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a box?-- Your home is a box.You car is a box on wheels,you drive to work in it ,you drive home in it,You're sitting your home staring into a boxIt erodes your soul while the box,that's your body inevitably withers and died.We are upon and just placed in the ultimate box to slowly decompose.-- It's quite depressing.Did you think of that way?-- Don't think it that way,Think of this is a temporary.
看预告片时我以为是奇幻片,半脸老头是恶魔使者之类,看了开头我发现是科幻片,一上来就讲NASA啊外星生命啊。
本片前80%的观影体验非常奇妙,复古的场景,怀旧的色调(主角客厅的深棕底色浅蓝花朵墙纸真漂亮),除了主角夫妇的一言一行还像正常人,其他都是举止诡异的NPC——这立刻使我想起《成长的烦恼》里的“眼睛黄了”,只不过在本片替换为“流鼻血了”。
当那个杀了老婆的男主的同事出场时,我知道谜题要开始解开了,我期待着所有的荒诞都能自圆其说,可是,没有,这位救星还没讲解几句,就被横亘出来的大货车撞死了。
剩下的剧情依然处于梦游状态,男主明明听说了同事的警告,明明知道半脸老头会用两难的选择逼迫自己,竟仍没有作出任何可能的努力,就那么顺从地射杀了老婆,实在匪夷所思。
当半脸老头继续骚扰下一轮受验者,让事情陷入循环的套路时,这部本来可以更有新意的科幻片,瞬间变成一部拉长了的美国版《世界奇妙物语》。
我一直认为美国式故事比日本式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会一味地故弄玄虚,会煞有介事地发展出一套理论加以解释。
所以,我始终在等男主冲破重重关卡,像Neo一样来到MATRIX深处,见到建筑师,所以,真的让我很失望。
不过,作为资深影评人(自己先呕一下),加上我看的碟翻译不错的关系,忍不住把本片的几个关键点过一遍。
1. 半脸老头的第一个offer听上去简单,但并不简明:按一下按钮就能拿到一百万现金,但在某处会有一个人死去。
这时谨慎的人就会想了:按下按钮后为什么会有人死?
什么原理?
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
这个人可能是我的亲友吗?
可能是我自己吗?
我会因此遭到起诉吗?
所以我拿这个选项问老公时,他说不会按,因为害怕未知的麻烦。
那么,如果老头的目的是试探人性,他这样出offer又怎可能迎来准确的结果?
不按按钮的人多半是出于警惕心,按按钮的人多半是出于好奇心,跟道德准则神马的挨得上多少关系?
2. 第一个出现流鼻血症状的人是女主儿子所在学校的老师(校长?
),正是他取消学费优惠的通知,促使女主想得到这笔钱。
这说明老头的雇主,即所谓外星人,从一开始就在给女主一家下套,这样显失公平的做法只能体现出外星人的恶趣味,而无法支撑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
3. 令人奇怪的是主角一家的经济状况,男主在NASA工作,差点当上宇航员,女主是老师,也不是什么低端的幼教,两人有一栋体面的房子,还会小资地看看话剧,难以想象他们其实手头拮据,敢情都是靠的贷款?
4. 老公说为了一百万“杀人”,太不值得了,但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免税的一百万美金在当时仍属于巨款吧。
再说了,正如某春晚小品所言,谁不缺几百万呀?
换作我,搞不好就跟女主一样半好奇半贪婪地按了=_=。
5. 片中呈现出的3个按了按钮的人,都是夫妻中的妻子一角,不知是作者重男轻女,还是想说明男性更趋向于稳扎稳打,女性更趋向于不劳而获?
抑或,女性为家里考虑得更多些,更容易担忧,而男人更会逃避责任?
6. 片中有几个流鼻血的人向主角夫妇透露了外星人的信息,不明白这一描写的意义所在,是地球人在被寄生之后仍努力突破束缚帮助同类吗?
其中一个是在课堂上嘲笑女主残疾的学生,为什么他会被邀请至女主家的私人宴会呢?
在这样一个开心的场合请来一个让自己不开心的人,这又是何必?
是他不请自来充当服务生并替换了盒子里的礼物,放上一张老头的照片提醒主角?
那个V的手势也是在提醒主角选择第二扇门?
7. 半脸老头的第二个offer其实更无聊,我要是女主就不会受这个威胁。
又盲又聋顶多也就一海伦·凯勒嘛,照样可以活下去,有了一百万,尽可以花钱雇保姆照顾孩子,而杀死孩子他妈,对孩子而言不同样是巨大打击吗?
要是自己再因此关进去,孩子的未来就更没有保障了。
当然,你会说,这是因为我没生过娃,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老婆就不是老公心头的一块肉了吗?
舍老婆救孩子不是杀鸡取卵吗?
再说,就算夫妻两人都架不住这人性拷问,那也不要这么快就缴械投降呀,至少垂死挣扎一番吧?
干脆打死老头试试,反正他也不是人类了,外星人要真能轻易再派个寄生的头领过来,也不至于要靠天打雷劈这样的概率事件。
watch the box until you can totally understandbecause the elements from this movie have shown you the waythe final solution of human beingsto seperate from animal side of themselves...> 11 as the victory hand sign> 11:11 as tv set shows the twin towers> the secret cult members everywhere as the all seeing eye of the *master*> the cube, the watery cube as time travel of spirit and soul93 93/93
一个原本很不错的幻想故事,非要被导演拿来教化人心;结果就是,你一点都感动不了我。
因为,你凭什么?
电影《魔盒》的原著小说《按钮》曾经出现在中学英语教材之中,是我熟悉的故事。
当时就被这样一个奇妙的臆想所吸引:按一个按钮实现一个自己的梦想,代价是世界上一个与自己不相关的人就会死去,这多么拷问人性啊!
于是当我在电影院里看见这个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对它很有兴趣。
可是,当我看完了电影之后,原先的兴趣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失望。
导演扯东扯西讲不好一个简单的故事,差点把外星人扯进来。
这些如果都可以忍了,那么,导演你想讲一个什么意义的故事呢?
你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或者说,你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简简单单的测试人性的故事不好么?
为什么非要搞成有人可以站在超道德的高度拿着一把道德的尺去衡量人们,然后给那些不合他的标准的人判死刑?
在一个提倡自由的年代,怎么还有人会有这么荒谬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个人,哪怕是一个神,可以判定人的生死?
原本简单的故事非要制造出一个长相丑陋可以决定他人生死的老头,他的来历还不明,说是被雷轰的(雷死了。。。
)。
他到处找人做测试,看看人们能不能经受的住诱惑,以牺牲一个不相关的人为代价获取50万美金。
如果你经受不住这样巨大的诱惑,就要等着这个雷轰出来的人把你“收走”了。
从头到尾导演也没交代清楚这个面相丑陋下手狠毒的雷劈出来的人物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权力,可以去测试人类,并对测试失败的人进行惩罚。
他自己有接受过这样的测试么,他的结果又如何呢?
导演编出这样一个看似神圣严肃的故事想要感化人心,可是人们要问了,你凭什么觉得这样的一个测试可以建立一个道德标准呢?
就算这是道德标准,那么有谁可以有资格来就这个标准对人们进行惩罚呢?
导演随便拍了一个片子,借了点原著小说的料,扯了些外太空生命,就想对观众说,好,这个片子你们自己去看,去比较,去反思吧。。。
我呸!
英文怎么说我不知道,中国话要对这个导演说的是:“你算老几?
”这样的伪道德君子,真是让人很难不想起这个社会里面很多的角色,一个个光鲜亮丽的站在媒体前面对着人们呼吁“献爱心”,“守公德”,“清廉奉公”,“要爱国爱民”,“要努力建设国家”,一副圣人的模样。
可是有多少人私下里干尽了男盗女娼的勾当?
做足了摧毁民族未来的事情?
只是他们丝毫不觉得羞愧,依然日复一日重复着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大众的教诲,要如何如何,如同电影里那个抱着魔盒到处找人测试的丑恶老头。
这个社会里,有谁需要这样的道德裁判?
谁又有资格可以做这样的判官?
如此政治不正确的电影,立错了意,已经是伤痕累累目不忍视,可是导演偏偏还要拍煽情戏,想借着人性题材再赚几滴观众的眼泪:最后一幕男女主人公被迫接受惩罚,为了换取儿子的性命,女主角(卡梅隆·迪亚兹)决定牺牲自己;那一幕导演用尽了煽情的音乐,慢镜头,多角度切换,往事回溯。。。
等等各种电影手法,可是最后我还是想笑。
这本是就是个荒谬的故事,假到没有一点是真的,我怎么能被感动?
前面的功夫没做足,想靠一个五分钟的片段狗血一下,你门儿都没有啊!
这年头到处都是滥情,看电视节目,调到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看了没一会,两人PK,输的下场后,获胜的那个男生就哭了,“比赛这么久了,大家都是兄弟,实在舍不得。。。
”,然后镜头一转,下面一堆观众抹眼泪。
神经病啊!
这么点小事你就哭,还一堆人陪着一个男人哭,这什么玩意啊。。。
舍不得他下去,那你下去啊!
再调到江苏台的《非常勿扰》,一个男生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征婚,说起自己是单亲家庭父亲早亡,台上台下一堆人就在那抹眼泪。
至于么?
对于男生自己这的确是很大的不幸,但那些嘉宾观众们你们的哭点是不是太低啊,还是说导播交代,只有哭了才有镜头啊。。。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恶品味,要么搞笑,要么搞哭;要么无厘头,要么使劲狗血。
我们就想认真的看部电影,轻松的看会电视,你们都正常点,行不?
现在的搞哭都是套路化了,就那么些镜头手法,就那么几句台词,就那么一些煽情的调调,一开始自己还屡屡中招,现在则是彻底免疫了。
面对《魔盒》这么扯蛋的故事,我要是被导演你那么几下子滥招就弄出眼泪来,那我真是白看了那么多电影了。
对待这片子,我最大的感触,除了失望,就是可惜。
其实这真的是个很好的题材,把这个故事讲好,不用加那些莫名其妙的主观评判,也许就很好了。
可惜,导演高估了自己,谬解了题材。
如电影所演,想象你结婚并有孩子,家庭基本幸福,但就是有时候手头比较紧张。
某一天,来了一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拿出一箱100万美元的现金,再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按钮,说:“只要你按一下这个按钮,你就能得到这一百万,但这世界上会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死去。
这件事没有人会知道。
你有24小时考虑,明天这时候我会回来。
你按了我就知道,明天我会把现金给你;你不按我也知道,明天我会来拿走这个盒子给下一个我挑选的人。
你知道,你不按总会有人按的。
”接下来的故事不难猜到,一向善良的主人公挣扎很久之后还是按了,然后就是一连串命运的连锁反应。
这是个很精妙的道德故事,如果那怪人直接拖来一个陌生人,递给主人公一把枪,说:“干掉他立刻给你一百万。
”这故事的戏剧性就要大打折扣,主人公得具备杀人狂的素质才能接下这活,我们普通老百姓观众没有共鸣。
所以精妙就精妙在一边是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绿花花的一百万美元,另一边是神不知鬼不觉眼不见心不烦地让一个不痛不痒完全无关的陌生人死掉。
同去看电影的朋友认为这是个困难的问题,她问要是换成我的话会怎么做,我说:“那还用问?!
立刻啪地按下去,然后问怪人‘还有么?
再来几个’。
”她大笑。
这当然是个玩笑。
但我认真考虑过这问题,答案是我绝不会按。
别误会,我并不认为一条陌生人的人命比一百万对我而言更有价值,那要是一千万呢?
一亿呢?
十亿呢?
如果我这么思考的话,总有一个很大的数字让我按下去。
但我不会按,因为我思考的起点并不是这人命是否值一百万还是一千万,而是:一条陌生人的人命对我来说根本不值什么钱。
而且我相信,一条陌生人的人命对我的读者也不值什么钱。
为什么?
修改一下上面的故事就知道。
某一天,家里来了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没有钱,只拿出一个空盒子,说:“你要往里面放一百万美元,否则我就去干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
”你相信他一定说到做到,但你没有一百万,他还很慷慨的表示可以借给你,以后慢慢还,不算利息。
你不用考虑24小时,二话不说就可以请他走人。
好吧,一百万太多了;50万?
赶紧滚蛋;一万?
谢谢您我没空。。。
反正你可以试着往这故事里填个数,你就知道自己对一条陌生人命的估价了。
对我而言,这数字在0和500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情。
正因为一条陌生人命对我而言不值什么钱,所以我绝不会按那个按钮,凭什么用一百万美元来换不值500块的东西?
一定有诈,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让我支付相应的代价,我既然穷得没有一百万,那我也肯定付不起值一百万的代价,所以拜拜。
上天下地上帝撒旦外星人,他们生活的世界可能遵循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物理规律,但做为经济学家,我坚信他们一定遵循和我们一样的经济规律:没有白吃的午餐。
对于电影这一门新的艺术载体,很多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将电影作为他们一种新的艺术尝试。
所以电影经常会呈现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的精髓。
Richard Kelly在他第一部的作品《死亡幻觉》里,运用一种带有科学的艺术理念阐述一个深奥的概念——时间。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绝对是个煎熬。
里面有很多的谜团,模糊的时代,没有介绍的人物,就连故事的线索都埋藏在那本时间的书里。
再加上那些深奥的词汇,什么“传送”“虫洞”,不由的联系起霍金的那本“时间简史”,看到最后,不想暴露自己对科学的一知半解,只得拍手叫好,是一部惊骇之作!
但是,也许只是个胡烂鬼扯。
既然牵扯到科学,请问,这阐述的道理是否太过于主观?
Richard Kelly你能说你自己对科学有何权威?
好,我们暂且把这样称作为“一种观点”,我可以接受。
可是,今年又来一部Richard Kelly编剧的《死亡幻觉2》我就无法理解,这科学观点还能用一部续集来继续解释。
我们如果仅仅讲Richard Kelly所有电影作品看做悬疑惊悚片来观看呢?
绝对是“不负责”的电影。
我根本不能容忍《南方传奇》将影片的2/3的部分作为隐藏部分发送网络上,太不可理喻了。
死亡幻觉剧情拖沓,乱留悬疑,最后都不给予答案,这根本不是谜团,我想Richard Kelly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根本就没个答案。
就好比我问 你知道我现在是开心还是难过一样,答案就是 我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tho box起初我是有所期待的,我想Richard Kelly经历一些挫折之后应该领悟一些道理,很多的影迷也逐渐的从“死亡幻觉”的鬼扯里苏醒过来,Richard Kelly装逼的真面目也逐渐显露,该老老实实做一部惊悚作品了,还请到了卡梅隆迪亚兹这样的商业演员,应该不会偏太远吧。
结果,Richard Kelly仍旧抓着科学不放,请问你懂多少?
这样做就能给电影加分?
我已经厌烦了Richard Kelly用肤浅的科学道理套上神秘的外套出来吓唬人了,很可笑。
Richard Kelly是一个十足的艺术流氓。
剽窃观众的感官,最后不负责的讲观众丢弃,前戏只有油嘴滑舌的谎言,结果一切把观众挑起时发现只是一场空。
多么卑鄙下流的一位电影工作者。
如果我去摁按钮,先杀你,Richard Kelly。
影片从头至尾上演了一个循环,讲述了人出于现实的、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他人生命,最终使自己受到惩罚的故事。
对人性进行了探讨,加入了科幻以及神秘色彩,但我对影片的时间设定与实际细节之间的差别比较疑惑,各角色的服装实在是有点fashion,一点不像70年代的风格,其余的倒感觉还好,不过可能是自己此前比较少看这一类型的影片吧,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这是一个利用心理战术的杀人阴谋,什么超能力之类的都是骗人的,没想到看到最后还真是超能力……笑,总体感觉只能说是一般吧,总觉得导演把影片想要传达到的信息摆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不深不浅,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内心比较阴暗,巴不得各角色受折磨吧……不过可以感觉到导演的努力,给个三星吧。
晚上看看到一半睡着醒来看完好的故事 好的寓意总是对没有看过原著的改编片心存善意至于看过原著的那些。。。
就常常刻薄地贬损。。。
所以之前电影老师才说:[评论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一定不要先看小说]至于。
觉得donnie darko比此片盛一筹的[个人]原因如下:1。
那是richard kelly 25岁时的处女作2。
因此那时此导演还保留着文艺青年的感伤3。
因此donnie darko,身为一部科幻片,却弥漫着一种青春逝去的怀旧意味 4。
看donnie darko的时候我14岁 看the box的时候我20岁5。
看donnie darko的时候我在喜欢 jake gyllenhaal6。
我不太喜欢cameron diaz7。
the box更像一个大制作 有大场景和大明星 8。
此时的richard kelly已经学会玩深沉+故弄玄虚9。
因为故弄玄虚 导演没有给观众足够的visual hint让观众明白是怎么回事10。
为了弥补信息不足 导演没质量地让角色直接把关键信息说了出来。。。
暂时就这样吧。
生命无价?
当然!
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多少钱都不能替代他们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护他们,我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但是,如果是我们不认识的人呢?
我们是否真的认为他们的生命也是无价的?
而当我们必须在两个最爱的人当中抉择,我们又会选择让谁活下来呢?
是你的孩子?
还是你的伴侣?
生命无价?
胡扯!
生命当然有价!
生命有价,而这个价格就取决于关系的亲疏远近。
陌生人的生命抵不上一百万的价值,但最爱的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还贵重。
然而,悲哀的是,陌生人也是其他人的至亲至爱。
当我们忘了这点而为一个陌生人标上价格时,我们肯定也忘了自己也是其他人的陌生人,他们也会为我们标上价格。
我们可以轻易接受某个陌生人的生命不值一百万的事实,但是否接受的了自己的生命同样不值一百万的事实?
《百万杀人实验》用曲折迂回的方式告诉我们,要珍爱其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无论亲疏远近,生命必须同等无价。
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很简单,但为了使故事能够说得通,编剧和导演添加了很多神奇诡异的事件,暗指一个如同上帝般的存在、或是某种更高等级的异星生物,在人类身上实施一个人性测试,以此判定人类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为了扩充片长和说圆故事,这部电影在故事主轴上增添许多枝节,但事实上,这样的枝节反而让观众感到更加困惑和拖沓。
因此,我们权当是大洪水降临、诺亚登上方舟前,上帝的最后试炼。
故事背景发生在1976年,开始于一对夫妻收到一个包裹,这个包裹中有一个按钮盒。
紧接着一个神秘男子登门拜访,解释如果他们在二十四小时内按下了按钮,将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赏,但代价是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将会在这一刻死去。
夫妻中的太太是个中学教师,丈夫是美国太空总署的工程师,唯一的儿子尚在就读小学。
一开始,两夫妻觉得这是个骗局或是个整人游戏,但神秘男子留给他们的一张百元美钞,似乎表明不太可能有人会给出这么多钱来诈骗或开玩笑。
而且,就在同一天,两夫妻的工作都受到一些挫折,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将更为拮据困难。
于是,两夫妻开始认真思考是否该按下这按钮。
一番争辩后,妻子毅然决然地将按钮按下,毕竟两人的意思都倾向这么做,只是一直没敢下决定罢了。
然而,当神秘男子再次登门,送上一百万美元并回收按钮盒时,丈夫反悔了。
这个丈夫在看到神秘男子那张丑陋怪异的脸后,感受到一阵恐惧,隐约觉得事情可能会向不好的方向演变。
神秘男子淡然地说,来不及了,按钮已经按下去了,然后就开车离去。
很快的,两夫妻就发生生活中出现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情。
原来,那个神秘男子拥有特殊的力量,能够控制人的心智,因此安置了许多人在两夫妻的周围,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但是这样的心智控制并不完全,尤其是对老年人以外的人。
因此年纪较轻的人偶尔会出现流鼻血的症状、并从受控状态中清醒过来,而这些人在清醒时又试图帮助这两夫妻,让他们得以逃离困境。
于是两夫妻心怀着恐惧一步步向真相靠近。
这个真相就是,那名神秘男子原是太空总署的工程师,在NASA发射火箭去探测火星时,一道闪电击中那个神秘男子,但男子没多久就从死亡状态中活了过来,之后便有了神奇的力量,还不老不死。
据神秘男子说,他也只是一个雇员,至于究竟是谁雇用他来进行按钮盒的实验,他则拒绝透露。
基于实施实验的方便性,这名神秘男子就从控制太空总署和国安局开始,再以这些单位的名义向外开展实验。
透过与神秘男子的电话联系,两夫妻中的妻子被告知对他们施行的按钮盒实验尚未结束,必须等到下一个受试者选定、下一个实验开始后,他们的部分才算完结。
与此同时,前一个受试者找到了两夫妻中的丈夫,告诉他在这个实验中,被挑中的受试者都是四十岁以下、养育一名孩子的年轻夫妻。
前一个受试者还告诉这个丈夫,自己在实验的最后阶段,被迫杀死自己的妻子,以拯救自己的女儿。
前一个受试者枪杀他妻子的时间,正是两夫妻按下按钮的那一刻。
尽管知道了实验的后续发展,丈夫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就得知儿子遭到绑架了。
当两夫妻回到家中后,神秘男子再次登门,告诉两人,他们的儿子已经陷入看不见、听不到的状况中,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拿着这一百万美元生活,让儿子就此在失明失聪的状态下生活,另一个则是由丈夫开枪杀死按下按钮的妻子,让儿子得以恢复正常,而那一百万美元将会被存入信托账户,等他们儿子满十八岁便可以动用。
当然,妻子自杀不在选择之列。
对丈夫而言,这是个困难的抉择,但对妻子而言,该怎么做非常清楚。
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忍心让儿子就这样过一辈子,毕竟自己也曾经历过肢体残障的生活,那种内心的痛苦,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儿子去承受。
更何况,今天会走到这个地步,也是做父母的人因为贪念,枉顾了其他人的生命,怎么能够将惩罚强加于儿子身上。
于是,在泪水和请求中,丈夫对着妻子的心脏开枪了。
与此同时,一对陌生的夫妻正按下了他们眼前的按钮。
丈夫随后被警察给逮捕了,被救出来的儿子独自站立在楼上的窗边,默默看着这家破人亡的结局。
<完>生命无价?
当我们听说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冻死街头,和听说一个著名歌手坠楼自杀,内心伤感的程度,终究是不一样的。
当你走进保险公司,想要为自己购买一份生命保险时,你会被告知,你的保额是有上限的,而这个上限的多寡,与你的收入、社会地位相关。
人人都说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但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真心相信这是事实?
你的子女尽管宝贵,但和高官富商的子女一样宝贵吗?
你当然认为一样宝贵,但高官富商也当然不这样认为。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宝马撞死人,却很少听说奇瑞QQ撞死人。
你撞得起吗??
生命无价?
必须是!
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农民,不要忘了,你在其他人的心目中,只是一个陌生人。
你如果不能珍惜其他陌生人的生命,其他陌生人也不会珍惜你的生命。
在一个充满人性与道德的社会,人们看到别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会尽其可能地施以援手,于是,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会有人尽全力地加以救助。
但在一个充满冷漠和无情的社会里,当你在受难者面前转头而去时,你迟早会发现,你的亲人受难时,得到的也只是冷漠的一瞥。
<死亡幻觉>的导演Richard Kelly的新作,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装B风格。
看的字幕太烂,说的话本身也较难听懂,所以只看懂了个大概意思。
除了感觉特装B外,就没什么感觉了。
4.5/10 DVD
表示没看懂啊
整个故事很有意思。贪心的下场,一念之差带来的结果。
一开始我以为会是本年度最让人难以预料的一匹惊悚电影黑马,当我不小心睡着后,我放弃了!太bullshit了,连个最基本的说得过去的逻辑都没有!为了Cameron吧!
题材很好,永恒不变的拿钱测试人性。男女主失业是不是那个大叔安排的?这个盒子给富翁就行了,他们不会按的可能性比较大。
fuck 伪装自己是上帝的视角
不是地球人能看懂的~~
老特务版《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买办版《午夜凶铃》。开局很好,到后面反而拍得让人不知所以了。
傻逼电影
看了一个多小时时还没看懂!结局也不懂!有木有啊。。2星只为james
太傻了……浪费我2小时……
不知所云,我看哭了
做人不能贪心 ~ 简直会要命。不贪小便宜的人永远不会受骗上当。
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簡介錯了吧,他們的兒子哪裡有毛病?
玄了吧唧的,闷了吧唧的。以后碰到理查德·凯利的作品都要绕道了。
有点混乱,相当于放大版黑镜。但也拍得不顺
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不是很能接受。
恶果从来都是自己种下的
以为是悬疑,结果是扯淡,就算是扯淡也请有逻辑的扯淡,还有,就算时间是把杀猪刀,杀的喀麦隆也太烈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