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
Я – учитель,Uchitel,I Am Teacher,Учитель
导演:谢尔盖·马克利斯基
主演:Aleksandr Kovtunets,尤利娅·别列希尔德,菲利普·莱因哈特,弗拉季斯拉夫·阿巴申,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塞尔吉·波克霍达夫,鲍里斯·卡莫尔津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6
简介:本部战争片是对伟大的卫国战争(1941-1945)胜利七十周年的献礼。它围绕着主人公帕维尔•祖博夫的故事展开,他是一名学校老师,作一个老师是他的人生使命。帕维尔所在的村庄被法西斯占领。他相信着基本的人类价值,比如爱情和家庭。然而,一系列事件导致的变化改变了他对生活的认知,使他回到现实。在战争中,敌人逐步显露出其真..详细 >
2022.8.8 6台
早餐桌上有鸡蛋牛奶和面包
很久没看到总时长90分钟不到的电影,但短小精练,一个只愿在战乱时代仍能教书育人保全家庭乃至岁月静好的普通教师,或许中途有让你拍大腿骂怂的操作,但他对未婚妻和继子的爱是绝对真诚的,他是为了顾小家才一直忍耐,但当妻子因不愿受辱而被送去劳工营,想要照顾好继子又被叛徒送去当炮灰时,他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也就情有可原了。希特勒像后藏着的普希金画像和他著名的爱国诗作是最大的伏笔,这才是教师民族意识被唤醒的时刻。本片还加入了一些宗教因素,在俄国东正教回归的大背景下用传统的俄罗斯意识和民族主义来重新构建常年被红色意识形态笼罩的伟大卫国战争,这也是件很值得思索的事。
结局不喜欢
前面还能看。。像是文字片
看完很累,剧情很赶,节奏却很慢,三观还不正,人都是往好的方向蜕变,这电影怪怪的,主角是一个忍受着压迫也积极乐观,像苏联的未来歌唱着普希金,用自己的知识捍卫着祖国的精神与尊严的教师,最后变成一个无力回天、一了百了的懦夫……反正我是真的不懂……
俄奸的觉悟之路。
个人感受,出色的俄国电影对战争时代的描绘要么擅长勾勒那些恢弘的全景场面和战争群像,要么精心着墨在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式的个体命运上。这部电影无疑是后者。表面上看,它属于不算少见的关于占领区内“合作”与“反抗”的故事母题,但导演在教师起初“懦弱”地贯彻自己生存逻辑的过程中就已融入和强调着对俄罗斯精神的信仰,这就相当俄国了。主人公从所谓的合作者走向抵抗者的遭遇里,并不是受到表面的政治话语(镇上的列宁像已被拆除),也不是士兵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而是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学的灵魂和符号始终引导着其精神的内核。对我而言,影片最动人的地方不在最后的反抗,而在主人公从希特勒画像背后取出普希金像,并朗诵《皇村回忆》的那段。而选诵这首诗歌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教师的心理底色。
“农夫被烧毁土地跟村庄,终于拿起枪。”
我怎么感觉,俄国人沾染了西欧的毛病啊~虽然看得很难过,但是还是给五分
六公主,知识分子的反应蛮真实的
可惜了,如果能拍成两个多小时,剧本上的缺点和人物积聚的能量才能补足,如今85分钟版的缺陷太明显,也许是导演功力火候不到。不过就是这样,也是十年来我最欣赏的俄国二战题材电影,色调、情境、历史感都很到位,没有穿越感、精神油彩这类通病。配乐很巧妙,略带轻喜剧感,反衬很严酷的内在。非常可笑的是,国内官审版居然把教室里的元首像模糊处理,让导演的最后用意落空,蠢得无以复加。
油画般浓郁……
真好看,风景好看,配乐好听,富有俄罗斯文化,演员也好看。
从放下笔到拿起枪,拍出了心里、情绪的转变,观众只会觉得他太犹豫,但种感觉这很真实,也很现实……
这位教师只是想在苟且中撑起一个家保护他的家人,这无可指责,只是命运逼迫他成为了一个反抗者,舍小生取大义
虽然是个冷门 时间也不长 意外的好看 普希金引领胜利
俄罗斯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常会加入大量的风景。这些风景生机勃勃,像是电脑桌面。夏季的俄罗斯风光大多如此,让人如痴如醉。说到电影剧情本身,这个电影故事也很完整。男主作为一个乡村教师,老老实实教书育人,和喜欢的人建立家庭,就是人生的主要目的。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国家名号,无论政治走向,对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来说影响不大。但在一个被德军侵占的地方就不行了。德军军官强迫自己持枪射击俄罗斯文学代表普希金的肖像;未婚妻先是险些被强暴,后又被送去德国劳工营(还是集中营?);继子报复德国军官却被洗脑要为德军服务;这个老实巴交的乡村教师终于忍不住了。有些人不明白何为爱国,其实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并且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这就等同于爱国了。
德军官员刻画的有点儿太过滑稽了。
“颤栗吧暴君,你即将灭亡,我们的每位战士都是英雄。他们终将胜利,即使埋骨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