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不足,但反思有余啊。
还是值得一看。
整个连环杀人案,是自恋型人格假面凶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型沉浸式真人秀。
他擅用符号化的叙事手法、残忍血腥的镜头语言,以无数真实鲜活的生命喂养无关意义逻辑的末日狂欢,嘲弄人性的阴暗面与集体行动的无意识。
他还声称,是乌合大众的猎奇欲望,与他共谱了景观社会之中的人伦尽丧。
Noh面具的设定,或者说模仿犯概念,很容易联想到电影《V字仇杀队》以及《小丑》,而对于镜头的强调、大众的无理性狂欢,又自然联动到《乌合之众》《集体行动的逻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至于受害者均为女性、对女性主义话题的触碰,又显露出对女性处境的关切,乃至辐射到以弱对强的权力结构关系的探讨,而以主人公们身处检察体系及新闻行业的职业设定,更是自然牵引出了司法公正与新闻正义的讨论。
可以说,整部剧作是相当有野心的。
虽然面对着失焦的批评,但整体完成度还算可圈可点,只能说其中一些的蜻蜓点水,或许又是升一维度影视娱乐泛而不精的隐喻吧。
是真人,还是秀用女性被害人的鲜血作引,用特制的大红礼盒包装,寄回一些有特殊释义的物件或残肢,凶手意图被关注、被讨论。
他的心理画像一早就被鉴定为自恋的表演型人格。
他眼中的新闻不过是一场场的真人秀,要被“创造”成最博人眼球的样子。
表象盛大狂欢,内里空无一物。
他以表演为手段,目的回归到表演本身,意义完全中空,镜头过处鲜血淋漓。
不是谋财,不是好色,他没有尽头的伤害欲只是一场作秀。
他小时候虐猫连带烧房子的戏份,甚至有一丝《燃烧》里无意义感的富二代凶手烧大棚的气氛。
没有意义,只是刺激。
回过神来,“真人秀”这个名字何其吊诡,在“秀”面前“真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沦为一场闹剧的不动声色却伤亡惨重的牺牲品。
技术中立,还是工具选择剧情设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仅仅是电视大行其道而已,而电话评论里不具名的对于被害者家属的攻讦,在网络匿名时代只会更喧嚣和恶毒。
诚如尼尔·波得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的,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是有所“选择”的,表达手段对于表达内容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无偏。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是否终将毁于热爱?
田村义死前的自白表达的正是这两点:一是镜头下的叙事真假莫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客观上求证难度加大了,二是隔着镜头人的共情倾向减弱,我们在道德上会更为懒惰,更容易对他人的苦难漠然以对。
人类进化论,或许已经从自然选择走向了工具选择,还是人自己创造的工具。
我们生活在日益全景式的镜头监视社会之中,却也日益被这缺乏主体性的凝视所改造。
变化悄无声息,且不在一朝一夕。
以程序正义,以有限理性整个连环杀人案除了加害方团伙外,主要牵涉了以检察官为代表的公检司法体系和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行业,如果说司法人员始终面临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天平摇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总是面对着话题性与真实性的考量。
更因为无论职业何种,均生而为人,且处理的是人的话题,其间始终交织着复杂的人文选择。
职场菜鸟路妍真,坚信要以人为本。
或许是她有过相似的痛失所爱,又眼见被害者死后仍被污名化堪称二度死亡,于是她能对新闻对象多一些关切与共情。
这份简单的坚持自有一丝天真,但这份天真又弥足珍贵,是我们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之光。
不忘初心郭晓其,他践行程序正义,以十二万分的精神投入案情工作。
他是有棱有角的冷面热血检察官龟毛其,他也是个走不出过去、总在警惕内心幽暗的受害者,因此他更坚持程序与理性。
郭痛失所爱之后,在凶手的挑衅面前失控、激情伤人,在第九集让第三集出现的警枪响起。
因为挑衅成功论证了“人人皆可作恶”,诱发了多地多起模仿犯案件,又因反复杀人却因证据不足脱逃于法网之外,凶手愈发嚣张膨胀,最终面对郭的诱导式圈套在镜头面前自认了罪行。
而郭在之后的牢狱岁月里厘清了黑暗无法全消,只能不断创造爱与温暖加以平衡。
正因此,程序正义才是别无他解之中的相对优解吧。
一路受挫到结尾,终于等到了新律师郭晓其和新主播路妍真浴血新生后的正道之光。
眼下危机四伏,面前内忧外患,历史还总会恼人的重复。
但我们总还是要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很阿瓦隆or狼人杀的一部剧,梅林是心如姐,一开始就洞察到陈和平是坏人,但是几次节目喊话实在是过于做好神明身份结果被坏人派系暗杀,;莫甘娜是陈和平,一路装好人引关注,甚至复刻心如雅慈姐的一系列动作,太像莫甘娜了……郭晓其虽然是男主,但实际上是个闭眼良民,小路是派西维尔,中途错认梅林😅😅,实际没发生什么有效指引作用,在看到陈和平抽雅慈姐烟盒这么重要的信息竟然漏传没有给到平民……刺客是孙嘉文,无脑就是一顿乱砍,柯佳嬿的弟弟是坏人白痴,也让好坏两派都分不清到底他是好是坏哈哈哈哈哈🤣🤣真是完美契合剧情来说,一开始还挺上头,设定+一些献祭表演仿佛杂糅了各种热门推理悬疑本子,但是感觉到6-7集之后中间节奏明显有些脱节,老是忍不住拉进度条,检方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好人阵营接连无发动技能的被跳杀,好几轮因为找不到凶手,最后凶手都被他们慢到无语忍不住出来跳狼坑说自己是那匹铁狼……😅只能说好人阵营尤其是神派还是太菜了些……心如姐作为梅林结果没盘好派西维尔的位置导致派西离职,错认莫甘娜,虽然后续有敲打派西但是派西早已经认错了梅林于是乎也没什么用了…… 男主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盘逻辑的闭眼玩家,耐不住每次没什么天眼或指引,最后只能通过死亡排除法找坏人🥹🥹柯佳嬿虽然标着女主实际上角色扁平戏份少到可怜,完全工具人🛠用法,最后全靠炸心里话出来不然真是完全没办法破案,看的都要气死了…… 不过比较好笑的可能是编剧埋得梗,男主问女主平复心情的工具是什么,结果女主竟然拿出了随身听开始放音乐,真是耳边随时都要想起“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还有就是最后男主当了律师也跟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里呼应上了hhhh
很久没看过槽点这么多又让人停不下来的剧了。
和很多人一样,几乎是一口气刷完的,所以给三星。
前六集看完:就这样?
7-10集:原是我太天真。
(第8集:高能!
)看到很多人夸了,我就补充点不同声音。
总体上显而易见的槽点还是很多的。
1. 媒体。
剧中主要推动剧情的力量有三方:检警(检察官+警方)、媒体、罪犯,其中媒体占比非常大。
但本剧中的媒体,不论是记者还是电视台主播都非常不贴合现实。
第三集马主委做客林心如节目。
这段真的太假了,也是全剧让我最愤怒,最想骂脏话的一段。
面对一个刚刚失去外孙的可怜老人,现场call in进来的观众说“你孙女出入不三不四的地方,她自己有问题”“她就是活该”。
人家都死了孙女,能说出这种话的怕不是反社会人格?
这个桥段极其不符合实际,先不论现实中会不会有人打电话进入一个直播节目说这些反人性的话,真实情况现场导播一定会控场的,因为这种舆论导向会影响媒体口碑和公信力。
导演这样拍究竟是想展现人性的残酷还是台湾民众的脑残,又或是花式秀下限?
第七集。
柯佳燕饰演的胡允慧在弟弟死后做客林心如的节目,后者上来就问,“你和弟弟一直住在一起,请问你对他了解如何?
” ???
拜托,这真的是资深新闻主播兼制片人问出来的吗?
那不如直接问“你和你弟熟不熟”算了。
这部剧中大部分记者的提问都比较白目且毫无水平和营养,不知道台媒的真实情况如何。
2. 胡建和。
对剧情推动不大,挺讨厌一角色,讨厌的点在于懦弱且是非不分,也算死有余辜。
3. 作为本片中的检警代表,郭晓其和林尚勇都很喜欢冲动地把枪口朝向罪犯啊。
4. 胡允慧。
犯罪心理师,在本片中虽然不算什么资深的咨询师,但她展现出来的总是一副唯唯诺诺,委屈巴巴的样子,有点儿魂穿陈韵如的感觉了。
咱就是说,这样的心理师,可信吗?
5. 检警的办案能力在这部剧中真是一言难尽。
眼看着一个个知情人、证人、共犯死掉,永远事后诸葛。
第9集。
既然都知道凶手是谁,竟然猜不到他会对证人下手??????
作为本案唯二(父女)活着的证人兼受害者,警方都不加强保护的吗?????
怎么能够让他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证人病房?!!!
还有,凶手是公众人物,在他正常大摇大摆工+警方已经暗暗锁定他为头号嫌疑人的情况下,警察都不派人盯着他的???
还能让他轻轻松松继续杀人????????
我的个天,导演,这么多所谓的咖来演这部戏就是为了死而死吗?
6. 剧中女性除了被害似乎一无是处。
女一女二女三对推动剧情到底有什么用?
7. 最后一集,都已经判了凶手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终身,媒体采访的时候还叫“陈主播”?
门口一众信徒一样的人举着牌子喊“无罪释放”???
这是认真的吗?
真是三观尽碎。
很多人可能都评说这是一部日式推理风格的剧,我不否认,但日式推理不等于无能推理。
总结:槽点虽然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可看性不错。
最后,全剧最喜欢的人物是马主委。
看到腾讯、b站有买版权很开心,至少好聚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讨论。
凶手就是渴望关注,把世界当成自己的舞台,操控朋友家人以及年轻女性受害者来获得成就感。
他因为存在感低,急于做出格的事博关注,小时候就烧死动物,还设计害死家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更肆无忌惮开始杀人之旅,让没杀人的当替罪羊,用家人威胁他。
让伙伴帮忙约出姚记者,然后杀了同伴又杀姚。
他的每次计划都有预谋,他要用电视台来当成他得到关注的工具。
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因为没有证据,即使警察知道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他用替罪羊,用舆论操控人心,可怕的是真的有一群不明真相的人支持他。
他欺负家属,了解每个受害者,受害者家庭都不快乐,他把每个女孩当成自己的作品用红盒子预告展览。
最让我感动的是检官和女友确认彼此心意那里,因为那是他们最后的告别。
佩服清醒的爷爷,他为了孙女听凶手的话抛弃尊严学狗爬,他知道善良最重要,信什么宗教没关系,他没有情绪失控做无用功,而是站出来让凶手归还遗体,他不怕凶手,即使知道也淡定处之,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凶手,一直鼓励检察官和记者。
他是受害者家属,也是一位对过去不纠结,对家人负责的老人。
记者的良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煽动舆论为了点击率关注度,而网友的言论很多都是恶箭中伤,好的时候不见夸,一直揪着受害者的痛点和欺负受害者家属。
检察官的工作也很辛苦,不受理解,办案认真还受压迫指责谩骂,为了救人扛下很多,上司也不怎么支持,同事也不怎么信任。
如果不是最后设法让凶手自己在镜头前承认,他会拿着版税享受众人的崇拜逍遥法外。
有时候坚持程序正义真的很难,但是我们能做到也真的很棒。
希望法治社会更好,理性是法律的灵魂,过去的那些会让我们成为更勇敢坚强的自己。
总体拍得不错,不像改编的。
关于影片内容及性格的复杂刻画得还不错,关注畸形人格及社会问题,综合起来使情节真实曲折。
犯罪动机一是人格问题,而且畸形人格有两种,一是嘉文,二是陈和平的自恋,就使犯罪不容易被揭穿,情节就有了层次。
二是台湾社会畸形的媒体环境导致犯罪被扩大。
很多人对电影里的媒体表现表示质疑,应该是不了解当时台湾的媒体环境。
经常看看中国国际频道里对台湾的报导可见一斑。
还有就是对郭晓其的刻画也非常深刻,不是简单的正义凛然,而是自有其动机和缺点,这使人物更真实,也使情节更有曲折。
演员的选角很讲究,陈和平的角色和《夜行者》的主角神似,其他主角配角也个个精神出彩,连怡君的爷爷都性格突出。
其他摄影的用光,构图都很讲究,有淡淡的怀旧与忧伤,对血腥的表现极为克制,尺度很精准。
夜行者 Nightcrawler这部电影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出来给自己冷冻大脑的作品,说实话,每次看都依然会有彻骨寒冷的寒颤。
————————————————————————————————————剧透警告————————————————————————————————为什么推荐不懂陈和平所作所为的人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杰伦哈尔饰演的路易Louis Bloom 不论从出身还是在电视新闻的上升之路,都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两个人物都是极端的 narcissist 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这类人眼里,根本不存在正确错误、不存在规则,不存在道德伦理和底线,也没有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供自己游戏的道具和棋子。
哭诉对他们是没用的,他们还会反向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那里学到被他们伤害控制的人是什么心理状态和感受。
他们寻求的是刺激。
陈和平要导演一部真人秀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社会反应越疯狂,越受他摆布就越能满足他脆弱不堪的自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姚雅慈说他不重要的时候被开瓢,郭晓其说不必要的之后杀胡允慧。
陈和平要的就是看到他人在他的摆布下出现动物一样的刺激反应,他就获得满足。
然后来说陈和平的工作。
陈和平的新闻理念和姚雅慈的根本冲突在于,姚雅慈代表的是从战争时期诞生的客观主义新闻价值观,也就是当前世界主流的新闻行业约定,注意是行业约定不是法律,而陈和平其实更多代表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媒体语态,注意是泛指媒体不是某一类媒体,他不在乎媒体的独立性、客观性,他要的是「表演」,一切真实都是服务于他要的舞台效果。
所以他才会去采访涩情club的时候要求大力鞭打,而这一段在姚雅慈的眼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既直戳客观性的伦理道德底线,也对姚雅慈本身女性主义态度是侮辱。
姚雅慈那一刻意识到陈和平是个定时炸蛋,要求他当天就调离,很合理。
另一边来说一下夜行者。
Louis跟陈和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彻头彻尾的利用新闻轰动效果来赚钱的主,但恰恰是如此简单的目的,他杀伙伴、进凶杀现场、操纵警匪枪站。。。
一切的一切对他来说只有工具价值,他看不到「人」。
不论任何人挡住了Louis路,他都能面不改色,甚至亲切无事一般,像捏死一个蚊子一样处理掉障碍。
Louis可以说就是人形躯壳的机器,这也是我在看夜行者时,只要看到杰伦哈尔的眼睛,那里面空洞无物,就让我浑身寒颤的原因。
他们一样的点,在于都是自我中心的极端自恋型人格障碍。
陈和平自恋,所以要靠鲨人来满足自我存在的确认;Louis自恋,所有人都是他达到目的的零配件。
可以说,Louis比陈和平更可怕,更无人性。
说了那么多,再次推荐不懂陈和平的朋友去看看夜行者,能增加一个认识narcissist的案例。
不寒而栗
维持了近年来台剧的高标准,由日本推理小说原著改编而来,制作精良,节奏紧凑,演技在线。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电视剧中的bug还是略多了一点。
感觉是为了表达价值观方面的宏愿,牺牲了剧情合理性,有点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犯罪太轻易了,虏人搬运从来没有目击者,荒郊野外总有偌大的密室无人知晓;检警太儿戏了,那么大的连环大案,居然还是只有几个人负责,锁定目标还没办法全程监控以至于;民众太麻木了,已经是全城热点的恶性无差别绑架案,还继续歌舞升平事不关己,对比90年代上海敲头案的风声鹤唳,差别甚大;替死鬼太窝囊了,怕中风留院的老父亲遭毒手就顶罪搭上自己性命,那老父亲岂不更被凶手拿捏?
舆论太冷酷了,痛失孙女的老伯上直播,怎么会有那么多对孙女荡妇羞辱的电话,都明显不合情理。
演员方面,新科影帝吴慷仁越发成熟前途光明;林心如台风稳健沉稳老练;柯佳嬿受限角色无从发挥暴殄天物。
总体三星,肉眼可见的可提升空间没有把握好,可惜可惜。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又是一部把观众当智商低能的剧。
首先检察官和警察明知道谁是凶手,连个跟踪观察都没。
你说跟丢了也罢,实际警察勇哥却可以随时找到凶手,一顿无脑输出想用蛮力解决问题,哪怕有最基本的智商也不至于啊。
更何况是警察?
反而是凶手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
想干谁干谁,想知道什么秘密就知道什么秘密,无所不能。
凶手更像警察。
还有那个自首的田,所谓为了保护残废的老板,被威胁自己抗下杀人罪进去坐牢。
大佬!
明知道谁是杀人凶手,报警都抓起来不就保护老爸了吗?
反而自己坐牢就保护了?
更搞笑的是最后的坦白和自杀,既然都敢坦白谁是凶手了,为啥要以写信的方式?
电话不行?
约见不行?
既然都不怕威胁了,为啥还要自杀啊大佬?
不合常理啊,导演你是脑回路比别人长,九曲十八弯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还有,最后前女友,一个心理学博士,像个傻白甜也算了。
明知道和平是最后的凶手,怎么能让他进自己家里杀了自己的?
多脑残才得让别人得手?
前面警察勇哥就被针对了,检察官猜不到自己这么刺激凶手不会被针对?
总得有一个正派这边有个人有点智商吧?
不得不说还真有一个智商在线的,那就是马主委了,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包容,单凭一通电话,一台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警察日思夜想,日夜加班查找各种线索都猜不到的关键。
警察还不如吃白饭的。
不想吐槽了,只希望以后的嫌疑局部,能真把观众当正常人。
很少看台剧,除了N年前的《流星花园》,还有印象的就是几年前贾静雯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了。
吴慷仁演的检察官略带忧郁,有看头。
前一阵他上的热搜是跟小S,脱衣真有肉。
十集的节奏还算紧凑,故事发展能抓住人的胃口和眼球。
值得一看。
湾湾很多东西都跟鬼子棒子很像,所以电视剧也一样充斥着变态、压抑、血腥、暴力!
同样是岛,论变态,湾湾比香港变态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跟它自诩为国有关。
岛国思想受资源匮乏影响,也确实更易变态。
有的人的恶是天生的。
只不过是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想要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就可以犯下滔天罪行,就可以虐杀无辜人群。
整部剧有人性善恶的探讨,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校园霸凌,有职场规则,有创伤后遗症,有法理规则也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有杀戮也有善良……只能说,台剧挺敢拍。
或者说,台剧的审核更宽松自由。
比较奇异的是,它拍的97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部分内容情节的设置、某些经典露骨的台词,竟跟现在正在热播的《新闻女王》有非常大的类似。
虽然故事的核心不同,《模仿犯》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其中牵涉有新闻的播报。
《新闻女王》讲的是很多个新闻小故事,由一群做媒体的人进行不同角度的报道。
两部剧都涉及传媒新闻业,都有一个强势但能力出众的女主播,且强调的新闻内核直播的风格态度都惊人的相似,林心如和佘诗曼的演绎都很成功。
这只能说明,起码港台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了新闻的内核和主旨。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部剧对人性的探讨都同样入木三分,台词都很敢写,很敢披露社会问题。
这几年内娱的剧真的是江河日下,除了谈恋爱还是谈恋爱,不是现偶就是古偶,再正的剧都得穿插点感情线,不然就觉得好像吸引不来观众一样。
却不知道胡椒面撒多了是没人乐意吃的。
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烂大街的偶像感情只能败坏路人缘,不如单纯好好拍个类型剧!
最烦现在这样各种大杂烩,事业也要,爱情也要,亲情也要,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胃口太大,也不怕把自己撑死。
跟我们与恶的距离差的是十万八千里。
继《轮到你了》后再一次看到不需要原生家庭/外界客观因素(不愧本剧原著来源于日本小说 变态无需理由)就纯粹的大脑构造不同天生的变态(陈和平)他的结局我不满意 希望他能死的很惨😒以陈和平为首的变态四人帮就田村义还有点良知 没完全坏透沈嘉文可怜又可恨 归根究底他爸的错他妈产后抑郁 不停折磨着幼小的他但他爸碍于政治身份只是用钱将他们母子闲置一旁而沈嘉文的死党胡建和这种人也很可恨大闹灵堂的受害者家属没说错 他就是帮凶他明明怀疑自己朋友却对郭检死活不说觉得自己很讲义气完全没考虑受害者多一秒就是生的希望PS.允慧死了体会到男主那种痛心
1.陈和平在沈嘉文被抓后前后的性格转变太突兀了2.有没有共犯,犯罪现场指纹鞋印难道查不出来?3.不想再看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极其不适
宫部美雪这本书很难改,100万字,人物多,线索庞杂,改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原著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就是以杀人者视角复盘的部分,现在的主视角统一为检方的侦破过程,线索更明晰了,但因为原著在推理方面就很弱,这条线也很难撑,现在的节奏还是拖了,很多废戏片汤话,如果砍掉两集会更好。不过台湾犯罪剧确实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质感和风格,尺度也很舒适,改编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这条路还是可以继续走的。
有评论说怎么台湾拍来拍去就林心如吴慷仁,我寻思这俩人不就能吊打你这一大群废物演员吗?
很矛盾,因为真的不好看,但要是不看它,我就得去看宫部美雪的大部头,那还是看它吧。问题出在过时上,大梗放今天看没惊喜了。我知道是有年头的小说改,是九十年代背景,但刑侦手段也不该这么差劲吧,何况也没有完全贯彻程序正义,那就可以设计用不正义的方式抓凶手啊,至少显得大家别这么蠢……节奏拖,剧本不取舍,影视改编把社会派推理的优缺点都保留得很明显,分还是靠演员滤镜捞回来的。结尾改行做律师太像《我恶》前传了
一百年没有点过评价了 真的够烂的 浪费我时间 是厌女吧虐杀镜头需要那么多?
直到最后一集才知道为啥要叫《模仿犯》,之前一直以为应该叫《共犯》。最后陈和平走出法院,眼前一半抵制还有一半居然是支持,这社会的割裂和讽刺啊……最后陈和平在闪光灯围绕之下死去——这对他而言真是最好的结局了。太不公平。话说他真的从一开始就莫名可疑,后来浮出水面也是真的可恨,以至于最后直播跳反虽然略显草率,还是觉得大快人心,果然前面压得越狠,后面打脸越爽!姚雅慈证明了林心如也还是可以有演技的。朱令冬至那天去世了,郭晓其最后那句“真相总会找到回家的路”不敢苟同,但确实,“无论是我还是这个世界,黑暗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只能用更多的光明和温暖去平衡。”。PS:没想到会被剧里一首插曲的一句歌词给突然治愈了。“爱过几个错的人,才能够完整你的人生。”
可以看出是一部想传达很多东西的作品,故事情节弱了些
不骗你,特难看,我甚至一度想要不要打两星。小说我是看过的并不觉得啰嗦,这十集电影里面充满着自我陶醉的拖拉,完全是非常陈旧的表现方法。而且看小说我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侮辱女性的想法,但看这剧倒是挺令人不适的,导演本身就想用这些画面来吸引人吧。
奔着吴慷仁和柯姐看的,结果好无聊。
客观来讲我会给四星,前面五集非常精彩紧凑,第二集和第三集爆哭简直,选题的切入点是家庭关系,成长中的陪伴,延伸至性别认同,青春期,校园霸凌,太善良的人好像真的没有善报,阿伯的台词清晰又悲凉,从不同角度对于事件的讨论,新闻媒体和警察公检法之间的对立面。从一个理性分析他们的委曲求全救不回自己的家人,但感性的一面往往是人之所以为人,另一方面我看来是他们在为自己不能保护到家人而减轻的负罪感,类似于“我”都尽力了,可他是杀人犯都怪他的推卸责任。结局有点乏力,没有韩剧的复仇来的痛快,让人看完心中还是压抑憋屈更贴近现实吧,还学会了一个道理,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我们好像都是在痛苦中寻求那一点光亮
最後幾集給人的感覺,說不清楚,徘徊在「就這?」「噢反轉了」「就這?」「又反轉了」「就這?」之間,最後就是停在「就這」。沒有三點五分,湊個四吧。
烂剧。破案不靠刑侦手段,靠煽情喊话?
看这部前看的刚好是华灯初上,主演一致性有点高。宫步美雪最有名的小说之一吧,日本之前有两版,故事搬到台湾也完全没有违和感。就是以电视剧来看最后一集真的有突兀到,她的小说确实难影视化。吴慷仁意料内的给力,姚淳耀意料外的惊喜。
吴慷仁演技真是太OK了,很会挑剧本呀~男主播反派这条线有点莫名其妙呀~
是真的不太行,宫部美雪的写作本来就啰嗦,结果影视化以后也继承了这一缺点。剧本有很多地方需要查漏补缺,完成度不高,该点的地方都没有点到,更不用说数不清的bug。此外美术方面90年代感做的很差,是导致观感不佳的致命点。宫部美雪这部的剧情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些out了,说到底是没有很好做到台湾本土化
几年前看书就不是很喜欢,尤其不喜欢主角和平。这部剧改编的也很一般,检察官和警察好像是废物,杀人留下的证据那么多,愣是需要动用私刑,动私刑要么能力不够要么心太软还是惩罚不了罪犯。明明都有田村义的自白书了,带回警局调查都不可以?还以主播的身份影响不好为由要外围调查,然后查来查去就是死更多的人。都夸柯佳嬿的演技,我想说???起码这部剧里没看出有演技,心理师和小路一样都是一副死气沉沉呆滞眼神放空的状态。个人认为作为一部推理剧是不合格的,但剧中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值得深思。
九十年代加上连环杀手的设定已经十分老套,而剧本仍未脱离窠臼;强行拖沓、降智的探案,根本无法撑起悬疑的部分,角色人物前后分裂,悬疑也是 bug 齐飞;也就是刻画媒体对于这类话题的表现有一些亮点;四集弃。PS:短评里也没必要刻意贬低大陆悬疑剧,这部剧真排不上 @Netflix
柯佳嬿演技也太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