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日本战争片《阿基米德大战》,根据同名动漫改编,豆瓣评分7.4。
一部很新奇、很离奇、很新颖的伪历史剧情片,以二战前夕的日本为大背景,引入了山本五十六等历史人物,片中的各色战舰均以真名出现,将日本偷袭珍珠港与造船阴谋联系在了一起。
影片的故事、剧情的发展,有浓浓的日漫味道,男主在没有核心机密资料的前提下精准算出战舰造价,这是完全戏剧化的故事,可以说没有任何可信度。
如果本片不是同名动漫的真人版,这狗血的剧情肯定会被喷惨,但以动漫的视角来看待的话,就可以接受了,因为日漫的构思是非常天马行空的。
以我个人的观感,本片最为精彩的倒还不是跌宕起伏的核算造船预算剧情,而是揭示造船真相后的多次精彩反转,结局构思不落俗套,令人赞叹。
如果没有精彩的反转结局,本片的豆瓣评分不至于7.4这么高。
反转结局可谓画龙点睛。
本片的归类虽是战争片,其实只有开头一段空海大战的战争戏,影片的主体是围绕着男主如何运用数学天赋来参与海军造船计划的剧情片。
开篇的空海大战非常精彩,颇有好莱坞大片的阵势,特效逼真,场面宏大,紧张激烈,波澜壮阔,让我想到了好莱坞的《决战中途岛》《珍珠港》。
以时间线来说,本片是倒叙,先是大和战舰被击沉,然后讲述大和战舰的诞生过程,结尾时大和战舰出海,和片头大和战舰被击沉遥相呼应。
阿基米德大战 出乎意料的好,可能是之前的预期太低。
毕竟拍二战的太平洋战争,以今时的日本,能拍出什么样很令人怀疑。
好莱坞全球发行,花一亿美元制作成本总有收回的预期。
或者流浪地球,仅凭大陆一地的票房也能收回成本,也就有像阿修罗这样的骗子项目在前几年做成金融产品去募资。
但真不看好现在的日本电影凭借本土票房拍二战的太平洋战争。
果然,第一场海战就在CG上露怯了,无他,飞机和战舰太新。
反光度明显只做了一道大平光,没有更细致的做旧。
甚至日军的群演都有笑场,表情更是如抗日神剧般狰狞而不是恐慌或者大无畏。
至于最后那个模型工厂用的是 摄影机不要停 的工厂场景都是后话。
好在这些技术炫耀并不是电影想表现的东西。
漫改,自然是青春片,菅田将晖那淡淡的眼线如果在40年代,估计要砍死。
还是靠情节取胜,加上日剧常规的在某个小点上的突破。
瞄准了电影学院文学系不学高数的短板,用微积分彻底打破中国电影人抄文本的幻想。
谈不上反战,现在的小鬼子活的好好的,谁没事跑去打仗。
就如我们,键盘侠当的有模有样,真侵犯了自身利益,照样在2000万在线观众面前直播工地打架。
成熟社会正常状态而已。
苍井空林志玲都嫁人了,踏平哪里活捉人妻还有意义嘛。
如果想看表演什么的,这部片子还赶不上肥皂剧:程式化乃至脸谱化,也基本上谈不到音乐、摄影等电影语言的运用,顶多是又一次感知了日本的二战片的套路:贬陆军夸海军,这类电影从《啊!
海军》以下看了太多,在各国的二战片中独树一帜,也许当年陆军的后人也深知日本陆军给日本民族带来的灾难,不好意思出来反驳吧?
当然,真相是我们这些外人不可能了解的。
这部海军片的特别之处是没有直接表现陆海军的对抗,谈判桌的两边都是海军,传统的战列舰派vs山本五十六所代表的航母派在争夺一笔造船经费,航母派任命了一位数学天才计算战列舰的实际造价以揭穿对方蒙蔽政府的阴谋,影片的主要时段都是他历尽艰辛的计算过程,海军部的最终决策会上他也确实不辱使命,影片到此本该结束:科学战胜了面子,但情节巧妙一转,战列舰派竟然承认了作假之后提出了“麻痹对手论”从而赢得了经费,突然,数学家提出他计算中发现的船舶设计方面的缺陷,竟然在会议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对手放弃经费而情节再次转折,还没完,电影尾声,战列舰派告诉天才,他的目的原本就不是造船,而是相信与英美的海战不可避免为了阻止日本亡国必须以一艘超级优雅能够代表日本精神的战舰被击沉来让日本人猛醒,天才恍然大悟,帮助他改进设计,这时,观众才明白片头沉没的就是这艘巨大的战列舰。
三次转折,次次出人意外,不变的是二战时日本海军的爱国且文明:海军内部无论新旧,都从心底反战。
造舰是为了她的沉没,这种日本式的美学足够震撼,而且,并非没有史实做依据,据说海军战神山本五十六就说过:“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
有剧透慎入:这是一部二战前背景下的日本海军题材电影。
当时日本帝国海军为了强化军事实力抗衡欧美列强,决定制作纯国产的最新大型战舰。
在新战舰建造会议上出现两个方案,一边以海军造船中将平山忠道为首,以“大舰巨炮主义”为本,希望建造史上最大型战舰“大和”。
另一边是以山本五十六为首,希望建造航空母舰及战机。
为了阻挠平山,建造航母,山本提拔了东京帝国数学科生櫂直(菅田将晖饰)为少校,以他的数学天才,揭破平山方案中的问题及虚报金额,最终通过了空母方案。
但是电影完全不是这么简单,各种反转把水面下的内容都抖出来的时候,让人拍案叫绝,1 少报预算是为了向世界掩盖当时日本海军的野心2 看上去为保卫国家的山本五十六实际上在1937年就开始计划要和美国争夺亚洲霸权3 貌似“愚昧”的“大和”战舰总设计师其实是为了让这座日本的象征在战争中灭亡,唤醒一部分被洗脑的认为大日本帝国不败的年轻军官。
菅田将晖饰演的櫂直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从放弃日本 到想要保护自己国家和爱人 被山本五十六利用却沉浸在数学的巨大作用无限享受最后到对战争不可避免的痛苦。
演技行云流水,颜艺魅力四射。
卡司,剧本, 人物塑造,都显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底,少的那颗星是因为CG稍差,,估计是成本问题。
向死而生无可避免——《阿基米德大战》
今天聊聊电影《阿基米德大战》。
片名アルキメデスの大戦 / The Great War of Archimedes (2019),别名阿基米德的战争。
本片根据三田纪房的人气漫画《阿基米德大战》改编而来,由山崎贵导演,菅田将晖主演。
影片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大和号战列舰设计建造之初的故事。
二战时日本海军建造了大和级战列舰,计划建造四艘,最终建成了两艘。
一号舰就是大和号(Yamato)战列舰,二号舰叫做武藏号(Musashi)战列舰。
大和号战列舰一直是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艘庞然大物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一发炮弹1.5吨,以国号命名,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图腾。
“大和”名号分量颇重,在《星际争霸》中,人族的终极武器同样也是庞然大物“大和巨舰”,可以做到真正的一发入魂。
大和号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救星”,于1937年11月4日动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
第二艘大和级战列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1941年12月16日入列,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2年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
武藏号比大和号更加短命,1944年10月24日,被美军飞机击沉于菲律宾锡布延海。
作为曾经的精神支柱,大和号战列舰有很多相关影片,本片另辟蹊径,从审计人员的角度,审视建造这样一艘巨舰的代价,反思飞蛾扑火般的军国主义。
“勇者义彦”菅田将晖饰演男主角櫂直。
櫂直是一位数学天才,对数字极为敏感,醉心于数字之美。
同时櫂直对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极为抵触,认为穷兵黩武并不能带领国家走向富强,与其把钱浪费在建造各种军械上,不如把钱用于国计民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
櫂直对这个国家失望透顶,申请了美国大学准备潜心研究数学,此时他接到了来自日本海军将军山本五十六的邀请。
山本五十六邀请他帮忙核算大和战列舰的制造成本,试图揭开大和战列舰预估成本造假,从而阻止项目立项。
这个工作邀请和櫂直的理念很接近,一番纠结后,櫂直决定加入日本海军,开始成本审计。
众所周知,日本陆军海军积怨已久,而在日本海军内部,也是派别林立。
在美国读过书的山本五十六亲眼见过日本与美国的国力差距,日本各方面全面落后与美国,贸然进攻反而会引火烧身。
后来资源日益枯竭,日本为了获取石油资源,山本五十六策划发动偷袭珍珠岛那是后话。
正是看到了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山本五十六选择用类似闪电战的方法攻击美国,迫使美国服软。
日本海军内部分为战列舰派和航母派。
战列舰派主张建造越大越好的战列舰,用传统对轰的海战战胜敌人。
山本五十六主张建造航母,通过战机夺取胜利。
大和战列舰设计图一出,引得海军司机啧啧称奇,眼见着战列舰就要成功立项,山本五十六想着通过数字来找出对手漏洞,这样可以把钱转到航母项目上。
小伙伴们参加过奥数的话都会知道,做数学题的时候最最关键最最重要的就是建模。
建模、建模、建模,只要模型建立对了,后面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模型是基础、模型是地基,好的模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事半功倍。
而櫂直在片中的主要工作就是建模,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供应商,用大量数据测算,最终成功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只需要用一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成本。
这个公式颇为有趣,只一个未知数,那就是用钢量,只需要将各类军舰用钢量带入公式,就能计算出制造成本。
当这个公示出现时,影片蒙上一层玄学色彩。
好在影片重点不是数学,而是数学背后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关于数学家的笑话。
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乘着热气球,在大峡谷中迷失了方向。
他们高声呼救:"喂——!
我们在哪儿?
"过了大约15分钟,他们听到回应在山谷中回荡:"喂——!
你们在热气球里!
”物理学家说:"那家伙一定是个数学家。
"工程师不解道:"为什么?
"物理学家道:"因为他用了很长的时间,给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但答案一点用也没有。
"
櫂直在片中的作用和这个笑话差不多。
转转兜兜一大圈之后,櫂直的工作又回到原点。
櫂直自愿加入海军做成本审计的初衷是阻止战争,而设计建造大和战列舰的也是同样的目的。
双方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坦诚交流后才发现,原来是友军。
大和战列舰的出生就是为了死亡。
在疯狂前进的军国主义战车面前,个人力量都太过于渺小。
不论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还是海军高级将领,都无法与之抗衡。
这个国家已经被好战分子绑架。
能够让这辆陷入疯狂的战车停下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采用休克疗法,让他车毁人亡。
建造一艘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列舰,并且以大和命名,目的就是让他成为这个疯狂国家的精神支柱。
当疯狂的好战分子看到庞然大物被盟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时,或许这些疯子能够重新变得清醒。
数学天才审视国运,向死而生无可避免。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矛盾。
这部电影说好真的不错,在电影中有很大的冲击感和思想的反思。
整部剧的感觉落差很大。
刚开始看简介介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觉得这只是一个反战片。
整个电影作用战争的前提来讲政治,在电影最后的反转给人有一定反思,以及想法。
整个的电影结构很不错。
说这部电影不好,是因为里面的部分情节很难理解,或许是文化差异,也或许是我的思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去理解相关情节。
总之这部剧推荐看毕竟每个人想法不同
这真是一部叹为观止,能让我热血沸腾的电影!
请不要被它土到掉渣的海报设计所迷惑,这远不能代表电影真正的实力。
音乐还是熟悉的佐藤直纪,导演还是熟悉的山崎贵,但它不仅限于完美重现《永远の0》的神迹,还从天空回归到海洋,叙述了一段联合舰队版的《起风了》传奇。
拥有各式舰炮195门,三台三联式460毫米主炮,发射的每颗炮弹重达1.5吨,加上2.29万吨防护装甲,组合成了满载排水量7.28万吨的钢铁巨兽。
这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出现前,人类曾造出的最大军舰,舰桥高度达45米,其中水上部分35米,在海面上看,它就是一座移动的山峰,大和号不单只是军国日本的图腾,还是包括我在内大量舰船爱好者心中独一无二的图腾。
但这么一座看似无懈可击的堡垒,却在几乎未击毁任何目标的情况下,被不足它体量万分之一的飞机命中数十枚各式航弹、鱼雷后,仅两小时即沉没在太平洋上,而此时,它甚至还没有到达作战计划中预定的战斗位置。
与《起风了》聚焦于缔造零战的掘越二郎相仿,本片重点通过叙述大和号诞生前舰船设计者们的争斗,来刻画军国狂热时代的诡谲与凶险。
一方面,大萧条中的日本经济已不堪重负,在东北亚的殖民扩张既使日本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又推动了极端民族思想快速膨胀,军国主义的战车在全民狂热中其实已不知不觉地启动了。
另一方面,海军内部舰队派与条约派的对立愈加严重,他们从国家战略方向到未来海战形式上都出现了巨大分歧,已势同水火,剑拔弩张。
大和号作为炮舰时代最后的辉煌,其建造计划自然成了舰队派与条约派激烈对抗的战场。
在我们理解中,大和号所以能最终下水,那当然代表了舰队派在与条约派的斗争中取胜了。
但本片的神奇就在于,它展现了一种与我们常规历史理解完全迴异的可能。
正如我们最熟知的条约派代表山本五十六,其实从军之初也是个坚定的舰队派,是远到他被派驻海外,见证了美国工业的强大后,才一点点转变成条约派的。
可见,信仰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派系当中也有可能存在灰色地带,保守者有可能感悟到了时代的进步,而变革者也可能始终未能摆脱历史的烙印。
本片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就出在后半段的几次惊人反转,先为观众带来了一位迷信一击杀敌的条约派,再向观众呈现了一位等待在绝望中觉醒的舰队派,他们都各自在日本国运的棋盘上下出了一盘空前深远的大棋,并在冥冥中分别对应上了战争的起点与终点。
舰队派与条约派本是旗帜相反的两家,但历史却跟他们开了一场玩笑,避战的条约派最后成了发动战争的点火手,而好战的舰队派却成了玉碎终战的象征。
历史的真相往往不能按非黑即白地简单归类,日本也绝非一小撮极端分子经过短暂的煽动就能一夜之间踏上战争之路。
历经甲午、日俄、满洲战争的胜利,当扩张成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升国力的最有效手段时,当皇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了深入人心的定律时,当大和民族的自尊心已经彻底膨胀到认为自己理应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时,侵略就成了一亿国民心中摆脱经济外交困局的最理想途径,也只有此时,军国主义极端分子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开动日本战车轰隆隆前进。
其中,或许会有冷静的人能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一眼预见了开战的结局,但个体的力量在泱泱民族狂潮中是何等微不足道。
电影中的天才少年櫂直怀揣“用数学来拯救国家”的梦想,拼尽全力,奇迹般算出了建造大和号的真实预算,彻底揭露了舰队派的诡计,却仍无法阻止建造方案被通过。
那一刻,整个大和民族其实都已经被捆绑在了同一艘不断加速的战船上,什么舰队派,什么条约派,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阻挡国家疾速坠入进毁灭的漩涡里。
我认为,我们其实没有必要纠结于本片究竟是“反战”,还是“反战败”。
国与国的竞争,文明的扩张并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衡量,“反战”也并不天然就比“反战败”更有优越感。
天朝作为世界领土面积第三大国,我们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自然也是一部建立在无数民族被征服,被同化之上的扩张史。
在大和民族的角度上,争夺生存空间才是他们当时的首要使命,虽然其中也不乏大里社长般,梦想日本能不以军舰,而用商船,用经济贸易来征服世界的和平主义者,但这毕竟是群体中的绝对少数,是基于足够的眼光与远见才能生出的卓越想法。
可当时却还处在帝国主义的最后时光里,日本作为一个维新尚不足百年,封建残余沉重,正努力要跻身帝国列强的新兴民族国家,其精英阶层中,卓见如条约派也不过是主张避战而已,远没到反战的程度。
反观我们的立场,日本就是二战时的侵略者,所有在我们国土上烧杀抢掠的日本人,所有在后方为前线提供支援的日本人,这一整个链条上的个体,无论主动或被动,都对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绝然不可能因为他们后代选择了“反战”,非“反战败”而更值得被宽恕。
因此,抛开客观背景与主体立场去片面地追求“反战”或“反战败”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历史剧来看,本片的细节做得足够考究。
片头一鸣惊人的坊之岬海战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战况:美军汲取了莱特湾海战中,耗费9个小时才击沉大和号姊妹舰武藏号,用时太长的教训,这次先用轰炸机干掉大和号左侧防空力量,再出动TBF对大和号左舷集中投雷,很快就令大和号翻覆爆炸。
对于櫂直指出大和号方案的设计缺陷,有人也许会觉得荒谬,稳如山的战列舰还能被海浪击沉?
但事实上,两年后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中,就真的有驱逐舰在剧烈的涌浪下,被自身剪切力齐刷刷撕断了船体,与櫂直的假设如出一辙,酿成了联合舰队史上最严重的的海事灾难;更有甚者,在二战末期,美军第38特遣舰队在吕宋遭遇了鼎鼎大名的“眼镜蛇台风”,这支被称为“灭国舰队”的大军有包括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在内数十艘舰船受损,还有三艘驱逐舰沉没,成了舰队指挥官,美军名将“蛮牛”哈尔西生涯中最大的污点。
还有片末最后露面的大和号,罕见地以拥有4台三联式155毫米副炮的初始形态出现在镜头里,跟片头坊之岬海战中已撤掉侧舷副炮,换装大量高炮的外观有明显差异,十足地忠于史实。
本片登场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日本海军的名角——山本五十六、永野修身、大角岑生、岛田繁太郎等,但略让人存疑的是片中的条约派主将永野修身,在历史上其实是典型的舰队派,倒是他的继任者米内光政才是著名的条约派。
除了老戏骨,本片的青年主演们也表现亮眼,奉上了精彩的演绎,相当值得肯定!
前有《男人们的大和》几乎全程回顾了大和号参战后的主要历程,又有《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决战中途岛》,甚至是《宇宙战舰大和号》,一再描绘了战列舰空前绝后的黄昏,探讨这款超级兵器是如何被时代淘汰的。
唯改编自同名漫画的本片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从大和号诞生前的插曲,预言了它与军国日本的结局,并藉此对历史进行了不一样的反思。
“你为什么流泪?
”“我啊……从那艘船身上仿佛看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缩影……”“是啊,它是一艘很棒的船!
正可谓是大日本帝国的象征。
”追求数学之美的櫂直,在故事的结尾,既为将自己亲手缔造的大和送上乌云密布的绝路而流泪,也为要以毁灭才得以惊醒民族的未来而悲痛。
这是一道再伟大的数学家都无法算清楚的题,更没有能一步求解的公式,只有历史中无数沉甸甸的碎片将各式各样的思考留给后人,且让我们铭记住人类那些黑色的过往,以史为鉴,启迪未来。
非常精彩,力荐,已收藏。
看完有些迷茫,像是后人给这艘寄予了厚望的船的沉没编了个悲壮的理由。
就好像是“啊!
我的船沉了!
但是我造它就是为了让它沉的!
它是为了大和民族沉的!
”这种感觉。
有点战争合理化的意思,虽然男主反战。
而且我很好奇他这九年都在军队干嘛了。
感觉从头到尾櫂直都在被忽悠,说到底两边对他说的话我觉得都不能信。
两边对他说的都是很理想化的部分,然后这个数学天才也就信了。。。
就像山本这边也是想发动战争,我觉得藤冈那边也就是想把自己的船造出来。
而且这种片子根本脱不开立场,一直在说不能发动战争,这个时候明明正在和我们战争中啊!!
没在你们那片地方开战就不算战争哈?
气得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全程翻白眼。。。
一直在等着原子弹啥时候来结果没拍啊。。
然后除开一堆眼熟的老演员,还有鹤瓶桑的惊喜出演,我就觉得苏打那个写公式的长镜头好NB啊,这得背多久。
至少我看过的日本二战题材类的电影,都是充满了反战主义思想。
《男人的大和》与这部《阿基米德大战》都复活了大和战舰,日本人心中国家的象征,随着战争沉入海底的碎梦,成为心头永远的遗憾。
战争在一些政客心中是煽动是操控,在普通国民这里就是牺牲是死亡。
时刻思考: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事前漫天的叫嚣(洗脑)和颅内高潮,事后的民族悲剧(炮灰)和家破人亡。
历史的轮回证明,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经验教训。
看过了这部影片,也看了许多影评,允许我列举几个细节,这是若干影评人都忽略了的部分。
1.山本五十六明知男主对战争的消极看法,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
山本五十六隐瞒了航母与战列舰争夺预算的事实,以建造战列舰会引发与美国战争为由劝服男主2.平山造船中将明知男主反对建造大和号战列舰,又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
平山造船中将大意说:每个国家都必然走向战争,大势如此,不如用大和号战列舰绑架日本,以大和号的失败带来的绝望感唤醒国家。
看明白了这两处,就基本明白了影片的脉络:大势所趋的情势下,政客是如何将平民忽悠上他们的战车的,即便是天才也不能例外-君子可欺之以方。
我理解导演的意图就是通过这部影片来剖析日本全民狂热参与二战的成因,洗脑(如桌直的副手),洗脑不成就骗,到最后大家都必须骑上战车,一起走向不归路。
超棒,即保留着漫画的热血感,又有着正剧的严肃感,通过一个计算战舰造价的故事诠释着山本五十六和平贺让的军事理念之争,数学家以为数字中隐藏着世间的真相与正义,却在最终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棋子,以保家卫国名义建造的巨大武器事实上才是促成战争的“元凶”,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大和号建造的意义就是最终被摧毁,战争这场游戏,没有输赢,只有代价。
《从天空上攻击是卑鄙小人所为》
学好数学也没办法改变国家啊
前30分钟后可以关了
难说没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多少还算是精彩。尾崎镜子这种纯真可爱的邻家大小姐形象还真是虚幻啊。Y
6.5-7吧,表演有点太过于用力了
前半太拖,最后三分之一才好看起来。本以为是统计学家的胜利,最后突然变成加速主义者的揽炒……另外这函数过拟合了吧怎么可能error这么小?!我觉得既然船的不同类别差别很大那得用random slope去做。
正如台词所说,小日本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民族。
一路打小怪兽的常规剧情,内容还不合理……要不是大和长门出境我估计就给一星期了。 多铆蒸刚!!!!!!
论装逼还是霓虹人厉害,就像你杀不了我,因为我先自杀了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原来是漫画改编,难怪动漫感这么强,日漫中常见的天才少年热血少年形象。镜头语言上有不少新意,最后一幕中的情节也算是一波三折。不过讲道理开场戏的特效虽然壮观却实在有点假,好强的CG感。
男主表演太弱了,咋咋呼呼傻缺一样。山本后期对项目的支持力度跟前期求贤时的态度太不匹配,永野和山本两个将军未必连个用来参考的军舰图纸和造价方案都搞不定?还要傻缺亲自去测绘。两星给几个为数不多的战争画面,虽然军舰中弹时的反应很不真实,但总体特效尚可。
类似《降临》那样的宿命结尾放战争片里有些新意,明知大和号会遭遇悲剧,但依然要斥巨资建造它,剩下部分就是个二战日本海军航母派和战列舰派之争的《半泽直树》。
最后的反转比较有意思,前面主要看苏打的军装造型和美波的千金造型了,拍的比预想的好很多,山崎贵还是有点能耐的,看日本人自己吐槽自己国家的极端畸形美学还是挺带感的,本质还是个漫改作品,故事背景只是为了给剧情服务的,不用看的太上纲上线…因为这故事真的一点也不现实,就是漫改喜欢塑造的天才少年的那一套罢了…不知道导演有没有看过帝一之国,菅田将晖在男人堆里演戏的时候,就真的跟演其他片子还挺不一样的
一切输赢,都只是代价。
整体不及之前的「永远的0」
7 +。剧本的底非常好。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片。当两个写在历史课本上的名字出现的时候,真实史实结合情节转折,达成了极强的剧作张力。同时这种与当时日本国民性结合的逆向抉择将依托在真实历史上的悲壮性倍加。在还不错的传统类型剧作驱动之后,历史残酷凶险的爪牙撕破表面的类型伪装将动力延续翻转至升华。
制服上身,两个都英气逼人,无所不能
导演塑造数学天才人设形象用的是让演员拿着把卷尺到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