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那么多争论珀尔的暴行到底是反社会人格还是被她妈妈逼迫造成,其实这不是二元对立的问题。
之前一个专门研究反社会人格的教授发现他的父系家族有不止一个连环杀手,他是有反社会人格的基因的,但是他在友爱的家庭长大,成为了一个拥有家庭且最多有点冷漠的普通人,所以珀尔很可能携带反社会基因然后被她妈妈从小逼迫和爸爸的瘫痪促使她完全变态。
如果没有反社会基因+后天成长环境差,两者缺一都很难促成一个连环杀手的诞生。
这部电影珀尔生活的环境都是非常美好甚至富有童话色彩,我想如此安排可能不光是为了反差感,也是我个人感受到的一点就是不要低估人对人的伤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觉得ta生活环境很好有钱有颜好像什么都有了,不明白为什么ta会崩溃,很可能就是亲近的人的伤害造成的,这种伤害往往隐蔽性和毁灭性都是最强的。
1980年生的ti哥从影近20年,对类型影片的态度是昆汀式的,或说是仿昆汀式。
本片挑战昆汀的做旧式解构,从影片字幕样式可追溯到好莱坞第一个黄金时代1930年代。
而昆汀的做旧一般指向1970年代。
自《X》大胆奉献后,mia姐当然不甘仅主演,还兼本片Executive Producer,甚至和ti哥联合编剧,急于上位。
因为外形原因,mia已经落后同时出道的AnyaTaylor不少身位了。
pearl。
简直就是mia版《危笑》==lll1960,《惊魂记》。
源自表现主义的黑色风格,对恐怖犯罪类型影响极其深远。
从此,一幢荒郊孤宅将全世界拽入不醒的噩梦,over and over and over。
2003版《德州电锯杀人狂》。
进入21世纪高水准的翻拍。
传承1970年代神髓,同时技术进步带来更逼真迫人的影像。
2022,pearl。
开局。
与《X》同样的场景,但是人间地狱如人间童话般的展开。
顺带解构一把迪士尼。
这一招比《X》进化。
不作铺陈或者说反向铺陈。
X。
沿用经典犯罪恐怖类型开局,比如《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
其实1979字幕更多并不是标记时间,而是文化符号。
1970-80年代正是恐怖类型CG尚未登场的最后的黄金时代。
Leatherface ,Michael Myers和 Alien 均已诞生。
pearl。
同时受《仲夏夜惊魂》启发良多。
光天化日之下,恐怖经典稻草人丈夫情人连同好莱坞黄金歌舞片一起玩耍,黑色喜剧风格力压恐怖类型。
1918年的pearl和幻想中的丈夫(情人)X。
1979年的pearl和丈夫Howard。
大战不死,百年好合。
恐怖类型总是成全极度完美婚姻==lll《pearl》近片尾360秒对丈夫Howard的深情告白完全与此互文,人物关系设置入扣。
(不禁设想两部影片其实是同时构思)
pearl和金发妹是百年宿敌,刚解决一个,sweet老伴Howard的问候就送过来==lllpearl。
将母亲设定为德国人属巧思,助于历史文化背景与影片主旨融合。
(德国可是恐怖类型的思想基础表现主义的故乡。
1918年正是发轫之时)。
让所有设定和细节都具备关联性,都指向同一主旨是创作基本原则。
原来,pearl的力量源自母亲。
X。
片中唯一对《pearl》的时间回溯:一次世界大战期间pearl和Howard新婚。
副产品《如何经营百年婚恋》精要:得坚持有情趣的papa生活,八旬也无妨。
pearl。
和牛说话表达她的天赋秉异,童话式杀戮预演,同时象征她与人和社会的巨大隔阂。
对《X》中牛的部分恐怖意象有提升。
相对Leatherface和Michael Myers的人格设定,虽然都具悲剧性,但pearl更具备人性,而且是女性的人性。
X。
和《pearl》一样,牛的意象也非常丰富。
除了被擎天柱撞死铺陈人之杀戮即将发生以外,与pearl的互文也很强烈。
极似互相套拍。
以为在拍摄《pearl》pearl。
违背人伦的性暗示。
前辈们已奠定sex+horror如影随形的基本语言结构,你往哪里逃?
失语父亲和强悍母亲共同促成pearl的变异。
此处借用马萨诸塞州的 Lizzie Borden如受过同样诅咒的家庭。
(参见2018版 《 Lizzie》 )
X 。
充满性明示的《X》,这是唯一关于过去未来、年轻衰老自我对话的性暗示。
Maxine和pearl是完全一致的人格设定,有正邪之分吗?
但是老年pearl已完全妖魔化,年轻美丽的她就值得更多同情?
Maxine干掉pearl就是干掉未来的自己。
“我tama是明星,我不会接受我不配得到的生活。
”
pearl。
透过放映间的窗子,年轻的pearl观看如同自己出演的dirty movie。
时光机预热《X》的dirty movie戏中戏结构。
电影就是梦之工场。
X。
再次证明,电影人讲述电影人的故事是非常讨好的题材,宗师大师们都类试不爽。
即使是讲述dirty movie电影人的故事。
戏中戏+1970年代嬉皮风+女性身体自由主义,在经典恐怖类型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的基础上,又提升了内核价值。
向经典恐怖类型致敬同时也与其拉开距离。
pearl。
草叉以外,1892年的 Lizzie Borden 及其斧子也被借用。
(参见2014版 《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
X,女巫化的老年pearl,手持长柄草叉。
先老去再年轻的续作模式如时光机,草叉成为标配杀器由过去带入未来。
Leatherface+电锯,Michael Myers+厨刀, Lizzie Borden+斧子,pearl+草叉+斧子,杀器已经领先了。
前辈们定下的仅标配一件人格化杀器的规矩要解构?
ti哥加油!
誓夺杀器榜杀手榜第一。
==lll
2018,《 Lizzie》
举起斧子之后的 Lizzie Bordenpearl,居然揉进长达6分钟的固定长镜头特写。
有改写影史的小小野心。
近年欧美80后影人于类型片频频驾驭超级长镜头,解构前辈定式,让那些话痨文艺片情何以堪。
吸收合并类型精要乃不可逆趋势。
新一代女杀人魔涕泪横流真情告白360秒==lll,但是诉完苦还是操起了斧子杀将出去,极具讽刺效果。
编导在此善用戏剧冲突。
pearl。
当下流行简明的影像解构,如万花筒(再现童话与黑色喜剧)。
满格暴力血腥场景降至合家欢讽刺级,暴力解构如同食用零卡代糖。
死人(并非丧尸 zombie )装饰盛宴的经典horror场景一般意义可追溯到1953年版《 House of Wax》,但是全球知名度更广的则是2005年翻拍版。
另外温子仁2007年《 Dead Silence》也已成为死人被活人操纵的horror经典。
向往欧洲的pearl一袭血腥玛丽红裙,暴力和宿命象征。
只是暴力的玛丽女王本尊只活了42岁。
X。
致敬经典:《大白鲨》1975
大鲨变了大鳄。
pearl。
法国式色彩观影响巨大。
星条旗之地。
这里预演了片尾黑色喜剧风格的死人家宴,不过为pearl的想象。
鲜红大门并不为血腥玛丽红裙敞开。
明星梦破碎,与《X》互文。
X。
挥之不去的美国式法外废土。
无处不在的《老无所依》。
电影人致敬又调侃电影人,也是昆汀式怪招。
X:外在化女性主义+强戏中戏结构+致敬经典恐怖类型。
Pearl:内在化女性主义+弱戏中戏结构+跨类型黑色喜剧。
X和Pearl,谁是前传谁是续章其实无差,描摹人格一致后作技法做旧出新。
两部影片发行时间只相隔半年,又都在新西兰拍摄,可能同时构思甚至同时拍摄。
如此高效制作高效叙事,一如独立影片教父Roger Corman1960年代开创的B级恐怖片传统。
ti哥剪辑出道,可能也酷爱剪辑,剪辑工作完成电影语言最终构建。
此两部令ti哥名声大噪之作均由他亲自剪辑,带出主旨匹配的叙事节奏。
特别是两部影片内藏戏中戏结构,交错并进纠缠,做旧出新的镜头转换变化多端,勾陈游弋于好莱坞影史长河,语言丰富,呈现编导剪一体化的优势。
Pearl+X+Lizzie Borden=MaXXXine,本系列方程式已经解题,有望发展为一个巨型IP。
2023年3-4季度或明年,t哥将推出新的续集:《MaXXXine》顺应全球解构电影业风潮,调侃好莱坞续写戏中戏。
当然仍由mia姐领衔。
2023《MaXXXine》mia姐何时上位好莱坞一线?
《MaXXXine》恐怖类型百年来都是引领类型电影进化的旗手,也是全球影人蜂拥入门试金抢钱之风水宝地。
类型时光机穿梭永无止境。
美国农场女版吴谢宇,米娅·高斯的个人气质加成,美而吊诡,节奏感尤其好,抱着玩弄观众的悠游,不时让你以为珀尔只是个心怀芭蕾梦想、饱受母亲折磨的纯真苦命乖乖女,正要心生怜悯,结果她转手就是一个叉鹅喂鳄鱼,野战稻草人。
喂鳄鱼
亲吻稻草人我比较关注的是珀尔的病态家庭结构——因疾病或死亡过早缺位的失语父亲+高要求冷酷不近人情的强势母亲=善伪装且情绪极度不稳定的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子女。
我认为,并非珀尔的病态导致了母亲的无情,而是母亲的无情导致了珀尔的病态。
不难看到,珀尔对母亲几乎百依百顺,任凭差遣,即便挨骂也不敢还口,她极力想做一个受到母亲认可的好女儿,可惜无论如何也不能换来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句满意。
被训斥时低垂着头顺服的珀尔平心而论,虽然情有可原,但这位母亲无疑是病态的。
她被瘫痪的丈夫捆绑在农场,失去青春和自由,满心怨尤,却又缺乏抛夫弃子的勇气,这一点参考她情绪激动时对女儿吐露的真心话:“我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老妈!
”并不是说抛夫弃子就是对的,坚守责任也是一种美德,而她守在丈夫身边却并非出于爱,是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自卑(担心被人戳脊梁骨,担心自己抛弃一切出去闯荡却最终一无所有)。
或者即便一开始是出于爱,这种爱也在往后数年的操劳岁月中逐渐消磨了。
她一边守着农场,一边满怀幽怨,迁怒他人,无法坦然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让牢骚逐渐摧残了自己,也摧残了女儿。
这是现实中很多女性的缩影,缺乏勇气、生活折磨、长年牢骚,三者往往共生,恶性循环,足以使一个原本健康的普通女性面目全非。
在不得不背负的苦难中,唯有不怨不尤的爱能打破循环,改变一切,可惜在那种情境下,再高尚的人类也很难做到。
这位母亲偏偏倔强自负,宁愿折磨自己和家人,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把受赠的乳猪丢在门口任由其腐烂,恰如对待珀尔的青春,宁可让女儿跟自己一起腐烂,也不愿放她追求理想的生活。
PUA进行时这位阴郁、愁苦、冷酷、病态的母亲,选择将无处发泄的痛苦宣泄在唯一的女儿身上。
或许在内心深处,她隐秘而疯狂地嫉妒着女儿的青春,嫉妒女儿尚有奔向自由的机会,于是她放纵自己侮辱女儿,价值贬低和道德绑架双管齐下,摧毁女儿的自信和逃生意志,让她只能陪自己终老农场——毕竟凭什么只有我下地狱呢?
腐烂的乳猪
外部世界的战争、疫情只是一种壁垒的隐喻,口罩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心灵的交流,这些背景设置凸显了珀尔的与世隔绝,营造了珀尔所处境地的不安与绝望。
固然,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同样是利益至上,其险恶丝毫不亚于这个病态的家庭,这一点从日后珀尔的落选便可知。
然而,这种对外部世界的不安与绝望却是母亲刻意营造出来,用以捆绑珀尔的。
片中,母亲反复提醒珀尔外部世界的危险,战争与疫情,从而阻止女儿与外界交流。
母亲这样做,并非为了防止女儿伤害他人,更不是担心别人发现女儿的真面目后会伤害女儿。
一个真正爱女儿的母亲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不给饿肚子的女儿吃晚餐、在寒冷的雨天把女儿赶去工棚过夜吗?
更别提那些语言上的伤害。
母亲这样做,纯粹是出于自私的隐欲,想把女儿永远捆绑在身边,不允许她得到那份自己得不到的幸福。
她用“一旦他们发现了你的真面目,就会惧怕你、厌恶你”来打击女儿的自信,让女儿以为没有人会爱真实的自己,从而只能留在母亲身边。
承认父母对子女的嫉妒和恶意是很难也很痛苦的事,但它们的确真实地存在于人性中。
这位母亲对亲生女儿的纯粹的恶意,才是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存在。
后来,当影院渣男发现珀尔不对劲,想要逃离珀尔时,仿佛印证了母亲的话,所以珀尔情绪失控杀了他,并且拥抱了已经死去的母亲。
母亲嫉妒珀尔的青春,于是摧残珀尔。
珀尔嫉妒小姑子拥有父母的爱,于是杀死小姑子。
母亲被生活折磨而痛苦,于是用珀尔发泄痛苦。
珀尔被母亲折磨而痛苦,于是用虐杀动物发泄痛苦。
这其实是一条残酷的食物链,本质没有高低贵贱。
因未受到合适的教育,珀尔的行为完全受原始本能驱动,缺爱便求爱,痛苦便发泄,至于方式,则参考母亲。
珀尔并非生下来就是变态,也不是在杀死影院渣男的那一天突然变态的,珀尔是在母亲的牢骚与无情对待下,一天天被摧残、被腐蚀的。
在母亲的无情对待下,幼小的珀尔开始残忍嗜杀,当母亲发现她的这些行为后,做的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而是倒打一耙,指责这是珀尔天生使然,是珀尔的错。
原本在这场残忍的僵持中,珀尔一直处于母亲的下风,痛苦却无力反抗,直到触发转变的契机出现——那个男人告诉她,感到痛苦时,除了发泄,你还可以逃,青春只有一次,不可虚度。
于是她尝试去逃,去竞选舞者,为此不惜和母亲翻脸,失手错杀母亲,几乎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切断了自己的一切退路,然而最终也没选上——恰如母亲的诅咒应验。
逃亡之路失败,而后路已被斩断,她彻底崩溃了,一番自白宣泄之后,杀死了自己最嫉妒的、拥有正常家庭、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小姑子。
至于小姑子,她不算完全无辜,如果阅历足够,不难看出她出于虚荣的恶意——明知珀尔家境贫寒,前来施舍乳猪时还故意穿着狐皮炫耀,丝毫不体恤对方的自尊。
明知珀尔不如自己美貌活泼,还故意邀请她陪自己去面试。
她和影院渣男一样,是生活中常见的人,有瑕疵,但不算什么大恶人,罪不至死,只是倒霉碰上了珀尔。
其实某种意义上,母亲的诅咒必然会应验。
性格左右命运,珀尔病态的人格,注定她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获取外部世界的友情与爱情。
总而言之,母亲在死后终于成功了,她诅咒的应验,彻底摧毁了珀尔对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好感和期待。
从此,珀尔心甘情愿地守着农场,守着父亲和母亲,守着日复一日了无生趣的绝望生活。
看完电影,当我们重新代入珀尔的视角,感受她的整个生活,我们看到一个极度缺爱、每天都得看妈妈脸色度日的孩子,在小心翼翼的讨好和伪装中变得极度敏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没人好好教过她怎样友善待人),生怕别人不喜欢真正的自己。
她无时无刻不察觉着母亲的恶意,所以在鳄鱼池边,她忍不住问母亲:“妈妈,为什么恨我?
”
她是一个困惑的孩子,问着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有人说珀尔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天生缺乏同理心,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她在感受到母亲恨她时,总是很痛苦,这恰恰说明她具有丰富的情感,只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当母亲烈焰焚身时,她急切地试图扑灭火焰来救母亲,杀死父亲后也会后悔流泪。
真正的反社会人格不会这样做,具体可以参考《老无所依》。
如果母亲多给一点爱,珀尔的人生应该会变得很不一样吧。
生活总免不了苦难,但爱可以温养出善良的心。
以及,最后的晚餐、自白、结尾长镜头三场戏精彩至极。
再次赞美米娅·高斯,天真与邪恶完美兼容的气质,毫无痕迹又富有感染力的演技,新一代哥特女王当之无愧,这类电影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灵魂人物能否立住,换个人演大概率烂片或平庸。
正如马丁斯科西斯的评价:“缇·威斯特的电影中有一种在现如今的影片中相当罕见的能量,它是被对电影艺术的纯粹的、未被稀释的热爱所驱动的,在每一帧都能感受到。
缇·威斯特和他的缪斯米娅·高斯真的知道如何戏弄他们的观众。
”
欺骗性的美国甜心式微笑
珀尔 Pearl (2022)#13thBJIFF 中国科学技术院巨幕影厅。
8/10 扭曲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珀尔或许身患边缘性人格障碍和解离性精神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官能症,从病理学的角度或许可以解释珀尔的焦虑暴躁、癫狂幻想、暴力虐杀倾向等心理和行为。
叙事节奏很棒,几段关键场面对电影片段进行了分割,对应着珀尔心境的转变,经历数次绝望,这种复杂的爱与恨逐渐扭曲,珀尔终于坠落深渊,拿起戟斧奋力反抗。
新鲜的肉体绽放血肉之花,蛆虫在糜烂的尸体内蠕动翻滚,当一切复归平静,面对不成人形的父母,珀尔终于能够在餐前祈祷,感受日思夜想的解放和自由。
影片开头房间内的独舞、路边麦田和稻草人共舞、教堂舞台上和“女孩们”共舞,这三幕舞蹈场面成为珀尔内心的投射,从幻想憧憬,到纵情释放,直至希望破灭。
米娅·高斯的表演极具魅力,低沉、致郁、优雅、深情、沙哑的声音下透着强烈的悲伤,数分钟的独白,更让人感触难过。
电影结尾,珀尔扛着小斧头,瞪眼凝视,强颜欢笑,泪流不止,更显惊悚和恐怖...
她有严重的解离症状,在她没有疯狂之前就已经很严重了。
她身边没有一人发现,因为这类症状的患者更多都是私下解离。
有高频解离症状的人必然有神经质介精神病之间的疾病。
长期处于自我解离症状的人一旦破碎,必定失控。
跟她是什么阶级的家庭环境没有关系,各阶级的人群只要过着“笼中蝶、金丝雀、困中兽”的生活。
哪怕权贵富裕的人也会逐渐出现解离症状,长期解离下去,思维模式就会脱离自我看待事物,会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类的精神病。
电影中有多次解离症状和情绪高频波动,在稻穗地里抱着稻草人跳舞之后失控,一人独自在房间里解离,憧憬幻想着离开农场,与瘫痪不能说话的父亲交流,她也会解离出“父亲的想法”而自言自语回复,对农场里动物、兽蛋的行为和交流,在河边对鳄鱼的互动。
舞蹈面试时那段脱离现场的内心解离画面,甚至更可怕的是,她的闺蜜居然让她主动“解离”,让她把闺蜜当做去打仗的丈夫。
而她身边唯一可以接触最多,并且可以讲话好好沟通的是她的母亲,但电影中很显然母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也是导致她高频解离的原因。
女主的很多思维想法因原生家庭的缘故,没有办法向外倾吐,久而久之就有了自我思维模式内化及自我理想化,对她个体而言是一种向外得不到理解和倾诉,而养成的自我交流的思维模式。
这种心理状况不是她去了镇子上后,不是母亲跟她吵架后才有的,电影开头就一直伴随着这种问题。
她也不是反社会人格,不是只要杀人违法就是反社会人格,判断不同人格障碍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思绪的出发点,而不是通过表象的行为和情绪而决定的,有太多精神疾病有相同的表现病发症了。
她的情绪失控和解离症状有明确的缘由及爆发点,一切都因为长期对离开农场的理想化,而现实总是没法如你所愿。
“不能离开农场”=“不能接受破碎”=“不能接受分离”=“不能接受灰色”=“非黑即白”。
她的思维模式非黑即白,高频的解离症状、过山车般的情绪波动、失控,爆发后的极端行为,这些都不是反社会人格会有的,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虽然失控后极端,但他们仍然是被“理想化、情感”困扰的,而反社会人格并不会被这些困扰。
我是个有解离症状的bpd患者,所以她的疯狂和失控我能够理解。
恐怖电影有一个好处,不仅各式各样的角色都能在恐怖电影世界观里成为主角和关键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的。
更棒的是,当你有过一些创伤、糟糕的情感关系、缺失的爱,而你在恐怖电影中看到这类角色,你会想到你自己,你会想起自己经历过难熬的时光,糟糕的过去,但你在现实里熬过了这段时光,你幸存了,这对于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创伤修复,恐怖电影会治愈伤口。
B站恐怖影视区up主:抹茶味的goth蛇
影片一开始,房间里的装饰全是少女心的装扮,未有什么不妥影片一开始,房间里的装饰全是少女心的装扮,
珀尔在房间内跳舞
被母亲打断
珀尔的表演诠释此时完全是个害怕惹母亲生气的小女孩在与母亲的对话中,母亲展现出完全排斥女儿舞蹈演员梦想,控制欲极强的态度,并让米娅去牲畜棚干农活珀尔在牲畜棚又不自觉沉醉于自己舞蹈演员的梦想这时有一只鹅打断了它与母亲打断的情况不同,她直接插死了鹅鹅不同于母亲,在鹅身上,她才能掌控人生精神病发生的情况有很多,且复杂“拉康认为精神病是由语言导致的,患有精神病的人在象征届失去了话语权,她陷入一种失控,身心分离,陷入一种认知破碎,而艺术治疗,如绘画,戏剧创作,写诗,等包括珀尔的舞蹈可以通过自身书写来撑起破碎的认知符号,书写过程就是生成过程,来形成一个让人格稳定的钮结,自己给自己创造话语权,让自己成为象征届的”父亲“如果母亲支持她的舞蹈,或许珀尔不会杀死那只鹅?
她有希望成为人格稳定的孩子?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可能?
关于珀尔走不出的农场竭斯底里的母亲,父亲的缺失,与世隔绝的农场,未有父亲或者父权社会的阉割威胁的干预性介入,她无法正确适当地切割与母亲的关系,所以她总是在等一个男人帮她,从霍德华到电影放映员,谁都没人帮到他,她已经长大了,已经太老了,无意识的宿命让她走不出农场了。
她这一生并未被爱过,有可能但不多,她在母亲那索求爱的时候是被拒绝的关于母爱的挫折,拉康言:“因而,挫折远非是关系满足某种生物性需要的失败,而是往往涉及恰恰相反的东西;真正的挫折是对爱的拒绝,而生物性需要的满足则是对于真正的挫折进行补偿的一种徒劳的尝试。
”珀尔还会继续杀人,且没用台湾系列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猫的孩子》与珀尔的原生家庭类似,竭斯底里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而母子之间最后的和解情况居然是通过神迹的降临—最后一只没有被杀死的猫诞下新生命—类似马鹏里的耶稣,很难想象,如果那只猫没顺利生产,会不会变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珀尔》
8.0。
意料之外地精彩。
故事倒没有很恐怖,但是女主的表演非常吓人。
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向疯狂,明知道接下来要动手杀人,还是会害怕。
影片中有大量违和的设计都增添了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比如女主前期的淳朴面孔和心中压抑不住的欲望让她看起来有种病态的纯真感,家中冷冰冰到窒息的氛围和大红色的装修风格暗示了压抑在理智之下涌动的欲望,还有最后美式合家欢结尾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腐烂的宴席、僵硬的尸体以及女主人长达两分钟逐渐面目狰狞的欢迎微笑。
我很喜欢这种违和的感觉。
联系上一部《X》我们更加能体会珀尔贪婪地想要拥有年轻美好的肉体,渴望欲望的实现,但我估计以后也是实现不了的...结尾才出场的霍华德应该也是个奇葩,不然就不会有X当中那段毛骨悚然的床戏。
听说还有续集,那么后续我猜测可能会好好塑造霍华德的故事,发掘颠公颠婆的化学反应,很期待。
怀揣文艺梦想的小萝莉,最终发掘出了自己嗜血的天才,于是不可收拾地走向了杀戮之路。
本片风格漫画性大于写实风,虽然时时刻刻展示着血腥,但很难让观众产生恐怖感,相反影片画风有种复古之美。
具体到故事本身,就不要苛求有多严谨了,这么一只小小的女性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多系列的杀人事件,并且还是那种纯暴力的举动。
看完这部后和二狗子交流了一番,整理一下,留个想法。
这电影蛮有特色,它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在致敬《绿野仙踪》,画面饱和度高,色彩反差大,明快艳丽,极力的营造一种童话氛围,然后来了一波绿野仙踪的黑化反向操作。。。
珀尔犹如一个蒙昧未开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残忍。。。
这一场电影,完全可以解释成珀尔一厢情愿如孩子般的心性,她其实意识不到后果的严重,她烧死妈妈的方式对应里绿野仙踪里桃乐丝打败女巫的方式。
珀尔和桃乐丝一样想要逃离,可桃乐丝最后迷途知返,但珀尔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桃乐丝把水泼在女巫身上也是意外。。。
没想到女巫会融化。。。
这其实有一个隐喻——无意的伤害:我不是存心要伤害你,但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家人之间最是如此。
珀尔杀母弑父,充满了孩童般的残忍;恨母亲,所以对她奄奄一息置之不理,爱父亲,但怪他拖累了自己。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的时候,这其实是谁都可能在内心深处生出的怨念:嫌妈妈唠叨,自己一意孤行,倒最后覆水难收发现妈妈是对的,自己一错再错,那是怎样的挫败。
本来自己可以展翅高飞,但是父母生病不得不照顾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怎么会没有一丝抱怨。。。
然后,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所有的失败都以家人的羁绊为借口,这个故事不过是放大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看完珀尔再接X,才能让这个故事更加暗黑更加意味深长。
以上(女主的演技可圈可点完全呈现了那种天真的冷漠和残忍,片尾大段的独白足见台词功力。
)
这个电影也许能被称之为“邪典电影”,今天刚学的名词。
至于我为什么看这部电影?
全部来源于昨日的一场梦,“我远在东北的发小衣装革履的对我说‘推荐你看一部电影,范冰冰和李晨主演的《珀尔》’”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甚至有实时字幕,让我在睡醒后能够搜索,当然并不是范冰冰和李晨主演的(这段梦境可能来自汪峰和章子怡,同为娱乐圈夫妻或者恋情最后分开),梦见这部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之前偶然的看到过这部电影的片名和介绍。
今天书影音的内容(没有筛选,就在默认列表中),早上起床没看见,晚上看电影的时候才发现,猛猛掉san这个电影的意象做的还是比较不错的。
🐊——珀尔内心杀戮欲望的具象化。
🐊🥚——捏碎🐊🥚的同时丈夫也随之碎裂,一方面隐喻珀尔杀死未出世的孩子,一方面隐喻丈夫未来的命运。
🦆——放映员。
闯入者最终如同被珀尔用草叉叉死的鸭子一般,最终被珀尔的杀戮欲望🐊吃掉。
🐖——父亲。
父亲的命运如同被蛆虫侵蚀不堪的烤乳猪。
🐕——母亲。
母亲敲打着地下室的门在珀尔对放映员的描述中是“我家顽皮的狗”。
不存在、不被需要,终将消失。
以草垛为舞台、牛羊为观众、草叉为话筒,叉死外来者,邀请稻草人跳舞、接吻、doi,在这个如同《犬之力》的农场里面,剥夺了父权(父亲出场便是残疾),母权控制着这个家庭,珀尔和母亲争斗,最终却致母亲于死地,成为了这个家庭新的话事人,可是,就算母亲在物理层面上死去,其在精神层面还是影响着珀尔,具象化为评委的裁判(判定珀尔不合格,不入选舞蹈团),珀尔成为了这个家庭新的女主人,在影片最后珀尔看着参军归来的丈夫,露出了极为扭曲的笑容,父亲的瘫痪可能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有关,而最后归来的丈夫可能会重蹈父亲的经历,被珀尔控制着失去话语权。
从捏碎一个蛋到杀死一个人极其简单,杀戮的冲动慢慢将其侵蚀,珀尔的鳄鱼吞噬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至今仍然游在水中。
相比于X实在进步太多,至少从米娅的飙戏与诡异氛围的塑造上做得可圈可点,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与变态女孩的放飞自我,在今年看过的恐怖片中算是挺不错的一档了。
所谓心藏大鳄??
诡异的风格是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包括女主的长相,米娅高斯有点厉害。相比X,摄影上缺点美感,但是几段杀戮戏还挺意外,渴望爱、缺爱又想挣脱束缚的这个角色很形象,把诡异感拉满
关注战争和传染病时期在家受压迫的女性心理问题,面对好友长达10分钟的个人独白非常令人震撼
是包法利夫人,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情没什么新意,但女主角的演技还是可以的
其实这部倒是一点都不恐怖,没有jump scare也没有任何恐怖元素,血腥片段都很少而且也吓不到人。但是拍的挺好的,有种复古美。女主的变态心理大概率是遗传自她妈,很多时候其实还挺心疼她的,那段长镜头独白演的很好。
比《X》好一些,但也沒好到哪裡去,實在是沒看出到底哪裡值得被追捧。唯一的理由就是女主好像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電影的分都加在她身上了,但是不管是片尾的長鏡頭獨白還是長鏡頭笑容都沒有感染到我,感覺都不算很大挑戰難度的鏡頭。然後整個故事的話,其實還是偏寫實一點的感覺的,恐怖場面不多,要說詭異的氛圍吧,也還好。主要問題就是關於女主的塑造,感覺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到底是原生家庭的禁錮把她逼瘋了,還是她天生就是情感缺陷,只不過家庭的關係把它激發出來了。我感覺天生說和後天說都有依據,所以我更多的竟然還是同情女主,畢竟她的願望只是想走出去和得到愛,這又有什麼值得指責的呢。要說她瘋吧,感覺瘋的鏡頭也真的不多,人也沒殺幾個,整體其實還是一般,也就只有看看女主演技加復古的質感了
哇这真是太疯了。主角居然还挺容易让人共情的,其实很多人曾像她一样,空有雄心壮志而资质平平,没条件进修,没有机遇逐梦,原生家庭又像个泥沼令她无法脱身,只是她不像现实中的很多人一样因认命而漠视这种痛苦,她那异于常人的敏锐让她在这种痛苦和渴望的煎熬中彻底疯狂。有朋友看完该片后说起,如果男的是这个情况一般家里都会支持他追梦的…我一想可不就是《公开赛魅影》吗!有多少这种设定的男主角电影,成功了就是励志片,失败了就是忧郁带点治愈的文艺片,而女人的人生遇到这种配置只能发疯——其实发疯也很好,至少它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隔离酒店住21天就让我快疯了,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更乘以千倍,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创造了「X」……Mia Goth的演技可真是对其他90后女演员形成了降维打击
战争幽灵(A24 求你不要再祸害各位导演了)
封控爽片
精致,诡异,独特,意犹未尽;这个女演员真特别,幻想舞台、一段超长独白加结尾古怪怼脸长镜让人印象深刻
说实话,我能理解她,我和她唯一的区别是我还没有开始杀第一个没有感情的动物。
慕名而观,看完感觉没达到我的期待值……做为文艺惊悚片它前半部文艺的部分拍的很一般,后半部惊悚部分也在关键情节上多少差口气。女主演表演是真牛,适合演疯子和反社会。另,其实“欲珠”这个片名译名挺好的。
挂羊头卖狗肉的前传,除了人物名字以外,剧情完全圆不上正片,等于是另起炉灶憋了个比《X》还报看的故事。
新一代恐怖女王米娅·高斯!
非常合我的口味,透露出古怪而真实的心理写照。 犯罪简直就像做上帝,不爽就杀。
疫情隔离、与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同住、丈夫还要去参与防疫工作甚至生死未卜...
独白+微笑,俩个长镜头特写好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