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得主一部僅有半個小時的動畫片令人不禁回憶起童年的木偶定格拍攝加上現代的CG就成爲這部贏得掌聲無數的短片全片無一句對白由一部兒童交響樂改編比起由文字劇本改編更加抽象化更利于發揮鑒于音樂是前蘇聯的作曲家所作影片無處不表現出濃郁的蘇聯風情寒冷的氣候 蘇聯式的穿著 蕭條的社會 動蕩的政治定格動畫雖較其他类型的动画相比 过程复杂繁瑣动作的流畅性欠佳 却獨樹一幟 别有风味作为一部定格无对白动画短片仅通过背景乐 动作 人物表情来表现故事的发展過程以及刻畫人物性格此片做得非常到位從小主人公Peter一齣場我們幾乎就可以概括出此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弱小 膽怯 孤僻 卻 善良 典型的"受氣包"形象但是當我們看到Peter見到貓 鴨子 和 小鳥受到狼的威脅時表現出焦急和手足無措當見到狼吃掉了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小鴨表現出了震驚 悲痛 和 憤怒以緻他非常勇敢的去面對狼的威脅爲了幫小鴨復仇 奮不顧身徒手捉狼 甚至在搏鬥中受了傷 也無絲毫膽怯這與Peter在鎮上懦弱的受到武裝者欺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當成功的捉到狼之後Peter再一次有了出人意料的表現沒有像人們想像中打死了近在咫尺的狼爲小鴨報仇卻活捉了狼 送到集市交易但當看到爺爺在與商人們討價還價見到出售獸皮的店鋪 磨刀霍霍的屠夫 冷酷市儈的馬戲團老闆再看看困於籠中的狼Peter心軟了善良和對狼的同情 超越了 對狼吃掉小鴨的憤怒也許在困獸的身上 他看到了自己對于强者時的那份無助默默地打開籠門不顧世人驚异的目光 將狼放了出來狼猶豫的走出來 囬望了Peter一眼 便在衆目睽睽之下消失在夜色中
这个小短片有点耐人寻味,可以我看完一个月,情节都不记得了。
不明白当时为什么皮特把狼放掉了,当时好像是这样想的,放逐是因为感恩?
晕了。
一开始当兵的欺负小孩,猫想吃乌鸦,狼吃了鹅...晕晕晕,我没办法说了,我既不清楚情节,再看一遍也未必能明白。
由未来,回到当下。
《彼得与狼》,其实是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孩子们创作的一部交响童话,与我同龄或比我年长的人,都应该听过。
电影由此改编,主旨却大相径庭。
童话中,狼是绝对的反派,机智勇敢的彼得,最终抓到了它。
短片中,狼继续凶狠,但更残忍的是士兵,向往自由的彼得,最终放走了狼。
前者生动活泼,后者充满张力;前者社会主义,后者人性主义。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制片人Hugh Welchman,年轻、英俊,在《玫瑰人生》中他还担任了视效管理。
短片以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一部同名交响童话为故事蓝本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彼得与一只来犯的灰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即配乐的那一部分。
童话中角色仅仅只有几个,却制造出了生动、紧张、曲折的情节气氛,并富含哲理。
但在改变成短片后加入士兵和城镇内容后,风格俨然成为一个寓言故事,充满讽刺和隐喻。
故事结构、主题及故事内涵的延伸短片情节紧凑,故事清晰,结构明朗。
与小男孩斗智斗勇简单童话表现和结构相比,短片稍微复杂,运用小男孩斗智斗勇前后的故事及一些对比、隐喻,表达自然世界的宽容向往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怀疑和讽刺的主题。
在表现主题上,短片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来和隐喻。
短片在一开始,在残酷的自然世界里,彼得爷爷用一道高大的栅栏,为了“保护“彼得免受狼害,硬生生的把彼得的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
故事由此拉开序幕,也开始了作者用彼得的眼睛看世界之目:影片潜在两个世界的对比1.彼得挣扎打开栅栏门上的一块小窗,窗外是本短片最美好的一个镜头:冬日的阳光穿过丛林的缝隙撒在丛林边缘结冰的湖面上。
随后爷爷一把把他拖入人类社会,在集市上不小心撞到士兵,随后被枪顶住,进垃圾桶2.爷爷成人类社会的代表白天慵懒的憨睡和彼得在自然湖面上动物与欢愉的嬉戏3.原野丛林的那只狼和还是士兵所代替体现出鲁莽、粗暴的那只“狼”的对比4.彼得的朋友鸭子在小鸟掉地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接及最后的死亡和爷爷那只肥猫想狼一样想吃小鸟,甚至在被狼追赶的时候也为放弃以及最后绕着爷爷的腿,去做卖狼的买卖如此的对比,在影片的比比皆是。
短片不仅大量的运用对比来阐述故事主题,而且使用了不少不同的蒙太奇手法来辅助主题的表现:如开篇在商店门口看到狼的镜头,之后接下来的镜头便是碰到卫兵;结尾处几个快速的肉店、皮革店、动物表演广告拍,接下来一个镜头就是被关起来的狼等等。
《彼得与狼》篇幅虽短,却寓意深远。
彼得与狼,谁是那只真正的狼?
咋一看,毫无疑问是丛林那只,吃掉善良可爱鸭子的那只狼;细细想来,士兵不是狼吗,在短片中和狼一样粗暴凶残的伤害彼得。
可为何彼得最后放掉那只狼呢?
短片中的几个连续的镜头,给予我们提示,如果不放狼走,他将成为肉店老板的狼肉,皮革店老板的皮带或是马戏团里人类的玩物。
从而像彼得自己一样成为被成人世界俯视得不到尊重,被成人世界的所界定的游戏规则限定得不到自由。
所以皮特也是“狼”,一只被片中成人世界禁闭起来的“狼”,一只向往原野自由的“狼”。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影片中的那个成人社会的文明才是真正的“狼”,她像狼一样粗暴、缺乏尊重,贪婪成性。
短片最后彼得放出狼且狼并没有伤害人走出人群,奔向原野而终。
以一个涉世未深的善良少年的眼光看待这一切,从而怀疑成人的社会文明,辛辣的批判人类社会文明里的那些远比“狼”更甚的行为和思想。
很有意思的动画片 略带诡异 每一个角色都非常的可爱画着大黑眼线的胖的像猪的猫没个猫样 呆鹅呆的我都替它心疼 翅膀残损的乌鸦最终飞上了天让我少许感动大灰狼吃掉了Peter最亲爱的呆鹅并且在他脸上留下了三道疤 终于Peter勇敢的抓住了它 但是当Peter看到大灰狼将被处置的下场时 还是打开笼子将它放走了 那么善良的Peter与不那么善良的大灰狼我觉着这个故事很有味道有多少人愿意痛快的原谅伤害自己的人呢 关键是 不原谅又能怎样 他/她/它受到了惩罚你就能高兴起来么或者说 还是伤害的不够到位呢
短片彼得与狼是根据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改编。
片长32min,比起一般的动画短片长了不少。
32min的时间里,刻画了彼得、爷爷、鸭子、鸟、狼、胖猫、马戏团长、大兵等不同的性格形象,也展现了一个张弛有度的完整故事。
片中,很喜欢那只鸭子,呆萌的样子,没有了通常卡通描绘的大屁股造型,而是细长脖子、细长身体、细长双腿,如此瘦弱的身体在地上扑腾居然也站不起来,特别可爱。
鸭子是彼得最好的朋友,经常和彼得拥抱、头靠头的温存。
冰上起舞的那一段,阳光照耀,冰面闪光,它活泼快乐的身姿左摇右摆,摔倒身体就做起了滑板。
当爷爷领走彼得时,它在冰面上呆呆站立,落寞的样子很让人心疼,身型不禁想到了《冰河世纪》里的那只大地懒西德。
后来初见狼时,它吓得咽了下口水,微小的拟人动作出色的表现出它的害怕。
彼得因为爱它,所以向它招手,它狂奔却不幸被狼囫囵吞下了肚。
这是短片故事情节唯一让人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
也恰恰是这个安排,才有了以下彼得愤怒的眼神和去捉狼的决心。
故事的结尾彼得把狼放走了,和狼肩并肩走的那几步,看的心潮澎湃,自然和谐世界的完美展示。
彼得是个善良的孩子,他看着肉铺里倒挂的动物肉、橱窗展示的狼皮、马戏团海报里穿裙子的大熊照片,彼得犹豫了。
当那只翅膀受伤的鸟翅膀恢复,重新在彼得头顶盘旋时,彼得坚定的打开了木箱,他没有以恶报恶,像个天使一样选择让狼回到野外,重获自由。
经常听说狼是一种懂得报恩,且很具有人性的动物,所以才会不时听到狼孩这些说法吧。
让·雅克·阿诺《子熊故事》里面,人与熊的恩怨,最后在熊的大度下结束了。
我们人类做一回让步也未尝不可,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关于那只小鸟,它是彼得的另一个小伙伴。
它被气球从树上高高的带着飞下来,神情陶醉极了,微闭双眼,吸气缓慢,镜头也随着慢慢移动,感觉它只有一片羽毛的重量。
天空对它来说太重要了。
拟人化的展示在它身上还有,彼得和它商量作战对策,在它和狼对视了几秒钟后,头像拨浪鼓摇动一样的拒绝彼得。
又当它看到狼差点吃掉肥猫时,它惊得长大了嘴巴。
猫,虽然它的形体特憨态,但眼神出卖了它,自私又谄媚。
自私在贪婪的想去吃掉鸟,又不顾他人,一心只想自救,它有一段树枝断开,贴着树干站立的样子特别搞笑;谄媚的是只讨好老人,在老人脚下来回趁着走。
短片配乐是跟着故事发展而走的,苏联的交响童话度娘告诉我:1、表示小鸟的主题音乐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
使妈咪和宝宝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2、表示鸭子的主题音乐与唢呐相似双簧管的音色,和鸭子的叫声很像。
因此,在中音区吹出的带变化音的徐缓主题旋律,具有悲歌性,表达鸭子后来被大灰狼吞掉的悲惨命运。
由于鸭子是善良可爱的,所以吹奏出的鸭子主题音乐也是优美动听的。
3、表示猫的主题音乐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
4、表示老爷爷的主题音乐由于老爷爷讲话的声音低,并且说起话和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又爱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所以就用音色浑厚的大管,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
使妈咪和宝宝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
5、表示大灰狼的主题音乐大灰狼是凶残可恶的,表达它的音乐是用三只圆号吹奏出来的,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
妈咪和宝宝会感觉到这是反面形象的音乐。
6、表示猎人开枪的主题音乐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一边开枪。
7、表示彼得的主题音乐最后,乐队以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
总之庆幸的是,短片没有选择和交响童话一样悲剧的结局。
查了下,苏打绿也有一首同名歌,也是根据这则交响童话而写的。
吴青峰的立场正和短片一样,将自由还给狼。
东郭先生把狼放走,却遭狼反噬;彼得放狼归山,却安然无恙;同样是放狼,为何结局有如此不同?
东郭完全不了解或者有选择性的不考虑狼的本性,出于无原则的恻隐和怜悯,在没有对狼性进行有力约束的情况下,盲目放狼,当然自取灭亡;那东郭如果变聪明了,在放狼之前,拳脚相加,把狼胖揍一番,并且言语严加警告,对狼吼道:“勿谓言之不预”,然后把狼放出,东郭因此会安全吗?
答案是不会,而且狼因此会被激怒,释放后,会进行更为疯狂的撕咬。
对狼的驯服,不是棍棒相加,也不是镣铐加身,而是用你的智慧、力量、勇气与它一决高下,击败它,捕获它,让他心悦诚服,它才能真正屈服于你的脚下,这就是彼得放狼而能自保的原因。
但彼得为何要放狼?
这来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尊重,还有血液里流淌的满满自信,这是胜利者的自信,也是王者的风范!
而最终拯救世界的,我相信就是这种大爱!
前面一点的部分着实不在我喜欢的点上,本是没打算仔细看的,可当乌鸦自顾自画地套上气球的绳索,忽然觉得有点意思了。
乌鸦本是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可偏偏不知道哪根筋错位,它看上了那貌似可以轻而易举带它翱翔的蓝气球,于是积极努力把自己套牢,然后悲剧开始了:鸟儿的天性被泯灭,只似跳梁小丑般上蹿下跳,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能借助peter的力量攀上不是很高的枝桠,却再无更大作为。
可它似乎并无感觉吧,仍然迷信优美的蓝气球的神话,它被迷惑了,被蓝气球的轻盈所迷惑?
被“不劳而可飞”的前景迷惑?
反正它是信了,于是被限制,再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乌鸦,无论用尽怎样的办法终究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乱飞。
倒是凶恶的狼,这可爱的敌人,帮你乌鸦戳破华丽的伪装,你看,月空下你不是已经可以低空盘旋,无拘无束了吗?
自由就是这样,你抓住身边一切的机会奔向它,貌似渴望,实则带着重于一切的负担;殊不知,飞翔是你的天性,自由的翅膀就在你身上,你唯一需要做的只要抖掉周身不属于你的,拍拍翅膀,就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评短片《彼德与狼》 少年的眼中总会充满对自由的向往,他们的眼中有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心中有一杆衡量善恶的天秤。
用粘土来表达少年对长大的恐惧,用人性来提现少年的正义。
狼与人这间的善恶彼德有着自己的衡量与认可,他是新时代的象征与代表。
但影片最后彼德选择了自己的正义,他用自己心中的天秤来看待这个思想被禁锢的世界。
《彼德与狼》给观众留下了少年对成长的烦恼,爷爷的封闭并没有挡住少年对自由的渴望。
每种美好的向往都是导演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
根据Prokofiev同名交响童话改编的<彼得与狼>,是2008奥斯卡最佳动漫奖得主。
Prokofiev 的<彼得与狼>,情节其实相当简单,少先队员(中国里都译成少先队员?
)彼得被严格的祖父监管得很严,不能出去外面玩。
在一次逃出去玩的过程中,彼得的朋友鸭子被凶残的狼吃掉了,善良勇敢的彼得逮住了狼,最后猎人把狼带走了。
而英国导演这次的改编,可谓是彻底的改头换面了。
没有原著的轻松诙谐,而是充满了象征和阴暗甚至有点恐怕的色彩。
而且其结局也作了微妙有趣的改动。
原著里狼被逮住带走后故事就结束了。
但这个动漫版本,把狼逮住后祖父把它带到镇上要卖掉。
彼得看着狰狞的屠夫、贪婪的祖父,还有狼充满无奈哀怨的眼神,作出了一个惊人却合理的举动--把狼放走了。
对于这种改动的分析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扯的是什么保护动物的主张啦之类的,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体现影片对自由追求与渴望的主旨--无论是小鸟对飞翔的追求、彼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还是狼对自由生活的天然要求,都体现着自由之于生命是如此之珍贵如此之不可或缺。
这也许就是这部动漫的主题吧。
但闲着没事干的我却没头没脑地想到了它的另一层可能的含义。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条下,原著的人物当然非常合理地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
比如,彼得当然会被解释为先进的革命阶级;祖父和猫则被认为是落后保守和贪婪愚昧的旧皇权的象征;而狼则被赋予邪恶腐败的资产阶级的缩影。
故事的结局当然就是革命阶级冲破旧政权的束缚,并最终打败资产阶级。
由生活在资产阶级的"低俗"文艺人改编的动漫呢?
彼得这位“先进的”少先队员被改得阴暗古怪,而且最后竟放走了“穷凶极恶”的狼!
(其实彼得最终变成了“狼“了,请细看宣传海报。
)这不是在宣传资产阶级的合理性么?
(狼吃鸭子只是顺应自然,而人类逮捕狼则是对自然定律的破坏)不是在鼓冲资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么?
(彼得变成了狼)也许导演的这种改动纯粹是艺术上的需要,根本没考虑任何政治暗喻。
但这些不经意为之的创作行为中,不是更能表露出隐藏于作者心中的不敢明言的思想么?
柏林墙是经已倒塌了,但铁幕曾经存在所带来的影响,真的能消失么?
唉,是我多想了,根本没这回事……
我猜他就是得到蓝色气球。
不喜欢的画风.完全无法理解的剧情
看不懂这抽象片儿。。
是不是条白眼狼,只有作者知道了
看了一半我就睡着了 还没看见有狼...
谨以此片向大一时大学语文公选课的来自南艺的老师致敬 感谢您的课和您的指引
宽容的力量
那小男孩从头到尾都没笑过。。。没看懂
是阴郁还是坚毅,总之他注定与外面的世界不相容
动物很传神啊
因为音乐而产生的剧本,本来就是偏离了本质,没什么值得看的~
2008-03-07 大学时音乐欣赏课里老师讲的话,突然被记起了。
两个世界 无你容身处
伯夷、叔齐采薇而歌之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你说我娘但我敢说你比我懦弱……
嗷,珊娜,这真是太和谐了 = =
为了与音乐旋律匹配前半段周旋太多,猫的制作是败笔。海报很有创意,将 Peter 与 wolf 匹配在一起,实际上没有特别大性格和处境上的相同之处。但女导演还是很有才的!
怪不得能得奖 真的是太赞了 音乐和剧情配合的恰到好处 对人物和小动物的刻画也非常逼真 赞
8.1
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