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擦除

主演:杰弗里·怀特,翠西·艾利斯·罗斯,约翰·奥提兹,伊萨·雷,斯特林·K·布朗,埃里卡·亚历山大,莱斯利·格塞斯,亚当·布罗迪,凯斯·大卫,迈拉·卢克利希亚·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美国小说》剧照

美国小说 剧照 NO.1美国小说 剧照 NO.2美国小说 剧照 NO.3美国小说 剧照 NO.4美国小说 剧照 NO.5美国小说 剧照 NO.6美国小说 剧照 NO.13美国小说 剧照 NO.14美国小说 剧照 NO.15美国小说 剧照 NO.16美国小说 剧照 NO.17美国小说 剧照 NO.18美国小说 剧照 NO.19美国小说 剧照 NO.20

《美国小说》剧情介绍

《美国小说》长篇影评

 1 ) 《美国小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不懂黑人的困境,摆出一副无所谓种族歧视的姿态教育学生,在遍地歧黑的美国,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如此环境中,以至于不知反抗故作从容。

在事业难关来临时,他独自咽气;在家庭危机爆发时,他选择逃避。

他深知写什么样的小说能博得大众的喜爱,却总把尊严身份这类空虚之物放得太高。

直到这一天,他迫于生活一气之下写出《FUCK》,一本黑人作家写的充满着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让他极为羞耻的小说,意外爆火。

于他而言是意外,于市场而言这是满足白人优越愧疚欲的发泄之物,给那群对黑人同情或蔑视的白人情绪出口,一场洪水降临万物难逃。

所以电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种族歧视没有改善就是因为它始终有热度有流量,资本家攥着这笔财富为这份歧视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最后在颁奖典礼把黑人枪毙。

美国小说 (2023)7.7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柯德·杰弗森 / 杰弗里·怀特 翠西·艾利斯·罗斯

 2 ) 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把文艺界虚伪的白人扒皮得很厉害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好看!

导演Cord Jefferson找到Jeffrey Wright 来演他自己也真的很像了!

他在记者会说从写剧本时就一直在想着Jeffrey Wright来出演。

整个电影是他个人经历写照,极具讽刺性,特别是把文艺界虚伪的白人扒皮得很厉害。

不过因为涉及太多对非裔自身的调侃,以及对刻板印象的看法,可能不一定代表所有非裔的看法,所以感觉这个电影挺难评价的。

觉得只能是非裔才更适合评价,以及他们的想法才比较重要。

但有的地方确实说得很对,白人为了增加族裔代表性,有时并不在乎发掘真正的人才,只是按“份额”增加一些肤色,最终他们选择的往往只是“最容易”得到的,而不是最好的。

我感觉片中讽刺的内容特别类似前两年金球奖丑闻。

片子里有一个段落非常典型:男主作为非裔作家第一次接到邀请成为某奖评委,但原因是该奖被指责缺乏少数族裔代表。

男主讽刺地说道:“感谢您为了摆脱种族歧视争议找救兵第一个就想到了我。

” 谁都知道金球奖的问题不只族裔问题,而是腐败的小团体垄断文化。

但族裔问题容易制造声音,就利用这个去“发声” ,于是变成最后随便抓几个非裔记者来摆平争议。

增加的投票者也都不是会员,最终会员本身还是不到100人[允悲]。

问题并没有解决,完全掩盖了事情本质。

本片就是讽刺的这种以增加族裔代表性为借口的虚伪,最终不是真的为了平权,而是白人避免自己被责难。

影片结局的设计很新颖,把讽刺幽默进行到底,又留下讨论空间,相信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思考和争论的电影。

此外,本片这个男主角其实与今年另一部佳作《The Holdover 》里的男主很像,个性都很耿直,都是天才,也都有时说话很损人。

感觉他俩可以搭档说相声。

我超惊喜的是1)再次看到了Adam Brody, 都43岁了但是看起来像20岁,还是小卷毛帅气娃娃脸2) Sterling K. Brown的身材也太好了吧!

之前他一直演的角色不显身材,这次导演一直拍他上身肌肉和翘臀,因为他演的是🌈角色[偷笑]。

他这身材完全可以去演超级英雄了。

这部语言犀利幽默,剧本上很有希望入围或获奖

 3 ) 不够深刻的“愤怒”

当我们把凝视与反凝视放在一个容器里,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产物。

诚然,黑人中产阶级已经崛起多年,但他们仍然缺少能深刻代表他们发声的影视作品,这种问题同样发生在亚裔身上。

“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白人定义了上升的路径和生活方式,无可避免地导致其他种族中产阶级陷入“试图模仿”的怪圈。

于是要么回归独特的贫民窟视角,要么予以上升阶段的同胞以辛辣的讽刺和滑稽的异化,这两种是最直观最好懂的切入方式,而肤浅和疲劳则常常成为这两类表达的副产品。

《美国小说》试图将两个视角以一个匿名作者的方式来予以呈现,但仍没有回答”什么是 Monk 一家所应该代表的非刻板印象“——出轨、LGBTQ、毒品,这些过去出现在白人中产困境中的标签在本片中再次出现,但如果”中产阶级都是一个样“是本片的主题,那么本片的全黑卡司同样是白人操控下的、 diversity 文化的刻板印象产物。

也许因为本片所聚焦的群体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或表达来回应,在表达了足够力道的愤怒、讽刺之后,结局只能以戏中戏来匆匆结尾,而这些结局仍是一个个刻板印象的合集,让本片的深刻性止步于此。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尝试,我很喜欢。

 4 ) 《美国小说》短评

一部以黑人的视角讽刺美国的身份政治的轻喜剧电影。

在本片中,一名事业家庭两不顺的黑人小说家在愤慨之下写了一部迎合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这本书竟然大受好评,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还被好莱坞买下了影视改编权,甚至还获得了文学大奖(三位白人评委不顾两位黑人评委的反对,坚持把大奖授予了这本书),整个故事简单浅显,轻松幽默,却又不失严肃和真实,用政治正确讽刺政治正确,揭露了由白人主导的政治正确的虚伪与刻意,以及在那些沉醉于政治正确的人心中所固有的对少数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和性少数群体)的偏见,进而呼吁那些对政治正确感到自我满足甚至自我感动的人不要把对少数群体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身份政治上,而应该发自内心地真正改变对少数群体的偏见,去倾听更真实的来自少数群体的声音。

我原本以为本片会是一部像《不要抬头》那样的荒诞喜剧,没想到它却一本正经地讲述了一个略显严肃的故事,而且总体上很现实主义,因此,观众们必须要对当今时代的美国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美国文艺界的政治正确感兴趣,才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趣味。

 5 ) 真实与虚假的矛盾

记录个人想法。

《美国小说》,其实最让我想不明白的一点,在为什么当电影以最后一个结局出现时,我会和那个片中扮演导演的人一样,觉得那个结局是最好的。

主人公一直在强调那是一本迎合读者的小说,把这本小说贬损的一文不值,甚至连带着喜爱这本小说的人都被他看做成热衷垃圾食物没有品味的人,但是这种品味,是和他之前写作的作品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他之前书写的作品想要尽可能还原真实,而片中一个片段带过的书架,分类标签写着神话研究一类的名头。

当他的书被看做是有色人种研究时,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不公正的对待,在作品的价值之前,人们先看到的是作品背后作者的标签。

这种愤愤不平当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甚至很多人在自己的现实处境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但回过头来说,难道作品被分类在一个标签底下,就不是一种先于作品价值之前的“偏见”吗。

一部如他所言有艺术价值的,给予人类精神财富的,“好”作品,必然是不能被简单概括为某一种特定种类的,在神话和文学研究之中,它更加包含着对神话与文学背后,关于人的分析,它可能涉及心理学,可能涉及人类学,可能涉及种种理论,同时还包含着字句本身的设计,包含着逻辑的架构。

难道仅仅被定义为某一种特定类型,不是一种冒犯吗?

还是说,因为这些标签足够“文学”,看起来好像是抹平了某种不平等,给了作者,一个作为被区别对待人的平等感受?

当作者批判女作家戈登,指责她以贩卖标签而获得成功时,难道作者没有在借助神话、文学、研究领域中,那些已经建立起读者特定视野的前者们的“荣光”吗?

无非是捧起这本书期待的差距,无非是一种标签与另一种标签的差别。

标签只是标签,而标签背后人们的偏向性联想才是问题。

因此怪罪自己的作品,怪罪喜欢作品的读者,在我看来很有种自命清高的感觉。

并且颇具矛盾的地方有这样几点:首先,作者开始创作这本小说的时间点,是在他失去了妹妹,和疏远的弟弟重新建立起联系,遇见了一位心仪的女士,发现母亲祸患病症,也就是作为一个原本孤立的人,发生着众多感情联系的时刻。

而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围绕一对黑人父子,而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电影的叙述中知晓子辈的三个孩子与自己的父亲间有着解不开的心结。

因此在我眼中,这本小说是不可能充满讽刺,反而会探索着情感联结这个话题。

也许他借用的题材烂俗,附和着白人眼中非裔的刻板印象,但小说的内核绝不仅限于此,它本身就开始在一个悠长且有些酸涩的氛围中。

其次,如果说开始贬损小说,后来看到巨额收益后改变态度的经纪人;用天价金额买下这本书,因为它够“黑”,并同意更改一个有争议性书名,使它“更黑”的代理商;夸夸其谈,相信作者随口编造的谎言,盛赞“好莱坞”式结尾的电影制作人,他们是有眼无珠,只追逐利益的资本主义怪物的话,那么作者喜爱的女士呢?

她有着作为人的美好,美好到足以吸引到作者,可仅仅因为她不认为作者自己的想法,就成为一个烂俗的、饥不择食的猪了吗?

这一点很矛盾。

我忽然想到电影前面给女士铺垫的解释,在于她是一个公设律师,为犯了罪的罪犯辩护,她说“因为他们犯了罪,所以就丧失全部人的价值了吗”。

这话在那时听有点莫名其妙,以至于我观看影片接下来的叙述时,始终对她保持着警惕和不确信,后来看完发现,原来是在为书的分歧一事打圆场。

“因为书是一本刻板印象小说,所以它就丧失全部价值了吗”。

不过这个片段的作用在我这里并非如此,而是女士作为公设律师,她见过的真实的犯人远比凭空想象黑人罪犯的作家多很多,并且电影制作人也曾提到,他有过一段监狱经历,如果他们可以领会到小说的魅力,那这就证明小说本身确实让有真实经历者也信服,并且在那之外,还写出了罪犯们的情感与心理,能让相关者共情。

这难道不恰恰说明作者在这个题材上的优异表现吗?

这不就是小说本身具有价值和魅力的证据么。

影片中设计的小说评选活动,用三个白人作家的一致赞美,反衬非裔作家对这本小说虚假的洞见,但矛盾的地方在,如同两位非裔作家一般,三位白人作家同样是出版小说,并以此为生的人,出版商和电影制作人一样是在他们自己行业里的翘楚,更何况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大众读者的热潮。

如果这本书只是垃圾,那么这一切电影中的构想,统统都不会实现。

何况洞见这本小说虚假的另一位非裔作家,她的小说是在影片开头就有着负面叙述的,作者也与她有过针对这本小说与她的小说有何不同展开的讨论,结论是,她之所以对这本书给予负面评价,是小说除了虚假之外,还挤占了她的生存空间。

这种叙述很难让人真的相信名为《F》的小说,是个纯粹的垃圾。

正如作者从没完整读过女作家的书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固有指向思考的偏见。

题外话,其实女作家的书让我想起之前大热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我读过,我还看过《风雨哈佛路》,以及那位作家的访谈。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它们确实给身处低谷的人带去了一些希望,尽管这份希望,是那些读者们本身就在追求的。

可小说的意义大概有部分就在于此,在于我们阅读书籍,是为了观照我们自身,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安全的距离,不那么痛苦,不那么情绪化地审视着自己。

当她们说她们的痛苦有一天忽然成为过往时,我们也会想着自己此时的痛苦,终有一日也将过去。

如果有一本小说能这样走进读者的心,那么它就有所价值,并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力量。

也就是艺术性。

最后,快餐小说、类型小说、族裔小说,唯利是图的出版界,追捧“廉价”文学的读者群体,他们确实存在。

这是我们能从社会中观察到的真实现象。

一茬一茬签人的平台;要求立刻看到爽点的读者;投稿后要等足三个月,多数是石沉大海的杂志社,等等。

没人给作者一个生长的时期,大多数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也就此失去生机。

熬过入行的初期,甩到作者脸上的也只有“大火”“大卖”这样唯一一个评判标准,作者作为创造作品的中心,却“成功”与否,都被排除在这之外。

他们理应愤怒,也理应怀着一颗冰冷讥讽的心。

在这部电影里讨论的,正式虚假背后的真实。

无论是叙述主线的“假小说”,或是明知父亲出轨但装作不知的母亲,还是“认为”自己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主人公,他们都用各自的谎言织造一条白色的纱巾,蒙在自己的眼睛上,讲那被过滤后的真实就是真实。

影片结尾,一个在片场工作的黑人与写出“假黑人”的主人公对视,这个镜头的虚假与真实对照意味再明显不过,但被愤怒、讥讽、冰冷蒙住眼睛的主人公,对自己小说价值评断的虚假与真实,他脑中心中的虚假与真实,更是在另一个位面,与镜头形成第三重的对照。

这个在片场打工的黑人,是否有可能也看过《F》,并喜爱它呢。

如果他也如此,那么他也会成为作者要批判的对象吗?

如果这个黑人,在改编为电影的《F》中谋得一个小小的角色,因此获得一笔工资,那么《F》这本小说,仍然还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吗?

正如非裔女作家在辩驳时提出,究竟是因为她写了“黑人小说”被作者如此抨击,还是因为她是个女作家,不能进入出版界而被抨击。

这话我想反过来说,黑人小说占据出版界,难道对黑人来说是不好的吗?

双脚站在实地上才能谈价值,否则岂非空中楼阁。

没人想看一本长篇大论描写自己将死母亲的小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

作者在出版业感受到的愤怒、冰冷、讽刺,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存在。

每一个行业都指望迎来的是自动下金蛋的鸡,每一个还不会下金蛋的鸡,都是没价值的鸡。

没人得到时间成长,没人能阻挡这部飞速运转还不断加速的机器。

母亲说作家的父亲和他一样是个天才,天才总是孤身一人,总是孤独。

弟弟说人们想要爱你,要让人们爱全部的你。

天才的全部就是人,他制造蓝牌酒,他也制造红牌酒。

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真相的话,那真相也就是人只是人,不是金蛋、不是鸡、不是机器。

爱人本身,而非崇拜高贵的艺术,崇拜价值,崇拜机器。

不过我个人很质疑就是咯,在我看来没人能不喜欢金蛋,也没人拒绝搭乘高速机器。

回到最初的问题,假小说的主人公之所以应该有一个戏剧性的盛大结局,原因在以下四点:其一,固然可以说这种戏剧性的人生不真实,但看虚构小说的读者从一开始就没期望它真实。

如果故事和读者的人生轨迹重合,那么难免要在阅读的时候分散注意力,将故事外的情绪带入故事当中。

其二,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能加重读者的感受和记忆留存,当ta受到触动且对此念念不忘的时候,才是ta真正去思考故事中行文和逻辑的时候,更有甚者会因为一些疑点去着手细看第二遍。

其三,故事结束了,故事外,人的人生才开始了。

故事中的人再真实也是过滤后的,他永远不能代替人的生活。

其四,故事结束了,新的故事才会开始。

不止开始于读者眼前,也开始于作者脑中。

24.03.12

 6 ) 割裂

最大的问题是,我可以看出来家庭线是为了表达普通的黑人生活是什么样的,不是街头枪战没爸没妈,而是和其他种族一样面临着生老病死爱情冲突自暴自弃踌躇不前,和白人认可的黑人叙事完全不一样。

但是,你把这条非常现实的故事线,以及其中非常现实的角色和脸谱化的白人放在同一个世界观下面,结果就是叙事割裂感极强。

一半是现实主义一半是荒诞主义,而讽刺的部分因为脸谱化处理(而且那么多白人戴的是同样的脸谱)也只是流于表面。

今年奥斯卡目前看下来最不配的就是你,野心手法要啥没啥。

 7 ) 运动就是一切

“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

意义是不存在的。

前边一句摘自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后边是我自己加的。

人的人生轨迹跟粒子的无序运动有什么区别呢?

难不成就是多了那一抹虚假的自由意志?

人的轨迹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延伸,社会的轨迹也不会因为某群人的意愿而甘愿臣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决定前进方向的是所有人的合力,可能有的人权重大,个体方向就跟时代方向更为吻合,反之则是沦为时代牺牲品的大多数倒霉蛋。

在这一前提下,结论就是没有哪一个人是可以顺顺心心顺着自由意志前行的。

所谓人生,不过就是一路妥协;所谓意义,不过就是被时代裹挟,看看沿途风景罢了。

说回现在好莱坞的“政治正确”,我也坦然,跟我们形成的当前审美是有些不符。

但是我想抛出一点思考,一个问题:这本身算不算一种进步,一种反思?

当前的或者曾经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没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

他们值不值得通过文学作品为自己争取平等?

或许当前的反歧视会给人一种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的“左”倾主义。

但当过百年,一个文化交融的社会真正实现了种族平等、实现了LGBT自由,他们回望如今的所谓的“政治正确”,会不会心存感激,把这当作古代人为社会进步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呢?

 8 ) 几个比较讽刺的场面

-“The dumber I behave, the richer I get.”-“Now you know why my parents moved here from Puerto Rico.”-“I think it seems written to satisfy the tastes of guilt-ridden white people.”-“Yeah, the kind of book critics call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ut not well-written.”-“You know, it’s not just that it’s so affecting, I think it is essential to listen to black voices right now.”对比表示无奈的黑人二人组

 9 ) 怎么短评字数又超了?!

每次字数超了不能发短评,但是这个文本长度又不上不下地,犯不上发长评。

层层讽刺buff叠满还是挺有意思的。

倒也不算冲动打五星,觉得在我的评价体系里是四星以上。

不是因为什么讽刺黑色幽默,其实它要讽刺除了那群白人,也包括自己,更包括所有看客。

更深层的感受到的还是“巴别塔”,我们从未理解对方。

无论亲人之间或者两性、或者种族、或者国际…总之人们都是金钱主导的,趋利避害的,主角心里那层难以言说的错乱,在女友面前表现出来却是傲慢。

更有趣的是他同另一位评委的对话,他写出来一本自己看不上的书,然后转过来对这位女士严加指摘,而那位女士同样是看不上这本书迎合当下大众口味的同时,又认为自己迎合读者没错。

所以到底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好书,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看到这本书如何成形出版,但如果我只是普通读者我能逃过营销以及迎合个人口味吗?

电影一边用gun指着所有人无差别攻击,一边调转gun口朝自己开了一gun。

跟《红毯先生》挺相似的,像是读懂了大众心理学然后揪出所有人的共同陋习,然后发现“揪”这个动作竟然是人们的爽点…但还是很喜欢,有时候令人发笑的瞬间就是觉得神来之笔无从躲避。

两部电影有同样的主题涉及到“傲慢”,这部片子主角、评委会、编剧导演等等都是傲慢的,我自己也时常在自己庸碌的普通阶层里偶感傲慢,往往这样的思维将主体导向毁灭的路径。

形成对比的是电影里的罗兰女士,还有男主角无所适从的弟弟,还有男主角的女朋友(戏份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女主角),罗兰女士的婚礼是最让人动容的,另外还有那句“对别人的亲人总是更宽容”。

 10 ) 反击政治正确的讽刺小说

本片男主是位美国大学的黑人文学教授,他出身中产,受过良好教育,兄弟姐妹不是律师就是医生。

他自己有体面的工作,同时还是位作家,他写的书都非常高雅、充满哲思,但始终反响平平,无人问津。

出版商给他指点迷津:读者阅读黑人作家的小说是希望看到足够“黑人”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表现黑人曾经的苦难、黑人如何遭遇不公、黑人被警察区别对待、黑人贫民窟里帮派横行等等。

男主作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纯粹是社会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

不过没多久男主家庭变故,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急需用钱。

生活的不如意加上事业受挫,男主对写作有些心灰意冷,情急之下自暴自弃,用一个虚构的黑人通缉犯作笔名写了一部迎合市场口味的“黑人”小说,书名也选了最恶搞的《F**k》。

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出生单亲家庭的黑人的故事,他贩毒、唱rap、混黑帮、杀死抛弃自己的父亲,最终被警察杀死。

可以说buff叠满,油门踩死。

本来这部小说语言粗俗、情节垃圾,纯粹是为了讽刺市面上的同类文学横行的现象,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大受欢迎,不但新书大卖赚了大钱,还被好莱坞导演看上邀请拍电影,最后甚至还拿了文学大奖。

是一部“我原本只想做个好人但无人问津,某天我决定去tm的直接躺平摆烂,反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喜剧套路。

电影反映出近年来美国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风潮,从以前的“逢黑必反”到了现在“逢黑必捧”的极端。

尤其是白人群体,无脑的给黑人优待,给黑人唱赞歌。

最典型、最讽刺的一个场面。

5位评委在评审当年的文学奖,其中三位白人力推男主的恶搞作品《F**k》拿大奖,认为这是对黑人发声的力挺;而两位黑人评审(男主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小说用的是虚构笔名,外人不知道)却认为这书纯粹是垃圾,极力反对。

最终结果是三个白人战胜两个黑人,还是拿了大奖,而获奖原因正是“聆听黑人的心声很重要”。

《美国小说》短评

讽刺白人种族愧疚情结作祟盲目推崇少数族裔苦难叙事实则用心险恶变相脱钩少数性与普世性等同的伪善姿态和曲意逢迎的割裂成片被白人主导的学院奖项tokenism选作少数题材头号选手相映成元趣味。最为可笑的是为本片博得关注的文化气候政治讽喻仅是将观众骗入连篇彻底脱节家长里短的虚晃噱头,而主创对于一黑到底起底虚假褒奖乱象背后的种族主义系统运作既无成形观点更在刻意闪避,章法无度罗列的过时热梗和事件掩护的是不愿触及自由主义幻想溺毙的身份建构分离。中年危机失意顺直男重访故园以女性亲属的亡故和重疾为契唤起觉醒,加之主流取向一贯时髦饰品般邀功却漠不关心的性少数话题提及更是荒谬到典中典的中产男本位写作窠臼。亚裔镜像版的shortcomings至少知道该把此种主角设作反派,可在这里你只能看到顶尖的非裔女演员轮番镶边。

4分钟前
  • 嵇澹
  • 还行

最后向政治正确开火吗hhh

6分钟前
  • 蛤蟆不哭
  • 较差

像是一个加长版的情景喜剧

11分钟前
  • 五乔
  • 较差

天呐剧本写得实在是太精妙了,表面上好像是在用一种刻板来讽刺另一种刻板,但是用的方式又是很轻巧的,不仅不会让人不适,反倒制造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段落。影片的视角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又并非高高在上的,甚至是以一种理中客的姿态去展现这种“何不食肉糜”,所以它呈现的方式越浮夸,反倒越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道。男主角两条线,在文学和身份困惑的主线之外,插入的“回乡偶书”家庭线同样精彩,把很多很浓的东西都淡淡的包住了。很喜欢片中时不时响起的不合时宜的乐器声,就像是这个男人内心的低喃,他的自言自语满腹牢骚,全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跟自己的不和解。即便这样,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回到题眼,以fiction(小说/虚构)的文体来给出开放的释义,不同的观众内心必然有自己的选择,迎合与否又有何重要呢?

1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男主妈妈在病床上说的话戳泪点。一个自我道德要求太高的人此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快乐的,得到世俗的认可会嫌弃自己,得不到会嫌弃世道

19分钟前
  • 玄辂Hyunlu
  • 推荐

对现今establishment profiting from "Black" entertainment竭尽讽刺,就是结尾反而有些泄气,只能搞了个戏中戏出来。

20分钟前
  • 阿基米德追上龟
  • 推荐

建议找alexander payne学学写作家的台词

24分钟前
  • 小翔子
  • 较差

虽然我手松,但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打五星的居然占了三部,还不算没看的《可怜的东西》。不曾想是这么有意思且对胃口的一部,拿捏住了怜悯与追捧的核心,讽刺了一连串翻云覆雨的现实,曲高和寡,流量密码,刻板印象,苦难贩卖,隔行隔山,自我感动,愚蠢为王,荒谬至上,很好玩,作为有过一点骄傲又始终在边缘打转的穷酸文人,巴巴地有那么些说出来就矫情的共振,毕竟反过来,那也是对另一种思维抽丝剥茧的拿捏。如此罢了,莫不如是。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今年颁奖季的提名作品 去迎合刻板印象来讽刺政治正确 比较平铺直叙 作为讽刺喜剧 出发点还挺有意思的 整体下来只有剧本稍微精彩一点 其他部分中规中矩

32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主动构陷了戏内外的互文,提名最佳影片令这一构陷更上了一层楼。看得让人疑窦丛生地欢快,算是它很特殊的优点吧

34分钟前
  • stillcxs
  • 还行

难怪是最佳剧本了

36分钟前
  • Mr.Ravioli
  • 推荐

浅显刻意的嘲弄,家庭戏看着直打瞌睡。

39分钟前
  • 小植野
  • 较差

都说是部好电影,我看了一半,就弃了。#20240317

41分钟前
  • huyouyou
  • 还行

6/10。突出的讽刺表现在图书节上辛塔拉阅读她的小说节选那场戏,蒙克反感眼前的一切,突然一名白人老太太站了起来,完全遮住了他,接着一群喝彩的人占据了画面。作家蒙克因为出版商觉得他的小说‘‘不够黑人’’而陷入困境,他用《黑鬼》为标题来教授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惹怒学生退堂,还固执地把自己的小说从非裔美国文学的书柜里拿走,拒绝被黑人作家的身份禁锢。他愤愤不平写了一部迎合刻板印象的新书,在一个昏暗的房间,书中独眼龙的主角浮现在作家眼前,背诵台词,这个狗血的家庭故事竟然畅销了,接电话时蒙克用书名的脏话戏耍了整个行业,却在天黑后的婚礼上,摄影机沿着门廊回拉,穿过跳舞的人群,停在蒙克孤独的身影时,很快认清了自我。尽管他反对迎合市场,但为电影修改的结局中,蒙克在领奖台上被白人警察枪杀,继续用黑人的苦难创造题材热。

4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笑出声好几次。探讨了一圈最后发现是无解,哈哈哈哈有趣。全片也有一种死在马桶上的人那种丧逼好笑。

49分钟前
  • 「红。」
  • 力荐

好好笑哦

50分钟前
  • particleswreck
  • 力荐

反政治正确的立意不错,但格局不大。有色人种里面当然也有阶级高低,用知识分子对刻板印象的反感来批评通俗文学,还是太轻巧了些。另外这种“严肃文学作家拉下脸来就能名利双收”的设定,也太看不起通俗文学了吧。

51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Fuck ,生活要远比小说精彩多了。

53分钟前
  • 国王KING
  • 还行

7.0/10 分。2024.07.18,初看,蓝光。这小说,这电影,这结局,很美国。。。用政治正确调戏政治正确。

54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