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组织的一场电影,我莫名而去.是播映[当尼采哭泣].进来也看到”千帆”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很桎梏地在怀疑自己的想走的路与正在走的道路上的冲突,乃至想法较单一化,刚好这样的一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帮助或是警示自己思考的方向与定位.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的.入场时我迟到,因此留低座位时已经开播了一小节.但约莫能理解出个大概.影片开初的时候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整合.是因为医生布雷尔是抱着一个目的性去治疗大师尼采.但可能只是尼采当时的名声噪起,而非了解而不能治愈.因此,布雷尔需要整合,整合尼采存在式的诗歌般地思想,以利于对症下药.而一开始提出的,也是当场被预言为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谈话治疗.而整合的具体对象是在于对行为准则的整合.即产生出一套可循的路子.就如现在的律法,指导方针,SOP等.都可以这样来归类.继而是在治疗开始时候对事情的发展做不断地假设.即不断地切换镜头,更换场景.在这方面没有影片[罗拉快跑]做得好,后者对于假设的切换能做到很纯粹地重演情节.而该部影片采用的也是纯思想假设,就是不抱目的性地假设,不会为着结果的更好方面而去假设,亦不会朝着结果的反方面去假设.只是在于事物的表象展开,对发生的状况进行场合的变更,或者是年龄段的变更.从而冲击大脑中的思想变动.这一点,很像王小波先生的作品文章.进行反复假设,演绎,再假设,再演绎.因此过程非常之精彩.影片中采用的音乐更多的是交响乐,因为播放单一音乐时的背景人物往往只是1-2个人的场景,而争执与吵闹预示着音乐是能激起某种情绪化拨动的,而交响乐的存在则让较多人数的情绪整合.就如尼采疯狂地指挥着挥瓦格纳音乐的场面,他表现很极端.可能是瓦格纳的音乐是极度受叔本华先生的思想影响,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而更甚的是尼采自己本身就是当时反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激昂的演绎场景可见一斑.影片中还提及到的一种治疗方式是对现实进行否定.就如对自由地思考.布雷尔医生就一开始就自问,如果像尼采这样活着,没有家庭,没有责任,那能给他的定义就是自由.后来布雷尔也有直接向尼采讨教关于自由的问题.直到布雷尔自己离开现有的家庭.因为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现状进行着否定.看片的时候我想起着 The Eagles 的歌曲[Desperado]“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 “,不禁自己对自己笑了一下.以上这些是当场写下的零碎.无耐着观众有人吃面,有人凌乱地唠嗑.我没看完结尾部分径自退场.想起”千帆”近来不断地重新审视着自己,想起自己曾站在起跑线上(也没有去和别人抢着争先),却往着自己曾经看到的道路上一度跑偏.而后又看到他的关于[当尼采哭泣]的影片评论,不禁黯神起来.我以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在于对人,对事物表现状态的分析,而非对心灵的分析,因此那在一定高度时无章可循.但可以做的是揣测他人的心灵,夺度他人的想法.这,即可进行精神分析和研究.因此,在这个领域,自己对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是需要避讳的,是禁忌.你无法想象着自己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方向之一也无非是”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至于我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是可以自我商讨的)回到影片中去,弗洛伊德的出镜让我冷不丁了一下.因为我对他的理解执着与他对”性”高度的认知.包括他创立的”自我,超我”等意识.而我谨记着的他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性的探索.这可能是他理论的最高高度,所以我紧紧抓牢的是这个.影片中弗洛伊德的学生对尼采进行催眠,一并同事提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概念.这对于存在主义的尼采来说是很大的冲击.意识的存在性与尼采土生土长的存在观点能较融合,但是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后不断地冲击着意识状态生活,也同时冲击着被催眠状态下的尼采.这…我偏执地想到这里面有着寓意,但我说不出来.想起影片伊始,布雷尔要求尼采给彼此相互治疗的时候,尼采说着:我只是个文人,但不是医生.我嘴角微微翘起.来源:http://net.hiing.net/2010/08/when-nietzsche-wept/
电影拍得比较忠实原著,值得看看。
不过近来我觉得Yalom大人小说的一个遗憾之处在于,他把人们无意识中的东西或者说防御下的内容揭露得过多过于明显,致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心理治疗师天天脑子里就想着性,想着某个来访者如何性感动人,如同他在《诊疗椅上的谎言》中写的恩尼斯。
自我功能比较强的群众会说,看!
治疗师也是人哪!
超我比较强的群众就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呸!
一派胡言,毫无根据!
本我比较强的群众则心里暗喜,觉得找到了知音……但就如同《当尼采哭泣》里布洛伊尔的最后一个梦,也就是他被弗洛伊德催眠的那一次,分析虽然有可能导致病人的付诸行动,但那绝对不是分析的目的。
布洛伊尔通过梦境预演了如何去过自由的生活,发现将内心冲动付诸行动的结果很可怕。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目前的种种防御机制都针对我们过去生活中曾发生过的焦虑,或者是人类共同的焦虑,比如俄狄浦斯关系,如果贸然解除这些防御,焦虑(或者信号焦虑所预示的危境)必然翻涌而出。
一个老练的治疗师会像《诊疗椅上的谎言》中的恩尼斯一样对自己的欲望了若指掌,也会像无数次强调责任(Duty)的布洛伊尔一样并不任由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节选自:http://studentstat.blogbus.com/logs/12013905.html
这是我的小感,因为人生阅历的缺失和对痛苦的感受有限,看电影的感受往往也只能映射到自身发生的一些事情上。
尼采的哭泣是否体现了人类对于人性抗争的艰难甚至挫败?
尼采始终活于自我的幻想中,用语言,用行动,用意志,渴望体现自己是无限自由的,不受原始的欲望的束缚,甚至连友情都没有,多么自由。
即使在他真的遇见朋友,也愿意暂时屈服承认这是友情,他又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陌生,因为一旦他接受了熟悉,便是对自己所有思想的背叛。
瓦格纳背叛了他,似乎所有都不是那么迫近的,生命于他是自我,所以思想的亲近是他活着的潜在支撑。
所以,思想是不会背叛他的。
他是得到了快乐,也确实享受着自由?
却为何摆脱不了孤独?
为何人还是会觉得孤独,不断地抗争,与内在,激素或者某种结构,那些构成人的根本的东西在抗争,快乐不能是整份的,而且痛苦越来越激烈,最后陷于疯癫。
超人?
我倒是希望那个医生离开他的家庭找到什么新的,当他说生命只有一次。
最后却是领悟到既在的才是真实的幸福。
寻觅新的应该不能与逃避等同吧?
可惜,在这里和在那里,都是生活这一件事,有什么区别?
嗯,在电影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也思考过,但是就像那个医生妻子所说的,陷于词语是愚蠢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和愉悦的,只有你不愿屈服,心里是骄傲的,不想这些,真正实现快乐的感觉,一切思考都是多余的。
最近突然觉得,语言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实用主义才能帮助你回答人生的难题。
09.07.14
-Free them? this is madness. -Suddenly i find that i'm ol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ve!-Since when is there your life and my life?We made a convenant to share our lives.Leave if you want.But not until i tell you about the cruel joke of freedom.I wish i had your freedom,Freedom of a man to obtain an education,to choose a profession.I wish i had the vocabulary,the logic to express just how foolish you sound.
完全就是是大师版的心灵捕手,而且还是互捕。
尼采和布雷尔,这两位大师的灵魂近身肉搏,企图拯救对方,战胜对方 可以预料到,那必定是一场徒劳。
正如耶稣所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精神战争本身,就是如同地狱一般的存在。
好吧,来说说电影本身。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莎乐美没那么浪,像个虚有其表的傻女人。
里面的女人都是非蠢即泼,男人却都光芒四射,看来导演或编剧对女人比较有戒心。
尼采的样子比较怂,同我想象中差距较大。
居然还出现了弗洛伊德,戏份太少,而且也未免太年轻。
看得出导演很有野心,想法也很多。
他在电影中填充进太多东西,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拍电影。
他希望在电影中表达出深刻动人的东西,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有些微妙的地方处理的太粗糙,仓促的让情绪来不及发酵,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侯孝贤说:“电影的美应该放在酣畅呈现浸染透了的片断中,无需向谁解释”。
电影不应该妄想呈现整体,而应竭尽全力去酣畅表达那个能够令观众联想出整体的,被整体侵染透了的片断,然后从片断中,让观众自行编织出整体。
这样的片断可以很少,但要丰富真实,那么,这个整体才会庞大宏伟。
而这部电影,导演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懂得片断的价值。
我对台词中的比喻句通常很敏感 比如:一旦他信任你,就会像一只蒸熟了的蛤蜊向你敞开。
这一类的句子很多,是这部电影值得注意的细节。
也是因为如此,我给这部整体失败的电影打了三星。
现在开始试着把一些零碎的想法都记下来。
哪怕完全没有可读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训练手指如何跟上大脑。
训练自己像说话一样的写作,不要结构,不要逻辑,不要语言的精密。
能这样写作真好,能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始终陪伴着自己。
尽情的同自己说话吧,尽情享受孤独所给予的所有感动吧。
生命令人如此目不暇接,每一秒钟不可能被浪费。
只希望能来得及用文字做画笔,记录下生命中的每个有光的瞬间。
记住,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活下来的。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医生勇敢还是尼采勇敢。
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各自看清了人性,婚姻,爱情和欲望。
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
人这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除了在梦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how it feels to live otherwise。
无人阻止我们做尼采亦无人阻止我们选择幸福并相信我们选择的幸福。
成就和幸福感是两回事而两者绝不矛盾。
选择了绵延而悠长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放弃无时无刻迸发的激情,而激情四溢的人生永远是危险和缺少幸福感的。
选择在激情里埋葬和为幸福感献身都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现代社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等同是可悲的构建,但就像宗教,它绝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幸福并苦心经营,在为我们爱的人和事付出中终老一生。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做医生或者佛洛伊德,观察领悟纪录和研究别人的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因为投入过深而痛苦绝望但他们终究不是尼采亦不会做尼采。
但无疑,这个世界需要尼采。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文。
火神纪。
需求;渴望;妄想;满足。
人物真实;情节虚构。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大师的意淫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窥私欲望。
——火神纪。
题记。
卡门爱上霍塞,然后又爱上埃斯卡米里奥,以致最后死于霍塞的长剑之下。
卡门之殇并不在于卡门,而在于霍塞。
当我们依旧还深爱着的情人另投他人怀抱,如何经过那个暗淡的悲戚时光,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霍塞那样暴力,然而他们所有的绝望而伤痛却如出一辙。
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爱情就发生了;而在不适当的时候遇上不适当的人,也许,将要发生的只能是悲情了。
卡门之死是死于爱情;而卡门之殇却永远地留给了霍塞。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饰演的尼采与Ben Cross饰演的布雷尔医生两个人间的故事;不如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同病相怜的霍塞一起度过了卡门离开后同样艰难的悲悯时光。
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然后离开。
当霍塞遇上霍塞,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卡门,也不再是埃斯卡米里奥,而是两个相互慰藉彼此关心的霍塞。
这就是这部电影它给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了——两个霍塞间形而上的友情。
每个人的爱情模式也许都不尽相同,但是从宏观角度上看,所有的爱情似乎都惊人地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
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了。
如果这两者没有同步,这就是伤感的爱情故事了。
当尼采爱上罗·莎乐美,莎乐美也为尼采而着迷;然而,这不是莎乐美的爱情模式。
为什么拒绝尼采的求婚,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她希望去了解,不愿意被征服。
尼采也许并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的内情,在他看来,莎乐美曾经爱过他,然而现在她爱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这部电影里,尼采的哲学理伦以及留给后世的智慧都用不上了,他仅仅只是一个被卡门抛弃的霍塞,跟任何一个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孤独、走出孤独的渴望与尝试、失望;随之而来的常常会是绝望。
在十九世纪的维也纳,浪漫之都的谈话疗法也许更接近于现代的心理治疗;那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治疗的雏形。
然而正是这个雏形拯救了尼采。
布雷尔也有一个属于他的卡门;那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安娜·O。
“你永远是我生命里唯一的男人”,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医生坦露自己做过的那个梦,梦见自己与医生做爱,医生会不会都如同布雷尔一样欣喜若狂。
布雷尔的这段情感似乎总是停留在梦里。
安娜·O的梦,或者他自己的梦。
与尼采的狂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雷尔的小心谨慎与一成不变。
然而,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渴望爱,渴望被爱上,渴望拥有,渴望幸福。
布雷尔也许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他所渴望的一切其实他都已经拥有了;而安娜·O对他来说,也许是他那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里唯一的宣泄之途。
尼采医治布雷尔的灵魂,布雷尔医治尼采的身体;这被当成一个交易而开始了两个人形而上的交流。
露天咖啡馆、公园的树荫下、湖边、萧瑟的墓地、炉火边的沙发,一场又一场关于爱情、肉欲、生命、自由、孤独、堕落的对话开始了。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也许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从台词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来看,这也许是一部值得看上许多次的电影。
在雷雨的背景声中、在午后阳光的轻风里或者在炉火烧开木材的噼啪声里,所有的那些争辩和谈论引用了多少名言警句。
救治,或者相互搀扶着度过人生最阴霾的时光;我最亲爱的朋友,我想,尼采的眼泪是因为他不再感觉那么孤独而无助了。
布雷尔的梦境掺杂着达利油画里的荒诞;弗洛伊德的存在也许正是这种荒诞所在的真实。
坠落、棺材、死亡、性、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情人的身份置换、危机、湮没……等等这些所有在弗洛伊德著作里常见的意象都被搬上了这部电影的镜头之中。
而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了之后所经历的那场梦魇,也许是他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最后抉择。
爱和欲望也许并不是最真实可信的宣泄之路。
布雷尔所渴望的是童年时代母亲的离逝,以及自己没有半点意外的人生轨迹可能有的偶然。
尼采曾说:人生,我们竟究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者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安娜·O只是布雷尔对自己已经年介中年的最后守望,不再顺着自己应该有的轨迹继续走下去,自己选择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或多或少,任何人都曾有这样的渴望。
只是在一成不变的布雷尔身上,这样的欲望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折射出来。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并不是尼采哭泣时的那场对于孤独和友情的华丽演讲;而是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弹钢琴。
从现实陷入了沉思,然后回忆起莎乐美和他最美好的时光,最后彻底地陷入了疯狂。
他爬上了钢琴之上,手臂在空气中挥舞,指挥着他妄想里的那个乐队。
最初的安魂曲;安魂,却是安谁之魂。
这是尼采妄想里最孤独的演奏。
所有的悲情以及煽情加起来也许也不如这一幕如此感人。
莎乐美就站在他的脚下,叫唤他;可是他什么也听不到。
这是最疯狂的孤独,一个人,听着自己脑海里的声音而不闻身边的其它声响。
也许,这一幕是所有对孤独写照最形象也最深入人心的;歌剧《卡门》穿插在这一组镜头之前,在我看来,从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那近乎歇斯底里的悲愤叫喊,这组镜头所透射出来的是那种足以刺痛人的孤独。
卡门之殇。
当卡门爱上了埃斯卡米里奥,霍塞又该如何呢。
布雷尔与尼采似乎都在这段阴霾时光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我记得布雷尔最后脸上那轻快而释然的表情,我也记得尼采那双通红的眼睛流下的那两行混浊的泪光。
卡门之殇也许并不一定只能依靠血泪来清洗;比如布雷尔,比如尼采。
这部电影至少开始让人思考。
生命,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究竟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切决定了我们之后的经历,还是我们真的把握着自己的轨迹而自主地经历着。
我们是否继续延续我们从不曾活着的那种麻木的感觉。
电影并不曾给我们最后的答案,尼采选择了自由之门,而布雷尔则选择了解脱与责任。
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两种选择最终的意义是否哪一种更符合自我的渴望。
然后我们至少开始思索,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在人文意义上最后的积极意愿了。
2008/01/28;丁亥年癸丑月丁卯日。
五九第2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When Nietzsche Wept ■译名:当尼采哭泣 ■导演:Pinchas Perry ■编剧:Pinchas Perry/Irvin D. Yalom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Andreas Beckett/Ben Cross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 ■发行: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上映:2007年7月7日(以色列)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03152136561
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谈话疗法,现在的心理治疗里面应该满常见的了,比如《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因为做卧底很有压力,经常需要到心理医生陈慧琳那里去倾诉一番。
电影里的1个多世纪之前,谈话疗法还是个新兴事物,名女人莎乐美请心理医生诊治尼采,用的就是这么时髦的事物。
不过梁朝伟很可怜,不敢说真话,那治疗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可是,心理医生和尼采在这个治疗过程里,都有机会被催眠,倾吐心声,而最终获得了生活的平衡。
这个电影的魅力在我看是两个人的谈话,非常思辨,是完全靠对话推动的电影,这些冲击灵魂的对话,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人公们总在探讨着信仰的大话题,从不厌倦,也永远不知答案。
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之前》,《日落之后》。
都是在他们的对话里感觉到无穷的魅力。
心理医生以交换自己的困扰,换得大哲学家敞开心扉。
心理医生的困扰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
早年梦想一经实现,人就有点不知好歹——通常是这样,美满家庭突然变得乏味,心里蠢蠢欲动——如此老生常谈的悲剧令我至为厌倦,人怎么总是这么愚蠢,于是心理医生以为和那个女病人一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一次催眠的谈话疗法成功之后,心理医生才发现妻子才是自己的所爱,而决定好好过生活。
说起来尼采在给医生话疗的时候,特别清醒又睿智,这让人非常觉得有一位哲学家做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不管他是不是过着极为孤独的生活,把生活过得极暗淡,但他的思想那真是闪耀着火花,而看生活洞若观火,旁人一下子就有了明灯。
治疗别人的时候也被治疗,这就是这两个人的关系。
这也是生活里我们彼此可能会有的一种最好的关系。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尼采站在钢琴上,指挥着空气如痴如醉,莎乐美赶来惊惶不已。
那演员演得过于做作,但是这场景还真是喜欢。
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那是属于尼采的快乐吧。
莎乐美这演员演纽约曼哈顿或是欲望都市一类都好,这里却是过于现代了,没有古典内涵,即使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也不是这种气质,相反,心理医生的女病人很有时代感,洋溢着古典的温情。
The movie When Nietzsche Wept directed by Pincha Perry is actually adapted from the same title novel by Irvin Yalom. The plot has its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r.Breuer. The process of the therapy step by step reveals the theme that sometimes people live in a paradox: they live in conformity to the society; they always depict the different life as a colorful life and covet that style of living.Dr.Breuer,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 lived a peaceful life with a comfortable salary and caring wife and 3 lovely childr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y people. He held a contradictive thought between breaking up for a new life and continuing his prosaic but save routine. On one hand, hidden behind the peaceful life of Dr. Breuer was the desperate desire for a different life. Though he had an admirable reputation and a good fortune, he was not satisfied, for he suffered from the longing for Bertha, who was once his patient he fell in lov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a strong sense to observe to traditional code:" My goal is to fulfill my duty to my wife and my children." It made him dare not to cross the line even with a step.Under Nietzsche's guidance, Dr.Breuer start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his life, and he gathered around all his courage to escape from his fetter and though he accomplished his odyssey only by hypnosis, his courage is still admirable, for few people can be as brave as him to fight against social pressure. Enlightened by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e lived his life by following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society:" I never chose goal". They were just there like an accident." He started to understand with pain that he actually lived the life he was supposed to live:" I've had a sudden and pain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obvious." In his hypnosis, he saw himself abandon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with great sorrow and sought for Bertrha, but his perfect illusion of Bertha was blown up completely by catching sight of Bertha being with another man.A rebirth in soul follows that experience. This time, Dr.Breuer chose the life to stay his family with the true will from the deepest of his heart. He hug his children with the most real smile. He talked to his wife with the softest voice. He began to enjoy his life by his own choice.A man who really lived is to live a life he chose. In the movie Dr. Breuer conveyed this idea explicitly. In our daily life, how many people can truly live a life as they choos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in blindness and floating with the wave aimlessly? The aim of this movie is to push people into rethinking of themselves. Life is short. Nobody afford to waste. True, this movie is worth savoring in the cinema. Dr. Breuer's experience can bring resonance to the audience. By watching Dr.Breuer at war with himself, the audience may also accomplish a revival in their mind.
无意中突然就看了这么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IrvinD.Yalom的同名小说。
全片主要讲述了著名医生布雷尔接到一个叫莎乐美的女子的会面邀请,请求其治疗患有严重偏头痛且有自杀倾向的著名哲学家尼采。
于是一场奇怪的治疗就开始了。
尼采及其孤傲而具有攻击性,使布雷尔所谓的谈话治疗难以进行下去,所以布雷尔向尼采摊开心扉,并假意需要尼采的帮助,希望以此获得尼采的信任。
但是随着谈话治疗的进行,布雷尔发现自己对尼采的依赖性愈发的强烈了。
自己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直到最后尼采才真正的谈了自己的状况,留下了眼泪。
“孤独存在于孤独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这是布雷尔最后对尼采所说的。
无疑,尼采是一个怀有深切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理论,尼采哲学在他的时代是很超前的,而作为其本人自然承受着这份来自觉醒后的深切孤独,而这孤独渗入他的生活把他和周围人隔开,使他对生活有着很大的冷漠感。
美丽的莎乐美显然被哲学家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也使尼采对她和对生活有了新的亲近感,但是莎乐美的拒绝显然使尼采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她与瓦格纳(尼采好友)的亲近同时也使尼采觉得周围的世界深深地背叛了他,从而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布雷尔的生活显然很有条理,但是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是他对女病人贝沙的性幻想,这件事深深困扰着他,并且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他对贝沙怀有愧疚之情,同时对他看似富足实则缺乏激情的生活产生了厌恶感。
在治疗中尼采显示了极大地强势,因为在对世界的认知上尼采显然是大师,在尼采的帮助下布雷尔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惑。
在治疗结束时尼采才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所在,脱去了自己的孤傲背后的沉重。
但是尼采并没有走出自己的困惑,因为那是一个哲学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显然不是布雷尔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影片实际上是探讨了存在主义的哲学和它对心理学的影响。
通过布雷尔的危机讨论了死亡,自由,孤独和人生的意义。
对于尼采,孤傲使他特立独行,使他获得了真知灼见,但是同时也使他的生活一片混乱。
哲学家大多是孤傲的,但是他们也常常因为孤傲而被生活毁灭。
自由与孤独常常相伴,但爱与理解却常常并不同时存在。
很多时候爱都是盲目或虚伪的,是人性的驱使,矛盾的并存。
一如尼采深爱莎乐美但并不了解,莎乐美以为自己理解尼采,实则不然,她只是被吸引而不是理解。
当莎乐美在医院里找到了尼采,看到了处于癫狂中的尼采拿着指挥棒,站在钢琴山,在幻想中的音乐中大骂瓦格纳时,其实她才开始对尼采有了一点点的理解,但理解了就不爱了。
爱并不来源于理解,理解也不能通过爱获得。
尼采说“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在生活中,拥有常常是苦难的来源,而虚无却不是解决的办法。
减少依赖,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生活中常常需要很多的代价,但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负担得起。
承担得起自由的代价,就不要妄想虚无的假象——被爱与被理解,都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虚无的形式主义。
存在主义是残酷而真实的存在。
这是悲剧吗?
我不知道,但这就是存在。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所以尼采救得了布雷尔,但解不开自身的枷锁,尼采早就洞察了这些,他是真正的大师。
现实中的尼采和莎乐美有过短暂的爱情纠葛和瓦格纳有过深厚的友谊,但是在对艺术和哲学的追求中最终使他们走向决裂,在把自己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寄给瓦格纳后两人彻底不相往来。
1889年在都灵的大街上,尼采抱着一批正在受虐待的马的脖子痛哭,最终失去了理智。
尼采的眼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爱,从来不是。
把这些大牛人串联起来本就不易,更何况加上心理治疗的主线,欧文亚龙的才华高山仰止。电影关键词:谈话疗法、催眠、梦的解析、尼采、弗洛伊德、布雷尔、莎乐美电影故事精彩,梦的部分尤其画龙点睛,配乐尤其出色,更有那些隐隐的雷声象征,完美契合人物内心。 好想好想快点看到小说版。
实在是太反尼采了…一个胡乱拼贴的同人片,透露出浓郁的市侩气息和虚弱的乐观主义,看似严肃的主题下毫无严肃的实际内容。
产生了一些共鸣,因为没有读过尼采的作品,所以把重心放在了熟悉的心理分析的部分。欲望与道德的矛盾,自由与现实的两难。也许最好的方式是直面欲望找到欲望的根源,重新审视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自由,以新的自己来面对现实生活。
印象最深的两句台词——我的生命只有一次。孤独只在孤独之中,分享之后它便蒸发。
表达得非常不好啊,感觉就是利用尼采的概念乱来一通啊
看了开头,感觉不对。医生和杜美莎的初次见面应该像nuit blanche一样,一个阴郁的下雨天,杜美莎第一次姗姗来迟,周围的一切却又那么浪漫。而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好吧。另外这个杜美莎像个妓女,而不像原著中有致命诱惑的蛇蝎美人。
人总是难以面对内心的孤独感
尼采反而成全了布罗伊尔,剧情不敢恭维。不过我想尝试下“谈话疗法”。
= =、我不爱看这种片儿,我品味不行。我就爱看那种傻俗电影。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吧~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那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非虚构题材。拍得如此意识流。这梦境,无比真实,但十分有趣。
分明就是两个情场失意的老男人在敦伟大基情,却搞得信息量很大的样子!!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适应了。可是孤独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越接近真理,越complicated,越痛苦,越挣扎,越不知生活;那我想知道,真理的正中央是豁然开朗吗?
最近看到的最棒的电影了,不是技法,而是表达,关于情欲、友谊、童年、心理分析、哲学、社会生存、生命、家庭生活、爱情,每一维都扩展了高度和宽度。感觉电影时长还可以起码多上十分钟。
补标2014。
对人物和人物主要思想普及的很好的虚构传记。尼采、布雷尔、莎乐美、安娜·欧。梦幻中的构图均有莫奈花园的印象派画风,被个人臆想美化的虚幻世界,带着柔光的激情和热爱。角色的塑造和服饰妆容也匹配得很美。
“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容易得多”可以拯救别人却无法自救。和书相去甚远
不知道小说怎么样电影尼采是打酱油的装逼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