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部医疗剧看得又哭又笑是怎么回事?
看到有15集,对于平时一般习惯看10集以内的我来说体量有点大,所以一直犹豫着没点开。
可是点开之后看到欲罢不能,15集还嫌不够!
今年就看过两部医疗剧,一部是韩国的《重症外伤中心》,一部就是今天要推荐的《匹兹堡医护前线》。
两部剧都是发生在急救中心的故事,节奏都极快,有大量手术画面,台词充斥着很多医疗术语,主角们都在那面临着被关闭风险的有限空间里闪转腾挪,挽救生命。
看完前者感觉超过瘾很畅快,爽感超足。
看完后者,只觉得生活好难,但是再难也能走下去。
造成如此大的观剧体验差异,主要还是源于两部剧的整体立意不同。
本剧开篇就点明这个地方超出预算、人手不够、用户满意度太低、不赚钱,是医院一直想要取消的存在。
男主Robby自从2020年疫情之后首次踏进这里,而这一天,又恰好是他导师去世的纪念日。
所以护士长一开始就交代大家多担待,忍着点——这对所有人来说将是难熬的一天。
闯进来的病患们没一个是容易处理的——有的自己让自己生病了进来,为的是阻止儿子成为可怕的杀人犯;
有的整只手被烫伤,却要着急包扎完赶回去送孩子上学;有的是少数族裔才特有的病症如镰状细胞,非专业人士不会处理的;有的是过量使用芬太尼而导致脑死亡的;有的是瞒着妈妈过来打胎的十七岁少女;
有的是因为翻新而从梯子上摔下来进院的中年男,此前一直被妻子下药……有些奇葩病患,能把人给气笑……他们让医生忙的焦头烂额,他们自己的生活同样焦头烂额。
那个转移注意力的妈妈,看到儿子列出一张想要伤害的女孩名单,吓得不知该怎么处理。
她只能以自残的方式将自己送进医院,但是这样就能阻止儿子犯罪吗?
那个整只手被烫伤的年轻妈妈,已经十分疲惫,但依然要全力付出,为的是做一个好妈妈。
十八岁男孩服用芬太尼脑死亡,父母中年失独,这种痛苦有几个能够感同身受?
十七岁少女意外怀孕,母亲却坚决不同意她打胎,因为自己曾经很早就生下女儿,自己能做到,为何女儿现在做不到,为何女儿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她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吗?
仅仅为了省钱而选择自己翻新的中年男,看起来很顾家,可妻子为何要在他的饮食中下药?
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就是这些进退两难的处境,这些面对死亡时的锥心痛楚,让观众移不开眼。
因为我们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我们也会经常被困在某个难题里。
剧中人的做法似乎是下下策,似乎愚不可及,似乎固执己见,可是那是他们认知范围内所能作出的最优选择,将我们的视野放置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挣扎。
那么医生们呢?
这里有主治医师,有住院医生,有医学生,有护士,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他们面对如此紧张又混乱的局面,势必会有摩擦。
Robby的导师4年前在疫情中去世,他的心里似乎就此留下了一个洞,再也没合上。
他四年后再踏入急诊中心因为自认为做好了准备。
可是创伤已经种下,又怎可轻易挥去?
Colins医生怀孕还不到12周,没告诉同事这件事,依然坚守岗位。
接待十七岁打胎少女时,发现少女腹中胎儿生命已经超过可以打掉的周数,出于医生的职业操守,她不能安排打胎,可是她又不忍心少女被这个胎儿毁掉大好未来。
如果打胎,检查报告必须造假,这会影响她的未来。
当Robby决定担责时,女孩的妈妈却突然出现,并拒绝打胎。
Robby和Colins冒着风险的越线举动此刻显得相当苍白,因为他们此刻面对的不是造假的数据被发现,他们要做的是改变这位母亲偏执的认知。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Colins帮助病人如愿以偿了,自己小心翼翼护胎,却还是流产了。
Mohan医生,经常花很多时间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同事看到的是她效率低下,可是在病人眼中,她体贴细致。
急诊中心讲求的是效率,Robby也时刻提醒她要以更快的速度处理病患,她自己也因为这一点头疼。
可是,她的共情力、她的同理心其实是她的强项。
在效率先行的理念下,共情力和同理心能够丢掉吗?
Trinity,作为一个医学生,十分好强,总是捡对自己帮助最大的病例锻炼自己。
一开始的她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的,当后面碰到那个猥亵自己女儿的病患时,她破防了。
Robby说只能跟警察报告妻子给丈夫下药的事,无法报告丈夫猥亵女儿的罪行,因为医生的职责只能依靠证据做判断。
眼看着禽兽父亲就要逍遥法外,Trinity能做的只是在他耳边威胁,虽然确实吓到了他,可真的能预防一辈子吗?
这个时候,全面立体的Trinity就呈现在观众面前。
原来,她不只是好胜,她不只是急功近利,她还有热心肠,她还有医德,她还有正义感,即便这份正义感或许来自于自己幼年时的遭遇。
救死扶伤的医生们,有自己的困境,有自己的痛苦。
他们没有可以开的天眼,他们也没有开挂一般的技能,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然后独自面对自己生活中的苦痛与创伤。
太像我们牛马了!
也是这份接地气和真实,让观众欲罢不能。
他们的每一个抉择,都让我自问:如果我在那种处境,我会怎么做?
太有代入感了。
如果说《重症外伤中心》讲的是神,那么《匹兹堡》讲的就是人;前者把人神化,后者把人普通化。
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撕开了医疗剧的"英雄滤镜"——医生白大褂下跳动的同样是普通人的心脏。
那些在急诊室里奔走的背影,既要接住他人坠落的生命,又要承受自己生活的重锤。
而屏幕前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各自的战场重复着相似的战役?
当然有点白左、医生们的感情又太充沛、剧情设置一天之内两位医生的亲友住院,兄妹拔管之争、母女堕胎之争、器官捐献之争、“百度”治病的脑残妈妈,都像是人为在制造矛盾,甚至医护主人公们,除了小暖男医学生,每个人的家庭、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满脸写满疲惫和创伤。
但是,我还是愿意给5星,这部剧调度太神了,细节如此真实,在一天之内,你可以看到各种伤口、CPR、气管插管、ECOM、分娩、荣誉步行,以及美国所有的社会热点和问题——新冠PTSD、口罩、无家可归者、芬太尼、药物滥用、戒断反应、炼铜,自杀、离婚、未成年人先孕、堕胎、同性婚姻、代孕、变性、incel、枪击案、种族歧视、自闭症、老龄化,如此种种,非常密集的塞进15个小时里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追求精准的医学人解决不了,他们的选择比如是不是该报警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学医救不了美国人PS,美国人天赋异禀,太抗造了,流产继续工作,手术第二天就能出院
看到第四集了。
想说这样上过一天班我大概一个月都不想再去了这节奏也太快了。
没怎么去过澳洲公立医院但感觉确实是钱又少活又多的那种,然后病人还满腹牢骚,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可能拍这个片是为了抚慰一下易患矛盾吧。
说真的我对那些投诉医生不在意病患情绪的比如在手术室搞怪的内容没啥同理心,这样高压的工作环境我如果是病人只在意好好治病谁管他们私底下开什么过分玩笑啊只要我没听到。
/都不知道看到第几集了,就是音乐节发生枪击案不知道凶手是不是第一集那个列了一张女孩清单然后妈妈喝药让自己入院希望救孩子那个男孩,我最不适的地方在于剧中一直在说不想报告给警察是不想毁掉那个孩子的一生。
不要会错意,我并不认同剧情设计为救男孩和救一排名单里的女孩哪个更重要,因为天呐他还什么都没做,只是在精神压力下列了一个名单,为什么一直说他的一生都要毁了?
难道这不是问题所在吗?
这就是他的母亲不敢好好求救只能把自己拉脱水到有生命危险,医生不敢好好报告试问谁会想承担不惜毁掉一个人一生的责任,还有那个女医生直接去报告因为她觉得这个男孩的一生和名单上女孩的生命比必须被毁掉,以及罗比认错那句:我不够重视那些女孩的生命。
这样的剧情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实但我觉得认为他一辈子必须被毁才是导致最终出事的原因,如果真是他干的话。
我们学心理健康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破除stigma,因为这是导致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家属不敢寻求帮助的重要原因,如果这是现实,我真的对这个现实非常不满。
我当然是站自己立场因为我有一个teen男孩,刚才又正好听到说家长不能害怕自己的teen失败因为失败不是永远的,我想说正是现实现在根本不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家长才会那么害怕呢。
/好了昨晚就看到不是这孩子干的所有人都瘪了,瘪了也不忘继续“为你好”,不知道这个流程是什么样的,可以强制关72小时但不可以强迫和心理医生谈一谈?
也不知道罗比为什么会那么理直气壮去怪麦凯,他不是自己被说服的了吗?
为这个反转也许很多女性要生气了。
相比于那种工作时间谈恋的爱医疗剧,这部剧诠释了什么才是医疗剧!
没有冗长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开篇直入主题。
枪伤、斗殴、极限运动爱好者等,这些被送到急诊室的病人,让这部剧医疗剧“美味十足”。
剧情虽然俗套却很紧凑,那个昏倒的南美肤色女实习生,揭露了美国也是人情社会。
剧中,男主吐槽了紧张的美国医疗资源,与这家随时都会关闭的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剧情过于追求真实,以至于一些画面,让人让人生理不适。
剧情偏群像,除了男主罗比之外,戴电子脚镣的护士以及前来实习的毒舌女学生,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第三集结尾,小偷偷救护车的行为,确实震惊到我了!
后续剧情继续保持这个水平的话,这部美剧必追。
非常优秀的医疗秀。
The Pitt应该是个比喻,即pit(深坑),通常用来形容一些极为糟糕的底层。
到剧里则是指急诊室是在医院的第一层,承受巨大压力,但不被理解,还承受着巨大的运营压力。
剧整体其实非常不错,写实一个医院急诊室的一天。
可惜整体视角太过负面了,大量的极端例子,重症绝症,一般的急诊室虽然压力大但是也不至于天天这样。
如果是天数分开的话倒也正常,每天总有那么几个重症的,但他这是一天内的故事,看着就有点离谱了。
不止是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重症,感觉就像是他们有个清单一般,还有和角色关联的感情线。
还有利用这些病情和角色故事来社评,甚至都没个重点,什么都要来点。
感觉就是一季长达几个月的故事强行塞到一天里来加强紧迫感。
个人觉得没点轻症随便开点药就能打发的病人来平衡,导致剧整体看起来很绝望。
看着压力非常大,不推荐精神状态差的时候看,因为这剧看着绝不可能放松。
能让你感受生命的重量,但这重量并不能帮你平衡你自己的痛苦,只会往上加码。
话术这些医生怎么基本不戴口罩的,是为了方便看表情还是他们急症室的标准流程就这样?
...不是...24hrs是有主线的啊,这剧哪有啊就是一锅急诊室日常碎片炖。
真宗下饭剧,喜欢写实鸡零狗碎生活风的小伙伴推荐。
我自己还是喜欢有主线任务推进的故事。
男主还是很帅的。
可算知道为什么外国看病慢了。
好家伙割伤一个手,还两个医生陪着缝合,还陪聊天+flirting。
你不慢谁慢。。。
故事简介:本剧发生在匹兹堡创伤医疗医院里,讲述了以首席医生罗比为首的医护团队在 15 小时的急诊室轮班中,全力应对各类紧急病患的故事。
其中包括因新冠失去导师而心怀伤痛却坚守岗位的罗比,也有怀揣秘密或初出茅庐的医生、护士等。
他们在处理如药物过量、工伤等病情时,还需应对医院管理问题,展现了紧张忙碌又充满挑战的医护日常。
观者吐槽中:本剧的主创团队包括了当年医疗神剧《急诊室故事》的编剧,原本被构思为《急诊室的故事》(ER)的续集故事,后来独立成剧。
其剧集结构却有些类似《24小时》实时叙事风格,每集覆盖一小时的工作时长,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急诊室的忙碌与紧张,没有过多冗长的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而是将焦点紧紧汇聚在急诊室的工作上。
然而,这也导致部分情节发展仓促,角色塑造不够深入,存在大量直白的说明性内容。。。。
看起来很干、字面意义的上“干”。
值得表扬的是,剧集医疗专业术语运用较为准确,增强了剧集的真实感。
与此同时,剧集对一些社会问题如医院人手不足、医生薪资低、私有化和保险差异等有所反映。
演员整体表现出色,能让观者沉浸于医疗过程中,且有一些幽默和感人的情节缓解紧张氛围。
部分剧情深入挖掘患者案例,使观者能深刻感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引发情感共鸣。
但是可是然鹅,医院场景布置较为真实但缺乏美感,房间相似、灯光单调。
拍摄手法上多采用固定镜头和全景,与《急诊室的故事》的灵动拍摄风格形成对比,虽有真实感但缺乏吸引力。
剧情呈现方式不够吸引人,角色缺乏长期的情感发展弧线,部分角色和情节较为套路、刻板。
与经典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相比,在角色塑造、情节连贯性和风格上仍有差距,但也有自身的创新之处,如实时叙事结构带来的紧迫感。
尽管有这些不足,本剧依然是一部合理的医疗剧集,对医疗题材感兴趣、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喜欢真实感剧情的群体还是比较友好的。
随想随记。
对以往被景观化、脸谱化的群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剧采取“润物细无声”式的描写。
在这部剧里也是同样——或许是经年累月的影响,现实中的人们已经对少数群体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所以在这个时代,你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人们强调一个角色身上的少数属性,并听到他们发声和科普,同时,也可以看到少数群体脱掉标签,不被高亮提示,过日常的生活。
1. 手被割伤、经营酒吧的女士。
身材比一般女性稍大些,独特的嗓音。
最后贾瓦迪提到“这里的性别写错了,我给你修改过来了”时,女士露出了奇妙的神色,门口的麦凯医生也微妙地停顿了,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后来夸贾瓦迪做得好。
于是我们差不多可以确信这位女士是MTF。
2. 梅尔医生。
非常非常非常强的孤独症谱系感。
剧中也提到她的妹妹是(级别更高,需要特殊照护)的autism人士,从遗传角度来说梅尔也很容易有asd,只是级别更轻,能够适应生活。
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Mel身上的asd特质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特征——众所周知孤独症刻板印象特质大多数是男性或者分级较高的谱系人士的特征,级别轻的女性则往往有不同的表达。
剧中我观察到的特质有:过度共情/容易跟他人共情。
剧情中不下5次地出现Mel因患者家事而哽咽悲伤的描写。
书面化的用语和解释。
满是专业人士的高强度工作环境冲淡了这一点,但我注意到她在解释自己的情绪反应时使用的是类似描述第三人的方式,并且用词相当书面化。
对玩笑感到困惑,需要确认是否玩笑。
梅尔对满嘴跑火车的郎登医生感到迷惑,多次确认是否玩笑。
对上同样满嘴胡话的Santos,梅尔完全没对上她的电波,以至于后者总是败兴离开。
感官过载。
音乐节事件时,有一段梅尔进入er,晃神,配有各处的声音和动作被强调的镜头。
……太好了,asd医生不再是《良医》,不再需要是神童天才,在这部剧中,只是可以胜任这一职位的普通人。
《匹兹堡医护前线》讲述匹兹堡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日常应对个人危机、职场政治和危重病人的情志护理等情况,检视当今美国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揭示他们肩负崇高使命所需的韧性。
《匹兹堡医护前线》网盘资源https://weibo.cn/sinaurl?u=https%3A%2F%2Fpan.quark.cn%2Fs%2Ff85e0a38c129
《匹兹堡医护前线》讲述匹兹堡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日常应对个人危机、职场政治和危重病人的情志护理等情况,检视当今美国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揭示他们肩负崇高使命所需的韧性。
《匹兹堡医护前线》讲述匹兹堡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日常应对个人危机、职场政治和危重病人的情志护理等情况,检视当今美国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揭示他们肩负崇高使命所需的韧性。
看完简直无话可说。
这才是真正的医疗剧啊。
用像是伪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急诊室的一天。
每个人都在尽力,都在拼命。
说来病患经常不信,但医生真的可能是最想最想救活病人的那个人。
思维在翻滚,各种知识点疯狂检索,到底什么病?
到底怎么治?
如此高强度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回头,女护士长已经在此三十年了。
忍不住问出口,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就是这样过好一天,再一天。
人手不足,医患纠纷袭击医生,不信任……桩桩件件,都是很多地区共通的问题。
医生明明是人,却仿佛在尽着神的责任。
最后紧急事件把整个氛围又上升了一个level。
他们说的没错,这些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出色的伟大的医护才能活下来。
拯救生命,却让那些没被救活的burden自己生生硬抗。
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八卦的,有些固执可爱的,灵活的,小倒霉的,充满魅力的,特别共情的,青涩的,忍不住出言刻薄的……可这么多的不同,却怀揣着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切都为了救人性命。
不会有比这更伟大和了不起的了。
而在我们不停震撼不停感动悲伤过后,他们也敬了这个辛苦的一天一罐啤酒,然后平静地回家,就跟无数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日子一样。
致敬,这些坚韧的心怀宇宙的医护。
有一件让我感到害怕的事情就是,像医院这种每天人流量都很大的场所,医生护士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如果缺乏同理心、对边缘人和性少数群体等等有偏见的话,其实是很不适合这样的工作的……吧
It has been a long day.
虽然未能从早上7点一直看到晚上10点,但是48小时内追完这15小时,尤其今天,连看10集,真有种被控在急诊室的感觉。明明是兵荒马乱、生死一线,可就是身心安然,可能也是做过手术的人了,似乎更能理解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哪怕是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当下,哪怕各自被过往经历禁锢,也还是能倾尽一切地救死扶伤,因此能由自身与群体映射各种原生家庭、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更重要的,是怎么从极端化的修罗场里稍微看透一点生死,解脱一点焦虑。都演得太好了,默默就让一切感官给席卷进去,特别喜欢King、McKay、Mohan、Collins和监看全局的Dana Evans,有这些专业、温暖的女人在,就总觉得很安心。年度十佳稳妥杀入的一部,期待第二季。
看到十一集给我恶心吐了,现代产翁制啊,男的装模作样脱了衣服抱孩子,旁边女的大出血,太典了。反正中国急诊没这么全面的设备,更没有等了几个小时才动手的病人,在门诊都能碰到等十分钟就发疯的中年男别说等几个小时的急诊了,美国医生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在乎满意度中国是直接 12345 举报,不该比烂但是为中国医生的生存环境感到悲哀。
看这部剧的大家,一定要看一本书《钢的城锈带兴衰史》,书里系统的讲述了匹兹堡钢铁产业衰落后,医疗照护经济是如何兴起的
时隔20年,Noah Wyle依然是那个急诊室医生
看完感觉看了又好像没看
<html>^^^---。/&&本人只看仙侠剧//---^^^</html>
湘雅二院的好好看看。
一般般
看了两集有点审美疲劳
医疗剧迷开饭啦 非常非常好看的剧 不光有医疗还有人性还有各种职场问题 史上最好的医疗剧之一 每个人性格又饱满 节奏很快 期待第二季
第一次这么直观的看生孩子。。。。
干货十足 所以看一集挺累的 11集顺产直拍科普性很强👍🏻 是一部不能使人放松但能让人涨姿势的美剧 第二季会继续追
医院是人类故事浓缩的大舞台吧,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事情是做不完的
2025年顶级剧,没有完美的人,但大家都是善良且极具同理心的人。医生们不仅在带学生,且愿意把一些操作交给学生,自己也在学习,这种心态,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是需要的。12集真的是巅峰了,收尾的落也很好。
好久没看医疗剧,有点古早味儿,而且没有乱搞情节非常好!COVID ptsd那里真的泪目...无法想象四年多过去了,还有人记得那时候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经历的恐惧和疲惫么
痛苦等待最后一集并提前码五星。The bingeability of this show skyrockets about half way I just can’t stop. 这对于医疗剧只看过豪斯医生的我来说是极大的慰藉(和精神折磨!in a good way)同时非常怀念Jack Bauer。
从首播周到最后,观看《匹》的时间足足有三个月;这期间跨过了农历新年,经历了冬、春、夏至少三个(体感)季节。它被人重召「重回基本」的魅力——那个时候会“追”剧不会越来越一次性煲完,那个时候单集案件病例可以有所思考。当很多剧集都在进行更先锋的探索或是更大胆的形式叙事尝试,它严格遵循自己“一集一小时”的设定;在“大/小病例”“紧急/日常事件”的切换下,对医患关系、资源乃至“大风暴”席卷后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论,再加上让人动容的角色经历作为暗线贯穿其中。每周都相当期待,也十分珍惜它的出现。
正经中带着点不正经的群像医疗剧,虽然个人感觉刻意搞笑的部分有点太多了,布景道具都在线,但男主不够突出,其他配角太多又太聒噪感觉有点烦,而且不知道怎么说,感觉剧里营造的急诊室气氛棚感有点重,没有实际医院那种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