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4月:日军近16万登陆釜山。
1592年5月:日军占领汉城,朝鲜国王出逃至平壤。
【朝鲜水师获得玉浦大捷】1592年6月:日军占领平壤,“三都尽失,八道瓦解”,朝鲜国王出逃至义州,向明乞援。
明朝由于农耕经济的脆弱性,无力深入干涉附属国,对附属国基本只能采取放羊式管理,以至于对朝鲜周边的动态一无所知。
明、日之间的平衡更是只靠大海维系。
明军起初只是小规模入援,吃了败仗之后才开始走心,逐渐意识到了日本这个对手的量级。
1592年7月:【朝鲜水师获得闲山岛大捷(击沉48艘),之后,已被吃透的李舜臣奇袭釜山失败,随后的一系列主动出击也均遭败绩】1592年10月:明朝派出4万精锐进入朝鲜。
1593年1月:对阵平壤日军2.5万,明军以”阵亡近800“的代价击杀日军9000以上,取得平壤大捷——大炮应该是MVP,然后日军缺粮肯定士气低迷(进展太快了,后勤没跟上)。
1593年1月:同样在后勤短板的威胁下(山高路远),李如松误判形势以为日军一溃千里,欲速战速决率6000骑兵追杀日军,在汉城西北方的碧蹄馆遭遇日军4万人阻击,双方各自交出数千具尸体后脱离接触——第一、李如松部的战力可见一斑;第二、李如松是一点也没学到他爹的谋略,萨尔浒要是他指挥,结局也大差不差,明军从不缺乏勇将劲卒;第三、日军先锋的确进展过快,大部队全都落在后面。
1593年2月:日军还是缺粮,不得不从汉城撤出。
1593年5月:刘铤率军5000进入朝鲜。
到这个时间点,日军已全部撤至釜山,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
1593年6月:明日展开了一场不知所谓的议和。
......1597年1月:日军出动近15万大军,以釜山为大本营,再次发动攻势。
1597年10月:【鸣梁海战,朝鲜水师虽然靠地形优势(水道狭窄处水流湍急)击毙了来岛通总(日军伤亡数十人),却慑于日军的强势,向西退至更远处,日军获得战略上的胜利】1597年12月1598年1月:明军数攻蔚山(位于釜山北方)不克——日式城堡的威力,了解日本战国史的人想必都知道。
1598年8月:丰臣秀吉死亡。
1598年11月:日军大部从蔚山撤出。
与此同时,仍有一部滞留顺天(位于釜山西方、汉城正南),日军水师一部前往接应。
【露梁海战,明、朝水师希望吃掉顺天的日军,在顺天东方的露梁与日军接应水师交战,付出了”明、朝各一名宿将阵亡“的巨大代价后,虽然击毁了200艘敌船(当时日船总数约3000),日军将领却悉数全身而退。
】当时的明国,堪堪和日本打了个平手。
如果丰臣老儿不死,明、日持续对峙,日军继续蚕食朝鲜(日军补给线更短)、女真快速兴起、明国内部流民起义,最后整个东亚的格局都是难以预料的。
《露梁海战》。
7分。
金汉珉编剧、导演,金允石、白润植主演作品。
2014年崔岷植的《鸣梁海战》,2022年朴海日的《闲山:龙的出现》,2023年金允石的《露梁海战》。
就全片质量而言,《鸣梁海战》确实最好,但《露梁海战》其实也不差。
有人总觉得这样的片子是韩语电影的抗日神片,诚如所言,咱们这儿的抗日神剧如果能有这个水平,我相信抗日神剧这四个字不会出现。
也有人说片中过分美化李舜臣,我简单去翻了下历史资料,中朝历史上对李舜臣的评价并不差,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是“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这个算非常高了。
故事非常简单,李舜臣希望可以联合明朝将领一起将两支倭寇势力歼灭在露梁及附近海湾,抱着必死的心一次将倭寇打到列岛投降为止。
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我没去考究。
比如片中明将领陈璘用蹩脚的普通话喊李舜臣为“老爷”,实在令我不悦。
但不得不说,金允石确实奉献了更好的表演。
小西巴脸都不要了!
大明可是救你国之恩人,怎么就伪造成拉你后腿了。
给大明当狗都不配的小西巴。
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就是这样,动不动就3千里河山,动不动就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和君王,横空出世的大韩历史,不知道是哪个平行空间的。
在这么意淫下去,我感觉这大韩冥国要亡。
一句话:小西巴就是小西巴啊!
几千年都在认爹的路上。
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
《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
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
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
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
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
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
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
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
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
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
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少有的不停快进看完的一部电影,就算是轰轰的大场面,都让我实在是看不进去。
太恶心了,实在是太恶心人了。
一边说朝鲜要被侵略灭亡了,明朝是来救援的,然后又拍的明朝将领投降派,除了勾心斗角完全没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甚至与怎么当将领都还得让韩国人教。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然后李舜臣甚至还敢威胁说朝中联军解散,朝鲜自己打鬼子。
不是,韩国棒子们,你们是不是误会点啥,你们这么牛逼,真能自己打鬼子的话,明朝还派军队过去干啥?
李舜臣真能牛逼到单挑鬼子国,早干嘛去了?
就咱可以没逻辑,但不能没脑子把?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然后到了战场上,朝鲜海军牛逼轰轰打这个揍那个,简直是开了无敌挂。
反而明朝海军,要么见敌先怯,然后自乱阵脚,还在海战中添乱,主将都差点被日本人给活捉,还得是宇宙无敌的朝鲜海军来救人。
合着大明海军就是来打酱油+打搅混+蹭经验的呗,合着就朝鲜是唯一主角呗。
韩国人这么牛逼,干嘛要请明朝来救援呢?
韩国人这么牛逼,怎么没一开始就把日本人打回老家呢?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升御倭总兵官,跟麻贵、刘綎一起统帅部队,其部下驻扎在山海关时大闹,陈璘受到谴责。
不久命令他提督水军,跟麻贵、刘綎以及董一元分路前进,领士兵一万三千多人,战舰数百艘,分布在忠清、全罗、庆尚各海口 ,陈璘水军成功震慑到倭寇,使日军不敢于海上行军。
时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大撤退,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这时刘綎才攻打小西行长军队,行长军退守顺天城,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百艘,斩溺倭兵百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败,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并处死,并与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
日军撤退到锦山防守,明军挑战,日军不出战,不久,日军渡海躲藏到乙山,乙山悬崖深邃,道路险恶,明朝陆军不敢前进。
于是陈璘率部队在晚上偷偷地摸进去,包围了岩洞。
等到天亮,发炮,倭寇惊慌之下,逃往后山,陈璘军恶战日军,日军败退,陈璘分兵追击,将敌人一网打尽。
后论功行赏,陈璘第一,刘綎第二,麻贵第三。
于是提升陈璘为都督同知,世代荫封指挥佥事。
「仲虺解码」:《鸣梁海战》的密码及职场妙用(03)2017-02-13 仲虺本文是仲虺的第104篇谋略文章。
接上篇。
古往今来,从凯撒、苏拉到孙武、韩信再到拿破仑、朱可夫再到朱德、粟裕,无数顶级统帅都遵循「集中优势兵力」的军事原则。
可见,李舜臣并非第一人,古已有之。
且如果真要说是鼻祖,应该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中国兵圣「孙武」。
不仅古代如此,近代军事战争亦如此。
朝鲜战争爆发后,按传统打法,志愿军认为一个冲锋就会打穿美帝「纸老虎」,实际上呢?
远远没有说的那么简单,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的。
且,同样一句话要看谁说?
说给谁听?
是处于什么目的说的?
在什么场合中说的?
从最直白的现代语言来说,这是老板说给一线员工听的,至于目的和原因,很容易揣摩,不再赘述!
1.「军事看输赢,商战看成本」。
有战争必定有输赢,有输赢必定有胜败,有胜败必定有将士牺牲。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西线集中6个军18个师合围美军第8集团军,尽管这是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打的包围战,但只取得击溃战的胜利,且牺牲将士不少。
1951年,毛主席电示彭德怀: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役迂回,一次包围美军1个整团至几个师,都难以歼灭,为打掉敌人信心,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大,只求每个军一次作战歼灭1至2个营的敌军,积小胜为大胜,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2.反思后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为了更好的洞悉军事战争中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军事原则,你我不妨从历史角度,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敌我双方都是第一次,都是和完全陌生的作战对手交锋。
在互不摸底的情况下,志愿军「利用敌人完全没料到的突然性」,以伏击和袭击取得了胜利,将战线由鸭绿江边推至清川江,稳定了战局,站稳了脚跟,使抗美援朝战争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这次战役的胜利并不圆满,「联合国军」主力并没有受到损失,特别是美英军部队主力尚未与志愿军部队进行全面较量,对志愿军参战的决心和战斗力依旧心存轻蔑,占领全朝鲜的企图仍然没有改变。
3.歼其侧翼,尔后全线突破从1950年11月6日起,「联合国军」向清川江以北发起试探性进攻,美国空军则对鸭绿江以南的中朝军队控制区域进行了「空中战役」,并炸断了鸭绿江桥。
11月8日,志愿军首长根据「联合国军」的进攻态势,提出了「为粉碎美伪再犯企图,于东西两线均采诱敌深人,先歼其侧翼一路,尔后猛烈扩大战果之方针」。
(请特别注意,战役前后军事思想的转变,尤其事侧翼战到全线胜利的战略。
)11月13日志愿军召开了党委会扩大会议,总结第一次战役的经验,研究部署第二次战役。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是,第二次战役开始前,「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将其第一线的兵力增加至20余万人,其中美军7个师、南朝鲜军6个师、英军2个旅、土耳其1个旅,并有约1100架作战飞机和900辆坦克支援。
4.找到薄弱点是关键,颠覆战役的入口其时,西线美第8集团军和东线美第10军之间留下一个数十公里的缺口。
西线之敌右翼又是刚受过打击的南朝鲜军第2军(辖第7、第8师,不足2万人)。
因此志愿军总部决定利用这个敌军薄弱点,向西线「联合国军」深远后方穿插迂回。
11月25日,西线各路敌军已被诱至我预定战场,战线推进了6-12公里,兵力分散,其右翼更加暴露。
此刻,我西线各军已按照预定部署进入进攻后出发地位。
夜幕降临后,天空升起一轮圆月,月夜是志愿军进行夜战的最好时机。
当夜,西线志愿军6个军在2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
第二次战役开始,历时29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
这一胜利,志愿军收复平壤、元山,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美军开始大撤退,一直退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正如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所称的,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国际舞台上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在近代一直落后挨打的形象。
如此看来,虽然在不同时期的战争,但是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具体的打法是否都是异曲同工之妙?
究其内在,不同时代的军事战役之中军事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应征了《孙子兵法》所云:「十而攻之,五而围之,倍而战之,敌则分之,不若避之。
」同样,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将工作视为一个「战役目标」?
或者,当你面对数以倍数的具体工作任务目标,你会如何谋篇布局、统筹决策,规划部署,从而执行自己的计划完成呢?
5.战术应用篇,学以致用综上所述,有效的学以致用应该考虑如下核心四点步骤:①布局筹谋,主动应对,找到关键引爆点。
明知自己兵少火力不足,明智之举必定是主动而为,筹划应对;在执行前,一定要反复对工作进行策划、推演,从中找到牵动一项工作的核心的「爆破点」,从这一个点发力,围绕这一点来布局人力、财力、物力,从而通过这一点的成功,从而引爆后续的工作的效率和进度。
②全力聚焦,倾其「资源」,无以复加 。
既然知道自身兵力劣势,必然要做到集中所有资源和能量集中在一个小小的目标之上,目标越明确,越可以被衡量,也更容易实现。
要知道,「集中优势兵力」不仅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也可以用在创业公司的战略制定,战术执行,以及具体的落地操刀。
同样,也可以用于企业文化的创建,比如:奇虎360公司的文化之中就有一条「追求极致,将一个点做深做透」,其中一个关键的核心思想就是聚焦一点的同时,还不忘集中优势兵力,把产品做深做透,以实现极致的目标。
如果你对互联网公司有多一些关注的话,360安全卫士,以及后来的浏览器和360Wifi设计都是基于「聚焦一点,集中优势兵力」的指导思想而诞生出来的。
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小米公司、搜狗公司、腾讯公司,虽是不同公司,但在商战之中都采用同样的商战思维,均源自于该军事思想,只是表述不同罢了!
无独有偶,一直以「颠覆者」形象和以军事思想指导商战见长的周鸿祎如此,他带出来的徒弟猎豹移动的CEO傅盛更是如此,而且,在后来的师徒之战中,傅盛采用的依旧是同样的军事思想,加之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从海外向大陆渗透),最终实现了在移动端的颠覆,续写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代版商战教科书经典桥段。
本文2000余字,恭喜你再度获得2000+知识营养,更多精彩,未完待续,下一篇为你揭示:同样都是颠覆者,同是商战高手,同是军事思想的继承者,该如何互相对抗,如何赢得战争?
告诉你具体的步骤。
请见下一篇文章:「仲虺解码」:《鸣梁海战》的密码及职场妙用(04)更多【仲虺】有关的谋略故事、神秘布局、智慧故事,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仲虺】微信公众号。
2014年在电影院观看《鸣梁海战》很是激动,暗想数百年前中朝联军大战日本战国最强大名历史是时候搬上荧幕了。
导演本来和我们谈的挺好,说是拍三部曲,未来二三部要中韩合拍,咱们可以学习电影工业化大片经验,韩国可以借鸡生蛋(中方资本)。
结果第一部译制引进,第二部棒子独走,第三部拍成现在这样估计要被全网口诛笔伐。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大众是盲目的,都喜欢快消费,没有耐性去认真研究一段历史,影视作品和媒体怎么说,大家就怎么相信,明朝大将陈璘后人(如果有的话)应该告出品方歪曲历史,侮辱祖先,肯定打的赢,因为韩国历史书是用汉语写的,和《明史》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毕竟宗主国的地位在那里摆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片中丰臣秀吉卧榻后地图,海战中出镜的三国地图都是中文标注。
陈璘与李舜臣用笔交流符合历史,不过李舜臣肯定会汉语,应该用不着笔。
其时,朝日两国上层都学习汉语,导演拍的比较保守,镜头里应该是三国高层愉快的说汉语交流,来往公文书信哪哪都是汉字,压根不需要翻译。
以世宗大王《训民正音》颁布为标志,半岛使用汉字历史超过千年,这是棒子洗不掉的历史,如今研究朝鲜历史必须学古汉语,否则看不懂本国第一手史书。
电影导演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凭空把中朝联军变没了,中方资本、演员没有参与,大概就是因为这胡编乱造的剧本,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轻蔑一笑,不愧是韩国人。
李舜臣是朝鲜半岛不多拿得出手的名将,本人确实很了不起,但导演在片中给于无限拔高就不好了,已经不是高大上,伟光正的描述,而是当做神来吹了。
泉下有知,李将军估计也会脸红吧。
导演海战三部曲越拍场面越大,制作越精良,真实性却越来越低,第一部为了展现朝水军战绩,硬是把海贼出身战没的日本大名拍得极其豪横;第二部更是把明朝水军拍没了;第三部大结局,先是让老将邓子龙死的窝囊,被人斩首,又把统帅陈璘拍的一无是处,最后把李舜臣刻画成海战制胜的关键,死的英勇无比。
韩国人看完,肯定颅内高潮迭起,国人看了难免生闲气。
李舜臣战没时,确实说过“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擂鼓助战的事迹就有点扯了,毕竟在大海上,鼓声穿不了多远,而且当时战况焦灼,估计谁也没空分辨鼓声。
对日本大名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的刻画更是过分,不过我很喜欢,倭寇就是垃圾,棒子这么拍挺好。
历史上,露梁海战小日子达到战术目的,营救出被困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中朝联军实现了战略目的,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一举奠定东亚新格局。
我们的史书优点是啥都记,缺点是记得简单,导致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场仗有什么好说的,日本战国就是村与村混战,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
日本战国群雄并起,将星耀眼,玩过《战国无双》的最起码知道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在他们接力下统一了日本,最终建立幕府,日本闭关锁国数百年。
日本倭寇逼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改良军刀,曾经数百倭寇就能纵横江浙大地,逼近陪都(《倭寇的踪迹》可以看看),小日子的武士阶层就是吃饱饭专门打仗的,村里打架那是足轻(杂兵)水平,但凡一个有名有姓的,基本从小营养好,打架童子功。
朝鲜承平数百年,被日本一下子就推平了,除了水军技术先进,陆军几乎全军覆没,国王直接逃过鸭绿江向大明求援。
实际上明朝当是内部问题不少,辽东军实战力最强的边军,因为丰成秀吉“假道入明”的口号和宗主国的地位,咬着牙精锐尽出,结果一打就是七年,耗干了人力物力,间接导致后来努尔哈赤崛起。
最后逃出包围圈的小西行长、岛津义弘在关原合战中都有领军出场,也不是泛泛之辈。
海战总指挥陈璘没有犯大错,不过邓子龙被友军误烧坐舰阵亡,李舜臣英勇战死,自然难辞其咎,事后只好胡乱上报一些捏造的日本大将名,算是大捷,这一点上他被韩国人黑,也不算太冤枉。
很多年前看《天军》结尾李舜臣面对日本海军挥刀迎战英姿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就查了很多关于他的史料,后来度燕垒生《天行健》里面李尧天的原型就是李舜臣,因此对李将军好感度很高,不过像《露梁海战》这样胡乱贬低盟友和敌人,无限拔高的做法实在有点不齿。
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雄人物的低级红。
《露梁海战》如果是架空历史,是一部很好的全景战争片,可惜作为历史战争片,脱离史事,就说不过去了。
只能期待未来我们自己去拍万历三大征,海战部分邀请韩朝合拍,日本演员也可以请一些,严格按四国历史记载拍,不需要夸大,贬低,照实拍就行,一战定东亚数百年和平,很了不起的。
PS:明朝记功唯认首级,片中出现的成箱平民头颅不算黑我们,明军杀良冒功屡见于史书,老百姓有兵过如篦的说法,流寇抢钱抢粮抢女人,官兵来了可是要脑袋的。
以至于后来监军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甄别首级,不过作为军队利益共同体,作用也不大。
看完了去年韩国上映的《露梁海战》这部《鸣梁海战》的续集,讲述的是万历朝鲜之役时,中朝联军对阵日本最为激烈、也歼敌最多的一场海战故事,可以说是往后多年都很难有来者的水战历史经典了,豆瓣评分很低所以一直没看,看下来应该说或多或少这评分是陷进民族情绪的汪洋了……电影中,朝军的国仇家恨,大明的复杂立场,日军的立体人性都表现得特别精彩,可以说是战前文戏多方博弈、不经意间浸染血雨腥风,战中武斗残阳胜血、绝妙战术、三方用命,战后战鼓不绝、海涛依旧。
真是我心中超越了《虎虎虎》的top级海战电影了。
对了,要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李舜臣,在韩国历史大概是怎样的呢?
咱想在韩国人心中其地位上相当于咱们的关羽,功绩上是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个人加起来都难言媲美的。
最近爆火的《首尔之春》主角海报上那个在高速路上一夫当关的画面很明显能看出是对李舜臣的模仿与致敬,致敬其一个时代英雄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与电影中主角最后的命运,也当真像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一举击溃法、西联合舰队、号称“英国皇家海军之魂”的传奇将领的霍雷肖·纳尔逊了。
从这两大传奇的遭遇看,前现代海战中的冷枪也真是要命啊……至于日方,真是把岛津家老爷子贯穿一生的勇武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可惜的是,电影最后也没给后军大将立花宗茂几个镜头,真想看看韩国人镜头下这位日本“西国无双”立体的形象啊……还有电影最开始给秀吉的镜头看下来,真是感慨,似乎秀吉的一生甚至死后都在用“撤退”影响着日本一个时代的历史,从战国期名扬天下的“金崎大撤退”、到安土时期奠定其赢得“天下人”之机的“中国大返还”、再到桃山时期与“五大老、五奉行”共同辅政等同、深切影响着中日朝三方历史的从朝鲜撤退遗命,秀吉几乎都是在用撤退“让自己前进”,不得不感慨,日本战国三杰——“猴子、乌龟、大魔王”——真是都号如其份呀……真想一见。
至于明军中,陈璘确实把明军外出作战、击退日军、保存实力、首级换功的复杂需求展示的非常全面并且联合日朝二方立场,将战争的复杂性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现给大众。
而其副手邓子龙则负责展示明君的勇武一面,大刀长髯,也是对三国美髯公的致敬。
一部电影,武斗,文戏,水将,武士,将官,叛国者的形象真是都展现得难得一见的精彩,俺打8.8-9.0分🥰PS:众所周知日本多次进犯朝鲜半岛,但大家可知历史上朝鲜其实也曾入侵过日本的是哪场战争吗😉
差不多十年,韩国人终于把李舜臣主导的三次战役拍全了。
李舜臣是朝鲜历史上拿的出手的仅有的几位将领之一,或者可以说他是朝鲜第一名将,否则现在韩国人也不会把他的塑像放的首尔釜山到处都是。
他的一生,出彩不过十几年,概括下来无非三战:闲山岛、鸣梁海、露梁海。
打的最漂亮的一次,也就是成名作闲山岛之战,我就不说哪一年了说了你也记不住,其实是我也记不住了。
是在明朝,我们这边是万历爷,日本那边是丰臣秀吉,朝鲜的皇帝……不重要。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朝鲜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正面列阵交锋。
为啥朝鲜的叫水师,日本叫海军?
那是因为,朝鲜那时候没多少能出海的战船,大都是适合内河或近海航行的平底船:而日本方面却都是货真价实的V型船底,且吃水深的远洋船队,当然,日本所谓海军,也大都是海盗出身,航海经验是有的,武器装备是冷的,跟当时明朝的无敌舰队没的比。
本片里也算尊重历史,中朝军队这边普遍装备各式各样的火器,而日军还是主要靠登船拼刺刀,仅有的火炮,还是“从朝军缴获”的。
闲山岛一战成名的除了李舜臣还有一样,就是龟船。
这玩意儿实在高级,现在看来它更像一种全封闭装甲船,是朝鲜水军基本构成“板屋船”改造来的,(但龟船绝不是李舜臣的发明,他顶多是升级改进了一下)。
曾经在首尔某博物馆里见过一个复原模型,船为方形,看上去黑漆麻乌的很低调,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快速突击,直接冲上去近战,除了以帆为动力以外还配备大量桨手,转弯灵活,可以在敌人大型舰船之间任意穿梭。
船首有一只巨锚,四个方向全都有大小火炮,船身表面覆盖片装铁甲,最缺德的是铁甲间隙还竖着一根根带钩的铁刺……总之这东西就是为了被包围设计的,试想一下一旦冲进敌阵,可以用船头的铁锚撞(撞击是那时候时候水战的主要手段),可以四下开枪放炮喷火(是的它的部分型号还能喷火),敌船的炮弹打不穿它(那时候的炮弹就是个铁疙瘩,不会爆炸),敌人若想登船,呵呵,还记得刚才说的铁刺么?
话说日军打法也是海盗套路,大炮没多少,全指望一撞二勾三登船,哪儿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物件?
打不动、上不去、跑不掉,于是整个船队就这么被玩儿残了,几十艘船葬身海底连指挥官都当场挂了。
李舜臣只损失了个位数的船,估计日本人当时最想说的就是“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迷……”此战以后没多久,李舜臣和大多数居功至伟的名将一样——被整了,还下了大牢,折腾了好几年,日本人又来了!
(第二次朝鲜战争)名将在牢里,奸臣自然不是打仗的料,一战就败光了朝鲜水师的家底,没办法,把老李放出来吧。
老李出狱后简单了解了下情况,估计他还是想回去监狱里呆着:还剩下十几艘破船,面对的是日本几百艘规模的舰队,天朝的援军(那时候是真的天朝)还在路上,怎么办?
玩儿阴的吧!
于是就有了鸣梁海战。
鸣梁海这地方有个海峡,最窄处只有二百多米,据说随着潮汐变化,海水有时还会改变流向。
这么神奇?
天然的伏击场地啊。
老李在岸上埋伏了火炮,还准备了拦截索,还趁退潮往水里扔了障碍物,还看了天象,还登台做法借了东风(这个是我脑补的)……总之阴招使绝。
坑都挖好了就派船去引诱敌军,话说小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根筋,岂有不上当之理?
屁颠儿屁颠儿的就追来了,来了可就走不了了,乱炮一轰整个舰队在狭小的海峡里乱做一团,自己互相冲撞就损失不少,老李领着十几条破船杀了个几进几出。
(此战没有使用龟船,老李有日记,写的很清楚)但是战果颇有争议,日本和朝鲜的战史记录差异悬殊。
朝鲜这边恨不得说消灭了日军整个舰队,而日本人说此战只是给他们的前锋部队造成了一点麻烦,没影响主旋律。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残存的道理,想来十几艘小船面对三百多艘战舰,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造成对方多少损失。
而且从第二次朝鲜战争的过程来看,鸣梁海战确实没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一年后的最后一战:露梁海战。
这时候天朝无论陆军还是水师,大军已经杀到,日军刚过三八线噩梦就开始了(当然那时候没三八线,是刚过汉城,历史惊人的相似是吧)。
明朝陆军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部队,大口径火炮那是标配,骑兵和神机营算起步价,还有升级版的骑兵配火铳,上哪儿说理去?
另外还有个不要命的总司令叫麻贵。
刚一接触,日军剩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跑路。
没占到便宜不说,倒霉催的偏偏国内丰臣秀吉这时候死了,这仗没法打了,日本方面于是想议和。
万历爷虽然不爱上班,大事却一向不糊涂:投降可以,议和没门儿!
给我打!
——天朝从来不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朝鲜岂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
陆地上围歼战是一个接着一个。
露梁海这地方在半岛最南端,好比敦刻尔克,出得了海就算是跑了,跑不了全都捂死在这。
明军在陆地上杀的日军屁滚尿流,他们就剩海军还算完整,然而中朝水师早把这地方做成了口袋,老李就是负责扎口那个,老头估计杀红了眼,拼的太猛,被突围中的岛津义弘(丰臣秀吉时代第一名将)军击破,要不怎么说穷寇莫追呢。
军人的宿命,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老李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马革裹尸总好过袁总兵的三千多刀。
实际上露梁海战不能算是一次胜仗,中朝联军战略大包围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日军战略撤退的任务倒完成了,虽有损失,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交替掩护下,其主力基本撤回本土。
李舜臣不但自己战死,还折损了明朝水师副总兵邓子龙,但本片中水师提督陈璘的优柔寡断似乎不是史实。
李舜臣三部曲最终章,全明星阵容出演,我觉得这部金允石演的李舜臣最出色。这部电影可能是目前影史最精彩的海战电影,大手笔展现了鸣梁海战的血腥与残酷,由于是韩国电影,对历史进行了一些演绎,从韩国的视角看将民族精神渲染得十分到位,没毛病。
战争场面还不错,至少90分钟战争戏。然而,对明军将领陈磷丑化,有些过了。明明历史上,李舜臣与陈磷私交还不错的。。。结尾三十分钟,敲鼓鼓舞士气的桥段,太过煽情了。。。还有提前让岛津义弘死了,有些无语。。。
这三部曲的海战和战斗场面的水准一直保持的很好,虽然是古代战争
棒子意淫片
刚看影评分享,有豆油写本片是韩国人采用一位加拿大“历史小说家”写的历史史料。也就是说韩国人为了民族主义叙事,已经都不相信韩国人自己的史料而采用白人爸爸的认可的史料了。这代表着韩国人为了民族主义塑造宁愿让西方人来给他们注入灵魂,也是魔幻!
大明第一海军,和高丽海军。。。。
春風吹,戰鼓擂,將星隕落
【魔改历史 丑化中国的明军让我气极了!】电影除CG特效外的质感是好的,演员演技也都很棒,可惜剧情略拖沓、没有戏剧冲突让人昏昏欲睡;龟船的特效有些假,像一部网大。杂七杂八:李奎炯一出场我也是被这月带头看呆了。金允石的声音太好听了。可惜郑在泳、许俊豪演的明军却没好好练习普通话。金成圭这个哥更帅了!吕珍九弟弟太拼了,贴上络腮胡好好看。
大场面没得说 后半段全是战争戏 特效 服化道都在线 剧情改编艺术夸张没毛病 别太偏离史实就行 好看是第一位的 只能按着史书拍那就成纪录片了 李舜臣换成金允石是可以的 撑得住 韩国人拍的片当然是宣扬他们主视角 也没丑化倭寇 明朝总兵贪钱杀良冒功私下沟通 明朝军人地位低这么干也不奇怪 最后良心发现是洗白了 萨摩岛津家被小西行长坑的够惨 邓子龙老当益壮不顾总兵意见救盟友属实忠义 特别是登敌船挥舞关刀有点泪目 老英雄还为朝鲜战死了 全片最正义的角色 演员又找得好
这个IP前后共三部电影,历时十年时间,也算是给了李舜臣这个“朝鲜战神”浓墨重彩的一笔。总体来讲观赏性还是可以的,服化道还原的都挺讲究。只是三部电影的海战部分同质化严重,而本片之前既然说好是中韩两国合拍,可最后又变成了“思密达”嘴里的那些蹩脚中文,听着实在难受。三星半
能胡说就不戏说,是吧
三部曲最长的一部,也是最无聊的一部,有一种看别人开金手指玩即时战略游戏的乏味感。文戏拉胯混乱就不说了,武戏的兴奋点也很少,场面倒是越做越大,不过确实也没有啥卵用。李舜臣终于在第三部彻底变成了一个毫无魅力的纸片人。
船戏是真的很爽,就是这中文确实是难以接受。而且男主没第一部那样霸气了
韩国演员踏马的日语很溜,中文就蹩脚的跟鬼一样。
颠覆主次,胡编乱造,写死写怂大明武将,成就英名神武的大韩民国,如此伎俩,还想从中国大陆市场讨得什么好口碑
新闻说了,郑在泳和许俊豪演明朝将帅,所以戏份一定不会少。别怀疑为啥不找中国人演,因为现在合拍太难了。而且这两位演员我觉得很好。
看韩国人扮演明朝的人还挺滑稽的。第一个小时罗里吧嗦的不知道在干嘛。一个小时后才开始海战。海战剧情吧也是乱七八糟的。没有欣赏价值。
这么大的海战规模拍摄场面在亚洲电影市场首屈一指,有些人看电影就喜欢讲要忠于历史,这些人我看需要的是时光机而不是开开心心看一场电影。
中文说太差 最后的鼓声也过于脸谱化了
传奇终点!韩国的电影工业以后还能出这样的佳作吗?当然历史部分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