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怪獸、機器人,日本人擅長把大的東西做成微縮的袖珍品,小而不減精緻,越玩賞越發讚嘆。
而《哪啊哪啊~神去村》則是顯現了日本人也擅長把小的題材放大,把「林業」這冷門題材搬上螢幕而還能拍得熠熠生輝。
所謂生輝,並不是指片中把林業拍成了廣告單上,那種站在綠茵中享受芬多精的小清新模樣,而是在於導演並不避諱拍出那份工作的艱辛與困境。
主角平野勇氣透過「綠色僱用」計畫來到了鄉間,從受訓開始,導演就刻意的減少了無趣的教科書內容,而是去點破林業不浪漫的一面,蚊蟲、水蛭、見血、電鋸、泥濘、粗魯的前輩等等。
就跟主角自以為有趣的喊「樹倒了」,卻發現現實根本沒人會這樣,那只是從電視上學來的,對於伐木的印象之一而已。
真正到了森林中,反而讓理論看來無用,期待淪為天真,傳單終究成了紙,吹了就掀起,看到底下粗糙而不平整的真實面。
導演擺出這樣的姿態,很明顯的告訴你這就不是那種待在玻璃隔層外的職涯探索課程,而是慘烈的實境節目,直播一場都市俗的荒野求生記,這是電影的第一層,林業的基本簡介,遠比想像中的來得辛辣。
這些職人們並不是老師,而是師匠,實作就是實作,沒時間溫嫻軟爛的一步一步來,他們對於技藝的驕傲大剌剌的展露在外,對於實習生,他們也不把他們當作觀光客詳細介紹景點與文化意涵,告示牌、景點說明那種速成的、展示取向的東西在整個第一段裡幾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重複的生活片段,起床、種樹、吃飯、砍樹、睡覺,導演並不像故作熱情的紀念品販賣店員一樣四處兜售林業與森林裡針對事物,而是與畫面上急躁的前輩呈現對比,導演緩慢而溫吞,寡言的先帶領觀眾繞了村子一遭,留下一些懸念,但他只是不急不徐的經過,一副「你自然會懂」的高深,盡在不言中模樣。
第二段則是主角漸漸融入了村子裡,並開始體會到林業與自然內涵的過程,這段「找到歸宿」的正能量散發過程,出奇的沒被拍得煽情作嘔,在本片中,因為第一段的鋪陳與周遭角色的純樸真切,讓這段的融入顯得不著痕跡,並不需要什麼才能的證明,只是從不會唱山歌到會了,甚至還自己開了頭,就足夠證明時間的經過與進入群體的溫暖。
而屁孩誤入山林一段反倒顯得有些刻意,為了鋪陳最後群眾對於主角的肯定而不惜下了點重手,不過這段把山林的恐怖與神聖同時呈現出來,在霧中被山神牽走一段讓人想到了一些鄉野奇談,見者往往言之鑿鑿,聽者則疑信參半,與台灣靈異故事那些在山裡被帶走、或仙人指路之類的故事異曲同工,或許是反映了當人們站在諾大的山底下,望著直通天際的巨物,總難免有種害怕與仰慕同時出現的情感。
而第三段則是拍得比較平庸了,當林業也介紹完了,主角也融入了,該如何營造最終的高潮?
片中前輩說了,這種樹活兒是百年大計,這輩子的成敗,要到後世才能斷定,而片子的質感也不允許出現突然跳到五十年後,由不知道哪個兒孫被站在大樹下感嘆前人辛勞這樣的場景。
所以最後則以神秘的「祭典」來收尾,幾十年一遇的大場合就這麼被主角碰上了,這都還可以理解,不過不懂的是,導演就這麼放著祭典的意義不談,抽離內涵,只留下炫目的形式,雲霄飛車啦、《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騎乘姿什麼的,加上形式充滿了太過明顯的生殖意涵,讓人實在無法忽略,當才想追問時,Oh no,主角就這麼回家了,最後別離一段簡直無法冷靜觀之,滿腦子就是剛剛那個超自然斷開魂結的畫面……《哪啊哪啊~神去村》在展現林業趣味、山林之美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同時呈現林業的辛勞與山林的危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最後的祭典高潮,而是主角一群「慢活社」朋友到村子裡進行林業參訪時,展現的各種醜態,獵奇式的觀賞、敷衍的體驗、刻板的印象、輕慢的態度,森林只是他們從都市出逃的假日烏托邦而已,而林業更只是參觀性的,想看看真人怎麼操作電鋸,想喊喊「樹倒了」而已,而原本的趾高氣昂的師匠們卻反而各個沉默隱忍。
這整段徹底讓人對這些都市俗感到一種噁心與做作,如果他們就是打著說要來玩、要來參觀的名義還好,讓人受不了的是把這視為「慢活」的一種,彷彿世上就是得有這麼一個地方,就是為了因應這種突然想放慢生活步調的需求而產生的,這是一種把鄉間當作都市附屬品的心態,呼之即來,揮之則去,他人的生活態樣被扭曲成行程之一好讓這些都市人回去又可以炫耀自己過了一個小確幸的林間週末。
我想導演既知道,也有意突顯這個問題,但是卻又對此無能為力,從觀光客們湧入參觀神聖祭典的畫面,或神木衝下山後女性群起拍打祈福的鏡頭可以看出來,那種他人的生活終究是難逃淪為觀賞品或文化商品的無奈。
因此,片末平野勇氣選擇再次回到村子裡並不難理解,那是必須的,是除了透過伐木、歌唱、祭典之外,要證明自己不是「都市俗」,單純來鄉下玩玩而已的最後一道考驗。
假如他就這麼又回到都市裡找工作,那他其實也只是那些慢活社的變形罷了。
而還好,導演讓主角又搭上了歸程的火車,留下了最後一點浪漫的給觀眾,也給了林業與森林。
哪啊哪啊神去村 WOOD JOB!
神去なあなあ日常 (2014)导演: 矢口史靖编剧: 矢口史靖 / 三浦紫苑主演: 染谷将太 / 长泽雅美 / 伊藤英明 / 西田尚美 / 槙田雄司类型: 剧情 / 喜剧官方网站: woodjob.jp/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2014-05-10(日本)片长: 116分钟又名: 哪啊哪啊~神去村(台) / 恋上春树(港) / WOOD JOB!
哪啊哪啊神去村IMDb链接: tt2964120这是一部小清新的片子,类似我朝的《那山那人那狗》。
不同的是,11年前我看《那山那人那狗》哭成了泪人儿,今天看这部片子则有点不耐烦。
当然,不是因为不喜欢,我很喜欢这个片子,我只是很厌烦那个废柴男主角。
换个稍微man一点点的男主角,我就会更喜欢了,说不定还会被感动。
片子的结尾,废柴男残忍地抛弃了父母,顺从自己的心意,回到山里。
我想山林的召唤是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他爱女主角。
如果没有女主角临行时拉字幅的举动,我想他肯定是不会回去的。
这里我想到的是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或者说,是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有没有出了差错。
1、他能回,而我不能回了。
城市化是我朝的一个阴谋,导致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利益温床,比如户籍啊,学籍啊,尤其是房地产,为大家族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我是滚滚进城潮中的一份子,途径是念大学——又一个阴谋,目的是延迟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冲突。
现在叫我选择生活方式,我肯定是选择在城里买一个房子,把户籍搬过来,找个人结婚生孩子,从此在城里定居,每天呼吸肮脏的空气,每天喝漂白水。
但如果叫我扪胸自问,这是你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吗?
我会犹豫。
我有乡土情结。
我犹豫不是因为我不想生活在城里,而是我对曾经的乡下老家是不是还是我小时候那个老家深感怀疑。
如果我回到老家,早睡早起、三餐定时、传统老旧的生活方式我接受不了,手机没4G信号,没网络,每天看愚蠢的电视节目,我更会疯掉。
我无法像儿时那样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乡村了。
教育,和城里的耳濡目染,让我不再适应农村纯朴自然的气息。
现在回到这个片子,我发现他们从年轻人的教育,到政府的发展规划,都有一脉相承的东西。
林业局会招年轻人去山里学习(这个局在我朝是清水衙门,但想进去也要靠关系,他们具体干些什么我无从得知,他们好像也不想让我知道),年轻人会像我朝知青上山下乡那样,被安插到山民家里,跟着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山民会教他各种技能,会给他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无需任何回报。
等实习期结束后,重点来了,他可以选择回城里,也可以回山里继续这样简单的生活。
因为啥回山里的,在这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回,身心都无不适,机构和村庄都能收容和接纳他。
当然,接纳他的还有漂亮纯真的女主角。
比起客观条件上允许他回去,文化和心灵上的融合显然是更主要的。
我之所以不想回家乡发展,既是因为风尘硬化的心里对那片土地失去了热度,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家乡本身也变了,变得世故、势力,它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回去的我。
而片中的山村,所有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敞开怀抱迎接他。
因为他们还有传统,还有习俗,而那些传统习俗和钱没关系,纯粹是对山林神明的敬畏。
2、他们有纯洁的传统,我们没有。
片中的山民对山林神明的敬畏,让我感到黯然。
和他们的山林比起来,我老家的山林很可怜可悲。
他们的山林延续了祖辈的祝福和心意,晚辈们也把树当宝。
而我老家的山林完全没有,只是用来砍伐烧柴,还被变卖给砖窑厂。
贪婪的商人很快就把山挖空了,烧砖的烟污染了天空,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泥土和溪水。
我的老乡们有没有传统习俗呢?
有的,在山洞里树几个像,山腰上造一座庙,里面儒释道各路人马齐聚一堂。
因为青壮年都出去赚钱了,平时的节日只有老太婆带上留守儿童去烧香拜佛(姑且统称为佛吧),祈求佛祖、菩萨们保佑赚钱,保佑孙子孙女成绩好,都是一些很实际的诉求。
年底了,青壮年们回来了,再去拜一次,只不过声势更大,从半夜放炮仗到天亮,夜空充斥着鬼片中的那种光亮色彩,弥漫着硫磺味,他们会在佛像面前祈求一个数字,500万,1000万,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
………………我知道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很大,国民的素质相差更大,但当看到这样的文章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两国城里人的对比,现在我觉得村子里的差距更大,而这才是最最根本的差距,就好像两棵树,一颗可能枝干小了一点,但根部健康,另一颗是参天大树,但根已经烂了,先枯死的显然肯定是后面这这棵。
资源:http://pan.baidu.com/s/1kTtD13L——————————欢迎关注本订阅号“野评人”,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扫描二维码。
更多文章请回复关键词如影片片名、主演名字或者导演名字。
可以到主页点击“历史记录”查看所有文章。
无意中在B站看到这片子的解说视频,一看居然40来分钟,就决定还不如把原片看了。
片子英文名Wood Job其实按照英文俚语的话有些成人笑话哈哈。
看完之后发现这片子不是传统的那种“生活美满幸福的时候想去远离城市的小地方找寻自我”的电影,而是挺朴实的让男主角完全用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视角从失败之后阴差阳错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人生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让男主抱得美人归,而是让男主成为了当初让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契机,这一点很容易猜到,也是很好的结尾处理。
这片子我也有些共鸣,毕竟也是无意中进入了和本科机械不同的脑科学行业,越做越觉得适合自己,然后就一直呆了下去。
日本的很多影视剧都喜欢用拍科普片子的方式来介绍具体职业,这一部也不例外,基本上就是交代了伐木业的一个大概流程和工作状态,一些伐木知识和养林知识也是第一次知道比如采购木材,让我想起了日本另外一部片子里的鱼市,后面通过建筑房屋和木头重新联系起来也是很有日本特色,毕竟其他国家的房屋大都是砖房。
故事方面穿插了一些乡村风土习俗甚至一些灵幻元素让电影稍微有些梦幻感。
男主角在片子里也没有展现的特别优秀,就是一个普通人,剧情上安排了一些主角光环的内容,但也都没有超过他本身的能力范围。
男主角颇有欧美片里瘦白男的气质,而阴阳师里的帅哥伊藤英明这次演个大老粗居然还挺合适。
至于女主角,我好像几乎没看过把长泽雅美拍的很漂亮的影视剧,要么是银魂要么是行骗天下,一直都把她当成一个放得开的喜剧美女演员,这一部也没有把她弄的特别漂亮清纯,也是很朴素的打扮,就像是现实里一个在小山村里的仅仅是有过分手经历的女性,这一点也通过男主角口中提到类似的事情在城市里都不算什么。
她的角色也是不卑不亢,没有对瘦白男主一见钟情小鸟依人。
这片子没啥特别抓耳的音乐,可能是没请啥大牌吧。
国内翻拍了不少日本电影,这部片子其实也可以拍一下,毕竟植树造林也不少,科普植树造林和宣传环保意识也是主旋律,爱情方面也和本片一样浅尝辄止就好。
《哪啊哪啊神去村》是2014年的大热影片,改编自三浦紫苑的同名作品。
说实话,在看过同样改编自三浦大妈作品的《编舟记》之后,我本以为这部片子可能至少也会同样有一点“阴郁”,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很适合作为“一个人的爆米花电影”来观看的电影。
故事里有笑点,有温情,有热血,也有空间来思考。
故事的高潮,是在小说中被称为“顶点的祭祀”的桥段。
这来自于日本山民一个古老的习俗,即每个数十年的“大山祇祭祀”——由山里的精壮男人去砍伐山中最粗壮的一棵树,然后将树沿着事先铺设好的木质轨道从山顶滑下来,山下的女人们借此完成许愿的仪式。
故事的主角,来自“林业进修班”的平野勇气有幸被选进祭祀队伍中,却不料在把树从山上推下时,脚被绳索缠住——即将随大树一道被带到山底。
平野向伙伴求助,得到的建议是把自己捆在树上。
他得救了,并且和大树一起成为女人们膜拜的对象——这像极了一个隐喻,也许这样如过山车般的命运没有人喜欢,可它是属于你的唯一。
你只有握紧它,才有得救的可能。
同样走投无路的状况,在影片一开始其实已经发生在主角的身上。
高考落榜,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无法想象的灾难。
要么复读,要么放弃大学去选择进修学校是平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对于他而言,他并没有意识到选项背后隐藏的是自己未来人生要走怎样的路这样“重大的课题”。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选择了林业进修班,稀里糊涂地成了“山里的男人”。
作为一部讨论“青少年选择”的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取胜的关键,在于它将一个年轻人的迷惘,与“山民们”的坚定交织在一起。
“年轻的心摇摆不定”,所以才最容易被塑造和笃定——“学生是天生的爱国主义者”。
很快,平野变得越发像一个“山里的男人”了,尽管他仍然不会砍树、修剪树枝和系绳扣,但他正在迅速融入山里贫乏却充实的生活。
这也许是神赐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他们还可以从容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在还没有什么让他的心灵变得沉重之前。
可事实上,选择总是容易的,但选择之后的承担才是大问题。
作为影片讨论的背景,那个绿油油的小村子总是令人向往的,尤其对于整天疲惫不堪的城里人来说。
可影片也毫不客气地质问了观影者,是否可以忍受没有手机信号的原始落后、春夏秋冬单调而周而复始的劳作,以及百年之后才会收获的成就感——种下一棵树,是没有人可以看得到它的参天之日的。
一切单调的克服,只能求助于信仰。
而现代人的困境,大概也是肇始于自作聪明地以为丢掉了信仰,自己也可以让生活不枯燥乏味。
可世上最好的趣味,一定是来自于与神的自由交谈。
这一点,平野原本是不信的,可当他置身于被“神降”笼罩的深山里,却被一只温柔的手指引着方向时,没有什么比那样的游戏更让人愉快。
人总是不明智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时代状况。
可无论状况如何,只要还有反思,事情也就不算太糟。
14年上映的两部日本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和《小森林(夏秋篇)》尽管风格迥异,却都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绿得让人心醉的平凡乡野。
一部偏重故事,一部偏向情绪书写,可主角同样都是背离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无论是栽树砍树,还是种菜做菜,他们都在摇摆不定中,逐渐明晰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日本的一则公益广告,说的主题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开始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奔跑,有人掉队,有人摔倒,可突然有一个人朝向不同的方向奔跑,大家开始跑向四面八方。
也许人生确实是一场无尽的奔跑,但你的终点却只能由自己来决定。
但你必须要清楚的是,选项一定不是唯一。
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与你无关,所以他们并不是你的对手,你要征服的,只有你自己的命运。
这又像是《哪啊哪啊神去村》里砍树的教学步骤了。
砍一棵树要明确的,只是树倒下的方向,和自己要躲避的方向。
在哪里下锯子,在哪里钉楔子,重要的只有看准方向。
即便命运向过山车一样无从驾驭,你也要尽力把握——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好做的呢?
如果你也想过隐居/回到小镇生活,并且了解过相关讯息,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做出这种选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 在 现实生活中受挫 。
本片的主角,正是在社会中受挫才发现了全新的道路。
毕竟,在现代都市中生活,在现代普世价值观里成长的人如果不刻意去接触,或天生有极强的灵性与慧根,大部分都会走上一条买房升职,寻觅对象,儿孙满堂的路,在现实生活的庸庸碌碌里沉浮。
片中主角入山初衷,是源于大美女长泽雅美阳光的笑容。
我更偏向于这是为了喜剧效果。
毕竟主角的设定完全是社会败犬,大学没考上对象没谈成。
阴差阳错进村,也会为后续剧情做下铺垫。
如果设定男主是直接对自然产生热爱,没有反差效果是其中一点,更重要的是会为观影人群设限。
实际上,大部分走上这条生活道路的人,理由都是厌倦了俗世的尔虞我诈金钱利益,更追求内心身体的充实与满足,也有抱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更健康环保"的理念。
但真的踏入这个环境,在"呼吸到新鲜空气"最初的幸福之后,就会发现,村镇生活和内心的乌托邦大不相同。
首先生活不便就是一个问题。
远离汽车尾气的同时,也就远离了生活的便利。
交通不便、信号不发达。
我们在排斥工业化的污染无人性的同时,也就同时排斥了工业化带来的便利。
我们在拥抱原生态的同时,也必然要拥抱原生态里繁衍生息的蛇虫动植物,在这一步上,真的能够完全怯魅吗?
最开始的都市生活片段里出现了如下场景,唱k,耳机,手机,游戏机,吃快餐,影片刻意拍摄的种种画面都能看出,主角是非常依赖现代生活的现代人,这也和之后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来到山林,漫长的旅途之后荒无人烟,快餐店不可能有,认识的人都联系不到,手机还进水不能使用。
之后上课时,主角也一直绞尽脑汁对付进水的手机,之后进山还被水蛭咬,此时内心的恐慌与无助一览无余。
小农生活对于自食其力的要求也更上一层楼,例如,在小村山林生活需要完全从头开始,自己种菜砍树,缝补服装。
影片里主角是以体验的身份来到山林,需要先学习伐木一月,第一天就萌生对此的退却之心。
本身不是专业的学生,自理与动手能力也十分差劲,绳结打不好,伐木做不好。
体力跟不上,这是很多现代人归隐山林的又一大难题。
习惯了科技生活缺乏锻炼的都市人,回到山林简直是脱胎换骨的修行。
主角一开始对窗外生态景色是完全视而不见的。
专注于电子游戏无论是交通信号的不便,野生环境的威胁,还是必须自食其力的客观条件,其实都可以随着时间慢慢客服,村庄乌托邦最幻灭的一点,还是"原始"。
任何美好的背后都有现实存在,优点与缺点相生相伴。
正如清净的另一面是荒无人烟,原生态的另一面是野草丛生,生机勃勃的另一面是野兽横行。
淳朴的另一面是原始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这可能才是回归农本生活里需要克服的最困难的点。
例如,简单淳朴的村民,影片里会大咧咧背过身去当场小便,会依旧遵循着古老落后的文化习俗,这些早已被现代文明证实粗俗低下的道德观念或生活方式,会在原始的村落生活里再度体现。
而且,淳朴的人依然也是人,海报上带着欢乐笑容的人,也依然是会有恶意的人。
有着人的劣根性。
例如村民会遵循古老的清规戒律,例如固执的老人遵循长幼尊卑的严格秩序,例如村庄严守的排外规则,例如缺少文化教育的小孩子对女人的无端性别贬低,例如可靠前辈利用村庄闭塞脚踏两条船的恋爱行径,都让人感觉到"幻灭",甚至村庄对于性的表达与渴求,都会有一些原始的不加掩饰的直白。
村庄有村庄的"恶",城市有城市的"恶",这样的村庄,真的是美好的乌托邦吗?
豆瓣小组"拜拜啦一线城市"里的很多组员,也都产生了类似的体验与困惑。
好不容易下决心带着对小镇平静生活的期待离开一线,来到小城小镇,却发现在此安居也并不容易。。
人们可以忍受交通的不便,可以忍受艺术生活的匮乏,可以忍受城市如同老龄化的僵硬现状。
但最终不能忍受小城镇的流言蜚语与传统观念。
打破乌托邦滤镜,这就是淳朴寂静的另一面。
村里的人也是人,没有什么乌托邦,只有一群普通人。
神去村的主角也有同样的困惑,但影片毕竟是影片,真的给故事里带来了一个青春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实话说,如果没有阳光明媚的长泽雅美,片子里山林的美好会逊色不少。
片中的男主中途动摇过,但还是为了女主留了下来,毕竟如果长泽雅美举着"爱老虎油"的标牌在山路上大喊,应该很少人会真的舍得撒由那拉吧。
但现实中乡村可没有温柔美丽的帅哥美女,很多人因此离开。
片中女主也曾对男主大喊,反正你终究会离开。
所以最终,我们为什么又要留在山林,留在这个已经破碎的乌托邦呢?
当主角将饭团分享给山神的时候,这个神秘的答案已经被揭晓一半。
虽然拍摄的隐晦,但这个主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主角依恋的除了人真挚的情感,还有对自然的爱,对山林的敬畏,这是强求不来的修行与缘分。
主角从最开始的旁观山民祝祷,到加入祝祷,从最开始的围观凝视,到驱逐看热闹的旧朋友,已经不自觉地被山林同化。
他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融入,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享受、凝视。
当你知道、了解这里,当你明白原始文化的局限性但依然愿意选择了解和尊重,当你开始唱着难解的歌,体悟其中真挚的感情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融为一体。
很多人对本片的评价是疗愈/治愈,但真正观影结束,你会发现其实本片展露了很多不那么美好的片段,和一些小清新治愈风景片不同。
本片无论是一些刻意的搞笑桥段也好,还是狗血的恋爱剧情也好,背后都出现了一些小镇生活山林生态存在的必然问题,所以,是的,当你看到一切的不美好,当你怯魅后依然有共存的勇气的时候,当你真正怀有对山林的热爱,才终于与山林归为一体。
而我们身体与自然的修行,这个答案,也许我们要用毕生来探索了。
在中国社会中,城乡之间存在显著的价值观差异,这种差异常常导致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鄙视现象。
这种鄙视链不仅影响了社会和谐,还加剧了城乡之间的隔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建立一套独特的农村幸福价值观来缓解城乡价值观冲突的策略。
一、城乡价值观差异的根源1. 经济基础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基础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以工业化和服务业为主,经济活动高度集中,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经济活动分散,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经济基础的差异导致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
2. 教育和信息获取的差异: 城市居民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获取渠道,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渠道相对匮乏,这导致了城乡居民在知识水平和信息获取上的差距。
3. 社会结构的差异: 城市社会结构较为复杂,人际关系网络广泛,社会流动性强。
农村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际关系网络紧密,社会流动性较弱。
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影响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价值观。
4. 文化传统的差异: 城市文化倾向于现代和国际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农村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和集体主义,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种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在价值观上的分歧。
二、城乡价值观冲突的表现1. 社会认知的偏见: 城市居民往往对农村居民持有刻板印象,认为农村居民落后、愚昧,缺乏现代文明的素养。
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城乡之间的交流,还加剧了社会矛盾。
2. 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城市在资源配置上占据优势,农村则相对匮乏。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3. 社会流动的障碍: 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存在障碍,农村居民难以通过教育和就业等方式融入城市社会。
这种社会流动的障碍加剧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使得城乡价值观的差异难以弥合。
三、构建农村幸福价值观的必要性和策略1. 必要性: 构建农村幸福价值观不仅是缓解城乡价值观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建立一套独特的农村幸福价值观,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凝聚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 策略: - (1)自然和谐: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城市居民了解农村的自然和谐理念,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 (2)社区互助: 重视社区内的互助和支持,建立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农村社区的传统互助精神是农村幸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加强社区内的互动和合作,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同时,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展示农村社区互助的典型案例,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社区的温暖和和谐。
- (3)传统文化: 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增强文化认同感。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形式,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同时,通过教育和文化推广,让城市居民了解农村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尊重感。
- (4)简朴生活: 推崇简朴、节俭的生活方式,减少物质追求,注重精神满足。
农村地区的简朴生活方式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和宣传,倡导简约生活理念,让城市居民意识到物质追求并非唯一的幸福来源。
同时,通过展示农村居民的简朴生活案例,让城市居民看到另一种幸福的可能性。
- (5)生态农业: 提倡生态农业和有机种植,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技术,让城市居民了解农村的生态农业实践,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传播和实施策略1. 教育和培训: 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等形式,普及农村幸福价值观的理念和实践。
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农村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职业培训中,提供生态农业、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技能和素质。
2.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农村幸福价值观的理念和实践。
通过制作纪录片、专题节目等形式,展示农村地区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和幸福生活,让城市居民看到农村的独特魅力。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活动,增强城市居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3.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幸福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播。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4. 社区建设: 加强农村社区的建设,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通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
同时,加强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五、结论城乡价值观差异是导致城乡之间鄙视链的重要原因。
通过构建一套独特的农村幸福价值观,可以有效缓解城乡价值观冲突,促进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农村幸福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包括自然和谐、社区互助、传统文化、简朴生活和生态农业。
通过教育和培训、媒体宣传、政策支持和社区建设等策略,可以将这些理念传播给城市居民,让他们看到农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将不再是彼此鄙视的理由,而是相互尊重和学习的基础,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冲着电影的海报,就决定要找时间看看。
对于电影,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偏见,觉得看电影就像看人一样,对上眼的才会有后面的故事。
昨天周五,本来今天周六休息,但所在公司调休,依旧上班。
但回家比较早,心想还是看看。
也没打算一次看完的,只是看到后面就不由自主想知道结局。
当然,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结局没有让人很意外。
对于男主平野君,是我很看不惯的那种,单薄的身子,还缩头缩脑,难怪充当大男子主义的与喜会对他动手。
但剧情就是这样,每次他想退出的时候,总有让他留下的事情发生。
刚到那个偏远县,手机没信号,无奈返程车要等六个小时,同时,接待他的老师(原谅我这样称呼)也到了。
就这样,他留了下来。
没过多久,上了课,也参加了林业实践,想退出,但又被美女直纪打洞。
就这样,糊里糊涂,这样形容这个小子和剧情一点也不为过,他顺利拿到了类似结业证书之类的东西,之后就鬼使神差分配到了 与喜 所在的村,很神秘很久远的村——神去村。
之后他想逃离与喜家,但碍于面子,加上后来看到直纪也在这个村,也就又留了下来。
这个村的山里,有祖辈们一百多年前栽下的树,到他们这一代,长大成才,可以砍伐做栋梁。
同时,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有树可伐,他们还要不断种植树苗。
他们确实是这样想的,也的的确确这样的。
因为当平野说,砍一棵树可以卖那么多钱,如果把整座山的树都砍了拿去卖,大家就发财了,这个时候村长就反驳说不能只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然后还接着说了一段比较煽情的话:种菜的人很幸福,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菜,心里美滋滋,但种树人看不到自己种的树成才,却要等到下一代,或者下好几代。
所以,砍树人对于祖先(种树人)是有着感恩之情的,也正是这种感恩,让他们对于每棵树都有着敬畏,对于森林有着敬畏。
正是由于他们心里都有一颗敬畏之心,所以有些事情慢慢就成了仪式,对于树,对于山,对于大自然的仪式。
这些仪式就像现代社会的法律,认人都要遵守不能触犯,否则是要受惩罚的。
由于仪式更增加了自然的神秘,也就会衍生一些神奇的传说,活着的人类才不会显得那么孤单。
对于影片中的树,森林,还有那一片片养眼的绿,那可以直接舀一瓢喝下肚的溪水,总会触动内心那股回归大自然的冲动。
影片中两次出现平野在都市人群中机械移动的场景,难道是意味回归自然才是真?
当然,这是无从得知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离自然更近的人比我们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去生存,去繁衍后代。
这样的存在,到了弥留之际,应该会少几分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回归自然。
平野君,你小子有福气。
这部电影竟然让我有看宫崎骏动画片的即视感,逗逼的人物,大片的自然绿,纯洁和谐的主题,看得心里暖暖痒痒的。
日本崇尚高规格职业素质的电影好多,我敬佩过很多次了,这次这个点就略过吧。
倒是对自然的敬意很有意思,电影没有很造作的给出大段大段的美景和假惺惺的保护自然的意义,反而最普通平凡的林业工人遵守着祖宗留下的规矩,尊重自然和大山,感恩于自然恩赐的同时甘于清淡的日子,一代一代守护大山。
多年前前辈种下并呵护的树完美得卖了个好价格,师傅说那是前辈的努力的成果,我们有生之年也看不到自己种下的成果,但依然要按照祖辈的训教好好做事,把成果留给子孙。
多么大的道理就存在最平凡的一举一动里。
下面我来八一八,电影有不少高冷搞笑桥段,冷不丁就出现一个,我差点笑岔气的就是最后那段祭奠。
我一本正经的评论如下,日本对自然和生殖崇拜传统的沿袭很叹为观止。
不正经的八卦是这样滴,一群男人只着布包的丁字裤在山顶砍了神树,削尖了头绑好了顺滑道推向山脚,山脚一群女人用稻草扎了一个巨大的草鲍鱼,然后削尖了的大树棒子冲向草鲍鱼然后我就笑死了原谅我一点不尊重传统文化,对大山不敬了,不好意思,我就笑一次。
没电脑、没手机、没信号,跑到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实习林业,一个落榜失恋的逗逼男生改变和成长的故事,在国内很多以捞金为主要目的的电影人看来,对于这种太过稀松平常不足为奇的题材完全就提不起兴趣,要不就成了脑残癖们的瞎搞对象,在缺乏良心和诚意的国内,想将这样的内容拍出风格和精彩,简直比登天还难,但却是日本电影的拿手绝活,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看似不会有太多亮点的主题,总能拍得足够暖心和动人,对于吃惯了商业快餐和文艺大餐的影迷而言,每年都需要有这类“茶泡饭电影”解乏解腻。
从日常生活入手,细腻真诚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行云流水间流露出日本人一贯的态度和精神,无论是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毫不刻意的励志或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自然而然的生活点滴和日式暖风的温柔来袭直击你的内心,这已成了日本电影标志性的电影类型,俗称为“茶泡饭电影”,没有多么高大上的材料,只有朴素实诚的外表,却蕴含着食物最本质的美味,有股清新淡雅之气,充满了朝气和动力。
《哪啊哪啊神去村》就是部代表作,故事结构相当直白简单,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平凡的剧情中,有着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大自然雄伟神奇的力量,对于生存和工作的信仰与敬意,有欢乐逗趣的情节和细节,还有实践给予人的成长。
平野勇气无意间看到一张带有可爱女生照片的林业实习宣传单,不远千里来到偏远山区抱着玩票的心态学习林业,晕血、怯弱、胆小、懒散,总而言之就是个不折不扣特二巨孬的大怂包,就在平野打起退堂鼓准备打包开溜时,巧遇“宣传单女郎”,被狠批一顿没出息后,平野选择折返继续坚持,被分派到更加原始的神去村后,经过一番锻炼和了解,从最初的吊儿郎当到充满干劲活力,从各种不习惯畏手畏脚到全身心的融入,从弱不禁风洋相出尽,到能顺利的采摘、伐木、砍树,从当逃兵到奋力的扔掉胶卷,从互有芥蒂到泪眼相送,从格格不入到成为祭典的一员,送上饭团、闻着植物、唱着村歌,能看到平野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份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不少人看来或许觉得就是份根本没法做到名利双收吃力不讨好的苦力活,报以瞧不起的轻蔑态度,但透过平野的视角和他的改变,却能从“神去村的生活”中体会到工作不分贵贱的道理,每一个坚守在自己岗位上默默付出为社会尽一份力的人,都值得为之敬佩和尊重,具备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和意义,而平野无疑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励志榜样。
不论是林中道不清说不明的玄乎神明,还是花去了几代人心血换回光荣回报的不易和成就,抑或最后震撼传统的祭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可敬的神圣感,他们已将工作变为了对于大自然的信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实习一年后的平野恋恋不舍的告别回家,回到城市的他脸上带着迷茫和惶恐,显得无所适从,他走到家附近一个建造房屋的工地边,看到他们拿着熟悉的木材,闻到了久违的木香,又坐上了返程的火车。
神去村,保有传统文化的民俗习性,浮夸暴躁的前辈,负责好客的村长,悠闲质朴的村民,可爱活泼的小孩,清晰透彻的湖水,无处不在的野生动物,绿意盎然的树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尽收眼底,很多人看完后不禁感叹,这就是自己无限追求心生向往的生活环境,不过或许大部分会像那群学生一样,怀着猎奇轻率的心态和姿态走一遭,能做到舍弃和放下欲望、诱惑、名利、浮躁,真正用心融合的人又有多少?
这部电影的选角挺值得一提,特别是平野勇气的扮演者染谷将太,天生一副逗逼欠揍相,有种莫名的喜感,像个欢乐的开心果,太适合这个角色,简直天衣无缝,大惊小怪,唯唯诺诺,胆小如鼠,被水蛭咬到大流血、被蛇咬成大肥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被数落被欺负被咒骂时的怂样,最后惊险刺激搞笑十足的“过山车”,他的“本色演出”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长泽雅美带点泼辣的清纯也很到位,对伊藤英明饰演的刚烈狂躁有情有义的前辈印象也很深,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成了这片功不可没的亮点。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抱怨、逃避和厌恶,却从未好好的发现、融入和享受,一部看似走小众路线的日式小清新电影,却给予了不论是对个人、工作或生活状态,一个重新审视和规划的机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面膜都笑裂的笑了一整集,最后在直纪骑着摩托去送他的场景下眼泪直接落下来。
也逐渐的get到了染谷将太的颜值,尤其他那双美丽的眼睛。
虽然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的名字时,还以为是朋友喝多了不小心打出来的......但看完后只想说,日本人你们也太会拍了吧!
这样的故事拍出这样的纯真和新意,让人不由对乡下和森林都产生无限好感和敬意。
直白的演技,不是非常喜欢呀...
整部电影可吹的点只有景色,后面看到一群人穿裤头去砍树我真的想拿斧头放诺手大招全部劈死,装逼做作浮夸得不要不要的。。打开前就确信又是一部不喜欢但仿佛必须得看的片。。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其实挺套路的,就是男主很普通很一般,没什么金手指。
本来想去练听力的,结果他妈乡音这么重
到底神马鬼东西,主题思想虽然很高尚,可前面铺垫好沉闷,也一点不搞笑,当一群大穿着开裆裤齐上阵的时候,眼睛简直要瞎了,好无聊的烂片
这种与狼共舞类的片子真的可以自成一派成为一种类型了,套路都是一样的,一个个体进入一个文明等级更低的群体,内心价值观慢慢被同化,通过某个危机得到群体的身份认同,然后通过某种仪式将身份固化下来。最后设置的离开都是假离开,但还必须得有……
影片讲述一个没有阅历的小p孩,被从路边摊杂堆里翻出的一张广告吸引,跑到偏远的地方去发生的事情
也许是怕单一展现职业生态的设定(在商业上)显得过于单薄,因此主要篇幅基本是以喜剧为指向的,漫画式的展现方式和功能化的人物逻辑都非常明显。这种考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电影在情绪节奏的亢奋,但作为主体的职业观也往往在刻意营造的氛围中变成装饰品和填充剂。PS:染谷将太这个演法,貌似在本片中更合适......
喜欢就去强奸 这言论 真恶心
意识上的确是十年前的片子了。给小神像供奉一半饭团与粘了饭粒的手的确像神来一笔。
对合家欢算是彻底没知觉了。染谷演二傻子还是太浪费。
这样的题材能拍成这样,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很厉害。染谷将太真是天天见啊。
如果不是长泽雅美,我真的觉得好无聊啊。常规剧本,废柴男主终获认可,对不上我的电波……另木村文乃也好可爱
(一部新农村建设宣传片)痛经、颈椎痛实在脑子转不动了,电脑里既不致郁又不费脑子的只有这个了……三浦紫苑永恒的主题:职业精神、男性情谊。让人生疑的部分:影片中想象的原住民共同体精神,被戏谑化的传统观念(尤其是性别部分)。乡村好像还是被刻画成一片从城市回望无比美丽神圣的飞地。然而然而,看完还是不禁想,这种由于长期自然工作而产生某种“灵”的体验,这辈子好想要也经历一回啊…………(最近发现自己对environmentalists好mean…意思是对自己也是
9分!跟同样是改编自三浦紫苑小说的《编舟记》一比较,就可知矢口史靖是个多么出色的编剧。作为职业,砍树只会比编词典更机械和枯燥,但本片的有趣和生动超出我的预期。特别是,它利用台词和镜头语言充分展现了一种平凡职业值得尊敬甚至伟大之处,这一点,电影《编舟记》没能让我感受到丝毫,《编舟记》连编词典的基本工作流程都没能完整示范。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本片在前面借学员和老师傅之口给出了科学答案,后来才引出了敬畏山神的玄学答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科学与玄学是殊途同归的,无论是基于科学理论还是基于精神信仰,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片还突出了乡土意识。面对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选择在享受现代文明基本便利的同时继续生活在节奏平缓亲近自然的乡土社会中。
废物典型,弱智日式表演
祭祀没有女人,祭祖没有女人。那些着重拍摄的“农村风光”和“小幽默”把女人的客体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对职业的尊重和敬意,让人看完料理人想去学厨看完这部又想去深山守林。依旧是矢口史靖一贯的青春成长励志风,景美雅美美。
勇气哥哥有点点儿逗比。剧情挺普通,而且对染谷无爱....
连续看了两出田园/山光风光片,真想去个通了网的村耕田放羊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