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刚好就到了这个阶段,所以觉得一些细节拍得很好,让人很有代入感。
众生皆苦,有时候不孝是因为分身乏术和穷。
人人都请得起护工,住的起豪华养老院,这类电影也就不存在了。
打三星的原因是我突然发现咱们电影里特别喜欢拍“完美受害人”,片子里这个老奶奶多明白事理啊,不争不抢连冤枉她偷钱也默默忍受了,片尾还要升华一下她有多好。
作为这个年纪的老人,好到不真实了,衰老带来的副作用会有偏执和失智等等,很多家庭矛盾来源于此。
就我前几年在基层,在一些村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情况真的很多,你这头看着老人没人照顾可怜,准备批评子女两句,那头老人媳妇就说她以前是怎么被磋磨的,儿子也跳出来附和说老娘年轻时如何不顾家鬼混。
按现在网民的说法就是“坏人变老了”。
你作为一个外人,能说啥,默默把话咽了下去,和稀泥让子女别过分毕竟是亲妈,至少面子上过得去。
我自己的奶奶病了之后要求子女辞职回家陪伴她,我爸爸也向我抱怨她自私,并发散说她打年轻就自私,小时候半夜醒来,发现她一个人偷偷开小灶。
他小时候长期吃不饱所以长不高……我听完心情复杂,不知道孰对孰错。
人性太复杂了,上一代的亲子关系也是一地鸡毛,只是他们没有机会上网创造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宣泄罢了。
导演要是能拍出来故事的这一面,就能达到四星或者五星了。
老人一人拉扯六个孩子长大,可到头来6个孩子没一人愿意照顾都急着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就连选择养老院都不愿选择市里而是廉价的乡下养老院…声音——该片音乐极具时代特色,片中出现的多首歌曲都是一几年脍炙人口的歌曲,增添了影片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与画面的时代感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音乐的隐喻作用在第一个儿子家时“外面世界”暗喻这长大成人的儿女终究会离家走向远方,也为后面大外孙女像她父亲一样拉着行李箱走向车站去外闯荡做铺垫此时的背景音乐则体现了满怀志向的青年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除此之外各种画外音的使用也暗示这人物的境遇和心理镜头——该片多采用固定镜头加长镜头的方式去拍摄,这种第三人称的纪实视角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当观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去看那时农村生活里家家难念的经、去看人性的纷繁复杂、冷漠无情、阴暗可憎,镜头之内的是一个家庭的琐碎与无奈,可镜头之外却是千千万万户农村家庭的缩影,同时该片演员也并非都是专业演员加以特色的方言,这样的呈现手法与其说是看电影更不如说是看一部老人如何向死亡逼近的纪录片,让人沉浸其中由此反思角度——多采用侧面拍摄还是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可最巧妙的还是背面拍摄的手法,以大儿媳为例摄影机一开始选择从背面和侧面拍摄,而不是直接拍摄正脸甚至只有一个正脸镜头,这恰恰代表着大儿媳这个人物是一类人的缩影,导演通过这一巧妙设计展现了许多类似家庭中的儿媳的人物特点她们从来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具象化的某一种人象征、符号与隐喻——1.“菩萨保佑我的孩子平安”老人在影片中多次拜观音时提到这句话及讽刺有让人心酸,片中老人还多次向儿子询问养老院消息她既期待又不期待,期待不用再在儿女家仰人鼻息,不期待自己在养老院终此一生2.老人不停的发笑,是在子女蛮横的对待自己之后,既是用笑掩饰内心的悲伤与尴尬更是笑自己那无助的没有一丝光亮的老年生活,最后一次笑是在拜完燃烧的蜡烛之后在服下那一把药之前,她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笑了,或许发自内心或许万念俱灭再无牵挂,总之极具反讽意义3.三世同堂下外孙、外孙女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可这微不足道的光亮并不足以让老人对这个家对这个世间有过一丝留恋或许是因为那次跪着被儿媳训斥、或许是因为听见了女儿说自己要是老了就先死绝不当累赘、或许是因为那个被摔碎的观音…4.喜丧,及喜丧的一切流程(具体详见下一段)“何为喜丧?
”是看老人活得长?
是虚情假意立牌坊?
还是终于不用再照顾这样一个“累赘”…影片最后儿女们在老人葬礼上搭建的戏台、吹响的唢呐、邀请的低俗切不堪入目的表演再一次将讽刺二字展现到了极致,看了一些评论说现在有些农村依旧保持着喜丧的风俗习惯,究其根本“喜丧”这种形式本身不是原罪,那些人性背后的冷漠、贫穷产生的愚昧、社会关注不到的阴翳才是我们最应该斥责与反抗的…
中国人总以孝道为美德,但在一个感情健全的人眼中,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就像片中只演了老人人生最后的可怜和子女的不孝,但有谁去看看她前半生是怎么养她六个孩子的?
除去她个人的好坏,那个年代养孩子的最大宗旨就是养“活”,根本没有精神层面的养育。
子女这样对她,多半是她年轻时不好,可是大家看不到。
我辛辛苦苦靠讨饭独自把子女养大了,而后他们各自成家立业,然后我在家带孙子、干点杂活,那点养老金还能给儿孙添补。
只是渐渐地中,更老的我成为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开始像踢皮球一样把我踢来踢去,我成了他们眼里的瘟神!
不过我没有太难过,我的眼泪早已在拉扯他们长大时油尽灯枯,其实我还是有些许安慰的!
儿孙我都见到了,把最后能给他们的也都留给了他们,这样我又少了一丝牵挂。
但我还不想死。
曾经我不愿意去的敬老院,现在它却成为了我唯一可去的地方!
可是那里的床位人满为患,我只能等有人死了才能进去。
进去做什么呢?
进去等死。
终于,那个借我钱的老太婆还是没能再用药续命,估计又是没钱买药了。
那时我恍然大悟:死了好啊!
死了儿孙都解脱了!
还能给像我一样的人腾位子!
那么等我进去,又有多少别人家的儿孙等我的位子?
算了吧!
我哭够了,苦够了,活够了。
末了看到这一幕幕,比唱大戏还精彩,我也笑够了!
那就这样悄悄走吧,无牵无挂!
我的大儿媳妇儿咒骂了我半辈子, 看着她满头白发,我把传家宝---那双见证我这凄苦一生的耳环给了她!
我这轮熬到头了,现在该她了!
撰稿/Lava个人链接https://www.douban.com/people/53072554/ 喜丧,包揽了七年前那届first最重要两个奖项,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农村现实主义家庭片,这几个标签一贴,仿佛在我眼前已经出现了那样一幅画面:封建愚昧却又淳朴的农村人,如《盲山》《盲井》般千钧一力的故事,如《东京物语》之类的家庭片带来的复杂的情感冲击。
一想到这,心里便为《喜丧》打鼓。
我害怕人物落入脸谱化的窠臼里,害怕故事一味地以卖惨来博得观众在评论区扣下“真实”两个字,害怕由于成本过低请不到好演员,导致演员的表演让人出戏。
由此,这部2015年首映,2016年在first大放异彩的片子,一直在我“想看”列表里挤压到今天。
“片尾字幕伴随咕咕鸟叫声缓缓现出,我知道我要写长评。
”这是我在看完后第一时间,在豆瓣写下的一句话,我发现我在一瞬间难以概括出《喜丧》给我的感受,这种失语的瞬间只在为数不多的大师作品身上发生过:《太空漫游》《乡愁》《鲸鱼马戏团》等等。
我可以像报菜名一样列出这些令人敬仰的神片,显然,《喜丧》和他们在某些角度上是相似的。
他没有完全避开我预想的缺点,小演员们的念白感还是很重,有些技术点很糙,人物出场太多且杂乱,几乎舍弃了剪辑的节奏。
但我对几位担任主角的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完成度深感惊讶;导演在不到两个小时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如此众多人物纷繁出场时的脸谱化;多人关系镜头在此类片中常用来大力渲染狗血片段,此片中的关系镜头却削弱了单纯的狗血,给现实主义的表达加上了几尊砝码。
老人自子女决定将她送入养老院以来,经历了和老二一家同住旧房子,到城里老三家借住,再到去摆摊的小姑娘家,最后又回到旧房子的过程。
刚开始老人在旧房子里与二儿媳产生的矛盾是不想被扔到养老院,这其中拜访养老院那段,当着古稀老人的面在门口大谈“等她死”的场景尤其给人强烈冲击。
城里三儿媳极其嫌弃老人的场景和回旧房子被迫住进马圈的几个镜头都给了所有观众很大的冲击力。
剧作上几幕戏都用天真善良的小孩来充当《东京物语》里儿媳的功能,这似乎屡见不鲜。
这样看,好像前文写的狗血和脸谱化的问题并没有减少,那为什么此片给我的感受和其他此类型片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原因大概就是第三段在小女儿家中故事和情感的复杂性。
小女儿显然家境不是那么殷实,从买猪头肉比价,交通工具是三轮,住所之简陋都能觉察一二,但小女儿相比他那些毫无良心的哥哥们显然是善良的,她老伴是那么典型的底层老百姓,贪财却又淳朴。
他可以为了出摊时间短,少赚几块钱和老婆斤斤计较,却也可以为了迎接老人,买平常不舍得吃的猪头肉。
女儿对老人不是没有猜忌和抱怨的,只是相比三儿媳多了体面和孝道。
所有一切三人之间复杂的感受都在丢钱这条线里一以贯之。
穷,所以女婿要精打细算五十块钱;猜忌,所以女儿要小心的问老人真实情况;对子孙真挚的爱,所以老人才要撒谎承认自己拿钱。
而这,才是农村老人和子女最真实的情况,难以割舍的亲情,却又夹杂着无法言说的穷病,不多的几场戏就把人物立住是最展现导演和剧作能力的地方。
老人被三儿媳羞辱 看完一查,发现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不同于去年看到《隐入尘烟》,《喜丧》的表演更能展现出非职业演员的双刃剑。
国内电影演员最常被诟病的地方是话剧感,夸张的,格式化的表演方式让现在的观众感到厌倦,此片则不然。
诚然,小朋友和部分配角在长镜头下尤其显得念白感重,没有节奏,职业演员显然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是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造型和气质明显更贴切,单场戏的还原度更高。
巩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的表演几乎是职业演员演农村人物的教科书,在这往后二十多年都是没有再见到的,即使是去年大受褒奖的海清。
而片中饰演老太太,二儿媳,小女儿的演员却可以作为特型演员,演出极出彩的几段戏。
例如小女儿在老人中风后回去开家庭会议要钱的那场。
六人关系镜头 我们跟随摄影机的视角看到二哥二嫂和小女儿女婿已在堂屋落座,随着二哥二嫂进屋,渐渐形成了这场戏以三个女人为中心的对位关系,小女儿背对摄影机,面对着二嫂和三嫂,我们看着无言的三个男人在画面边缘默默地看着三个女人起争执,但又没有游离出整段戏外。
一直到二嫂和小女儿指着鼻子互骂,我再次感受到这场戏惊人的真实感,争吵中的脏话都是有地方特点的,骂人的节奏都与我印象中农村主妇为了家长里短争吵的样子非常相似。
到最鄙夷老人的三嫂加入骂战,二嫂被打坐在地下,我大受震撼。
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员想要还原这种场面有多难无需言说。
有趣的是,对白中还提到了大哥大姐有寄钱,但直到老太太去世,大哥大姐仍然只是寄钱却从未回家,我更为剧本的贯穿性而感叹。
菩萨和老人的笑。
这是两个反复出现让所有观众都有记忆点的切片,他们形成了很有趣的对位关系,一侧是老人对子女的关心,一侧是老人无奈又伤痛的叹息。
菩萨贯穿始终,高潮点来自二哥摔掉老人的菩萨像,老人又捡起来为儿女祈祷。
老人在中风后的苦笑让人想起《小丑》里华金的表演,每一次笑都有无数种解读方式,但你又可以将老人的情感凝练成:悲痛,讽刺,伤心。
无需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感受。
喜丧?
喜丧!
配乐真棒,在明知这种现实主义必然是以大量对白和环境音作为声音主体情况下,选取的几段流行乐仍旧情感落点很准,明明在街上听起来略显流俗的片段,在影像和故事的双重冲击下焕发出了别样的活力,情感更复杂了。
对剧本的夸赞无需多言。
摄影相对平庸多了,但是长镜,固定镜还是把情感传递到位了。
表意十足的构图 我是山东人,离片子里拍的枣庄农村地理位置并不远,但整个故事让我感觉很遥远,却又有一种我坚信他正在发生的真实感。
当一个人老去,失去自理能力之后,所谓道德赋予的社会责任,即孝道,在慢慢瓦解。
也就是任何家里有一个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累赘”,亲人们照顾她,是出于一种道德责任和亲情,爱在慢慢瓦解。
这是人性里重要的一面,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被“穷”给揭开了。
富裕家庭的老人与年轻人同样也被血脉紧紧相连,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因为照顾老人感到疲倦,也有和老人感情不深的年轻人,比如儿媳、女婿,但是几乎从没有听说任何不赡养老人的富裕家庭。
这都指向了本片的一切前提条件——钱。
它可以带来更多解决方式,让富裕家庭恪守那份基本的孝道,遮住人性里丑恶的一面。
城里和农村差别究竟有多大,我很难回答,也不得而知。
我能明确感受到的是当我看到如今政府部门定义一家人不贫穷的标准时,仍然很震惊于如此低的收入只是让大山里的家庭一年不至于饿肚子,不禁感叹:贫穷似乎一直是一种相对的标准,而一切美好的品质似乎都能够以不贫穷为前提,就像《喜丧》里所有扮着黑脸,以恶人形象示人的角色都可以把邪恶的原因归结为贫穷。
贫穷是病,然而这病,很难治。
刚看完觉得这个电影特别写实,中国式家庭关系问题和人性里的碰撞,着力点都尖锐描绘出来。
难受、冷酷、无奈、悲伤都满足了这个主题,但是总有一丝隐约的不对,当时说不上来,后来想想,是那个80多岁的老母亲的人物刻画问题上来,真的还是落回到与子女的恶劣的对立方,是个圣母的定位。
还是落在了俗套的人物非黑即白的描绘里。
人性应该都是有明暗立体的。
仔细想,一个守寡的年轻母亲,在比子女还要生活艰苦的年代,亲自带大了6个儿女,每天拜佛求子女平安,虔诚善良,处处为子女考虑,还要忍受子女的气,这样的个性的真人,养育出来几个孩子都是无情无义的?
如果生活造就了子女被艰苦生活变得刻薄贪婪,那么她们家族原来生活的环境能更好?
她一个人带着6个孩子的年轻生活就靠这样的温柔性格和条件活到86岁?
恐怕没有点坚硬的特质哪怕是负面的元素都不可能心大的活到80多岁。
孩子的刻薄无情和母亲的宽容卑微形成了极度的对比,不是因为贫穷和老弱病残才能使一个问题变得合理,这就是我觉得古怪的地方。
看那个村庄,多少都带着荒诞的感觉,那么这样一个大度的寡母,怎么适应了生活环境,继续在老年忍受子女的嫌弃和搜刮?
然后再拜佛保他们平安?
子女的嫌恶仅因为经济条件和麻烦,变得如此不堪,不是人的一个两个还说得过去,6个全体都这样是为什么?
如果,这个母亲哪怕在跪拜祈求的时候改为为自己祈求安康、祈求早点去养老院和医院(需要花钱),我都觉得合理多了。
角色自私一点,更合理设计这个电影揭示的人性和矛盾,子女对母亲的苛刻也更有说服性。
以上仅代表个人生活体验和对人性的观察经验。
喜丧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喜丧的含义,它大概是指老人活到很大的岁数然后无疾而终,生前没有遭受什么折磨,相对比较满足没有遗憾的离世,这样的老人去世丧事一般称为喜丧而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与这个电影名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简直是喜丧的对立面。
老人经受的病痛和子女的折磨、孙子的意外车祸离世、重孙的辍学和偷盗、孙媳妇的离家出走和老人最后的服毒自杀,甚至死后的丧礼上的三俗表演都在讽刺片名这个电影牛逼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见过或者听说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在我的家乡的村子里。
真的,每一个细节,什么服毒自杀,虐待老人,子女不孝,子孙意外离世,各种都有对应。
当然这样的情况集于一个人身上,也有可能是剧本的故意为之老人最后动不动就抽动地笑,我猜测是不是类似于《小丑》里的狂笑症?
每当情绪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不是哭而是狂笑,从这样的可能去理解比较好接受,老人的每一个笑都是哭电影的时间应该是2014年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这样一群人过得这样贫困。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不在这里,甚至老人去世也没有回来。
二儿子是破财小学的教师,二儿媳妇烙煎饼;二女儿路边摆摊,女婿开小卖铺;另一个出镜的儿子家里过得相对比较富裕,住楼房,开桑塔纳,家里就一个女儿(猜测可能是公职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我小时候镇上还有敬老院,专门为农村的鳏寡孤独老人设立,后来不知为何没有了,敬老院的地方改成了宅基地盖了房子一开始老人独居摔了,几个子女计划送老人去敬老院,老人不同意,提出了想去子女家里住一住的想法。
而后三个孩子家里都住了一遍,经历了各自家庭的变化,又回到了老二家,最后被安排在了牛棚里,直至自杀也没有去敬老院老人兜兜转转回到老二家,先是在一件破屋里住,二儿子买了好多包红色的报纸包着的老鼠药放在老人的床周围,狭小的空间里放了那么多包,我觉得是二儿子有意为之,想让老人吃老鼠药自杀,最后老人也遂了他的心愿,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晚上的时候二儿子问自己母亲是不是恨他的原因之一二女儿家的孙子开大车跑长途酒驾车祸去世,孙媳妇一边哭一边给老人收拾行李,老人把自己母亲传下来的银手镯给了孙媳妇,说了一句“你还年轻,再找个人吧”,我想她是真心这么想,太苦了,老人自己也是年轻守寡一辈子这么过来的,不想再让孩子如此回到二儿子家里,最后的时候把另一个玉镯子给了二儿媳妇,二儿媳妇的嘴脸瞬间变化,又讽刺又生动老人一辈子信菩萨,每次祈祷都求菩萨保佑孩子,从来不求自己如何老人在三儿子家的时候,孙女平平离家出走去浙江,三儿媳妇质问老人的那个镜头非常巧妙。
第一眼看过去都会以为是老人跪在儿媳妇面前被质问指责,等到儿媳妇被拉来,才能看到老人最开始跪拜的是菩萨老人一生善良,信菩萨,帮助他人,爱子女,不争不吵不闹,最后却落得这样下场。
农村许多老人都有多年的重度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却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些病症的不了解不在意导致老人晚年悲惨没有尊严。
有一种国产片叫做贾樟柯式电影。
这类电影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采取伪纪录片拍摄手法,粗糙的画面,缺失的配乐,缓慢的节奏,处处洋溢着如生活般真实的颗粒感。
这类电影的演员大多数非专业出身,在镜头前满是生涩与惊恐,毫无演技可言,镜头也不会给他们特写,他们面目模糊的如同平凡的你我,但呈现出的那种真实是影帝影后也无法比拟的。
这类电影常常关注现实问题,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受电影节的青睐,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劣根性的窥探欲。
喜欢它的国人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城里人突然吃到窝窝头,那种从地里冒出来的泥土气让他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而讨厌它的人则觉得它过于沉闷无聊,缺少电影应有的质感,那种利用草根演员营造的真实感有些虚假。
不少批评者直言贾樟柯们利用揭露国人的丑态讨外国人的欢心。
今天皮哥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部标准的贾樟柯式电影——《喜丧》这部独立电影斩获了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节两项大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
有贾樟柯的珠玉在前,《喜丧》依然能崭露头角的原因就在于,它关注了一个非常残酷敏感的现实话题:农村老人自杀问题。
同样是处女作,同样是小成本制作,同样调教一群非职业演员。
多年前贾樟柯拍出了《小武》,今天青年导演张涛拍出了《喜丧》,这种能力不容小觑,这份勇气令人钦佩。
影片故事简单:八旬农村老人要被子女送去养老院,养老院床位紧张,在等待期间老人辗转各个子女家,经历了悲欢离合事。
最终当养老院终于空出床位,老人却在临行前夜服药自尽,子女按照习俗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喜丧。
这故事简介乍一看够俗套,老人无人赡养,子女心怀鬼胎这样的戏码在每个都市频道的民生节目里屡见不鲜,要拍出花,拍出深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太追求真实,影片就会沦为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观众容易在子女间的撕逼扯皮中失去耐心,那观感就像看了一个加长版的情感调解节目。
可太追求立意,影片又会脱离观众,成为一部政治正确的新闻专题片,呆板而僵硬。
好在,导演在真实与立意中实现了游刃有余的切换,重复的场景里他在做着变化避免审美疲劳;子女间的冲突他也在做到了层层递进,从开始的小声嘟囔到后来的破口大骂显得水到渠成;而看似客观冷血的镜头也借助一些镜头传递着导演的情绪,比如最后葬礼上的艳舞与老人的遗像。
皮哥分几个关键词和大家陈述本片的各种精妙之处。
关键词1:符号化本片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大部分人只能演自己,很难塑造出复杂的角色,导演扬长避短,把每一个演员按性格符号化,在老娘面前忏悔的大儿子,性格窝囊的二儿子,言语剽悍却贪财的二媳妇,视老人如垃圾的三媳妇,嘴上说孝顺看到老人尿失禁立马退缩的四女儿媳妇….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物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这些演员很多你都记不住他们的面容,却能让我们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就说二媳妇,吵架时的污言秽语,被扇耳光后坐地上嚎啕大哭着实让皮哥吓了一跳,心说这简直不是演的,这是导演偷拍的农村泼妇吧,因为你换专业演员来演,多少都会“端着”,有无法避免的表演痕迹。
而二媳妇的演员她不是演,她自己就是农村妇女,有着这方面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2:齐秦的歌中国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里都有魔幻现实主义痕迹,比如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孙少平梦到自己被外星人抓走的荒诞情节,比如贾樟柯《三峡好人》里出现的UFO与飞走的纪念碑。
《喜丧》里也有体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次出现的齐秦的歌,一次是《张三的歌》,一次是《外面的世界》,一个八旬老太听着齐秦的歌,歌曲唱的是:“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种刻意营造的错位与荒谬展现的是老人面对残酷现实情绪无法释放的悲哀。
关键词3 喜丧本片最大亮点就是标题。
何为喜丧?
《清稗类钞》中“丧祭类”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
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 意思就是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八九十岁,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
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
会停灵三至五日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
看到没,喜丧的唯一的硬性标准就是年纪在八九十岁,至于德高望重、福寿双全、家族兴旺这些都是虚的,谁会和死者去计较。
中国人擅长和稀泥,只要死者死了,年纪够大都往喜丧上靠,那些生前身后的破事自然被掩盖起来。
本片无情掀开这个遮羞布,喜丧不喜恐怕是众多喜丧的真相。
以喜衬悲,让人唏嘘。
特别是老人葬礼上的艳舞,滑稽丑陋不堪入目,躲在镜头背后的导演再也按捺不住愤怒,将全片压抑的情绪开闸释放,人生的悲喜荒凉这一刻一泻千里。
关键词4:笑病影片中最巧妙的剧情在于老太太笑病的设置上,这种苦与笑的反转让反讽的意味更强烈,与片名喜丧(laughing to die)相互呼应,老人面对人生种种的困境,控制不住地发出渗人的笑,这笑更像是一种极端痛苦下的无力反抗,片中她的儿媳一遍遍地咒骂着她,别笑了,有什么好笑的,听着瘆得慌。
在观众听来这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呜咽。
这一创意让皮哥想到了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他的作品《人间喜剧》描尽了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却以喜剧为题目,意味深长。
关键词5:循环本片豆瓣评分7.9,许多批评者诟病的一点就是片子太循规蹈矩,结尾说教意味太浓。
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结尾呼应开头,像小学生写作文一般,束手束脚。
但在皮哥看来,却更有讽刺意义。
影片开头老太太步履蹒跚,摔倒在地;影片结尾,老太太的儿媳妇同样摇摇晃晃出门踹倒在地。
当年对老人恶语相向的媳妇如今也将面临老人凄凉的晚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悲的循环。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老人的子女真的那么罪不可赦吗?
非也,他们同样是被生活蹂躏的可怜人,他们的小恶小抱怨小争执不就是我们身边稀疏平常的现象吗?
想通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循环可能是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样的结尾固然说教色彩浓烈,但颇有一番“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世作用。
我们中国人想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
未来中国将进入老年社会,希望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每个人都老有所养,收获一份有尊严的晚年,百年之后能配得上一次真正的喜丧。
喜丧,看完了。
就first为什么在中国地位还是这么高,因为北影节上影节你能看很多没引进的外国电影,看还没上映的国产电影,但你看不到喜丧,大象,这种无法上映的国产片,first能看,所以它地位高。
b站上其实就有完整版,国家对于流媒体与院线是两种审查方式,流媒体上对于色情与血腥暴力的管控更严,而院线对于意识形态的把控更严,b站上很多社会政治类的视频放在院线是不可能上的,而异形夺命舰的尺度b站也不可能过审,同样,电影还姑且能有不漏点的床戏,b站只能打擦边,在标题上搞搞软色情。
波米评姥姥的外孙,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要进步没进步,要批判没力度。
喜丧未必进步,但它的批判绝对非常有力。
角色都非常老,一个老人是另一个更老的人的女儿,嘴上说着“咱妈都是老毛病,去什么医院”,形成一种非常诡异的效果,仿佛在诅咒自己,嘲讽自己。
现代社会所造成的长寿本身是恐怖的,本身就如同诅咒,你的身体根本不是为你活到90多100多而准备的,牙齿脱落,身体机能退化,整个人是非常无力的。
全是非职业演员,但未必比职业演员好,虽然气质非常棒,完美符合角色,但台词水平就不行,有的人感觉在念稿,而没有融入情景,有时候卡顿也会让人觉得是忘词,虽然现实中说话卡顿很正常,但在电影里就会让人出戏。
喜丧这个片名本身就很有劲,我们的文化最喜欢的就是丧事喜办。
而且对于这种年龄的,就不存在喜丧,要说活够早活够了,只有苦与更苦的区别,没有喜这个概念。
镜头运动的设计,构图,都挺不错,完全不是什么劣质粗糙的电影。
音乐全都是起讽刺效果的,很荒诞滑稽,在一个恐怖片气氛的电影里有种喜剧的味道,还挺有意思的。
虽然这种框线构图还是挺常规,但它确实是一种高效提升画面质感的方法。
特别的真实,农村人就是等拆迁,动不动把死挂在嘴边上,“等我不行了,就买瓶农药,上山上,自己躺着,也不麻烦你们”。
它的惨是平静的,充满铺垫的,与投奔怒海那种洒狗血完全不一样。
敬老院从最开始让人觉得非常悲凉,到最后居然变成了一种期待,而这种敬老院流转的动力,还是靠另一个老太太的死。
绝对是我看到过对中国农村社会最好最真实的展现。
就这个剧本挪到东北,换成东北话,那一模一样,完全成立。
未必每个家庭都是如此,但那种人物状态太真实了,“净说憨话”“咋把传家宝给俺了,还是俺娘好”。
最近看的好电影不少啊,好几部我观影序列里之最的电影,整个人都跟着愉悦起来了。
那场自杀拍的特别仔细,如同周处除三害要被行刑前剃须,老太太用湿毛巾擦了擦脸,用梳子梳了梳头发,照照镜子,再对菩萨拜上三拜,才吞下老鼠药,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那张全家福。
这片把什么“川剧变脸”“坟头蹦迪”这些梗真拍出来了,这就够牛逼了。
苦难的层级完全不一样,中国拍出来的是喜丧,美国拍出来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确实是他们的环境限制了想象力…很多中国导演确实挺喜欢拍中国人信仰缺失这件事,菩萨在本片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全片最暴力的桥段就是摔菩萨,此后老太太只能对着菩萨头祈祷,她一直祈祷的是保佑子女平平安安,可影片最后儿媳摔在地上,真是莫大的嘲讽啊。
那个儿子军团死了,来给送生死合同时,背后糊墙的报纸,标题写着∶孤寡失能老人养老政府“买单”。
7分。
《喜丧》里真实的生活感使我在观影的过程中一度堵的无法呼吸,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和那些无数个在家乡终老的老人们。
如同影片中那个在沙发上铺着白布单独隔离开老人生活区域的儿媳妇一样,年老就如同瘟疫一般被人避之不及。
我上高二那会儿,我奶奶在河南的老家病重,已经不能起身,医院放弃了治疗,希望家人能把奶奶接回家去以好好度过最后的时光。
回去看奶奶的那个时候刚好是夏天,河南老家的夏天蝉声不断,白天非常燥热,大多数人家到了夏天也只有晚上七八点的时间段会出门稍微遛一遛,奶奶所在的医院并没有空调,连电风扇刮出来的风都是热的,上一次见到奶奶是在更遥远的小学时光,对她的印象已经完全模糊,奶奶改嫁过一次,爸爸是她和第一任丈夫所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随着她和第二任丈夫的孩子的诞生,也就是我的二爹,父亲的处境就变的尤为的尴尬,在这样的境况下,父亲在十多岁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家乡,奶奶对父亲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我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和奶奶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虽然之后回家乡过过几次年,但对奶奶的印象只停留在了她是一个会时常给我买零食的老人。
她和二儿子儿媳妇一家子人已经一起住了十余年,而这十余年间,她和父亲的沟通多数也只限于电话和要钱,要来的钱她私藏的并不多,绝大部分都给了二爹全家,这样的行为让我自小对奶奶就有偏见,一直到现在也并没有消除过,我无法谅解她对父亲的漠不关心,但她对二儿子一家全心全意的付出最后遭致的凄凉晚景我也同样无法忘怀。
再一次见到她是多年后在这家医院里,她无法翻身,后背起了疮,我是唯一一个给她送终的孙女,二爹的女儿儿子们自幼在她的庇护下长大,如今重病的消息也没能把他们召回来,比起奶奶从医院被送回二爹家的那段路,那时燥热的夏天更加使人难以忍耐,回家后甚至境况更为糟糕,空调房一直都是家里的儿媳妇和重孙在住,奶奶的房间紧邻着空调房,热气依然整夜蒸腾,那是我二十多年记忆里最无法忘怀的夏天,也就是回家前后几天间,奶奶就在那样的环境下离开了人世。
守灵的时候是妈妈和二爹一起守,到了半夜的时候,二爹却突然害怕了起来,不愿再在棺材边待着,就这样经过一个夜晚,奶奶被匆忙下葬,一路丧乐不断,花钱雇来的人们哭声四起,这个世界又悄然逝去了一位老人。
《喜丧》的议题是好的、少数的、又是有代表性的。导演以年迈待养的老人单点的移动,串起了几家儿女的多点。他们是一个缩影,代表着钱财的困境、留守儿童的困境、代际关系的困境、也可说是中国许多普通人的生存困境。这是中国的荧幕所欠缺的,却也是亟待讨论的。然而尽管本片极力在使用手持镜头、非职业演员等方式去营造一种近于实际的效果,但作者似乎忘了片子的定位始终是一部艺术电影。这便导致了艺术性的宏观架构(养老),与具体故事、人物、台词的纪实行为填充间的断裂,与表演同样生硬的人物活动,致使艺术主题在反复的点题中失去了应有的言外之意。我们借老人的眼睛看到了不同家庭的相同困境,但借被关注的眼睛反观老人,却只看到了一个任人摆布的符号般的弱者。导演试图让观者理解儿女“穷病”的不得已,而观者却只看到了大不孝的纯恶。
你以为的荒谬是别人随时上演的日常。美德这种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4/10
题材分。自杀那段看得太难受了,不过剧本本身实在是欠想法。
内容属于纪录片感的 由于太过真实 让人免不了代入很深(看的时候在济南开往上海的高铁上,窗边飞速闪过很多农村(这利用农村比村庄合适,因为村庄多少有点滤镜渲染)感觉电影里的情节在这些农村里都在上演。想到姥姥娘了
那个笑的设计太牛逼了,完美点题甚至破题
给这个题材鼓励下
即使大量客串演员、低成本,也不至于这样吧。国内的电影也不至于在豆瓣被这样惯着吧。
能看出很重的导演指导表演痕迹,生活其实更戏剧更刁钻。
老太太临走前的那个早上,起床,倒水,抹脸,篦头,照镜,拜佛,服药。破旧的棚子里,晨光从豁口透进来,远处有鸡打鸣和狗的晨吠。生而为人的孤独啊,在这悠然的一幕中,淋漓尽致。
不及格。导演为突出主题,做了不少自作聪明的场景设计,但做得笨手笨脚,而且多半不合常理,比如桂花一手喂牛一手拎着她婆婆的饭。出镜的都是非职业演员,却跟自然主义不沾边,老奶奶一辈子拾垃圾,跟孙女对话却文文绉绉像背书。剧情推进非常不合理,磨叽而且做作,不懂得留白,人物塑造草率,指出谁是坏人很简单,让观众看到各家那本难念的经就难了。
题材较讨巧,手法较陈旧,个人不喜欢,全程也没有对老人的遭遇有过共情,只觉得冗长。
真实的可怕,简直就是我家乡一次又一次发生的事情,老人辛苦一生把儿女抚养成人祈祷他们平平安安,而儿女却想老人早点死。喜丧大概有三重含义吧:喜养老院那位老人的死,喜老太太的死,丧礼办的像喜事。导演在细节上对农村腐朽势力的揭露简直辛辣,老人去每一家都有不同的侧重,最后的宿命循环令人窒息
把养老这种公共和社会责任转嫁到个人,用孝道来规训,电影遗憾没有触碰到更本质的问题,但仅是展现农村老人的真实境况已足够触目惊心。想起之前看过关于农村自杀的研究,老人觉得自己“做不动了”“没用”“不拖累孩子”自杀或被自己孩子他杀的数字惊人。以“有用““没用”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生存价值真是可悲可叹,难怪此地有“你要自由干什么”的诘问
FIRST不SB谁SB
4.5
太惨了挺现实挺真实的但是不好看
生老病穷死,集所有悲剧于一身便是好悲剧吗另外,毁神,丧尊严,说疯话,放乐歌,怎么也成了模板
暮投我儿屋,听坟夜招人。老年好可怕,又在跟着人的过去,还会成为人的未来,一边看电影一边计算自己还有多久变老。唉,活着是一件多么苟且的事,才会让死亡才变得光荣。
简单直接地描绘了农村残酷的现实,简单到一种直接白给的方式,有些桥段会略显套路,却又过分熟悉,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自有体会。直到诡异的笑声出现直接击穿了现实,把观众带到一个更远的位置,看透人生的悲凉。最后风雨欲来,孤儿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