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安东尼娜,柴可夫斯基之妻(港),Антонина,Tchaikovsky’s Wife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奥丁·兰德·拜伦,菲利普·阿德耶夫,叶卡捷琳娜·埃尔米什娜,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尼基塔·埃列涅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瓦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瑞士语言: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22
简介:美丽的少女安东尼娜某次在一场聚会上,被彼得柴可夫斯基指尖的美妙琴音吸引,并对他一见锺情。从此以后,“当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渴望,她不断写信、大胆表达爱意的行径终于得到柴可夫斯基的注意。饱受同志传言所苦,正面临财务危机的柴可夫斯基,在多方考察下,终于选择向这个疯狂迷恋自己、可提供庞大金援的女性求婚。然..详细 >
曼谷电影节第四部,Central world突发火情没看到结尾挺遗憾的。摄影、调度、表演绝绝子。一个是缄默无言的弯男艺术家,一个是爱得炽烈的直女偏执狂,她们之间无爱可诉。女主角呈现出飞蛾扑火般对丈夫的执念,她面临的遭遇与其说是同妻的悲哀不如看作是女主角自我对信仰崩塌的回避与躲藏,她的执拗证明了她不愿意在爱里枯萎的心性。观众作为上帝视角其实从开片就能察觉出男主gay的身份(初次见面的微表情,迥异的婚礼戏等),这一点削弱了戏剧的反转性,有点可惜。女主角的表现真是灵动而精彩。
整部片都是葬礼的质感。
爱而不得,就切忌偏执、沉迷,否则就是对自己最痛苦的惩罚。这世界从来就只有天时地利的恰到好处,没有不可替代的非谁不可。可悲的命运从来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推卸给别人。电影整体的节奏和格调都把窒息感和绝望感诠释得非常好。
后段已经有许多缺口渗入到虚幻情境,可预见的逐步显形。但当看到末尾长镜头如此高效风格地对全片作了高浓度概括,又疑惑正片漫长正统的窠臼叙事意义何在。
最后两场段落,电影才真正走进安东尼娜的心境:与丈夫和三个孩子一起拍全家福;类似现代舞的最后五分钟长镜。安东尼娜穿过重重叠叠的男性肉身,来到丈夫面前。他是和蔼的太阳,他在,光也来了,身旁都是暖色调的;他是暴躁的太阳,他走了,留下一地忧郁的蓝,拥抱无尽的暗。
场场精彩,一口气到最后。谢列塑造了一个非常复杂、坚毅、美好但又无奈身处东正教文化和男权历史中的“典型”俄罗斯女性形象,爱恨一体到最后甚至分不清是爱情女神还是复仇女神。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个民族形象能被如此塑造可以说完全是政治性的,也是对同性电影形象的某种反思,无怪谢列会成为(各种意义上的)异见人士。转场已经自成一体,幻觉和死亡之舞无疑从前作和舞台经验中来,也因应了安东尼娜的命运(结尾字幕意味深长啊)。
一个歇斯底里的妻子,一个不幸的女人。她为什么一定要嫁给他?她又为什么不肯离婚?关于她的背景没有太多着墨,但还是可以了解到,她逃离了家庭,但又因为女性的身份无法以音乐为业自立自强。当她看到一个有才华、受欢迎的男性音乐家时,她看到了太阳,找到了寄托。残酷的是,这是一个她不能爱也不该爱的男人。他们之间没有沟通,没有温暖,只有伤害。他的光芒,他的成就,与她毫无关系。她为自己挑选了一位如意郎君,却赌输了,但离开他又有什么意义呢?后面,她跟丈夫提过一个要求,希望能以他的身份帮她介绍一份工作,但还是被以耻辱为由拒绝了。到头来,她还是因为是一个女人,而被身份和“家庭”束缚、伤害。影片在光影、调度、表演等也都很棒。
相比导演前两部镜头上克制非常多,但依旧有着非常精彩的单镜头内时空转换。最后一段现实与幻境的长镜头转换最炫技,感觉却也是最露怯的一段。 3.5
《盛夏》里以小见大、自然而来的灵动和诗意都去哪了?本来有种谱就历史人物特写的工整架势,最后变形为夹杂大尺度照片的小报豆腐块。起手势很从容,婚礼戏吸引人倒回去再细看。爱你的丈夫就像教徒爱教堂,这种其时宗教、文化、社会环境对女性的禁锢和异化,作为背景力量,在后半段并没有驱动人物心理有什么打动人的起伏变化。参考历史照片,女主角明显更漂亮,更有藏不住的动人气质。可惜最后还是速写了一个“疯女人”,超现实的起舞场景显出一种流于视觉刺激的突兀、潦草。对男权的揭皮和嘲讽,大可不必非要简单粗暴地剥光异性身体、漫画其面目、情欲。后面剧场里洗手间对峙,很像三流的套路。倒不是说非得挖掘还原一下神经质、爱哭佬的老柴,至少更尊重同时也是更平常化一些,所谓天才、太阳,靠近他们所受的灼伤,仅靠断片和意象不足以清晰表达。
6/10。柴可夫斯基从灵柩中爬起来,咒骂他的遗孀开始,影片就带入了男性天才和女追求者间毫无情感之实的婚姻,安东尼娜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实现爱的承诺,这份疯狂的情感难以归位于对天赋、名望的迷恋上,使得性别和性向等身份议题,占据了比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更重要的位置。在浓雾笼罩的阴郁街道上,安东尼娜决绝地踏入一段如同坟墓般的爱情关系之中,奔走着挽回柴可夫斯基的心,作为一切肇始的柴可夫斯基在离居后并未有太多戏份,反倒是各个维护天才的男性将安东尼娜层层包围,时而循循善诱,时而厉声要挟,都无法阻挡安东尼娜死心塌地的追随。结尾导演一惯舞台式的长镜头和调度,让这部年代戏看上去很有现代气息,穷途末路的安东尼娜上演着心碎的舞蹈,去诠释两性的权力博弈和无尽的情感折磨,她周旋于头戴军帽、赤裸的男人们中间,游刃有余地操纵一切。
又是一个同妻的悲惨故事,但拍的似乎也就中规中矩
4.5
19/05/22 à Cannes
ok,视听好,男的帅,女的美,同妻泪。不如说说婚姻
安东尼娜所爱的只是一个天才的幻影
男贱女疯
导演对情绪与氛围是把控极具特色,几场戏的调度也极其精彩,人物的心理通过镜头与音乐的渲染让观众感受女主的热烈纠结与无助,本片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情感大戏,跨越时空,独属于那个年代是爱恨纠葛。
不见多少人性。
为什么不将安东尼娜米柳科娃的名字作为电影名称?我看到了一位不幸的女性的一生直到最后米柳科娃自己说出来她所有的不幸都是柴带来了。最末尾的长镜头舞蹈电影里面柴娶她是因为她可以给柴带来一座森林的嫁妆,一万多卢可以给他的经济困难带来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帮助他消除外界说他是同性恋的谣言。柴只是想要她的钱,米柳只是爱柴的才华。两个人各取所需,又因为三观不合,无法走到一起。米柳对柴的一见钟情,对柴的卑微付出看得人很压抑,这个时代的厌女属性,婚姻通过教会认可,离婚的时候也极其困难。米柳将自己最好的一切都给了柴,却一点回应都没有收到。痴情靠近太阳只会被灼伤。飞蛾扑火一般。现实里面的柴,经济困难一直由梅克夫人在背后给予帮助。两人一直写信互相相爱却又因为误会而终止,信中之爱挺真挚的。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
怎么回事,总是拍这种视听花花美丽,转场看得人嗖嗖佩服,但是剧情莫名其妙的电影???咋的你相信Alexa Chung当同妻是因为她贪嗔痴又笨笨吗?这是女性视角吗这是男的谨慎隐形。不知道是短板太短了还是特长是把每个人都写得面目可憎最后怪时代。本来ren hang之后我真的以为他搞传记有一套的!害!还是不会写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