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红毯环节,给我们贡献了无数名场面。
比如张子枫c位烫脚,身为晚辈,一不小心误入拍照的黄金c位,看着一旁的章子怡和陈凯歌,她慌忙让位,很有喜感了。
紧接着,即将有电影上线的几位明星 搭配上线,周也和陈飞宇全程黑脸零交流,范丞丞坐车上,手持张婧仪的照片走红毯,也是幽默又新奇了。
每一年的北影节,都会给我们带来无数优秀的作品,在今年的最佳影片揭晓前,让我们看看第11届的最佳影片——内地电影《云霄之上》,一举斩获“天坛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成最大赢家。
然而,如此小众的电影,豆瓣评分仅6.2,三星评价为主。
专业评委给出的荣誉背后,为什么是市场水土不服的评分和票房?
是小众且晦涩?
还是不符合大众预期?
今天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1)天坛奖在业内,代表着什么样的水平“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这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向世界电影人发出的诚挚邀约。
每一年的电影节都有非常丰富的片单,分为亚洲连线,焦点影人,大师回顾,修复经典,环球视野,或者华纳兄弟,宝格丽光影等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云集,还有经典回顾。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爱好电影的人,绝对是一种福音。
比如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邀请了张艺谋担任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
在“北京展映”单元,还精选了《一个和八个》《老井》《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五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展映,老谋子的作品很多,能在大荧幕上重温,绝对是幸事。
若要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市场地位,真的需要好好说道一番。
先说“天坛奖”。
北京的“天坛奖”和台湾地区的“金马奖”、香港行政区的“金像奖”、“金鸡奖”相比,虽然含金量不在一个档次,但是和“百花奖”、“华表奖”相比,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历来参加电影节评选的影片,多是国内、外不甚“出名”,但实际在业内是非常有才华的小众导演,能够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地电影被大家看到。
而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相比,还是有许多类似之处,每年的红毯环节,都是男女明星们争奇斗艳,宣传自己作品的好时机。
因为评价标准不受市场评价影响,再加上评委都是业内资深导演或者专家,所以对获奖的作品和导演而言,多少有点鼓励的味道。
毕竟艺术是有壁的,大众审美和专业审美,还是有差别的。
(2)低成本+非专业导演,却拍出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云霄之上》讲述了一个刚经历战场失利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上级命令,要在四十八小时内炸毁白匪弹药库。
明知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必死任务,洪启辰还是召集散落的伤兵,毅然踏上了这条赴死之路,成功炸毁弹药库的故事。
导演刘智海,主演是陈伟鑫,吴嘉辉等人,都是业内不知名人士,甚至几位主演在电影里连名字都没有。
除此之外,根据导演的说法,影片的拍摄成本仅为300万元,低得让人惊讶!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6年,也有一部非常火的小制作电影《疯狂的石头》,新生代导演宁浩,它的投资也是三百万。
与之不同的是,《云霄之上》除去基本的道具、交通吃喝等费用外,所有的演员都是零片酬的,因为他们都是导演的学生、同事和朋友。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
于是乎,这样一部剧情并不出彩,甚至有点老套的电影,却出了奇迹。
许是经费有限的问题,电影并没有在影视基地拍摄,又担心场景重复太多,便在那个盛产龙泉宝剑的龙泉市的大山里,实地取景拍摄的。
龙泉风景秀丽,森林与大山众多。
这个地方与江西、福建接壤,不仅地域偏僻、人迹罕至,而且有成片的原始森林。
用原生态的一草一木,例如天然石洞、大雾弥漫等,来讲述一段八十多年前的故事,很有说服力。
因为是实景、实地拍摄,条件也非常艰苦,所以演员遇见蛇虫、中暑等意外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也非常适合还原1935年红军进行游击战的真实场景。
即便如此省吃俭用,到最后剧组还是真的没有钱了,以至于服装道具都是缝缝补补,用了很多次,甚至连木板也是重复利用的。
正是这种无钱的窘态与恶劣的环境,恰好营造出80多年前真实的历史原态,给观众极强的历史代入感。
当然,因为经费问题,也造成剧情的连贯和后期的剧本打磨方面,存在很多瑕疵,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用很少的钱就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这个导演肯定不简单。
毕竟如今的影视圈,几乎是演而优则导。
半路出家的导演,表现甚至比专业导演还能适应市场,54亿票房的《你好,李焕英》、56亿票房的《战狼2》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刘导演目前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他发表过很多论文,有很强的影视理论、摄影知识等专业基础。
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处女作,先前他只是拍过几部广告与实验片。
然而,他还是小小的成功了。
(3)黑、白、灰叙事长镜头,重新演绎战争美学
从开篇慢慢后拉的长镜头就知道,这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战争片。
相对于整部影片简单的剧情,影片的优点特别明显,黑白摄影+长镜头等美学的造诣,以及环境音效做的都特别好。
影片中,除了自始至终看不到脸的一个个战士,环境和声音,更像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整部影片从一个战争的切口入手,在泼洒的山水墨画卷中,展开战争中的小故事。
可以说,前面的1/3,更像是一部惊悚片,尤其是水下的唯美镜头,再配合惊悚的配乐,通过第一视角,拨开一具具漂浮在河中尸体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
因为场景为原始大山,这样的环境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非常压抑的窒息感,这在影片刚开始就出现了。
同时,影片的色彩基本是采用黑、白、灰三色来定调的,更加突出场景的萧瑟与阴霾,预示着这个故事的结局绝非喜剧。
实际上,若在南方的阴雨天看大山,所有的色彩就是那种介于彩色与黑白之间的颜色,天空是灰色的、山石是灰色的、大树是灰色的、道路也是灰色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洪启辰一行人用他们的牺牲来完成任务。
受客观条件与经费所限,整部电影的拍摄没有运用固定机位,所有片段几乎都是用手持的摄像机长镜头来完成的。
长镜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相机的镜头长短,它是一种拍摄手法,就是指,从开机到关机,拍摄一个片段的长短。
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纪实性,通常多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
这也是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一切忠于真实,而且这片原始土地,在当年也是真实发生过战争的。
之前上映的一部电影叫《1917》,运用的就是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一镜到底,效果也不错。
通过这种独特的摄影方式,把残酷的战争处理得很诗意,在极端环境之下,对人性的抉择以及信仰的考验,塑造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
战争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战争电影,里面不可避免的出现暴力、流血、死亡、爆炸等超出正常人认知的不友好东西,给观众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
如何淡化这部分剧情,又能恰如其分体现战争的残酷,且还能被观众接受,这就给导演提出一个新的难题。
所以,就有了战争美学一说。
国内不乏拍摄此类的导演,例如冯小刚的《芳华》,把战争的残酷剧情用六分钟表示,适可而止就行了。
《云霄之上》的黑白场景和长镜头运用,很好的解释,何为战争美学。
这既反映出当年的真实战争场景,又让观众追随角色镜头,不断体验环境的残酷,将剧情层层递进下去。
这有点与《辛德勒名单》相似,小姑娘的红色衣服与一群着黑白灰的军队颜色格格不入,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也预示小姑娘以后的命运。
于无声之处听惊雷,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影片的结尾天降血雨,带来超现实主义的感官体验,这与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结尾处有相似之处。
结语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是票房就不要估算的太多。
毕竟黑白影片不符合现在的观影潮流,这只是导演的一种拍摄尝试,并不能吸引更多观众的青睐。
《云霄之上》注定是小范围专业人士的狂欢,不要用市场的眼光过度评价。
《云霄之上》真的是一部值得支持和称赞的电影。
这部用300万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诗歌般的视听效果,比某些好似大喇叭喊叫一样的电影要更真切更触动人心。
能感觉到主创们真的有心去触摸这些战士们的内心。
看过很多讲述孤军奋战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都是慷慨激昂的悲歌,让人热泪盈眶,情绪喷薄而出。
但《云霄之上》的表达则十分克制,那些热血也好,恐惧也罢,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透过粘稠的浓雾和阴冷的河水一点点浸入到观众的毛孔里,直到我们成为这孤军的一部分。
黑白的影像在片尾被瓢泼的血雨打破,汇聚成我们熟悉的那抹红色。
这些血滴中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中有的想要找到父亲,找到妻儿,有的只是想活下去。
一群群这样的人,一团团星火,才使那抹红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电影去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和坚守,还有他们的脆弱、恐惧、迷茫与痛苦。
刘智海老师导演、周佳鹂老师等编剧、宓鑫君老师拍摄、丁炬老师等制片、杨扬老师等出品、徐小明老师做艺术总监、范志忠老师做编剧顾问、付帆老师深度参与后期制作的《云霄之上》是一部高级的艺术电影,讲述了感人动魄的故事,那十几个战士为了保护三百多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险不断牺牲去炸掉敌人的军火库。
在那一线天的山涧中报着自己的番号姓名时,我流下了心动的泪水,有情有义的好兄弟。
不断濒临死亡的体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在极度压力中几段梦幻镜头,反观面对死亡自我的意识形态、信仰、生命等。
血性的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同胞之间的杀戮,在可能的条件下,是不是让枪口抬高一寸,放敌人一条生路。
结尾实现革命的理想,落下鲜红的雨水,向死去的同胞们道歉。
每部电影有其独特的生命形态,5个多小时的素材怎么剪辑成1.5小时的作品,需要智慧。
电影需要省略、留白,让其和观众发生交互。
好的电影是生命的礼物,艺术是心灵和心灵交流的媒介。
好的艺术作品有着难以言喻的力量,呈现生命中的华彩时光。
整体氛围的营造,受了中国山水画的滋养,有的镜头为什么拍大全景而不是特写?
观想《溪山行旅图》的那一线瀑布、山水人物之间的构图关系,有其独特的韵味。
电影的科技是全球化的,同时好的电影也是文艺作品,需要好的故事,艺术化视听的呈现。
《云霄之上》是一部富有艺术趣味的诗性电影,荣获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比预期更好看,推荐大家观赏。
毛伟杰观影札记2022.5.31.毛伟杰,美学学者,浙江大学校友,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
真服了,什么电影这么大官威啊。
全员都去看,还是在休息时间,晚上六点多,白天上一天班,下班还得去看你这🐶电影?
费用自理出?
还是指定影院。
真的厉害厉害。
花着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还美其名曰陶冶情操?
洗涤心灵?
你这电影洗涤啥了?
我是要好好领略一下这电影到底多优秀。
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云霄之上》是一部特别的有质感的影片。
大量的长镜头手法,惊艳的构图,沉浸的叙事手法,耐人寻味的方言,流动的电影语言,神秘的山林,飘渺的云雾芦苇,极致的配乐音效,克制的情感表达。。。
这是一部你在院线难以看到的电影。
在被商业片包围的今天,你很难想象红军的故事可以这样讲。
光影的表达让这表面平淡的小故事变得深沉,如光影的缓缓流动般,将观影者带入那个属于创作者和观众独有的交流空间。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诗意的电影。
导演没有局限于主角的视野,而记录了这个世界应有的一切,摄影师们用镜头去传递流动的大自然。
流水,蝉鸣,留白,观众也仿佛到了云霄之上。
主线是主角团在两天内炸毁白匪弹药库。
一路上,有牺牲,有争执。
在故事的高潮段,一个个突如其来的牺牲展现在观众眼前,最后以主角淋在红色的血雨中结束。
这雨好像就是在陌陌怒斥着一切。。。
ps一个观影不好的体验:灯光暗我不知道主创说了多少次低成本,总之,电影完成得很好!
看完《我是古巴》之后,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部属于中国的革命诗电影,《云霄之上》从放出预告片开始就一直被我赋予这种期待。
但现在从电影院出来,心里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却很难直白地说好或者是不好。
观影之前,我心里对这部电影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在于电影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全程偏黑白的素色调,我很担心影片各种元素的辨识度。
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地无稽之谈,电影里我军和敌军的衣服颜色,就比较相近难以分辨。
只是电影有很强的镜头把控能力,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这点,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衣服问题,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距离镜头的远近比较清晰地分辨敌我。
其二主要是担心学院派文青自嗨。
现在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好故事,就是太爱整些过于符号过于形式的内容,就要把观众往看不懂里整。
《云霄之上》不能说没有这种片段,但好在整体的主线明了简单,而且有文字和各种对白提示,基本还是看得明白每个人在干啥的,这点也没什么。
所以到最后,我担心的两点实际上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别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在电影的结尾,主角洪开枪击中了一名敌军士兵,可这一枪并没有让对方毙命,对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不要杀我我是自己人」,他举起枪瞄准对方,却迟迟开不了枪。
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是带着炸药包去炸弹药库的同伴,随着这声巨响,天空下起了红色的大雨,洪抬起头,直到像鲜血一样的雨把自己完全染成红色。
啪,出现云霄之上四个大字,影片结束。
单看这段红色大雨可能没有什么,无非觉得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
不过结合前面这段与敌军对峙的情节,影片的立意就值得重新思量仔细推敲。
电影剧情里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队伍里一直在争论的,究竟是要「冒险执行军令」还是「保护小队队友的生命」。
先不谈这样的对立是否完全二元,至少这样的争辩对于人物来说可以说是有趣的,人物的转变也一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但当它同时伴随着队友的牺牲、与敌军的对峙时,它就不止想说「这是一场残酷战争」,还把「这一切难道是必要的吗」的厌战心态抛给了观众。
显然,《云霄之上》不是一部《我是古巴》似的革命电影,相反,它其实是一部《盲刺客》式「战争的双方都感到输了」的反战电影。
可这部电影的背景明明设置在 1935 年,那个不得不革命的 1935 年,不是为了瓜分利益而是伟大理想的 1935 年。
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正因为此,它才是那场「残酷却不得不经历,还必须要获胜的战争」。
认识到这点再来看结尾这场红色大雨,难道不会给人一种革命军是「踩着无辜人鲜血前进」的别扭感?
否则何必要让革命军把枪对准喊着「我是自己人」的敌人,再让革命军淋满鲜血?
或许是我个人对立意的期望与电影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导致结尾出来后我对电影的观感骤降。
但我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云霄之上》至少不会是一部革命电影,更不会是革命诗电影。
请千万不要抱着和我一样的期待去看,你不会看到你想要的。
刚看这部电影时确实发现是没见过的拍摄手法,一些镜头,一些特定剧情的表现形式都和之前看过的片子不太一样,这个确实得夸,有冒险精神,有创意 ,有坚持自己的路子,让我一喜。
我喜欢有创意的镜头,而不是人云亦云,别人这么拍我也得这样,跟流水线似的。
其次,开头介绍画面还没出来时的声音效果也很不错,我很喜欢。
我不是专业的,只能说确实给我造成了紧张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之前看过的同样类型的《悬崖之上》《长津湖》系列拍摄入手的角度不太一样,最明显的就是这两部电影和云霄之上揭露战争的残酷的表现不同,前两者特别注意大的战争的残酷数量的流血牺牲,各种残酷的死亡方式,通过这种表现戏剧性;而后者更多是环境描述和角色的视角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起为死亡痛苦,为痛苦感到痛苦。
前两者宏观,后者微观,不能完全一比高下。
当然毕竟前两者是商业片,资金也多,这可能是影响拍摄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这部电影没有让我产生一些多的思考,没有让我回味无穷,可能是曾经回味完了,这次产生新的让人开拓思维,创作没有明显的价值观流露,更多是一些视觉感受听觉感受,体验感新鲜。
不会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或某种状态下再次欣赏这部电影,只能拿来学习创作方式和猎奇。
我觉得这已经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了,希望继续加油!
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实体电影院经营困难,院线电影面临着拍摄数量大幅减少、档期屡屡调整、票房缩水等实际问题,不少从业人员都在呼吁救市的重要性。
然而,也有不少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受短视频的冲击,观众已经越来越没有耐性集中1-2个小时的注意力去观赏一部电影,他们更喜欢那种精彩镜头的剪辑,或者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
于是,《指环王》在多年后的重映居然收获了一大波年轻人的差评,理由是“三个小时居然还没有讲完一个故事”、“铺垫太多,不够精彩刺激,反转太少”,要是短视频里的短剧,五分钟的时间里就已经放入了不下两个反转了,且全程都是强刺激的镜头和台词。
所以,不少人在唱衰影视行业,认为在这个全民皆可博主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每个人都能拍摄出精彩的故事,完全不逊于专业人士。
但我在看完《云霄之上》之后,再一次坚定了一个观点:电影的存在是无可取代的,《云霄之上》完全体现出了电影这种顶级视听语言的魅力,是追求短、平、快的短视频,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获得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体)、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的《云霄之上》,是我看过的气质最为独特的战争片。
这部影片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展示了电影的主题性与艺术性是不矛盾的。
故事取材于红军“挺进师”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35年,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300多名战友的生命。
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
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
故事并不复杂,近年来也不乏战争题材的电影同样不再聚焦于大的战役或是出名的英雄事迹,而是将视角对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体现人性在战争中是如何被摧残和锤炼的,《云霄之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以往主旋律战争片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做出了崭新的尝试,成就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从叙事方式来说,影片从始至终都在避免将英雄“神化”的举动,而始终在展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对信仰坚定不移,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
有人想着回家收麦子,有人也接到了炸毁弹药库的命令却不想执行,有人当兵不过是为了给阿姐赚嫁妆,他们一开始都没有准备为了当兵这份“差事”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当看到田园被毁、战友一个又一个地牺牲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们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信仰”这个词的力量。
“为了让人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而他们,看似没有选择,实则是在选择为这样的信仰而战。
从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叙事风格向人性化的风格的转变,也更能让身为普通人的观众共情,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捍卫信仰的英雄。
更让我惊艳的,是影片的视觉表达,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像一幅画,一幅充满了中国诗意之美的水墨画卷,让人根本想象不到本片的成本仅仅300万,而且全部都采用了实景拍摄。
作为一部弘扬和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电影,影片在浙江丽水市龙泉取景,这里也是当年红军的作战地。
这里人迹罕至,现在依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地貌,有一个几十公里长的山峡水库,很适合长镜头拍摄。
而电影里四处流窜的青蛇和成群的飞蛾,也不是电脑制作的特效,是真实地活跃在拍摄现场的生物。
而片中的演员们都采用了浙江方言配音,实地实景+本地方言的配置,也让观众很快地得以融入进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如果说以往的主旋律战争电影的主视觉是热烈的红的话,那么《云霄之上》的主视觉就是沉郁的黑。
影片一改战争片用快速的动态运镜和刺激血腥的作战镜头去展现战争残酷一面的传统手法,更多地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的画面去对比展现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影片的一开始,观众听到的是寂静的山林里溪水淙淙,偶尔传来几声鸟啼,一个长长的镜头推过,在小溪深处,堆满了红军战士的尸体,漫长的寂静,让人忍不住寒毛直立,渐渐地,那个死人堆动了,一个红军战士艰难地拄着枪站了起来……远处,寒枝寂静,一条细细的青蛇嘶嘶地吐着信子,在无声地窥视着落单战士的一举一动,暗喻着他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
这一段长镜头,体现出了影片画面的精致和审美的高级,这种无声的留白,胜过千万个震耳欲聋的战争场面,用水墨的、写意的方式去展现残酷战争的拍摄手法,是两种气质迥异的特质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克制,也很唯美。
影片从头到尾都采用了黑白的镜头语言,没有运用乐器合奏而成的强配乐,而是采用了水声、芦苇荡里的风声、动物鸣叫等自然的氛围音效,让我有种沉浸式观影的感受,仿佛也体会到了执行必死任务的战士们心中的悲怆和恐惧。
因为敌众我寡的客观事实,战士们很难坦然地行走在阳光之下,他们常常是静默地,躲在山洞里、树林中,在黑暗中悄悄地行动,整部电影也在不遗余力地用视听语言展现当时这种肃杀和压抑的氛围。
这也使得画面中偶尔透露出的一丝光明,像是湖上的月光、洞外的一缕阳光、林间丝丝缕缕的光影,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令人向往,它似乎道出了这些大多数年龄还不满20岁的战士们,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
因为身处黑暗的人,必将百倍、千倍地向往光明,并为此而战。
战士们循着光走出山洞,带着必须完成任务的决心从容奔赴战场,山洞外的光明与山洞内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战士们“向光而行”的使命感跃然纸上。
就像《孤勇者》里唱的那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电影这门光影的艺术诞生于西方,所以很多东方的电影作品在拍摄手法上还是不免受到西方的经验影响,《云霄之上》虽然算不上大制作的完美作品,但它在表达方式上的探索,体现的是中式的诗意美学。
如果说《我的祖国》里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是用歌唱出的诗情画意,那么《云霄之上》就是用影像呈现出了家园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湖上渔歌唱晚,鱼鹰停在船上,芦苇荡里风声潇潇,远看浪漫,近看却在其间发生着紧张的战斗,两相对比之下,更凸显出和平的珍贵。
这些精心雕琢设计的镜头语言,值得再三地回味,它体现的是人类的思想之美,而非粗浅的感官刺激,而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云霄这种真实感可能来自于人物的形象感,在溃败的情况下到底该不该执行军令,有彷徨有挣扎有逃避,知难而不退才是军人的理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也不是纯黑白,主创团队说,消色处理为了能把人带入进去,像做了一场梦,影片中我最喜欢的细节在树枝上看似毒辣的蛇,最后却被串成了“烤串”,脆弱的受伤的蝴蝶,却用尽全力煽动翅膀,明知是扑火,却不畏惧炙热的飞蛾,跟随云霄之上,做梦一般,感受水、光、影、梦的力量。
后续会全国放映,希望大家都能支持这部诗性电影❤️
1. 如果要用对身体的规训来解释,那么好的,且不论芦苇荡的突进是否用来向不明的对话来完全消解了角色的主体的“在空间内”,这不代表着一种紧迫或者焦急的空间化后的情绪,而是视觉和声音来向捕捉的双重混乱。
当杂乱感与慌张体验通过荧幕应激反应式地直接通感(和神经的影像无关),那么跳戏,可能会是观众的直接反映。
2.那么好的,如果从所谓的氛围影像(气态电影)的推道出去,是溶解人的此在。
创作者似乎也有这么一种意图在里边,通过将人像镶嵌在极为繁杂的布景上,乱石摊、密林中树木的遮挡、破院正房中杂乱的布景,透明程度极低的近距离雾气, 以及并不怎么友善的黑色底色(black undertone),以及一些空间和影像之中建立出“分叉”(周老师原话),从有限度的运动和静态的体验中来切割了人像的被雕刻性(sculpted-ness),极端地铺陈物象及其变化,又何谈人身体的规训呢?
不要说是氛围内化(internalize)人之中,应该具有最起码的信标物(可以使分配了合理框定施时间的任何一种“物”)——和某处声景变化的提示一样,是变化的开始,是展示主义-运动(exhibitionism-track/zoom)的开始。
3. 如果说山洞中最后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有泛泛的崇高,一种非真(unreal),黑度是否是最直接的修辞法?
一种隐瞒了所有社会主义凝视的,鉴定面容和必死决心,以及对于某种圣像狂热的,有限度的,容疑的崇高。
那么人像何为?
怎么解释被黑度覆盖的“身体规训”,要回到原色论中去吗?
4. 一点想法。
从片子被制作成天残脚的境况看来,重画面,听觉次之的规则似乎成了“国美”一系和部分“南方新浪潮”的通用规程(这点当然包含我的偏见)。
那么这是否意味“新浪潮中”一种总体风格的“东南轴心”正在形成中?
2完全不懂想说什么啊……好多场戏真的无头无尾,人物基本不认得,基本无共情可能。有几个画面蛮好看,但是摄影机一动起来,就晃得很不舒服,不是呼吸感而是步伐感。
这片子disturbing到什么程度 全程每刻都想起李诚儒老师的名言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所谓诗意不是不会讲故事瞎糊弄的遮羞布,豆友提到1917,那和人家相提并论,属于自取其辱了。下次真想拍,先找个真会用斯坦尼康的摄影吧,现在草台班子没法儿看。理解主创的限制和难处,但是这片子太想取巧了,通过所谓的黑白视觉、极简叙事等等、可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是个很难取巧的活。偶有佳句,但是不成系统。大巧若拙,这个属于幼儿园小孩楞要高考,苦功夫没到位,当然不会看上去很美。
6月浙传场放映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片名叫云霄之上,知道看到海报中那个一行人攀岩而上的剪影,一下子也明白了,感受到最后Q&A中周老师提到的想传递的力量,刘导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更是以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解答,跨越云霄的人不过本身脸盲的我实在没记住人,说不上完全看懂故事……
这种片也就在电影院能看下去
没人看排片少是有原因的…真不是什么臭鱼烂虾来拍个片段都能上院线的…黑白片给你拍出来这么慢,几个演员的台词都对不上也太离谱了…
#BJIFF 应该是今年看过的电影里影调做的最好的。导演说致力于电影本体的研究,实话说一线的教师能把电影拍成这样,不容易。真实战争面,共和白,血雨洗刷。拿最佳摄影应该有戏
行走在悲怆深林的孤绝者,用水墨着色在战场,于深涧内与死去的魂灵重逢。形式大于内容的构图大赏,人物形象单薄,在足够黑暗的影厅里,仍然面目模糊。稍有审美的设计被稚嫩的剧本击穿,成为一剂催眠药,将全场送入沉睡。
模糊电影,非同期声电影,反战电影,实验电影。
好现象,期待下一部更好的作品。
浙江省宣的订制作品。对战争的思考深度别说王毛杀生了,集结号都不如。形式感来自低饱和调色,低照度打光,手持跟拍和方言素人,学院派的电视电影,那也是电视电影啊。
剧作没能撑起精致的画面,想想毕竟编剧可能是自己未来的老师,支持一下吧
能看出本片有意對《伊萬的童年》(及《潛行者》)《1917》《他們已不再變老》等前作的摹擬,但相比之下很明顯是形式大於內容、且形式上也別無創見的庸常之作。本片已“不合時宜”地提出了執行上級必死的軍令和違逆軍令以保全下屬和夥伴的生命(即“資產階級人性”)之間的兩難命題,也借人物處置國民黨俘虜——同時也是同操一門方言的浙江同鄉——時的溫情和猶疑的態度,傳達出對於戰爭特別是民族內戰的意義的某種疑慮。但作為以主旋律立項、並藉此收獲諸多體制內贊譽的影片,它對上述問題的處理似乎只能是草率和保守的,主人公仍然執起集體的大旗,“強制”自己和同伴慷慨赴死,給觀者的感受則是價值觀上的些許“彆扭”:影片以刻意營造的詩意外殼所暗自夾帶的“反戰”私貨,是不徹底、不全面、軟弱和妥協的。2022年6月28日22:15於保利中環6號廳。
“天坛奖”就是颁给自己人自嗨的奖吗?
很有特点的意向表达…… 只是画面太黑了,临了人也没认全…
感觉挺适合做游戏的,画面确实不错。但是,一支无组织无纪律没有战术不会动脑的军队是无法打长久战、以少胜多、从混战中获得最后胜利的,主创对红军的刻板印象受欧美影响太深,他们甚至不愿意认真读一读《红星照耀中国》
写了一篇长评,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为什么电影结尾完全扭转了我对电影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面孔”,但每个人的面孔都被冰冷的暗色调、层次缺失的低照度摄影、复杂低效的长镜头调度(aka“导演的美学追求”)压得消失不见,本质上与常规主旋律没差。
影片有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但影像风格并不是电影的一切,如果说这是习作,差不多能到7分,可这是一部院线,那不好意思5分不能再多了。
一部反商业的写实战争片,没有矫情的段落,没有英雄主义,存在的只有表现战争中最正常的事情---死亡。全片将画面的色彩调暗消色,用灰暗的色彩表达一个灰暗的时期,仅有点点彩色的微光能够照亮脸庞。画面的构图非常漂亮,但人物的调度上似乎有点问题,比较凌乱,再加上画面的亮度,看起来有点吃力,但亮度也避免了一些表演上的青涩。电影也使用了非常多的留白,这让前半段的节奏还是有点拖沓。最后落下的血雨是点睛之笔,自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换来的。
7/10。至少是主旋律的一种全新尝试,虽有不少问题,但依旧可圈可点。水墨画般的镜头语言是优势,仿佛在致敬《伊万的童年》《雁南飞》之外还多了一些中国独特的东西;但斯坦尼康太过顺滑让电影感有些消减,个别演员表演不自然与配音方面的不和谐反而让人有点正在看CCTV6的错觉。可惜了俘虏这条线,小男孩没死在黄金分割点上,俘虏的内心世界也没有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