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死亡前题材。
话说曾经生活要有多得意就有多得意地原法国版Elle主编Jean Do Bauby中年突然中风,身体失去知觉,浑身上下只有左眼可以眨巴。
于是就靠着只眼睛,写成了一部书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一开始在豆瓣上看到这个小说, 然后得知拍成电影。
永不让我失望的Laemmle Theatre如期上映。
原来不理解标题中的两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看了电影就理解了,身躯无力完全失控压抑沉闷就像一个潜水钟,思维却仍然流淌飞跃彩色自由像一只蝴蝶。
电影拍得很意识流,故事发展到哪里就拍到哪里,好像没有特意安排, 完全let it be. 虚实交错,而且往往是转换的残酷生硬,多次在回忆或者想象美好生活或者想象的时候音乐嘎然而止,镜头拉回现实的病体身躯,睁大的清楚血丝的眼睛特写。
真实的伤人。
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好人坏人手枪特技,只有深深浅浅的感情,生命和死亡。
竟也颇有浪漫的色彩。
特别要说,爸爸的老演员出场两次,表演实在完美。
在让多米尼克鲍比去世的那一年,他曾经对前妻说,“希望有一天在银幕上看到他自己的故事。
”但是他只等来了自传《潜水钟与蝴蝶》的出版,在该书面世的两天后,他告别了人世。
这位前ELLE杂志的主编在一次意外中风之后,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不能进食,甚至无法呼吸,当眼科医生像缝袜子一样把他的那只“在生理上没有作用”的右眼缝起来之后,他与这个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那只模糊的左眼——眨一下是肯定,眨两下是否定。
“我想去死”这是他用“眨眼”的方法“说”出的第一句话。
但他用最后拥有的东西:记忆和想象写出了自传《潜水钟与蝴蝶》,它告诉人们尽管人中风后脸可以丑得像是装在甲醛瓶内的标本,也无法赶走停在鼻尖上的苍蝇,但是思想却是可以让你摆脱这垂死的皮囊。
当人无能为力时,这种达观的态度能让人活下去。
不过,这影片包括书的主旨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励志:活下去是硬道理,或者要所谓的身残志坚。
而是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坠入黑暗和痛苦后,灵魂开窍,骤然出现的对于人生反思,这类沉重打击后的反思是最具意义的,尤其是当它与死亡十分接近,同时外界对他干扰的途径被切除自我陷入孤独时,除了眨眼他无法与人交流。
所以,导演施纳贝尔说,《潜水钟与蝴蝶》像是一个能够帮助你掌握自己死亡的自救装置。
透过本片,我们还看到一个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基本看法:它是美好,值得我们活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活得更好。
就像中风了,身体不能动了,但思想依然可以像蝴蝶一样的飞翔,绝处逢生不仅是活而已,而是活得让自己觉得有滋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走廊灯塔;那些风中金黄的草;蓝天;海边嬉戏的孩子。
画家导演施纳贝尔在绘画上的才能也赋予了本片,当然,这或许也要感谢他的合作伙伴摄影师亚努斯卡明斯基。
他曾经担纲《小巨人》、《少数派报告》等片的摄影。
作为影片的男主角,这次马修阿马利克或许是最奇特的男主角。
在戏中没有动作,少有对手戏(闪回镜头有一些对手戏),甚至镜头极少对着他拍摄,但他用性感声音,嘲讽的语气、尖酸的语词来承担角色的功能——他是影片前台的喜剧演员。
说到这些精彩的画外音要感谢导演的坚持,他坚持用法语而不是英语来拍《潜水钟与蝴蝶》以保证影片的原汁原味。
画外音不时的补充着在思想上自由的让多对事物的看法。
比如当他看到床前漂亮的女护士时,让多的画外音说,“天哪,我是在天堂。
”他是唐璜,尽管他已经躺在床上,身上唯一能动的只有他的眼球,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就出来了。
此外,影片有三分之一都是让多米尼克鲍比的视角,那个模糊的病房,走马灯般的医生、护士、朋友、亲人,我们透过让多来审视这个世界:美好与无奈。
也更切身的体会到了痛苦:因为导演成功地把观众和让多米尼克鲍比一样被命运捆绑固定在轮椅上动弹不得。
看了电影,又读了小说,感觉很好. 我是说电影和小说,少了其中任何一者,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都会片面. 我遗憾的看到,居然有很多人把这部书归为励志,很讽刺不是吗?作者在身陷生与死的尴尬领地时,他会冒出写一部书来鼓励后人的想法?太可笑了. 作者全身瘫痪,仅左眼正常,他无法吃东西,靠注射提供一天所需的热量,他不能说话,没有表情.躺在病床上,感到全身沉重,像沉入海底的潜水钟,被死死地罩着.他说,他还有两样东西没有瘫痪,思想和记忆.有时,他的心灵会像蝴蝶一样自由地飞翔. 治疗师发明了和他对话的方式,读一张特殊的字母表,在需要的时候作者眨一下左眼皮,一个字母便被记录下来,直至一个单词,一句句子.电影里,作者向他的美丽的女治疗师拼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想死. 屏幕前,很多人会潸然泪下吧,那一刻,脆弱生命的无奈感深深撞击着我们,哦,死亡,哦生命,竟然是如此的难以选择.作者常常自嘲,以这样的姿态生活着,他的生命令他耻辱,令他变得可笑. 然而,他是在慢慢地接受着,这时,我同意你所说的,他是乐观的.他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安排了之前的一个书稿合约,用特殊的方式去写书,他也会和别人通电话,当然是在有人向电话那头的人传达他的意思的前提下,他十分配合治疗和复健运动.他在接受自己,虽然偶尔也会否认. 他的书里透着欧洲人骨子里的幽默感,但我以为,最重要的,却不是所谓的乐观和坚强在驱使着他,而是人性.他有一个经历磨难的朋友曾对他说,保持住你的人性,就可以熬过这最最艰难的时期. 人性,显得多么重要,如是常人,我们恐怕早已丢失原本的自己了,在伤痛中自怨自艾,无法思考,无法接近真理,我们会轻易地丢弃人性.而他没有,他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本真,所以,他很伟大. 他回忆着家人,爱人,亲人,朋友,回忆曾经去过的地方,回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回忆中忏悔,思考,哭泣,自嘲,回忆安慰着他,陪伴着他. 读他的书,你往往会被一些细微的描写感动,只是旧的窗帘,晃眼的阳光,标志物似的灯塔,有风的沙滩,教堂.很难形容这种感动源自何处,或许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周遭的事物的认真,对当下痛苦生活的认真.每一个字背后,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每一个字都令你感到珍惜. 然后,你就突然学会了去珍惜生活,珍惜自己. 他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万念俱灰,那些乐观与坚强都藏匿在人性的背后,保持人性地面对人生的不幸,是影片和小说留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假如你是让多米尼克鲍比。
法国巴黎,初冬的阳光还显温暖,风和日丽。
你驾车驶在郊外的路上,翠色入目。
右座的男孩处在成长的稚嫩中,那是你久别的儿子,他嘴中的琐碎于你都是种灵动。
但这只是前一刻。
后一刻,你便无力地卧在苍白的病房之中,眼前人影恍惚。
你困惑而愤怒地回答着这些陌生人的提问,但你马上就发现已经再也没有人能听的到它们了。
你中风了。
左眼皮是你唯一能运用的肌肉。
你不能运动,哪怕抬起你的手指;你不能说话,哪怕你的声音已经在心里变得歇斯底里。
眨一下是肯定,眨两下是否定。
这便是你能表达的,这便是你在他人眼中的全部生活。
让多米尼克鲍比,原法国ELLE杂志的主编。
1995年12月8日,43岁的鲍比突发中风。
为他诊断的医生曾说,要掉入此病的陷阱比中乐透彩券还困难。
1997年3月7日,《潜水钟与蝴蝶》的法文版问世。
6月,纽约英文版。
7月,伦敦英文版。
8月,德文版。
这是鲍比在中风后的两年中用左眼皮“写”成的书。
全世界已经有几十个民族的人在阅读这本简短的文字。
1997年3月9日,让多米尼克鲍比去世。
2007年,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执导《蝴蝶与潜水钟》,获戛纳大奖。
鲍比说现在的他就像是被困在重重的潜水钟里,紧紧地被拢罩着,压迫得快喘不过气来,但他的灵魂如同轻盈的蝴蝶一样可以四处飞翔,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下任意翱翔。
潜水钟...无助,窒息,愤怒,沉默。
沉没在深水的潜水钟,无法穿越的寂静中包含着蠕动的愤怒。
当中风后的鲍比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他就只剩下一只左眼了。
上帝甚至没有给他抱怨的机会,就夺取了他的一切。
这个曾经情场得意,事业顺利的风流才子失去了所有,左眼中颤抖的图像告知着他的存在。
他甚无法得知自己的外貌,当医师们推着轮椅带他穿梭在走廊中时,他看到了那张出现在镜中脸。
那张嘴歪眼斜,毫无生气的脸。
他尖叫了,噢,天哪,我就像是甲醛中毒了一样。
即使此时,他的嘴唇依然令人绝望的外翻着。
鲍比失去了语言。
当医生一针针缝起他那失去效应的右眼时,他严重抗议,但他的驱赶声只能一遍遍地回响在潜水钟内,它慢慢下沉,深邃的海水锁住了他的灵魂,骨肉,和每一寸肌肤。
无法入眠的夜里,停播的频道用刺耳的声音让鲍比疯狂。
而在清净的周末,没有尽头的寂寞让鲍比身处地狱。
漂亮的语言医生教会了鲍比“说话”的方式——她阅读常用字母表,当鲍比听到需要的字母时,就眨一下左眼——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
然而,他用这种艰难的方式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我想死。
画家出身的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演绎这部电影。
片中近1/3的镜头都以鲍比那模糊的视野表现他和他的左眼所能看到的全部世界——它狭窄,颤抖并且模糊不清。
在影片的前半段,这种压抑的视角配合着主角马修阿马利克愤怒而绝望的独白,使我们对鲍比被病症紧紧锁住的身体感同身受。
深海的潜水钟,病床上的鲍比,就像是极度愤怒的人被强行堵住了嘴,他无法呐喊,只能独自面对幽深的宁静。
蝴蝶...自由,灵动,妄想。
今天看来,似乎我的人生一无所有,只有一连串的失败。
我不能爱上的女人,我不能抓住的机会。
我允许它流过的快乐的时刻。
我在结束前就知道了结果的比赛...曾经的我究竟是愚蠢还是盲目?
抑或是只有灾难的刺眼光芒才能还原一个人的本性?
鲍比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即使身处在潜水钟里,只要上帝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哪怕那只是一只视力模糊的左眼——他也依旧能像一只蝴蝶一般翩跹而出。
不过这不是一部励志片,而是一部优雅的法国电影。
瘫痪的鲍比并未有过强烈的求生欲望,他更没想过要以自己短暂残缺的生命制做出什么伟大。
他只是用这段宁静的时间更加缓慢的思考和品位人生,用所有的回忆和想象把自己放飞。
那美丽的语言医师,曾在无数臆想的场景中与鲍比甜蜜地约会。
即使是在影片开端,绝望的他也在初识她时脱口而出“啊,我是在天堂”,并将那左眼颤巍地打量在医师的胸部上。
记忆中的过去一幕幕展开。
轮椅上的父亲,欢笑着的孩子们,深爱着的女人。
鲍比的人生开始倒带,他曾经珍惜的,错过的,拥有的,失去的。
回忆是时间的杰作,四十三年的人生在两年中重现。
他一遍遍主观又客观地解读自己,在失去身体的时候得到了自我,真正的“我”。
他可以想象任何事,任何人,任何地方。
在黄沙漫舞间与驼队信步,在寒风凛冽中登上雪峰。
他见到了最爱的女人,金黄色的沙滩他与她拥吻。
一旁轻荡的海浪,那是碧蓝色的海洋,深远幽邃。
鲍比的父亲说鲍比被困在了自己的身体之中。
但空间对灵魂而言没有意义。
即使远能登月的我们,相比浩瀚宇宙依然也只是被捆锁着的可悲生命体。
地球大于人体多少呢,思维的穿梭不需要任何的物质限制,一只左眼,鲍比便证明了他的存在。
爱...错过,伤害,等待,真情。
鲍比最爱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他们曾浪漫地缠绵,甜蜜地对视又含情脉脉。
但一切都只是发生在潜水钟里的幻影,他不断悔恨不断追忆,却与她不得一见。
“我始终在这里等你,每一天。
” 病房陷入沉默,守在病床前的前妻斯威娜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泪水。
这究竟是对谁的惩罚呢,无辜的斯威娜不得不将这句话一字一字地传达给电话那一端的女人。
她占据了她所爱的,她让她泪流满面。
“我始终在等你。
”这不是一句情话,而是鲍比不能掩埋的真情。
他被剥夺了伪装的权利,他“说”出的每句话都是赤裸裸的真实。
他被迫如此凛冽地表达自己,没有选择。
四处留情的风流才子在生命的末端最后一次清点了自己的心,变成了最真实的人。
一个黑人...朋友,冷幽默,温情。
带着一个摩托玩具来探病,强行让一个不能反抗的病人带上一顶像只兔子的皮草帽,读字母表的时候忘记看鲍比的左眼。
这个大咧咧的黑人彻底激发了鲍比的幽默感,马修阿马利克那略带讽刺的语气让我们与鲍比一起苦笑不得。
他似乎很难接受这个只剩一只左眼的鲍比,他不能怜悯,不能温柔,还有些束手无策。
所以他笨拙地安慰,笨拙地照顾,又笨拙地玩笑。
他真是个可爱的朋友,当生活灭亡了的时候。
父亲...命运,禁锢,无能为力。
一小时四十七分钟的电影结束后,几乎没人会忘记鲍比的父亲。
那个瘫痪在轮椅之上,几乎无法生活自理的老人。
他年轻时同样风流倜傥,同样无法忘记最爱,而在年老之时又同样被身体禁锢——不过他只是半身瘫痪,他的儿子却几乎变成一个植物人。
鲍比的蝴蝶曾飞过父亲的房间,那时鲍比正一边为他刮脸,一边和他拼着口若悬河。
“医师说如果我能活到一百岁就给我举办一个盛大的派对。
但是我不想参加,谁想活到一百岁?
”鲍比的父亲颤巍地站在镜前微笑,那张遍布皱纹的苍老的脸与他壮年时神采飞扬的照片并列在一起。
在鲍比失去生活的很长时间后,他才接到父亲的电话。
同样无助的老人似乎有些语无伦次,他听着语言医生在电话那头缓慢念出的字母表,忍不住地啜泣。
“所有的思绪从我的脑海中奔涌而出....我有一个想法,关于我们的,我们处在同一种状况之中。
我被禁锢在公寓里,不能上楼也不能下楼。
我们都被捆锁了,你被困在身体里,而我被困在公寓中。
”断断续续的话语。
一种亲情,一种宿命。
由于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是一位地道的美国人,所以《潜》一片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国电影。
但在优美的法语和优雅的法国思维的包裹下,称其为法国电影无可厚非。
不过由于这一混血身份,《潜》不得不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夭折。
除此之外,尽管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四项提名,《潜》最终还是从奥斯卡无功而返。
而在今年那场颇受诟病的金球奖颁奖中,本片却捧得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导演两项桂冠。
对于这一结果,导演施纳贝尔微笑道:“被接受的感觉真好。
”
我们总是在追逐自由,为此我们愤世嫉俗、紧张兮兮且从不停下脚步。
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我们也许还浑然不知。
所幸,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这样四个人,一个叫让·多米尼克·鲍比,一个叫爱美丽,一个叫丹尼·鲍得曼·T·D·莱蒙·1900,还有一个不知名的男人。
好吧,那些只是名字,尽管有长有短还有个人干脆没有名字,可故事却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
鲍比是《潜水钟与蝴蝶》的主人公,他原本是法国一家著名时尚杂志的主编,拥有财富、名誉、家庭、孩子与情人,风光又自在,直到他患上“闭锁综合症”的那天为止。
这种病通俗点来说就是严重中风,从此鲍比的整个身体如同被困在潜水钟中一样,无法动弹,甚至无法自主呼吸。
而当他决定接受这个命运后,他的想象力开始如蝴蝶般恣情翱翔,并开始感受到以往无法感受与来不及静下来思考的一切。
于是他决定与人分享这一切,用他那仅剩的与外界沟通的工具——他的左眼,选择字母牌上的字母,眨一下眼代表“是”,两下代表“否”,如此艰难却充满激情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爱美丽是《天使爱美丽》的女主人公,从小便被父亲误认为有心脏病,因此她被剥夺了与同龄人沟通、玩耍以及上学的权力,她总是孤单一人,生活在一个气氛压抑且神经质的家庭里。
可是,或者应该说因此,她对别人很难注意到的一切细节都充满了好奇,她聪明却单纯,像个天使般感染与帮助别人,她的善良与包容力令围绕在她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与快乐。
她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暗恋对象的一次简单的失约,都可能被她想像成为一系列天灾人祸、事故、绑架(且是国际性绑架)的结果。
别担心,我并不是要板起脸来歌颂他们的坚毅,而是忍不住去想,为什么越是在我们看来被剥夺了自由与快乐的人,他们的灵魂反而越是透明和自由?
1900可以为我们解释这一切。
1900是《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他在船上出生,在船上被收养,在船上成长,在船上成为不世出的天才钢琴师,在船上死亡。
他一生都未曾踏上陆地,只要他愿意下船,就可以避免与那条可怜的船同归于尽的下场,可是他始终没有。
他说,我可以弹出各种美妙的音乐,是因为钢琴有88个键,它是有限的,而我是无限的,有限的88个琴键可以让我找到无穷无尽的灵感,陆地却不能,因为它没有尽头,就像一架拥有无数个琴键的钢琴,如果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
那不是我的钢琴,那是上帝才能演奏的钢琴。
无所适从,这就叫无所适从吧。
我们总是不能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拥有了一样东西,便迫不急待地去追求下一样,我们经历得越来越多,却不知道尽头在哪里。
久而久之,渐渐地忘记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渐渐地失去想象力,失去感知美好的能力,失去灵魂。
可鲍比与爱美丽却因为失去我们得到的,而得到更多我们所失去的,真正珍贵的东西。
最后一个故事,是《巴黎,我爱你》中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那个男人想要与相伴多年的妻子离婚,与情人结合,他厌倦了她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忍受的习惯,尽管那些习惯正是当初吸引他的理由。
可是非常不巧,在他说出分手之前,妻子告诉他自己得了绝症。
于是他与情人分手,继续与妻子生活,他们所做的一切仍然是以往的一切,他早就厌烦了的一切,可是当他想到这将是人生最后一次这样做时,便也不再觉得厌烦,慢慢地,那一切居然变得异常地温馨与珍贵,而当他发现平淡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美好时,他的妻子离开了人世。
“我们走得太快,以至于丢了灵魂。
”这是《云上的日子》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句台词,当学生时的我因为喜欢它的样貌而将它抄写在墙上的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它的含义。
我相信自由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可我们却往往为追求肉体的自由而将灵魂禁锢。
我总算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爱1900,因为他与其他人不同,他在失去自由之前便看穿了这一切,于是他丢掉了肉体,抓住了灵魂。
-------比上文更加像评论的分割线--------选择看《潜水钟与蝴蝶》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原本的目的是借一部也许平淡精致的文艺小品唤起睡意,却没想到反而被吸引。
若是单从影片简介看来颇像一部励志电影——讲述一个严重中风,整个人只有大脑与左眼可以活动的男人如何与病魔抗争的故事。
多好的题材,若是交给亚洲某导演来拍或许还能拍成一部颇具争议的文艺片——一个人被困在一个完全无法活动的身体里,如何在这种可怕的封闭空间里一步步走向绝望、崩溃与灭亡——说不定主演演完之后还因无法抽离角色而自杀。
可惜,或者说所幸,这个主人公落在了美国导演朱立安的手里——当然,关键不在于他是个美国导演,而在于他是个画家,艺术家独有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显得那么可爱,即使在表述自己的痛苦时也仍在调侃。
调侃痛苦,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幽默感。
于是,我很喜欢将它与《天使爱美丽》扯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在淡化苦难而放大美好。
http://hi.baidu.com/rei1900/blog/item/8fc3d2083bd241c43ac7639e.html
不断出现的奇迹,是在他回忆起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之时,只有现在,他有时间清晰的回忆他们。
他回忆起帮父亲刮胡子的场景,镜头将父亲照镜子与镜子上儿子的照片同时出现,表达父亲的内心一直以儿子为荣,他很高兴,得到了肯定,继而影片转到他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合情合理,而父亲节这天,儿子为他擦去唇边留下的口水,是他们第一次共同庆祝的父亲节。
而这时影片的播放伴随着舒缓悠长而又闲适慵懒的背景音乐,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河,平静而安心。
与妻子孩子的会面就像一道阳光般温暖。
这时,他感到自责,想到自己无法触摸拥抱孩子,而这也定义了他的美好一天的开始。
看电视足球赛,让他从视觉大赛想到饱餐一顿,回忆起如梦境般的一次会餐,感受到爱情的魔力。
周日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而成了荒凉的代名词,看到这里,我想:这也是对生活的总结吧,当你回忆时,都是人,人的存在让我们充满喜怒哀乐,使生命有了意义。
当神父为他祝福的时候,他想说,自己没有精神上的负担。
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奋力一搏,而不是借助于神的力量。
影片以大量的主观镜头表达主角不间断地思考,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表现他在努力观察这个世界,充满了热情。
主角身体被禁锢可思想却任意驰骋,所以他要求写作,他知道自己还有思想,还有许多话要说。
他将自己置于舞台,在幻想中,站起来与想象中的女神亲吻,影片在此表现了主角不甘失败,与命运抗衡,顽强生活的决心与毅力。
当父亲来电话,说出“我很想你”时,父亲语无伦次时,主角的特写表达了他内心的激动与无法抑制的情感,他嘴角的抽动,仿佛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
——“我的潜水钟将你同我一起拖至海底”——“我不介意你将我拖至海底,因为你同时也是我的多彩蝴蝶”被这两句感动了。
“我听力不大灵光,有时却能听到心跳的声音,但是我告诉自己那是蝴蝶扇动羽翼的声音,我们不屈不挠的前进着,我也可以展望未来,这就是我的生活,周而复始。
”影片最后,是主角对生活的热情宣言。
影片《一一》杨德昌说:“电影的发明使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因为我们在里面获得了至少两倍不同的人生经验。
”我很喜欢这句话,并一直将它作为公众号的简介。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每部影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存在即合理。
每部影片诞生的背后都必定有着一整个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都必定有着它独特的思想内涵,我也正在努力试着让自己涉足各个类型的影片,争取能了解一二。
在两个小时的造梦时间里,影片帮我们重现历史,畅想未来,凝视着世界各地发生着的各种事,或真实或虚构,光影之间都是导演借由镜头所想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而这次,我体验了两个小时的特殊之旅,当你在事业巅峰突发瘫痪,只剩左眼能动的时候,你会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01
1943年版《基督山伯爵》在大仲马的著名小说《基督山伯爵》第58章中,记载着反派检察官维尔福的父亲诺瓦迪埃全身瘫痪,像一具僵尸一样动弹不得,只剩下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知让他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
“在他这个看来只配到坟墓里去的可怜的躯壳里,只有这两样器官给他添上了一点生气,象是一炉死灰里的两处尚存的孤独的火光”。
电影《换季期》这种恐怖的疾病有别于植物人,医学上学名为闭锁综合症。
前者是与植物生存状态相似的特殊的人体状态,除保留一些本能性的神经反射和进行物质及能量的代谢能力外,认知能力已完全丧失,无任何主动活动。
而后者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保持清醒,对语言的理解无障碍,由于其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的功能保留,故能以眼球上下示意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联系。
专业术语看不懂,简言之就是患者意识完全正常,但是全身瘫痪,无法动弹,仅能靠眼睛的运动与外界保持联系。
因为上述小说的关系,也因为被称为“基督山综合症”。
02
潜水钟是一种无动力潜水装置,潜水员的头盔通过导管与外界相连,给潜水员提供氧气,延长潜水员在水下作业的时间。
早期的潜水器是木质、顶部判闭、底部开口的容器,外形与钟相似,故得此名潜水钟。
让·多米尼克·鲍比曾是一名记者,在1991年时在巴黎知名流行服饰杂志ELLE担任编辑,事业如日中天,膝下儿女双全,可这看似幸福光鲜的生活却因为一个意外瞬间崩塌。
1995年12月8日,鲍比突发中风,20天后苏醒,可是他已经不能自由活动身体,不能说话,甚至不能自主呼吸,全身上下只剩左眼能动,没错,他患上了闭锁综合症。
从此后左眼成了他跟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在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下,鲍比学会了用字母表进行交流。
治疗师将字母按使用频率进行排序,从头至尾读一遍字母,鲍比通过眨眼确定字母的使用,周而复始,直至组成一个句子。
除了左眼之外,鲍比还有两样东西没有瘫痪,就是想象和记忆。
也许血肉会被封印在躯壳之下,但是想象和记忆能摆脱躯壳的束缚,在天地间自由驰骋。
在想象中,鲍比可以漫步在马提尼克岛的海滩上,可以探访深爱的女人,可以在万王之王拉美西斯二世面前俯首称臣。
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鲍比完成了一项堪称奇迹的事情,他在想象的世界中旅行,在记忆的海洋中遨游,通过眨眼的方式写出了一本书——《潜水钟与蝴蝶》。
记录他在中风瘫痪后的所思所想,内容并没有因为他的病况而陷入伤春悲秋的情绪,而是通过各种幽默的语言表达着他的乐观豁达。
无法移动的躯壳像潜水钟一样束缚着他,而思想就像蝴蝶一样可以自由飞翔,生命在想象与记忆中得到了重生。
该书在发行的首周就畅销15万本。
03
高中时有幸拜读过这本书,可是在字里行间只能透过自己的想象去构造一个鲍比的世界,无法去触摸和通过视觉实际感知。
而电影的出现,便能将文学作品进行具象地表达。
2007年,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通过书籍与鲍比亲友的描述,将这一段经历具象地拍成了同名的影片《潜水钟与蝴蝶》。
这也是电影的意义。
将其他人的人生事无巨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体验不同于自己的人生。
影片大概花了一半的时间来展示鲍比眼中的世界。
观众可以从鲍比的角度透过鲍比的左眼欣赏这个无法移动的世界,聆听着他内心的独白,即使外界浑然不知。
也能通过外界的角度观察他所处的境遇,在鲍比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
相比于小说中的积极向上,通过电影,我们更能看到鲍比在瘫痪后作为“人”这个个体的存在。
他会沮丧,在学会交流后,他对治疗师的第一句话是“我想死”,就像每个人遭遇了十分重大的挫折与不幸的第一想法一样。
他会感到无力,妻子带着儿女过来看望他,儿子帮他擦除嘴角流下的口水,可是他却不能张开双臂紧紧抱住儿子。
他也像大部分的男人一样,有年轻漂亮的女医师进来,第一眼看脸,第二眼看胸。
影片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阐述“潜水钟”这个象征束缚的形象。
前来看望鲍比的好友皮埃尔·罗斯所乘飞机被劫持,在贝鲁特的一个地窖中被当作人质关了四年四个月,那个又黑又小的地窖就是他的潜水钟。
鲍比92岁高龄的父亲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甚至不能下四楼自由活动。
在得知鲍比瘫痪之后,在打给鲍比的电话中,称已经写好了遗嘱,毕竟一个被困在了公寓之中,一个被困在身体之中,是否有下次见面的机会都不得而知。
公寓和身体,是他们各自的潜水钟。
04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电影能将文学作品进行具象表达,也就意味着会将某些事情以导演的理解而呈现,从而减少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毕竟文学是抽象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传记电影只是导演作为其中一个哈姆雷特将该人物的一生进行阐述,视角难免会有些许局限性与个人性。
影片中,有次鲍比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挣脱了潜水钟的束缚,看到了一群医护人员围在一张手术台上,他凑近一看,妻子和孩子都围着手术台,而手术台上是座坟墓。
也许当他真正摆脱了潜水钟的束缚后,等待他的便是死亡。
相比于影片在鲍比的想象与生平记录的字幕中结束,我更喜欢原著中的结局,那是一段话。
“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我的潜水钟?
有没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地铁?
哪一种强势货币可以买回我的自由?
应该要去其他的地方找。
我去了,去找找。
”鲍比利用两年的时间用眼睛写完了《潜水钟与蝴蝶》,在1997年3月7日正式发行,在发行两天后,鲍比因为肺炎离开了人世。
蝴蝶终于飞出了潜水钟。
我覺得用潛水鐘diving bell形容一個全身癱瘓,只能接受外界訊息卻不能反應的人很貼切。
雖然是diving,但仍然是一個欲意發聲的鐘。
此片原著早在十年前出版時已看過。
其實講內容不過爾爾,若看過一點勵志書,這小說的內容所勉勵的並不是太特別,都是老生常談的勵志論調。
今次進場都是慕著此片拿了不少獎項而來。
果真不俗。
很欣賞那特別的第一身人稱的拍攝手法,清楚易明地表達癱瘓人士看事物的角度。
取景漂亮,有海灘有樹林有山川有水底,賞心悅目。
人生多燦爛也好,最終也是歸回大自然的懷抱。
別以為躺著的植物人什麼也不用做。
除了要做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和言語治療師交下的功課外,他更要學習面對改變了的人際關係和溝通方式。
和他關係很好的老父為到兒子而悲戚,我聽見身旁很多觀眾都一同流淚。
最殘忍莫過於叫白頭人看著黑頭人比自己更快衰殘。
妻子(其實只是主角孩子的母親)代癱瘓的主角接聽丈夫情人的電話,對答之下不得不佩服法國人面對現實和責任的勇氣。
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怎可以在自己最深愛的女人面前向自己的情人說「我天天都等你來看我」還要叫身旁的女人迥避一分鐘讓他聆聽情人的情話呢?
若是我們一定說得很婉轉,甚至索性收線。
可見法國人很坦白,雖然會有點傷人,但最少對得住自己,尤其自己時日無多,也許就是要旁人承受多點點悲傷,也要讓相愛的人抓緊所餘無多的溝通機會。
那女人承受的痛苦相比於死亡和分離,並不算什麼。
中國人何時才能學到這種坦白和忠於自己的情操呢?
虛偽,傷害其實更重。
最有趣的是學到了癱瘓人士的書寫方法。
我在想,本書的作者當然是中心人物,他奮力抵抗著缺憾的障礙去完成他的創舉-出版他的作品。
但若沒有他的朋友相助,他的偉大志願也無法達成。
而他朋友無私和耐性的付出,絕對不比作者所付出的少。
但一本書的出版,或一件事的實現,往往都只把榮耀往最中心的英雄堆積。
就好像樂壇頒獎禮,就算十大金曲得獎歌手上台向幕後功臣致謝,但主角永遠都只有是那些歌手,雖然如果沒有作曲填詞和幕後人員的努力,他們也不可能如此風光,但幕後人往往都被忽視,不會被邀請上台。
真正的英雄,往往都是躲在簾幕背後,聽著觀眾們不是給自己的掌聲,但都感到快慰。
《潜水钟与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是一部由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导演,基于让·多米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 Bauby)真实经历和回忆录改编的电影,是对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约束下的人类精神的深刻电影探索。
影片的叙事中心是马蒂厄·阿马立克(Mathieu Amalric)饰演的鲍比(Bauby),他在遭受严重中风后,患有“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也称为“假性脑瘤”,是由严重的脑干中风引起的全身瘫痪。
在鲍比的情形中,除了眼睛肌肉组织不受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完整的意识,全身其他部分完全瘫痪,无法独立进食,只能通过一只眼睛的眨眼进行交流。
原著小说以此为起点,记录了他作为法国北部伯克苏梅尔医院病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对过去成功和遗憾经历的反思。
最初,这个故事由他对受伤的影响、反思和觉醒组成。
最终,回忆录发生了转变,鲍比对自己的想象力、当前身心状态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故事继续精彩地进行,利用隐喻,他将“潜水钟”描述为他的肉体,把他囚禁起来,字面意思是“把他锁在里面”。
相反,一旦他重新发现自己的想象力是一种自由流动的生物,可以“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并穿越时间,他就会将其称为“蝴蝶”。
在书中,他写道:“我决定不再怜悯自己。
除了我的眼睛之外,有两件事没有瘫痪,那就是我的想象力和我的记忆力。
”[ “I decided to stop pitying myself. Other than my eye, two things aren’t paralyzed, my imagination and my memory.”]与转录它所需的勤奋技术相比,这本书中详细而优美的语言几乎相形见绌。
当鲍比继续在医院接受言语治疗时,他在言语治疗师的帮助下开始展现自己的思想自由。
凭借她的聪明才智,鲍比能够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按最常用字母到最少字母的顺序重新排列字母表)并“抄写”了这本书。
利用这个字母进行抄写本身就很艰巨——每个单词的翻译和抄写需要2分钟,整本书花了10个月的时间,作者每天眨眼4个小时才写完这本书。
事实上,这篇文学作品是在没有提笔、按下按键或张开嘴的情况下写成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花点时间令人钦佩地考虑。
这本书会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弦,给他们一种牵引力:时而突然地带有讽刺,弹奏着夜间图像的梦幻插图,并用刺痛的语言来挑衅它们,正如作者描述的被“抓住”和“扔进”一个轮椅。
这些短语由这位在灾难性大出血中幸存下来的年轻人写下,让我们从字面上的“眼睛”一睹最罕见的中风相关综合症(LIS)之一的患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诚实、悲伤和希望,让你在面对毁灭时微笑着流泪,并保持至关重要的希望。
他在书中写到自己在场景中的“无助”和感觉时,这对读者很有启发。
其中一次经历是,眼科医生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开始将他的眼睛缝合起来(讽刺的是,这本来就是眨眼)。
鲍比描述说,这个男人一定是多么愚蠢,如此近距离地看着他,却看“穿”了他。
他继续表达他的厌恶和恐惧,因为医生显然没有注意到他闭上眼睛时不情愿的眼神。
其他时候,他一遍又一遍地说话,他内心的“蝴蝶”(代表他的想象力和思想)因不同意而颤抖,而他的“潜水钟”身体拒绝配合移动。
即使在善意的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时刻,他也经常被剥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
一个例子是,当他拼写“lunettes”(法语中的“眼镜”)时,在他完成这个短语之前,有人认为他正在拼写“lune”(法语中的月亮)并开始与他讨论月亮。
然而,这本书最有力的方面和更强烈的潜在主题是他认识心灵力量的惊人能力;他认识到,自我反省、记忆、逃避的能力——正如他在脑海中描述的去遥远国度旅行的能力——本身就是残疾的毁灭者。
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似乎经历了某种转变。
他曾一度形容自己日复一日地孤独地生活在病房里,“渐渐消失了”。
然而,他通过认识到那些让他感觉“人性化”的事物来对抗这种观念,让他暂时逃离了潜水钟。
这些保留下来的关于他以前的自我的想法,比如穿羊绒衫这样的“琐事”,以及回忆以前喜欢的活动,比如开车、吃饭,都给他带来了快乐。
[ 上述内容部分引自Sarah Caston,PT、DPT、NCS: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From the Eye of the Unseen,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in Rehabilitation,2015-7-8. https://www.jhrehab.org/2015/07/08/the-diving-bell-and-the-butterfly-from-the-eye-of-the-unseen/ ;Bauby JD.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Jeremy Leggatt, Trans). New York, NY: Knopf, 1977;]该片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视点(First-Person Point of View,简称POV)来讲述故事,这种技术的使用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和叙述功能,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在鲍比的经历中,尽管他的身体一动不动,但影片通过充满活力的记忆、欲望和人际关系来表达他的内心生活,体现了他与灾难抗争的英雄主义。
这种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也是一种移情练习,挑战观众对残疾和生理限制的看法。
在很多时候,影片的视角带有幽闭恐怖色彩。
摄影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摄像机和镜头来模仿人眼的视角和动作。
在《潜水钟与蝴蝶》中,运用了多种摄影技巧,如模糊聚焦、突然的视角转换和近距离拍摄等,以传达主人公的视觉障碍和心理状态。
从技术角度看,维持整部影片的第一人称视点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在主人公瘫痪于病床的情况下,观众只能看到角色所能看到和知道的内容,如果处理不当,有时可能会导致叙事能力的脱节。
例如,一些评论家已经指出,《潜水钟与蝴蝶》中这种第一视角的最初使用很引人注目,但随着电影的进展,可能会感觉很花哨,一旦新鲜感消失,可能会疏远观众。
[ Schager, Nick.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Slant Magazine, 31 Aug. 2007. 网址:https://www.slantmagazine.com/film/the-diving-bell-and-the-butterfly/]这种方法可能感觉像是一种逐渐消失的噱头,让观众脱离了故事可能提供的更深层次的情感纹理。
比如在《触不可及》《万物理论》这样的更流畅的电影叙事之中…… 但使用第一人称视点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新奇,更重要的是它加深了观众对鲍比情感状态的共鸣和理解。
通过他的眼睛,观众能看到周围人的反应和环境的变化,这种直接的视觉经验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种视点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局限性和对外界的依赖,让我们真的从病人的视点来看看世界。
不过,影片的第一人称视点镜头并非一以贯之,而是插入了一些半主观—半客观的镜头,也有一些纯然的客观镜头,想必这也是制作团队精心考虑之后的选择,因为要想全然依托于运动和交流能力受限的主人公的单一视点,会导致影片剧情在很多时候无法“跟上”。
为了让它在叙事上更为流畅,就必要在一些场面使用非第一人称视点镜头。
不过即使如此,这部影片对于第一人称视点镜头的使用仍然是电影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是最成功和最彻底的尝试之一。
除了第一人称视点镜头,影片中鲍比的声音也体现了第一人称的特征。
伴随着视线的摇摆不定和图像的模糊、跳跃,他的声音也断断续续,经常只迸发出几个关键词,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说话能力,这种声音是他自己的内心独白,但是与声音上的第一人称视点一起,帮我们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处境和事情的变化。
很多时候,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专注于识别“错误”(疼痛、损伤、功能限制),然后制定计划来“修复”这些问题。
我们很少寻求真正给我们的病人带来希望和摆脱他们可能经历的任何身体限制的东西。
这种家长式的观点,或者说“救世主情结”,有可能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筑起一堵墙。
而让·多米尼克·鲍比的复杂故事雄辩地揭示了与灾难性伤害相关的许多复杂的情感和欲望层面,比如他对可能出现两个貌美的协助者的期许,这里就夹杂了一个我们经常忽略的面向,那就是“植物人”的性欲望,这尽管对于“治疗”而言经常是被忽略的因素,但是在病人的精神康复中,却往往是能带来希望和生存欲望的东西。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鲍比的自传性陈述,没有一个身体受损但智力受到刺激的大脑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我们很难切身地发现和感受到这一点。
总之,第一人称视点使观众能够直接体验到主角的视觉和情感世界,这在《潜水钟与蝴蝶》中尤为关键,影片的主人公鲍比因患有“闭锁综合症”后的视野,在观众这里获得了相应的视觉转写。
这种摄影技术让观众能够从鲍比的视角看世界,从而深刻感受到他的孤独、无助以及内心的挣扎和希望。
太阳非常的好,今天的歌是SophieZelmani的
尚多,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他有一只看上去要崩裂的眼睛。
除此之外,他只有想象力,和记忆。
谁说的,好电影是关乎人性的。
我并没有看过原著,于是还是给这电影打了5颗星。
你的生活苍老衰弱,僵硬而无声。
没有人是鲜艳的色彩,没有人在跳跃。
那一遍遍被读出的字符好似咒语,你说的第一个词是Die。
因为感觉到的恐惧,被世界遗弃与忘记,无能为力。
不能亲手打开电视机,不能拥抱或者亲吻爱的人,甚至不能赶走停留在鼻子上的黑色苍蝇。
你被困在你的身体里。
“透过我窗花上那磨损的窗帘,一道淡淡曙光开启了新的一天。
我的脚跟发疼,我的头重愚钝。
我的身体好像被装进一种潜水钟里…”你是被束缚了的酝酿的蝴蝶,潜在浓稠的深水里,用一种不设防的就范姿态。
红白条的灯塔,象征着保护。
你身边那些不离不弃的人,最终成为了创造奇迹的人,成为你的力量与勇气。
天地如此宽广,你停留在海面中央,那是一座孤岛。
沉默而强硬。
海的声音那么大,倒灌进你的睁大的左眼。
那是你唯一的线索,唯一可以与这世界交融的线索。
后来的后来诞生的书。
像她说的,即使跟随你潜入海底也无所谓,因为你是我的蝴蝶。
倒回的断裂冰层,破茧的蝶,还有慢慢消退的光。
你挣脱出了那个潜水钟,你最终飞起来。
那我们呢。
我们被困在哪里,在哪里,什么位置,什么人可以帮助,什么季节即将过去,什么才是唯一离开的途径,什么才是勇气。。。
如果一个乡野村妇因为没钱治病、临终前想对进城不归的孩子说句话,有谁行个好帮她记录一下吧。谁的心灵不会飞翔啊?态度是没错,表意平台明显搭得矫情了啊。
。。差点睡着。。
2012年与天明同学去中国艺术影院看的。正常人想一想,换成是自己有该多绝望。每一秒都是煎熬。最后,他的书出版后10天,他离开……
灵魂翩翩起舞,身体已不是束缚
类似题材有更棒的~~~~~~男主角嗯~~~~~~~~~
最烦这种片
因为潜水钟,才会有蝴蝶.还有,导演很有技术啊.
真的 无法忍受
覆水难收何况冰山崩塌呢 中年男性的呢喃
敬佩【Jean - Do】这么勇敢的人,命运将他的全部都束缚在了肉体之中,唯独留给他的,只有一只左眼和还算清晰的意识;要搁我全身只能眼珠子转悠,请马上杀了我好吗!这种感觉我是有所体会的:“睡眠瘫痪症”,又名“鬼压床”;那个是更惨,只有意识清醒,其余什么都控制不了,包括眼皮 … 导演有意避开其极端的沉重、痛苦和恐惧,想要将其梦幻和诗意化;医生在缝合【Jean - Do】右眼时,所呈现的视角很微妙,是以【Jean - Do】自己眼睛的视角来的表现的!另外电影中医护人员的态度非常和谐,现实中 … 曾去过医院看病或进入过医院的都懂!【58】————— 🔴 2007【7】🔵 法国【4】【1月【➊】】【2022 ▲ 58】【≈ 112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看起来太遭罪了
比书有震撼
角度独特,有思想
这片子不就是摄影好么,加上几个有魅力的女演员,其它有什么
User Rating: 8.5/10 (3,038 votes) Top 250: #240
102
被励志了。
意义不错,稍微有点无聊
我操 也太浪漫太动人了吧
偶尔有几个镜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