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有风吹过。
你见过这样的情感么?
三十三年如一日的写日记怀念已经逝去的妻子,经过重重困难差点丧命只是为了把那满满一包的日记埋到妻子坟前?
《殡之森》,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女子,痛失了儿子,看上去有些神情涣散,一个老头儿,早年丧妻,似乎有些老年痴呆。
他们相遇在一个山中的老人院里。
然后一起走了一场关于爱与缅怀的旅程。
是很需要安静下来付出耐心去看的片子,大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自如运用,以及晃动的手持摄影和缓慢略显呆滞的画面都是很挑战观众的耐心的元素,如果你喜欢的是爆米花式的快餐影片,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闷,说不定两分钟不要就瞌睡了起来。
满眼的绿色,麦田茶园和森林,包围着养老院,似乎能感觉到风声,在一片一片麦浪上拂过去的时候,以及树上挂着的那个铜铃在风的吹拂下响起叮咚叮咚的声音。
开篇的长镜头整个绿色布满荧幕,你会感觉到希望与向上的生命力,但是下一个镜头出现的竟然是送葬的队伍在绿色的田野间行进,有悠长而尖锐的敲钟声刺激你的耳膜,然后第三个镜头是大树被砍倒,这无疑是一种对死亡最直接的表达。
绿色的生命力之间白色的帷幔以及高高举起的送葬的红色遮阳伞,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一直刺激着我,再加上音响的作用和缓慢推近的镜头,总让我产生一种暑气扑面的烦闷感。
但是还是有欢乐的情节,女人和老头在茶园里追赶躲藏的一段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捉迷藏的岁月,老小老小,老人越老其实就越小孩。
调皮、固执、有自己的欢乐。
还有老人偷了个西瓜被女人追赶摔了一跤的时候,西瓜摔在地上四分五裂可是他们却尝到了甘甜美味的西瓜的段落,也是那样的欢乐,让人看了欢喜。
我很喜欢茶园里那一段,长镜头,远景中近景的交叉配上绿色茶园里两个小小白色身影,画面很活泼很欢乐,我差一点就忘记了这是一个探讨死亡探讨深刻的爱意探讨老年人内心的故事。
河濑直美是一个女导演,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她的影片,但是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导演的细腻与温情,她的视角说大那是有关生与死,说小也不过是一个人内心的困境。
老人一直摆脱不了妻子逝世的阴影,而女人也一直在丧子的悲痛中没有走出,并且还要面对自己丈夫的质疑与埋怨,所以女人去到养老院工作其实是一种逃避。
而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幻想着妻子还在人世,他和她一起弹钢琴,在森林里跳舞,这折射出来的难道不是孤独么?
老年人的孤独与青年妇女的孤独,看似是一种无关紧要毫无联系的情感,实则是息息相通的。
所以他们一起因为汽车出现事闯入森林里的旅途其实是一场救赎的过程。
经过诸多的困哪,老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去到了妻子的坟前,而女人被迫陪同他的这一路难道内心没有波动么?
这种看似沉默的情感,内里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气氛,在潮湿的森林深处找到了一种温柔的抚慰。
这与夏天的燥热相反,森林里的阳光和乐音像是一剂安眠药,最后我们都能够在其中沉沉睡去。
至于森林的寓意,其实很明显,象征着生和死的循环,生生不息的树木和未知的危险。
或者说森林本身就是一方困境,囚禁着老人的妻子以及他过去的美好记忆,他千方百计的要触到森林深处找到自己的妻子的坟墓,把三十三年来的思念和情感都埋葬给她,也许是想要和过去告别吧。
奈良的森林,在夏季燥热的风声中述说着生与死的故事,深挚的爱意触动着我的心灵。
整个世界被绿色浸染,我突然想去日本看一看奈良的乡村了,我突然想去感受日本乡村的气息了,也许与我家乡的夏天会不一样呢。
也许就和影片空镜头里所表现的那些景色一样吧,哪怕小到只有一只蝴蝶的空镜头都让我感觉到自然最清新的气息。
表妹在东京,或许可以要她先去替我感受一下日本夏季潮湿的风声以及奈良绿色的乡村。
你听,有风吹过。
2012-5-17
森林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的中心的时候,森林就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里头,就会丢掉平日里作为人的高傲和蔑视一切,重试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里学习什么是生命。
茂树是一个智障老人,在奈良乡间的一个智障服务中心生活了33年,33年前他失去了妻子真子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他的时间像是停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活着,什么是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真千子的时间也停下来了,自从她年少的儿子过世之后。
面对丈夫的悲痛乃至于对命运的愤怒不公,她都陷入一种漠然。
她什么反应都做不出来,也完全没办法回到现实中来。
就像是整个人逃避到这个躯壳里面,为了逃避她没办法面对的死亡。
因此她到乡间,到这个服务中心帮忙,认识了茂树。
在森林里,茂树起初是打定主意自杀的。
真千子发现这点之后苦苦哀求他不要往那边走,当她没办法挡下他的时候,无力感和绝望席卷而来,整个把她笼罩住了,在森林里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让她逃避,她无法承受,陷入疯狂的哀嚎之中,彻彻底底的痛哭。
她的痛哭唤醒茂树,这是活着的感觉。
能吃饭,就是活着。
能摸到别人,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就是活着。
能有人为自己痛哭,就是活着。
面对所爱死亡的痛苦是一件不可说的事。
有段时间我用“parent dead”搜索视频,看下面每一条留言,他们一句句说明自己的故事和情况,但是谁都没办法说明痛苦。
痛苦是没办法说明的。
2007年的日影,画质一般,画面风格和《小森林》很像,但又不一样,《殡之森》取景更多的是真正在森林深处。
整个画面都是绿色,完全是夏天的感觉,下过雨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又混合着泥土的气息。
这部电影听名字就感觉是一部悲情的电影,确实是,是一部悲情治愈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讲,一位孩子去世的母亲(女主角),在一个类似敬老院的地方工作,遇到一个妻子去世33年的爷爷(男主角)。
这位爷爷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妻子,并且这位爷爷精神有些问题。
在一次女主角要带爷爷出去的时候,他们都车子出来点问题,在女主角去找帮手的时候,爷爷逃跑了,他是去找他妻子的墓地,结果男女主在森林里迷路,最后找到了墓地的故事。
剧情很简单,只有一条线,很明确,节奏慢,语言也不多。
看这部电影也许你会思考,活着是什么,什么叫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中的爷爷很活泼,像个老顽童(不是贬义)。
在寻找妻子的墓地上非常的执着,很感动,很让人动情。
在女主角和爷爷迷失在森林里中的那段,也很感动。
女主角在这部电影中充当的是“大人”的角色,一直照顾爷爷,但两人又是相互保护。
我始终相信,带着爱而在一起的两个人,在大多时候真的是吵不起来的,很多人说吵架就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才会恶言相向,但爱何尝不是一种本能?
说他们不懂吗?
他们其实很懂。
至少最后一次在熟悉的餐厅里面,看到一对五年前的自己,他们的眼泪会告诉他们为什么最后无法修成正果。
那对年轻的情侣,生动地演绎了他们从上帝视角看到的年轻的自己,拘谨、礼貌、惊喜、快乐和“怦然心动”的感觉。
真是太美的影片了,總之『森林』本身就是自己會說話的影像素材了。。。
我最喜歡的是,那個DVD的封面那片段,那應該是茶園之類的地方吧~~~茂樹和真千子在田野中倒在一團......還有森林裡的音樂盒轉動發條的光...茂樹在去世33年之後來到妻子的墓前所掘的那個洞,他說:我要睡覺了,就在這裡。
哄!
當他傾吐出那些字來時,真的覺得這33年來的思念與不捨...就在那三個字裡全部吐露:我來了。
真千子在樹葉縫隙陽光灑落的地方說:「現在沒事了,一切都好了,你等得太久了,太長的時間了.....」好像她同時也得到釋放一樣,她望著天空的陽光。
這是最觸動人的片段,這一部片子有好多地方都好讚,一開始那個送葬的隊伍,從空中俯視,...還有老人們在安養院中的互動和對話,鏡頭就擺在人的面前拍的,很自然完全沒有銳利的線條。
真喜歡哪!
總之『殯之森』~就是我很喜歡的調調啦。。。
片尾最後說:『殯』(もがり)是指:對死去之人痛惜之忍受,還有『場所』的意思,也有『喪失』之意。
看到這裡,就想到真實的生活理所發生的事情。
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
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
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
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殡之森》整部片有着难得的静奕的基调。
我总记得那安静的温暖发午后带给我的感动,嘈杂的蝉鸣,更显得夏日宁静,这是夏日独有的吵闹的安静。
是我喜爱夏日的这样的夏天让人热爱生命。
在一个安静闷热的午间看这部电影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千真子真的是一个有责任心,坚强,勇敢,有爱,强大的独立女性。
丧子给她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虽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时常是要保持理性的。
但是……但是,总有那么些伤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即使理性总要告诉我们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的,再怎么挂念也无能为力。
然而痛苦并不会因此减少。
老人走向河流的时候,千真子撕心裂肺的哀求他回来。
她真正哀求的,其实是她那逝去的孩子。
人死不能复生……若是人生突遇变故,亲人离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不需要什么刻板的规定,你知道的”丧子之痛和丧妻之痛的人在一起交流。
风景很美,音乐也不错。
疗伤电影?
森林里迷路,拿起手机对风祈祷。
年轻女人把老头当做儿子看,老头把她当妻子看?
夜晚她用她的体温温暖他,似乎有乱伦老少恋的味道。
老头把三十多年的日记(到2006年)放在地上,睡到死去的老婆的土地上,而她对着空气转动声音,大概是求生。
我不行,这片对我实在不容易看下去,到最后都有生理反应不想看。
手摇镜头一直晃,不知道为什么采取,也许是想有观察的感觉。
完全不理解女主,也讨厌男主。
开篇是很好的,画面构图表达的东西。
突然两个人就在田地里互相追逐了n久……这个时候就很突兀和莫名其妙了,虽然能理解是想表达他俩关系的不一般,但毫无理由突然开始还展现那么久,实在不能接受。
然后开车上路坏掉,男主还以为是在玩游戏。
女主就傻子一样不顾自己死活任由男主进森林出不去。
都待一夜了还不着急。
最后自己可能也出不去也没关系。
那一夜发生了国产古装剧常有的为了保存体温脱光了抱在一起……这里我最反感了。
不明白为什么女主甘愿做这些。
男主虽然智障也是男人吧!
从头到尾女主都在男友力max,到最后包也女主背了。
最后解释殡这个字含义的字幕出来,我好一点了,好像男主找到老婆那里就完成了一个什么,自己也可以去死。
可是为什么不早找?
没什么阻碍啊!
女主可能陪着男主完成自己也完成。
但是因为什么也没有交代清楚毫无代入,简直不明所以难以理解。
总之十分钟二十分钟之后就非常难受的观影过程。
小情节不是毫无意义的情节。
在观众还没接受理解和喜欢角色的时候,角色就互相发展太快。
这是个经验教训。
在大溪地岛民的语言中,不存在“痛”这个字。
所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就带着深深的疑惑自杀了。
影片最后说,“殡”字代表对死者哀悼的时间,也代表对死者哀悼的地点。
当一个死者仍在被哀悼时,殡就仍然存在。
而中文语境下,没有和日语的“殡”相对应的词汇。
我们的“殡”仅仅指为死者下葬时举行的仪式。
仪式过后,死者理所应当地消失于这个世界,也许中元节时被允许回归。
所以,一个人对死者长久的悼念,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行为。
我们在语言上首先就把死者抛弃了。
举行葬礼之后,就赶紧回归“正常”生活,像死者从未存在过那样生活,这很有效率,很儒家,很入世。
我们对死者的尊敬和悼念仅存在于仪式上——定期的祭拜。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言不允许我们怀念死者,不允许死者对我们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并将已经产生的永久性影响视为病态的一种。
这一点也许从文学作品中可以也可窥知一二——中国文学常常以死亡结尾,而日本文学常常以死亡作为开头。
中国人喜欢把墓地做得又大又豪华。
富人的鬼魂也许常在三百平的土地上醒来,享用味道鲜美、菜式多样还定期更换的贡品,然后去一趟天地银行,把前几日新得的钱币存起来。
谁会对着森林里的一根树干说这是我爱人的墓地啊?
也许人家要怀疑你爱人是被你害死的。
你能够为死者做的就是给他一个体面的葬礼和墓地,但我和这部影片都觉得,你能够为死者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生一体在这部影片中的体现就是这场关于死者的仪式是在代表着生命的森林中完成的。
最后,这并不是一场自我疗愈的仪式。
在爱人的坟墓边埋进三十三本日记不代表悼念的结束,不代表从此他便会“放下执念”。
如果“放下”意味着忘记,那我想日语中应该没有“放下”这个词汇吧。
森林的表与内对应了死亡的一瞬和之后的时间,接触到这个世界超越人类的生命群落,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时间观的局限
河濑直美是不是每部片都要讲讲生命的意义厚
非常沉悶,墨綠也無趣。
看到一种自然临于人的境界。
当握起你的手告诉你生的意义,此时我的命已与你无任何分别。愿你与她世世相见,生生相惜,此时,我亦放下
看完后纠结还要不要补河濑阿姨了,比阿察好一些,起码没搞得神秘兮兮,但还是要说以人为的手段去体现浑然不觉的自然氛围还是有问题的,更何况主题是死亡,人物的态度没有起码的弧度。
也许生命衰朽,至少还曾和你共舞;可能记忆失真,不忘与你合奏的歌。我们始终在人生的茶岭间与死亡周旋,共宿命迷藏,自以为躲得过灾祸,哪里逃得过魔掌?我们也迷失进殡葬的森林,趟过时光的湍急河流,与人群取暖抱团,摔碎了成就的瓜果,终究要与泥土共眠。生与死的奥秘,就藏在穿越轮回的八音盒里。
想过是一部垃圾电影 没有想到这么垃圾 让女主脱光上衣给老头取暖是导演的恶趣味吗 恶心
4.7 平靜的,深情的。輕輕流淌的河水,不再回溯。如果有人覺得這部片子很醜惡,那么可能是誤解了這片裡的深情。情感投射的對象並非男女,而是自我的本身。
生硬乏味
結尾的處理還是刻意了
幽冥派两大掌门人:河濑直美和阿彼察邦。前者向死而生,后者由死观生。前者虚构夭折孩子的视角,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后者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观望,剔除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绿意盎然的老年痴呆症
趁着现在赶紧把b站还没下架的剧给刷完....心累
被喂了一口没有洗净土甚至没有烹饪的原生态蔬菜。真tm健康!
说实话,看着这个片吃安徽板面是不用过水的,自带洗涤功效。
比《萌之朱雀》掉了一个档次。开头很不错,但是渐渐就没能撑起来,变得单调而流水账。整个故事,就显得过于空洞和苍白了。7/10.
献给死去的人,献给消逝的时间
两个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痛苦的人,一首森林里寻求生之意义的散文诗。故事太淡,有些刻意。
由死向生,没有对死亡的崇敬,就不会珍惜生命。可是两人是走出了亲人逝去的阴影,还是随之而去?对死亡的理解太匮乏了,很难理解到结局所呈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