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德国影展只提前买了一场票,还是因为艾玛沃森。
这个从哈利波特里走出来的小姑娘跟我们一起长大了。
悄悄截图一个广告狗指南的朋友圈
电影片名《尊严殖民地》。
没有提前查故事梗概就买票,这就是电影明星的魅力。
开场音乐有点忧伤,“你走了之后我就没有阳光……”,现在想想,也是男主人公的真实写照。
艾玛沃森,一个漂亮空姐,飞完航班抵达智利圣地亚哥之后看到了正在广场集会抗议的情人,于是立刻要求脱离组织,投奔情人怀抱。
男主演丹尼尔布鲁赫的代表作是《再见列宁》,《无耻混蛋》,三太郎说《美国队长3》他演反派,呃,完全忘了。
不知漫威在电影界作威作福的日子还能有多久?
豆瓣简介说他俩是夫妇。
应该不是。
艾玛沃森的其他空姐同事还提醒她,别让那哥们儿轻易得手,谁知俩人一见面就用舌头狂甩对方嘴唇。
明显是一对烈火情人。
进家门的时候艾玛还说要是发现有其他女人,就cut your balls off.影院字幕翻译是,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自我阉割的语言真是缺乏魅力。
艾玛跟丹尼尔缠绵了没几天,突然得知智利政变。
大街上都在抓人,丹尼尔这货太革命了,都大规模抓人了,还偷拍照片,结果被武装力量押走,被革命叛徒指认,关进了尊严殖民地。
艾玛沃森去求丹尼尔的革命伙伴,大家爱莫能助。
对爱情的激情驱使她自愿投入了集中营,啊,殖民地。
两人经历了各种集中营式的折磨……(脑补不了的,还是得看片。
)前半部分还有点嫌艾玛沃森zuo,干嘛爱上一个搞政治的人,傻了吧。
(前方剧透)没想到逐渐被两人的命运紧紧抓住了。
两人好容易死里逃生,跑到了德国大使馆。
大使馆立刻帮他们补办了护照,但是当天不能走,因为飞机满员了。
这难不倒空姐,艾玛沃森打电话给她的机长求助,得到肯定。
于是大使馆送他们去机场。
你以为终于两人得救了。
那就不是类型片了,类型片要玩翻转的。
但真没想到翻转的是大使馆馆长,居然跟尊严殖民地的大魔头狼狈为奸,联系了大魔头准备把他们遣返回去。
两人死里逃生上了飞机。
被机场控制台要求停飞……现场交流环节忍不住第一个举手提问,德国大使馆作恶的设定,是真的么?
大使馆没有找你们麻烦么?
导演说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大使馆确实做过这种事。
不过他们没找我们麻烦。
恰恰相反,德国总理还陪同我们一起参加了首映推广,电影还在欧盟影展,智利放映。
敢于直面前人的错误,其实也不难,比掩盖简单。
中学课本里不就学了,防民之后,甚于防川……这故事改编于1974年皮诺切特政变时期的真实事件。
大魔头是从德国搞邪教组织出了事跑到智利的,带了一帮信徒。
真实历史上,大魔头的名字就是保罗谢弗,想想演员恩奎斯特的状态,仍然不寒而栗。
恩奎斯特本人就是孤儿院长大的,气质忧郁,从此见到他照片都惧怕三分。
当艾玛沃森进入尊严殖民地的时候,要对领导做常规忏悔。
保罗谢弗当时没有侵犯她,于是我推测他可能娈童……影片进展中也揭示了这一点。
保罗谢弗的一大爱好就是男童合唱团。
这些小朋友都是从德国骗来的。
保罗谢弗告诉民众,比利时有一场音乐会,请一批小男孩去参加,骗这些小男孩带着护照,直接拐到了智利。
从此小男孩再也没有回到家。
尊严殖民地存在了几十年,跟当时的智利政府达成无耻勾当,保罗谢弗帮政府买武器装备,换来政府维护他一大片自给自足,电网围栏的殖民地。
作为当红演员的艾玛沃森在女性权利问题上持续发声。
这部电影的主题,对历史的反思可能也是她参与项目的重要原因。
开拍前她跟导演一起去智利,当地采访了尊严殖民地的幸存者,直到现在,一些老人还对外来者充满敌意,觉得外人侵犯了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在看电影的时候,忘记了剧作结构,忘记了摄影机的运动,导演的设计,全心卷入主人公紧张逃亡的命运里,是幸福的。
也有朋友说,他们逃离的太容易了。
也许导演的重点不在这里。
同是逃亡片,本片比《肖申克的救赎》更让我紧张不安。
因为这是活生生发生过的事情,可以降临在任何一个有一点理想的普通人身上。
一个人被自己的国家出卖,毛骨悚然。
PS 想看的,A站B站都有。
不说这个电影本身,就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那个真实故事……世界还是很可怕的。
然后故事的最后说事实却没什么改变的时候,真的有种说不太出来的苦涩吧。
之前看过逃离德黑兰,这个算是德国版的逃离德黑兰吧。
然后最近也在看一本书说的是从朝鲜逃出来的那个女孩的故事(书名:为了活下去)……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什么的,真的不是说着玩的。
除了这些被报道出来的,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地方,也许现在还有很多,默默的藏在社会的一些角落。
编造的故事再怎么离奇都是人想象的到的,但是真实是人无法想象的。
希望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愿逝者安息……
1.论“男人们的集会”及整个殖民地的尊严组织。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群体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中的个人,又会清楚的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
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的唤醒中,……它们在人们的心中唤起了宏伟壮丽的幻想,也正是他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
……崇高的境界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净化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的轻如鸿毛。
—《乌合之众》勒庞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知道他的臣民需要什么。
他必先使自己相信自己所捏造的谎言并以十二万分的真情表演和呐喊引起这些低智之人的共情,以此捍卫他高高在上的智性。
2 信仰信仰从来只是个人的事,如若在信仰的道路上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之人,那么也一定像孤独的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人一样,虽然可以暂时慰藉保暖,但孤独永存。
信仰本就是虚无缥缈的精神意念,过于信仰就会变的低智,而过于不信仰则会造成自负。
辩证法永在,正如民主的对面永远是专制一样,过于无私才是最大的自私。
上帝真的存在吗?
我认为有。
但当上帝从你的心中转嫁于别人的身上时,上帝就从嘴中消失了。
3 细思极恐作为国家政治领袖的将军竟然公然让一个以爱为名的慈善组织打造枪支、进行毒气实验且以活人作为试验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断,这个组织在种种平和之下的罪恶伪装他们也是知道的呢?
甚至是推波助澜。
政治的最高层面和本质,是控制,愚民,安保,操纵。
联想到最近papi酱被下架的事,深层来看,无需多说了。
如果公然反抗,等待着我们的恐怕不只是看到的电击这么简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口号和信仰永远抵不过炮火与权利。
用鲜血,热情,狂热掀起革命推翻现有的政府又能如何?
至多不过是不长的好景让人们得些安慰罢了。
绝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今天的民主就是明日的独裁。
如若革命成功另一个将军上台了,智利的命运会改变吗。
4 讽刺殖民地的尊严,后面恐怕要接一句根本不存在吧。
信仰上帝的人早已在不经意间被他们的主教所殖民,奴役。
谎言之下有真理,群体之间无尊严。
和唱赞歌的天使早已被那只虎视眈眈的色眼所奸污,口中杜绝情色身称高跟鞋是浪荡,遵从本性反而变成罪孽,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才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底下坐的众人们呐,你们都知道吗?
以爱为名却行这世上最恶之事,身前的十字架不断的见证那些忍受严刑拷打最后无智的人。
我们还能长久坚定的信仰些什么东西呢。
擦亮双眼,保守内心才是必修功课。
5 真实我们眼中所见绝不及真相的一半,我们在看到那些罪恶的被暴露在日光下的腐尘之时,我从未想到过这些资料的得来不易和历经艰险。
该为这些人致敬,该为这些人喝彩。
我们看到,这就是他们所做之事最大的意义。
真实需要还原,真相总会暴露,日光总有灼烧黑暗的一日,任权利滔天。
逃离成功即是事实,也是导演给于我们的希望。
6 其他真爱令人勇敢,跋山涉水,只为你而来。
想了想自己如果有一天碰到这样的事恐怕就呆在原地了,畏惧权威,害怕未来只能等待,这一点这片子实在是榜样。
想给Emma点赞,颜值依旧是无可挑剔,从戏外到戏内的关心女性,捍卫人权,情怀和格局,大概就是如此。
可能因为这部电影太过真实了,看过之后完全没有《肖申克的救赎》那种获救的欣喜和愉悦,有的只是恐慌。
虽然逃了出去,但是最后还是觉得不庆幸,觉得他们很惨很惨,差一点点就走不了了。
然后发现女主可以为了男主,放弃一切,走进这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然后混进去,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一个空姐,为了爱情,也可以去挖土豆,也可以放下身段,走进这个残酷的地方,然后开始找寻。
庆幸最终男主依靠自己 的只会带走了女主,但是也为于塞尔悲哀,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逃出生天,结果最终死于门窗外面的子弹。
原本以为自己喜欢上了一个人,然后可以共同白头到老,但是最终发现这个人死去了,一个真实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多让人难过,多让人心酸。
也想起来我曾经走过的这五年,我再也没有五年前的那种洒脱,那种不羁,那种不顾一切的情绪,这些丢失了的东西,随着我的生命消逝,再也回不来了。
想了想,可真是够悲哀的。
现在的我,也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点点都不是。
时光荏苒,这两个人历时132天,才最终走出那个地方,也正是因为男主装傻充愣,才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机。
132天,生命中有多少个132天呢?
但是去年的那180天,我真真实实地经历过,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属于我自己的,而且我停下来的时候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自己的呼吸,也可以很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我很怀念很怀念那一段时光,但是那一段时光消失的真够快的,一眨眼,就没有了,转眼间一年时光又过去了。
这一整年,我切切实实地成长了,但是这一整年,我也丢失了以往的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这是一个过于真实的故事,正因为真实,所以才让人觉得有一点点的恐怖,也正是因为恐怖,才让我觉得残忍。
继续往前走,继续看电影,继续读故事,继续新的生活。
故事是圆满的。
丹尼尔投身异国的革命而被关进集中营,莱娜深入虎穴与丹尼尔逃出升天。
莱娜坚毅与冷静的都让我们觉得她似乎早已预知了自己的幸运。
然而真正的历史,只有Colonia和舍费尔,没有莱娜。
这是一个让人真正不安的逃生故事。
让我们感到威胁的,不是末日的洪水,不是连绵的战火。
而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握着片吐司翻看早报的时候,你不知道不远处的农庄一直是另一个世界。
人们不时听到邻居们的传言,也偶然在某天清晨听到过远处冰冷而模糊的广播声,你也有过那些可怕的猜测。
但在进入Colonia之前,这一切与任何人无关。
支持阿连德的热潮很快席卷了这座城市,人们呼喊的口号让你热切的期盼着那个理想的实现。
你做了一切你能做的,因为在Colonia之外的你,相信着正义、善良、理想这些美好的字眼。
鲜红的标语、亢奋的人群…南美洲的热情加上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配方,在这个国家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
人们的热情高涨,形势却很快发生了变化。
热情的口号抵不过坦克和子弹。
人们先是愤怒,继而忧虑,最终在恐惧中彻底屈服了。
曾经的演讲者们人人自危,被昔日盟友指认出的,那已经绝望至极了。
我们都愿意勇敢而热情的追求与抗争!前提是——所要付出的代价极小,我们都还有美好的生活。
等待着演讲者的是Colonia。
我想没有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会自愿进入Colonia,自然,那里也不曾有过莱娜。
Colonia没有爱情,没有朋友,没有家庭。
那里有电刑、冰冷的广播、巴伐利亚的农民服、不苟言笑的嬷嬷和一群丹尼尔。
这里的人曾经也有不同的爱好、热切的期望,但他们作为人的一切属性在这里全被剥离。
他们不是谁的父亲或母亲,不是谁的丈夫或妻子,不是摄影师,不是孩子,只是赤裸的羊群。
他们在这里活着或者死亡。
无数的丹尼尔在这里真实的被拘禁和死亡,他们没有莱娜没有侥幸。
绝望包围着他们,这一切也是某些人乐于见到的。
比起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人类的斗争才令人绝望。
本片与《逃离德黑兰》有相似之处,也是在飞机上脱离,这种观影感刺激无可挑剔。
论政治改革的恐怖,一旦政府被邪恶势力所占领整个个国家只会走向更加堕落的面貌。
不知是否剧情需要还是还原真实事件八岁就被困在这殖民地的于瑟尔差一步之遥就能逃出来的悲剧,是本片最为苦涩的部分。
也许塑造这剧情,两人就这么逃出去就显得太过简单且不真实了吧~故事简单说下,主角艾玛女神扮演一名空姐莱娜与丹尼尔在智利亲密~智利政变丹尼尔被当地警察抓去一个名叫尊严殖民地的地方,莱娜深入虎穴与丹尼尔见面,经过重重折磨后逃出来,最后在飞机上多得机长的援助终于逃出这地狱般的国家~
问你个问题:你若爱一个人,我说的是爱情里的那种爱,你会为他做什么?
疯狂到何种地步?
我自己不知道,因为我是被动的人,也是比较自私的人,所以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估计不太可能。
不管你能做什么,有一个人做的大概没几人能做到。
她是莉娜,《尊严殖民地》中的女主。
选择这部片子,主要原因是莉娜的扮演者是艾玛·沃特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赫敏。
这个小魔法师早就在我们不觉察的时候长大了,成为了知性大美人。
对她的好感让我点下了这部影片的播放键,而我在被紧张的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为莉娜对爱人的深情所感动。
原来爱一个人,可以爱到这种份上,可以为他做这么多。
1973年的智利,这个南美国家正在经历政变。
德国一个热血青年丹尼尔来到这里。
他狂热地支持其中一方,并参与了演说、集会、设计宣传海报等工作。
他的空姐女友莉娜为了与他相聚,特意飞至智利,给男友一个超级惊喜。
当她从车上看到他时,眼中已开始放光。
他回头看见人群中的她,顿时愣住。
两个人用眼神交流着爱意,无语却深情。
两个年轻人彼此相爱,又有各自钟爱的事业,看着都让人觉得美好。
他们一起憧憬着未来,说着属于他们的甜言蜜语。
她听他演讲时笑,看他拍的相片时笑,畅想他们以后的小日子时也在笑。
爱他爱到骨子里,笑容便会自然绽放吧。
幸福是按捺不住的,爱也是。
可一夜之间,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上台,丹尼尔被所谓的同志出卖并被抓走。
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 ,面对昔日的温馨爱巢被搜查者翻了个底朝天,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莉娜必须在自己的安危和爱人的命运中选择一项。
年轻的莉娜没有退缩,毅然踏上了营救男友之路。
原来的同志为了自保拒绝提供任何帮助,莉娜只能依靠自己。
这是她为爱情付出的最大努力,也是对爱情做出的最好注解。
屏幕前的我自问没有这种勇气,所以才更佩服。
莉娜通过了解,知道了丹尼尔被皮诺切特的手下绑架到一个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
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
她装扮好,对着镜子凝视片刻,转身向前。
面前的路她不知道是怎样的吗?
即将出现的危险她不害怕吗?
我想她是知道的,至少在经历了被追捕、被人用枪指着、有人在面前被枪杀、男友不知下落等等事件之后,她心中是有数的。
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子,应该没受过苦,更没接受过战争的历练。
人性总是怯懦的,愿意铤而走险甚至以命相搏,除非是有更为强大的东西做支撑,比如爱,比如巨大的利益。
而剧中支撑莉娜的,就是对男友的爱情。
那张被装入十字架中的合影,就是给她力量的砝码。
敲开那扇看似普通的蓝色大门,走进林木环绕的幽静之所,能不能再走出谁也不知道。
她来,就是要用爱创造奇迹,就是要让两个人都好好地活着出去。
眼前的莉娜似乎苍老了许多,为爱人担心着的她仿如一朵枯萎的玫瑰。
她本可以离开这危险境地,可以美丽优雅愉悦自由,但因了爱,她选择承担。
爱,真可以让人无限勇敢。
面对奸诈残忍的女主管、可怖的纳粹首领、监管森严的“殖民地”,莉娜几次犯险。
她尝到了身体的疲累,心灵的恐惧,经历了被欺骗,无意伤害了别人,也为了创造和男友见面的机会,以身犯险。
她害怕,但眼神却始终倔强。
任凭各种危险,她仍然坚持当初的想法:他们必须一起跑出去。
尽管度日如年,尽管承受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但她未曾动摇过,爱压倒了一切。
望着她眼中的泪,真是心疼。
当一个个恐怖的日子慢慢熬过去,他们终于相见。
她望着他,心中诉不尽的千言万语,却在他轻捏自己手指时,化成了甜美的笑。
男主以为是自己连累女主被捕,女主却说是自己主动走进来的。
语气平和轻松,像在谈论一次郊游,男主早已惊呆了。
这是多深的爱啊,他何其幸运!
经历一系列波折,数次遇挫,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屏幕前的我一直捏了把冷汗,生怕这个故事是个悲剧。
毕竟这一切与政治有关,而政治经常让人无言。
在政治集团的利益面前,个人的牺牲实属平常。
还好,我终究没有失望,爱终究胜利了。
这是上天开的一只眼,是莉娜付出应有的回报,是友情战胜了权势,是正义回归人间。
这个结局是历史上真实事件的再现,所以不算虚构,也不太夸张。
有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政治斗争,有人看到智谋,有人看到反人性,但我看到的是爱情。
一个柔弱美丽的女人为了爱情,将自由与生命做赌注,用勇气和智慧将男友救出。
因为他们的行为,让更多的人获救,罪恶的人受到惩罚,小爱化成了大爱,爱情的力量着实惊人。
我不是莉娜,自问走不出这么伟大或者说超凡的一步,但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比我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在最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选择坚持,选择为爱付出一切。
我不是,但我会钦佩,也会祝福。
如果你和你的爱人在为爱受苦,希望老天为你们睁开一只眼,让你们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执手相望,安静平和。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051523/问你个问题:你若爱一个人,我说的是爱情里的那种爱,你会为他做什么?
疯狂到何种地步?
我自己不知道,因为我是被动的人,也是比较自私的人,所以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估计不太可能。
不管你能做什么,有一个人做的大概没几人能做到。
她是莉娜,《尊严殖民地》中的女主。
选择这部片子,主要原因是莉娜的扮演者是艾玛·沃特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赫敏。
这个小魔法师早就在我们不觉察的时候长大了,成为了知性大美人。
对她的好感让我点下了这部影片的播放键,而我在被紧张的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为莉娜对爱人的深情所感动。
原来爱一个人,可以爱到这种份上,可以为他做这么多。
1973年的智利,这个南美国家正在经历政变。
德国一个热血青年丹尼尔来到这里。
他狂热地支持其中一方,并参与了演说、集会、设计宣传海报等工作。
他的空姐女友莉娜为了与他相聚,特意飞至智利,给男友一个超级惊喜。
当她从车上看到他时,眼中已开始放光。
他回头看见人群中的她,顿时愣住。
两个人用眼神交流着爱意,无语却深情。
两个年轻人彼此相爱,又有各自钟爱的事业,看着都让人觉得美好。
他们一起憧憬着未来,说着属于他们的甜言蜜语。
她听他演讲时笑,看他拍的相片时笑,畅想他们以后的小日子时也在笑。
爱他爱到骨子里,笑容便会自然绽放吧。
幸福是按捺不住的,爱也是。
可一夜之间,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上台,丹尼尔被所谓的同志出卖并被抓走。
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 ,面对昔日的温馨爱巢被搜查者翻了个底朝天,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莉娜必须在自己的安危和爱人的命运中选择一项。
年轻的莉娜没有退缩,毅然踏上了营救男友之路。
原来的同志为了自保拒绝提供任何帮助,莉娜只能依靠自己。
这是她为爱情付出的最大努力,也是对爱情做出的最好注解。
屏幕前的我自问没有这种勇气,所以才更佩服。
莉娜通过了解,知道了丹尼尔被皮诺切特的手下绑架到一个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
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
她装扮好,对着镜子凝视片刻,转身向前。
面前的路她不知道是怎样的吗?
即将出现的危险她不害怕吗?
我想她是知道的,至少在经历了被追捕、被人用枪指着、有人在面前被枪杀、男友不知下落等等事件之后,她心中是有数的。
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子,应该没受过苦,更没接受过战争的历练。
人性总是怯懦的,愿意铤而走险甚至以命相搏,除非是有更为强大的东西做支撑,比如爱,比如巨大的利益。
而剧中支撑莉娜的,就是对男友的爱情。
那张被装入十字架中的合影,就是给她力量的砝码。
敲开那扇看似普通的蓝色大门,走进林木环绕的幽静之所,能不能再走出谁也不知道。
她来,就是要用爱创造奇迹,就是要让两个人都好好地活着出去。
眼前的莉娜似乎苍老了许多,为爱人担心着的她仿如一朵枯萎的玫瑰。
她本可以离开这危险境地,可以美丽优雅愉悦自由,但因了爱,她选择承担。
爱,真可以让人无限勇敢。
面对奸诈残忍的女主管、可怖的纳粹首领、监管森严的“殖民地”,莉娜几次犯险。
她尝到了身体的疲累,心灵的恐惧,经历了被欺骗,无意伤害了别人,也为了创造和男友见面的机会,以身犯险。
她害怕,但眼神却始终倔强。
任凭各种危险,她仍然坚持当初的想法:他们必须一起跑出去。
尽管度日如年,尽管承受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但她未曾动摇过,爱压倒了一切。
望着她眼中的泪,真是心疼。
当一个个恐怖的日子慢慢熬过去,他们终于相见。
她望着他,心中诉不尽的千言万语,却在他轻捏自己手指时,化成了甜美的笑。
男主以为是自己连累女主被捕,女主却说是自己主动走进来的。
语气平和轻松,像在谈论一次郊游,男主早已惊呆了。
这是多深的爱啊,他何其幸运!
经历一系列波折,数次遇挫,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屏幕前的我一直捏了把冷汗,生怕这个故事是个悲剧。
毕竟这一切与政治有关,而政治经常让人无言。
在政治集团的利益面前,个人的牺牲实属平常。
还好,我终究没有失望,爱终究胜利了。
这是上天开的一只眼,是莉娜付出应有的回报,是友情战胜了权势,是正义回归人间。
这个结局是历史上真实事件的再现,所以不算虚构,也不太夸张。
有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政治斗争,有人看到智谋,有人看到反人性,但我看到的是爱情。
一个柔弱美丽的女人为了爱情,将自由与生命做赌注,用勇气和智慧将男友救出。
因为他们的行为,让更多的人获救,罪恶的人受到惩罚,小爱化成了大爱,爱情的力量着实惊人。
我不是莉娜,自问走不出这么伟大或者说超凡的一步,但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比我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在最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选择坚持,选择为爱付出一切。
我不是,但我会钦佩,也会祝福。
如果你和你的爱人在为爱受苦,希望老天为你们睁开一只眼,让你们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执手相望,安静平和。
很好的一部电影,可惜在中国没有上映。
这部戏的主题是革命与爱情。
一个女人为了救出自己爱的男人,把自己“送上门”,简直就是羊入虎口。
除了感动,就是震撼。
这部戏也让我看到革命的虚假性,在危难时候,并没有真正的革命情谊,平时的战友们都为了保命逃离。
只有爱情,才是可以挽救革命的!
电影的后半段全程精彩好看,虽然剧本入戏有点慢,但好在整体很棒,女神Emma美呆了,无论形象还是演技愈发成熟迷人。
本片大胆讨论官政的腐败和愚昧无知,细思极恐,辛辣敏感。
当然,好莱坞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小心脏受不了。
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发现是艾玛·沃特森主演。
刚开始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是历史事件。
电影的节奏很快,氛围很强,气氛烘托的太到位了!
我的心脏,一直跟着跳跳跳!
真的是就差那么一秒,结局就是个悲剧。
对智利这个国家没什么印象,现在是负面了。
钱可以改变你的权利,你的权利可以改变你的位置,你的位置可以改变周围的人对你的“服务”。
继而他们重构了自己的心,重构了人民的思想,人们生活在上帝的怀抱中。
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里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尊严殖民地”?
上帝,保佑你!
给艾玛演技点赞。全程紧张。
艾玛·玛丽·苏·沃特森。
艾玛粉喜欢就好。
逃离德黑兰 火锅英雄 致命呼叫 为奴十二载 房间 龙虾 飞利浦船长 禁闭岛
[3.5/5.0] 妙麗的床戲實在非常惱人。
太可怕了EW粉现在已经开始吹演技了各位都是认真的吗… 就不能踏踏实实的夸她美若天仙吗我还能陪你们花痴一下。
好莱坞化的德国电影,好题材被浪费,拍成了狗血的爱情与逃亡故事。童星女神面相硬朗,演技僵硬,欣赏不来。
影片试图表现多层次但失败导致结构松散,剧情也存在诸多不合理。Daniel裸身围裙装印象深刻,Nyqvist饰演的反派非常到位,艾玛沃森表现有所惊喜。片尾真实事件照片为这段封存的历史平添厚重感。3.5/5
好久没看到这么心闷的片子了。这才说明,这片子好。
三星半,真实改编,最后十分钟赞爆了,果然涉及政府高官军方的都是黑暗内幕啊,有个机长空姐朋友真是太好了。
三星的全程揪心。好多地方莫名其妙...
前半段拖沓,但在展现“尊严殖民地”组织的生活片段上还是很震撼,后半段高潮迭起,颇有《逃离德黑兰》的韵味,但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看点,所以显得全片太普通了。丹尼尔·布鲁赫和艾玛·沃森完全不搭,而且后者的演技真够烂,也许是受了《东方》的影响,总感觉女主角如果给布里特·马灵演会好很多。
结构虽然有不合理之处 但真实的照片还是受到了触动
有点变态,不过没什么意思
关于独 裁和邪教的题材。但是明显该露的地方却不露。德国大使馆都不想保护的人,飞行员却在取消飞行许可的情况下协助主角两人逃跑了,这个好像说不过去。德国从业人员真的少的可怜啊,好多电影、电视剧都是那几个演员。女主艾玛·沃森表现好一般,人说是女神,我却认为她既不漂亮也无气质,在这电影里永远是一双仇恨的眼光。
终于理解为什么会有"让英国脱欧吧,只要留下艾玛沃特森"的说法了,太好看了
"死亡天使" Josef Mengele曾藏身於智利,在由前纳粹成员Paul Schäfer建立的德式小农庄” Colonia Dignidad”, 那里以宗教慈善为号召,实则进行思想管控,同时配合独裁的智利总统Augusto Pinochet研发武器和测试毒气。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十多分钟后,每一分钟都好方
前几天看那个gf experience女主有点像Emma 现在看正版可出戏了Ծ‸Ծ
一个平庸导演浪费好题材的典型 不够细腻 推进太快 毫无技巧可言 一杯白开水下肚 我没有看到丝毫亮点的同时 逻辑还经不起推敲 严肃题材需要严肃对待 这不是在过家家 我再次重申 这不是在过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