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娃儿》里形形色色的青年人各有特点,他们跟当下的年轻人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不一样的地方自然是时代和生活方式,他们活在“迁徙潮”背景下的重庆,没有父母眼中固定和得体的工作,在没着没落的日与夜中艰难谋生;相似的地方自然是东子、九儿甚至那个粉发女孩儿身上的莽撞、迷茫和没来由的、对自己想法的坚持,哪怕是错的也要撞一撞南墙,给自己个答案。
这些面对困境的情绪,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出现在青年人身上。
有情绪,就必须得释放。
跟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中年人的隐忍克制不一样,青年人的情绪爆发是最有生命力,也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
《街娃儿》在这方面做的不错,片中的角色们都有血有肉,他们面对困境的反应也很让我共情。
人不可能一直都理智、冷静,正是这些情绪,才让戏内戏外的年轻人剥离一个个标签,变得真实和富有魅力。
有点可惜的是,看似发展了的社会好像反而禁锢了我们的情绪,那些行走在格子间、写字楼的人当然也有撑不住的时候,却不能轻易失态。
现在的娱乐方式也更丰富了,年轻人都在讨论着飞盘、王国之泪、苹果新出的vision pro,但是我觉得大家内心深处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爆发,像东子一样疯狂嘶吼,像希军一样摔倒后奋力跛足奔跑。
这真是一种羡慕不来的“崩溃自由”。
正因如此,《街娃儿》这样一部电影才显得非常珍贵,能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暂时逃离,获得一次情感释放的机会。
《街娃儿》是一部畅快、生猛的电影。
尽管这几年聚焦小镇青年的作品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的人物塑造、剧情和演员的表演还是让我耳目一新。
那些被诉说过挺多遍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好像有了艺术表达上的更新迭代,他们当然活在过去,但当下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也能透过东子、九儿等人的经历,去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里面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很深:首先是开头希军和东子一起去麻将馆讨债的片段,镜头冷静地站在一旁,并置观察光下催债的希军和暗处打架的东子,逼仄的环境里俩人都在艰难地讨着生活;还有东子和九儿骑车驶过雾中的山路,那一刻,无论是两位演员的表演,还是画面的呈现,都特别能让我共情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和迷茫,我自己烦的时候也会像这样想要放空;还有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因为涉及到剧透不便多提,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结尾真是把全片矛盾重重、冲撞不断的氛围又升华了一下,让东子这个角色更加饱满,也让《街娃儿》想表达的艺术主题更加鲜明了。
抛开故事本身,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东子”、“九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拼命地为每一个人生课题寻找标准答案,他们却好像被所谓的主流“抛弃”,早早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长大了才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儿。
真正的“解题思路”,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力。
我不知道记忆里的“东子”、“九儿”都去了哪里,是在写字楼,还是在街巷谋生,但我都由衷地祝福他们。
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努力地走下去。
【6.16长沙粉丝场】【主题 - 】影片关于青年的困境抉择【摄影美术 A 】场景布光造型花了硬功夫 【音乐 A 】配乐牛逼 氛围营造增益 听说片尾曲也是导演原创 那要真的就太牛了 生命张扬的风格统一【叙事 A-】前半段叙事节奏轻快 不拖泥带水 剧作强悍 五个人物 十组关系 善用对比叙事 至少双组碰撞 常常隐去过程 并以结果领先观众 后半段节奏渐强 借独白叙述方式得以玩一些鞭炮要账等操纵游戏(当时以为被炸死了吓一跳😮)同时也强化了人物塑造 另外 燕子 芭蕉 江水等意象清新不浮躁 结尾超现实空间也蛮有趣但死亡撞车的并线偶然 (突然想到《爱的那点性事》结局)削弱了影片的现实表达 连同造型像更为戏剧化的方向行进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抵达了艺术现实的平衡 这么看来就不愧是有戛纳面相的电影 值得每个青年影人学习
【表演 A-】演员表演每位都演绎的相当精彩 台词生活化 整体在强造型中又极为松弛 这大概是川渝电影给我的独特感受 如果非要拉一个排名 那可能是:姚橹 余皑磊 沙宝亮 黄米依 李九霄街娃儿奔跑的狰狞表情 作为一种定格情绪留在观众心里 以面部符号呈递着导演想表达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一种笨拙的方式 但很快 第二天醒来 脑海里就只有这个表情了哈哈【表达 B-】说起青年抉择 不由得想起另一部《乌海》两部影片 一个北方青年 一个南方青年 面对生活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南方青年洒脱热血有冲劲拿得起放得下 北方青年压抑隐忍一步步失控走向绝境街娃儿传递了逆境中的洒脱和生命力 乌海却呈递了极度真实的窒息现实 作为北方人 真实的感受到了这种差异街娃儿那种压抑现实下的尊严和清醒 就算装逼 也不用嘴巴 用行动告诉你 让人充满敬意不妨可以讨论这个话题 南北方青年 面对现实困境 真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银幕呈现和背后映射的现实 电影内外 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它关乎我们该怎么样关心并书写当下的生活最后谢谢导演签名 :)笑脸很酷 加油 未来可期
错会吃醋的提醒有凑凑冲冲冲恭喜以下个西欧凑凑尺寸他提出yigocc凑错过凑搓搓凑肉了哟老公等会到了一定会陆续好了好了电话联系好了才出来下课过的很开心可还行新高考小狗吃西红柿多出来出来多多出来的哟的哟反馈给的客户喜欢看想开个看过这个开始联系顾客都到了刚醒过来给习惯习惯看过相关开心果开个小号喜欢开学好好看喜欢开学考回来喜欢喜欢喜欢联系好了下课更新好了心里话欢乐祥和联系好了喜欢看喜欢看小孩开学后联系
观影之前是有不小的期望的;期望一:从片名看应该是川渝片;期望二:影展上好像反应不错;所以期待是一部好看搞笑热血的剧情片;
观影过程有点煎熬,剧情发展有点慢,有点隔靴搔痒的不爽快感;几条线都有期待,期待爱情轰轰烈烈,期待亲情宽恕谅解,期待江湖恩怨水落石出;可惜后半段画风完全变了;
剧情片变文艺片了,故事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复杂,坐船过江又回来,断绝父子关系又送医,替男主纠结,好像有什么走不出来的怪圈;
故事的高潮竟然通过一场车祸来推动,果然能感动人的永远是悲剧;老感觉导演想表达的有点多,各种情绪的杂糅让人憋闷,其实单一的情感宣泄也是一种表达,躺在船上看天,一个街娃儿需要这么文艺的思考人生么?
不应该是快意恩仇活的潇潇洒洒么?
电影很文艺,不是我想看的剧情片,片名有点不符合气质。
备注:以上皆为个人观影感受,不喜勿喷;第一次写长评,各位看官手下留情
街娃儿 (2021)6.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那嘉佐 / 李九霄 黄米依
作为一个地道的川渝人,看了这部电影颇有感触,影片中告诉我我们在旧时代,人们都渴望远方,渴望自己的未来,拼命的活着,亲情,爱情都是他们执着的追剧,影片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东子对父亲的亲情,对九儿的爱情执着,取景地为重庆,把重庆的烟火气息展现的非常形象,看得出重庆人的热情,同时这部影片也慰问现实中那些拼命努力活着的人。
真心不错这部电影,最后祝街娃儿,票房大卖
知道这部片后,看预告片把我惊到了。
演员看了下认识啊,在《街娃儿》里不一样一点都不一样,让我忘了曾经印象中的TA们。
对塑造出的东子和九儿超认可,演技有精进。
其TA人物希军、东子老汉儿等等诸位更不用说一直看好,一点点哈四哥哭我跳戏了,群像戏棒值得你去看完整部影片。
本片摄影和剪辑水准在线之外还有灵气,画面构图和镜头切换随着情节转换的不模式化,贴合同时又有变换且合乎情理。
没想到是那嘉佐导演处女作,作品刻画力透纸背,有一细节纹身店沙发上抱枕是片子所处年代产品,因为在同时期朋友送我一个一样的。
作品整体感受扎根在地上,轻盈的抚慰着观者一起生长。
电影情节就不透漏了,在这个火辣辣的夏日看一看四川的《街娃儿》刚好合时令。
如预告片中的:“死痛不痛,还是跟活着一样,来不及痛。
”还有希军的道义,和东子表情变化的特写画面,哈哈哈我看的伤感了。
直到电影最后画面播完我感觉有点堵,但当片尾曲《我先》出来时:“真刺眼,风景再好也废纸一张。
结局让观众不爽,也不让主角出场.....”哈哈哈,我就又笑了。
各位木事的,四川文化怎会让你沉湎于悲痛,《街娃儿》吗“长在街上,野草一样”,耍起来噻。
生长又不急于一时,咱们这些野草说是不是啊。
也是巧,刚好当天有幸去到陆上观影团组织的女性专场超前观影,谢谢让我们有机会听创作者们分享作品点滴。
难得的是导演和饰演九儿、杨柳的两位演员他们真诚分享,体验感到位了。
在这里给大家提前讲个四川人懂的称呼“妹妹”,大家去百度哈我是当场问到了答案和了解希军与东子在拍摄期间的故事,嘻嘻。
创作分享 谢谢《街娃儿》抚慰哦,我感受到街娃儿的真实和轻盈。
感谢影片的所有工作人员,给我们带来《街娃儿》这部优秀作品。
片面表达,让我们舒心生活。
说起gai娃儿,曾经是我最厌恶的一类人,从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看过他们的生活和无奈。
影片总体上比较沉闷、压抑,环境中看不到一丝阳光,而他们依然坚强的活着,也有过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想过摆脱那种现状……结局不尽人意甚至有些虐心,但回想起来这部电影不是喜剧,更像是他们最真实的经历和写照。
欢迎关注【西部影谈公众号】!
【西部影谈】李九霄黄米依打招呼_腾讯视频张也奇:
《街娃儿》有股生楞劲儿,不管你是不是喜欢,但一定会印象深刻。
昏黄的街灯在潮湿的空气里氤氲出迷离的重影,被遮蔽的黑夜在永远湿漉漉的地面上若隐若现,冷蓝色和暖黄色永远狠狠的撞在一起,从影像的层面,导演想表达的“残酷青春”执行得相当有力。
《街娃儿》的故事并不新鲜,“青春残酷物语”的重庆街头版。
一个被父亲酗酒赌博、母亲早早去世的问题原生家庭困住的少年,开始到街头混生活,打架、被打,直到他偶然间遇到了开纹身馆的老大的女人。
这个离婚的成熟女性让少年找到了久违的温存,他像孩子一样依恋她,又像男人一样保护她。
他出街打架或者蹲在路口看她,直到父亲再次闯祸或者逃离医院。
男女主角间复杂的情感被李九霄和黄米依演绎的非常成功,少年在暴虐和稚气间自由进出,女人嘴边的浅笑转瞬就化作黯然神伤。
感情戏之外,还有父亲即将衰竭的心脏、带他出道的大哥突然离去和黑道大佬的寻仇让少年奋力挣扎仍然无法逃离。
所有的冲突元素都很饱满扎实,但影片后半段的情节却开始给人以游离、飘移之感。
最大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少年东子从始至终的被动,他恨父亲却无法允许自己离开去寻找新的生活,他深深迷恋纹身馆老板却无法放下一切与她远走他乡,他意识到了危机的到来却无力改变现状。
从头到尾,东子能做的只有奔跑,奔跑着追赶父亲,奔跑着逃离打斗、奔跑着寻找爱人、奔跑着发泄愤怒……虽然李九霄的脸非常非常好看,他的奔跑充满故事,但始终没有行动而困在远点疲于奔命的主人公难以构成真正的情节,最终使观众也陷入了疲惫和迷茫。
王佳兴:
电影《街娃儿》,是导演那嘉佐的处女作。
影片将目光对准了十几年前生活在四川的“游荡的人群”,通过对环境的建构,对故事的讲述及五个主要人物的刻画,向观众传达一种迷茫的情绪与状态,从而使观众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影片围绕齐志东、师晓、希军、齐志东爸爸和陈老四五个人之间的故事展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行动,但每个人的行动在影像的表达下,都显得没有那么强烈。
齐志东的爸爸得了绝症,但不在医院看病,每天游荡在大街上,漫无目的。
希军的身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但是他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挣钱。
主角齐志东同样如此,他的生活就是挣钱给父亲治病以及追求自己的真爱,但随着父亲和师晓的接连离去,齐志东也陷入了迷茫,就像他在手臂上纹的“不知道”。
影片中的群像抒写构建起了一批人群,他们游荡在街上,陷入迷茫,但是他们心中都有对生活对爱的理解,都始终坚持着本我。
正如导演所说,“我认为这是极有生命力的一群人,虽然他们生活窘迫,按现在的说法就叫‘loser’。
但是我认为只要人在生命里头保持一种抗争感,不管是输是赢,这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我觉得这是人的本能”。
影片中十分出彩的是对空间的建构,导演那嘉佐的视听使用极具力量,对于四川的地域特色展现,以及“游荡人群”真实生存空间的气氛营造都很细腻。
林立的高楼、延伸的电线、上上下下的坡道、山、江和船等意象的使用,共同营造电影的氛围。
市井街道是这部影片空间建构的重点,形形色色的人们,时不时蹦出来争吵的夫妻等等,加之“夜晚绽放”与“白天颓败”的对比,展现着这部电影属于导演的独特气质。
金慕唯:
对于这部影片的不“来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
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预先期待值过高,导致看完后有种淡淡的失望。
但,就像本片监制梁静老师说的那样“作为导演处女作,它存在问题,但也充满希望。
”回望《街娃儿》充满希望的光点,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导演的用心引导,导演与角色、演员与角色都是紧密连接的。
李九霄、黄米依的未来不可限量,影片中师晓描述东子的眼神,说那是最纯净的,没有一点儿杂物,这就是李九霄对东子这个角色的诠释,干净的眼神深处潜藏着无尽的迷惘云雾,就是个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么办,干什么,不知道”的街娃儿。
余皑磊的表演依旧迷人,会诉说的五官,沙宝亮的表演令人惊喜,脑海中响着温柔的《暗香》,眼睛却看着银幕上沙宝亮饰演的四哥老道狠辣,实在是非常精彩(偷笑)。
“西部影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码关注,与我们一同在现场
和《一个和四个》类似,《街娃儿》也是一部成熟之作,由那嘉佐执导,管虎、梁静夫妇以制片人的身份保驾护航,曾先后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第5届平遥电影展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等,李九霄、余皑磊、沙宝亮、黄米依、姚橹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出,也是本片一大看点。
故事发生于2004年,作为想离开却没有离开家乡的年轻人,李九霄所饰演的男主角阿东(齐志东)是一个混不吝的街头青年,他跟随老手希军横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阿东遇见了他的心上人师晓。
师晓是黑帮头目陈老四的前妻,阿东父亲知道此事,竭力阻止阿东与师晓在一起。
于是,五个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往事接续上演。
《街娃儿》描绘出真实可信的川渝市井风貌,在涉入男主角阿东的内心世界之时,也深掘出他孤独的弃儿宿命。
阿东不满于父亲的所作所为,更为他对妻儿的寡情薄义感到愤怒,他自小就学会了用身体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对喜欢的女性师晓却毫无办法,当师晓对所处的环境彻底失望之后,她决定乘着轮渡离开这里,但阿东却选择留下来照顾父亲,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男性形象得以成立。
一方面,阿东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另一方面,他又渐渐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男性同类。
在影片的结尾,男性群体之间的混战,最后却要由唯一的女性承担后果,师晓得知阿东的父亲即将死去,她去寻找阿东,在街头误被希军开车撞死,于是每个人都成了落败者,在底层社会的棋局中,唯有满盘皆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坚守写实主义创作路线的基础上,也加入了一些超现实桥段,譬如阿东对师晓说自己“想上天”,导演就在最后成全了他的这一玩笑——他躺在破败的船舶中,在空中飞行。
但这一切无非是一种虚妄幻想,既定事实却是:水行不行舟,轮渡不渡人,死也死不成,走也走不了。
5。《绿鱼》式的小喽啰爱上老大女人的故事,更别说本片基本上就不算有故事,结尾都是靠已离开的女主莫名其妙回来再强行下线完成的。顶多算是表达了一种陷进去无法自拔情绪,但这种情绪也是靠片中片段式的情绪爆发完成的。开头的几段景物镜头不错(破碎的麻将、蜗牛)。
没懂 尤其结尾很神秘
说不出来,就是全程无感。后来听别人说起,也认可,剧作上人物没有动机,欲望。情节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巧合太刻意,人物缺少弧光。
#16th FIRST
有时候脱离乌托邦的环境,一头扎进真实的社会里,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生猛和真正的生命。
一些纯粹的身体性的段落挺有灵气的,但整部电影偏偏还是要把重点落在那些陈旧又刻板的情节上,这使得影像难以真正飞扬起来,而是被拍扁在潮湿的街道。究竟是导演对自己镜头的不自信,还是他对犯罪类型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迷恋?用旁白去补足人物塑造的做法也非常偷懒,实际上它无法扭转观众对角色的观感,在这个男性的世界里,所有令人厌恶的男人都理应领受他们悲剧的结局。
#16FIRST#虽然过度解释降低了故事的戏剧性,但是好在视听扎实,氛围感也营造起来了。整体来看无论是人物的走向还是表达的主题都很不错的片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古惑仔不动脑一辈子都是古惑仔”
有点儿平淡,不够狠,尤其是沙宝亮
成熟的处女作。提前场观影,导演仿佛就是身边的哪位朋友那般亲切、随和。镜头对于门、窗的运用很多,门和窗代表希望,但也能把人关住、困住。生活很艰难,笑容弥足珍贵,但我们到最后也要保持笑容,即便那是傻笑、是疯狂。
3.5 引用一句热评——你感受不到街娃儿到底是愤怒、控诉、悲痛还是什么,只有一团虚无。其实片子一直重复着的“我不晓得”表现出来的这种Gaey Wa'r的生存困境就是无意义的虚无,片中大量的空镜以及结尾“孤岛”的意象皆在阐明这一点。搭配刚看的纪录片《混混》来看,这种人物最本真的状态就是无目的漫游在城镇的小街小巷中——这一点也是两部电影均缺少的。
看的好难受,说实话底层人物也不是这样的,为了一些莫名的表达故弄玄虚,戛纳还是一如既往的啥难看,啥怪入选什么。 给外国人拍中国老百姓不会看的中国故事,这些中国导演是把好手
对不起,为赋新词强说愁,实在是有点审美疲劳了。
管虎监制的一部重庆“小炮儿”。底层青年,家庭混沌,前途迷茫,这类人群在我陆算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老实的在工厂里,不老实在街上,之前叫杀马特,后来叫精神小伙,不知道现在换名了吗。
导演还是挺有想法的,可惜成片观感上还是差一点,感觉就是想法太多了。
3.5🌟有幸参加6.12的北京路演。从映后交流中能感受到这位新人导演的诚意和品味,可惜剧情删减了很多,无论是因为保上映还是处女作的青涩,再优秀的视听语言和构图画面,终究救不了一个残缺的故事,略有遗憾。结局的字幕真的很🇨🇳特色……
仿佛看了一个加长版毕联,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调调熟悉的故事发展熟悉的结尾,看到开头基本就能看到结尾。摄影蛮加分的,技术工种挑不出太大毛病。每一个想说方言的演员都应该向余皑磊学习,口音近乎完美了。
文艺混混片真的不咋行 街娃这种题材居然看着完全没办法共情 做作的不行
【下场看什么】NO.013
“死痛不痛,是不是跟活起一样,来不及痛”视角很川渝内核也很摇滚的一部电影,看的时候脑内循环播放《环形公路》里那句“你觉得恨却离不开”,所有人都被困在这个圈里,恨得快把后槽牙咬碎但又对一切无能为力。看到片尾曲《我先》是导演的乐队唱作的时候更摇滚了,音乐审美在线的导演在我这很加分。虽然故事拍得略显意识流,挺反类型,设定也挺有川渝版古惑仔+青春疼痛既视感,但不妨碍我第n次爱上李九霄,戏路好广,又纯又野。
这怎么是电影?这是后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