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3.5星,又是豆瓣简介全写错系列……
难民身份与「替代想象」,泰国独有的神秘主义在晦涩而暧昧的光影与身体晃动中呈现出一种差异化的联想,解读或者解读不能。
看前半个小时以为是个养成系男友的故事,结果演到后面差点变成狗血三角恋。剧组是买不起霓虹灯管吗?改走“小夜灯美学”也是可以的。贵国到底要出几个邦哥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吗?反正我是完全看不懂这些人在干嘛……
渔夫无名戴红色头套招魂,通猜无言染黄色头发重生。密林的亡魂会在月圆之夜破土,深海的蝠鲼会在口哨声中归来。浑身彩灯的战士在宝石之中迷路,满身腥土的亡尸在尘世之中还魂。前妻连宝石项链都带走,却愿把你当做我。苟延过活的房间,还有彩灯与镭射相伴。是你取代了我的身份,还是我吞噬了你的灵魂。
这个森林充满了尸体,当你濒临死亡时,它们会跟你一起呼吸呻吟。亚洲电影展最后一部居然带给我了惊喜。影片前半段像极了爱情,脏乱差的海边街道与残破房屋,让鱼腥味扑面而来,充斥着一股廉价美感。而森林的传说又让片子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到霓虹灯出现,又将美学进行了一次升级,将氛围拉倒了高潮,几处正面反打配上霓虹灯和配乐,实在是太美太有感觉了(就是男二的长相有点出戏)。森林和海底的廉价的色彩搭配,居然美得我想流泪。配乐非常加分,好几次给人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特别是最后此起彼伏的呻吟,非常惊艳。故事很简单,但是隐喻和留白却做得很好,但容易让人想多。年度十佳。
平遥影展第二日,依然没有惊世骇俗的佳片,倒是觉得泰国电影《蝠鲼》很有嚼头。观影体验有几个关键词:迷幻、诡异、实验、茫然。这是典型的节展电影,从头到尾的艺术气息和实验味道。片中的通猜迷失在花光所有运气才能换来的起死回生里,逍遥自在,仿佛天赐一般。然而蜜糖式的温床却将他送入命运的牢笼,让他做出电影中唯一的主观行为——自杀,这来自于内心的拷问与挣扎,来自于填不满的欲望和无羞耻的索取心,来自于愧疚迟来后的顿悟。这种写意大于写实,实验大于实际的电影,缺少的是代入感,取而代之的是多重艺术行为混杂在一起的抽象思维,以进入导演描绘的五彩世界,寻找一些微不足道的共鸣。《蝠鲼》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击败了万玛才旦的《撞死一只羊》。
太过于晦涩了,没看解读根本不理解,最后才明白是隐喻缅甸移民要融入泰国社会,泰国社会欲拒还迎的态度,最终导致移民的出走。
东南亚最擅长的隐喻,迷幻,神秘,间离,没台词。挺工整的。
恭喜霓虹灯管派再添一员
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同志电影。敢情最后那么长的念经时间是在为化鱼吟唱施法啊。
塞进了满满当当的隐喻和暗示。登堂入室取而代之影射难民问题;化身为人失语练习呼吸指向动物/环境保护的双重隐喻。结尾真好,收回了一部分的精气神,但是神经兮兮现在已经变成泰国文艺片的代名词了吧。果然每个地区艺术电影的窠臼各不相同,我真的,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把霓虹灯泡缠在演员身上,然后在雨林里四处乱走,还美曰其名为“神秘主义”,真是自杀式的一招。氛围OK,声音OK,配乐OK。
20190624上海大光明电影院/20190630广西南宁新民族影城。
隐喻做的很好,被猎杀的海洋生物幻化成人类的样子,漂流到一片满地宝石的森林里,忘记了语言和呼吸的方式,加上主角社会底层的身份和适当的情节留白,导演将环保和屁民的主题做起很高明,视听风格是阿彼察邦式的,但是加入了迷幻装置艺术的东西,一度还有一股腐气,如果后半段的情节可以再连贯一点,可能会更好。
热带迷幻,前一个小时神作,只是后面不知道该怎么收了。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台词极少用镜头讲故事的电影了。身份置换,也终究无法代替或者成为其中一员。俯下身倾听大地的声音,那些五彩闪耀的宝石即将破茧而出,终投身大海,吸引成群的蝠鲼。
又慢又谜!!除了结局,其他我是真的不喜欢!!!女主让我想到被滚娘支配的恐惧!!!
身份和命运的交换,错位与迷失。泰国的魔幻现实题材挺迷人的。
意识流,图像符号,台词极简,缓慢沉闷。捡到一个身份不明垂死的男人,男人之间暧昧的关系,想到了蔡明亮的《黑眼圈》。迷途,失语,语焉不详却苦难重重的过往。同为异乡人,是身份更低一层的难民。暗喻太多,难以消化。一个外人被救,在平静的小渔村里生活,一度接近了正常人。当同伴无故失踪,前妻不期而至,他就要取而代之的成为新的男主人。霓虹灯闪烁的柔美,不过是黄粱一梦,自己终是无根的过客。取名蝠鲼,片中也只是寥寥带过,外形看起来庞大恐怖,实际上却是很温顺的鱼类。大概以此指代边缘化人群,还有难民的融合和身份认知问题。泰国文艺片,不了解当地罗兴亚难民的历史,看着有点缥缈。
优点和缺点都挺明显的。全片游离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thongchai以失语来反抗hybridity,主客置换后,原来两者都是令人不安的边缘化身份。罗兴亚难民的声音在画框外回响,他者的身份被导演抚顺,揉成一股温柔而忧郁的控诉。大海提供了所有无名身份的归属,而人类得以与蝠鲼共同呼吸。廉价的伪当代艺术在全片昏暗的质感中给显得极为突兀,我不希望这是自我东方化的一个信号——即便不是,它也是脆弱的、无力的一个能指。
一闪一闪亮灯灯,嗡嗡嗡嗡嗡嗡嗡
没看剧情简介没了解故事背景,谜一样的男人迷离的灯光让我一度以为是悬疑片,然后看着看着怎么gay里gay气的??到后面开始有冲突开始慢慢明白其中隐喻才发现有点意思,但太故弄玄虚过于意识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