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死亡护理师》这部电影是悬疑推理的故事,不如说是侧重展示纪实的视角吧,算是用比较极端的犯罪案例揭示了养老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也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不太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设计和说教,但是最近一个月参加了两次葬礼,切身感受到了东亚文化对疾病和死亡的忌讳给人造成的矛盾心理,也因此好像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直接的煽情和“呐喊”。
我们有时候承受不了疾病伴随的长久而痛苦的活着,却又很难愿意与死亡和解,这不完全是由人性善恶决定的问题。
社会需要直视老龄化的问题,而对个人来说,更需要的是进行合适的死亡教育,就像了解其他知识一样。
我们需要从生理层面了解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也需要从心理层面了解如何保障病人的尊严、给予他们安全感。
这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更多的是心态上的准备和成熟。
可能最可惜的事就是人还在的时候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问题,假装疾病和死亡都不存在,一边和病人一样痛苦,一边承诺一切都会好的;而人走了却连好好告别都没有学会,前一秒还在号啕大哭,下一秒就安慰自己这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满满的遗憾。
不该是这样的。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这个课题吧。
在观影网站上随手点开的电影,却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
前半部分剧情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犯罪悬疑推理剧,没想到却早早明确了嫌疑人,既然不需要推理,那么剧情将会如何走向?
通过女检察官对男主斯波的审讯,缓缓展开。
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类似的情节,都曾做过类似的逃避的选择,或大或小。
那么就将注定这次审讯会以女检察官失败而结束,因为内心被触动的是女检而非斯波。
回到他们针锋相对的观点。
当思维陷入混乱,时而清醒时而混沌,混沌时生活不能自理,不识世间万物,疯疯癫癫,随地大小便甚至捡起来吃。
清醒时他也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尊严,他也痛苦万分,他也想体面的离去。
那么此时,他要求亲人送自己离开,难道是他想斩断和亲人之间的牵绊吗?
其实对自己对他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我相信大部分亲人都是不舍的、满怀感情的、不厌其烦的(这点在剧中有体现:斯波在对待父亲和被照护的老人时,出了名的热情细心)。
那么在作出抉择时,无论怎样,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而女检察官的观点,则是一贯的高大上伟光正,满嘴的正义和法律。
当然不是说正义和法律不可取,正义和法律是必须要的,否则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
但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大多数人的正义,法律是社会道德的最低线,由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最朴素的正义感汇集而成。
当然,千人千面,情感也不尽相同,当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和现行法律产生龃龉的时候,该何去何从?
是否应该强调个体的思想和人权而弱化国家的公权?
还是应该重视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忽视个体的需求?
中国的法律有一项违法阻却事由叫被害人承诺,意即有了被害人的承诺,那么你在伤害对方后可以不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这一项,也只能承诺轻伤害及以下,不能承诺重伤害,更不能承诺死亡。
这背后的意义当然是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担心出现以承诺之名行谋杀之事。
但在电影里,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清楚的看到斯波父亲是认真的满怀眼泪的恳求斯波让自己体面的离开。
那么此时此刻,该如何看待该行为,该通过何种方式尊重个体的需求,我想是需要每个人思考的。
以上只讨论斯波对其父亲的行为,不讨论斯波对其他被看护老人的行为。
因为剧中没有体现其他老人是否有请求,而且即使有请求,我认为斯波也无权利这么做。
对了,漏了一点,斯波及其父亲当时陷入窘境的另一个原因是,斯波没有收入,父亲的退休金也只有70000日元约3500RMB,挤在一个小公寓内,生活不易寸步难行。
所以,加油搞钱吧。
这个题材我愿先加一星,一个很新的社会话题,对于日本应该是社会大痛点问题个人觉得整个电影真正打动我的是父子相处的戏份。
其他的话,更像是为营造一种探讨的语境。
经对峙之口传达导演的中心思想我更愿意这是一部不是杀人狂魔的审讯故事。
虽然我也不是编剧,但我看的很割裂诶,一开始包装这个杀人犯,有着曲折艰辛的护理父亲故事做背景,又有因此成为社区护工对与之类似处境的人及其体谅,对自己工作着魔的认真,认真到偷听和真心付出,还感染到身边人,有了迷妹。
但最后庭审还是有亲属完全失控,破口大骂,表达没有感同身受,更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大骂主人公是杀人犯诶。
那他到底是真天使,还是只是自我感动的自以为是天使行为的恶魔啊······这点,我没从电影中看清楚同时,剧中说为什么还会连续犯案,他说因为没被抓到····唔,我真的无法感同身受诶,他又不是先天有嗜杀人倾向,没被抓就一直杀的吗?
只是在父亲有寻死意愿,在一种饥寒交迫的状况下,满含亏欠的安乐死了父亲而已。
这是正常人的一种反应啊,本质并不享受杀人的过程啊,他杀人是排斥的痛苦的啊·····怎么过几年就变成了比亲属还亲的护工····同时,还自作主张的杀了41个人(太多了吧·····多少有点自我感动了吧。
我想说,真的有那么多像你主人公一样的极端的案例在你这个社区护工机构吗??
你都在偷听器里听到了老人给子女下达了请让我死的意愿书吗?
没有的话···这真的判断不了你这一单到底正义不正义了哦。
还有甚者,调研不全面,其实没符合“条件”的老人被你为了满足KPI似的,休假就得死1个指标,误杀,最后导致庭上亲属破口大骂,你说不是一厢情愿咱都不相信啊····多多少少主观意识偏差所以综上所述,这个剧就应该去掉连环杀人的设定·····我觉得,主人公从得知父亲得病要陪护开始,就是描写一个本来朝气蓬勃,工作积极,孝顺老人的年轻人,一步一步堕落,到无法工作,领低保金,再到弑父的简单故事,依我看剧里的动人程度,肯定就很好看
几年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原作,从头到尾都很压抑,窒息。
那时候我父亲还在,所以当时我更多的代入的是“被长辈折磨到不像个正常人”的家属,当然我的做法不是去杀人,也不可能杀人,当然也没有被折磨成男主那样,不过是被折磨成抑郁焦虑失眠,甲减,贫血,长期偏头痛……罢了。
就是被折磨得破破烂烂,但还算能活。
谁叫他刚退休就死了呢。
本来是想找部电影哭一哭,结果从头到尾都没哭。
现在再看电影,首先是发现L咋变成了夜神月,其次是两位主演演技都很好,感染力很强。
很能理解松山的角色的心理,虽然我做不到杀掉亲人继续活下去(我以前抑郁很严重的时候的想法是哪天撑不下去了一起去死),但是绝对不会谴责他。
当然杀人是不对的,不鼓吹杀人解决问题。
只是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社会确实是嫌贫爱富。
比如A老人很有钱,那么他可以选择多种养老方式。
有钱人在养老院也过的舒服。
而且晚辈也落得轻松,家里相对会比较和睦。
比如B老人和子女都穷,那么子女可能没钱去请保姆照顾老人,或者也没钱送老人去养老院。
白天工作,晚上照顾老人,甚至有的时候工作都会丢掉。
作为穷人家出生的孩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很窒息。
所以我一直说,我爸没给我欠债就已经对我很好了。
毕竟他活了60年,没钱买房买车,吃我奶奶的住我奶奶的。
真的,没有债务就是顶好的了。
顺便说一些题外话。
有时候我真的很嫉妒有钱人(或许有的人并不能算是非常有钱的人,但要买什么家里都会给钱,不至于买本杂志都要被骂败家,上大学买电子词典都能被说10年),觉得贫富差距,投胎什么的,真是很不公平啊。
所以交友方面,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经济条件普通,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人。
我大学有个闺蜜,她爸爸是黑社会老大,她毕业以后没怎么上过班。
因为人家家里的钱根本花不完,为什么要和普通人一样当牛马被老板宰割呢。
她毕业之后和毕业前一样,对钱没什么概念。
因为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拥有花不完的钱,根本没办法体会普通打工人的辛苦,不懂钱的来之不易。
所以后来也就没怎么联系了。
再说回剧情。
其实我觉得长泽雅美的角色,没必要觉得是自己杀了父亲。
毕竟你想想,她30多岁了,从3岁开始就一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有尽过责任吗?
不过是出了个jing/zi罢了。
当然我觉得最后这段是为了缓和整体剧情而铺设的,用检察官的父亲对照杀人犯的父亲。
看完之后想到我的老后生活,首先先活到退休的年纪再说吧。
这几年好好养身体,在解脱之后多享受几年。
如果真能活到老年,我肯定是住养老院吧。
那时候的养老措施应该也还算成系统了。
年轻的时候好好保养身体也很重要。
我不婚不育,所以不会麻烦任何亲人。
到时候还联不联系都不好说,哈哈哈。
我觉得这样挺好,出钱让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给我服务,不用承受任何精神负担。
至于死这回事,我最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说法:人类从受精卵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走向死亡的。
是一部好看、也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電影雖然講述的是日本高齡化的社會問題,但跟我們也很相關,在我們長大成人的同時,我們的父母也在逐漸老去,會有那麼一天我們會面臨照顧生病父母的議題,如果父母生病狀態不是喪失自理能力、父母有自己的積蓄可以作為長照醫療費用,那可能對晚輩不至於產生太多困擾,但如果沒有時該怎麼辦?
沒有足夠積蓄、不在社會安全網裡的人,未來要怎麼辦呢?看完電影有些沈重,也跟朋友調侃真的要認真儲蓄,存一筆自己的退休金和養老金,在年華老去生病時,還能跟朋友手牽手去住安養院,不造成家人的負擔和累贅,還能有尊嚴的活著,只是有品質的安養中心也要4至5萬元,想想也是筆可觀的費用,預立醫療和遺囑也是需要提早思考的議題。
電影裡有段劇情是獨居老人在家死亡一段時間後才被發現,我也曾親身經歷,家裡樓下有位阿伯年輕時會酗酒、對家人家暴,是整棟樓都知道的麻煩人物,後來他們夫妻離婚、孩子成年後也離家,就剩這位阿伯獨住,我偶爾會在樓梯間看到他,直到有陣子我們在陽台,樓梯聞到惡臭味,才發現阿伯在家死亡1-2週才被發現,印象中那段時間自己很害怕,想像有個人死在自己下方的房間很恐怖,我很難忘記那股屍臭味,以及後來為了遮蓋臭味的爽身粉味道。
但願我們的世界不是杳無人煙,一個人孤單的離開。
男主可以说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了,辞去工作,减衣缩食,每天照顾时而痴呆时而清醒的老爷子。
三年,三年啊!
最后老父亲哭着求儿子杀了他。
我拳头紧了好吗!
儿子为你付出了那么多!
你最后还要把儿子变成杀人犯!
你要死自己死啊!
说没有能力?
实在想死翻个身把自己闷死也可以。
(剧情只是说他腰受伤了,不是全身瘫痪)即便如此,儿子还是选择帮他,而且选择尽量少痛苦的方式。
他真的是很温柔的人。
电影的前半段基本都是事实描述,请不要期待有悬疑片的反转之类的。
进度条过半“L”和检察官的对话才是正片,两位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棒了,感觉不像在看电影一样。
泪点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类总会经历和面对的。
对我个人感触点太多了,一位癌症晚期家属(单亲家庭且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帮忙的亲戚),目前已“解脱”。
但和最亲的人的羁绊是一辈子的,同时也很庆幸ta走的时候没有很痛苦,自己也尽全力陪护了2年。
还是好好的尽可能把现在现在的日子过的快乐点,另外希望安乐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最近突然就开始思考有关家庭、家人的事,一想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司用3-5年为单位做目标计划,人生用10年为单位来衡量,年纪越大越发现其实20年的单位才是如常。
而我们短暂的一生,也只有4个20年的里程碑。
生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死亡却是不得已,不受控那般丧失对人生的掌控力,丧失对一生的记忆。
古话说“养儿防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枷锁,但这也许就是家人之间的牵绊和责任。
妈妈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人,而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能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才知道这样长年累月的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伴侣。
“伴侣”这个词可能比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词汇更准确。
选择一个人意味着选择承担必定会发生的这一切——要面对丧失行动力最失去尊严的一面,要面对最不受控制的一面,以及繁琐且不能摆脱的照料。
谁和谁在一起,无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给我添的麻烦,即便是痛苦的,因为想你在一起,而愿意去承受未来的这份痛苦。
”看完电影只想和爸妈在一起。
我们终究都会迈向这份不得已,但无妄这一生来到世界走一遭,相遇相爱共同快乐和拥有过彼此。
戴在大友妈妈脖子上的十字架墙上反射窗户形成的十字架检查官大友读教会学校的背景斯波床头的圣经没有最终审判的结局我相信导演试图在影片里开启一个关于罪的讨论检察官大友最终在监狱与斯波的对话让人开始意识到虽然斯波在现实世界的律法下犯了重罪,但身为检查官的大友在面对孤独死的父亲时同样无法逃脱内心的不断谴责。
从某种程度上影片的观众通过检察官大友的自述开始感到并没有触犯现实法律的大友在行为和心灵上反而不如犯了重罪的斯波。
影片通过大友和斯波的几次单独对话将什么是罪思考以及检察官大友认识自身也同样犯罪的过程徐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可谓是用心良苦。
在领先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东北,我身边就有两起老人把两个女儿(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媳妇)活活耗死的!
这两个老人都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但身强力壮(矛盾的描述却是事实),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每天晚上隔俩小时哭号一次,每次一个多小时,左邻右舍深受其害,从小时候被欺负到骂土匪鬼子再到死了好几年的故人再到丈夫子女(俩老人都是老太太),骂了个遍!
照顾老人的两个女人也都60多了,20多年没有一天的安稳觉,没有假日,没有休息!
老人吃饱了就骂你,饿了就低三下四求你,你强硬一下她先服软,然后拉床上吐沙发上故意折磨你!
只要有外人来,必须告你的状!
街道社工每年重阳春节上门探望,送米送油就赶紧溜,生怕被拽住能大舌头呜噜呜噜说一天,哭天喊地抹脖子,满面油光、声若洪钟地声称遭到了虐待!
奇怪的是嗓子就是喊不坏!
街坊都说,那个儿媳妇受尽磨难而死,终了体重不到八十斤,她居然还能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的一条腿都比儿媳妇全身重!
感恩?
屁!
老太太半夜骂的人里,又多了一个死人成为她的“骂材”罢了!
请保姆?
呃。。。
女儿和媳妇在人家眼里都跟奴隶似的,要是保姆……得成啥了啊?
这样的老人也没多少退休金。
这俩老太太最后都是22年末的“放开”带走了。。。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此类故事只多不少。
本片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不由得联想起12的片子《爱》,和《爱》相比,本片观点交锋太过于显露,以含蓄著称的日式风格这次不含蓄了,或许现实已经让人们含蓄不起来了。
溫吞到爆炸。本來想看喜歡的cast互飚演技,也確實更想跟松山研一和鈴鹿央士(西裝.ver)3P……但真的就陳舊無比,長澤女士像是從上季elpis(還沒看,但想象裡都比這片銳利得多)串場過來隨便拍拍一樣,松山研一在覺得“好帥”之餘被劇情拖得像是花小雕一樣,結果最後大飚演技的居然是柄本明…………其實這個議題聊到最後都只能聊演員,已經足以說明它的失敗了吧……………………2.5歸2。
原著细节比较丰富,电影戏剧冲突不够,有点无聊。
不好看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早已病入膏肓,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此类片子基本意不在表现杀人者的恶贯满盈或者穷凶极恶,其切入点都放在如何面对老年病患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题材是很沉重,没有简单的黑白对错能解释。但本片的倾向过于明显偏向杀了42个老人的护工,检察官被逼问得无言以对,杀人者振振有词只能说明日本人对于剥夺对社会毫无价值人群的理念如同鬼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万恶。垂垂老人在病痛中低质量地挣扎存活,下一代人不仅要工作赚钱还要全身心照顾病人,面对不能自理的亲人坚持不懈地尽孝是需要大的坚韧和信念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也许是很多人面临的选择,但不是以剥夺生命来一了百了逃避问题,一个发达的文明应该有体制保障与措施来解决困境。如果大家都以底层的劳累杀死亲人逃避责任,在儒家思想浸淫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是永远不能接受的。
SIFF 25th。现实伦理恐怖片之《如何保障卧床老人与子女共同拥有高质量生活》、《如何体面地老去离开》,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写照。看的时候浮想联翩,忍不住代入,太窒息了。但是片子本身乏善可陈了,抛开讨论的深度和维度,有些手法让人过于难受了。男主演技超神。
看的我感慨万千,真希望我迟暮之时能遇到死亡护理师,我会真心的感谢他。
hkiff乏善可陈
还在“安全地带”的时间和立场看的 以后会怎么样呢?就像检察官助理说的 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
不算悬疑片,对社会议题的切入很好,其实我更想知道斯波最后被判了什么刑(看到原著作者是叶真中显的时候我怎么毫不意外呢)
#SIFF2023 @大光明 一上来男主姓shiba字幕打斯波,我和intj一起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结果人家真的姓斯波。狗莓拿塞!
人只活那几年
按照原著拍很难吗?
34。表达跑题了,本意是抛出老龄化社会护理问题,却完全侧重于拍摄谋杀还是解脱的价值判断,一如片中强行拉司法追诉和私刑作正当性类比的台词一样,中二气爆表,这根本敲不醒「安全地带」,反而会被奉劝多读点思想;简介页“悬疑重重、柳暗花明的精彩故事”之描述是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它只是把演员置于固定的(提审)位置,硬读原著剧本罢了,肤浅到不像日本作者能写出的东西,更像社运领袖杜撰的演讲稿;片中有个叫百花的小姑娘,带回痴呆父亲的选景都和《百花》里一模一样。短发长泽真就是梁咏琪,可惜在这套丧失说服力的戏里她表情戏有多努力,呈现效果就有多尴尬。
很沉重很压抑,男主的做法其实很难判断对错,作为那些每天饱受失智老人身体和心灵双重摧残的家庭,他们肯定是感觉解脱了,但是从法律上来说,不能私自剥夺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个世纪难题。
題材是好題材,可是給拍爛了,主題的表達全靠演員超長超長的說教性質台詞。 屬於睡醒了還能繼續看明白,但味同嚼蠟的電影。
不如原作
稍微探讨了一些问题指向老龄化社会的痛点。虽然说松山的护理师斯波是带着使命杀害老年人,并将其所作所为解释成掉入护理深渊家庭的救赎,但是每个人的痛苦阈值不一样,而以神为名决定人的生死就很傲慢,最终也站不住脚;长泽的检察官这个角色的设置相当矫揉造作,从驳斥斯波到共情斯波都相当苍白无力,碰撞不出什么对于老人的生死争论拉扯。两种人的对话——一个是凶手的自诩正义,一个是司法人员的无用同情,隔着玻璃,儿子杀死父亲,女儿远离父亲,最终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懵懂地抚摸哭泣的女儿——都属于在情感宣泄的表述方式。用尼采的话「应该有行动的地方却只有反应。」日本近三成的老龄人口,拥有长久堆积的结构性顽疾。老后生死的纠葛,要如何去做?
[爱壹帆]看到开头就猜到故事发展的影片,安乐死题材,lost care。并没有更深,对此题材更感兴趣的我更推直接看新闻或者小雀斑和劳模姐的那部剧。长泽雅美没救成功。
要是有办法,谁会走到那一步。。。
好题材,片子看的挺舒服的节奏,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有些浮于表面。|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