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忍不住了,韩国电影实在是太牛逼了。
固执如我者愿意承认这一点确实是不大容易的。
但是在最近追看了一系列的韩片之后这使我意识到这已经是不争之事实了。
一个人口仅相当于中国一中型省的国家的电影工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能够迅速崛起决不是奇迹二字能够形容的。
跟当年的香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商业片,类型片的成就仿佛一夜之间走红亚洲甚至世界,哦,还有他们的那些唯美情色片,简直就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之必备……其实这些只是在看了《九岁人生》之后顺带出来的一些感触,这种片子在中国估计连通过审查都够呛,电影局的人肯定会说这片子的思想导向有问题,是变相的鼓励早恋。
靠,真不知谁发明早恋这个词的,真是害死人了。
影片依然是很韩国的风格,比如刚开场那个五年级的小混混一手插兜一手忽悠的造型简直就是韩国教科书式的混混造型,真是化成灰都认得出来。
也就是这种很有亲和力的风格使韩国电影逐渐走向世界的吧!
由于地点是乡下,所以画面干净纯朴而略显怀旧。
故事的主线其实就是一个家境贫寒但是懂事孝顺的九岁小男孩白友明跟从汉城来的有点高傲炫耀的漂亮女孩张温琳的感情历程,不过这感情也是纯洁得一塌糊涂,除了最后告别的那个吻之外他们好像连手都没牵过。
这看似简单的情节但是在细节处确显示着个性,让你不那么容易忘记,甚至会被感动。
单纯懵懂的少年们,玩玩闹闹,嘻嘻哈哈。
韩国校园里的老师还是那么的爱用体罚,而且很是别出心裁颇有无厘头潜质。
虽然国家,种族,环境不一样,可童年确是何其相似,虽然家境有所不同,但都是一样的单纯懵懂。
即使是谎言也不过是小小童心的体现。
我还是很不见好就收的想象他们的将来,我想他们还会一直保持联系吗?
小男孩以后会不会读大学时考到汉城去?
他们还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我九岁以前认识的人里面除了家人之外还现在还经常联系的好像只有一两个了,偶尔提及某个小学同学也好像是在说一个从来没认识过的人一样,根本不像是曾经每周有六天都待在同一个教室里六年的人(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双休日)。
人生际遇!
人海茫茫!!
人情冷暖!!!
所以我最有感触的话确来源于那个陷入单恋的老师说的:“你知道为什么分别会让人伤感吗?
因为当某人离去的时候即使你想为他做些什么也无能为力了。
”友明听完这句话之后就跑到即将回汉城的温琳家门口,告诉她那封未署名的情书使自己写的,然后就有了那个吻。
年幼的小男主演就已经知道“男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护女人”了,我想这句话会让很多成年人汗颜的。
九岁的人生,纯真的爱情。
在这寒冷的冬夜里看了这部暖暖的电影,想起了孩童时代喜欢的那个女孩,偷偷地亲过她的文具盒,放学回家路上默默地跟在她后面,干过好多这样那样的傻事,现在想来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看到禹民妈妈打孩子的那一幕真让人心酸,母子抱在一起时感动到泪奔,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以为是自己的内心变得跟石头一样硬了,很庆幸不是。
小时候家里很穷,比电影里禹民家好不了太多,妈妈很辛苦,可惜我没有禹民那样从小懂事,小时候也从来没有为妈妈做过什么特别的事,还好也一直没有让妈妈多费心。
现在长大了,我会好好爱她,尽自己所能对妈妈好。
这并不是一篇影评,只是记录自己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因为短评字数限制,只好改成影评,希望没有浪费网友时间来看我个人观影感受的记录。
禹民是一个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生长在乡下。
当别的孩子都在玩耍时,他却卖冰激凌,给人清洁房子做零活攒钱。
他的愿望是给因工误伤眼睛的妈妈买一副眼镜,以避免妈妈遭受旁人异样的目光。
班里来了一位从首尔转学的女生雨琳,漂亮又有气质的女孩一下子吸引了禹民。
大城市来的新生,给乡下学校带来了许多新鲜感,同时也破坏了已有的秩序。
金福因禹民对雨琳的好感而不满,两个女孩之间时有冲突;树林里,男孩子们为了争“老大”的位置打得头破血流;逢迎领导,却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的老师;因爱情的失意而轻生的男青年……男孩禹民的九岁人生就在这些打闹调和感悟中成长。
如果说青春片里展现的是我们朝气蓬勃追求爱情策马奔腾的青葱岁月,那么《九岁人生》则是青春期前的情窦初开,要靠打斗宣泄的荷尔蒙,和怀着小小梦想的储蓄罐。
我们的九岁,和禹民一样。
那个年纪懵懵懂懂,质朴又笨拙。
想法和行为都很单纯,看到喜欢的小女生,会偷偷的塞根本称不上情书的纸条,然后马上被公之于众,遭同学们嘲笑,最后双方成为同学们心中默认的一对儿。
学校的礼堂,下课成为男孩子们的决斗场,聚众打架是家常便饭。
山林河边虽然远,却阻挡不了野孩子们的好奇心。
老师的教鞭,繁重的家务,朝夕不离的伙伴,被人误会的委屈,潺潺流水的小溪……所有这些,如同禹民的九岁一样,构成了我们记忆里最深刻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能够找到很多童年时的影子,小孩子的感情表达最为直接,经常拉帮结派,今天和你好,明天就不和你好了,看后让人不觉得发笑,太过真实。
男主角利民家里很穷,父亲每日辛苦工作,母亲因为工作时失去了一只眼睛,整日待在家里,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身上。
好在利民虽然顽皮,却非常懂事,特别是对母亲,他觉得非常心疼,想自己攒钱给母亲买个墨镜,于是便卖冰淇淋、帮别人打零工攒钱。
其实利民的善良可以说是家庭遗传,他的父亲忠厚勤勉,每天都会帮邻居挑水,还教育利民男人就要照顾女人。
利民的母亲是个很温柔的人,面对不幸也从不抱怨,让利民多带些饭和伙伴分享,教育儿子男子汉不要小气,即使家里在困难也不让利民操心钱的事,在利民抱怨妹妹走得慢的时候,母亲会为妹妹解释:“她已经很努力的在走了”。
在看到利民的鞋子破了洞的时候,立刻带着利民去买新鞋,虽然最后没有买成,却用行动告诉儿子要体面。
看到他们不禁想到,钱可以为家庭带来物质上的享受,但绝不是家庭幸福的决定因素。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班上从首尔转来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玉莲,她和班上其他的女孩子都不一样,穿的漂漂亮亮,长得也好看,竟然打动了利民的心。
两个人成为同桌以后,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那封被玉莲交给老师的情书、利民生气后弄坏的皮鞋、追兔子落水后的相救,最后成了很好的朋友。
里面有很多情节让人觉得好笑,比如利民怕难为情不在教室吃饭、明明外面下雨了却故作沉稳的走回教室、两个小女孩打架会不问缘由的推到自己的好朋友维护玉莲,看的时候很气,明明是玉莲先动得手。
两个小演员在影片中的表演很出彩,同时其他配角小演员也不逊色,特别是利民的好朋友金福和基石,金福应该是喜欢利民的,但是看着利民喜欢玉莲,心生嫉妒,处处找玉莲的麻烦,同时她也是善良的,为了利民答应答应保守秘密,最后听到玉莲说出真相难过的落泪。
其实里面让人感动的是利民和基石的友情,基石总是陪伴在利民的左右,能够看穿里面的小心思,知道他喜欢玉莲故意试探、心疼他为了给母亲买眼镜四处工作,对利民的决定也处处维护。
里面有一个情节是当利民请求其他两个女孩子保守玉莲的秘密时,基石问到:“利民,你不问我吗?
”利民笃定的答道:“基石,我从来都不担心你”。
这是孩子之间最高级的友情了吧,我的心思你都懂,也会一直支持。
看完后就觉得不光是现在的小学生很早熟,04年韩国的小学生也是如此的早熟。
回想我小学的时候其实好像也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懂但是都藏在心里。
会暗恋,会去撒谎说自己家里如何有钱,有个在美国的爸爸,自己要去新加坡读书…小孩子不懂什么叫做攀比和虚荣心,只知道不想让其他的同学看不起自己。
我们最直接接触的东西,就可以一下子就学会。
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实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最初都决定了我们的一些未来,但一生的路很长,我们也拿不准就不会堕落,也说不准不会改变。
虽然小时候就总会评判这个小朋友到底好不好,未来会不会有出息,但如果一直跟随他的脚步去看他的初中高中大学那些历程,又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会改变,他会迷茫,他会起起落落,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
从小学到现在24岁的我,我此刻是多么想逃避现实,躺在公租屋的床上,我敲打着这些字。
因为第一遍的失误,错把大完一大半的文章给删掉了,心里难受。
然后现在打第二遍,又写的多少和第一遍有很大的区别。
人的一生只能过一次,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完全不可能跟第一遍一模一样。
我很想去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就像小时候恨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而我现在渴望改变生活。
小时候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远走高飞,而长大了在异地他乡却是渴望逃避生活,离开世俗一了百了。
就好像我一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没有很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里面的很多地方编的太不细节了,小孩子的世界很多东西都要突出真实和细节才会更打动人,编剧和导演这点就做的不是很好,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很出彩。
只能算还行。
而导演好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我爱研究的电影开场,这个导演就在开场上挺出彩的。
用轻快的钢琴音乐和水彩油画代入故事。
让人与电影九岁人生相结合毫无违和感。
然后是三个小主人公那段真的很表现三个人的性格特征,让人觉得很有趣,一下子也就区别开了每个人的个性。
但导儿会犯的一点是,他不会一直把这点描绘的很持续,感觉刚开始有特色了,就把剪掉了,刚开始有些味道了,就用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给切段。
没有抓住亮点一直放大,而是拍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东西去盖住了美的地方。
举个例子吧。
在女一出场的那个场景,三个主人公因为互相抄作业罚叼着鞋子跪在走廊上那个画面很美很有趣,但当女一准备出场前,设计的动作太累赘了,中间的男生先看到,然后一边一边的去叫其他两个小伙伴往那边看。
整个过程太长乏味不利索。
干嘛不直接中间那个小男孩直接两只手去转旁边小伙伴的头一起慢镜头特写眼神往女一的方向切过去。
那些琐碎的动作加镜头切到中景,都让人少了一丝期待的节奏。
女一的美拍的也没有那么让人心动。
男一的眼神倒是挺到位的,这点给个肯定。
女一的性格设计这块,并不是很让人讨喜,就算最后她来了一段自白也依旧不是让人很讨喜。
所以编剧这块真应该把女一的性格特点写的更有趣一些,女一表现的也更个性中带着正能量一些才行。
片中不少孩子打架,直接就跟成年人一样上巴掌的,太虐心了,看的一点都没有孩子的感觉,所以这块也让人对整个影片有些失望。
还有妈妈带男主去买鞋,那个商店店长真的就是因为看到妈妈的眼睛就不卖鞋子给他们了吗?
莫名其妙,这难道有什么内涵吗?
剧情中还设定了一对有感情纠葛的老师,我在想是不是导演想用他们来体现一个反面现实教材来衬托小主人公爱情的纯真?
反正他们这边我总是没看懂,钢琴老师为啥对那个男老师有关心却拒绝他?
那个男老师为什么最后要自杀,这些都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他们的出现可以推进一些剧情的发展,但就算是最小的人物也要有个主线任务,他们的主线任务就必须要编剧更具体的表现。
整个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妈妈因为发现男主去打工赚外快责备他拿竹签抽他腿那个片段。
孩子的委屈与眼泪,委屈勾起了我的同情心,委屈让我想起自己受的委屈。
还有一点我也是一直耿耿于怀,那个经常跟男一一起玩的女二,为什么在男一一次又一次的不护着她当她面维护女一后依旧护着男一。
如果导演镜头一直都捕捉这些,那最后结尾也要有个对她的表述结局啊,要不然这段感情线也就莫名其妙不了了之了。
很喜欢结局的那场雪,意味着男一在困境中又长大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九岁的孩子会思考,承受本不该在这个年龄就有的压力。
孩子的天性是单纯的,就算显现出九岁不该有的成熟。
1、对妈妈的爱。
九岁的为民就已经会替妈妈着想,会顾及到妈妈的感受。
在买鞋的商店里,妈妈的眼睛受到店家的冷落,甚至驱赶,就在妈妈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奚落而恍惚之时,为民忽然紧紧牵住妈妈的手,让妈妈倍感温暖,这一镜头也深深感动了我。
为了给妈妈买一副墨镜,他瞒着妈妈去做童工,被妈妈发现后,在妈妈的惩罚面前为民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爱,小小的年纪却已将保护妈妈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份爱,这样的母子情深让人动容。
2、对同桌的仰慕之爱。
九岁的世界里就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对一个刁蛮但内心脆弱的富家小同学,为民体现出的是包容和保护。
在短暂的学习生活中,互生情愫。
为爱体现出的那份勇敢,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无法匹及的。
最后离别时的那个吻,震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九岁的感情,遥居两地,最后是否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九岁,一个天真无知的年龄,而在主人公的世界里,确已能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他的世界里充满爱,纯纯的……PS:友情,主人公对友伴的一句话:对你,我从不担心。
这也深深感动了我,很相信,他们之间的友情,一定是久远可靠。
对于生活我们需要太多的勇气,有些事如果暂时无法面对,那么请原谅偶尔小小的谎言和逃避,待到云开月明我再敞开心扉,任你责骂。
韩国电影似乎一直脱离不了细腻柔美的艺术基因,就如同印度无法摆脱歌舞的窠臼一样。
即使是一部描写小孩情感的故事——《九岁人生》,也要把它装扮的轻柔唯美,甚至连行为举止和台词设置都主观的带有成人的习惯。
没有体现最本质最纯真的童性成了这部电影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雨莲第一个回头的镜头特写,到她接触利民的前一个小时的时间,每一个动作都有很多不该属于那个年纪的“成熟”,同样利民也是。
雨莲的成熟在于她过早的学会了看轻他人,过早的能够把人和人通过外表和行为分开,说了这么多我只是竭力避免用“世俗”这个字眼来形容一个小女孩,诚然这一切在最后都得以解释——在父亲离去的伤痕洼地迟迟无法爬出来,因为爱加重了他对父亲的怨,而正因为此使她过早的明白什么是痛,让她无法更好的接纳这个世界。
存在于孩童的世界里,她是那么的孤傲和与众不同,谎言成了她逃避过去与融入现在的最好方式。
身处寒门的利民,他的成熟更多的体现在体谅、担当和勇敢之中,而这些“早熟”的因子全然形成于其捉襟见肘的家庭环境。
也许那双淡定而又坚毅的眼神是每个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安全感的泉源,可似乎它刻画在一个九岁孩子的脸上有点着急了。
不同的家庭成就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无法抉择,也许是这样才冥冥中促成了他们的心有灵犀。
一个性格乖张的女孩,也只能有那个温柔体贴的男孩来包容她。
利民从初次见面就喜欢上雨莲,虽然在朋友面前极力否认,背后还是忍不住写了一封匿名情书。
情窦初开的情状鱼跃而出,经历过的人都能明了其中的酸甜,那么究竟什么是燃发这情感的火苗,是她的与众不同?
干净整洁?
美丽高贵?
似乎都能说得通,却没有一个能说的清。
哪怕你能够把当事人拖出来,给他一生的时间也说不清这个问题。
感情的流域都会遇到波折,这是人间所有美好的事物的通病,如同美丽的花朵总会带着几根刺,难以触及的都是最刻骨铭心的。
从雨莲不知趣的把情书“上缴”,到小树林里利民弄坏她的皮鞋,再到最后舍身相救,可以说平庸也可以说甜蜜,同样的故事配着不同的人和情演绎的效果大相径庭,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单纯还有任性,这就是人类最初始的性格,也因如此让我们这些过来可以看见曾经的自己,说句矫情的——遗失的美好。
雨莲要离开,利民在她家门口而不愿进去,不为别的,只为那封匿名的情书正名,是的,每个人都是需要有积蓄勇气的时间,直到离开他才有勇气说出口。
同样遗憾的不仅是他们有情却无法在一起,而是利民的勇气也仅仅到“放肆”的亲了雨莲一下,然后拔腿就跑,或许没人甘愿只在心爱的人脸上轻轻一吻,面对注定的分离和未知的明天,转身离去只是另一种接受的方式。
其实故事到现在我都没打算给太高的评价,尤其是那个美丽却很孤傲的小女孩。
也许编剧也有同感,最后雨莲送给了利民一个无论如何也拒绝不了的礼物——一副眼镜。
那是利民一直努力却得不到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送了一份对方最心仪的礼物,而是雨莲能够体会到利民的感情,能够站在利民的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窥伺现实,同时申明“即使我只是你生命中的第二位,我也毫无怨言”,爱屋及乌,亦或者盲目,总之他的幸福和快乐对她来说是最大的心愿,那副眼镜是一个女孩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屋,走向阳光,敞开心扉后的最好也是最美的体现,故事至此给了九岁人生一个美满的告别,也许你会说“有情人”不能眷属是一种遗憾,我也不否认,但是即使给他们继续相处的时间和机会又能如何,白头偕老?
开放的结尾给了观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空间是巨大的,每个人都会给他们设定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在这个臆想中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也会同意因之美好,你懂得了什么该珍惜什么是你所期望的。
另一方面,故事只需要交代九岁的人生,它是一段时间,也是一段人生,关于成长、关于接受、放于释然、关于爱、关于亲情,还有最终的抉择,这已然是完整的一生,至于结束,那是生命必然的经历,只是到了那个时刻你能够坦然无悔的面对一切才最珍贵,才不枉此生,才不枉一路陪伴你的人。
起初看这这部片子的名字,以为又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孩子,所以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邪恶的推测着剧情,去小河边救落水的女孩,我会推测男孩遭遇不幸,下山帮助送情书会推测半路跌入山谷,看到大孩子打他,我会推测可能被打伤然后被查出患有某种绝症疾病,是脑袋里太能想象了,还是我满脑子占据了各种套路。
还好,剧情并非我想的这般,而是有着温情的一面,太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格外的心疼,这个小小少年,为了给患眼疾的母亲买一副眼镜而打起了童工,什么脏活都肯干,鞋磨破了脚可却舍不得跟家里人说,都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小小少年的他,背负了那么多的情感在心里,所以才会格外懂得别人的难处。
在影片中一直穿插着一个青年对一名女教师的爱,我起初没有看太懂,想着为何不去自己表白,总说人家女教师肤浅,可是自己又做了什么,直到结尾我才知道,他死了。
是不是一开始他就知道他的病情,还是出了什么事故,电影了没有交代,但是他对小男孩说了很多的话,也间接的改变了小男孩子胆小的性格,让小孩子把爱表达出来。
记得范玮琪有一首歌《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里面有几句歌词是这样写的,第一次见你不太顺眼,谁知道后来关系那么密切,我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却能把秋天变成夏天,你拖我离我一场爱的风雪,我陪你逃出一场梦的断裂,遇到一个人然后生命全改变....影片中的波澜也是从一个从汉城转来的一个女孩说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轨迹,可是如果都是按照自己的轨迹来生活,天下会不会就不会有故事了,男孩和女孩本来在不同的世界,可是短暂的交集,让他们彼此化解了内心的脆弱,也揭示了人类最真挚的爱。
这部影片简单的叙事,可是我还是频频落泪,有些故事就是这样,你以为你看透了,可是却被深入其中,大胆的说出爱,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懂的爱,所以才更慈悲。
小男孩生活虽然贫瘠,可是他善良的父母是他最好的老师,孩子很诚实不懂得世故,而反观大人的世界呀,按照自己判断的教书老师,本该教书育人,正确引导,可是误判和打骂,让我看的头皮发麻。
故事被我说的有点散,自己也没能讲述的更加精彩,总之因为有爱,所以才能更懂得爱。
禹民家庭贫困,父母却宽厚,仁爱,这非常令自己惊讶,生活在那样一个困窘状态下的夫妻两,却能拥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妈妈给带的便当总是塞得满满的,小禹民心疼,不想和同伴分享,妈妈却告诉他为父母考虑太多,会使你变得吝啬;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的辛苦工作,可是每次打水的时候,还热心的帮助邻居。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生活在温暖里的禹民,性格也是宽厚的仁爱的。
虽然禹民因为情书被发现,当众出了丑,还由于各种原因挨了打。
但当雨林因为追兔子而掉进河里的时候,他还是不计前嫌,毫不犹豫的跳下水去救她;当金福询问雨琳妈妈,得知雨琳并未去过美国,没有美国的爸爸,也无任何美国的东西时,还要求小伙伴替雨琳保守秘密,极力维护雨琳在同学中的形象。
卖爆米花的叔叔,也是那么善良,乐善好施,用爆米花,哄放学归来闷闷不乐的金福他们。
贫穷的人,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吝啬,贫穷的现实并未泯灭他们善良敦厚的心。
如果父母常对孩子说:“一个小孩子,能懂什么?
”那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很多事情,小孩子不但懂,而且可能比大人懂得更多。
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你想象的丰富多彩。
来自豆瓣 《 九岁人生》海报韩国电影《九岁人生》将永民攒钱为母亲买眼镜和他与雨莲的懵懂之情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刻画了以永民和雨莲为首的一群九岁孩子的温情故事,是一部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经典之作。
家境贫寒的永民一直想为患有眼病的母亲买一副眼镜,尤其是他亲眼看见母亲遭遇鞋店老板的歧视之后,他更加想为母亲买一副眼镜,于是他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做起了童工。
卖冰淇淋、替人数粪担、帮人送信等,虽然每次他都小心翼翼地把攒的钱放在室外的一个秘密罐子里,但做童工这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
母亲不想永民因为赚钱耽误学习,因此狠狠抽打永民,满腹委屈的永民疼痛难忍,向母亲哭诉,自己想攒钱为母亲买眼睛,并不是嫌弃母亲,仅仅是不想让母亲遭遇别人的嘲笑而已,母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来自豆瓣 雨莲和永民来自汉城的漂亮女孩雨莲做了永民的同桌。
看到雨莲带来的精工细作的午餐,强烈的自尊心使永民有点不好意思拿出自己寒酸的午餐,于是就和好友基政跑到教室外面去吃。
虽然永民不承认自己喜欢雨莲,但却酝酿着给雨莲写一封情书。
雨莲一点也不客气地把收到的情书交给了老师,老师早已猜出这封没有署名的情书是永民所写,让他当众去读,永民为此生气致极,跟雨莲画上了三八线。
雨莲在追赶小兔子的过程中不慎落水,永民听到后忘记前嫌奔力去救,也正是因为这次事故,暗暗喜欢永民的金福知道了雨莲并没有一个美国爸爸的秘密。
但永民却不让金福保守秘密,他认为雨莲不是故意撒谎,而是肯定有她自己的苦衷。
金福被永民对雨莲的好所感动,答应下来。
来自豆瓣 永民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巧合。
永民拿着积攒的11元钱去眼镜店,本以为可以为母亲买到眼镜了,可是店老板告诉他还差2块,永民只好失望地回到了学校。
但恰恰就在当天,雨莲告诉老师自己少了11元,于是老师就把怀疑的目光指向了永民,令永民百口难辩。
永民被冤枉的事件令他的好朋友基政和金福十分恼火,基政在班里跟前去老师那里告密的戴眼镜的班长厮打起来,大家终于明白原来被大家自觉尊为老大的永民为什么从来不去打班长,原来是因为班长戴眼镜,而给母亲买眼镜一直是永民的愿望,也是爱屋及乌吧。
金福也在盛怒之下将雨莲有美国爸爸的谎言戳穿,并告诉雨莲是永民要她保守秘密她才没有说的。
好在雨莲的钱后来又找到了,一场误会终于化解,雨莲也越来越喜欢纯朴的永民,但是雨莲的妈妈告诉雨莲她们要回汉城了。
在回汉城之前,雨莲承认了自己撒谎的事实,也同时揭开了自己的身世,大家终于明白雨莲说自己有个美国爸爸的原因。
原来,雨莲的爸爸因车祸死于美国,他一直不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幻想爸爸还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常说自己有个美国爸爸。
永民终于敢在雨莲面前承认亲口那个没敢署名的情书是自己写的,雨莲也大大方方地回应自己也喜欢永民,并送给永民一副他一直最期望买给母亲的眼镜。
最终两个人会不会走在一起,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来自豆瓣 雨莲《九岁人生》中,孩子们已经对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人生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心理上日趋成熟 ,但行为上又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早熟,非常单纯、纯真、纯朴的童年。
观看这部影片,总能让人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点滴生活。
想想自己的童年吧,谁能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呢?
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大人想象得丰富多彩,不是么?
冲着他说韩国最高的山是长白山就只配这个分
青春年少的喜欢,那么纯粹,那么真诚。小时候也有转学来的同学,确实是一个稀罕的宝贝,太多的见识,太多的显摆,太多的知识,太多的炫耀,但内心渴望但确实人间挚爱。小女孩渴望来自父亲的爱,小男孩渴望目前的眼睛变好,两个人的日常是最两小无猜的友情,喜欢只不过是相互的吸引,而珍视友情才能让爱伟大。懵懂青春,真的很好看。
我知道导演的野心很大,想说这个9岁的男孩身上负担沉重,心地柔软,但腼腆含蓄。但是硬生生就成为了一个韩国小学生教育现状揭示。。。
李世英这个小姑娘真是太有灵气了,从女教师VS女学生到九岁人生,不但长的秀气可人,演技也一级棒。
要不是我的电脑连不上无线,我觉得我不会有耐心把整部电影看完。过于成人化的表演,让小朋友们显得格外油腻。剧情就是低龄化的狗血韩剧,所以究竟和“九岁”到底有没有关系啊喂?情节逻辑狗屁不通,不知道最终要表达的是什么,没有一个完整剧情线络。而且小朋友之间的吵架,真的……一言难尽,真的有在按正常的思维逻辑在处理吗?
小姑娘长大了 样子也一点都没有变
九岁那时候懂什么喜欢啊~
懵懂的的少年时代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回忆,片中把小孩子的内心与行为刻画的非常好,可以为了一丝丝的小时而打架斗殴,也可以转眼间就和好如初,那份友谊是成年人再也无法体会的。
小孩儿演技太好了~台词确实有点成人化了~小女孩不就是想你里蒸鱼的妹妹么~一点都没变啊!
重看了一遍,剧情真的太碎了,电影的某些场景和色调真的很不错,电影中那个追求女生追不到的破防男看着真的晦气,还不断给这个男的找补,有病。
前半段还算清新别致,还原了一个贫困世界里的童年以及童年里的伙伴,但是后半段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韩剧“小姐与乞丐”的公式,令人扼腕,本可以更好的。
真的是九岁人生,这个九岁禹民经历了太多,很纯真,真实的感觉。
让几个小朋友演了一出大人的戏,剧情其实有点尴尬呀,虽然小朋友挺可爱的,尤其男主角的几个小跟班。小学生就这么多爱恨情仇,真的是有点假这剧情,还是说零几年的韩国剧都这个套路?女主角挺漂亮的,全班都是单眼皮,就她一个大眼睛双眼皮。最让我惊讶的是,韩国乡下贫富差距怎么这么大,有住茅草屋的,有住大宅的。甚至班上还有吃不起午饭的。
懵懂的初恋多美
又是一低龄野蛮女友。。。
对于儿童片来说,最大的期待莫不过是借此怀念自己的童年。虽然隔着国界,但相似的境遇都会共鸣。
小长今。
会忍不住想起小学时候的暧昧故事...原名九岁人生很好啊,
没啥意思
两小无猜.九岁人生.囊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