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家》前面的“邦妮和克莱德”是美国30年代故事,本剧就是日本30年代故事了!
那个时候,就中日关系而言,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法西斯攻占南京,持续暴行达到高潮,再至珍珠港事件,日本国内每况愈下。
都以大学生荒井健史(妻夫木聪 饰)的姨婆多喜(倍赏千恵子 饰)终老前,将自己数十年回忆铺满在笔记本上逐一展开!
在那段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年轻乡下女佣的她,在东京某玩具公司常务家辛苦劳作着。
以一个普通下层日本人的眼光,客观看待着风云际会的那些时光。
本片未躲避日军暴行之一切,更对当时南京暴行六周,而东京还全民欢庆表示了应有的愤慨。
但同时也表明,大时代背景下的日本人自己,也是牺牲者与工具而已!
虽然,我一般认为,这个军国主义的主角,其实就是日本全民!
一个国家,是由亿万家庭构成;一个家庭,是由众多家人构成;每个家人,心中都可以有,也真的有另一个小小的家;那是自我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家!
这就是小小的家,构成了国家!
本片特点:a、影片改编自作家中岛京子2010年第143回直木赏获奖作品《小小的家》,讲述了昭和初期在东京某户红屋顶家中服务的女佣人多喜,所亲眼见证的“恋爱事件”以及她在心中封存了长达60年的秘密,全部通过她生前留下的笔记本娓娓道来。
b、山田洋次。
现年82岁的日本影坛名宿山田洋次,已为电影界贡献了82部饱含着温暖世情的作品。
从“寅次郎系列”到新世纪的“武士三部曲”,山田导演一以贯之,从未放弃对“家族纽带”这一主题的诠释与追索。
此次导演首度向“家族的秘密”发起挑战,为世人呈现旧时代下平凡男女那隐忍平凡却又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
c、久石让。
继《东京家族》之后,著名音乐人久石让再度加盟山田组,极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寅次郎的故事》曾经是一代日本人的记忆,导演山田洋次也被亲切地喻为“庶民电影大师”,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滴追逐记录着当代日本社会的点滴变化。
他悉心收集起属于平常人的心事与情绪,将它们放置在自己的回忆盒子里珍藏。
山田洋次是一名温和的导演,温和到他的镜头中几乎没有心怀鬼的坏人。
温婉的母亲、乖巧的小孩、正直的父亲每每都构成一个温馨的三角形。
在时代变迁带来的动荡中,这个小小的三角形坚固地支撑着屋檐,构筑起爱的围墙,以抵御外界的侵袭。
受到小津安二郎等前辈的影响,山田洋次总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家庭故事。
斗室之间,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围绕在榻榻米上,欢笑和泪水,见证让人留恋的沧海桑田。
但就是这么一个温和的导演,却有着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一贯的艺术诉求。
带着新作品《小小之家》第九次来到柏林,他把自己的原则表达得很清楚。
《小小之家》由一场葬礼开场,去世的老人终身未婚,她留下来的东西,除了一屋杂乱的家什之外,还有两本日记。
这是她不久之前在外甥新井冈的协助下写下的回忆。
翻开这本日记,过去的事件汩汩而来。
这是一部重现记忆的反战作品,导演通过剧中人之口,将自己“必须正视历史”的态度贯彻到底。
从表面来看,影片就是一部好莱坞式的情节剧,故事的主角是昭和年间东京城外一家普通的人家,讨论问题也不外乎是家庭和责任,意外发烧导致双腿残疾的小少爷、女主人与丈夫同僚隐秘的情感、战争迫使下女仆与主人的分离……故事温情脉脉,甚至催人泪下。
但是,山田洋次却显然有更高的追求,他刻意避免了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方法,选择通过现代人之口推进情节的发展。
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不同时空交错,过去和当下相互缠绕。
凭借回忆,新井想起了自己和姑姑在一起的最后日子,姑姑将她年轻时的故事诉诸笔端,大学生新井则负责校对和修正。
姑姑名叫多喜,她的少女时代在平井先生家中做女佣。
从北方小县城来到东京大都市,多喜的心中充满不安和兴奋。
她是幸运的,因为平井一家亲和而善良,男主人平井先生虽有些小小的大男子主义,却仍算是关心妻儿挣钱养家的模范丈夫;她的妻子佐藤温柔贤良,又颇有艺术品位,再加上可爱童真的儿子龚一,这一户小康人家的生活可为幸福。
然而,和生活在30年代的所有人一样,平井先生一家不可能在安稳中将日子就这么一直过下去。
战争的疑云迅速席卷而来,工厂不景气、食物配给不足、缺水缺电的诸多困难接踵而来。
姑姑讲述的世界对于少年新井来说十分陌生,他一边读着姑姑的回忆,一边问:“这是真的吗?
”这里,山田洋次用新井表征了日本整整的年轻一代。
在导演看来,他们的脑海中没有战争的概念,而拥有战争记忆的一代人,正在逐渐地离开这个世界。
后辈的遗忘让这位年逾八旬的导演寒心不已,《小小的家》正是他试图表明态度的一个尝试,电影末尾一句语重心长的“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正是他的宣言。
《小小的家》是记忆之作,花样繁复的旗袍、精致典雅的餐具、初露端倪的西洋风……对于细节的孜孜不倦,在银幕上重现了昭和年间的风情,也重现了一代人对于战争的感知。
最终,美国人在岛国投下原子弹,少女多喜曾经服侍过的小小的家也在一片火星中化为灰烬。
这一场的表现极为浪漫,从天幕降下的带着火星的弹球纷纷点点,甚至有观众认为导演用一场梦幻的烟火表演代替了真实的原子弹爆炸场景。
对此,导演的解释是,1945年东京的上空,的确飘起过这样璀璨却恐怖的烟火,这是原子弹引爆后向外扩散的火星,它们让整个城市毁灭。
虽然三线叙事让电影看起来有些冗杂,《小小的家》却仍旧是部感人至深的好电影。
导演的勇气和诚实,在这个时代,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新浪柏林电影节专稿http://ent.sina.com.cn/m/f/2014-02-15/08374096934.shtml
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小屋》(内地译为《小小的家》)会让人联想到《母亲》,就像健史翻看多喜婆婆的自传,好不容易盼到男主角的出场,他大肆评论说,后面入伍通知单很快到了,然后悲伤告别。
观众不免也要以为,该又是个沉尸太平洋的凄美故事。
婆婆立即回应道,你想象力实在是匮乏。
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
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
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剧情故事上,《东京小屋》有几处比较跳的地方。
一是打扮摩登、颇为入时的中性女睦子突然出现,一是结尾那封没拆开的信。
对前者,结合原著党认定的百合情,包括导演自己也不加以否认,它显然是在暗示观众多喜的情感对象——而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是板仓。
对后者,多喜当然是出于自私,无论她是想维护时子的清白,还是出于自己也无法察觉的占有。
正因如此,那句“我活得太久了”更见力量。
如果跳出《东京小屋》,回到华语电影的《金兰姊妹》、《自梳》、《桃姐》乃至是《爸妈不在家》,女佣的情感世界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更无法用现代定义的女同所界定。
与沾染了肉体渴求的情感关系相比,女佣们其实更接近于传统保守的独身主义,而非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女校学生,知道如何疏导自我的情感。
出演多喜的黑木华用“非常木”的表演方式来克制情感,不动声色。
与之相比,女主人时子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不但压抑不住,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称得上大胆热烈。
回看下板仓第一次出现,时子就不加掩饰地说他很帅、与众不同,并让多喜也去看看。
在睦子出现前,多喜提到时子又去了板仓家两次,而且是穿着洋装。
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更令我想到了原田真人的《自由恋爱》。
早个十年,在日本大正时代,新女性思潮已经在日本涌动。
一些女性努力摆脱家庭束缚,寻求情感独立,而百合之说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化的洋装便是她们的外在表现。
作为从大制片厂公司的山田洋次,他活用了摄影棚拍摄的技巧,制造了台风夜等关键场景,更有樱花飞舞,酷暑烈日,四时不同。
而片中戏份,基本被压缩在了那座红色小屋里头。
电影人物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好像也被封住了出口。
亦正如板仓被红色小屋的美所吸引,如果把多喜的情感理解为对美的渴慕,对和平生活的留恋,《东京小屋》其实会更好理解一些。
不过,在画外音恸哭一幕其实也揭穿了真相,她的爱与板仓无关。
在卷入战争的年代,小屋成了平民百姓的安宁象征,并且,它以蔡国强焰火的方式,宣告了美的最终毁灭——时子、小屋还有过去一切都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影迷观众难免关注山田洋次的战争史观。
可是,如果让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就表现出忏悔谢罪之情,那也是罔顾真相。
于是,山田改用健史的后人眼光去评价,并且,让战争摧毁了那两段感情。
炉火纯青的山田已经不需要制造大全景,几张报纸、万岁口号、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细节已经宣告了战争的存在,并且有一种错位的幽默。
不难看出,在多喜、时子以及板仓身上,他们都对战争话题不感兴趣。
恰恰是不合时宜的谈天说笑、不被允许的谈情说爱,它们也正是人性乐观善良的正面反映。
面对难以释怀的战争历史,山田洋次用他的电影做到了豁达,而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上道。
【中国新闻周刊】
这部电影好看的过分了。
是以二战为背景的日本一家人的故事,很奇怪的,在那样的背景下,他们过着安静,悠闲的日子;甚至幻想着征服了中国和美国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看起来有点讽刺,但仔细想想,那时候的日本人大概是真的相信自己能赢的;就像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很牛一样。
整部电影写多喜照顾东京一家三口人,为少爷按摩脚,为家里做卫生做饭,照顾夫人少爷,也见证了夫人出轨的整个故事,甚至,多喜爱上了夫人出轨的大学生;但这一切都不肮脏,一切表达的很点到为止,没有任何情欲画面,只有一些细微表情,但极有感染力,看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不能自已的互相爱慕,很美。
小小的家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夫人永远穿着得体漂亮,不得不说,1937~1945年的日本挺先进的,尤其他们把家里打扫整洁的程度叹为观止,对待生活也一丝不苟,下班回家一道道换衣服也不嫌麻烦,可真讲究。
这个反思二战的视角很别致,也很真实,其实,无论那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不喜欢战争的;喜欢战争的永远是少数的极端分子。
愿世界永远和平
原来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巧借一个东京女佣的视角,讲述了狂妄自大、自不量力的岛人们,如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尝到战争带来的“异常苦涩”的苦果后,才明白了“好战必亡”的道理……虽然,“有人是被迫的,也有人是自愿的,也有连是被强迫的都不知道的”,呜呼哀哉,纠结斯国。
1、“1936年的日本人怎么会那么开心呢?
”这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确实,在那一年里,内有皇道派中下级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外有正处心积虑发动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军国主义的阴云早就笼罩在日本上空,狼子野心怎能开心?
接下来,我明白了,南京陷落,普通日本人欢欣鼓舞,想到的是“商店一定会大减价”,开启的是“一起去买东西”的普天同庆,幻想的是可以往中国大肆倾销商品的生财之道。
军国主义如果没有如此广泛如此牢固的群众基础,这朵表面艳丽的毒花又怎么能在全亚洲“绽放”?
2、日本一样也有“嫌人富,望人穷”的塑料亲戚,一样有相互攀比、决不嘴软的塑料姐妹花……3、男女主人关于音乐会门票的争执,充分暴露了这个族群的虚伪与狭隘,明明妻子想去看,但又怕没有丈夫陪伴会有闲言碎语;丈夫觉得门票是社长所赐,不去就应该物归原主,即使妻子一个人去看也要先得到社长的首肯……孩子都快上小学了,夫妻之间起码的正常交流都如此困难,更何谈默契了。
4、不出意外的话,年龄更加接近、又同是爱好音乐的夫人和板仓先生应该会发生些什么吧,假设遇上狂风暴雨、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时……
看完以后印象深刻的有一个点。
男人们在一起谈论战争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我生长在这个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
包括酒馆老板和多喜说向美国开战了以后,跑到大街上高喊万岁;老爷和社长同事谈论战争的时候说打完这场就胜利了等等。
之前我以为这种“容易被氛围感染而做出一些与平时不同的举动”的行为,只是某个国家人民独有的,现在看来大概是人类的通病。
一些政治家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制造一些场合,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达到“共鸣”,从而达到统治的目的。
能想到这里估计也是前一阵看了政治课的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和男朋友的讨论。
能意识到这种制造气氛煽动人群从而控制人群的行为,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觉醒吧。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了,胡言乱语hh
那炎热黏腻的夏日,太太一次次来到板仓的住所,好事之人抬头偷窥,看着女人步上楼梯时,浑圆的臀部与若隐若现的腿,昭和情怀满溢。
每年香港电影节可以看一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是非常幸福的事,因为你相当放心其水准,备着纸巾随时准备为其流泪。
《小小的家》是一部避免了宏大叙事且又“政治正确”的电影,因此整体意图非常讨巧也讨喜:多纪奶奶终身未婚,晚年开始写回忆录,妻夫木聪饰演的孙辈(和《东京家族》里角色性格基本类似的看似无所事事实则责任心重大的好青年)常来探望,欣赏多纪奶奶的回忆录。
来自山形带着乡音面色红润手脚温暖的少女多纪在1930年来到平井家——这座有着红色屋顶的美丽小屋做女佣,与做玩具生意的平井夫妇以及儿子一起生活。
太太爱看《乱世佳人》、喜欢听Stokowski的交响乐,无奈丈夫只是个忙于生意、会随手关掉音响的无趣之人。
于是在遇见稍显弱气的文艺男青年下属板仓之后暗生情愫,开始了一段隐秘的婚外恋。
多纪带着痛楚旁观着这一切,而大背景则经历着申奥失败、南京沦陷、珍珠港事件、食物短缺、大范围征召、空袭等等等等......终于板仓收到了征召令,出征前太太渴望见到情人最后一面,让多纪带信去,少女的私心和暗恋情愫令她唯一一次背叛了太太,却也使她从此愧疚一生。
逐渐萧条的东京不再容得下多纪,离开前她问太太,战争是否永远不会停,太太答道:“一切有始就有终”。
果不其然,原子弹结束了一切,平井夫妇也在空袭中与小屋一起走到了生命终点。
多纪带着没有寄出的信,在无尽自责中等待自己的终点。
“我这一生活得太长了。
“她这样感叹道。
当时的背景正是二战最激烈之时,“我们吃豆腐和海藻,美国人吃那么厚的牛排上面还有一层牛油,我们却要和他们打仗!
”男人们讨论着时局,女人们却过着自己的生活。
女性书写的历史让孙辈感到讶异,那小小的屋子仿佛与动荡时代隔绝。
“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你们却在百货公司购物狂欢!
”“食物都短缺了,哪里还会有炸猪排卖!
奶奶你应该如实记录历史!
“——“反正这就是我经历的,我说的都是实话,我都写了我不是美女了。
”这是脱离战争的平凡人、旁观人眼中的时代,可能也是现代戏这一条线中山田洋次想表达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究竟什么才是客观,女性以自身生命经验所写的历史应该摆在怎样的地位?
影片最后,老年平井少爷的话可能算是一种结论和救赎:“你那小小的罪过,在这段历史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战争时期很大一部分人在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但是最戳我泪点的还是在看到板仓的画中,那幢根据回忆绘制的小屋,太太和多纪站在门前凝望,似乎是在等他回来——不是家却胜似家的温柔乡。
整片完全没有拖沓感,摄影音乐美术服装都五星赞。
结尾没有刻意煽情,甚至穿插一些自嘲或者幽默的话语,笑中有泪,哀而不伤。
难以忘却红色屋顶的阁楼窗子。
暴雨定情之夜,板仓艰难地为它钉上木板;命运折转的那个下午,太太在窗前痴痴等待;片尾闪回多纪初来小屋的那一天,太太领着她来到窗前,带着一丝丝欢欣与羞涩谈笑且望着风景。
夕阳装饰了那扇窗子,它也装饰着多纪漫漫余生之梦。
P.s.私心一句松隆子真的太美了,咬着红色腰带回眸看镜子整理和服的一幕简直让人跪下,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美,女神请你受我一拜。
不禁思考为什么日本的电影,看似普普通通的情节,却可以细腻得让人感动落泪。
岁月的沧桑长河带走了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其实最终还是,流归了平凡。
多喜她多么的纯真善良啊,因为原本服侍的主人说了一句“女佣的工作很辛苦啊,夫妇和睦靠的是女佣啊!
”她便咬咬唇紧紧记住,为了守护这个小小的家,她将一生的感情都倾付于此。
为了这个家,她每天背着少爷走远路去医治,痛苦地忍受着夫人不伦的事实。
最后,也是她把夫人的信藏起来,用一生的自责来把这段感情终结。
看着长满老年斑的她,在自传的最后泣不成声,不忍自己也跟着落泪。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外婆的手,像多喜一样,很暖很暖……而且在大冬天的时候,也会紧紧握住我冰冷的手……打车送我上学之后,自己默默从学校徒步回家、为了突然回家的我,她冒着大太阳走路去买菜……为了自己爱的人,吃惯苦的她和多喜一样不辞劳苦。
经历过一生的坎坷的她,脑海里到底浮现着多少个挥之不去的画面呢?
与她一起经历的人已经一个个走去,只剩下回忆陪伴的她晚上一个人睡觉会不会很孤独呢?
很想走进她的内心,在她回忆的时候,陪伴着她。
那么,落泪的时候,会不会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呢?
红色屋顶的漂亮房子🏠典型一家之主的老爷,美丽的女主人,可爱年幼的少爷,多喜本以为可以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吧。
前半段大多是日常的生活片段,但看着也不琐碎无聊,细腻的展现了主人一家的人际关系。
大多故事发生在家里,当镜头回到现在年老多喜的房间时,也挂着画着红色屋顶小家远景的画,它变成一个很有视觉象征意义的画面。
所以当战争的炮火将它毁灭时,我的情绪在此刻爆发,意识到影片想表达的更多。
为什么影片以多喜的视角来展现这个故事?
以前看历史书大多记述的是关键人物,也理由应当把自己带入那些大人物的视角,不过活久了就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渺小的普通人,那些大事件于我们是新闻,在我们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常生活中暗波汹涌,若是卷起巨浪可能就改变了命运。
每个人都看似自己做出了选择,但通常都是被动的。
另外霓虹应该是最擅长拍暗恋的民族吧。
影片主线清晰,意图明确——讲故事。
只是导演在陈述多喜、平井夫人、板仓之间的情感关系时,不知是故意所为还是咋滴,淡化处理,隐藏着没有交待。
说好听点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说直白点看不明白。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许是导演想要强调结构和角度,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仅仅是从多喜出发的,通过个体映射时代那都是后话。
导演仿佛在暗处窃喜,“别指望我告诉你更多,你所知的即是多喜所说的”,多喜是隐忍的,良善的,一个好的女佣,做好本职工作外,本身就不该对主人的事情知晓太多,太八卦细节,就是女佣越界了。
由此,观众的思维被巧妙地设计成戏里的荒井健史(妻夫木聪饰),按图索骥,推测、臆测,留白之处,即是多喜长久以来难以言说的懊悔。
她承受的苦痛,观众给受了。
画面、色调和节奏感上,就是美,很美。
纤细,清淡。
哪怕是战乱,也表现得艺术感极强,空袭如同流星雨。
“陨石”坠落,啼哭嚎叫,恐怖、残酷、痛苦,一笔带过,足矣。
观影后,想必每一位观众都会很向往能那栋融合了欧式洋房与日式庭院的红瓦小屋。
有一处画面,导演以较低、较远的视点,拍摄了樱花盛开之时,花瓣随风落进窗开的屋里,美好的建筑设计给生活带来的超凡气息,挡也挡不住。
在室内就能欣赏到甚至是触摸到室外的自然风物,富有层次的空间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感知想象,敞开式的空间此时变成了一幅精心构图的画作,消解了外部(公)和内部(私)的界限。
日本导演好厉害。
另外,从当时的日本平民视角看当时的中日美关系,感觉还是新鲜的。
给山田洋次来拍,也太平淡了吧……
爱日本电影里的平静
这个国家很好,但是历史片就交给他们自己看吧
主动给少爷和老爷爷按脚的女佣多喜,在给夫人按摩的时候,非常羞涩、拘谨,表现出一位少女与心上人初次亲密接触时的本能反应;夫人回家,正在熨衣物的多喜拔掉熨斗插头才跑去应门,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导演山田洋次的水准。唯有如此细心的多喜,才会注意到夫人和服背后腰带的花纹与出门时是相反的。
黑木华红扑扑的脸蛋可爱死了!
多喜是不是太奴性了,可以为女主人出轨操那么多心。片子里传达的情感很牵强。
看了重版出来之后爱上了黑木华,所以搜了这一部来看看。唔…个人不喜欢这种婚外情乱搞搞的段子…这男主是演落魄文青的专业户吗我觉得他一脸晦气啊= =… 战时小家庭的生活切入角度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啦,延续到现代的故事也让人唏嘘,电影色彩是我喜欢的那一挂,对里面的怀旧玩具印象深刻!
本觉得结尾不用这样处理,后来和朋友聊了觉得表达有始有终这样的意思也蛮好,虽然旁枝末节很多,但是主线一直都很清晰,温情脉脉,娓娓道来,我喜欢这样的片子,就像面前摆着的一杯好茶。
警钟长鸣🙂
可以说差到极致了。山田洋次离小津安二郎的距离大概比北野武还远。山田迫不及待的想在迎合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体现出日本独特的家庭伦理来,然而事实确实,把风马牛搀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全片既没有西方的现代道德,也没有日式的暧昧。从而显得松隆子全程都是个感情摇摆不定的荡妇。
主仆情是假的,蕾丝边才是真的
日本不是篡改历史教材么,怎么还有人知道中日战争的事= =、太话唠了,两个多小时其实整整垮了三个时代。最后结局加一星
3.5. 个人记忆和故事在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感动。吉岡秀隆太老扮相也不好,这段无果的爱情远不及“布宮-時子(-睦子)”这段无形的爱情来得精彩。黒木華的表演远胜于松たか子,或许说这个沉默的旁观者角色太适合她的脸面表情吧。
日本历史观教育片 bye bye
乱世中的柔情说也说不清。
这是一部忏悔录。女主在其做女佣时期间接或直接见证了一段隐晦的情事,并因自己的道德观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最后又因战争爆发女主人及其老公丧生再无任何可能的时候所慢慢积聚的愧疚心,迫使她于年老临终之际,写下这些文字以作忏悔。P.S.:请饶恕我对年轻雇员正治实在无感,完全不符其艺术设计的定位。
逝去的老人,重现的旧时。小家,却是大时代。
整体感和《东京家族》像,回忆串联现实、小人物眼中的战争流离似《去见小洋葱的母亲》,以中产温情为基础、弥漫感伤、不无反思的通俗治愈剧,山田洋次的拿手好戏;叙述人称转换突兀,中间一段甚至变成全知视角,略混乱;黑木华的确演得好,情绪层次分明,松隆子还是那么美!
无聊戏码,生怕观众看不懂的扁平叙事和唧唧歪歪,而在镜头拍着田地、老妇人画外独白至大哭的时候还是险些落泪
看到结尾之前还在想,啊...虽然故事很不好,但是对山田洋次这样典型的狗血温情派就不要太奢求什么了吧... 看完结尾之后想说这是什么垃圾啊...坚决不想再认真看他的其他家庭剧作品了... 你说这样一个糟糕透顶的故事要怎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