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的环境很恶劣,动物捕食也很凶猛,而这部作品绝不仅仅是一次简简单单的烧钱游戏,其在细节的处理上证明了BBC在纪录片领域的领先地位,其在细节镜头的选取上以及音乐和旁白的配合上同样十分出色,使整部作品在大气的基础上又不失严谨与缜密,比如说在雌性北极熊刚出场时,背景音乐瞬间变得轻快,给人以轻松之感,而此时在雄性北极熊的镜头的选取上也体现出了其可爱的一面,整体感觉轻松而又愉悦,当两者相遇时,音乐开始放缓,表现得十分温馨,但两者最终别离时,镜头选择的是雄北极熊独自行走的背影,对于细节的拿捏极为出色。
另外在企鹅与海狮的场景中,音乐一直非常轻快,并且镜头的处理上选择了慢放的效果,将两者的行动时的笨笨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让人们感受到这是一种残酷的捕杀的行为,表现得十分轻松,另外个人认为在企鹅第一次跑掉的时候的那句“猎手与猎物的技术都如此拙劣很罕见”的很有英式幽默的调侃的旁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再看当时的两者的样子,确实感觉十分有趣。
另外在一些展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的镜头中的背景音乐的选取都十分精准,在表现它的气势的方面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这些对于细节的出色的把握不是随便砸钱就能砸出来的,它展现了BBC在纪录片领域的深厚的功力。
第1集当海滨的冰川消融时,冰瀑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同时脱离出巨大的冰山,宽达数百米。
各种各样的慢镜头,唯美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第2集在北极,一种毛毛虫在夏天觅食,在冬天冬眠,周围的冰凌像尖刀一样围着它,不断向其延伸,却没有将它刺伤。
等到春天时,它会再次苏醒,再次觅食,并且在冬天的时候再一次冬眠。
如此这般,14年之后,它才会变成飞蛾。
好长寿的毛毛虫啊!
另外,信天翁有长达50年左右的情侣生活,是所有动物中比较长的一种。
花絮:为了拍摄企鹅,一个拍摄组会在南极驻守四个月,忍受低温与狂风,还有企鹅的尖叫,而最后采用的镜头长度却只有几分钟。
02极地之春1.生命雪原上重新长出植物,毛毛虫不知道从哪里来,成为除植物外的第一个生命。
生命的诞生、过渡期、成长,有时候可太恶心了,就是生理上的恶心,不带有情感倾向。
我第一次谈生命恶心是在那个艺术品《一千年》里,我说生命的繁衍生息令我恶心。
我想到,对于其他物种来讲,人类生命的繁衍也是恶心的,更何况这个物种还不断拓宽自己的空间,挤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
说回来其他物种繁殖这个事情,我还没有看到过人类婴儿诞生的场景,但是无数人把这个事情构建成一件幸福的美妙的事去期待。
我在想,我潜意识里觉得人类诞生是美好的,但是我亲眼看见其他物种诞生,为什么会恐惧和恶心呢,即便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但为什么呢,我情绪上是不是也有呢,如果情绪上也有,是不是说明我在排斥其他物种,为他们的诞生感到厌恶,我是不是天然地在抗拒、争夺,我是不是潜意识里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为什么我对人类不会有这个反应,对其他物种却有。
是不是我作为一个人类的自我认同在起作用,那这个认同到底有什么用呢,这样看起来也太糟糕了。
但是在表达里,我深刻认同的却是相反的。
我每天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就会觉得人类没有继续存续的必要了,早点灭亡吧,但是我面对其他物种的死亡会难过,不希望他们死亡和消失。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我对待人类和其他物种是如此不同。
2.自然最震撼的就是在纪录片亲眼看到万物恒常变化,冰原移动,生命消失,再重新出现。
我想人类也这样,无法对抗自然,我们和其他众多的物种没什么区别。
我们有无数的作品在反思,人类和自然,和其他物种,到底应该如何生存下去。
这必然有人类造成了无数物种灭亡而产生的反思。
当我们开始掌握技术,我们从渺小的那个自己变得膨胀起来,我们“征服自然”,然后在无数次自然灾害到来,人类无力抵抗,抑或是自然的眷顾和恩赐下,人类得以存活,我们才开始了“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03 极地之夏看完这一集再回头看看标题,才觉得这个标题如此贴切,第一集也是,真的在讲述《春》。
比起第一集,这一集的生命力更加地蓬勃。
最直观的就是阿醒提到的那个,人类早就应该将目光放在其他物种身上,看看它们如何运用独有的、超越人类的智慧去延续整个物种的生命。
我很少看到一个物种和族群残害彼此,即便是为了竞争,选出能够带领族群生存下去的肉食动物也很少无缘无故残害同类。
但是人类会,人类在伤害自己的同类,也伤害别的物种,以非常残忍的方式,战争、灾难都是人类造成的,因为愚蠢,也因为自私。
无论如何,我们怎么办?
追求更高的GDP吗,赚更多的钱吗?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
只要这个世界、这个时空还在,人类的痛苦就永远存在。
另外一个非常纯粹的就是——我被这样的景观打动了,不管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是否和人类有关,我都被这些物种打动了。
有时候也不是那么讨厌人类,我们的一厢情愿有时候也非常动人,比如镜头背后的摄影师和导演,他们的内心波动绝不会比我们小,他们肯花时间去探索这些,和未知的世界对话,和自己对话,谁说得清呢。
也许只有这些庞大的自然奇观落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真正平等地去看待其他的物种,去热爱自然。
04 极地之秋幼鸟从150米高差的悬崖峭壁上学飞,一不小心失败就会落入狐狸口中。
北极熊凭借着超凡的嗅觉找到了死去的长须鲸的尸体。
其实看到这些弱肉强食的画面会有一点痛,这种应该是一种同理心,因为自己不想被如此对待,所以觉得对方也不想被如此对待。
如果非要说人类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大概是对死亡的畏惧,我们在面对其他物种的尸体的时同样会哀痛,会不忍。
我们和这些弱肉强食的动物没什么不同,我们也在以别的动物为食,但是我们发明了一些别的——杀生要超度、佛家吃素、小孩子因为有同理心会为动物的尸体伤心而把动物埋葬、知道刺身是被或者割下来的会拒绝再吃。
只有一只企鹅能被养活,我觉得这里也是。
但也许,正是这样,这个物种才得以更好地存续下去。
另外就是自然和物种的关系,自然恒常变化,万物只有去适应、生存。
05 极地之冬这一集最重要的是展现地球两端的动物们如何度过漫长寒冬,从中存活下来。
想要分享以下几点:北极熊刨开松软的冰雪开始冬眠,母熊在睡眼惺忪中产下小北极熊,然后照顾其长大,度过整个冬天。
这种繁衍、动物的母性时刻,在这个片子里展现了非常多。
其实我想到,这些是人类能理解动物的重要部分吧,因为这个部分,在人类这个族群里也有。
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过于把人类的道德法则加诸于动物身上,比如帝企鹅抢夺与母亲失散落单的小企鹅,我们难免会用人类的道德去猜测和评价。
白绒线鸭的生存赌博,这个让我极为震撼,它们抱着要么死要么活的决心,这个几率都只有50%,完全就是在赌博。
尽管在冰间湖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它们试图挣扎过,但是那种敢于和自然平静对抗的姿态也令我非常动容。
冰晶开始撕扯植物体内的细胞时,我的整个心都是颤抖的,自然的力量太强大了。
这个部分到后面,还有一个深海的镜头,冰柱落到海底,迅速将海底的生物冻结起来,然后浮冰把它们带走,困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层里,我觉得这简直就是天灾,是庞贝末日。
我想起来对话苏格拉底关于环境伦理的那部分,最后有一个哲学题是说,你认为自然有特殊的本质吗?
威胁或平庸?
当我看到冰晶,想到自然这样把它创造的生命就这样终结,我觉得非常伤心。
狼群在追逐牛群的时候,母狼的行为让我最为动容,公狼放弃了,可是绝望的母狼浑身是血也仍在战斗。
帝企鹅跃出水面的时候,像你知道冬天就结束了。
妈妈和企鹅爸爸换班照顾宝宝,这个画面非常的温情。
但是在争夺、绑架与父母失散的小企鹅时,又令我非常痛苦。
但实际上,人类也如此,只是我们用道德和羞耻感把这些隐藏。
非常不错的片子,讲南北级冰冻世界的故事。
第一集总体的介绍,后面应该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线索来讲。
片子不光讲得南北极的地理,地貌,气候,还有生态,当地的动物。
从片子中可以认识很多的新奇的东需,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方式,规律。
每集后面还有个拍摄人员的花絮,也很有意思,让我们知道所有这些珍贵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
也让我真心的敬佩他们的伟大。
想想身处80英里时速的大风里,零下几十度是什么感觉吧。
两个人连续拍摄4个月,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首先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经千辛万苦的制作团队。
第一集世界的尽头:从来没有想象过,要穿多厚的衣服才能去经历北极和南极的暴风雪。
有时候觉得人类的想象力已经是最为奇妙的东西,却总是为大自然的神奇而五体投地。
走进地底的冰室,俯拍北极解冻的风光。
我有关弹幕的习惯,但在被大自然震撼的一瞬间,还是打开了弹幕,看到所有人不由自主的赞叹。
这是一部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当桌面的纪录片。
第二集极地之春:极地的春天实在是太短了,身处南方的我,总是能够很清晰地感受春日的一切。
这一集除了艰难的北极熊捕食和用十六年换得几天的重逢的毛毛虫,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信天翁共度50余载的忠贞不渝了吧,看到它们在冰天雪地之间相互依靠,这大概是相互取暖的最好的方式了吧。
真的超级欣赏这些制作团队,在狂风中外出取午餐,在危险的地方努力地为自己的梦想或者说是信念而坚持。
第三集极地之夏:夏天是这样热烈的季节,哪怕是极地也为之震动。
看到极地的冰川开始消融,连消融的时候也是以最震撼人心的瀑布的方式,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威力吧。
看到高纬度的狼群失败而返然后哀嚎,看到牛群侥幸逃脱团结一心,有时候很多事情都纯粹到不行。
再来说一下,制作团队吧,“Go with the floe”,以及在看到鲸在自己周围掀起海浪时,他们说:“人生之快乐莫过于此”。
第四集极地之秋:大概是因为幕后故事就是关于企鹅的,所以还是对企鹅的印象深刻一些,看到企鹅爸爸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蛋,一步一步慢慢挪动的样子,心里还是不免感慨这世间最为纯粹的亲情。
幕后故事,迪迪尔潜入水中,在一个冰洞口出来,后来肥肥的企鹅全都争先恐后地跳进他的怀里。
在那一瞬间觉得,人与自然与动物,一定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此片极为震撼,这里给出推荐理由。
1、拍摄、制作极佳,画面精美、场面宏大,还有力求完美的配乐。
2、大卫·爱登堡亲自主持和解说,主持风格自然幽默,解说纯正,建议学英语的可以拿此片来磨耳朵,个人认为英国英语远胜美国英语。
3、每集的最后十几分钟是拍摄花絮。
4、整个片子的文稿写得相当出色,完全不是我朝那种纪录片的语言风格。
唯一可惜的是目前只下有720P的版本。
1,画面绝美,壮阔精致都有。
对于任何人--因为没人能在恶劣环境下亲眼目睹这么多神奇的美景--都是很长见识的。
北极熊打败好多情敌负伤累累守着雌性等待性交机会,然后分道扬镳重归孤独,而雌熊九月厚后将独自产仔并养大。
雌性真是稀缺资源,雄性竞争确保最优质的基因得到遗传,为那几个失败的大多数熊叹息。
不光是人,所有的物种,在物种繁衍--生育面前排除万难力克情敌独自守候,真是莫大的生物悲哀。
狼群围攻牛群,各角度尝试攻击,牛群乱阵脚逃跑,总有最弱者掉队,甚至碑同类误伤,然后成为牺牲品。
1、过程灯蛾毛虫一种生活在南极的毛毛虫,它的一生可以经过数十年的休眠,在生命的第十四年完成化茧成蝶,成为史上最长寿的蛾子。
我们常说夏中不可语冰,说的就是毛毛虫,它们的寿命极短,很难活到冬天。
普通的蛾子从毛毛虫到花蝶,整个生命时间短的几个星期,长的也不到一年,灯蛾毛虫的一生却能贯穿14年,这活了同类型生物的十几、二十倍,如果与人类类比,那就是活了800年的彭祖。
每年春天,灯蛾毛虫从冰冻状态中苏醒过来,它们开始采集食物,拼命的进食积攒能量,为铸茧化蝶做准备,可是南极的春天太短,灯蛾毛虫并不能储存好化蝶所需要的能量,于是当冬天来临之时,它们会躲到岩石下面,可是南极的冬天太冷了,岩石只能让它们遮风挡雨,但寒气会深入地下。
很快,灯蛾毛虫的心脏会停止跳动,血液连同内脏都会彻底被冰冻,在四个月的黑暗过后,南极的冰雪才会慢慢的消融,等到来年的春天,灯蛾毛虫会在冬眠中醒过来,它继续上一次未完成的事业,拼命的吃、拼命的长大,可是即便如此它的储备依旧不够,当冬天来临时,它又一次被冰冻。
如此循环往复,在它长到14岁的时候,它终于完成了积累,在这个春天它会吐出细丝给自己编织一个茧,在里面完成变态发育,它终于变成了有翅膀的蛾子,但是它剩下来的时间却只有几天,这几天它会拼命找寻伴侣,完成终身大事,这就是灯蛾毛虫的一生。
它们是世界上最耐寒的生物,可以在零下70度的环境中生存,尽管它们的生命跨越14年之久,但大部分时间,它们在冰冻中度过,如果将它们可以活动的时间算在一起,它们并不比其它毛毛虫活的长多久。
对于灯蛾毛虫而言,到底是一只毛毛虫活了14年,还是算作毛毛虫的14次人生更合适,毛毛虫大概是没有长时间记忆能力的,也许它们根本记不得上一世发生了什么,它们只是靠本能行动,每一次解冻,它都变成了一只全新的灯蛾毛虫,以同一身躯历经14次的轮回。
2、原因学过生物的朋友应该都还能记得,组成动物身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细胞的最外边是细胞膜,里边包裹着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质是以水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它负责与外界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存。
如果环境温度达到冰点以下,细胞里的水也会结冰,冰晶刺破细胞膜,细胞就废掉了。
绝大多数的动物不能暴露在冰点以下,除非它的细胞里有些特别的东西,可以防止结冰。
北极毛毛虫有一个“绝招”可以捱过严冬,并且在它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冰冻的状态。
北极毛虫的血液里含有糖类,糖的作用类似于防冻剂,可以在低于零度的环境下保护细胞。
3、拓展(1)北美洲木蛙能在70%冰冻下复苏生活在北美洲森林里的木蛙也能耐严寒。
木蛙体内有一种成核蛋白,当感到凛冬将至,它的肝脏会产生葡萄糖填充细胞。
木蛙会在土壤洞穴或厚厚的枯叶底下度过严冬,它体内的尿素和细胞组织中浓浓的葡萄糖浆充当着防冻剂,即便被冻得梆硬,木蛙体内的冰量也不至于损伤细胞。
(2)蛇和金鱼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冬天来临前,蛇会进入洞穴冬眠,它的心跳和呼吸频率会下降,以满足身体最低限度的代谢需求。
蛇的身体不能长时间处于冰点以下,它不具备木蛙那种产生大量葡萄糖的能力,一旦被冻透,蛇就不可能再醒来。
我们有时候能在春天发现池塘里的小金鱼居然还活着,原因是它像蛇那样在冰面以下处于类似于蛇的冬眠状态,事实上金鱼的身体并没有被冻住。
过年时和家人追着看的,连一向只爱看文艺片的老妈也喜欢上了看这部片子,老妈本来是不喜欢动物的,可是也爱上了里面的各种可爱动物。
从这部片子里,也了解和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事情,感觉自然界真的是好博大,好神秘。
看完这部片子,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造物主,赞叹生命。
在冰雪覆盖的极地,每一个物种的生存都是极其艰难的,可它们依然顽强地活着。
不管寿命是长是短,它们都以它们的毅力与智慧生活在这个星球。
看完片子,也不得不赞叹拍摄工作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他们真的是在博命工作,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看到这么一部精彩的片子。
请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么好的一部片子。
它无关政治,无关名利,它会带你去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就在你我共同生活的星球。
1、寿命在自然状态下,企鹅的寿命一般为15年到20年,目前已知最长寿的企鹅是丹麦奥登塞动物园内的一只巴布亚企鹅,到2020年已经41岁,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2、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南极到北极距离过于遥远,以企鹅的迁徙能力不足以从南极走到北极;南极与北极之间必经南温带、热带及北温带,企鹅无法承受这三个温度带的温度。
17世纪的北极曾经是有企鹅存在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存在过大海雀。
大海雀是一种非常像现在企鹅的一种动物,它们是现在企鹅的祖先,但是它们没能逃过灭绝的命运。
大海雀自身不会飞翔也不会游泳,而且走路还十分的慢。
人类发现这种动物肉质鲜美而且它的蛋也好吃,再加上它容易捕捉,很快大海雀就遭受大量的捕杀,最后走向灭绝。
3、夫妻制度绝大多数企鹅的婚姻都会非常牢固,只有其中一方死亡,或无法成功孵化雏鸟,才会解体。
曾有人用了10多年时间对近千只企鹅进行观察,发现82%的企鹅还始终维持原配。
帝企鹅属于严苛的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之所以保持一夫一妻制,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抚养后代。
这其实是因为帝企鹅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导致它们难以同时抚养多个后代,即使雌企鹅会产下两枚蛋,它们也会只选择其中一只蛋孵化,抛弃另外一只。
由于每次只能抚养一枚蛋,而且必须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养大,这就使得即使出轨也不会提升后代的数量,所以帝企鹅才不会出轨。
而且仅依靠企鹅妈妈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孵化幼崽,更无法养活幼崽。
以至于如果雄性不参与抚养后代,那么该种群就会走向灭绝。
该种群之所以没有灭绝,恰恰是因为在演化的过程中,雄性回归家庭,与雌性共同承担抚养后代的重任。
所以,帝企鹅对伴侣保持忠诚,其实是因为它们的交配目的是为了繁衍,如果环境不允许同时孕育多个后代,它们只能集中有限的力量,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虽然帝企鹅在繁殖期内会对伴侣保持忠诚,但当繁殖期结束之后,它们就会各奔东西,等到来年时,它们往往会更换配偶,然后继续繁衍下一代大多数帝企鹅的伴侣都和上一年不一样,只有极少数保持着固定的夫妻关系,这样做其实也符合动物的优生学,因为更换伴侣能够使得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后代的基因越多样化,存活下去的概率就越高,由此可见,帝企鹅的繁殖和婚姻政策,都是为了后代做准备。
如果帝企鹅在交配季节配偶不幸离世,对于还有机会更换配偶的帝企鹅,它们会尽快寻找伴侣,重新组成家庭。
但如果错过了产卵季,它们就会重返大海,独自觅食,等到来年交配期到来时在寻找伴侣。
其实不只是帝企鹅如此,许多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都是如此,比如:狼,狼虽然对爱情比较忠诚,但如果阿尔法狼失去伴侣后,种群中的次级狼就会上位,成为阿尔法狼的配偶,而自身也成为了阿尔法狼。
但近来人们研究发现,企鹅中也有纸婚现象。
2006年,在重庆兴澳海底世界爆出了一则关于极地企鹅的绯闻。
舆论对此可谓是“一片哗然”。
据极地企鹅饲养员讲,名叫 “滨滨” 的雄企鹅在名叫“璐璐”的妻子的“生产”期间,竟与名叫 “清清”的雌企鹅发生了“婚外恋”。
具体情况是这一年的3月底,璐璐产下了两枚蛋,然后与夫君滨滨轮流开始孵蛋。
不料,4月中旬,滨滨开始三心二意,孵蛋时间从每次8小时减少到3小时。
到后来干脆24小时也不见踪影。
那么滨滨放弃父亲的责任,去忙什么了呢?饲养员发现,此时的滨滨已经开始与雌企鹅清清出双入对,并开始出现了相互“鞠躬”的亲密行为,因为正常的企鹅夫妻配对,首先从相互鞠躬开始,然后逐渐相恋,这显然是与清清发生了“婚外恋”。
更有力的证据是,此前一旦有其他企鹅靠近滨滨和璐璐的房间,滨滨就会非常凶狠地啄它,以此保护自己的家园。
但发生了“婚外恋”以后,清清就可以自由进出它们家了。
更有甚者,这对情人甚至公然当着璐璐的面亲热。
而此时的璐璐,为了下一代,不得不含悲忍泪,每天24小时孵宝宝,连续一周都无暇进食,让饲养员不得不采取其他救护措施。
滨滨的“婚外恋”和对下一代的弃养行为,无疑意味着它们婚姻的解体,而这个婚姻才持续了仅仅一年时间。
相对于人类来说,一年的婚姻算是纸婚,而这例企鹅纸婚的出现,很可能是史上人类发现的企鹅中最短暂的婚姻,这显然是对企鹅大家族美誉的一种亵渎。
但科学家认为,这只能算是企鹅婚姻的一个特例,很可能与重庆的气候及环境影响有关。
当然,其中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企鹅的纸婚究竟有多大代表性,这有待于考证,但大多数企鹅的婚姻都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根据阿根廷国家研究委员会2012年的一项长达30年的企鹅研究,发现一对麦哲伦企鹅的婚姻已经维持了16年,这对于寿命最长有20年的它们来说,几乎是它们整个的繁殖年限。
16年的婚姻已经相当于人类的钻石婚了。
研究人员给生活在阿根廷南部塔哥尼亚海岸的5万只麦哲伦企鹅分别戴上了金属标识环,并使用卫星跟踪它们的行踪,研究它们的生活规律。
结果显示,麦哲伦企鹅通常是在阿根廷南部塔哥尼亚海岸度过夏季的繁殖季,然后它们集体迁徙到巴西海域。
这漫长的迁徙时间要长达6个月,它们在海上生活、睡觉、进食,在来年的春天再返回旧巢与同一个伴侣团聚,繁殖下一代。
迁徙往返一次各自要跋涉1.6万千米,其夫妻团聚一次,可谓是历尽了千辛万苦。
即便如此辛苦,其中有一对夫妻,婚姻竟然持续了16年。
它们每年春天,无论是夫妻一方谁先回到自己的老巢穴,都会在巢穴附近发出“爱的呼唤”,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唯一的另一半。
团聚后,又共同孕育新一窝雏鸟。
在16年中,它们夫妻双方单独经历的行程,已累计达到32万千米,其忠贞不渝的代价非常高,也因此非常感人。
到目前为止,这对大约有18岁的麦哲伦企鹅的钻石婚,应该算是迄今人们发现的企鹅家族婚姻持续最长的真实例子了。
研究它们的婚史,不但有助于揭秘它们的生理特性,还有助于了解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历史。
看得有点累
bbc靠谱
The future like this? At least it's a clean one.
摄影实在是太完美了~
不太爱看大自然纪录片 不过拍的真心很震撼!
还有一个圣诞特辑哦,亲。
接近梦想
真是好看的不想再说什么。 从早晨8点开始看了一整天~ 别人耗时5年的制作我一天就看完了,总觉得不太好。 献给我们这么好看的纪录片的你们,谢谢了! 每集演完时片尾10分钟的拍摄花絮一定要认真地看!
神作
Awesome!
太好看了,刚才看的时候,舍友问我,怎么看纪录片还能笑出来,哈哈哈~~海狮追企鹅那段儿,我真乐了,哈哈哈哈哈~~~
五颗星是献给那些用生命工作的摄制人员!当然,有了如此敬业的团队,纪录片本身也依旧保持了BBC的高水平制作!
摆拍
CCTV 终于有了一个有价值的频道,CCTV9.
就是荷语版让我很抓狂,摄影美得没话说。
壮观美丽。看哭。感谢导演和摄影师。
BBC地球系列再开播!牛逼的画面、配音和David Attenborough性感的解说是这个系列不得不看的原因。
3.17 一部永恒的纪录片儿
Magnificent!
纪录片爱好者的福祉,关爱大自然。BBC在这上面倒是没有滤镜。总体来说没有《人类星球》《地球脉动》之类的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