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出品的这部《Horton Hears a Who》着实无趣,可见没有故事的弱智动画切不可看。
全片主旨大约是“坚持自己的真理”、“尊重别人的观点”、“强权造就的服从必会推翻”、“新一代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真理与存在的声音总会出现”……如此这般的主流价值观在生硬无趣的表达方式下不断重复的结果就是死撑着看完却觉得浪费时间。
布莱克告诉我们: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霍顿和无名氏告诉我们:一粒沙里听见一个世界,一朵野花置放一座天堂,把信任放在彼此心上,生命因生命而绽放。
http://qianmona.blog.sohu.com/99068105.html如果某天我们醒悟,其实地球不过是一粒微尘,该怎么办?
最近特别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
换作中国人,肯定会把这样的哲学命题讲得玄之又玄,把人绕晕了以显示里面内涵的高深。
可是,万幸我们遇到了直线思维的美国佬。
关于宇宙间人类的存在感,看蔡康永写过:似乎是人类觉得特别寂寞、特别孤独,生怕自己就是世间的唯一,所以才会这样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向太空找寻地外生物。
而那个微粒上面的小小世界,充满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产物,官僚作风啊、盲从思想啊、崇拜权威啊等等。
但是很鲜活骄傲。
特别喜欢那个可怜的镇长,在议会里面对长老们的淫威和群众的期待,惴惴不安的样子;说出了违背传统的话,于是立即有个巨大的透明罩子把他跟议员们隔离开来,留下长老们跟他“私聊”——这分明就是生动的美国政治嘛。
行政长官没有实权,很多时候就只好做“大家期望他去做的事”。
还喜欢他那数不清的女儿当中最默默、最忧郁、承担家族期望的儿子。
他夜里乘坐一系列神奇的交通工具、神色泰然地前往自己的科学宝库,还有最后唱的唯一一句歌儿,就足矣让所有人喜欢他了。
还有搞笑的一段,镇长去和女儿们说晚安,一个小女孩要一杯水,马上就有接二连三的声音从房间各个角落冒出来:“Me too! ”“Me three! ”“Me four! ”……然后就有了倒霉的爸爸玩杂技一样举着几百个盛满水的杯子艰难前行的镜头。
关键是,他还居然在这个时候叫住男孩,跟他谈人生!
——天啊!
其实最震动人心的,还是最后那段大家一起发出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
全镇的人一起不停地吼叫“We are here!”,大家把所有的乐器、金属器皿、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悉数用上,只是为了向大象Horton的卫道士族友们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场面实在是太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诗意的气场了。
能看到吗,里面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还有美式的人权思想。
这是这一类动画片,或者小说,最大的功用了:让更多的人去思考。
因为一个晚上接连看了两部烂片让我无比愤懑就顺手翻来 Horton Hears a Who调节下心情,理由很简单,它是动画片,憨态可掬的Horton一定很好玩。
结果好玩是好玩,可还是把我给看哭了。
既然这样,还是从电影原著说起。
原作者是美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他的作品被当作启蒙读物,成为两代美国人的童年记忆。
原作出版于1945年,正逢麦卡锡主义肆虐,苏斯博士借大象霍顿之口宣扬民主思想。
响当当的反派角色袋鼠夫人无疑是典型的右翼分子做派,凭借一根长舌煽动着森林的宁静。
与此同时,群众们往往是盲目和不知真相的,这种盲目的热情极为可怕,他们以最良好的初衷最善良的心灵做着最具破坏性的事情。
苏斯博士的原作太有预见性,他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预见到在半个多世纪后一个东方民主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或者说,历史是会重复的,历史是可以重复的。
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演历史。
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无名镇所有的人用尽全力的喊出“we are here!we are here!"的时候眼泪掉了下来,是我太容易被感动还是这里面真的有种打动人的东西。
高兴的是电影清新幽默的风格并不让它沉重的政治隐喻显得臃肿,深刻中不失可爱,呵呵,算是老少皆宜。
《霍顿与无名氏》是一个不错的动画片,讲的是一头名叫霍顿的大象偶然发现一粒尘埃上有一个小世界,于是它千辛万苦把这粒尘埃运送到安全地点,拯救了这个小世界。
看完以后觉得挺不错的,也没深想,后来在豆瓣上闲逛,看到一些影评,才发现敢情这部片子很有来头,它改编自苏斯博士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隐喻五十年代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
回过头来一琢磨,好像确实有很多政治隐喻,比如,政府掩盖真相,排斥打击异己分子,集体无意识,愚民教育等等。
然而奇怪的是,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完全忽略掉了这些,甚至看到有人说,“强烈的政治隐喻却让我感动得流泪”,我却在想,这不是大惊小怪吗,这种隐喻明喻不是在很多作品里都有吗,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隐喻的算不上强烈,也算不上深刻有创意。
这个念头突然令我警醒,是什么让我越来越麻木呢,莫非它的隐喻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以至于习以为常,最终完全没反应了。
又或者,类似的隐喻明喻看得太多,最终现实并没有因此改变,让我们集体性冷?
第一个跳出来说国王光屁股的小孩是勇敢的,第一百个跳出来说同样话的小孩就太贫了,大人们肯定说,好了,我们都知道国王光屁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前面已经有99个人嚷嚷了,你就不能说点有创意的?
谎言重复100遍不会变成真理,但重复100遍的谎言会让大家习以为常。
年少无知的时候听崔健的《一块红布》,并不知道他是搞隐喻,后来看乐评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那个,太牛逼了,虽然他的歌很难听,老子也一定要崇拜他。
好几张唱片之后,我却发现老崔基本没什么进步,还在隐喻那个,翻来覆去隐喻那个,于是,我就不爽了,老扯这些事儿贫不贫啊,看来老崔不行了,老了。
再后来,年纪大了一点,我突然理解了老崔,因为他隐喻的那个一直还在那儿,根本不曾改变,只是我们开始人模狗样步入既得利益者的行列,以至于忘记了那个,而对于那个确实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直讲到那个不再那个为止。
最重要的是,人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这么牛逼的隐喻了,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在干啥呢,对不起,咱们还有儿童文学作品吗?
最近在看苏菲的世界,又在看霍顿与无名氏……发现它有很深的哲学意义。
(1)什么是大?
什么是小?
谁会想到飘落在花上的微小尘埃,住着一个国家的人……谁会相信尘埃之下还有无数的生命。
无名氏们最后大汗出“我们存在”让我想到了哲学中的存在主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朵苜蓿花上有一颗灰尘, 灰尘上可能存在着生命,他选择了相信 可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不相信 尤其是那只兴风作浪、自以为是的袋鼠 而住在小小灰尘上的那群无名氏们也不会知道 原来在自己的天空外面有比他们大太多太多的生物存在 也许地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也许它如同尘埃一般,也许宇宙很小……宇宙之外还有宇宙……也许我们只是居住在尘埃之中的无名氏,太小了,还没有被霍顿发现……什么是大?
什么是小?
也许你觉得宇宙无限大……但是某天,你突然发现也许宇宙只是一个小盒子,盒子外还有更大的世界……也许,我们现在所看到什么所有的星体,只是无限世界的一粒粒微小的尘埃,而我们只是尘埃中的无名氏……从霍顿与无名氏中,体味世界的渺小,与人心的伟大……(2)我们看不见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可知论霍顿以他明锐洞察力和相信世界无所不有的哲学搬得好奇心发现了尘埃中无名氏的存在……而其他的森林居民都没有发现,可是大家没发现,无名氏就不存在吗?终有一天,大家都见证了无名氏的存在……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没见过行星,没见过河外星系,没见过大海里的稀奇古怪的生物,可是他们一样还是存在,也许无名氏只是作者动画里的存在,也许我们可以觉得他们是虚无的存在……可是谁又能证明他们不存在,不能证明某样事物存在,就说他不存在,这是需要批判的……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
(3)苏格拉底——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大家对霍顿与无名氏里那个骄傲又自大的袋鼠不会陌生……她把自己看做真理,凡是违背她的都要消失。
她不知道无名氏的存在,于是就否认它的存在,而最后证明自己才是愚蠢的存在。
苏格拉底说“最聪明是认识明白自己一无所知得人”。
这又让我们想起苏格拉底之死,他只是在质疑,他只是用他苏格拉底使得反讽教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赐他毒酒,于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他死在了别人的无知中……成就了自己智慧的永恒……
偶喜欢这部动画片,胜过以往任何一部看过后会知道为什么当年伽里略会被烧S会知道若以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一切,nothing is impossible会知道人生有那么一点小坚持,是多么的有意义
看到小镇的居民一起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大声喊we are here时,被深深感动了,无论我们有多渺小,爱和信任还有坚持,永远是自我拯救的力量!
我承认我又不免俗地跑去看动画片了。
尽管我的青春小鸟呈放虎归山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趋势,但装嫩的心思却一直很矫情地负隅顽抗中。
这次是《Horton Hears a Who》(荷顿奇遇记)。
故事讲述的是生活在丛林里的大象荷顿,快乐,且缺心眼,是我们生活中典型的老实型好人。
突然有一天,因为那对大大的象耳,他从眼前飞过的尘埃中听到了一声尖叫,发现了这颗尘埃上生活着的小小微观世界。
他把这颗珍贵的尘埃放在一朵红色的花朵上面,为了完成他对尘埃王国的小人们的承诺,他躲避着丛林里老鹰猿猴们的围剿,最终把这个小世界放置在了丛林里最安全的地方--最高峰上宁静的小洞穴里。
电影里大象荷顿的名言是: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it is。
当老鹰恶作剧地把这朵珍贵的小花扔在了花海里的时候,荷顿眼里满是绝望。
剩下的日子里,他在茫茫花海中一朵花一朵花地寻找,对着每一朵花询问:是你吗?
当丛林里所有的动物都不相信荷顿的尘埃世界,要将这朵花儿毁灭的时候,尘埃王国里的小人们聚在一起,敲着鼓吹着号发出一切声音在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是的,那一刻不禁被小人们的求生欲所打动。
不管多么卑微的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也有他值得被拯救的意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荷顿手上紧握的花,就是一座微型天堂,那里承载着他要实现的目的地,是他需要小心保护的对象。
佛说,万物皆有佛性,不管是谁,道德高尚也好,恶贯满盈也好,心里都住着一尊佛。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需要被肯定的,也有他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他们,而忽略他们,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出身与过去,而否定他们的未来。
这是所谓的人权/droit de l'homme,包含宽容与尊重。
在这个敏感时期,从一部电影联想到这个词汇,的确五味杂陈。
动画片毕竟是动画片,其中的人权简单淳朴,温情脉脉,故事的最后,对立方的分歧,可以因为一块曲奇饼化为乌有。
但现实世界里,隔了多少误解和利益,人权这个词上又背负着多少不同的政治诉求?
道理很简单,道路却不是。
Auguries of InnocenceBy William Blake天真的预示 (英)威廉 布莱克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藏着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没有哪一部动画片像这一部能够让我如此感慨。
两年前,在第一家公司里,正是由我主要负责这部动画片的儿童立体书的制作开发与批量生产。
如今,看着屏幕上一幕幕再也熟悉不过的画面和人物,不禁感慨万千。
虽然制作书刊读物远远没有电影那么蕴含着高科技含量,可是,书中每一个机关设计都凝聚着工程师的智慧与流水线上工人的汗水啊。
而今回想起来那些细节,都觉得历历在目。
这本书是由Random House公司开发设计并出版发行的,设计师是伟大的David A. Carter先生,做pop-up设计的人应该对他不会陌生,之前他的One Red Dot & Blue Two系列都获得了国际性的大奖。
总之,和大师级的人物合作,真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幸。
06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接到了这个项目,当时Random House给了一本设计师的白色手稿样(我们称之为 white dummy or mock-up)和简单的书本规格,报完价之后,大概觉得我们公司的价格合理,所以就开始了漫长的开发阶段。
在当中实际的开发过程中,David有太多的修改和反复,所以彩色样稿我们打了三次,白色样板更是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最后才通过,才终于可以进行正式的大货生产了。
大家一定对影片当中Horton在漫天苜蓿花海中寻找那一粒尘埃的情节所感动。
在书本中,设计师最初的想法是用粉色植绒来表现那个场景,中间有一条之字形的小路,Horton的背后安置了一个滑轮,当读者翻到这一页时,可以拖动Horton(拖动的同时,Horton自身又在旋转)来表现他寻找的艰辛。
可是,最后因为实际操作的问题,植绒厂家并不能够精确的表达出每一朵苜蓿花的形状(实在太微小啦!
),所以这个植绒的创意只好放弃。
还有那条JoJo最后登上去吹喇叭的楼梯,呵呵,我也太熟悉了,就是最简单的反折来表现立体的效果。
David对细节的要求很是严格。
有一朵花的花瓣应该向上,而工程师做成了向下;捆绑Horton的绳子太紧;当书本打开,公仔站起来背后的颜色与背景不符等等问题,他都一一不厌其烦的标注在退给我们的样书上。
其实,要理解这些问题不难,难的是怎样有效的解决。
尽管每一个设计师反映回来的细节我都全部完完整整的翻译给工程师,找他们面对面沟通强调,可是当他们满口答应没问题而第二天送上的新样板依然错误百出,那是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明明对客人答复了eveything is under control, new samples can be sent out today,可是此时此刻你不得不扯上弥天大谎来搪塞过去为什么samples just can be available by tomorrow!更有考验你承受力的是供应商,明明样板已经OK,可是到了真正生产大货的时候,他告诉你质量达不到样板的要求。
你会觉得你就是个两面受气的受气包,客人死命催你货期不能延迟,供应商不紧不慢说你们公司去年拖欠的款还没有付呢。。。
唉,我觉得自己就像小蜜蜂一样,嗡嗡的飞着找一个一个大佬,写邮件给每一层上级去解决这些不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
。。。。。。
一切总算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了,客人居然又在最后的advance copy这一关投诉我们书本有dead dog的smell!真是要崩溃了~你能想象出10万本书同时打开晾在车间里的情形吗?
总之,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这样的。。。
嘿,现在想想这些可爱的一幕幕,觉得虽然辛苦,可是毕竟体会了实实在在的从开头到结尾认认真真的做一件事情。
那些痛并快乐着的日子,真的多么美好。
Horton的故事在两年前我就知道了,而且还是那么那么的熟悉。
(我曾经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过做校对并找出有一个单词不是图形是图像啊!
)如果说Horton教会了我什么,那么,毫无疑问的,一定是他坚定不移的意志。
呵呵,谢谢你,可爱的大象,在读完你精彩故事的同时,你也教会了我怎样去生产你。
:-)
很无聊~
人人都是红卫兵,霍顿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帝国的走狗
对这种廉价简单的主题毫无兴趣。
冲着配音去的,结果略失望。
一个半小时还有累赘的嫌疑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就还好吧
背负着妄想症的恶名去保护一个小小的在灰尘上的国家。自闭儿子是天才。小小的黄色东西是啥?大完美结局!
也许我们的宇宙就是霍顿小花上的一粒尘埃。
可爱,但是觉得它不是一部可以留名的电影。里面那段模仿日本动漫的段子特别好看!
居然会有政治隐喻,这是么想到的
当代美国政治寓言
强行说教最无趣,动画片何必那么生硬的谈政治。
可能是我最讨厌的动画了。其实创意还不错。比起丛林世界,spec上的那些人更像人类社会,生一堆小孩 政治 医疗system。只是如果外太空真有庞然大物存在又怎么可能像horton一样试图帮忙。
莫名其妙的设定,也不够搞笑
渴望上帝的视角
光听片名就被雷到了,剧情也很雷,总之是被雷到的片子.
看完美食老鼠再来看这个完全不给力嘛!
想象力~!
为了剧情而剧情,再说这个世界观概念在2000年后已经不算惊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