,还是逃不过「皇上圣明」的套路,但是富大龙和岳九实在是太迷人了,什么京戏起源,什么润生长庚,都不过是引出岳九后半生故事的线索而已;转场也太频繁了,还就淡入淡出这一招,像电视剧预告一样稀碎…
台词真的是滴水不漏,很有味道。演技也是让人入了神儿,连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夫人也真的特别入戏。还有场景很大气,又很精细,超级棒的。马伊琍真的是把一个什么背景都没交代的公主给演得看一眼就知道是一个爱戏又不得的女子,世间难得一知己。永远不要看低你自己,这样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把花雅之争处理成扫黄打非……开头演了个昆的《借茶活捉》还给说成是花部戏,可能主创们一直没明白粉戏和花部不是一个概念,戏曲史大概是跟体育老师学的吧。感情线那叫一个尬,男装格格和戏子的套路还没玩儿腻么。三星算是辛苦分,不能再多了。
太奇怪了 这么精致的制作 这么多恰如其分的表演 咋就这么平庸这么无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