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手法怪异、毫无动机也毫无线索的连环杀人案出现,FBI的乔和搭档凯瑟琳毫无头绪,他们只好求助于隐居的通灵神探约翰。
约翰可以读取过去,感知未来,在调查中很快就给了乔和凯瑟琳两人帮助。
很快,又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个女人,躺在浴缸里,被杀死,浴缸泡满了花瓣,死去的女人如绽放一般。
约翰找到了这些死者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重病之人,将死之人。
还有一点就是凶手也是通灵之人,甚至比约翰还要厉害。
约翰自知不是凶手对手,想要退出,不过在凯瑟琳的强烈请求之下还是留下。
接下来就是循着蛛丝马迹找到凶手。
凶手看起来人畜无害那种,可是却打伤了乔,原来乔得了脑肿瘤,也是将死之人。
约翰和凯瑟琳开启追捕凶手,期间约翰和凶手还有一次正面交锋。
最终在列车上,约翰保护下了约瑟琳,杀死了凶手,自己也是身负重伤。
查理斯改变的是过去的约翰(女儿未死时,甚至更早),导致约翰安乐死女儿,并且继承查理斯的业务。
(在遇到查理斯之前)最后那句"see you soon John"是约翰脑子里的声音,意味着约翰听到这句话时他俩还没见面。
我猜这时约翰的时间线是杀死女儿之前,约翰看到了未来(即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最后他受查理斯的影响(杀死了查理斯),给自己的女儿做了安乐死。
然后,他继承了查理斯的理念,无痛杀死许多绝症患者。
电影约1小时11-13分钟时,女警察调查类似案件,10年内全国一共有62起,特点是【延脑并无刺伤】,但都是无痛杀人,有毒杀、一氧化碳。
因为约翰是医生,所以这些毒杀案件更像是约翰做的(年纪太大刺不动后脑勺了)。
当然,这个理论看起来有个很大的漏洞——如果约翰没有杀女儿,那么他看到的未来就不会是电影里那样(蝴蝶效应),反过来也就不会导致约翰想杀女儿。
因为我在做的游戏有类似的剧情,所以想“狡辩”(解释)一下。
这个漏洞是【基于我们普通人的认知】,即现在决定未来。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能看到未来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对他们来说时间的流动是正是负还是零】?
我认为他们眼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发生的。
查理斯在列车上对约翰说过,他们一直看着这一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结尾伊丽莎白(约翰前妻)说的话印证了这一点,她说这次约翰的信不一样,“全是有关过去的”,然而【约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之前约翰也写过信,多少都是有关于未来的,因为对于约翰来说,他可能分不清过去未来和现在。
在我的游戏设定里,类似约翰的角色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对他们来说,未来和现在同时发生着,因果关系不再是过去决定未来,还可以是未来决定过去。
(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一定要试图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时间流动,我觉得“回忆”是最好的用词。
即他们的一生已经结束,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改变,他们只是在回忆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特定的时间顺序。
(假设)对约翰来说,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查理斯改变了过去的约翰】这一说法就说的通了。
有意思的是约翰最后救女警察,在左前额上留下一道疤,这道疤和查理斯左前额上的疤几乎一模一样,让我一度认为查理斯和约翰是同一个人。
现在想想,或许查理斯也经历了差不多的事情。
说到底是个脑洞,看着玩就好。
劝说父母进行尸检的那段太随便了,母亲一开始那种态度语气,三言两语就被劝服了?
而且这部戏让我看一半的时候昏昏欲睡没有想看下去的欲望了,它不是个强剧情的片子算一半探案一半文艺吧,看到一半我对故事走向结局已经不敢兴趣了,尸检以后就直白的告诉你凶手是为了安乐死杀人。
同时人物性格魅力也还没展开,我对人物命运也不太关心,这是很失败的点。
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冲则悬疑探案看的结果不恐怖不悬疑探案元素也少,观众会失落没有达到来时的期望,片子的水平没那么差,这种失落让观众打分上更低了。
画面是美丽的,但是部分类似mv画面的慢放闪回根本没有为剧情服务显得多余那些奇奇怪怪的闪回砍掉对整个电影没有任何影响,而且闪回太多了。
闪回画面美归美但是既不表现人物性格也不推动剧情发展,画面是不错,剧情弱了。
一般悬疑探案剧是紧张刺激节奏精彩,这片节奏慢了对于探案类型来说,也有几个片段有紧张刺激的感觉但是这几个片段又显得稍微有些格格不入,忽快忽慢的节奏我觉得一般人是不太欣赏的。
至于安乐死的主题,我认为没有哪一种主题是完全不值得拿出来说的,但是通灵能力和探案是噱头吗?
通灵和探案这两个要素对于主题表达有帮助吗?
套其他壳子探讨这个主题是不是会更好。
我认为这片还讨论了活人怎么面对亲人死亡以及重病病人除了身体的折磨还有心理上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自己死期的不确定。
通灵看到的未来注定无法改变吗?
两位能看到未来的通灵能力,他们对质的时候两个都能看到未来谁赢,拼谁的能力更强吗?
也可能是拼脑力,预判对方的预判,和下围棋一样无数个未来中猜对方会走哪一个未来。
从这点来看通灵能力是不是大脑进化,能一瞬间分析出多个未来的可能性。
医学怎么能改变上帝的旨意,生死那是是上帝的领域。
男主有通灵能力还是保留人性的,反派有通灵能力把自己当神了,他在肆意决定别人的生死替别人做选择还认为理所当然非常正当应当且正确。
反派说自己不想扮演上帝不是积极分子但是他做的和说的相反。
男主才是一直都是不想扮演上帝,不想用自己的能力改变未来以满足自己,最后救女主的事上他破例了。
这个情节看似男主用了能力去改变了,看起来是男主输了顺了反派的心意,其实男主表现出来的还是人性——救人,做着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反派表现的还是神性他自认为掌控一切的让男主按他的布局去选择让男主破例,他还是在决定别人的性命控制别人选择。
人物上,女警察的性格不鲜明也不讨喜,两位影帝演技很好,简单的对话他们都能演出张力。
男主把女警察当女儿这点前期铺设得不好,没太表现男主女儿和女警察的相似性。
我是从反派嘴里听到这点的,之前都没注意到。
总体来讲是个演得好,画面还行,剧情很烂的片子,这是导演的锅,他只管自己画面好看好看了没有统合画面和剧情,更何况电影不是要求画面稳定精美它应该跟故事走为剧情服务,如果只管画面他为什么不做摄像或者偶像剧导演,演员正常发挥,导演没有通过画面做到放大演员的表演感染力,导演又背一锅,故事平淡,导演水平也不算高。
有通灵先知的能力没被抓去研究,不搞大事,执着于安乐死,就这就这,剧情实在无语且无聊。
先看看这两个人的伤疤对比。
再看看约翰的受伤的地方
就简单用穿帮来解释这不合理的地方吗?
如果不是双重人格,约翰的伤疤跟杀手也太像了,跟真正受伤的地方也太不一样了。
可是,如果说约翰和杀手原本就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人格的话,又怎么解释最后那个得了神经纤维瘤的人能看到两个人,又怎么解释女警还查到了杀手的真实身份确实是一个年轻人?
背负这么多人命,约翰还怎么能全身而退?
刚看完感觉很有意思,给了五分。
越想越觉得不能自圆其说,又感觉受了戏耍浪费了我的脑细胞,改成了三分。
如果有人觉得不是bug的,麻烦帮我解释一下,谢谢啦!
(文/杨时旸)作为一个悬疑罪案迷,看到连环杀手的设定和“汉尼拔”的脸,怎么会没有期待。
但《通灵神探》的质量足以让所有期待全部落空。
这部电影的原名直译本应该叫《慰藉》,最初还觉得《通灵神探》的译名过于狗血,没想到,这个城乡结合部录像厅气质的译名确实抓住了这部电影的神髓。
这是一个经典的,甚至有些老派的罪案悬疑故事骨架,或许,就是因为觉得它太具有上世纪的陈旧遗风,导演才特意混入了那些灵异和玄幻色彩的诡异桥段。
原本是想增添它的酷炫,结果适得其反。
对于这类电影来说,有时候,神神秘秘做得不够好,很容易变成神神叨叨。
对于这种已经相当成熟的类型电影来说,最好的方式有两个,大踏步地后撤,严格向最经典的模式行进,从质控本身精进,让人物性格刻画对冲观众对电影类型本身的审美疲劳,或者,彻底做颠覆,把重心完全转移到玄幻的那部分,击中更年轻的观众。
但《通灵神探》做出了最差的选择。
自以为是地弄出个安乐死医生版的连环杀手,再找个隐居的心理侧写大师当侦探,就万事大吉自然混搭成《七宗罪》+《沉默的羔羊》了。
我们拆解一下这部电影,看看为什么这么成熟的类型被拍得如此糟糕。
首先,一部罪案电影,被杀害的人连最基本的代入感都无法构成的话,就太低级了,无论是那个光头的男人还是泡在浴缸里的女人,都充满廉价的做作,它们特别像那种单元肥皂剧中敷衍了事又充满戏剧性的死亡,和《七宗罪》中一层层深入,整体上构成哲学思想的仪式感杀戮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连环杀手用性命作为媒介宣扬自己的理念,这种故事基本上都要最终指向哲学意义,不然,它就只剩下廉价的猎奇。
这部电影几乎连猎奇都没有做到。
科林•法瑞尔突然出现在安东尼-霍普金斯面前,低级仿效着《七宗罪》挑衅性的自首桥段,但问题在于,《七宗罪》的设定是将正义纳入罪恶本身,产生拷问价值,而《通灵神探》的设定基本上是在讲述一个no zuo no die的心酸结局。
第二,有心魔的侦探——在冷硬派、社会派罪案作品中,侦探都变得不再完美和缺乏自制力,他们大都沉浸于某种瘾或者被困于心魔之中。
一方面,这样的设定可以增加人物的现实感,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际遇和案件本身也互为镜像,在解决了罪案的同时,也彻底摆脱了心魔,治愈自己。
对于一种类型写作来讲,这样的模式最符合人们在心理原型上的期待。
好了,这部电影选择了这种设定,但是却莫名其妙地矫枉过正。
正面人物一共三个人,三个人竟然都有心理问题?!
最后给人的印象是,无论怎么对比,都让人觉得,那个连环杀手的心智都比这三个侦探更加正常。
当那些苦难记忆不停地夸张闪现时,总因为过于戏剧化而引发笑场效果。
安东尼-霍普金斯摆出一副遗世独立的绝望样子,还没等姑娘说完两句话,第二天自己就颠颠地飞去人家办公室门口,扮演的高冷碎成一地贱萌。
你好好合作就得了呗,还非得强调自己不care,随时要退出。
给年近八旬的霍普金斯安排这么个中二性格,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三.如今的探案题材已经细致拆分出很多亚型。
以CSI为导向的科学主义,排斥并嘲讽一切硬科学之外的探案方式,在这样的设定中,科学之外都是玄学;以《犯罪心理》为代表的软科学,心理侧写机制,它基于对人性的观察与分析,但它的基础仍然是科学而不是神秘主义;以及传统本格派最经典的逻辑推理。
这部电影希望走第二种亚型路线,却摒弃了其中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彻底把侦探角色变成了一个算命先生。
随便看看自己的parterner就连人家曾经意外怀孕都能推导出来,感受一下浴缸的水就知道死者的老公是gay,用手摸摸草地,就领悟到凶手把受害者的衣物扔到了哪个垃圾箱里……奇葩如此,还一口一个“我是个科学家”。
这不但是对科学界的侮辱,也是对神棍圈的不敬。
其实,如果你彻底把它玄学化,把它变成灵媒探案也完全没有问题,这种呈现早就已经有过很多,韩国甚至还将其东方化拍摄过一部道士和警察联手用法术找真凶的电影,呈现效果都比这个要强得多。
第四,表现人物内心恐惧和预感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懂得节制。
这部电影莫名其妙动不动就穿插一段突兀的脑中幻象,呲牙裂嘴的猛兽和满脸是血的面孔,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营造出了惊悚和神秘主义的氛围,但实际上一切桥段都陈旧不堪。
它想向曾经经典的罪案悬疑片致敬,又想引入更加商业化的酷炫模型,最终的首鼠两端让它彻底不伦不类。
从任何角度上看,它都是一部不及格的习作。
(本文首发腾讯"影咖"APP)
昨天偶然发现了一部影片—《通灵神探》。
我是因为奥斯卡影帝老安东尼参演,就想下载来看看吧。
原本以为是一个科幻题材的电影,观看后才明白,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引人深思——生与死,对与错,罪与罚,神与人。
看似是一部连环杀人案的侦探片,其主题确是“安乐死”。
“安乐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影片中老安东尼饰演的约翰和科林·法瑞尔(金球奖影帝)饰演的查尔斯,分别是具有预知能力的老警探和杀手。
约翰因两年前失去了得白血病的女儿并和妻子分道扬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杀手能够预知别人的未来,看到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痛苦的治疗并在绝望中死去,而选择在人们得知病情前最幸福的时刻用一种无痛苦的方法结束其生命。
这是一部烧脑影片,我看了两遍才略有感悟,强烈推荐大家观看。
片中老警探的朋友乔在临死前对他说:“即便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我仍然想要多活一段时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疾病确实带给人痛苦与折磨,但我们仍然在其中坚持,挣扎,是为了争取一线生机。
因为我们有对生的渴望,我们有所爱的人们,我们想要哪怕多一秒的陪伴他们。
就算,我们真的面对无法治疗,毫无办法,我们选择放弃治疗,但并不是放弃生命。
我们更能体会一分一秒有多珍贵,我们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尽可能的爱,爱所有人,爱生活,爱这个我们还没看够的世界,直到时间的尽头。
杀手是“慈悲”的,他看到了疾病带给人的痛苦,他不希望人们痛苦。
乔死后,杀手找到老警探,对他说:“我帮助了他们,包括乔。
如果在癌症的自然下死去,他和他的家人除了痛苦,什么也得不到。
而现在,他因公殉职,抚慰金足以让他的儿子读完斯坦福大学,这难道不是他想看到的吗?
”老警探找到了杀手的下一个目标,杀手说:“将来他会得神经纤维瘤,下周几杯鸡尾酒过后他的女朋友会怀孕,而神经纤维瘤最神奇的就是会遗传,虽然只有50%,但我知道,他的孩子会得病。
难道就是因为道德不允许,就要毁掉三个人的生活吗?
”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但,人不是上帝,谁也没有权利左右别人的生死和命运,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恩赐,《圣经》上说:“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命多加一刻呢?
”(太6:27)我们不能,所以更不能伤人性命。
片中乔的葬礼和片尾杀手说:“现在救赎者,也需要被救赎。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葬礼中牧师说:“第三天,他从死人中复活,如《圣经》所述他升入天堂,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他会光荣重返人间,审判生死。
他的国永无止境,阿门。
”牧师口中的“他”才是真正的救赎者——耶稣。
真正的救赎者是无罪的,是圣洁的,是不需要“被救赎”的。
耶稣不叫人死,救人活,灵魂得永生。
杀手,只不过是个“慈悲”的罪人。
片中最后老警探也直面了自己安乐死女儿的罪并悔改,妻子也回到了他的身边。
其实,对待疾病,死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我们仍应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命。
(凶手与约翰左侧伤疤相同,影片中屡屡说约翰在矛盾中,最后一句see u soon等很多细节,我解释为:约翰人格分裂!
)如果人格分裂成立的话,我是这么理解的:约翰因为亲眼见自己女儿饱受痛苦,于是亲手安乐死她,与这句“有时候最伟大的爱却最难以实现”呼应,自然他自己也无法释怀,所以与伊莎贝拉分居。
那么既然能预见未来,让受难者不饱受这些痛苦不好吗,所以约翰的凶手人格出现… 凶手人格极端,要扮演上帝,控制生死。
但约翰人格却说凶手人格不了解这将死之人最后几天惜命的乐趣。
但其实他心里屡屡觉得给自己女儿解脱是无奈的。
所以影片开头就一直强调说约翰很矛盾。
其实他一直在做心理斗争。
最后女警察没死也正是因为这个极端的凶手人格被消灭,但凶手人格的某种精神与约翰融合了。
约翰也释怀给女儿安乐死的做法,并且觉得这也是给她的解脱,于是约见了妻子伊莎贝拉开始新生活。
但这也寓意着… 这个凶手人格的安乐死想法已经在约翰心中根深蒂固。
即使他不靠预见未来提前结束受害者的生命,他也认可了这种安乐死的做法。
在硬盘放了一年的片子,第一次看依然有超前感!
耐人寻味的剧情,成熟的镜头切换手法,惯用的黑色轻幽默和象征意义…虽然保有“闹矛盾时总下暴雨”、““追车””和“超自然”等俗套,但主旨鲜明,结构清晰,逻辑和着重点把握很到位,以致于你不会觉得这是同类电影中的哗众取宠者,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有思想,结局也刻意让看的人心存遗憾,以再次阐明主题……总而言之,即便付费去戏院看,也不会觉得失望!
Solace (译名又拉低档次了,叫《通灵神探》[流汗])
有时候,最伟大的爱却最难以实现以上这句是重点题,请背诵。
影片从谋杀案发现场开始,但作者所认为故事的原貌,从警探乔去往约翰(也就是片中所指“通灵神探”)大片绿地的隐居地开始。
这个片段的一个点为,约翰和妻子伊丽莎白分居了。
去的路上,乔的助手凯瑟琳翻开的照片,刻意让观众心里暗下想,约翰女儿和凯瑟琳长得真像。
约翰的女儿是这个故事的起因,凯瑟琳是故事衔接的关键。
接下来,约翰自然接受了好友警探乔的邀请,开始了与“恶魔”的对抗。
诡异的谋杀一起又一起,夹杂对好友乔及凯瑟琳命运的预知,“通灵神探”越来越被观众期待。
“恶魔”让人心里发毛,约翰必须拯救乔和凯瑟琳的命运。
行动被预知,线索是陷阱,正义的一方处于弱势,不着急,我们期待故事应有的发展:正义终将赢得胜利。
只是我们也不清楚,是通过什么赢得胜利?
既然对方和我们的“通灵神探”一样,具有预知未来的特异功能?
进入正题:“恶魔”误导破案人员追踪到了一位精神病,并让对方开始和警方对枪。
必须赞一下编剧,让所有这一切合理化只有一句铺垫——“我可以先锁一下门吗?
”“你先出来,你的房间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里,乔中弹,住进医院,如同约翰预知的一样,“恶魔”也预知到了。
乔在医院和约翰说“你知道的,我多希望还可以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样我可以教我儿子开车。
”(大概是这几句话。
)到这个时候,实际上凶手慢慢摆脱“恶魔”的印象,因为所有被杀者,他们都将面临一场通向死亡的痛苦。
在痛苦的起点,“恶魔”查尔斯提前将这一切画上休止符。
他对乔也一样,乔中弹之前,就已经是癌症晚期。
终于乔去世了,棺材上披着国旗,约翰预知到了乔的儿子因为有了特殊抚恤金(殉职)而能完成的美满人生,就像反面人物查尔斯刻意成全的那样。
如果之前全是设问的上坡,那么,注意,这里开始一路狂飙,减阀了。
酒馆里,查尔斯第一次现身,坐在约翰对面。
“我终于见到你了。
”查尔斯对约翰说。
这里“通灵神探”约翰给了我们一点信心,查尔斯没有预料到神探“ABCD” 外的G答案。
(不是e)查尔斯即将陷入险境,但还是被他设计跑了。
服务员回忆凶手样貌说,“他的左额头上有块疤。
”约翰提前赶到了下一场谋杀案的地点,等候“恶魔”查尔斯的出现。
这场谋杀的前提是:被选中的人即将患神经性肿瘤,而且他明天就要被怀上的小孩也会遗传这个会把人扭曲成怪物的绝症。
“神探”约翰和“恶魔”查尔斯开始正面较量,这个时候约翰是痛恨查尔斯的:你不懂临死之人对于时间的渴求,乔就还多想活几个月。
这种理论根基开始被查尔斯敲打:因为某些道德的原因,不终止面前这个即将患病的人的生命,因此毁掉三个人?
“你女儿的痛苦时间也是珍贵的回忆吗?
”到目前为止,影片就是“终结这些人的痛苦是不是合理”的讨论,以及合理化查尔斯诱导约翰出山的理由“你会杀了我,但是我希望你继承我的衣钵,像我一样提前结束人们的痛苦。
”“你和我是连接的,我们是同一类人。
”“不,我和你不一样,我不是杀人凶手。
”“这句话你可以说7分钟,7分钟后你就会杀了我。
”原因当然是为了拯救和女儿长得很像的女主啦!
我靠,这就成为了“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啊!
不是啊,导演,这是两个问题啊!
不能说我和你穿了一样的裙子,我们就是胸一样大的美女啊~不是说我杀了你,拯救了凯瑟琳,结果我就已经接了你的烂摊子啊!
这个个人一直认为是片中的bug,但是如果提高到“扮演上帝”这个角度来看,也是说得通的~~所以就是,你说,要不要救那个长得像你女儿的人吧,救的话你就得杀了我。
你杀了我实际上就是通过预知我的行为而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故事的答案在这里,约翰救下了凯瑟琳,同时,镜头回放,父亲约翰,给自己患白血病的女儿注射了一针安乐死的药。
扮演上帝,因为彻底预知痛苦而提前结束这一切。
因为一直无法接受亲手杀死女儿,愧疚感让约翰不敢面对伊丽莎白。
故事有了好的结局,约翰约了妻子伊丽莎白见面。
见面的时候他戴了一顶稍显突兀白帽子,他摘掉帽子,左额头有一道疤。
他终于和自己和解了。
其实不是两个神棍,分明就是一个人嘛。
精神分裂也好,多重人格也好。
两人额头同样位置同样的疤痕,不就是说明这个的?
还有引用的爱默生的名言,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of commit.科林-法瑞尔扮演的就是年轻时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反正电影里的人名也记不太住。
提前杀死那些已经患上或将上患绝症的人,以免他们承受更多的痛苦,影片中称之为mercy killing。
但是本片有点过于神道了,换种表现方法也许更好些,比如记忆碎片之类的。
连环杀手类型电影已经走入困境了,必须要更换赛道。
前几天看的《心灵猎人》倒是个很好的尝试。
通灵神探,这是什么鬼翻译。
影片原名Solace,安慰,是要讲一个面对死亡的问题。
结果一不小心归到动作片里去了。
两处下大雨的镜头,一个是两个好朋友一同站在雨里吃三明治,另一处是尸检时安东尼-霍普金斯决定离开,这两处大雨,多少有点让我想起了七宗罪。
而安东尼-霍普金斯带来的回忆就更多了,汉尼拔,The elephant man里的医生Frederick Treves,还有Howards End里的Henry Wilcox。
已经如此老态隆钟,结尾里对伊丽莎白说的那句,Let's walk, shall we?何等温柔,何等恬静。
联邦女探员Catherine Cowles扮演者Abbie Cornish,澳大利亚女演员,看过她的《伊丽莎白一世:黄金年代》,以及《杰克-莱恩》中杰克-莱恩的女朋友。
断断续续才看完,片子中庸无趣,真是乏善可陈,而且题材很老套,一点悬疑感和气氛都没有,除了一个劲儿的MV广告式的炫镜头素材,其他什么都没了,要不是汉尼拔老师和科林在撑着,估计还没到中段就已经全垮了,杰佛里也是死得不明不白,不过有趣的是他在这片里的形象居然帅了不少!
一般吧,有点浪费几位主演了。女主角有点像查理兹塞隆啊。
三星半。超脑神探。冲着安东尼霍普金斯来的,选题不错,拍得平庸。我还纳闷,科林法瑞尔这大胡子留得我都认不出来了,原来不是他。很少见会有三人组合的警探,原来中间要死掉一个。
导演行不行啊 本来挺好的一概念 结果给浪费了 汉尼拔博士还是那个套路 特写 眼神 歌剧什么的 法瑞尔在戏里也没什么发挥 一堆闪回 看起来还乱糟糟的 而且这外挂也有点太凶残了。。。
科幻题材却是近乎神叨的文艺片,译名实在太过煞笔了。很多场景布置的非常漂亮,十分惊艳。前半部分绝对是大片水准,但是各种细碎符号场景蒙太奇在解谜的时候显得太仓促了,或许在再长20分钟会更好些。霍普金斯确实没怎么发力也很入戏,科林法瑞尔不适合这个角色,abbie cornish这么多女一的片子里其实一直在演同一个人。。。
为了霍普金斯看的,剧情实在是弱了一些,然而我总觉得是汉尼拔的一集,导演把控剧情的能力太一般了,显得整部片子很平庸,可惜了我的霍叔。
回想一下好像先知的外壳只算嘘头,包了安乐死的糖心。朋友说像神探,不过我是为了汉尼拔而去的。这电影用来下新年第一顿德克士不错--第二次看,摄影完全喧宾夺主,打断了叙事 节奏和演员的表演
到底是片子太平淡,还是我太健忘,居然看过一遍都不太记得起来。该如何探讨伦理,什么才是救赎,人是否有判决他人生死的资格。而让一个解脱自己女儿的父亲,去阻止解脱他人之人,真是充满矛盾。白发人送黑发人乃世上最辛酸事之一。
霍普金斯一个人撑起了整个类型。比同期的《神探夏洛克》和《星球大战》都要精彩
因为科林·法瑞尔是GAY蜜的男神,所以硬着头皮陪他看了这么无聊的片子。如果我有这种超能力,我才不会吃饱了撑的去思考救赎与慈悲这么高深莫测的哲学问题。我会在雍和宫附近支个摊儿,从而开启京城第一算命大师的职业生涯。
虽然满屏都是汉尼拔的劲,但故事人物还是很成功的,拥有这样的能力本身就是痛苦的吧,这一切幻想也好,选择继承也罢,都逃不脱内心的罪
万万没想到是个医学伦理美剧单集,为什么要搞得像破案片骗我票钱?几处转折都很WTF,结尾更是画蛇添足烂到爆。Jeffery Dean Morgan我的天!so fucking hot! 但也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冥冥之中自有科林法瑞尔。
善与恶只一念之差。是个心灵救赎的故事,用略带灵异和惊悚的方式呈现让人对于情感背后的温度捕获缺失。假如那个凶手是安东尼的分裂人格,这个故事将更棒。吐槽一句,导演是拍mv出身的吗,碎剪片段的画风实在让人受到了惊吓。
无节制的MV手法和偏锐的影像使得这个电影特别像加长版美剧。和同期的女巫猎人一样平庸了一个有意思的出发点,但还是比猎人高一点点,高在演员表演上,本片演员是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故事世界的。尤其霍普金斯最后在医院那场戏,可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演哒。
还是挺不错的电影,节奏感带动的很好。
一般般~~每个角色都没有发挥空间,故事又没有侧重,挺流水帐的~
前面尚有《七宗罪》的宿命感和《神探》的神秘感,之后也成功引出了本片思考的命题:安乐死的合理性,不要自以为是扮演上帝决定他人的命运。但破案过程中bug太多,比如明明都知道车要来了为什么不直接拦住还要等它过去了再追?后半段凶手出现情节就变得很扯导致节奏全乱,实在是浪费了这种题材和表演
绝了绝了虽然侦查过程乱的像MV但尼玛也不至于6分啊看个电影还TM立道德标杆咋TM天天不给捧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那TM才是精彩悬疑片!
solace到国内就变成了通灵神探,差评。霍普金斯与杀手的最后对决不期望像灵异第六感来个巨大的反转,好歹能有个有意思的结尾也算说得过去,何况本身杀手的原因就中规中矩,好像再某部电影或者某个社会现象提到过。杀手自身的杀人动机缺乏心理学的考究,很难信服。还好,霍金普斯的表演值得称赞。
怎么说,片子拍摄的手法很赞,用零碎的片段营造诡异的意境。再讲讲内涵:如果有天你真的通晓了世间的慈爱,你就不会越界去对任何外物与生命做出生死仲裁,即使你的理由可以很高尚。生命以任何形式存在都是它的自然规律,即使是痛苦,也具有不被剥夺的权利。因此,任何人都无需扮演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