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佳候选,罗马尼亚电影【喝彩!
】是一则寓言故事。
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近代欧洲,讲述一对父子追寻一名奴隶的过程中,遇到各色种族人群,不同的对话和经历感受到对法律、宗教、信仰、家庭、人生观的认识。
不好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好,好电影的好处往往有共通性。
本片其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对权贵、律法的批判与鞭挞,一百多年过去了,社会原来根本没有进步过,愚昧也好落后也罢,律法从来都是为当权者服务,游戏规则从来都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只是说法可以称为: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或者,法律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罢了。
本片荣获柏林最佳导演银熊奖。
导演把罗马尼亚近代史的文献资料以一种近乎公路片的形式展示,想法与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哥伦比亚电影【蛇之拥抱】十分相似。
几乎不用特写,通篇均是中远景甚至大全景,既能展现荒芜的近代罗马尼亚(镜头对贫穷的最好展示),也能迫使观众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但事情本身却又分分钟直抵观众善良道德的脆弱灵魂,形成相当奇妙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话剧腔及串联场景的编剧也十分赞。
文:东SIR公众号:抛开书本进入新千年以来,一股来自东欧的旋风席卷着世界影坛,人们把它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
尽管这个称谓从来没有得到罗马尼亚电影界的认可,《纽约时报》曾报道在他们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罗马尼亚电影评论家,还是罗马尼亚导演,都坚称“真的没有‘罗马尼亚新浪潮’”。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将近二十年中罗马尼亚电影导演成群结队的获得世界重要电影奖项的认可。
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拉杜·裘德凭一部影迷们戏称为“黄片”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拿下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就是这股风潮的最新成果。
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谓拉杜·裘德的福地,他多次在这里吸引世界的目光。
2015年他以长片《喝彩!
》拿下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也引来世界的喝彩。
《喝彩!
》被认为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突围之作,没有了手持摄影, 没有了极权时代的集体创伤,将罗马尼亚历史中的封建奴隶制与当代现实进行勾连。
影评人称之为“罗马尼亚版的《刺客聂隐娘》”,拉杜·裘德在影片展示的影像风格和构图被人拿来和侯孝贤、帕索里尼比较。
《喝彩!
》也曾入围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拿到最佳摄影奖。
在上届也就是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拉杜·裘德非常罕见的有两部影片同时入围电影节的论坛单元,分别是与阿德里安·乔弗伦克联合执导纪录片《火车的出口》和独立执导的剧情电影《大写的印刷体》。
其中《大写的印刷体》又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将观众带回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对那个极权时代进行了大尺度的回眸,而引发极大的议论。
影片开始在罗马尼亚北方一个小城街头出现声援波兰团结工会的标语。
秘密警察介入调查,走访街头百姓、附近工地建筑工人。
很快一个高中生被秘密警察确认就是案犯。
又很快高中生的离异了的父母被牵扯进来,若干同学被牵扯进来,学校里的老师被牵扯进来,真是一张天罗地网。
直至高中生各方说法不一的死亡,直至秘密警察给高中生喝下的让人浮想联翩咖啡。
影片改编自罗马尼亚剧作家加尼娜科尔·布纳里乌的同名话剧,而该话剧素材又出自解密后的罗马尼亚秘密警察档案。
电影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这个内容,而是导演呈现这个故事的方式。
电影被导演刻意分割成彼此没有任何关联和交集的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这件案件秘密警察追踪案件过程的呈现。
一部分是当时罗马尼亚社会新闻的剪辑,就是当时官方语境中的罗马尼亚社会风貌。
本片在讲述秘密警察追踪波兰团结工会标语那条线索时,用的是几乎是演员在舞台上朗诵台词的呈现方式。
这种呈现方式已经使观众突破戏剧上的布莱希特间离效果。
而让观众直接可以认定眼前看到是虚假表演。
而影片的另一全部用的是当时罗马尼亚的电视新闻。
在这部分呈现从齐奥塞斯库以下的罗马尼亚各级官员笑容可掬,罗马尼亚全国一片繁荣昌盛。
即使有点负面新闻也是富裕了罗马尼亚人民开上了汽车,不文明驾驶,乱按喇叭,警察秉公执法。
从理论上说这部分是完全真实的从社会上采摘的素材。
然而它的真实性每个观众心知肚明。
这两部分被导演在影片中作了交叉剪辑,观众的视线始终在虚假的影像和真实的事件及真实的影像和虚假的事实之间跳跃。
这一方面引发了观众对影像真实和事件真实的深层次思考。
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新闻那部分的呈现让观众对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社会新闻中所呈现的可以看作当时官方语境下的罗马尼亚全貌,镜头中所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然而观众明白这一切都是表演。
在这个语境下,观众本能的会问,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中,离异的父母异口同声对犯下大错的儿子痛心疾首、声泪俱下;学校老师们对高中生拍案而起、义愤填膺;高中生身边同学对事件的不知情;甚至警察自述中对犯错的高中生的拯救以及高中生由此引发的迷途知返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还只是另一种表演?
片刻之后,观众马上会疑问立解,这一切既不是当事人真实的内心写照也不是另一种表演。
他们只是对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在那种情形下的标准答案条件反射般的机械背诵。
开始时是社会环境不容许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没有了内心真实想法,也就没有表演。
至此,拉杜·裘德的野心昭然若揭。
影片并不只是想说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也不是想为高中生平反昭雪。
影片想反映的是当时的罗马尼亚社会。
影片以秘密警察调查高中生写反动标语案,以滴水观沧海,将一个极权统治下“假作真时真亦假”变态社会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影片题记中引用福柯的话说:“(写那本书)完全出于邂逅这些卑微生命时的共鸣,这种共鸣我至今感受如新,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已经在粉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化为了灰烬。
”影片题记中又引用罗马尼亚诗人扬斯特拉坦的话说:“人无法生存于其中,仅能描述它,且仅能描述它的百分之一。
”是的,对于那样一个极权社会我们已不能在其中生存,只能描述,百分之一的描述,而这种描述对曾经在其中的人们是没有意义,他们已化为灰烬,这种描述将作用于我们,作用于我们的当下、作用于我们的未来。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人,听说是被称作无毛两足的智慧动物。
可我看真的不一定,至少那些被叫做“乌鸦”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叫他们。
也许是他们大部分而言都有那窄窄的额头,零乱的毛发。。。
很多很多的毛发,太多了,长在嘴巴周围,长在他们的胸前和腋下,甚至有时,你不凑近看的话,会感觉他的眉毛都是连成线的。
但,好像一些传教士或者某些哲学家之类的,也拥有那种特点。
他们喜欢留着髯胡,以彰显他们是有大智慧的。
所以,我以为,“乌鸦”肯定是跟他们喜欢让自己好几天的不洗澡,弄得蓬首垢面的有关。
而且他们还特意的,要使着力气的,大声喊话的。
用这种方式来逼出体内的汗水给你看。
“把我带回家吧!
我会给你下田,种地,做饭。
只要是力气活,我都能干。
”“求你,求你了。
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
”这些杂种,满脑子想着做下贱的人了。
要是我愿意。
我可以用别在腰间的长鞭子来抽他们的,或者,我良心上为了遮掩点过分的行为。
把一个气囊掏空了,装了石头来砸。
叫他们还敢无礼。
我真会那么做的,我可不是什么善良的人。
我只是生气,他们干嘛无缘无故的要寻人叨光,我又没给他们什么好处了。
“给一块面包,一个火腿三明治吧!
”如果他们这样说,那还可以。
就这样了,别得寸进尺了。
你以为他们或者准是听话吗?
那你就错了。
当然,有时,如果你讲话速度快的话,先把自己安在一个自然的强势的位置上,对着他门说:“如果你们中有谁知道了某些事情,就要马上说出来。
”你得保证他们都听到了,不能再讲第二遍,也不可以用你对那些戴高帽,坐马车的贵族的口气说。
命令,你的话就是命令。
“谁是犯人的妹妹了。
”那个被卖做奴隶的女人第一个跳出来道:“我是。
”她首先不是人,那么她就不是女人。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准备去抓一个他们中的人,就得这样想了。
直接问她:“你哥哥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用说,她一定是在说谎了。
于是我给她来了那么一脚,对着她的大屁股。
他们天生的,喜欢坐在地上不是,尤其在奴隶市场,我看他们就经常那样。
所以那时候,我以为她还会谢谢我呢!
她准会忻幸,我没打她的头吧!
可没成想,她居然发火了。
嘿!
你看吧!
他们还真不是很听话。
后来,那个因为偷钱,要抓了去给贵族发落的奴隶就这样被我用银元的诱惑从其他的“乌鸦”口中得来的线索抓到了。
我知道,他极可能会死的。
这本来跟我没半毛钱关系。
但可怕就在,他的呻吟是那么的堂堂正正,他甚至就应该拼了命的和我搏斗,想方设法的逃跑。
一路上,他却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老是跟我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
搞得我好像是贵族似的。
使劲地求饶,后来又讲到他的家人、朋友,讲他被贩做奴隶之前的生活。
约莫都可以编成一本书啦!
“好的,好的,我会向大人美言几句的,他顶多鞭打你几下,我知道那肯定很痛,但你得捱过去才是。
”那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竟凭空给了他这些保证。
可我还是没有把他当作“人”看。
就像你去一家餐馆吃饭,有一只狗老是围在你旁边向你摇尾乞怜,用水汪汪地眼睛盯着你,舌头不时地伸出来舔嘴巴的那种样子。
给他点骨头好了。
吃完后,它还奢望着能和你一起玩游戏。
那可不行。。。
拉杜·裘德第一部真正赢得国际关注的作品。
《喝彩!
》当年因其历史古装题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完全有别于他同辈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的现实主义角度。
他选择用黑白影像去重塑一段早已被遗忘的罗马尼亚黑历史,这种创作主题之后在《野名留史又如何》里发扬光大,并衍生出极度复杂而意味深长的元电影结构。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东欧,宪兵康斯坦丁带着儿子伊沃尼塔奉命追捕与女主人有染的吉普赛奴隶卡费。
两父子在追捕途中遇见不同阶级、性别、信仰的人士,在彼此交谈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给儿子的世界观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马背上的公路片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具有公路片类型情节的追捕故事,但是它并未如常见好莱坞那样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情节。
导演借助类型片的外壳,刻画出一个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社会面貌:种族阶级深重,贵族对奴隶犹如牲口;执法者其身不正,贪欲无度;法律沦为了权贵阶级手中的玩物,无法彰显公义;社会风气保守,个人的性自由得不到保障,还需面对虚伪的道德审判。
这些发生在19世纪的社会乱象似乎仍有不少遗留至今,导演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此作中初具雏形,尽管较为生硬和刻意。
肉体疼痛感的刻画令人触目惊心,从宪兵用皮鞭抽打吉普赛人,到最后奴隶被众目睽睽下阉割的场面,尽情撕开了道德和法律的假面具。
这种生理疼痛感在紧接之后的《受伤的心》里再次出现,转移到一位犹太文学家的脊椎骨上,他因此无法自由活动,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
这种痛感往往具有政治上的关联,在此影射的不仅是人类野蛮的兽性,显然还指向权力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当权者用惩罚肉体的方式来宣示主权和统治权。
▲触目惊心的一幕影片较为逊色之处在于叙事推进太过依赖对话台词,这似乎也成为了裘德的一种作者标签。
而在这个古代故事里,人物台词里夹杂着下流粗俗、种族偏见、地域歧视、宗教亵渎等内容,表现出各阶级之间的通性,映射出人性中的恶意。
换句话说,整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无辜无罪的,只是每个人呈现恶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同时,在百无禁忌的粗俗话语里又混杂着黑色幽默,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塑造传达出愚蠢、傲慢、刻薄、讥讽的社会风气,不仅隐约重现了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气质,还尖锐揭露出民族陋习的根源。
距离看完这部电影已经一周了。
看的时候觉得蛮平淡的,现在在记忆里重新品味了一遍,发现挺余味悠长。
影片虽名为“喝彩!
”,但从头至尾未曾出现过任何一句“Aferim!
”那么,究竟谁在喝彩?
为谁喝彩?
又为什么而喝彩?
电影围绕一对父子追捕吉普赛人的旅程展开。
一路上,儿子见识了人情的冷漠、时代的真实、人性的残酷。
他天真善良,同情奴隶,想要说服父亲将其放走,但最终只能旁观主人用刑,什么也做不了。
父子两人完成了追捕的任务,可丝毫不觉得开心,不仅无人喝彩,他们也无心为自己喝彩。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1835年的瓦拉几亚公国。
其时阶级分化明显,吉普赛人被当最下等的奴隶对待。
影片中的父亲虽然是抓捕者,但并不对他抓捕的奴隶用刑,全程都只是威胁恐吓。
虽说他行为上遵循着当时的法规,心中却存着自己的准则。
而在那个时代,良心只会带来不安和痛苦:“我们就像这熊熊烈火的一点小火星……我在这儿躺下,然后死去,无人在身边相助。
在我走过的生命中,我的命运黯淡无光,生命充满了悲伤与不幸,没有希望,也没有对明天的憧憬。
有人生来好运,带着财富和名望;有人生来就像蜡烛的微光卑微无助。
”“您受什么刺激了?
”父亲摆摆手。
篝火中一根木头被烧成两截。
这根木头的处境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
他们都本分地、努力地活着,但日子真苦、真难过啊,只一眼就能望到头。
与电影里的角色不同,他们的生命没有观众,终其一生都无法听到一句喝彩。
他们的挣扎有意义吗?
似乎终其一生,他们都不曾被“看见”。
所有的无奈、心酸、苦楚,都只能留在黑暗中。
谁会为他们喝彩呢?
也许是上帝吧,也许是后人吧:“我想知道,几百年后,人们会说我们的好话吗?
”“我不知道,父亲。
我觉得他们什么也不会说的。
”好在,他们被导演看到了。
我想,电影海报上浓烈的感叹号背后,也许是能够真正“看见”,领头起身鼓掌的导演。
在21世纪拍摄这部黑白电影的导演,是为他们喝彩的后人,也同时是一位引领者,领着观众睁开心眼,真正看见世界。
《喝彩!
》有一种人文的包容视角。
它把镜头对准前人,对准挣扎的多数人。
影片结尾契诃夫式的台词,是向所有努力着、挣扎着的生命送去的祝福与宽慰——我们可以看见。
我们喝彩!
电影的背景是1835年的东欧,警察爸爸带着儿子去追铺一个偷情男人(奴隶)。
全片都是黑白,有很多大段的对话,如果我是儿子,一路的世界观都直接被震碎了。
有两个场景印象深刻,第一是父子去了一个集市,那里有一个人工摩天轮的旋转,整个集市看上去都很热闹。
但是热闹都是属于白人的,被买卖的商品他们叫做乌鸦。
交了奴隶之后,父子俩也无法阻止这个吉普赛人悲惨的命运。
直接被处以宫刑,倒是难得一步电影里面不是对女人浸猪笼,绑起来烧等等,这一点倒是想拍手称好。
第一次看到出轨,惩罚的是男人,还是直接宫刑,很棒了。
就因为这点,我也要为这部电影说句好。
喝彩,喝的倒彩还是正彩,留一个悬念吧。
《喝彩》的结尾,父亲与儿子骑着马向着远方行去,片尾曲响起,字幕出现。
蓦然间,我们唤起了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聂隐娘》结束的时候,镜头远远地注视着隐娘与魔镜少年朝远处走去,音乐声同样在恍然间涌起。
相似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
《聂隐娘》的开头,隐娘与师父站在枝繁叶茂的大树旁边,几匹骏马在旁喷着响鼻,我们听到了风吹过树梢和蚊虫发出的嗡嗡鸣声。
如果将这两人物换成父亲与儿子,让他们骑上马走动,影像好似立即切换至了《喝彩》的结尾。
这说明了两者在影像质感上带给观众的类似体验。
《喝彩》将镜头拉离了人物,且多用大全景/全景,以一种疏离的镜头来观察人物在空间内的运动。
而带着距离的注视正是侯孝贤对镜头的情感定位。
侯孝贤的电影分别在影像饱和/稀释和影像紧致/松弛上进行了探索,《海上花》达到的饱和机制,《咖啡时光》最为松弛。
以此为背景分析《喝彩》的影像构成,似乎可行。
《喝彩》中的几处群戏,影像的密度便在不断趋于饱和。
情境不再围绕单一的动作展开,而是多个动作并行不悖。
比如酒馆内的这一场景,走动人物令人应接不暇,人物在远、中、近景相互流串,动作交互,声音起复,而摄影机镜头一直在远处静静观察,时不时像人眼般移动几下视线。
镜头在左右摇移,这与侯孝贤在《海上花》之后的运镜方式也是相似的。
所不同的是,侯孝贤的“蛮力”在于无限地还原生活的密度,人物在物品间复杂的调度,而《喝彩》中台词的戏剧色彩,人物表演的自如展现似乎将摄影机弃置一旁,给人“尴尬”之感(颇有迈克•李的电影既视感)。
《喝彩》的影像张力得之于在稀释与饱和间取得的平衡,这恰好对应了画面动与近的互动。
影像在室外渐趋稀释,那是途经平原、林地、水域、荒滩……的画面,人骑着马在空间的空旷中穿行而过。
而在人群密集的聚居地和室内空间(如酒馆、古堡),影像密度不断增加,影像趋向饱和,那往往是还原当时历史情境的手法要求。
差异也非常明显的。
《喝彩》模拟西部片/公路片的形式,通过人们间不间断的对话,妙趣横生的台词来反应当时的情境,情绪是寡淡的;而《聂隐娘》基于东方表现式思维,以“隐”的方式构筑稀释/松弛影像来承载一个复杂的故事,情绪以隐藏的方式不断酝酿生成,直到尾曲晕开怅然若失的饱满情绪。
1835年,东欧,两位骑士穿过瓦拉吉亚(Wallachia)中部的荒芜之地。
他们是宪兵康斯坦丁(Costandin)和他的儿子。
两人正在追捕一个吉普赛奴隶,他因被怀疑与贵族主人家的妻子有染,从主人家里出逃。
镇定的康斯坦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用激励人心的警句欢呼,而他的儿子则以沉思的方式观察世界。
在他们的奇幻历险中,他们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
他们之间互相对彼此有着世代相传的偏见。
即使最后追捕到了奴隶Carfin,他们的历险还远没有结束。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从历史文献和歌曲流传而来的寓言故事:社会的权利结构和阶层,人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与少数民族互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冲突。
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黑白电影,生动地重现了时代刺耳的音调,同时拓展了主旋律将它延伸到现代。
奇片,大推。
一邊看一邊覺得這仿古的黑白片在影像上好像沒有以前黑白片那般的風格強烈,甚至覺得有點今不如舊的無謂模仿,故事也算平鋪直述地把十九世紀一對警官父子追捕逃亡奴隸的過程給交待過去。
只是越看越覺得好多好多的歷史細節非常有意思,很明顯導演就是想以劇戲做一種歷史重建,大量的場景和生活細節包括角色的塑造,明顯地做出有別與商業類型包裝的寫實感,你明知是虛擬的寫實卻還是願意去相信這錯覺。
劇本有意地平衡現代的政治正確的視角,用一種黑色的戲謔卻也寫實殘酷的觀點來呈現羅馬尼亞十九世紀的蓄奴景況,裏面沒有英雄沒有美人,就是平凡人的醜惡與良善,一個沒有救贖沒有奇蹟的古老世界,完全不像這個世紀的電影,但其實也反應了這世界一直以來的真實。
(尤其看最後處刑的場面是什麼人幫忙把那可憐的奴隸給抓起來的。
)不過導演Rade Jude在訪談中不斷強調他使用黑白攝影為的是創造出類型的不寫實與距離感,甚至有西部片的指涉,他要觀眾清楚知道談到歷史談的永遠是現代觀點對過去的詮釋。
這種對於詮釋的自覺本來也是種常識,但卻和我對這部片感覺有點相反。
我以為是導演有意和現代觀點的割裂,但他又強調他是在探討現代和過去之間的連結。
想想這其實也不矛盾,導演以歷史批判的觀點來呈現這多少被掩蓋的黑暗歷史,但又不忘以人性的觀點來爬疏其中社會運作的幽微,包括父子、階級、種族歧視、性、道德,這些都是現代的角度,只是他並不以討好觀眾的二元商業包裝來講述這個故事,反而以一種寓言的形式呈現出人類亙古不移的善惡兩難。
這部片或許缺少了點大氣魄或深邃的文明與哲學省思,一部以現代口味不怎麼挑逗人的電影,但也是其難能可貴獨樹一格之所在。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喝彩!
》,下面请看前线押奴父子品尝路途百态的评价了!
Prometheus:奥斯曼时代公路片,底层的卑微与讥讽。
给艾德林的诗:蛮正经的回顾历史并寓言未来的吐槽姿态。
盆满钵满赵+:刻板不公的世界里想做一个正义的人太可笑了。
RIVER:“上帝连蠕虫都能看顾,我们却不能关照彼此。
”心是孤独的猎手:太出色了。
话痨电影,但是一点都不厌烦。
“一切美好都会随风而逝!
”RyanRyqn:作为普优嫡系罗马尼亚浪潮导演第二部电影,在调度光线构图上做到很精湛,不过故事比较薄弱,算是古代版公路片。
莫扎特仑苏:大量的大全景远景和浅景深本有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戏剧感,但褪去色彩的黑白加上历史题材,让客观镜头的呈现更像是影像化史书。
苍山古井空对月:通过一对执法者父子捉拿逃走的奴隶的经历展开方方面面的议题的表达,奴隶制、人种之间的偏见和歧视、瘟疫肆虐背景下的消极感等等。
大量全景镜头,少有近景,对话摒弃正反打,人物在全景画面中坐在马背上聊天唠嗑。
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比重较大,人物方面着重于塑造父亲,儿子比较扁平。
我略知她一二:用走马观花来形容这部电影最合适不过,就这么走啊走,走啊走,仿佛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不想为戏里一望无际的原野而呐喊,只想为戏外长夜漫漫的黑暗去喝彩!
喜剧只是盐巴,公路只是耗油,黑白只是生抽,调度只是白醋,人物只是料酒,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些调味剂去炒一头蒜呢?
还是一头一下锅不仅发现忘记剥皮,还让我呛了个半死的黑蒜。
(此处应该有声音)子夜无人:真·复古,总是不自觉跳戏到帕索里尼或者伯格曼,但和形态上最相似的《大鸟和小鸟》去比,同样是用走马观花的旅程去谈古讽今,最大的差距其实不体现在妙笔、灵气或者趣味度上,而是那种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姿态,不似本片举手投足之间总是呆而闷的。
整部电影提炼出来其实有些接近于后来《野名留史又如何》中的戏中戏,但这个阶段的拉杜·裘德还不足以让我记住他。
Hethang:我心想拉杜·裘德最近两年的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啊,怎么反而这部级别最高的前作怎么那么让人讨厌呢?
虽然这部电影一样是反应那个时代罗马尼亚社会的恐怖窒息之处,但在叙述方式上显然有些刻意为之:前半部分追击逃犯时用大量晦涩尴尬的词藻来堆砌历史,创造出一种厚重感;后半部分运逃犯回去的时候则加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情节来支撑主人公们所谓的情感变化,却依然显得苍白无力。
此般呆板的剧情本就让人厌烦,再加上黑白影像的单调呈现,更让整个观影过程非常不舒服。
这种不适感终于在结尾的惩罚戏份中的哭天抢地与主人公们事后诸葛亮般的反思中得到了顶峰:真的要用这么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对历史的呈现吗?
只能说这时导演功力真的不行,光在这个地方,他后两部作品的处理方式足以吊打。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8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堂吉柯德式公路電影 法律不過是權貴的附庸
4.5/5。用一场追踪将权力统治的历史图景与直面世界的成年仪式结合在一起,在处处十字架的土地,人的命运却是一种出身书写,无论人性如何自然延展,都要收敛在预定的权力秩序中,这一点,体现在一路上不同身份之间的自然交流与所属权力结构的张力,神父的宗教歧视链、对吉普赛奴隶的态度、罗马尼亚对俄、土邻国的焦虑,乃至警官自身为权力工具“做牛做马”的自指,在旅途的终点,父权被真正的权贵抽空,现实的冷酷,让沿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宛如梦幻,少年和希望,都转向未来。电影不仅在台词层面,还不断利用牲畜、木偶、枷锁的象征,去制造一种影像上的互文,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里,凝聚了一种历史意识,他们遇见苦难,遇见欢愉,遇见生死,唯独没有遇见所追逐的罪责。
还是挺有意思的
他又不是你的兄弟。
最後奴隸被公爵給喀擦,一整個糾結到結束
@资料馆
找人的时候骑马画面是从左到右,回程的时候是从右到左…
黑白色调加大远景的摄影确实很好看,调度也还说得过去。奈何文本过于依赖对话来推进剧情,三到四星吧。
字幕到处是生词,黑白长镜头跟随着穿越丛林的两人梦回Dead Man,不过并没有遇到很多奇人啊,哪里有剧情简介说的那么fancy。结束后的编剧Q&A,一位罗马尼亚奶奶非常不满于影片对本国人民形象的“丑化“,真是爱国主义到处都有啊,有点意思。
4.5 固定机位镜头多,以至于有种一幕幕呈现的舞台剧感,有部分跟拍也多是停留在旁观者一般的置身事外的视角,冷眼相看确实观察得挺清晰,19世纪初的罗马尼亚,风景很美,制度很差,各路无法调和的宗教阶级矛盾,执法者父子是串起一路段子的体验者,也是法治精神的一点小期许,扔下“愚昧永无极限”走人嗯值得喝彩;颇有借古讽今之意,罗马尼亚及其周边国家被嘲讽了个遍,神父一整套各个国家特征的总结几乎笑喷了,说给鬼听的不是说给人听的乌鸦语,吉普赛小男孩,诅咒三天包括昨天哈哈哈幽默才华井喷;片名直译“干得漂亮”太准确,充分显现作者对这个国度又恨铁不成钢又觉得无药可救的一大包无处发泄的火气;“走后门”再也不能直视 @影城
一百多年前罗马尼亚封建社会的愚昧,既能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有体现了对现代的讽刺。可惜的是本片太过于依赖对话来做剧情的推进,且对话又过于文言文,很难让人看进去
几乎平白直叙了父子押奴过程,到最后也没能有个扭转乾坤式的结局,这种反转折的电影不符合观众心愿,但也依然能感受到导演的批判用心。看完才知道是这部作品,港译是直白的《押奴记》,算是比较意外的收获。
circle around。在情境上构建人物和历史
资料馆
惊为天人之作,全片几乎没有演员特写,只是在故事推进中,透过一父一子的对话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阶级等等全部明明白白地展现给你,试图做一个正常人的父亲在篝火旁感叹大哭的时候,真的让人心软。除了黑白,最大特点便是语言,古老而又富含韵味的话语像湖水一般围绕着你,却也因为机关枪一般的速度时刻扫射着你,让你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真实的时空。
用一个又臭又长的擦脚布来告诉我过去几百年前人类封建社会统治下的愚昧和残酷。 5.1
绝佳的历史电影,导演翻阅史料用优美丰富的古罗马尼亚语讲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故事,却把18世纪的罗马尼亚各阶层事无巨细的表现出来,多变的东欧各国称呼与形象,牧师针对欧洲各国人民的地图炮,都从200年前一直延伸到了现在。翻译磨去了太多古语的优美与智慧,阅古鉴今也在无知中失去了意义。
历史电影
#柏林电影节#前半段像贾木许的无聊,结局是个可怕的重担。太喜欢了,希望擒熊。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