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3eef1b8d1233fb0decde0f见缝插针聊一部观感十分惊喜的资源片,近期所有的院线片相关节目将随后陆续上线,敬请期待。
主播:Aki剪辑:Aki内容后期:Aki文案:Aki镜面计划是一档由独立影迷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播客。
我们试图用拆解一部电影的过程来重构与它的连接。
节目每周三更新,分为「解剖」和「速通」两种类型。
镜面计划会坚持鼓励所有真实的表达,用观点激发观点,也欢迎一切讨论和批评。
【欢迎关注我台同名微信公众号和豆瓣账号】商务合作+V:jmr116916
时间轴:00:00 01:16:影片信息介绍01:16 16:49:影片详细讨论提及影片:《危笑》《某种物质》
当着剧场里所有观众的面突然自杀,微笑的夺命杀伤力就相当巨大,胜过于一对一的传播。
这是女主非常清楚却宁要故意为之的选择。
冷酷残忍!
可见,公众人物一旦心理扭曲走火入魔,简直就是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社会危害性极大。
因此,微笑掩盖之下的焦虑、恐惧、躁狂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预防与解决,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和解决,期待《夺命微笑3》。
当然,这种种问题的出现,也会发生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相互影响,彼此传递,甚至于你我进行伤害。
所以,影片将苦恼的微笑设定为具有传染性且夺人性命。
距离上一部2年时间了,对上一部的人物印象也微微的模糊了一些,所以当第二部的开场,我还在质疑自己是否能衔接上,不过影片的内容根人物的关系并不重要,它可以作为独立的一部来观看。
我简单把几个另类不舒适看点分享一下:1.电影约2小时左右,前期铺垫过长会让没看过第一部的观影者耐心降低,毕竟危笑第一个场景在标准90分钟左右时长的电影中已是1/3的进度了,但作为有一部铺垫所以只会把注意力集中故事剧情讲的是否比上一部更精彩,而会增加一些耐心进行对比。
2.电影里有意无意的,加强了喝水概念,虽然有遮掩,无遮掩,和遮不遮掩中反复进行,但的确过于频繁,而且每次一定要让女主一口气喝完一整瓶,或者一下半瓶.它不是给你直接展示水的广告,但是反复的突出行为和遮掩动作,让你会更加注意水这个在剧情中没什么大用,但是确贯穿了全剧的道具.
3.虽然国外违禁品合法化,但是配合了西方宗教信仰,所以恶魔作祟,让这部电影纠结症犯了,主人公一直徘徊在被恶魔缠身作祟,导致觉得自己精神不正常,可又坚定确信自己的未吸收违禁品,但还是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只能自己苦苦一人死扛,还有公众瞩目事业上的压力.这些如果在神学片里,就会有位一本正经的驱魔人帮忙.可本片不想往这个方面上靠近,所以西方恐怖题材的底蕴只能依靠恶魔这个概念,但现实中更贴切实际生活的事情是,主人公只要犯错第一时间就会被认为违禁品造成的精神崩溃,也会牵连她的事业崩溃,她在社会中的人和地位生活的崩溃,引用原话:
4.结局开大恶魔蹭上了新时代的红利,直接利用媒体效果传播开大招.要么就是完结这个系列了,大家猜全民危笑.要么就等第三部神学介入吧,反正感觉这波大招,还有神学介入有点急,挖坑悬念不再铺垫了.虽然上面是几个负面看点.但是进入后半段,节奏加快,而前半段的吓一跳镜头的低劣手法,也没在后半段使用.女主其实没有第一部智商在线那么高,但是求生欲的强烈,至少还压制了屏幕前厌蠢症观众的烦躁情绪,而女主的社会关系代入感也很强,换位到我们身边相同的事件,也是会感到及惊恐又尴尬又不知所措的慌恐,她的戏中的情绪的确已经透过屏幕传递给到了观影人身上.所以我预估此片可以上7分左右,我分享自己观影感时豆瓣现在给的是7.1分.
第1部的设定,加上了明星歌手的故事内核,挺惊悚的,制作各方面也升级了。
女主演技、舞蹈、唱歌也是样样在线,就是个明星。
有几个瞬间还特别像艾玛·罗伯茨,婊婊的
开头就很惊艳,节奏特别好。
简洁明了,车上下来就开始办事,跑出来,“咔”一下,血就在地上抹出个笑脸。
但是进入正题,节奏一下慢了,跟着女主一起煎熬。
其实传到明星女主,大概就能知道结局了:在舞台上笑着把自己弄S(大怪物确实没想到,金费是真充足了)看着一个“改过自新”的年轻明星,又被危笑逼回以前的狂躁易怒,挺心疼,感觉她本该有能力重回正轨的。
女主身上,有很多年少成名的歌星、舞星、影星、体育明星的影子。
从小就为了一个目标一直奋斗,家长不顾一切地支持,被周围人保护得很好,也变得脆弱、以自我为中心。
承受巨大的压力,还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自暴自弃、自我毁灭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危笑貌似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她身上有伤,靠止疼药维持,已经畏惧舞台了,身边人还在一直逼她上台,总有一天也会支撑不住而放弃。
脑残粉、伴舞、助理、妈妈,这些恐惧源也一一被危笑利用,唯一支持她的好友还是捏造出来的,真的绝望。
接连的崩溃,她也觉得自己是个无可救药、只会伤害身边人的恶人,已经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了。
最后还是没能阻止,被送上了舞台,面对观众来了波大的
开头结尾都挺好的,舞伴追她的编舞也很好,被裹挟,没有任何主动权,好像梦到过。
就是中间节奏太慢了,大概都知道过程和结果了,还要跟女主一起钝刀割肉
电影中的音乐表演片段很美,这是在其他恐怖片里少见的。
女主的造型让我想到了Lady Gaga。
女主的巨星,然后和巨大的生活落差让我想到了邓紫棋之前的抑郁状态。
他可以视为是一个公众人物。
面对自己的过去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夸张和扩大了的负面情绪。
一伙人跑到思凯家就好像一剪贴画,还挺适合做壁纸。
她妈就是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控制欲很强,劝说他女儿去一直表演也在有自己的利欲熏心。
用他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和经历。
她说用这些牺牲一切来支持自己女儿的演唱事业,这其中当然掺杂了她的个人成分。
到最后因为电影的呈现还是给观众,然后观众是分不清什么时候是她的幻觉,什么时候不是。
这里其实已经有一些审美疲劳了。
母亲的死其实只是加剧了女主尽快解决真正的根源性的问题,是一种让催化剂让女主去尽快找到那个老头儿。
所以母亲这里起到的是一个工具性、功能性的作用。
然后就是明明都发生了杀人的案件,但是她却只想自己处理但不出所料又处理不好,这也是很不合逻辑的地方。
可以视为精神分析影片来看,还有一部是《幻影凶间》。
抢警察枪这段好像有点不真实。
警察真的会放任不管吗?
反反复复的切换,虚实的界限已经被模糊。
破肚开膛,然后蹦出一个血呼呼的人形状的生物,想起某种物质。
重复的单调的比较刻板的一个恐怖气氛的元素来塑造。
还像怪奇物语里的大boss那种感觉。
而且鬼怪的这个模样呢,也就是人的变体吧。
女主感觉更适合当一个歌手。
而且之前老头不是告诫过女主吗?
就是这个邪恶之物,他是要看到宿主在目睹者面前死去那么才会有新的养分,现在在演唱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人都是目睹着,所以这就意味着什么呢?
邪恶之物会不断的发展下去,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定。
从未鉴赏前作,但丝毫不妨碍续作的观影体验。
一直偏爱恐怖惊悚片的我,很庆幸没错过这部,确实很久没有毛发战栗的感觉...晚上11点半打开电影,看完已经接近凌晨2点,良久不能平复。
躺在床上,即便男友在侧,我俩都各自刷会其他内容,想尽快忘掉刚刚沉浸的体验,尽快入睡。
结果还是3点多才勉强睡着,好在夜里没做噩梦。
下面具体讲讲,这部电影为何让我感触颇深,相较其他恐怖片,它哪些方面更能让观众身临其境。
——————以下涉及剧透——————女主是一位曾经吸毒、遭遇车祸、丈夫惨死,经过一年养伤戒断自我反省后,决定重新复出的当红女歌手。
因为车祸导致的背部伤痛,需要药物治疗,于是不慎落入危笑的圈套。
其实重新复出后的她,积极努力(为了巡演反复排练)、善良有爱(毫不犹豫地参加慈善主持)、工作态度端正(粉丝见面会表现得谦和有礼)、不骄纵欺人(因迟到而向所有人道歉)。
整体来说,是个“好人”,也是个很容易让观众站在她那边,体会她感受的好主角。
不仅如此,因为她是曾有嗑药前科的女明星,一方面作为明星,必须要顾及荧幕形象,不能轻易透露遭遇诡事。
另一方面她曾有嗑药的过往,还因此导致了车祸和丈夫丧生,如果告诉身边亲人,他们肯定会认为她又沾染上了药物,更是断送前程。
这层人物设定解决了本来存在于普通人中,有关遇见诡异之事,告诉旁人或是想方设法积极解决的痛点,让电影的叙述自带合理逻辑。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恐怖惊悚片,观众能代入作品,身临其境,相信电影里的一切是真实的,这本身就是营造恐怖氛围的首要条件。
就像看了《午夜凶铃》后,再接电话、看电视都会产生阴影。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咒》被很多人说 “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因为观众相信了电影的设定,而导演却在最后来了一波诅咒。
感觉受到诅咒的往往是那些相信电影设定的投入型观众,为了有沉浸观影体验却收获诅咒,难免被人诟病。
其次,这部电影和其他恐怖惊悚片主角的 “作死” 行为不一样,这部电影里的女主很像生活中的我们——看到他人诡异死亡,心里很郁闷,就去找最好的闺蜜寻求帮助。
听到 voss 水瓶碎了,第一反应是家里进人了!
先去查看防盗门有没有锁好,再去找个能用的武器准备进一步试探。
邀请闺蜜一起睡觉,避免自己一个人在家继续害怕。
包括之后不停地找闺蜜帮忙,希望能得到她最重要的陪伴。
回到家,把所有的灯都打开给自己壮胆。
以上种种,皆是我们正常人所为。
这样一来,电影和观众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恐怖片中的 “信任”,让观众能代入进去。
再说说导演的一些鬼冲脸(jump scare)设计。
我其实对这种突然惊吓的手法没什么感觉,在看恐怖片之前就预料到会有,所以潜意识里会做好比较强的心理准备,再加上多年看恐怖片的经验,大多时候都能预料到 “在这个场景这种氛围下,要突然跳出个鬼吓人了!
”。
然而这部电影里有一幕的冲脸,不得不说,让我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平复。
女主与闺蜜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突然画面一转,女主长发困于车祸,身边是已葬身的男友(前夫?
啊不重要),惊悚之余突然惊醒,发现是一场噩梦。
摘掉有白噪音的耳机(题外话:少听,听多了容易耳鸣,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镜头拉远,看到闺蜜在旁边,躺在她软软的大床上,似乎也被她吵醒了。
闺蜜慵懒地翻个身,关心地问女主,怎么了,还好吗?
闺蜜关心本来是一个很温馨的画面,女主也躺下来,和睡眼朦胧的闺蜜嘟囔两句,说觉得自己哪里哪里不好,都是自己的错(正在反省,求抱抱)。
就在这时,画风突变,突然一句:因为你本就是这么糟糕的人。
危笑来了女主这才看向闺蜜,发现闺蜜脸上露出危笑,紧接着闺蜜的眼睛和嘴巴随着喇叭声变成了车头大灯,夜晚也瞬间变成白天……
单截下来看就没那么吓人了不得不说这一个突然惊吓的镜头设计得恰到好处。
关于电影一些小细节:眼睛 —— 在家里弹琴前,翻开手写本,里面有眼睛的符号,钢琴上也有同款的装饰品。
后来在医院里,母亲死亡那段幻觉中,母亲少了一只眼睛,而且女主衣服上也有鲜血染成的眼睛符号。
也就是女主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投射到潜意识里,成了幻觉的一部分呈现出来。
喂 眼睛碍眼了!
破茧 —— 女主因为会露出疤痕而讨厌的演出服是蝴蝶样式的,搭配演唱会舞台设计,寓意破茧成蝶,表示女主从吸毒车祸的阴影中振作起来,浴火重生。
可实际上当女主从舞台设计的茧中出现的时候,反而是邪恶的东西从女主身体里破茧而出,彻底占据了女主的灵魂高地。
最终导致数万人一起观看女主危笑自杀的结局。
同为破茧近期有另一部电影《某种物质》 ,经常和《夺命微笑2》放在一起讨论。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惊悚片,以美式女明星作为主人公展开故事。
某种物质 (2024)7.52024 / 法国 英国 美国 / 剧情 恐怖 / 科拉莉·法尔雅 / 黛米·摩尔 玛格丽特·库里但实际上两部电影的内核完全不同。
我个人不太喜欢《某种物质》,先不说女性主义,就说作为一部电影首先得把人物角色塑造好。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美貌动人的奥斯卡影后,现在到了中年(五十多岁了),容颜老去。
她也不是一天就变老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变化的结果,她应该在人生过程中早就慢慢接受了自己,或者去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了。
好吧,我知道电影是想表达女性容貌焦虑的冲突感,但是在这个点上立不住,整部片子看下来我就觉得很别扭。
只能安慰自己这就是一种冲突夸张的设计。
看了一些关于《某种物质》的影评,有人说其实导演表现的是女性矛盾冲突的两种精神状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具象化。
或许就像有人看了《夺命微笑 2》之后说,这不过就是一个女的嗑药太多产生幻觉,最后自己把自己害死罢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也是我第一次写长评,欢迎讨论,不喜轻喷。
从得知有续作到搜索片源看完全片不到三个小时。
总体节奏和铺垫跟前作一模一样,就连最后那怪物吞人都是一样的安排。
看过众多恐怖片的我看到女主是个明星基本就猜出来最后的结局了。
加之里面插叙的jump scare毫无新意,一点也不吓人,甚至有点俗套。
化妆/特效很强也没有太恶心吧,总体太冗长了,两个小时全是在给女主做铺垫,部分逻辑还没讲通,比如闹矛盾的女闺蜜和他出车祸时候那个死亡的男司机哈德森纯纯工具人,如果说这俩配角不解释的话可以,那最后拯救她的那位男医生莫里斯出门干啥去了?
然后就不交代了留给续作了呗?
还有最后演唱会母亲出现的话那就是说病房里她没有杀人。
那她身上血迹和助理看到她叫大夫以及夺枪直到开车去冷库这一段全是假的呗?
那反推她是因为脑震荡住院的,她住院也就是假的了??!
那么,从女主去酒吧见莫里斯开始的一小时的剧情全是假的。。
只有登台演出是真。
加上前面粉丝签售会上的磕药男和小女孩这几个凑时长人物,幻想部分描写也太多了。。
知道恶灵的幻想才是恐怖元素可描写的地方,但一旦多了就容易让观众分不清现实和幻想,而且恶灵一会儿刘易斯一会儿变闺蜜一会儿变助理一会儿又变母亲最后还得造景让女主以为自己见到了莫里斯执行了计划,恶灵真的好忙啊。。
费劲心血煞费苦心。
第三部看来来波大的了,全社会狂杀,饼画了这么大很期待编剧们怎么圆。
到时候可千万别剑走偏锋搞什么大屠杀人类灭绝之类的,再或者出现个离谱设定。
2024美国恐怖片《夺命微笑2》,又名《危笑2》,豆瓣评分7.1,IMDb评分6.9。
虽然续集的评分高于第一部,但是我并未觉得续集更好看,第一部赢在创意上(虽然这创意和《午夜凶铃》如出一辙),续集延续了第一部构建的世界观,没有扩展出新的创意,只是延用第一部的创意讲述了一个新故事。
续集将女主设定为女歌手,显然是为了结局时观众大传染这个点子(这算是续集的创意),这是续集女歌手这个角色设定的主要目的。
续集主要的亮点是女主的表演,女主娜奥米·斯科特是《阿拉丁》、新版《霹雳娇娃》的女主,《阿拉丁》后她星途暗淡,本片是她向外界证明演技的作品,本片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样,影片是她的独角戏。
本片中娜奥米·斯科特完全放下了偶像包袱,表演非常卖力,歇斯底里,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女星来说非常不易,确实证明了她是演技派。
不过,问题出在她的表演过于卖力,从头到尾的歇斯底里,没有做到张弛有度,因此让观众审美疲劳看麻木了。
第一部中文名叫《危笑》,意译得非常精妙,不知为何续集中文名变成了《夺命微笑》,这是何用意,为何续集中文译名要改呢?
续集的暴力血腥尺度很大,不过在《致命弯道》《断魂小丑》后电影中的暴力血腥已经见怪不怪、不算什么了,这是见多识广、视觉疲劳的道理。
继续延续了第一部的高概念设定,恐怖氛围更多是靠人物的内心来塑造。
以一名歌手的视角,展现那种旁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只有自救。
但到头来,却连虚实都分不清楚了,最终还是失败的辛酸。
女主最后一句句泪流满满的I’m in control听来很是令人心疼。
这也是本片最令我共情的一个点。
一直以来我都说,恐怖片十分考验演技,那种生理性的害怕恶心等等,很难表现!
茉莉公主娜奥米斯科特这次的表演十分惊艳!
也为本片贡献了好听的原声带!
剧中的Sky一定也参考了许多流行歌手的元素,最为明显的就是Lady Gaga!第三部不拍前传的话(参考寂静之地),接下来就该是全球性的感染了,更加疯狂!
第三部应该稳稳的,期待!
颠倒的城市划开了幻象的边际,诡异的微笑放射出死亡的预警,狂饮的瓶水吸干了浑身的精力,血色的回忆杀害了脆弱的自己。
想让我维系一段残破的婚姻,我便扭转方向盘至谷底;想让我与旧友和解,我便日夜做着互伴的噩梦;想让我登上舞台巡演,我便站在台上危笑,向全世界表演一场他杀秀。
奇诡的配乐和整洁的画面给人以《某种物质》之感,贴脸的镜头塞满整个屏幕,也把恐怖感全塞给观众,被数次jump scare惊得心脏骤停,虽说玩多了没意思,但要真出了还是会被吓着。
本片的叙事诡计玩得很妙,通过幻觉蒙蔽现实,在观众深陷恐怖的同时平添悬疑色彩,亦真亦幻最为致命。
且深入剖析女主心理,并通过危笑将其外化,人物立体,不只是部骇人的恐怖片,更是部揭开娱乐圈内幕、揆诸明星内心的剧情片,很有意思。
危笑2 (2024)7.02024 / 美国 加拿大 / 悬疑 惊悚 恐怖 / 帕克·芬恩 / 娜奥米·斯科特 罗丝玛丽·德薇特
一般
局势紧张,阿富汗真人间地狱,愿世界和平。男主演技一般,女主清秀过人
法国爱国宣传片,能拍得这么生气全无,我不李姐!主演全员圣母,男圣母女圣母,做作得要死!群演全员道具人,毫无灵魂。不过他们也可能真的没有灵魂,有一瞬间甚至觉得这些人民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导演我谢谢你,不要再拍了。
特別特別好的題材,然而碰到無法具體操控的主創,太遺憾了,法國不是沒人會拍。
真实故事很感人,但电影后半部分拍的相当拉垮。很讽刺的一幕是在美军机场前,面对成千上万的绝望的阿富汗难民,只给最后一辆bus上的人挤出一道放行通道——导演想体现人道主义,观众只看到了选择性的怜悯和巨大的冷漠。
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想逃出去,这个国家就有问题了。
这么悲惨的一个事件,终于有一部电影出来纪念了
片尾的文字显示:这是法国史上组织的最复杂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可我看完觉得“就这”?全片男主人公就没动过手,特战队的枪就是摆设,没射出一颗子弹,紧张场面倒是有,可总有一种干打雷不下雨的疲软感。题材很好,演员也很棒,但故事讲的一般,最后甚至还带有一些说教的味道。
看一半撤了,受不了了,男主强行把女主拉出去做翻译这么危险他竟然一意孤行离开了射击距离,女主妈发现戒指不见了非要回家拿然后意识到家回不去了整这么一出温情,偏偏最后一辆bus无法通过限高杆脱离大部队偏偏女主妈还在上面,没有证件的艺术家因为记者一同交涉就进入了撤离名单,男主没得到最终同意就谎称拿到了feu vert,等等。归根到底,男主太自大,有点讨人厌,还道德绑架同事。其实我没有明白的是,为什么是撤侨,只撤法国国籍,其他那么多在栅栏外挥舞着证件的人就是不搭理是为什么。
现在,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