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之后,你是否依然魂牵梦萦着自己悲惨的过往?
是否会在马尔代夫豪华SPA的袅袅香薰中昏昏欲睡,梦回自己被世人鄙视被世人欺凌的穷苦岁月?
是否会在从巴黎飞往迪拜的私人飞机中小憩片刻,梦回自己当年苟延残喘猪狗不如的低贱时光?
你极度的自恋,什么都是你最牛B,演“座头市”无往不胜,杀遍天下无敌手。
在本片里手持一袋枪械,杀戮成性。
在你的作品里秀你的踢踏舞,秀你的画作。
其实你是自卑的,极度的自卑。
自卑于自己的过往。
被人唾弃,一无是处,就是个失败的混混,社会渣滓。
正因你的极度自卑,才造就你极度自恋的一面。
有朝一日,事业飞黄腾达如日中天,静下心来,深刻的检讨自己的过往。
深刻的剖析自己。
让北野武的过去遇见北野武的今天,并与过去做个了结,跟自己的过去say good bye。
向北野武大师致敬!
很奇妙的一部片子,难得会这样一气呵成的看下去。
虽然非常的不明白……奇妙啊奇妙奇怪为什么有人会说枯燥,这么精彩的,错过可惜的了。
不談《雙面北野武》講的什麽,因為本身這個電影講述的東西我就被看懂。
不過北野武帶給我的親切感卻讓我不得不說。
北野武近期的電影有太多類似的電影語言,類似于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他會時常跳出角色本身來看待角色。
比如《導演萬歲》里時常變為玩偶。
《雙面北野武》里時常發現是在做夢。
這部電影里加入了太多的導演自己的理解,並且把他影像化了。
這種個人化的講述可能會讓大家理解起來比較費勁。
當然也因為個人化才導致其區別于那種討好觀眾的類型片。
不過北野武在片中的幽默化的講述倒是可以提起關注的興趣。
1片中少量人物扮演多種角色,再加上北野武電影里獨特的電影語言(如:人物定格)造成影片的封閉性,如同某個封閉空間的故事。
2北野武生活經歷的穿插,演員,踢踏舞,出租車司機等等等等都是北野武曾經工作過的,所有這些的出現更像是北野武對其經歷的一次回顧,也可以讓他更加熟練的分析結構自己。
上面都 不是重點。
這部片最讓我感到親切的是其意識的外現。
就是潛臺詞講出來的手法。
比如電影里突然插入的跟敘述沒什麽關係的鏡頭片段,而這些鏡頭并不像閃回那樣參與敘述,似乎像是一種評價,脫離影片之外的評價。
這種感覺似乎有點布萊希特了吧(我對布萊希特的理解非常片面,如有講錯在所難免)。
這種插入鏡頭并非空穴來風,其實是一種意識的外現,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影都不會把潛臺詞講出來,你能從電影里自己猜到他可能是在表達什麽意思,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電影情節的理解也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
而意識外現的方法就直接把導演心理所想的東西給影像化出來,似乎這樣會扼殺觀眾的其他理解想象,但是展現出導演內在世界來也是可以讓觀眾解讀其想法的。
也就是對影像化的導演意識的理解。
這種理解的起點是在導演的思維水平線的。
如果看懂影片的話,至少導演的講述不會有很大偏差。
當然,這種扼殺關眾對第一世界影像的理解的行為確實減少了電影的某種表現力。
或者這種電影從來都不是呈現某個現實世界(紀錄片)的電影。
因為影片加入了太多的導演的個人理解,歪曲了現實,但是這卻是最真實的導演理解的記錄電影,因為他觸及了導演的思維層面,直接扒開導演的大腦展現影像。
從來沒有那種電影有更比這更深入的展現。
個人化的思維其實也可以讓大家解讀,而這種方式說不定導演和關注都會有另外的收穫。
電影里的思維影像化也不只是片段的突兀插入。
其實好多電影也都有這樣的講述,把思維影像化,比如把現實中的某些聲音變得很大。
影片里一直討論北野武的街坊,從來都是用喊的。
而當面遇見北野武的時候卻又是非常客氣。
那就可以這樣理解,他們現實中的確是一直都是小聲的講,而他們的話在北野武的世界里會被放大的很大聲。
我們看到的是北野武的世界。
還有一種方式是把意識里的東西移到現實中參與敘述,比如某個人送給收銀員北野武花的時候小蟲子出來。
司機北野武遇見的奇怪的乘客。
最後殺手北野武跟警察的對峙,某個經常出現的黑衣女子對北野武的評價,拉麵館站在老闆旁邊重複的黑幫老大,北野武第二次吃麵時候轉身變為小丑的老闆……等等。
這種方式,意識中的東西貌似已經參與了敘述,但是其實只是現實中的事情的平常發展。
比如《决鬥俱樂部》里,布拉德皮特的出現其實并沒有改變現實,改變現實的是愛德華諾頓。
布拉德皮特的出現是一種解釋,所以,意識層面的東西只會解釋現實,而不會真正的參與敘事。
《决鬥俱樂部》里絕對是一次完美的敘述,而其他的電影多少也有類似的東西,當意識參與敘述過多時甚至意識改變了現實的時候,一般都會中斷意識---告訴大家原來這只是一個夢。
這種現實生活中的YY其實也很多,電影卻過多的表現了這種,卻忽視了正常理解下的YY。
北野武的這部電影里,有太多值得說的東西。
他的第二世界(意識)里別人對他的嘲諷無視找茬、這個世界的那些惡毒都被他用影像講述出來,而這裡面也不只是世界里的消極面。
槍戰的時候閃爍的槍火幻化成星座也讓我們看到北野武的可愛,當然北野武他本人在電影里的態度就是北野武的態度。
承受,發泄,苦難酸甜自己知。
文章首发于个人博客,地址:http://www.blogcn.com/user16/shawnj/blog/31979142.html“假如非要选出2006年度看过的最优秀的10部影片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将《双面北野武》列入其中。
”必须承认,北野武在第12部作品上做了极正确的选择。
他以《双面北野武》作为前16年的总结,并决计告别往日题材而转为新的领域上来。
这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里面。
自从《凶暴的男人》以来,北野武所形成的独特暴力美学为诸多人追捧。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他这一风格其实到《花火》就已走到极致,随后类似题材的《大佬》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花火》的成就,略显颓势,并且从《小奏鸣曲》一路看来,《大佬》根本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之后就像SABU试图以《幸福的钟》寻求新的叙事角度一样,北野武将官能上的暴力降至最低,通过《玩偶》将其风格绝美的一面完全散发出来,并且取得丝毫不亚于《花火》的成就。
但是从内在来看,他的主题仍然关乎宿命,从来没有改变。
他的个人风格似乎陷于窠臼,随后的《座头市》更像寻求突破道路上的缓兵之策。
可以想象,如果仍然执迷《花火》类题材的话,北野武将无可避免为自己掘开坟墓,这一点想必他自己更为清楚。
影片中有两部所谓北野武导演的影片,一部始于开头,两伙黑帮火拼,最后只留一人,这部名为《灼热》的片子来自于《小奏鸣曲》的那场酒吧枪战;另一部是正在拍摄的影片,因伤躲在冲绳海边的黑帮头目枪杀情妇随后自杀,这一部分更多也来自于《小奏鸣曲》。
两组场景绝非偶然,通过对旧作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北野武影片中某些程式化的东西,它们正逐渐束缚着北野武的发展,而这些似乎也开始为导演本人所感知。
北野对决北野新作《双面北野武》罕见地采用一人分饰两角的手法,同种手法曾被基耶洛夫斯基、岩井俊二等电影人多次运用,本不足为奇,难得的是北野武借此向影片所注入的意义。
宛如天上地下的两个北野武,对立而关联,既象征着他历年作品里所共存的暴力和绝美,同时又暗示着存在导演体内的矛盾冲突。
作为影片的主色调,红蓝二色更加强调了这组对立。
在看似混乱、杂章的故事线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两者之间的矛盾和不可分割性。
北野武人为地将自己一分为二,让体内的两面性截然对立起来。
虽然两个北野武实际对手戏并不多,但通过形诸于外的内心戏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他们各自心中的对立和认同。
就像导演在纪录片《北野武神出鬼没》里所阐述的,在现实生活里他是个懦弱的人,打架只有挨打的份,而在电影中却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哥。
另一位日本导演冢本晋也也曾在一次采访中强调了实际日本社会和电影作品里的落差,即虚幻和现实的区别。
北野武将思考良久的双重性放在电影里,从广范围讲你可以认为他在揭示人性,而从自身来看这却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剖析。
虽然沿袭前人用过的手法,但北野武其实比他们走得更远,更加大胆。
我想起很多人提到北野武时会说的一句话,“看他在《花火》中的表演,你不会想到这就是那个和舞女大跳裸体舞的北野武”。
海外影迷喜欢北野武,是因为他们接触电影的机会远远多于电视,他们眼中北野就应该是冷酷又不乏幽默的。
日本本土观众不中意他的影片,也是由于他们早已习惯了电视上那个低俗的北野武,在他们眼里他与深刻高尚无缘,也因此当初才会强烈抗议北野出演座头市,他们不容一个谐星颠覆胜新太郎在其心目中业已确立的经典形象。
然而我们终究没能读懂真正的北野武,就像把影片里任何一个北野单独来看都是片面不完整的。
他极为相离的双面性造成解读的困难,同时又令自己处于矛盾与疑惑之中。
影片真正始于签名,终于电梯间刺杀,在100多分钟时间里北野武进行了对自己的否定、剖析、颠覆乃至因否定而起的再否定。
两个大梦初醒后的沉默是最值得你我玩味的地方,他从两个立场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自省,并最终汇总。
小职员北野在空荡荡的摄影场里所感受到的和噩梦初醒的北野其实并无不同,他的恐惧更多来自于对自我的否定。
北野在梦中梦里完成了一次双手互搏,只是这次搏斗难有乐趣可言。
当年拍摄《血与骨》时,北野武诠释了一个集暴戾和脆弱的鱼贩子的传奇一生,这部影片让他有了真正演戏的感觉,现在看来,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将他内在的两面性昭显了一二。
宛如汇总如果没有看过北野武前11部影片的话,恐怕很难理解《双面北野武》的意味。
这部影片重叠了他诸多旧作里的符号,就像金基德在《弓》里的回首一样,北野武的新片能让一部分人会心一笑。
这大概也正是为何不到两个小时的片子竟让很多人觉得拖沓混沌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前作的不了解势必造成观者的理解障碍。
《双面北野武》整体以《3-4×10月》为架构,运用《性爱狂想曲》的荒诞表现手法,将历年作品里极具代表性的影像符号融入其中。
如前面所说的来自于《小奏鸣曲》的虚拟影片《灼热》,寺岛进完全照搬自己在《性爱狂想曲》中的不死黑帮小混混形象,甚至被大量运用的时空错位剪辑也在《花火》、《玩偶》等片中有迹可寻,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太空步、踢踏舞和沙滩玩耍了。
北野武不惮其烦地回顾了过往的作品,他以非理性的画面构筑了一个光怪陆离荒诞乖谬的世界。
即使于笑料上比《性爱狂想曲》收敛许多,但在疯狂程度上丝毫不亚于前作。
强烈高反差的色彩与《Style 5》里营造的和谐和时尚不同,它通过庸俗令人作呕的组合进一步强化影片的疯狂性,这点和《性爱狂想曲》极为相似。
当然北野武没有一味放纵狂欢,他似乎一直在混乱后面认真思考着什么。
就好比你会发现它几乎把前11部所有的枪战场面全部融于新作之中,却始终没有营造出《玩偶》或者《大佬》中那份暴力美感来。
他在回避着某些东西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解构,迂回前进反而比直接面对更加冷静、透彻。
梦在北野武大多数作品里,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和黑泽明不同,黑泽明在梦里不忘说教,不忘忧国忧民,俨然假梦之口以抒胸臆的道学。
而北野武的梦经常呈现出一份童真,偶尔会有忧虑、死亡的意象混杂其中。
在梦的营造上,他的才情丝毫不亚于想法瑰丽狂放的寺山修司。
最早如小野昌彦厕所中的长梦(《3-4×10月》),从微小冲突到横亘两地的黑帮大火拼,残酷现实下的小人物英雄梦,其荒诞怪异手法与结构被之后诸多作品所效仿。
《小奏鸣曲》中村川的爆头噩梦来自于白天的游戏,同时预示着他自杀的结局。
通常这类场面北野武皆以静音+慢镜头来营造死亡的肃杀氛围,这类手法放在想象场景中具有极强的压迫感,而情节真正推进到死亡时却猝然而至,前后落差显著。
当然最为瑰丽诡异的梦皆出现在《菊次郎的夏天》和《玩偶》这两部作品里,想想理所应当,一个是孩子正男,一个是智力如儿童的佐和子,他们的梦自与常人不同。
不过即便这二人他们的梦也各有区别,正男的梦充满童趣,其中不乏孩提时代常有的忧虑所在梦里形成的折射,如对母亲的思念和变态老头搅和在一起的红色之梦,庙会后的妖怪之梦,以及与众人告别前的星空之梦,都充分反映了小孩子内心世界的纯真和无邪。
反观佐和子,她的梦相对于正男要阴郁许多,最典型的莫过于被戴着面具的怪人所劫持的噩梦,面具在《玩偶》中是个重要符号,它的反复出现充分折射了佐和子感情受挫之后的恐惧和悲哀,故而她的梦虽然也很单纯,但充满了不稳定之感。
我相信北野武肯定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如果你细细分析的话,其实他作品中的梦皆有迹可寻。
这就应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以上举了几部旧作的例子,现在拉回来说说《双面北野武》。
这部影片是自《3-4×10月》第二次以梦唱主角的作品,入梦始于签名之后,情妇对寺岛进的青睐使得梦中这二人凑成一对,和黑社会打麻将聊天促成了梦中的试听会和麻将馆,导演北野对龙套北野的奚落又构成两人梦中实际的冲突,等等等等。
所有生活片断由一点被无限放大,而通过放大又使导演北野完成了一次冷静而又漫长的自省。
梦里龙套北野刺杀导演北野实际构成了现实中北野武对自己的解析和批判,他通过刺杀腐败的旧我以抛弃“恶”的部分,实现升华,从这点看,《双面北野武》就已经取得比前11部作品更高的成就了。
零碎·零碎*影迷赠送的陶瓷娃娃取自《凶暴的男人》中的一幕。
*北野武工作室成员武重勉终于得到比较多的戏分,这位在《大佬》中露了三个镜头并在《玩偶》中正式以新人出道的男人始终没能得到一个吃重的角色,在《双面北野武》里更让人寒,他当了北野武的专职司机,而在现实中这正是他一开始加入工作室的职业。
*北野武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寺岛进、大杉涟、岸本加世子这些黄金配角,尤其寺岛进,就我个人来看,除了北野武他也就在崔洋一和是枝裕和的片子里发挥出了真正水平,拾人牙慧的SABU则纯粹浪费了寺岛进和大杉涟的演技。
*从DJ打盘想到女体,从一对一火拼到海滩大屠杀,单凭这两点北野老汉就能再混20年,尤其后者,实在比《以藏》高出一截。
今天才看北野武的《双面北野武》(takashi's)是不是有点过时?
D版的DVD好像上上上个月就出来了,不管,没那么多事,反正看了,喜欢。
谁说这个片子不好看来着?
反正是一个我认识的人说过,怎么不好看了?
明明特别好看走到今天,北野武还是这么涌动,厉害,佩服,敬仰!
仍然是北野武的风格,里面有普遍意义上北野武电影应该有的一切,枪战,黑帮,女人,挫败的小人物,漠然,分裂...时间线被打碎,被预言的和被实现的交错,这一点非常像‘3-4×10月’。
剧中北野武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导演,被人簇拥照顾,一个是潦倒的小演员,边在超市打工边去一个个无望的面试。
出现在身边的,不过就是那几张面孔,不同的只是身份。
两个北野武的生活和梦境立体地交错着,好像在镜子的迷宫里,四处都是不同角度摆放的镜子,相互映射,无法辨认。
他梦见自己变成出租车司机,开着粉色的出租车,载上了两个胖子和演歌舞伎的小男孩及其经纪人,在堆满死人的路面上艰难前进...这段太high了,而且刺痛。
人们总是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指望能被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这途中还得辗压无数具尸体...但其实最后,粉红的车还是跌入深谷。
而北野武阿,冷酷的幽默。
影片开头,是他躺在死去的日本士兵中,一个美国大兵用枪指着他的脑袋。
这是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大岛诸的《Merry X'mas,Mr Lawrence》的开头。
这无疑又是一个扔给观众的怀疑,第三重的交错,真实的北野武,和《双面北野武》中的北野武。
他说这是他的总结...
在这部电影里,北大爷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思考的东西也太多,以至于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故事作为载体来呈现,所以索性牺牲了电影的故事性,对于不熟悉或者不喜欢北野武风格的人来讲这部电影的观看体验是比较差的。
这是一部北野武式的梦境狂想,真实是梦境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黑衣女子象征家庭带来的安心以及羁绊,情妇既是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情妇水性杨花(也是对自己好色却管不住自己)的批判,经纪人和寺岛进象征着朋友以及工作伙伴等,他们或在你低谷时讽刺,在你高峰是攀附,却又内心懦弱(真正关心或者説对你好的其实是家庭),而那个打工的北野武象征着内心,他自私、胆小、无所长处却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北大爷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够狠),而他获得尊重的方式就是用暴力(这里其实是指他的一切才华,暴力也代表了获得成功后的所带来的权力),而他用的暴力手段是枪则代表了他其实是在西方文化的帮助下才成功的(同样日本也是),所以他在影片开头才会趴在地上被美国大兵用枪指住了头也只能尬笑,以及时常出现的黑人也让他时刻不得安生,哪怕是在电影杀青(获得成功的荣誉时刻),他却看到了献上来的鲜花里存在的虫(时刻存在的危机),他説献什么花还不如給我钱也是表达了对于虚名实惠更重要。
这种依赖西方又想挣扎一下的想法多次出现,比如説第一次吃拉面被赶出来,第二次带了枪去终于可以坐下来吃了,这次选择了吃意面,(吃的时候不是西式吃法没有刀叉还是用的日式吃法用筷子)结果吃了却噎到了,很狼狈的想要水(帮助)却换来了嘲笑,而旁边的两个食客不管是給的拉面还是意面,都大口大口的吃,也没什么主见,给什么就吃什么,也毫不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后来北野武回去枪杀厨子等人他们又开始吃日式拉面,而且仍然不抬头,哪怕周围发生了枪击),可能是代表无主见的观众以及日本民众吧,类似的象征还有踢踏舞、DJ这些元素,当然这些元素过后都是混乱的场面,北野武把对于自己、周围人、家庭、情妇、事业、日本社会等等各种方方面面的思考都展现在了电影里面,用了沙滩上激战集中体现了西方和日本之间的冲突和混乱(好像武士 相扑这些元素还有被日本警察的火力所打伤的?
),北大爷虽然牺牲了故事,但是用自己从事过的或者会的各种技能串联了起来,漫才表演(没有直接展现,只是在电视台换衣服的时候听到了外面演员在排练,北野武还呵斥了几句,可能是觉得他们在班门弄斧) 踢踏舞 演员 服务人员等等,买跑车被嘲笑的段落又CUE了一下他的那个买跑车的段子,北野武在电影里表现出的有成就的狂妄以及内心的不自信不仅在反思他自己,也暗讽了整个社会
使用了非常奇特的手法,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一个渴望成为演员的人的心态以及不断的梦境,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真那些是假,这次并不试图去看懂,但一样喜欢这样的风格,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如此的在现实与虚幻间,纯真与肮脏间徘徊,最后总是惨烈,但在现实里,还是梦境里,就各有不同了我还是想说,这是在写他自己的一种意境,一种生活的方式,所以可能乱了些,却是真。。
记不得第一次看北野武的片子的具体情形了,好象是在那个百无聊赖的大一,在一个狭小的电影院。
在一部动作片放映之前的间歇,可能是哪个哥们拿错了带子,放起了北野武的《性爱狂想曲》,先是个女人的搭车镜头,台下的哥们都不知道所以然,待电影标题陪伴着音乐出来,前排的一个家伙大叫一声:“我不看三级片。
”然后起身离座。
也难怪那家伙有这样的反应, 这片子的开头真的给人这样的迷惑感,然而只看了十几分钟便换成那部动作片了,第一次看北野武便是这样的有些尴尬和没什么印象,然而却记住了北野武这个名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喜欢“北野武“这三个汉字搭配起来给我的感觉,很男人,很野性,因此也就记住了. 后来五一,宿舍通宵供电,操星际累了,下了部<坏孩子的天空>,一看导演,又是北野武,深夜两三点,朦胧中就把这片子看完了,喜欢那里头的音乐,对白以及一切,结尾更让我感动不已,两个经历了挫折的少年在空无一人的操场上骑车转着,一个说到:“我们完了吗?““笨蛋,还没开始呢.“两张笑脸后,纯黑的屏幕上主题曲响起.这片子让我喜欢上了北野武的风格,此后陆陆续续看了<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宁静的海>,<大逃杀>,<座头市>,<玩偶>以及他参与的<御法度>.然而感觉上,这些片子一直没有<坏孩子天空>给我的来得感动,虽然这些片子都有着北野武个人的深深印痕.<花火>里头主人公一声不吭开枪杀人的眼神,<座头市>里盲人剑客酣畅淋漓的杀人场面,<玩偶>里男女主人公绑着红绳流浪的那种静默,等等都给人北野武特有的感觉. 喜欢<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dvd封面,男女主角背对着我们,靠着望海的栏杆,看不清两人的脸,只感觉一种平静,就像他们望着的海面一样,波澜不惊.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是哑巴,一个又是那样地沉默寡言,整个可以说沉闷的片子唯有美丽的海边风光让人心里舒坦些.<菊次郎的夏天>就比较轻松些,玩世不恭方面远不如<性爱狂想曲>,北野武也一反常态,扮演起老好人,这个好人身上又处处散发着流氓的味道,不过菊次郎的旅途能最终平安无事,也是靠着这种流氓的味道一路保驾护航.这片子里头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北野武扮演的野性不羁又散发着笨拙童真的角色十分到位,配上夏天的阳光明媚,总让人想会心微笑. <花火>的结尾让人想哭,那么美丽的海边风光,放风筝的女孩子的奔跑,海风,海浪,干净的沙滩,蓝色的天空,像个天堂一般,然而镜头上移,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一切,女孩子停下脚步,惊愕的眼神,拿着风筝线的手兀自停留空中.便是个性如北野武,也不敢将镜头直面这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沉重感,只能通过女孩子的眼神表达那一刻的哀伤和不忍.如果说<大逃杀>,<座头市>里的北野武是残忍的,那么<花火>里头的北野武便是仁慈的,只有枪声和枪声过后颓然倒地的身影以及斑斑血迹,这中间断开了,没有杀人那一刻的过程,只有开始和结尾,像个哑铃,连接着沉重的两端. <御法度>是属于大岛渚的,然而如果没有北野武给影片添加的那种特有的氛围,这片子就远不会那么好看,就像安藤政信的安静和秀气带给<坏孩子天空>的美感一样,北野武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结尾处他于雷雨交加的黑夜斩断开满鲜花的幼树,也阻断了<御法度>流于平庸的退路. <座头市>里北野武用武士刀杀人的场面特别有张力和动感,很痛快的感觉,正像吴宇森电影里周润发穿着大衣开枪的场面一般,感觉是那么的搭配,好像北野武是天生用武士刀的,就像周润发天生是用枪的一般,因此<卧虎藏龙>或<防弹武僧>里头的周润发感觉就是怪,不太让我接受.作为导演,北野武能将日本武士刀这种一针见血的兵器拍摄出来,这样的场面让我想到徐克的<刀>结尾的颠峰对决. <大逃杀>里最难忘的其实是开头处,成功逃生的那个女孩子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仿佛炫耀着杀人后的胜利姿态,这样的微笑脑子里还有一些,像日本版动画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那个结尾的微笑哪怕只是个动画人物,也让看片无数的我感到恐怖.以前看过一部英国片,忘了名字了,好像是,片名跟蔡明亮的那部郁闷片如出一辙,几个高中生--两男两女出去玩,不小心掉进了一个人工洞穴,那女孩子有钥匙,但为了同心爱的男孩子在一起,她撒谎了.几天过去了,带的粮食都快用完了,洞里恶劣得环境让一个女生得病死掉了.一个男生想偷偷去吃属于大家的一罐饮料,结果被另一个男生发现,两人扭打,不小心把另一个杀了.只剩下那个撒谎的女生和她喜欢的男生,那个男生绝望中要寻找出路,独自爬上洞穴顶部试图打开那个盖子,结果掉下去也死掉了,只剩下那个撒谎的女孩子,后来被救出,面对警方,她继续撒谎,她是唯一的生还者,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捏造事实,真相被掩盖,结尾还是那种微笑,好可怕的微笑. 岩井峻二和北野武同是我喜欢的日本导演,但岩井似乎在偏离轨道,<梦旅人><莉莉周的一切>里的岩井已经不是我喜欢的岩井了,怀念拍<烟花><情书><四月物语>时的他,<燕尾蝶><爱的捆绑>里的他就不大喜欢了,感觉岩井不适合拍关于社会之类的大题材似的电影,仅是我的个人意见.而北野武却风头正健,看来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能守得住立场,希望他一直能持续下去.
这个电影要强烈推荐一下。
虽然说在威尼斯落了个冷场,没有表扬甚至没有批评;但这几年的威尼斯变得也就那么回事儿,被它关注也不是很光荣。
如果不论影片的最后一点,就是说在北野武刺杀北野武这个情节之前的内容和北野武之前一批电影的主题和题材比较像,《花火》啊《大老》啊或者甚至《座头市》。
剧中的角色“衰人北野武”就像影片中一首歌唱的,孤身一人,事业失败,梦想落空,处处被人欺负被人忽视。
然而扭转的方法只有暴力,就像之前的那些电影一样,在暴力与压抑的气氛中挣扎与伤感。
在这一部分中他在赞美暴力。
而最后的情节一转,“牛人北野武”从梦中醒来,看见被枪指着,以及“北野武刺杀北野武”本身的意义,就将前面的内容统统推翻,也是对北野武自己之前拍电影中对于暴力的认识有了一次批判的反思。
而这种电影主旨毕竟太太太个人化了,在威尼斯上难被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影片的拍摄手法相当飘逸。
不断从梦中醒来的叙事方式,足以给各个支路发展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跳到另一条支路上,并且在各个支路上都可以超脱于现实给与自由的创造;同时梦境的手法又符合“衰人北野武”的角色性格特点。
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又看到了《性爱狂想曲》时代的北野武。
超级多的物体隐喻充满了整部电影,虫子、舞蹈(那一大段充满性意味的舞蹈忽然让我想起了《天边一朵云》……)、意大利面(这个是“衰人北野武”决定使用暴力的转折性隐喻体,因为看起来像满是鲜血的脸……)。。
还有我觉得最飘逸的一处:几个人在草地上互相射击,火药的火光组成了星座图样……影片糅合了不少北野武之前作品的经典场景在前半部分里,在这一点上也为“北野武刺杀北野武”作了一个铺垫。
所以实际上在这部电影里有三个北野武,“衰人北野武”,“牛人北野武”,和北野武自己
电影是运动的,镜头永远是进行时。
但至于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进行时,没有人会告诉你,至于有没有条件句和虚拟语气也不会有人告诉你,只有你看完了才会恍然大悟。
这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在精心设计下的梦中梦/戏中戏剧情结构里,导演把蒙太奇玩出了花样。
这也是导演向观众做的一次不加修饰的表达。
因为真诚、激动,所以充斥着词不达意的呓语。
它不像《花火》《菊次郎的夏天》那般安分守己、打扮得规规矩矩的展示给众人看,而是穿着一身短裤背心跑去水坑踩水泥坑打滚玩他个天翻地覆。
成了有头有脸的人了就得守你的规矩老老实实地当人民艺术家?
不可能的。
他要是不作妖他就不可能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北野武。
鉴于两个主角都是北野武,那就称一个为导演,一个为小丑吧,两者都是北野武。
小丑是(导演幻想中的)过去吃过苦受过罪的北野武,导演是如今名利双收的大导演北野武。
小丑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杀死了导演。
北野武梦见自己杀死了自己。
我个人的解读是,电影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导演回电视台发现了一个长得很像自己的艺人,因此想起了过去那个还未发迹的自己,一时间感慨自己的变化真大,仅此而已。
再往后就是北野武导演天然的艺术家发散思维把自我分割成了一个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
这种分割在《花火》中也能见到,只是被刻画成了两个不同的角色。
两个警察一个通过自救成了画家,一个通过自毁成了悍匪。
这两面在《双面北野武》里是用更直观的方式表露出来的——这两面都是我。
一面是彻底的反叛者,另一面是曲则全的识时务者。
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现实。
影片把《灼热》的枪战戏放在开头,以《灼热》的枪战戏结尾作为呼应。
如果你看了全片觉得一头雾水的话,至少在最后一个镜头你会恍然大悟:在贬损的声音里和羞辱的注视下压抑地活着,任谁都想一梭子突突了整个世界。
“我肏!
肏!
我操你大爷的!
”附:《双面北野武》主线剧情梳理:https://weibo.com/tv/show/1034:4709435667578903?from=old_pc_videoshow
这是在学林奇还是费里尼
自己和自己较劲呢
意识流。。
属于北野武自己的印象派作品,采用了大量蒙太奇和象征手法,基本上很难看懂。
三部曲之一,我都不喜欢。
我们这样看一个人的梦,分析一个人的梦~是不对的!而且一个人究竟要死几次啊!
《玩偶》之后又一部实验作品,虽然看不明白,但北野武确实很有魅力,有枪的北野武和没枪的北野武,完全就是两个北野武哈哈。
浮生若梦
北野又自己玩了
19/7/10
显然这是一部充满隐喻风味的影片,看似领悟了一些,但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语法法则却总在变换,这只能说明你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或是北野武是瞎创作的。但是有一个最俗套的理解倒也错不了,就是身份想象失败后的战栗与不安
想要bgm
北野武你也太随意了吧。
7.30 看来这一类的狂想作品都不太容易收得住。不断闪回、跳接的记忆。极度矛盾的自我。相互屠戮,自我残害。生命中往复出现的不变与背叛,馈赠与消逝。
四层梦境外加现实意识流~北野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么?自我反省嚒?太谦虚了。。。分裂出来作为粉丝YY了一把导演武的生活之后发现那是相当的讨厌啊于是又把导演武给毁了~ 梦境以纹身为划分。。
早乙女太一....山本耀司..又见明宏..
从头至尾,不懂……
北野武对自己某个阶段拍片成果的总结性电影,对深度北野武影迷可能是瑰宝,但队路人而言,就是垃圾。
自导自演的面瘫式演技
北野武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