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很好的反应了留守儿童被拐被卖的现实,也很让人痛心,赵薇演的李红琴是属于买孩子的一方,因为失去了孩子,所以对丈夫拐来的孩子异常疼爱和高兴,也不管孩子的来源,当然农村妇女对法律意识薄弱。
而田文军,鲁晓娟属于孩子被卖的一方,失去孩子的痛苦也是很难弥补的。
片子以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也让大众更加对这一方面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买卖孩子,伤害的是双方。
《亲爱的》是我今年在影院的最佳体验。
看这片的时候,周围没有喜剧片时放肆的毫无节制的笑声,没有动作片时我X我X的大呼小叫,没有悬疑片时讨论和卖弄的高谈阔论,没有烂片时手机亮起一片、人人都在聊天的茶话会气氛,只有不间歇的抽泣声、偶尔的轻笑,这点噪音渲染群体情绪足够,又不至于影响心情,刚刚好。
我没有想到《亲爱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和陈可辛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
去掉一水儿的大腕脸孔,再在镜头语言上做点“朴实无华”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换成一部半纪录样式的新闻片。
这里没有谁是戏剧核心的主角,谁都可以独自面对镜头,谁都可以偷偷跟观众交流一下心声的设置,就像那些被誉为特定领域教科书的小说一样,非得有详实的资料搜集,精确的人物肖像,一丝不苟的背景调查,才搭得出来这样的故事结构。
这种结构里,角色重心的不断游移,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反而能加深自然主义的印象。
一切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嘛,生活中谁也轮不到始终当焦点、做主角的。
到结尾一看,果然取材自真人真事,这样留给编剧的活儿相对轻松了,只要精心做减法即可。
现实色彩的弊端是,对体制内人员的描绘,有点让人齿冷。
无论警察、法官还是福利院院长,均予人墨守成规,不近人情的印象。
当然,从逻辑上衡量,这并不是负面描写,他们恪守法律法规,不徇人情,是应尽的职务。
但电影作为激发感情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这样以瞄准并挤爆观众泪腺为己任的悲情片,观众在同情主角之余,格外容易对他们产生反感。
陈可辛拍这样一个剧本,是非常冒险的决定,他大可以妥协一点,把这群亲情的阻挠者塑造成两手一摊、满口抱歉、不那么吹胡子瞪眼的。
但他就是要维持现实骨架的刚度,其创作立意是勇敢的,他的前作《中国合伙人》为三个大亨立传,偏要把他们早年市侩钻营、投机倒把的劣迹抖一大堆,都是一脉相承。
没看到一半,两边的姑娘都哭成狗了。
我从头到尾都没掉泪,倒不是说电影不够煽情,其中多场催泪戏,每一场都足够给一部常规的剧情片做压轴了。
只不过我年幼时候去影院看了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极大幅度提升了亲情戏的泪点阀值,不太容易被这种骨肉分离、久别重逢的情节逼出泪来,只在临界点七八成的位置持续徘徊了好久。
陈可辛的这个煽情境界,已经足够把许多姑娘的纸巾耗得跟宅男一样快了。
考虑到完全可以拉伸到20集电视剧的情节被大幅度简约化,泪点频度的设置还是合理的,毕竟你要给每个角色同等的、合适的展现酸楚的机会嘛。
不过我估计,这些煽情戏码很快会被许多影评人称为电视剧哭法,等着吧。
我比较意外的是,本期待结尾轰轰烈烈煽一场,它却抖了个现实与虚构的置换,把高潮尽在不言中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遵循了生活的逻辑,有光明的希望,也有崩塌的预兆,谁也无法预料会迈向哪一个方向。
影片星光熠熠,鉴于我不是任何一个主演的粉丝,免不了给好感度排个名。
最后还是佟大为的痞子律师最得我心。
这个角色放在这个剧本里,其实是带点抽离的。
皆因其他所有人都是立足于真人真事,或是脱胎于那个世界观的,唯独这个家伙是戏剧化的,他也是唯一一个用发飙而不是流泪展现高光瞬间的。
剧本为了把他和其他人放进同一个悲惨世界等同视之,必须安插了一个精神不稳定的母亲。
否则我们太容易将这个家伙视作置身事外:别人都那么惨,你凭什么不开森。
但我喜欢他的原因不在这里,而是很离奇地,他让我想起《海扁王2》的结尾那句台词,现实的世界需要现实的英雄。
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律师最符合这个定义。
佟大为这个演员很有意思,《金陵十三钗》里演了一个以一当百的漫画式英雄,这里又诠释了一个没有壮举的草根英雄,全都似模似样。
我不太懂得评价演员的表演,但至少这两个形象的塑造,佟同学叫我心服。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在这个律师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围许多同龄人的影子,事业失败,地位卑微,爱耍小聪明,爱装腔作势,在现实面前忍气吞声,热血上头也会怒发冲冠横一次,更重要的是,势利冷漠的保护壳底下,裹着的都是柔软和善良。
他会在村妇当街受辱时,男子气概十足地挺身当一回侠士,也会义薄云天地拒绝金钱的馈赠。
他和我们分享许多缺点,却做了许多我们羡慕而没有机会或勇气做的事,这实在令人很振奋。
现实主义电影情节平实,却比戏剧化的大起大落更具励志意义。
比起在一个夸张的世界里目睹超级英雄,我更享受在一个朴素的世界里,被真实可触的善良人所鼓舞。
(文/方聿南)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我叫她二姨。
她嫁到北京,如今家里有一个很大的农场,生活相对富裕。
但她每年都要回四川,一是回家看看她的老母亲,二是回家找她的小女儿。
她的小女儿没有被拐卖,只是以前家里穷,而前夫又不争气,生下小女儿之后,因为养不活,被迫送给了别人。
生活好了之后,她回来找女儿,但女儿已不在当时被送去的那家里,那家人告诉我二姨,她的小女儿早就离家出走了。
每年她回四川,就到处去找女儿,拿着一张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她有的唯一一张她女儿的照片。
但已经十多年了,谁知道她女儿现在长成什么样了呢?
她找到媒体,媒体说没有一张照片怎么找?
她在网上登消息,消息也石沉大海。
有一天,她突然说女儿找到了,女儿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嫁给了一个当兵的。
那是我最后一次听说她女儿的消息,找到了,是好事。
---好了,回到电影本身。
电影提前到25号下午六点上映,五点半下班后急急忙忙赶到电影院,却还是没有赶上,于是买了8点40的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心被揪着,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那一部宣传片曾让多少人流下了眼泪?
但电影没有那样催泪,应该说它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你哭,它只是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有关拐卖儿童和情感纠葛的故事。
电影里面所有的演员都是极好的,那样的好是自然得让你完全看不出表演的痕迹的。
但他们的举手投足间,他们的眉目眼神里,全都是情感,一种直击你内心深处最柔软处的情感。
电影始终让你压抑着,明明感情到了那个地方,再多一点,你就要掉泪了,但导演立马让它收了,你憋着眼泪,听着这个故事。
等到故事讲完,音乐声响起来,那些新闻片段播出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
我没有孩子,我也没有结婚,但我却哭得很伤心。
我终于明白以前听别人说的:一个孩子被拐卖就是毁了一个家庭这句话的意义。
电影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点,仅此几句话写在上映第一天,为了不剧透,我也不再一一罗列。
总之这部电影,是所有主创的用心之作,也希望你们能够用心去感受。
和《金陵十三钗》、《1942》一样,从话题锁定“寻子”开始,《亲爱的》就一定是部伤心的电影。
电影散场,赵薇蹲在医院,镜头越拉越远,上字幕,后排两位陌生女子同时惊呼,“完了?!
”很遗憾我是在她们5分钟一次的笑声中度过的这场电影,她们的笑点包括:黄渤还是那么丑,赵薇的村姑造型,佟大为的愤怒老母,等。
当然还有我身边的陌生男子,对那场小旅馆的“约炮戏”津津乐道而且念念不忘。
还好彩蛋没有让人等太久,粗糙画面里,故事原型相继登场,人贩的老婆拉着寻子的父亲,说:“别送礼物,你愿意来看我我就很感动了。
”那么朴实的一句话,就戳中泪点。
我知道我为什么哭。
因为对于寻子的父母来说,找到孩子是那么被渴望的结局,一旦发生,就宛若身在天堂,看谁都是天使。
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到了几年前采访过的张先生。
到现在,想起他,还是满心惭愧。
part 1 了不起的张先生2011年春节刚过,微博打拐正热,我拿到了一个挺有挑战的选题,寻子。
彭高峰(《亲爱的》父亲原型)找到儿子的故事铺天盖地,做前期功课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孙海洋、邓飞、宝贝回家……以及后来遇到的,张先生。
多数执着寻子的主角,都是母亲;多数被执着寻找的,都是儿子。
我从搜集来的众多寻子案例中,最终选择张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这是一位在找女儿的父亲。
我的动机很简单,要一个好故事,吸引更多人重视“打拐”这件事。
张先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采访,后来他告诉我,多一次曝光,就多一些找回女儿的机会。
哪怕可能性再小,和所有在找孩子的父母一样,他都一定会全力配合。
张先生就这样,云淡风轻地,从丢孩子的那个下午开始,追溯自己5年的寻子路。
我始终记得他讲故事的样子,没有表情,没有起伏,那些在我听来离奇的往事,从张先生嘴里说出来,都平淡到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然,大家都清楚故事的结局,女儿是还没找到,再跌宕起伏的剧情,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
张先生会为了好心算命师傅的一句指点,就远赴千里,去“一个丘陵之中的王姓村落,找一户屋前有河、屋内有大黄狗的人家”,找被拐的女儿。
任何一点线索,对他来说,都是希望,都要全力以赴。
张先生的语气里已经没有悲伤可言,可是已经把我牵扯进一场巨大的无助之中,在他依然充满希望的寻子征途,我心里无法抑制、越来越强烈的绝望,显得如此渺小软弱。
我们聊到某一段经历,他的记忆开始模糊,这时他从办公桌左手边的第一格抽屉,拿出一本满是皱痕的日记,手写的。
这个年代,已经很少遇到手写日记的人了,眼前这个糙汉子,竟然有如此细腻的习惯。
我忍不住问了他原因。
他说,自己初中文化,从来不是感性的人,一直到丢了女儿。
“等女儿有一天回家,我想给她看这本日记,希望她不要恨爸爸,知道爸爸一直在想他,一直很努力在找她。
”那么笃定。
一句话,彻底击溃了本来就处在崩溃边缘的我。
那是我记者生涯中,唯一一次在采访期间嚎啕大哭。
我下意识地中断了采访,道歉,告别,约好明天再继续采访,便夺门而出。
不自觉地,这故事燃起了我极大的同情心,以及野心。
part 2揭伤疤,然后呢?
第二天,我如约与张先生再次见面,带着摄影师。
张先生和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我心里有个画面,配合这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全家人配合完成,于是,张太太抱着儿子出现在我面前。
张太太始终顺着眉眼,面无表情,紧紧抱着孩子。
张先生告诉我,小儿子出世后,太太几乎不让其他人抱孩子,尤其有生人在时,她会随时保持警惕。
我想摆拍一张全家福。
一个充满希望的等女儿回家的画面。
没有什么比这画面更接近我对这家人生活现状的想象了。
张先生、张太太、儿子、奶奶四个人位置确定,我把一辆儿童车推进了画面的右下角——这是女儿走丢前喜欢坐的车,张先生一直没舍得扔——制造某种虚位以待的感觉。
构图成功,我退到摄影师身后,对着这家人说,稍微笑一笑,表现出一家人欢迎女儿回家的状态。
一片死寂。
房间里只有我尴尬的回声。
这真是一个烂透了的想法。
我从未如此痛恨自己的职业,如此彻底地揭开了一家人心底最大的伤疤,摸透了伤口的轮廓,然后呢?
我最后没有用那张照片,但始终记得照片里一家人不知所措的表情。
我是那么急迫地想更drama去分享这个故事,以至于忘记了,这本身是一件太伤心的事。
一如眼前的《亲爱的》。
part 3重复悲伤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说回《亲爱的》。
只讲四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一,开场5分钟,车来攘往的深圳,穿着鲜艳黄衣服的儿童,被人贩轻巧地抱走。
没有抵抗,听不到声音,远远的一笔带过。
很感谢陈可辛此时流露的仁慈,没有多于戏剧化的处理,一笔带过,就把儿童面对人贩时的毫无抵抗能力表达完毕。
第二,刚找到孩子,黄渤在警察局,哭到直不起腰,歇斯底里。
虽然身后的两位陌生女子此时已经笑翻在位置上,说“哭得好丑啊”,嗯,但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哭得再丑都应该。
第三,找回孩子之后,黄渤出门丢垃圾,停顿,转身,开门,把熟睡中的孩子抱上肩头,再出门。
这一串镜头,让我想到记忆里的张太太。
第四,深圳街头,赵薇冲进寻子家长的人群,拥抱自己曾经的儿子,被愤怒的父母们拼命打骂。
这些父母视寻子、打拐为生命,自然对案件过程了若指掌,一定知道赵薇并不是人贩本人,但相比他们心里压抑多年的恨与抱怨,赵薇已经是非常接近施害者的存在。
这群大多数时候在片中“鼓励鼓励”的父母,在此时此境,丧失理智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寻子,是一场没有出口的旅程。
这四组镜头,和我当年接触过的寻子话题已经非常贴切,看得出《亲爱的》剧组真做过充足的功课。
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提到《金陵十三钗》和《1942》,是因为屠杀、饥荒和打拐,在我看来,都是绝对的悲伤。
而和前面两部电影一样,《亲爱的》里所探讨的,也止于悲伤本身,而已。
当然,狭义来讲,相比还原屠杀和饥荒,认真聊聊打拐,可能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之后,大人们应该会更留意小孩的处境,也会有更多人参与打拐、关注“宝贝回家”。
但我认为,反应现实,更多是新闻节目、调查报道的工作,大张旗鼓的戏说,并不适合这个话题。
如果没有从艺术家的角度,挖掘出拐卖者的根本动机,而是在努力去渲染一个故事,哪怕演得再好,也不值得探讨。
我能感觉到陈可辛的愤怒,可这愤怒变成作品,就好像电影中那群寻子父母,他们悲恸的拳头,最终只能打在赵薇的身上。
我仿佛看到当年摆拍那张灾难般照片时的自己,感动不能,因为在那场采访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重复悲伤,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part 4相对的善良?
《亲爱的》花了一半的篇幅,在刻画一手养大被拐儿童的赵薇的心境。
被拐儿童的去向大体有两种,第一,是被真正需要孩子的家庭买走或收留,视若己出地养大;第二,是被发配用作牟利的工具,乞讨,或者做苦力。
张先生在谈到被拐女儿时,表达过这样的期待:女儿生得干净漂亮,应该是在别人家好吃好穿被养大,而不会被拐去讨饭。
朋友圈里一位年轻的母亲,看完电影之后说,“希望每一位被拐的孩子都能遇到李红琴(赵薇饰)”。
那次采访中,我还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两位志愿者假装买孩子的父母,潜入一个把贩卖儿童视为常态的村庄,他们经过调查取证,在警方的配合下,将一位老人买来的两个孩子解救出来。
志愿者回忆当时的情境非常无奈,老人悲伤之至,一脸茫然,只念叨,孩子是花钱买来的啊。
李红琴也一样,她含辛茹苦养大了一对小家伙,自然是有舍不得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或许彭高峰真的原谅了拐卖家庭的母亲,但这一份“母爱”,在我看来,实在没有被讴歌的必要。
如果你切身感受过寻子家庭的痛苦,就一定会知道,在拐卖这件事上,不可能存在相对的善良。
我在想,如果张先生哪天真的能找回女儿,他也一定会对收养家庭的父母心存感激,至少没有让孩子真的吃苦。
那是从绝望中走出,却永远回不到正轨的人生;那是在绝对的痛苦里,能期待的最好的可能。
而在儿女回家之前,李红琴们,永远是寻子父母的噩梦。
part 5如果我们一定要谈论伤心的事绝对伤心的事,并不是不能探讨,影迷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集中营电影。
从《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到《伪钞制造者》,,你总能在惨痛中得到一点温柔,一点启发。
回到打拐的话题,如果你聆听过任何一段寻子的故事,会发现,每一个没回家的宝贝,都背负着一段史诗般的悲剧。
在中国,这个问题如此猖獗,如此严重,我想,是与生活的时代有关,与我们生存的国度有关。
前面提到被拐儿童的两种去向,先讲第一种,被买去当儿子/女儿。
或许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很难想象,在男权主义依然根深蒂固的中国,子女(尤其是儿子),依然被家族赋予了传宗接代的使命,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据网络的数据,当代不孕不育的人群占到总数的10-15%,在这不小比例的夫妻里,面对宗族的压力,买孩子,是最直截了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亲爱的》中,虽然能感受到李红琴为一对子女付出的努力和爱,但无法否定的是,她和丈夫收养孩子的初衷,是把孩子当作延续家谱的工具。
这样的逻辑难道值得原谅么?
我不觉得。
因为彭海洋之外,还有90%以上被拐儿童的家长,还在寻子的路上行走。
或许他们和张先生一样,退而求其次地期待,自己的孩子能遇上李红琴这样的家人。
但你不能把所有的愤怒对准人贩子,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亲爱的》最令人发指的,便是把李红琴塑造成一个可以被理解、原谅的对象。
如果你也曾坐在张先生对面,听他面无表情地回忆寻子之路,你也无法原谅李红琴。
因此,被拐儿童的两种去向,其中第一种,我想把根源归咎于我们生存的国度,是传统文化中被保护、被传颂的糟粕,是狭隘的男权宗族观念。
而被拐儿童的第二种去向,被拐走作为牟利工具,这是把财富作为第一价值坐标的、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造成的。
如果我们一定要谈论伤心的事,既然改变不了结果,不然就试着改变一下原因。
可《亲爱的》没有这么做,大多数人看完电影,想到的不是去修正内心的贪婪、自私、愚昧,也放弃了挑战传统,而是泛滥起上帝视角的同情,或者草草感慨“都不容易”。
当然,我是不愿相信曾制造过《甜蜜蜜》与《如果爱》的陈可辛,北上之后变成了淘金导演中的一员,那这时代未免也太糟糕了。
我更愿意把《亲爱的》铺张而煽情的推广,理解成呼唤对打拐的关注,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来自心底的某一种愤怒。
如果我一厢情愿的想象成立,那《亲爱的》和陈可辛,与当初满腔热血把儿童车推进寻子家庭合影的我一样,被愤怒和仁慈冲昏了头脑,一心只想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改变一点什么。
我们都讲过一个伤心的故事,也都止于一个伤心的故事。
3年之后,想起张先生,我依然满是惭愧。
至今我也没想清,自己头脑发热的分享,到底有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
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李红琴哪怕再朴实善良,伤人的愚昧,注定她不是个好人,没有商量的余地。
基于这一点,我给《亲爱的》差评。
两星半,一星给关注打拐的热心,一星给影片结束后3分钟纪实彩蛋,半星给黄渤领衔的群星演技。
如之前预料,观影过程中果然多次哭成渣渣,尤其是张译扮演的老韩宣布妻子怀孕那一段。
我想有孩子的人会感同身受于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因为同理心而落泪。
而我的泪点则雷打不动,那就是放弃。
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这一代之前的几代人,从小被教育不可轻易抛弃放弃,救大火、堵抢眼、拦惊马,意志身躯都须如钢铁般强大。
我们是未来的主人翁,必须对这个不够好的世界加以改造改造再改造,永不言败,没有回头路。
有一天,壮怀激烈的我们终于踏在人生的进阶之路上,接收到的信息却开始逐渐解构以往的教育,同时必须在种种困局中披荆斩棘。
煽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喊口号也不成,光有美好的梦想更于事无补,甚至刻苦努力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理想遭遇现实的层层盘剥后,一次次从水灵灵的果实变成了瘦骨嶙峋的果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说“站直了,别趴下”;上一个十年,志玲姐姐说“萌萌,站起来”;连斗地主里都有句“不要走,决战到天亮”。
是的,我们哪是那么容易倒下的?
于是再战。
无论大事小情,成功都是有概率的,金字塔层级几乎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每个人都在或大或小的目标中百步穿杨过,相应的,也惜败过。
屡败屡战是悲壮的,但屡战屡败还不思悔改似乎太不明智。
于是,我们在心里悄悄嘀咕了一句:要不,算了吧?
继而是无数声附和:是啊,何必呢?
就是此刻了。
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宝宝》里这样写:我常常听到,里面的螺丝钉慢慢松掉的声音。
文艺作品总免不了激化冲突,将本来只存在于我们脑中的某些时刻具象化,并赋予仪式感。
关于放弃的桥段并不少。
比如《孔雀》里的姐姐人到中年,经历婚变回了娘家,跟弟弟在街上闲逛,偶遇少女时爱慕的男神,轻盈地走上前去,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告白,又轻盈地离去,之后蹲在柿子摊前恸哭起来。
她费力地别过头,不让弟弟看到她哭到扭曲的五官,也不发出一点声音。
在此处,琐碎仓皇的生活真相与影片开头自在如风般穿过街市的降落伞,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永远靠虚幻的爱和清逸的臆想生存的姐姐,在这一刻轰然倒塌。
她寄托青春的降落伞早已不见,寄托情思的俊逸的伞兵变成了庸常的中年男人,歪在破自行车上啃着肉包子,而且果真对她的存在浑然不觉。
于是,她放弃了。
一场青春最终谢幕在熙攘街头的柿子摊前。
放弃之所以让人痛苦,在种种时间、精力以及物质的损失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每一次放弃,是对目标的背叛,更是对曾经坚持的“我”的背叛。
所以,张译在哭,哭他找不回来的孩子,哭他没能信守“绝不再生”的承诺,哭他背叛了那个踏遍千山万水也要找到儿子的执著的父亲。
究竟是在哪个时刻,你听到了,螺丝松掉的声音?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在外面玩耍时,我抓了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麻雀,欣喜地带回家养。
无奈小麻雀什么都不吃,隔壁爷爷教了一条妙招,让我用一条绳子系住小麻雀的脚,拴在窗台外面,麻雀妈妈自然会来喂。
我照做,果然小麻雀在窗口啾啾地叫,不多久便看见麻雀一家冒着雨轮流飞来喂食。
然而这景象实在让人揪心,连拥有小麻雀的欢乐都随之烟消云散。
于是雨停之后,我便把小麻雀放回去团聚了。
刘宇昆在《终结历史之人》中则写到这样一个情节:一位曾在731部队活体解剖了无数中国人的日本军医,始终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祖国和人类的医学做贡献。
直到多年之后,他在手术台上遇见一位当年从自己手术刀下侥幸逃生的中国妇女,后者惊恐的反应,终于让他发自内心悔悟,并承认:“我犯下了没有人类会去做的罪行。
”这些改变的瞬间是有力量的。
人皆有不忍之心。
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人那里找到这种不忍,哪怕万分之一的几率,那么他人就可能不是地狱。
我在看《亲爱的》时,虽然几度落泪,然而始终有一个疑虑盘绕心头:李红琴是否真的如她所辩白的那样不知情?
至少导演没有就这一点给观众足够有说服力的解释。
田鹏被拐卖时已会说话,记得爸爸妈妈,如果当真如别人所说,一路哭闹不止,那么很难相信与他朝夕相处的李红琴会对其来历一无所知。
固然,我们可以为她的沉默提供各种解释:一个自以为生不出孩子的女人,盼子心切,又迫于丈夫的淫威,一个被迫胁从的弱势者,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以无辜受害者身份表现出的那种问心无愧同样合情合理。
母爱绝不是可以剥夺他人亲子之爱的借口,尽管类似的罪行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
在电影中,苦难和悲情最终似乎是顺理成章地将故事推向某种苦涩而又温情的大和解。
导演让高律师追问李红琴,是否真的不知道。
李红琴反问:“我男人让我一辈子不要来深圳。
你说我这算知道还是不知道。
”而律师竟然会心一笑道:“如果是这样,你就说你不知道吧。
”我看到这里很别扭,觉得这不该是律师说出来的话。
别扭的地方在于,电影以政律剧常用的"法外容情"桥段,来展现潜藏在律师不正经外表下的"人性光辉"。
然而这种"人性"的对立面并非司法形式,而是对正义(justice)的追求本身。
如果李红琴的确知道,并且可以释然地说出来,那就意味着她并没有像感受自己的丧失那样体认他人的丧失,而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一笑置之的事情。
我对法学所知甚少,然而以个人粗浅的理解,罪与罚的根源都来自我们对于普遍人性的敬重。
一个人被众人认定有罪,是因为其所作所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苦痛,我们每个心智健全的普通人类都能够通过移情(empathy)而感同身受。
并且我们假定,罪犯本身也具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总希望罪犯能终有一天良心发现,能够发自内心地认罪和悔过。
如果没有移情能力,那么人类将可以坦然目睹同类相食,像故事中韩总所说的猴子。
如果李红琴的确或多或少知道,那么她的无知与无辜在我看来并不可同情,而恰恰是一种我们需要永远与之斗争下去的罪恶。
《终结历史之人》中同样写到,在谈论罪恶时,我们总偏爱使用无主句来为罪人开脱。
"发生了太多苦难与罪行",仿佛苦难并非有血有肉的人所造成的。
又或者,该由某个非人的恶魔来负责,而"我"是清白无辜的。
实际上,对电影中的苦难而言,有太多人并非无辜,譬如李红琴的协从,村民的知情不报,其他人贩的麻木,执法者的立案不及时,律师的不追问,甚至包括我自己一一因为我不只一次在乞讨的孩子面前扭过脸去,以为这"与我无关"。
缺乏这种警醒,罪行和苦难就会在"我"之外的世界上继续蔓延,直到它们找上门来。
我们尝试去理解罪人,是为了更深入地思考罪与恶(正如汉娜·阿伦特在"纳粹狂魔"身上指认出"平庸之恶"),而不是为了大家抱头痛哭之后心里好过一些。
影片中极少出现李红琴对自己所负之罪的悔认,而把叙事重心放在她万里寻女的坎坷和执着上。
并不是说后一段遭遇不值得同情,但对后者的同情亦不该掩盖对前者的追问。
这或许的确是我们文化中某种根深蒂固的,从而特别容易广为流传的东西——我们太容易在涕泪滂沱中大团圆大和解,而把最艰难的部分,也即是对于人性之恶的刨根问底,轻轻打发到一边。
正如戴锦华老师在课上所讲,在处理历史债务的问题上,我们缺乏俄国人那种直面深渊而不晕眩的勇气。
无论李红琴的遭遇多么令人揪心,她都无法回避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究竟知道还是不知道?
”或许她只是犯了你我在那样境况下同样难以逃脱的平庸之恶,然而正是这种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野夫村妇身上的恶,以及我们普通人与这种恶之间的媾和,构成那终将吞噬我们的无底深渊。
《亲爱的》不是说怎样的去迎合观众,是通过电影本来叙述的故事去让大众更加关注儿童拐卖的问题,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没有刻意的渲染,演员走心真实的表演就足以让观众动容。
当时看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泪流满面。
每个人物都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东西。
希望每一个小孩,都能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成长。
剧中催泪程度相当高,全片满布泪点,尤其前半部分。
导演很懂如何抓人心的软处,并在关键时刻给你一击。
这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却也只是部很催泪的电影。
就像那个缺席的人贩子,影片隐去所有关键元素,并补以温情。
尤其前后的割裂,以及过度的人文关怀。
如果只想看亲情与苦难,结尾那几分钟真实记录更感人。
赵薇/黄渤/郝蕾/张译/佟大为演技爆发,让每个角色在这样复杂的线索里迸发不同光彩,多样人情串起多种辛酸,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非常好的电影,沉重的体裁,悲伤的故事,温暖的人心。
几大主演演技爆棚,每一个人都演得生动立体,形象丰满,让你看的时候,完全代入了情景,跟着哭跟着笑跟着叹息。
赵薇演得太好了,这么复杂的人物,演得基本没有表演的痕迹,只用眼神就让人跟着痛跟着纠结。
配角都不错,法官一般,不是说演技,是说编剧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开庭以及调查的方式,都跟居委会似的,不是真正的法庭。
赵薇的台词略出戏,可能是太熟悉的缘故。
《亲爱的》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
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
《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
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
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
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
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
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
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抱着小歪丢了的心态看哭自己。很努力入戏没生过还是很难入怎么破……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可怜又可憎,这种设定超过预期,大家都演的很好,作为将近二十年赵薇的粉丝看到她这样的表演感到很高兴,我也很喜欢张译的表演,真他妈的性感。郝蕾在黄金时代和汤唯抢男人,在亲爱的里又和赵薇抢孩子,也真是拼了。另外并不觉得煽情也许是因为心太硬?
说实话,都说这里面的演员演技爆表了,可唯一让我觉得最出彩的却是海报上没有的配角郝蕾。
人会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绝望。人会在没有希望的境况下绝望。事情不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不会感同身受。
不仅讲述了父母找孩子的艰辛,更突出了找到孩子后的其他问题。孩子被拐走,造成的伤害无法弥补。
这就是匠气十足的代表作,想要煽情又想显得克制,想要显得真诚却又掩藏不了讨好。但任何刻画都不及最后真实故事的片段。黄渤优秀,但郝蕾的眼神真是太难让人忘记,对情绪把握的精准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至于最后那个结局,真是有种打错台了的迷醉感……呵呵
趙薇蕪湖話好!郝蕾也在角色限制的範圍內演得夠好,絕不平庸,當然黃渤也不錯。三星一顆都不想給陳可辛,故事節奏把握幾乎沒有亮點,所有值得挖掘的問題都淺嘗輒止。拐賣兒童問題表現出來的深度還不如最後李紅琴懷孕影射出的農村夫妻關係。結尾搞得跟中國合夥人一樣。【拜拜!
儿童被拐卖永远是生活中最无法令人释怀的痛苦。电影的立意很宽泛,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孩子被找回之后,并没有把同情只留给被拐儿童的父母,而是对准了两个——甚至是多个痛苦的家庭。手持和摇镜减少了事件中的批判感,模糊了道德和人性的界限。几位主要演员都奉献了令人赞叹的表演,但几位配角的选择值
陈可辛港怂大傻逼,滚粗!
赵薇郝蕾黄渤在片中哭了几次,我哭得次数就是他们几人之总和……简直醉了。但导演并没故意煽情,这是骨肉情和超越血缘之骨肉情的力量。
在淡化了人贩子的角色之后,整部片里已经没有一个真正的恶人,赵薇出场后矛盾更是转向抚养权之争。陈可辛似乎想要的不是对拐卖这一罪行的泣血控诉,而是着力于底层人民在人情和法理间的挣扎。但是三个破碎的家庭,依然是对万恶人贩子的缺席审判。每个演员都特别好,在克制的剧情中依旧找到爆发的空间。
编剧、导演、表演,都足够实力,佳作诞生不足为奇。题材本身就值得满星。很多场戏写的真好,演员表演让剧本更添光彩。早上醒来依然肿着的眼睛,说明一切啊。
赵薇出来之前可以说很好
恕我无法审美拐卖儿童。
陈可辛拍电影没问题,也许拍得也不错,但是能不能有点基本道德?你有什么权利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暴露别人的个人信息?你有没有想过,告诉别人李红琴的原型叫高永侠,就相当于告诉他们高永侠被人殴打,给人下跪,和人睡觉还怀了孩子,但是事实是这是你安排李红琴做的事,高永侠没有做。你为了你的电影透露了她的个人信息,结果就是你赚了一堆钱高枕无忧,她却要面对漫天横飞的口水和彻夜难眠的夜晚。陈可辛,无节操。
有一种煽情和感动叫做给心里添堵
我只是觉得最佳女主应该给郝蕾
赵薇演技不错,影片关注社会问题也算有良心。但拍摄手法上仍然是用力过猛,太煽情。都说东方人内敛西方人热情,但影视艺术领域里似乎倒了个个儿。《绝命毒师》最后老白注视儿子那幕,没有眼泪也没有呼喊,却足以教人心碎。如今中国电影似乎都急于“感动”什么人,殊不知最后的成品都是些肥皂剧。
看完《亲爱的》,你会半天都无法从情绪里出来。这一次,眼泪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不知不觉就流了满面。完全不似预告片中的刻意煽情,而是把完全不同的两个视角摆到你面前,没有善恶、对错,人人处处皆是情感的附着点,皆连着灵魂深处的某个地方。强烈推荐《亲》代表中国内地角逐明年的奥斯卡!演技大赞
催泪程度相当高,全片满布泪点,尤其前半部分。导演很懂如何抓人心的软处,并在关键时刻给你一击。这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却也只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就像那个缺席的人贩子,影片隐去所有关键元素,并补以温情。尤其前后的割裂,以及过度的人文关怀。如果只想看亲情与苦难,结尾那几分钟真实记录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