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片,三条叙事线,三对人物依次登场,大段的对话,观点纷呈,仔细听下来倒也没有太多新意。
靓汤和梅姨这组主攻政策和战略,但也无非是高层拍脑袋,还要冠以救世救民的名头,媒体不甘只做传声筒,但独立的声音又注定被压制。
罗导和安德鲁·加菲尔德这组对话听下来到有点意思,新新大学生显得对政治上的那套伎俩了然于胸,选择独善其身,不愿充当工具,老一辈教授谆谆教导,强调莫做旁观者,哪怕参与失败和旁观失败结果一样,但参与意味着你曾经do something。
最后一组两位大学生在参军前的宣讲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比如我听起来甚是刺耳,虽然他们是爱国青年,但表达出太多令人生厌的优越感和大国主义。
最后散的散,死的死。
90分钟处戛然而止,有点突兀。
看之前没想到除了那些耳闻能详的大牌,还有略显青涩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这哥们四年前饰演一名大学生,现在居然演了个高中生,真是越活越年轻啊。
看完本片不由又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究竟是因为美国的敌人太多,而让世界各地都有美国军队的身影,还是因为美国管得太多,而让世界各地都有美国的敌人。
“你是否有时反问自己:我是否尽用了这个世界所给我的时间?
”当Robert Redford饰演的Malley教授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Todd 笑着说所有人都这样问过,但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Tom Cruise饰演的议员Ivring觉得自己的位置应该在白宫的总统办公室里, Meryl Streep饰演的记者Janine觉得自己应该梳理出来一份阿富汗战争的时间线将真相告诉公众,而不是为心里只有自己的政途的Ivring背书。
Todd意识到这个所谓的民主世界其实是被一群利欲熏心的政客玩弄在股掌之间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远离这一切,而Malley教授觉得自己的使命是发现那些不凡的学生让他们真的“尽用这个世界所给的时间”。
Arian和Ernest则认为自己的位置应该在阿富汗,在世界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我不知道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应该对政治,或者说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抱有多大的热忱。
《狮入羊口》切开一个长度为一个小时的剖面,冷静的展示出不同的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我认为这本质上并非一部政治片,而是透过Todd,一个普通大学生之口,说出问出那些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疑问。
整个故事被Arian和Ernest,两个出身贫寒的有色人种大学生串起。
议员Ivring孤注一掷想用一次没有任何计划的鲁莽的进攻高地来赢得一场在阿富汗战场上迟迟未见的胜利,而当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第一个发声支持他的资深记者Janine是他选来报道此事的喉舌。
Arian和Ernest本来是备受Malley教授青睐的学生,但是阿富汗战争爆发,他们感到了一种义务——去到被需要的地方。
且因为他们的出身,假如他们能活到战争结束,他们作为战争英雄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顾Malley教授的劝阻,他们去参军,正好参与了Ivring进攻高地的行动。
而Todd是Malley教授现在的学生,教授希望能把他从这种对世界冷漠的出世主义中说服出来。
整部电影发生在同一个小时里,在这一个小时中,议员Ivring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记者Janine传达这次进攻高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政治宣传。
同时在阿富汗,Arian和Ernest与他们的小队展开对高地的进攻却发现Ivring所提供的情报完全不对,那里早有敌人埋伏。
Ernest中弹从直升机上摔落,Arian为了救自己的兄弟跟着一起跳了下去。
同样的时间里,Malley教授约谈Todd,询问他不去上课的原因。
当得知了他是因为对民主制度失望之极的时候,Malley教授对他谈起了他从前的学生Arian和Ernest。
电影的最后,救援机的轰炸没能消灭所有敌人,剩余的敌人包围了受伤的Arian和Ernest,他们用尽全力站起来,迎接死亡;议员Ivring从电话中得知了行动失败的消息,几乎在Janine面前失态但还是要她报道此次行动;Janine回到报社的办公室,面对上司的质问,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写这篇新闻;Todd回到自己的公寓,在娱乐新闻下面的滚动条上看见了阿富汗战场上进攻高地的新闻,完全忽略了耳边室友的问话,似有所悟。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其实更像是一出舞台剧。
所有的故事都紧凑的发生在同一个小时里,主要场景只有三个:议员Ivring的办公室,Arian和Ernest摔下飞机落在的雪山上,还有Malley教授的办公室。
对话非常多,但我觉得导演和编剧用心了。
发生在Malley教授办公室里的谈话可以说是很有深度了,而Ivring办公室里的对话则是绝望而肮脏的政治现实,雪山上生死兄弟的对话则展示出人性最崇高的一面。
叙事结构上是三线并行,间或有一点Malley教授回忆Arian和Ernest的过去时间线,叙事上没什么硬伤,但是也不算出彩。
倒是人物塑造的很好,个人最喜欢的是议员办公室的那条线,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有:Janine在进议员Ivring的办公室之前显得十分紧张,但是当谈话展开之后她那种优秀记者的锋芒和对议员丑陋嘴脸的掩藏不住的反感十分到位(毕竟奥斯卡影后);Ivring接到行动失败的电话之后克制但还是能看出来微变的脸色,以及之后已经有点情绪崩溃,但还是要给Janine推销这次行动的眼神里的孤注一掷;以最后Janine要离开时问他是不是要参选总统,他笑着十分坚定地说不。
最后关于卡司:可以说是极其豪华了,有老戏骨Meryl Streep和Robert Redford,还有有点美人迟暮的阿汤哥,和美丽的小蜘蛛Andrew Garfield ,蚁人的好基友Michael Peña(看他演这么严肃的角色我其实还挺惊讶的)。
众人演技都可以说是非常在线了,此处我必须要说一下阿汤哥:这个角色真的非常适合他,他本来就是那种很有charisma的人格,非常适合演一个长于游说和演讲的政客。
我觉得这不算是一部特别精彩的电影,但是它有一种思考的重量,适合在一个宁静而没什么需要担心的午后观看,就当做是给自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是否尽用了这个世界所给我的时间?
”
很棒的电影,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启发。
片子围绕美国反恐战争的主题,讲了政客、军队、新闻媒体、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不同态度,其中有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梳理下给我一些启发的地方,防止遗忘:首先是新闻媒体的作用,工作相关,所以格外有共鸣。
那个满嘴雌黄的政客说了许多冠冕堂皇的话,唯独评论媒体的几句话切中要害。
即,战争的发起等各个糟糕的政策,之所以最早常常能以高民意通过,往往是政客和媒体一起缔造的。
政客为了爬上更高的位置,媒体则为了制造更大的热闹,两相结合,水涨船高。
现在的媒体已经不信奉独立思考了,他们所谓的客观指的是不加判断把所有他们得到的甚至采访对象主动送过去的事实呈现出来,即便有立场,捧谁或贬谁跟随的也都是被制造出的热点和民意。
常见的是,政客在后期否定了自己早期的主张,向大众承认错误并天花乱坠宣传新的政策。
这样的政客当然可恶,但是媒体呢,他们也曾推波助澜,却从未为自己的误导道歉。
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媒体反思一下自我?
什么时候媒体才能重新成为客观、独立的思考力量?
好像这些话说出来也是老调重弹,但放在具体事情中就知不易。
在全民喧嚣的时刻你能否保持自己相对冷静的判断,在全民又陷入抱怨和反思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最初的立场,在别人主动为你提供资料时你是跟着他的资料走还是不惜开罪他从此失去这个采访源,在商业的压力、老板的意愿或自己多年积累的好名声都阻挠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时你还能不能坚持……也许很难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媒体,但是应为做一个清醒而独立的媒体人而努力。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社会参与的。
片中教授提出一个我不曾总结却深深认同的观点:每次在战争时为国家牺牲奉献的,总是在平时被国家遗忘的一群人。
而那些占尽社会资源的优越者们,都以逃避社会现实为人生准则。
其实不止战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我们看到震灾的捐款者们,也印证着这个结论:从捐款占个人积蓄的比例而言,捐助最多的往往是民工、退休老人、农民等群体,而享受各个政策倾斜的城市精英们,尽管捐助数目不少,但占个人积蓄的比例远远低于前面说的人群。
放在美国反恐战争的事情上,它可以这样解释:自愿参军服役的往往更多是少数族裔和贫苦人群,他们在平日受到种种剥夺,面对各个政策下的不公平倾斜,但他们愿意通过参军、参政等等行为为改变这个国家的不公平现状而做出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获得仅有的一点公平。
而那些上学、就业都占有优势的人群,则一面抱怨政府的糟糕腐败,一面绕道而行专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片中学生的想法也正是大部分年轻人包括我在内的想法,腐败无能的政府与我无关,我不想搅这趟浑水。
我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追求幸福有什么不对?
可教授说,那些政客们正希望你们这些精英们不管不问,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大胆妄为而不受约束。
最终政府变得越来越糟糕,社会现状越来越恶劣,精英们则只是想着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可。
现实,重要的是现实,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改变它,而不是每天抱怨。
拥有汽车豪宅又如何呢?
当你有了汽车却发现汽油贵得买不起,当你有了房子却发现公共交通一直瘫痪,那你拥有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不一定非要参军、参政,重要的是踏进现实,做出努力,而不是逃避。
这与上面提到对媒体的反思其实是一致的,即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公民作用,为改善这个世界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义务。
也许努力和没努力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至少你尝试过了。
比如教授,他本以为做学者可以唤醒更多的人,却发现实际没人关心他的研究结论。
学生们关心的是成绩和毕业后的去向,学校里甚至总是拼错他的名字。
可是,起码他还能启迪几个有才能的学生,他们将通过个人努力对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那就够了。
就像那两个死在阿富汗雪山顶的学生,他们曾有多么美好而强大的抱负。
可惜当领导军队的人不懂军事,所有军事行动都作为政客的赌博筹码时,他们成了必然的牺牲品。
但他们努力过了,假设活下来,他们将有可能慢慢改变一切,如果无人参与,一切都没有变化的机会。
全片唯一塑造薄弱的就是阿汤哥饰演的政客,他足够滔滔不绝和冠冕堂皇,但形象太过单一。
以至于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政客能说出那些听起来就荒谬和不可信任的结论,他们也不是傻瓜,不至于智商那么底下,应该有更复杂立体的塑造,使我们了解屁股决定脑袋的定律:一个人单单因为坐上一个位置就可以有与此前完全不同的观点言论。
1772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奋斗,获得国会旁听权,得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
1882年,政治家爱德蒙克•巴特说:“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和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他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
”这一观念为西方新闻界接受,并解释为报业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构以外的“第四权力”。
其后,《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19世纪),《泰晤士报》在上层社会的舆论权威,使得新闻记者享有“特殊”的地位,而被称为“无冕之王”。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到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改组或拍卖国有媒介公司(集团)。
传媒的私有化调整,促成传媒向商业化转变。
到了90年代中后期,西欧和美洲许多国家的公共广播事业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媒介在商业化背景下实现对政治系统的主导性”。
另一方面,技术力量使得信息渠道急速扩张,尤其是互联网络和手机通讯,极大地打破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障碍。
垄断资本和透明渠道,从两头挤压着所谓“第四权力”,昔日的“无冕之王”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戴着金箍的“猴王”。
11月北美上映的一部电影,Lions for Lambs(《狮入羊口》),梅丽尔•斯特里普为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新闻记者“紧箍咒”下的挣扎。
片中,新一轮的大选即将开始,而美国此时仍陷在阿富汗沟壑星罗的战场上。
雄心勃勃的共和党参议员贾斯柏•艾文(汤姆•克鲁斯饰)邀请电视台记者珍琳•罗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进行独家专访,讨论美国的军事行动和政府新近推出的军事策略,希望借媒体的力量为自己的选举增添筹码。
然而,珍琳•罗斯,一个有四十多年采访经验的左派记者,对这一“策略”不断提出质疑和尖锐问题。
但参议员贾斯柏的回答也相当坚定,那就是要相信政府,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政府需要继续打这场反恐战争,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民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来自哪里,当然需要媒体。
珍琳凭着自己的采访经验,认为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而且这是一条没办法进行核实的消息,和以往政府提供的消息一样。
她坚持不发这条新闻,并和她的上司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她质问自己的同事,过去坚持的那种新闻原则去哪里了?
而她的同事也质问她,难道如实报道对方说的东西,不对吗?
不对么?
这样的“是非”问题又一次困扰了记者,从业务规范延伸到职业精神。
“这场长达六年的战争,媒体不是和政府在一起推销的吗?
”参议院理直气壮地问记者。
的确,9•11之后,布什政府加强了不利于“反恐”的信息控制,美国的媒体也“同仇敌忾”地站到了政府的一边。
一方面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部门频频组织新闻发布会,引导传媒按政府的口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也主动地规避着那种被认为是“不爱国”的声音。
只是六年后,当初的谎言,或者信息中的错误暴露得越来越多,而这些政府提供的信息,政府有意无意地引用了很多错误的情报。
真正的权力者对被冠以“第四权力”的新闻记者(媒体)产生强制作用时,尽管我们努力使这种权力理性化,但政治中的“人性”依然非理性。
作为“公器”的媒体,又应当是谁的“公器”?
国家欺骗了人民,但夹在中间的往往是记者(媒体)。
现实还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选择。
当文化像工业一样被推上流水线,记者只不过成了一颗螺丝钉,他们努力维持着“流水线”的运行,任何抗争,结果都可能是被替换。
这种替换,不管对个人的意义如何之大,对庞大的工业体系来说,这样的“翻新”无足轻重。
就像电影里的珍琳,面对上司开出的条件:要这份工作,还是为了坚持原则离开。
她选择了前者,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抚养家人。
对记者而言,职业自律在现实环境下,变成了一种追求,甚至是奢求,而不再是基本的需求。
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随时都可能侵犯新闻媒体这个“第四权力”,新闻记者连自己说话的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使我想起很久前的一个片子——《无主地带》。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一部小制作影片,曾引起西方影坛的喧哗。
在片中塔诺维奇对传媒的力量作了讽刺的描述:交战士兵的生命成了只是保证亿万电视观众“继续收看”的一个悬念——电视使战争成为一种商业文化,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成为一个卖点,转化为娱乐情趣。
Lions for Lambs中也透露了一样的情况,坚持严肃新闻的电视台被商业媒体机构收购,严肃新闻在电视台占有的时段越来越少,电视屏幕上充满了年轻的金发播报女郎,阿富汗的美军远不及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
一切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早在现实中发生了。
孙悟空纵有千钧棒,但当紧箍咒念起的时候(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所受的挤压,和记者处境相似),也不得不抱头挣扎,可他仍能选择躲进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落一身清闲,而我们却无处可逃。
记得有一本书,叫《说,还是不说》,名字意味深长。
而我们往往就是:话多了,就说出来;太累了,也就不想说了。
首先回答题目中的问题,答案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确确实实认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如何面对战争、政治这些在那样一个言论自由国度里虽不敏感却很沉重的话题。
美国大学中的三教九流各式人物形形色色,也跟国内的大学教育一样。
翘课、泡妞等等。
我所能看到的区别,在于他们面对政治上的腐败和虚伪,以及战争本身的邪恶,却真心的面对和想要努力做出改变。
同时,愤青在美国社会里同样存在,比如说年轻的主角Todd Hayes,因为对国会、议员、政治的失望而不再出席自己的专业课。
首次听说外国设有“Political Science”这个专业,如果按照国内的思路,一定会以马哲、毛概、邓论、仨代表、和谐之类的作为专业课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吧。
对于美国高等学府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需要寻求个人信仰与国家大义、社会责任的平衡,比如关心全球局势,推行民主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永久性“经商热”的国家,大部分人在毕业后会因为追求高收入而选择进入商学院或法学院。
从完全的私有制中挣更多的钱、买大房子,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Professor Stephen Malley眼中少有具有potential的学生,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不偏向于主流媒体,同时敢于维护自己的思想,并为之奋斗的年轻人。
成长到了这个阶段,能有良师悉心指导,可能是最为幸运的事了。
写到这里又想到《An Inconvenient Truth》里Al Gore的大学导师,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受益无穷,而导师必其心力所投入的研究后来也使得Gore投身环保,为全球变暖问题四处奔走。
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像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自由社会,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潮一直都是占据主流,真理越辩越明,一个讲究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的国家里,仍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不得不称为人类的幸运,相比之下,一个丝毫不顾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施行填鸭式教育的独_裁社会,只能衍生一系列极为扭曲的社会现象。
关于成长,是自己最近思考得最多的话题。
以前曾非常羡慕国内所谓名牌高校所能提供的教育,然而在接触了一些人之后,却开始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近距离的接受这种洗脑式的意识形态灌输,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在最近从上层听来的话里面,不止一次的被灌输“这个社会也就这样”类似的话语,而且相当自然,我不仅要怀疑,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选择远离这些已被洗过脑的高材生,选择捍卫自己的独立思想。
新东方老师说,我们要成为影响世界的人,我不禁要问自己:没有反省的能力或习惯,坚持唯我正确的一个民族和政权下诞生的教育产品,如何能够去影响世界,怕是会更多的被世界影响而继续改造吧?
从大学未毕业的那段时间,在豆瓣上的发言被指“五_毛”,现在的言论却会被指责为“美分”了,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肯反省、悔过,我们被灌输了千年的狗屁孔子仁义之说,还要被当权者们利用多久?
这部电影结构清晰、很容易看懂,而在三个场景轮流切换镜头,看似遥不可及实际却息息相关。
情节本身设计的是十分紧凑的,剧透一下这三个场景:1,国会山庄的议员Jasper Irving与ANX记者Janine Roth的one-on-one appintment,将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向公众公开,以转移对伊拉克战争持续拖延、死亡人数不停上升的注意力,争取选票;2,大学里一个因对政治失望而自暴自弃的学生Todd Hayes在学期结束后,与Professor Stephen Malley碰面,讨论该学期的最终成绩;3,阿富汗战场上,Jasper Irving的主张的军事行动始末,而作为Professor Stephen Malley曾经的学生,主动参战却在这场失败的军事行动中丧身沙场。
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Tom Cruise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于是毫不犹豫给了五星,精听了好几个月的原声之后,才注意到Robert Redford这个老狐狸,这部电影中他既是导演又是主演,整体情节的把握、音乐、台词以及电影背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等等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才是这部电影五星的真正原因。
精听这部电影的初衷是着迷于Tom Cruise的标准美式发音,以及巧妙的政治手腕和对记者的应答技巧,摘录部分经典问答如下:Your position affords you the luxury of that opinion. Mine does not.It is my responsibility, it's part of my job description to protect the American people.OK. Let's... let's play this out.We walk, and Afghanistan reverts back to the Taliban. Only now the Taliban has metastasised into something more vicious and potent because they're now 2 and 0 versus the superpowers. They'd butcher people who voted, who were stupid enough to put their faith in our word. Call it not only the end of hope for millions of Afghans but the end of American credibility, the end of America as a force for righteousness in the world. When we're forced to go back in a couple of years - quote me on this - we'll square off against a shattered Iraq, a hopeless Afghanistan and a nuclear Iran. How many troops are we gonna need then? I guarantee you'll be adding some zeros.-What were your estimates?-What I can say is that this strategy has patience and determination at its core.It ensures that it puts our fighting men in spots where they can kill the enemy, so that we can then go about rebuilding that country.We made mistakes. Colossal mistakes that should never be forgotten. But six years ago, who could have known what to do or when to do it after watching ourjets fly into our buildings? Do you remember how petrified we were at what our enemies might do for an encore? And how all at once everything was at risk? Families, friends, the kindergartens... the rivers and bridges, nuclear plants. Do you remember how terror coloured that next morning in shades we'd never seen? And tens of thousands have died since because of that fear, and the mistakes it inspired. But the question I'm left with, the question that keeps me up at night, because I have to answer it, is what do we do now?电影结尾的一段亮点,当Janine Roth从电视台里出来,钻进出租车,内心委屈于自己迫于生活而对政治力量作出的让步时,车子刚好经过国会山庄,然后是一片墓地。
五颜六色的树林里,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的,却是触目惊心的的一排又一排墓地,那一个个墓碑下面,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理想而献出生命,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付出本身是否值得,仅仅只是作为某个政治家的政治资本,成了牺牲品。
此时绝美的场景和沉郁的配乐,在Janine眼里更显得落寞和悲哀,潸然泪下,这一幕,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引发对战争、人性、政治的多方面思考。
最后,还是摘录一段台词,作为我给这部五星电影打上“成长”标签的说明:Here's my last bit, so bear with me. The decisions you make now, can't be changed but with years and years of hard work to redo it. And in those years you become something different. Everybody does as time passes. You get married, you get into debt. But you're never gonna be the same person you are right now. And promise and potential... It's very fickle. And it just might not be there any more. All I'm saying is that you're an adult now. And the tough thing about adulthood is that it starts before you even know it starts, when you're already a dozen decisions into it. But what you need to know, no lifeguard's watching any more. You're on your own. You're your own man, and the decisions you make now are yours and yours alone from here until the end.
最近一不小心看了两部美国拍摄的关于“恐怖分子”的电影,一部是拍摄于911事件前的《与魔鬼同行》;一部就是针对911事件后民众对恐怖活动的反应,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狮入羊口》。
很明显的是,由于911事件,美国对恐怖分子的观念在事件前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光从电影的拍摄角度和情感就能完全体现出来。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 《与魔鬼同行》的北爱尔兰恐怖分子由布拉德皮特扮演,我必须很花痴也很负责的说布拉德皮特演的法兰基·马奎尔是我见过的最帅的恐怖分子!
而且这个恐怖分子一点不恐怖,除了在面对敌人,仇人面前杀人不眨眼以外,他也有他自己爱的人,尊重的人,并且愿意保护的人。
虽然我对于北爱尔兰的共和党之战的历史不了解,但是布拉德皮特成为共和党恐怖分子之一也有其历史原因在其中。
一个八岁的孩子亲眼见到蒙面人冲进自己的家里枪杀了父亲,这个对于幼小心灵的孩童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所以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内心充满了复仇和憎恨。
《与魔鬼同行》把一个恐怖分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孤胆英雄”的角色,而这种带点同情与浪漫的描写恐怖分子的方式自从911事件后,就再也不复存在。
《狮入羊口》讲述的就是911事件后,面对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民众从大学,媒体和政客三方面提出的怀疑与观点。
这部片子就是不同身份,代表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政客与记者的对话,大学教授与学生的对话,而这些对话的内涵和主题完全把电影提到了任何商业情感片无法比拟的高度,在这些对国家,社会,政治,战争,人文和道德提出质疑,表示怀疑的赤裸裸的现实下,任何小众的情啊爱啊都显得微不足道。
其实我并不赞同豆瓣上某些影评批评此片说只是提出了现如今存在的各种当今政局,道德和社会问题,却没有给到答案。
而我认为不仅是导演,甚至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都没有权利和完全的信心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觉得罗伯特雷德福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敢于把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和能够发挥力量的领域展现出来。
这也算是这一部分好莱坞商业电影人能够为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和给到的一点舆论力量。
所以看完此片,我对参与此片演出的罗伯特雷德福,汤姆克鲁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其他演员有了钦佩之心。
我觉得他们虽然是商业电影人,靠着电影事业在吃饭,但是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去做一些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愿意用公众人物的形象去质疑一些不正常的政治和道德现象。
而我也更能从此片里感受到美国的舆论自由和公众话语权。
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言归正传,虽然此片有着很高的道德评价,但是此片仅仅是从民众的角度来阐述对恐怖分子的态度。
而对于恐怖分子,他们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残忍的代名词,仿佛他们俨然变成魔鬼的替身,没有血肉之躯,以及普遍人类该有的情感与善良。
911后对于有恐怖分子的电影,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就只有一个字:怕。
再也无法从美国电影里找到对恐怖分子人性化的描述和展示。
这就是911事件带给美国的影响,极端而又至情至理。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对战争反思的电影,当权者的反思、媒体的反思、普通公民的反思,我想美国的强大很多是从这些深刻或不尽深刻的反思而来的。
对错也许很重要,但是错误总是会发生,我们不能避免错误,是反思让我们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反思的力量。
反观我们的社会,对错误的容忍程度是多么的高,几乎到了麻木的地步,我们总是做出歌舞升平,繁荣盛世,风景这边独好的姿态,实际上呢,我们看不到的危机暗流汹涌,我们不愿意去看,不愿意去想,甚至出现了反理性的潮流,反对反思,反对质疑,简单唯一而粗暴的价值观左右着我们的大脑,这样的大脑要来何用。
【Lions for Lambs·摘】¥Professor is a salesman,sales what?saled you to you¥第一批上战场的人都是被国家遗弃的人。
¥一个德国将军曾写道:Such lions led led by such lambs。
真不可思议。
¥你得干些比得A更重要的事,得了A你也会被遗忘的。
【Lions for Lambs·摘】---“Police Science,Doc.It's really about how to win```just how to win.而不在乎你看上去多蠢多两面三刀多可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我又能做什么?
”---[所以你置身事外?
] 【Lions for Lambs·摘】--[你只是尽量把自己与现实社会拉开距离]--“难道你怪责我只是因为我不愿进入你那理想主义圈子?
跟我父母一样,总喋喋不休强调如何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却怨恨我乐于接受的选择。
”--[如果你有辆豪车,油箱缺油,马路与交建倒退落后,那你的车又有啥用?
Rome is burning ,Son] 【Lions for Lambs】梅姑实在太靓啦片子有点乱,但思辨性很强,其意义在于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国家命运的联系清楚勾勒,并将作为个人在其中的摇摆于困惑通过对话的方式思辨地呈现于众,让人对舆论、政治决策、青少年教育、公民社会等深深反思。
没有一棍子打死,也可能有点鼓吹爱国的成分,但方式很客观 【Lions for Lambs】当然一切也只有在那个国度才有了。
虽然教授在最后还是强调作为公民不能对国事置若罔闻,但在天朝,只适合Todd的那套。
对那些妄图以个人微小力量改变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当你的观点不足以构成民意,你的愤怒汇不成呐喊,你的无畏不但起不了警醒作用,甚至不能换来怜悯,太傻太天真。
看对手的强大,一定要看他处事的方式而不是成就的结果。
无形的力量才是出色的根本。
这就是为啥我老给爹娘解释不了美利坚优势在哪儿之处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坚持与放弃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勇于站出来说话的电影,这是一部号称这个星球上最帅但还没得过奥斯卡的阿汤哥投钱,一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双料得主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又请来了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不知道得过多少次奥斯卡的梅尔斯特里普,三个人一起合力出演的电影。
单听这些“这是”,你就可以确定,这是一部不能不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们到达电影院,才知道,这是,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于是,这成了我们大家人生当中,最受打击,也是看的最无聊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阿汤哥跟梅尔斯特里普,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罗伯特雷德福跟他的学生,也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个黑人哥们儿跟一个拉丁哥们儿,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雪山上。
这部电影得梗概,就是他们不停的对话,于是,这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然后,这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其间,阿汤哥始终没离开他的办公室,他的整部戏都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部戏里,他最大的动作就是脱掉了他的外套,他第二大的动作,是又把他的外套穿上了……当然,这期间他还去办公室的里屋打了一个电话,这就给了梅尔斯特里普充分的个人表演空间。
想到《世界大战》跟《牒中牒3》,看来拍片挣钱跟拍片砸钱所需付出的劳动量果然不一样。
再说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先生,他的劳动量中等,首先,他的办公室没有里屋,这就限制了他的发挥,他在开始对话前的第一件事也是脱掉了外套,咱年纪虽大却也不能输给靓汤,在他结束谈话前,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穿上了外套,好像这是导演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设计,另外,尽管他整部戏也没走出办公室,但他还出现在了两个场景,都是回忆的,一个是课堂上,一个在饭店里,由此可见,雷德福还是很累的,因为,要出三个场景……最后是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梅尔斯特里普,她是这部戏里最劳累的人,首先,她打的去找阿汤哥,在办公室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接着,她竟然又打的回到了她的办公室,跟另一个人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当然,这期间她也不能避免的脱掉了外套,这部戏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巨星在电影里面都会脱掉外套,当然,我们没有看见她穿上,但是,据可靠证据推断,我们可以断定她穿上了,因为在下一个场景里面,她又打的了,在车上她的外套穿在她身上……总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除了我之外的其余六个人全都睡着了而我也基本没听懂说些什么,但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对了,上面忘了介绍最重要的一句:这是一部肯定不会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终于把拖了很久的《狮入羊口》给看完了。
之前听说评价一般,于是抱着看看加菲和阿汤哥的玩味心情去补的。
没想到其实剧情还是可以看看的。
事实上这就是部嘴炮电影,三个主要场景中两个都在进行对话,政客与记者,教授与学生,剩下的则是两个被当做炮灰去赴死的美国大兵。
我个人觉得虽然电影本质上格局比较小,但一些台词写得还是颇为精辟。
政客与记者间针锋相对的谈话,更像一场博弈。
一个一心沽名钓誉想要往上爬,一个良心未泯不甘沦为政治的宣传道具;教授与学生间是一个说服彼此的过程,太聪明的孩子看穿了这世间的游戏规则而失去了奋斗与进取心,师长则希望将他带回有所作为的正途上唤回他的使命感;而那两个美国大兵呢?
他们是移民与黑人,身份尴尬,迫切希望融入美国社会,于是跑去参军,对政客而言,他们是炮灰,是他成功的垫脚石;对教授而言,他们是自己的学生,虽然参加了这场无畏的战斗,却也是为赢得自己的美好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生活在这样一个虚伪且充满谎言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教授说:“罗马正在燃烧但问题不是那些始作俑者他们已经无可救药了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所有人那些不作为 虚度时光的人那些想趁机捞一把的人我来告诉你 现在就有很多人 日复一日为了使事情变好而战斗”只要活在这个世间,就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全身而退。
电影的最后,远在阿富汗的大兵们因为上级情报错误而枉死异乡;被政客的虚伪恶心到的记者回去的路上透过计程车的玻璃窗看到那一排排墓碑几欲落泪,“一将功成万骨枯”放诸何时何地都是真理;而此时的学生,对于自己今后该以什么态度走哪一条路心中应该也有了方向了吧。
电影虽然不会只是导演一人的意念输出 但一定会有导演的表达 导演作为时代中的个体也必定会受到一些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算得上现实世界少有的大型真人秀了
看了1/3就不想看了~~~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about adulthood is that it started before you realise.
一般。
浪费了这么多大牌···
浪费````
反战还是辩护?倒是平民对国事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叹。
无恒产者有恒心,唯士唯能,无恒产者无恒心,大抵愤青也。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热切渴望变革,但是动机行为亦有高下之分。在DYD的破事闹的全TC愤青积雪上头的今天看这部电影,意味深长
假大空
@ C C T V 6 一颗星星给正太安德鲁(花痴状)~By小美好;一个挺好的故事毁在导演手里了~By龙龙~
政治题材的影片,往往有大段雄壮的交响篇章配乐。这部电影采用来三段式独立结构,彼此穿插,但又拥有相联系的结点,唯一让人疑惑的就是大段的台词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总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Robert Redford怎么可以这样地老去,怎么可以,怎么可以,怎么可以......
只有美国人知道美国有多糟糕
力薦大學生看..
聒噪。
一直觉得罗伯特.列福执导的电影很有想法,本片也不例外,唯一问题是情节有点做作和刻意。但是舆论、政府、爱国者、普罗大众,四方的设置很成功很合理。对于战争的缘由、责任、矛盾的希望都简单概括说明。
没看懂
很喜欢
荣誉勋章的场景一闪而过。
redford老爷子搞砸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