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
The Cut,切肤之歌(台)
导演:法提赫·阿金
主演:塔哈·拉希姆,阿金·加齐,George Georgiou,Numan Acar,亚利桑德罗·雷,马哈姆·胡里,Joel Jackshaw,Lara Heller,达斯廷·麦道格,Shubham Saraf,考克玛兹·阿尔斯兰,Sesede Terziy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波兰,土耳其,加拿大,意大利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年份:2014
简介:影片以生活在土耳其小城mardin 的铁匠纳扎莱特的平静生活开场,他有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一战爆发,一天深夜,土耳其警察敲门将他从家中带走,苦难的历程拉开帷幕。在逃脱苦工、饥饿,大屠杀等一系列灾难后,他最终获得自由,并得知一对女儿还活在世上,从此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她们。土耳其到黎巴嫩,古..详细 >
题材极具历史厚重感,前半段也拍的悲惨深刻,然而后半段电影落入了历史场景观光片的俗套,大量的时间用来切换场景以体现时代感,导致本片前后两段观影感反差巨大。
阿金这部视野更大,回到土耳其历史,与一战联系,战争反思性寄托在细小的细节上,比如英国胜利后,土耳其人被赶走时被砸伤的小孩,男主的态度。这部视角更小,集中在男主一人身上,鄂图曼内部的其他少数者。前半部分面对更具史诗和宏大的战争带来的困境,远镜把人滞留在干涸的沙石之间,不停前行。后半部分的找寻主题,漂泊无依回到一贯叙事。内部形成呼应,两次倒地由被寻找的妻子和女儿唤醒。这部音乐也很出色,妻子吟唱的民族音乐三次使用,成为内部精神支柱。一些大场景和大的冲击使用较为平静但有力的金属摇滚,气氛立马突出。这部综合了早期作品的元素,并做的更为宏大。
Fatih Akin 的这部影片依旧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国家的少数族裔上. 同时影片相当的存在主义. 男主角在罪与赎之间不断进行着转换, 连同因宗教信仰带来的折磨与苦难, 说明"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 什么都不是". 无论是耶稣还是阿拉, 在电影中反复被提及, 但始终是作为无用的符号而成为摆设, 面对荒谬世界的是非不分与不公, 男主角以追寻失散的家人避免了生活意义的丧失, 再次说明"存在先于本质".
千里寻子记,没有通过人物反应太多历史变迁。
亚美尼亚大屠杀100周年。导演不知道是妥协了还是原本就打算拍个“公路片”,而或许观众都是奔着宏大悲悯的格局来的。
故事的历史背景好强大,男主是兵荒马乱时代中的幸运儿,父母的爱,能够跨越任何边界,恰逢父亲节看,很有意义。
泪崩
找找找
好美國的片
不错的电影。男主失声应该是隐喻亚美尼亚种族屠杀长期被世界遗忘,亚美尼亚民族缺失表达。画面很震撼,难民营、、、、
大师级的调子。史诗片总需要点耐心。音乐的确不错。
拍摄手法还敢更幼稚一点么。
就这样找到,也太敷衍了吧,简直就是神迹。整部片子的细节都没有很考究,大男主的戏也没有出来,还是只停留在故事的表层。
为了这个主题是该打高一点的分,可惜主角光环大得离谱,结局太美好了 台版翻译切肤之歌比较好一点
配乐不错,有种乐手边看画面边solo的感觉。“愿你的旅程顺利如水”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确实是不了解那段历史 在冗长的叙事中我的膀胱不停的在同这场屠杀、移民、生计、寻女之旅做着斗争. 男主几个镜头看颇有基诺里维斯的味道,配乐还不错...
法提赫·阿金“爱·死亡·魔鬼”三部曲终章。这也是阿金首次涉足非当下生活,拍摄历史年代戏。前半段是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时期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后半段则是一位幸存男人的流浪与寻女之旅,横跨土耳其、黎巴嫩、古巴与美国,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熬过苦役、侥幸逃过屠杀、沙漠幸存、各处打工、两次扒火车、偷鸡又在搏斗中反杀庄园主、历尽严寒与独自跋涉...),终于与一位活着的女儿团聚。音乐用得不错,特别是那首多次复现也传递着身份认同的亚美尼亚歌谣,与数次登场的超现实臆想——睡梦中或昏迷后的妻女呼唤都令人印象深刻。集体观看卓别林[寻子遇仙记]实为最佳段落。不过全片还是比较俗套、割裂、拖沓的。对信仰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尽管阿金在采访中说“男主失去了宗教,获得了精神性”)。(7.0/10)
故事断成了亚美尼亚屠杀史+亚美尼亚移民史。
亚美尼亚人的荒野求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