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随意点开App上推荐列表上的片子。
“做头”这个词本身就蛮过时的叫法,不奇怪是2005年的电影,扫了一眼豆瓣5.3的评分,心里打底就当口水片看看,毕竟那可是关大小姐啊。
片头在窗子上晒手绢的镜头,纤长洁白的小臂、手指就已经美得移不开眼了。
后面还有一系列颈部、小腿、玉足的特写。
(造型部分是张叔平出马,美丽了得)吴镇宇和关之琳故事发生在两千年初的上海淮海路闹市区,稍微有点违和,他们一开口就想听她们说粤语,关的普通话还是有些拗口。
101分钟的电影,前95分钟我心里已经打了1星低分,剧情台词老套且滑稽——养尊处优的白富美下嫁无能下岗软男,不甘寂寞与理发店Tony激情四射。
而且滑稽的点在于露露这个角色,如果是为了衬托霍建华在片中的魅力,大可不必这样制造一个神经质的花痴。
要说霍建华Tony阿华这个角色,也是够装的,前期各种表现对爱妮的偏爱与界限,以及对追求者的“避嫌”态度,还以为会是个有个性有理想的Tony。
结果,结果!
也只是个临门被富婆诱惑包养的软饭男,还对爱妮隐瞒欺骗,最后还不忘还愿“生日礼物”(仅仅是洗一次头)打响最后一炮。
不过这个情节估计是导演要的重头戏,不论是镜头、打光,两个人物复杂的心理且渴望的肉体表现得都还是到位的。
(这一处角度仿佛在提醒观众这是个爱情文艺片)弹幕里有说这部影片关之琳出演时是43岁,霍建华26岁,差不多对应了角色年龄。
关之琳的沙宣短发太适配的,所以怪不得剧情里国营理发店会把她的照片作为发型模特。
(说个题外话,才知道以前的理发店也有国营的,片中也阐述了因为国营理发店没有随市场变化而创新,导致营收亏损,最终倒闭。
摊手,似乎铁饭碗就是这样的定律)
(当时Tony给泡的袋装速溶咖啡也能喝的如此优雅)再说回为什么看完结局我爽了,五年前阿华因为另一个美女富婆说能给他开美发店,他马上屁颠屁颠追随了。
结局镜头是个有多位理发小哥颇具规模的美发沙龙大店,店长出现是已经换了发型的爱妮。
之前数十年她都不曾更换她的沙宣头,一来她觉得能做美发店的模特发型,是非常适合她自己且有一些荣誉性的,二来便是十年间都是阿华帮她打理这款发型,有情结。
留长了飘逸黑长直,证明开启了新生活。
有提到说她的挚友姐妹帮她开了美发店,其实当时就是为了阿华开的,只是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他就跑了。
好在这一行为也让爱妮看清了他,阿华这种人根本不值得。
所以最后看了看阿华的美发店,笑笑了之了。
不过我觉得爱妮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差,因为在2005年(或许应该更早)的上海(没有手机的时候),在淮海路(剧中有台词透露她是淮海一枝花),有两套老破小,二十年后可就是天价啊。
一间是她跟老公女儿一家三口的,一间是她移民美国哥哥留下的。
别看那时候老公下岗了,说不定二十年后拆迁安置,另一套出租或售卖都能过上滋润了🚬其实爱妮跟着吴镇宇扮演的软男老公也没有过特别苦的日子,结婚后一直不用外出工作,老公的钱都上交百依百顺。
还特别设置了一些情节体现吴镇宇对她的付出。
比如上班期间,爱妮说一双鞋子找不到了,他就立刻是跑着回到家钻床底下帮找出鞋子并亲手给爱妮穿上,这双鞋子是他好几个月的工资。
后期爱妮想离开这个家,就给吴镇宇倒了一次热水,还受宠若惊般让她放下水壶。
但是这些种种行为是感动不了美女的,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想起了《纸醉金迷》里民国女主也是个大美女下嫁穷酸公务员的故事,太像了太像了,结局都是一样不圆满,因为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片中黄浦江的场景,这是我太熟悉的了,右侧的邮政大楼,红十字架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咖啡厅了,以前有段时间就住在飞利浦亚明照明这个大楼的左侧的第二栋)再说片中关于上海触动我的一些小细节吧:理发店原始的喷头居然是用半个网球包裹的。
当时允许室内抽烟。
老房子的公共浴缸。
书报亭的公共电话与绿箭口香糖架子。
黄浦江边的轮渡。
片中最后一幕升格运镜下的梧桐树。
今天偶然在东方卫视看到了这部片子,于是上来搜搜。
评论不少,差评居多。
平心而论我觉得除去个别场景的作秀和摆酷,这部片子还是有值得圈点之处的。
从影片的剧情组织猜想,原作应该是非常细腻、婉转、富有上海味道的 。
一个已婚的生活并不富裕的过气的小资美女,十年如一日的在一家理发店,由同一个理发师做头。
她的婚姻来源也很简单,当年她的老妈希望她能够钓一个金龟婿——这个确确实实是很多上海家庭嫁女的非常现实的考虑——能够移民,能够过上富裕生活。
不过令女主人公遗憾的是,这份计划使用美貌来换取物质的赌博运气太差,移民没有成功,生活并不富裕,曾经骄傲的容颜却在日益老去。
这时女主人公开始否定,否定过去十年的生活,否定由婚姻通往财富的计划,追逐另一种生活,她的爱情。
但这种追逐,作者在结尾并没有点评它是成功抑或是失败。
整个故事的生活逻辑是非常上海味道的,看上去很像我所理解的上海传统婚姻逻辑。
尽管有些朋友非常反感片中的这种婚姻态度,不过这个确实是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念体现,片子就这点而言是非常写实的。
如果需要对影片主要角色的演技排序,个人理解应该是吴镇宇、关之琳、霍建华。
“我知道我捡了个大便宜,娶了一个美女做老婆。
娶了美女就要有更多的付出……但我就这点本事……这些年来,我虽然不曾说过,但不代表我心里没有怨”——这个娶美女老婆与奋斗强度的论断逻辑,异常熟悉,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标准上海居家好男人。
关之琳饰演的美貌上海女人,很像那么回事情。
讲求生活的情调,对呵护自己的容貌非常精心,懂得精致的生活……当然,最后也能够通过过去对精致生活的理解来养家糊口。
有一些细节表演的还算可以,不过不知道怎么就总是腿部的细节,不知道是原作就对膝盖以下的部位非常关注,还是关美人的上肢表现力度有限。
霍建华对于角色的理解,个人感觉比较差劲,很多时候都是在当花瓶。
需要批评的是,场景和人物服饰年代有错位。
从剧情推测,故事发生的背景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不知道怎么的,演员的服装、发型,以及背景怎么看都很现代,弄的人弄不明白这到底是青春偶像片还是老上海风情片。
再有就是故事的结尾太差强人意了,有点虎头蛇尾的嫌疑。
不知道是原作就这样还是改编的有问题。
真心不想说什么,那些只看颜的速度滚粗…虽说比较欣赏华哥,但是可不可以不要乱接剧本…可惜了演技派吴镇宇…烂片不解释通篇神逻辑…华哥冲击大荧幕铩羽而归不是因为你自己,而是真心剧本太烂电影太烂…这么烂还能冲击成功才是奇谈,请今后挑剧本挑剧本挑剧本,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另这是文艺毛片逗比喜剧么?!
关于剧中的女主,现实中确实不乏少数,只是面对努力赚钱养家的丈夫,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吧。
当初又不是有人架着菜刀逼你嫁过去的,自己眼神智商捉急还埋怨别人也真是有趣……原谅我看到有些激情地方的时候哈欠连天,实在费解怎么洗头洗着洗着就high了?
果然是神马女人四十猛如虎么orz……这么生猛是要闹哪样?
之后为毛有一种华哥被攻的即视感,另外你们这样有没有考虑到喷头君的感受?
=, =剧情进展缓慢不说,就跟我这评论一样,撒狗血撒的热火朝天……结局就那样吧呵呵哒……激情过后哭过之后竟然诡异莫名轻快起来了0w0华语电影过了黄金期后,这么多年到现在也没啥长进,依旧烂片无数也是醉了……这片子真有存在的意义么?
息影真心明智,还是做传说中安静的美女子十三姨吧……PS:这一颗星给华哥,要不是华哥,根本不会看不解释。
希望华哥即将上映的情敌蜜月和真相禁区不要这么坑就好。
《做头》这部片子我看过好几遍,这是一部挺不错而且满用心的影片,影片里很多地方拍得很细致,暗藏伏笔,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地方都是有意味的,如爱妮说女儿是用来疼的,这是我家的规矩,同时暗示了爱妮是在疼爱中长大的。
爱妮穿着金平送的睡衣烦燥地躺在床上时,天花板上传来一阵唏唏嗦嗦的声音,暗示爱妮的老公冷落了爱妮,等等。
看点之一的爱妮和阿华的激情戏,把爱妮和阿华的十年来的感情爆发式地展示了出来,很有力度。
片子最后几分钟那峰回路转,画龙点睛的一笔,令人回味,爱妮不再做蘑菇头了,简洁明快地点明了爱妮精神思想的转变。
片子的音乐很优美,音乐和一些画面呼应着爱妮,很有绚染力。
如果只看后面的部分,片子确实有拿大奖的素质。
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还是由关之琳演了女一号,关之琳很有内涵,她的气质和容貌在影片中一出现,迟暮美女,依然魅力动人,以及十几年前淮海路上曾经有过一枝花,这些就不证自明了,很自燃。
关之琳在片子里面演得非常出色,对人物的饰演很传神,如爱妮和阿华的激情戏后,爱妮声音柔和,语速缓慢,语气恳切地请求阿华先走,不要回头,阿华走后,爱妮才很伤心地哭起来,这样就把爱妮对阿华的深情以及爱妮要与过去坚决割裂的决心,传神地展示出来了。
关之琳的表情十分丰富,而且细腻,基本上每个场景关之琳的眼神,表情和动作以及音调语速等都能和当时的情景丝丝入扣。
如爱妮和阿华在码头交谈的时候,当阿华说到:什么时候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时,爱妮的表情就随着阿华的每一句话而变化,自然而然的,就好像从心底深处散发出来的一样。
爱妮在影片中第一次与阿华幽会后,看得出来第二天就心情愉快,满脸阳光地去理发店,当与露露发生冲突后,一直到最后的激情戏完后,爱妮的脸上都有一层淡淡的哀愁,等到爱妮做了老板后,爱妮的眼睛就变得特别明亮,而那层哀愁则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个片子爱妮身上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好象是幽幽的,柔柔的,自然而然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爱妮的品位吧。
整个片子关之琳演得都很流畅,这应该来自于她那娴熟的演技和对人物的深刻把握,爱妮有些气质可能就是关之琳本身的气质。
霍建华的演出非常好,大致上是无懈可击的。
吴镇宇演得也很好,爱妮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吴镇宇的表演很好地把她老公那复杂的内心活动诠释出来了。
影片中的金平出场的场面和关之琳配合得十分融恰,自然。
萨克斯手对爱妮的烘托和配合也很到位。
当然片子还是让人感觉到有拖沓,生硬和不协调的时候。
阿福和露露等人的演出感觉有点做作而且拖泥带水的,让人有种不真实感。
例如,露露哭的时候,就象小孩子一样放开就哭,她那年龄在那种情况下,就是要哭,也应该是抽抽噎噎的,有抑制的,放开来哭有点不自然。
另外,宣布理发店要关门这件事,阿福应该早就知道了,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等到露露说:“我要的是感觉!
”以后才感觉要宣布,即便非要在这个时候宣布,阿福也应该加一句:“我本来想下班的时候宣布的。
”铺垫一下,就这么宣布,有点别扭。
还有,理发店里的诸如不能卖淫嫖娼等规章制度,以及其它关于理发店内部的事跟影片主题关系不大,提一下就可以了,搞了一大堆,显得拖沓。
或者把这些时间用在充实吴镇宇演的老公身上,干脆提升其为主角之一,这样故事应该会更完整更深刻更精彩,人物也会更鲜明饱满。
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顺畅,如爱妮的老公拿出两千块一双的鞋给爱妮穿上,然后说:“漂亮,漂亮!
你在金平的party上派头不要太足了。
”“漂亮”指的是什么,有点模糊,如果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给这双穿在爱妮脚上的鞋一个特写镜头,这样感觉顺畅些。
或者就把这句话改为:“啧啧,两千多块的XXX牌的鞋子!
你在金平的party上派头不要太足了。
”这样不能欣赏鞋子的人也感觉顺畅些。
这部片子要拍好确实需要花很大的功夫的,对片子里面的人物要理解透彻完整,这样的题材和演职员阵容没有把这部片子拍成精品,实在是可惜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八十分以上应该要有的。
看完电影,又看了一下影评,对片子及片子里的主要人物居然是恶评如潮。
评价一部影片首先应该看它讲的故事是否成立,其内在逻辑是否有矛盾。
首先要看明白影片。
这部片子并不是要大家学爱妮,它只是讲述了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
有人说爱妮结局这么好,不太可能。
其实这样的结局完全可能发生,片子里面已经有了伏笔,爱妮收拾房间招待金平的时候,金平说:我投资理发店都是为你,那理发师我又不认识,投什么资。
爱妮的理发店当然可以看作是金平帮助弄的,爱妮和阿华分手后,爱妮不再做蘑菇头了,表明现在的爱妮已经变了,不是过去那个沉缅于做头的爱妮了。
爱妮内心有其坚强的一面,否则,她不可能离开她的老公,阿华是没有钱的。
阿华也不是她唯一的目标和支柱,爱妮离家时说过要找工作做的,否则,当她发现阿华欺骗她的时候,她一定是如五雷轰顶般地倒在大马路上,而不只是眼前发一下黑,身体晃了一下,就走开。
片子讲的爱妮的故事应该是成立的,至于对片子里的人物的评价则随着观众的立场,婚姻观,价植观的不同而不同,难以强求一致,就像十斤重的东西,大人说轻,小孩子说重,这无所谓对错的。
对于片子里的人物,我想谈几点我的看法。
1。
爱妮的老公对爱妮好并不是爱妮要死心塌地的追随她老公的充分条件,付出不等于拥有。
2。
爱妮只是离家出走,不是和她老公离婚,和她女儿断绝母女关系,这一切她老公都是同意的,而且对于爱妮离家出走后,诸如可能与阿华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等也是有思想准备的。
事实上,她老公是个很有头脑,思想有深度的男人。
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他和爱妮都没有改变,爱妮即使留下来,他和爱妮的关系也只会是越来越僵,越来越绝望。
还不如让爱妮出去闯,若爱妮在外面撞得头破血流的,反而会想念这个家的。
事实上,他老公送礼物送钱给爱妮,就是最好的挽留方法,当时爱妮都感动得流泪了,他若有本事使得爱妮扑到他的怀里哭起来,那么爱妮可能就走不动了,当然这可能性很小,不过不管怎么说,爱妮那放飞的心里已经多了一丝对家的牵挂。
3。
影片的结局并不是最后的结局,爱妮与阿华的关系从那场激情戏后以及爱妮不做蘑菇头了,就算了结了,阿华最后也成功了,阿华就算交代了。
但爱妮与她老公和女儿还没有交代,爱妮的老公不是完全不解风情,当他拿出两千块一双的鞋给爱妮穿时,还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她老公不是天生的木讷,生活所迫而已。
爱妮离家出走时是流着眼泪走的,老公和女儿也是恋恋不舍地送她走的。
而现在的爱妮与离家出走前相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完全不同了。
观众完全可以想象影片最后爱妮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马路上,很可能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老公正准备着一桌丰盛的晚餐等着她,女儿正趴在窗口远远地望着她。
这难道不是其中一种很自然很直接的结局吗?
读书时候看这电影会觉得什么破玩意,而结婚几年后会发现片中许多都这么真实。。。
不同于大多影片中的单纯爱情,婚姻之后男女的情感,或远或近、可爱、可怜、甚至可悲的复杂混合。
正如女主所说:我嫁得不好但我不甘心。
正如她老公所说:我取了个大美女,但我活的很累。
多数人看这片会觉得关之琳傻逼,但真的很多人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不甘心、不满足,最后连已经拥有的也丢弃了。
社会周边的影响折射出我们婚姻的脆弱,我们到底怎么生活下去?
还是已经像女主那样看到了人生绝望的尽头。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对它有一点点的期待。
那时透过朦胧的宣传,还以为这是一部文艺片。
看了才知道,这是一部类似偶像片加蹩脚情欲片的东西。
说它是偶像片,是因为它具有那种偶像片傻乎乎的气质,不管剧情多么单薄,人物总是白白净净的。
说它是蹩脚情欲片是因为里面不断出现的欲言又止的情欲片段,关之琳生硬的呻吟更像是矫揉造作的干呕。
女主人公再做了嫁给一个平庸的丈夫的决定后,又下定决心离开了他去投奔那所谓的真情。
当然最后她什么也没得到。
如果这里就结尾我可能还对这片子有点好感,但是它竟然还多了一个狗尾巴。
两个人深陷情欲漩涡的人最后竟然能够释怀……而且都事业有成。
这是在歌颂啥吗?
可以说,《做头》是一部看了之后觉得堵得慌的烂片。
end
分了两个晚上才看完的电影,纯为了看吴镇宇吧。
对于很多电影,也许只看看一小半,暂停住做了别的事以后,我就会抛诸脑后。
但是这部,却让我在中间的那个白天一直惦记着。
第二天夜里,重新打开PPS,凭着记忆找那个开始的节点。
爱妮的品位很奇怪。
自己家老公那么好,长的帅,打扮的又有范儿,鬓角的那小丛银发真是太性感了!
感觉他特像住在哥特式古堡里的吸血鬼,有才又听话,每晚坐在暖色调的台灯下写稿子的样子真是太迷人了,关键还那么够义气地爱着自己。
她如果红杏出墙傍个大款也就罢了,起码还能满足下自己的物质需求。
可是怎么偏偏迷恋那个要钱没钱要才没才要魄力没魄力要诚信没诚信的阿华?
除了脸蛋好看一无所有的男人有个P用咧!
看完了做头忍不住来吐个槽。
同样是拍陷入贫困的花瓶角色,为什么伍迪艾伦就能拍出《蓝色茉莉》,江澄拍出的就是类似三级片的《做头》?
一句话,什么眼界决定什么作品。
在《做头》中,安妮完全是一个矫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生,放到《蓝色茉莉》里面,现实该啪啪打脸了。
可编剧硬是给她设计了各种待遇来配合她的矫情:爱做头就有一群理发店的店员粉丝,不做家务不上班老公就各种宠着毫无怨言,过生日还有女朋友帮忙开盛大的PARTY(我怀疑以她的交际圈去的都是什么人)......最搞笑的是,想工作就立马变身为美发沙龙老板娘。
在国营做了十年的发型师阿华开店都是先熬出技术口碑了,再等到赞助资金才成功。
她就这么一秒钟完成了,真是奇迹啊!
为什么吐槽境界低?
除了剧情瞎捏得完全不符合实际以外,里面有几段内容看得我是大跌眼镜:1,安妮色诱发型师。
在雨下说着冷,要发型师脱下外套就算了,主动牵着他的手就算了,你捏着他的手放到胸部边摸自己边做呻吟状是什么意思呢?
与此对应的还有:安妮洗澡前后同一栋楼的男人不断色迷迷地偷看她,好姐妹找了男舞伴来跟她跳舞两人贴的极近,最后阿华说送安妮一个礼物结果就是洗头洗到两人XXOO。
请问这是三级片吗?
2,安妮和女朋友的关系。
试内衣那一段,两个人嘴里各种明争暗斗,安妮说“我身上的气质是别人一辈子学不会的”,“你以前总是跟着我泡咖啡馆”时,一股子小家子气。
而女友打量她总是一副意味深长的表情,还非要给她试内衣,不管安妮身上穿的是否能见人。
女人微妙的内心,写出来可能精彩,这么演出来就显得夸张了。
鸡毛蒜皮的事儿都端着的两个人,后来还能一起做生意开店,女友还能给安妮开派对?
落寞的老去的美丽女人借做头来缅怀过去,本来是个挺好的开头,怎知拍成这样。
可惜了这一道好菜。
学校ftp上拉下的片子。
说实话并不是冲着什么激情戏,因为国内公开放映,所以激情戏也不会好看到哪里!
上海一直是个西风东渐的标志性城市,其自发形成的海派文化别具风味,许多人痴迷于此,形成独有的上海情结,特别是对昔日上海滩风情的依恋。
而导演似乎很渴望用一种举重若轻的笔调来体现一下女人的“精致”,献祭这篇小资产阶级趣味的原著。
没有看过原著,主观臆测一下,作者对所谓贵族生活的了解仅仅来自旧时话本里的浮光掠影,外加一堆丰富的联想,笔下苦心经营的华丽往往是在暴露自己的寒酸。
其实说到底,这些也是皮面上的东西,而影片最致命的缺陷来自一种“幼稚”。
可以说,最得上海精髓的女人就是张爱玲了,而电影剧本刻意的描摹张爱玲的影子。
学那种文字鬼魅,学会表面上低眉敛目骨子里暗香浮动的情致,却始终学不到张爱玲疏离的冷艳以及对人生似笑非笑的凌虐,所以味道就软得多了,也小气做作得多了!
怎么说,或者客气点吧。
一个老客勒式的贵族女人,一个美丽的闷骚的女人,一个具有挑逗意味的女人,一个生活平静内心不平静的女人,一个对生活失意的女人。
一个男理发师,想一想,一个男人具有一双修长而温软的手,一颗多情柔软的心,一份难以寄托的情欲,很难不去使人想点什么。
抛开上海的一切,故事就是讲的这两个人,还有欲望。
但是这么简单的故事,两个演员却实在让人失望。
关之琳是一个传统花瓶式的女演员,她因为美丽而存在,更适合一些不需要承担过重戏份的角色。
在这部影片中她足够努力,我们也看得到,但是这样一个在影片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上,她还是不堪重负的。
她是幼稚不堪的。
她原本就不是贵族,所以演不出贵气。
霍建华在影片中的表演也很稚嫩,除了像个阳光男孩子,那种本该具有的纤细的近似女性的气质,而又矛盾的不羁放纵,完全没有看见。
觉得他们两位主角的表演更像是在做戏,痕迹明显,离生活化的表演相去甚远。
爱妮作为一个被整个时代遗落的,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物,我还是不能在她身上看到应有的历史沉淀,或者一个成熟女性在这个年龄段的风度,她依旧对这个世界保持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幻觉,像小女生一般虚荣的争风吃醋,像儿童一样的不愿面对现实。
这就让人有些尴尬了,主创人员口口声声要再现上海女人的精致,却展示了女性,特别是一些无聊女性的琐屑,这绝不是老派贵族们轻描淡写的尊贵,只能算是种一厢情愿的靠拢,而且很凄凉的靠歪了。
再说说片子所谓的激情吧,在我看来,低级趣味的东西多了一些。
最后在废弃的理发店的那场激情戏应该是一种:洗头不再是洗头。
头发,每一根头发,这时都变成欲望的触角!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关之琳如何勾引理发师去跟她做,摸乳房,舔胸部,不停的揉来揉去,扯掉自己的内裤,两脚伸直,喘息呻吟……等等,这是什么片子?
这是毛片还是三级片,这段激情戏是干什么的?
还有片子里还用乳房夹钱给小费,这到底是什么片子?
用这样下三滥的手段去吸引观众?
编剧导演是想表现上海的小资情调么?
假如小资情调就是这样龌龊的东西,我无话可说。
最后说说爱妮的丈夫,吴镇宇的角色可以说就是为了挥别这么一程岁月而设置的牺牲品。
导演宣扬的是不要为爱妮的背叛感到不齿,不要对那一场婚姻的死亡而惋惜。
因为对一个女人来说,尤其是一个风情万种的美女,一个男人最要命的缺点是贫穷,是不解风情,不能买不起salvatore ferragamo的鞋子,更不能分不清一只鞋是属于左脚还是右脚。
这点倒是得了上海女人的精髓!
到上海被灌输最多的一个概念,一定要嫁得好!
嫁人是第二次投胎!
影片的最后还算是一个积极的结尾。
女人还是应该自我奋斗的!
把生活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就等于自杀!
在“文革”时期的中国,每个人都必须随时随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阶级成分、政治立场,因立场而采取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有这样的逻辑,首先要找准立场,然后从立场出发去看问题,用粗浅的话说就是先找到屁股坐的地方,再开动头脑思考,简言之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荒谬,但事实上我们做事情多多少少存在这样的逻辑,具体到一部电影中,就是导演用自己所掌握的说话权去表达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存在基础在于导演本身所认同的立场,然后从这个立场出发,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展示在这种立场上建立的观点的正确,所以找一个相对正确的立场对于导演来说是很重要的。
但是导演也是人,他们的立场并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不是金口玉言、不能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他们屁股所坐的地方也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腚位”。
有些所谓的文艺片比猫画虎、装腔作势的在电影中“搞搞新意思”,但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有些甚至是侮辱了观众的人格还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在《做头》中我们看到导演卯足了劲一屁股坐在所谓的上海风情上,借着原著作者对张爱玲的模仿,刻意想弥漫出一种小资情调和贵族气质,但有些东西需要的是亲身经历和多年的积淀,只通过旧电影和书里的浮光掠影略知一二,便闭门造车似的自说自话,是一种幼稚的表现;披着女性解放的旗帜却要说明“美女应该过好日子”,什么“冲破多年平淡生活的束缚”、“心与心的贴近与融合”,不但剧情承受不了,而且这种观点本身就是无聊加无耻。
剧情说的是:关之琳演的美女爱妮嫁给了吴镇宇演的穷记者,虽然衣食无忧,但仍然不知足地和做头师傅阿华发展暧昧关系。
在理发店结业的那天,她和阿华发生关系。
就在她抛夫弃女要和阿华同居时,才发现“有情郎”已被另一个有钱的美女安维雅包起来——条件是安维雅帮阿华开一间发型中心。
一无所有的爱妮只好自己跑去开了另一家沙龙。
作家余华说过,“我们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东西而活着的”。
电影虽然是高于生活但毕竟也还是源于生活,“美女应该过好日子”这个观点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问题,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来诠释,关大美女所扮演的爱妮身为一个无业人员,十年如一日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不相夫教子,一心琢磨红杏出墙,最后居然成了事业有成的女强人。
打着女性解放的幌子,把“美女应该过好日子”简单的解释为:“因为是美女,所以早晚有好日子”,这算是狗屁逻辑,与生活根本不合拍,看不出一丝生活的痕迹。
爱妮说过:我怕老,胜过怕死。
可她有没有想过这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影片中我们看不到爱妮对家庭的一点付出,或许这是编导们为营造不幸婚姻所设计的,但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看不出爱妮是这出悲剧的受害者,反倒更像是这出悲剧的制造者,爱妮的丈夫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他一直努力撰稿赚钱养活家人,作为爱妮靠自己丈夫的供养还满肚子怨气,自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也许丈夫有些木讷有些缺乏情趣,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为家庭做过什么?
作为一个女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感居然在婚外恋和一夜情面前狗屁不如,难道这就是所要宣扬的女性解放、追求自我吗?
在我们批判男权社会弊端的时候,经常说男权以男性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对其他人的伤害,而我们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些极端的女权主义所宣扬的女权其实也是这种类型,强调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意识甚至是自我膨胀,所以,任何过于极端的论调都是无益的,而披着文艺的外衣却在表达这种论调的基本上是无耻的。
古往今来,有两件事情是很让人无奈的、令人叹息的,一个是英雄迟暮,另一个则是美人垂老,而电影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第三种:美女赋闲。
闲着无事可做的美女被关大美女演绎的“淋漓尽致”,或者说她不是没有事干,根本就是不想干任何事,原因很简单:她是美女。
影片中演员的演技也就到此为止了,丝毫没有考虑观众的智商,如果说爱妮对生活不满,十年了,在她的性格中起码应该留下婚姻不美满积淀下的沧桑、幽怨和对生活的不甘,否则怎么能产生之后的“变脸”发奋图强,然而我们看到的却仅仅是关大美女空洞的能听见回声的眼神和自然老化的一张脸。
没有这些也到罢了,可总不能让这样一个古董级的美女幼稚到与一帮“小太妹”争风吃醋的地步吧?
好歹人家还是个没落贵族呢,所谓的贵族气质难道就是终日做弃妇状,过着乞讨感情的日子?
这样的人居然能在离婚、唯一依赖的婚外情感也破灭后,摇身一变“混出来了”,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
真是不可思议也无法理解的事情,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都是导演的安排!
影片所营造的氛围幼稚的令人发指,所以在这种片子中看到的所谓爱情多半是畸形,爱妮十年来与阿华的姐弟柏拉图式的暧昧关系最终还是以“一夜情”的方式OVER,所以不要说电影里有爱情,爱妮是在追求真爱,都是扯淡,而为了把这个淡扯的圆满,导演不惜把片中的性别强势颠倒,来个“女上位”,看看片中的男人们吧,这哪里还是男人,委琐无能的丈夫、形如面首的理发师、还有那个阿福,活脱一个太监相,而女人们真是风光无限,呼风唤雨。
看看几个小太妹色咪咪的议论理发师的话,“舒服吗?
”“舒服!
”“怎么舒服?
”“做了就知道了!!!
”我靠,简直就是“蚁力神、谁用谁知道”的女版广告。
对了,说明一下,“做了”不是做别的,是丫电影名字——做头。
===========http://baibo.blog.sohu.com/
2010
我居然也没打过星星
什么跟什么啊,浪费了吴镇宇啊。
真是烂片,看了一点,根本看不下去。关之琳实在谈不上演技,当个花瓶当让人不舒服。
美女还是美啊
这种片子……得了吧
有代沟的爱
论海报的魅力!
一股子的闷骚文艺味迎面而来,25岁的霍建华很帅,但也很面瘫
那时候关之琳还是很有味道的
关之琳真性感!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照逻辑,关美人大可以嫁得更好。嫁给一个自己不爱,也不懂得欣赏她,不懂她,加上对她愧疚的他,生活真正没意思。但一个女人,如果没人可以依靠,大可以靠自己,何必花时间自怨自艾。理发师阿华,关美人爱他吗?当然爱,年轻帅气又最懂她。他爱她吗?不,她只是女神。
时隔这么多年,霍建华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在做头里。
只是觉得霍建华很帅看的
暧昧
关锦鹏意思到了,但演员水平是真不行啊
除了那个激情戏可看 还有啥还有啥?我哭了……
有一句话说得对:“不安分的女人才懂得打扮”。但是何必和理发师暧昧呢?也不现实,头是要做的,只不过为了结果而不是过程。不安分的女人是SB的,是失败的,最终痛苦的是自己。
给三分是因为我爱死关之琳了
意象的东西比较多,与成熟的女主角有点不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