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蒙古電影,作為中國鄰國,神秘又陌生。
#《小黃狗的窩》電影《小黃狗的窩》(原名《Тувинская сказка》,英語名《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是2005年由蒙古裔導演畢力格道爾吉(Byambasuren Davaa),執導的一部蒙古電影。
這部影片描繪了,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的一個遊牧家庭的故事,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關係以及傳統文化。
#故事簡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娜賽的小女孩,她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蒙古的草原上。
有一天,娜賽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隻小黃狗,並決定帶回家。
儘管娜賽對小狗充滿了喜愛,但她的父親認為,小狗可能會吸引狼群,對家庭造成危險,因此堅持要把小狗送走。
影片通過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展示了家庭、自然和傳統價值觀之間的互動。
#主要表達的主題家庭與親情:影片細膩地刻畫了,蒙古遊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親情。
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反映了孩子的純真,和對動物的愛護。
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愛和支持,展示了遊牧家庭的凝聚力和溫馨。
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影片中大量描繪了,蒙古草原的壯麗景色,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遊牧家庭的生活方式,依賴於自然環境,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這種生活哲學反映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影片也觸及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
娜賽一家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但也面臨著,現代化帶來的挑戰和改變。
這種衝突體現在,娜賽父親對小黃狗的擔憂上,象徵著對於現代化改變,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擔憂。
童真與成長:娜賽的經歷展示了,童真和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學習。
她對小黃狗的喜愛,代表了孩子對於,友情和責任的理解和成長。
通過這個故事,觀眾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如何在家庭和自然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小黃狗的窩》以其簡單,而感人的敘事方式,捕捉了蒙古遊牧,生活的美麗和質樸。
影片通過,一個孩子與小狗的故事,傳達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讚譽。
小黄狗的窝 (2005)8.22005 / 德国 蒙古 / 剧情 / 比亚姆巴苏伦·达娃 / Babbayar Batchuluun Nansal Batchuluun
对蒙古牧民生活一次微型人类学考察。
一只来历不明的小狗是影片保持若有若无的张力的关键。
小狗一方面是孩子们的欢乐,它那天生的重感情的狗性令人难舍。
一方面由于它来历不明,可能和狼群呆在一起过,又对牧民的主要财产——羊群——构成了潜在威胁。
牧民的生存处境由此得到了一定的阐释。
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再得的原生态电影。
名字有点怪,影片中的狗也不是黄色的,倒是有一个关于小黄狗的传说。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游牧民家庭中一个小女孩检到一个小狗,父亲反对收养,女孩偷偷溜下了小狗,最后父亲被狗儿感动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主要不是看故事,而是看蒙古草原景色,体味游牧民的生活状态,听蒙古歌谣,神游唐朝做与中原土地大一统的梦--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很巧合,我刚在豆瓣上发现《小黄狗的窝》,央视电影频道昨天就放了。
这部片子很缓慢,很扎实,很平和,最后,还有点淡淡的忧伤。
由此可见,它是一部很典型的文艺片。
影片中的一家子就是一家子,不是职业演员,所以,影片透出的和大草原高度和谐的情景是自然流露,并非导演调动有方。
故事很简单:8、9岁的娜莎捡了一条黑白相间的小狗(不是黄狗),但爸爸担心小狗曾经和狼生活在一起而让他们的羊群遭殃,所以坚持让娜莎扔掉,搬家时,娜莎1岁多的弟弟走丢了,小狗保护了弟弟,赢得了爸爸的认可。
故事没什么特别,导演没什么特别,编剧、摄影都没什么特别。
就是辽阔草原上普通牧民的普通生活让人触动。
其实,所有普通人的生活都会让人触动,我们缺少的,只是敏感的能够去发现的心。
蒙古的孩子,很小就学会了骑马、放羊。
幼小的灵魂和草原上的蓝天一样清澈。
神灵让孩子与初生的小狗结识。
两颗一尘不染的心聚在一起,这便注定了一场感人故事的开始。
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那就是她;如果有一个声音能够让我找到童年的纯真,那也是她;如果有一种回忆能够让我温暖,那一定是她。。。
《小黄狗的窝》—最温暖的电影《小黄狗的窝》那缓缓流淌的情节将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带回了遥远的童年:曾经的欢笑、泪水、故事、游戏,还有伙伴。。。
;母语的韵律就象母乳的芬芳,把我的眼眶用泪水填满,令我积蓄已久的情绪象泉眼里的泉水汩汩流出;一个个已经支离破碎的片断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被这部电影神奇地重新拼凑成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画面。
这是一部情节很平淡的影片,但平淡得让人觉得温暖;影片中的生活片段是每个蒙古人都非常熟悉的,对于我来说是再亲切不过了,在背井离乡多年后重温这延续了千年的生活,实在令人唏嘘。
片中人物流露出的质朴情感,象一阵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叩击着我已经紧闭多年的心门,那里肯定已经荒草丛生了。
于是,我抛弃了早已驾轻就熟的套路,什么拍摄手法、故事内涵,人物性格特点还有什么时代背景,全见鬼吧。
我那一刻做的,而且只能做的,就是被影片娓娓道来的风格俘虏,安静的坐着,享受影片带给我的回忆和感动,任眼泪慢慢滑过我的脸颊。。。
渐渐地,画面中那些晃动的身影终于和我脑海中的形象一一重合了,片中那拾牛粪的小女孩分明是我那个任性而聪明的姐姐,我仿佛又看到她狡黠的向我眨着眼睛、倔强的咬着自己的嘴唇,挥着她的拳头向我示威。。。
看着小女孩认真的拾着牛粪,却不小心的把牛粪一个个扔到粪筐外面的时候,我一定是忍不住笑了,姐姐啊,还记得你每次接我放学,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吗?
当弟弟爬上姐姐们的床,咬姐姐胳膊的时候,我一定觉得嘴里咸咸的,还记得我们打得不可开交,只是为了一个面包吗?
当小女孩好奇的注视着山上的狼洞,并且毫不犹豫的钻进去的时候,我的心一定揪了起来,我那天生就是冒险家的姐姐,还记得自己如何勇敢的“上天入地”吗?
就这样,我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然后就在旁边注视着这一切发生一样,注视着自己的成长,也注视着故事中小姐妹们的成长,微笑着、安静地沉浸在整个影片塑造的氛围当中。。。
随着故事的发展,片中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他们朴实无华的表演让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童年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深明道理的母亲、慈祥的老额吉。。。
那个信佛的老额吉,她的一举一动让我看见了我逝去的奶奶,她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讲着道理,还有她无穷无尽的故事,信手拈来的寓言(那是多么深刻的寓言,因为他们就取材于辽阔的草原),就象那个老额吉讲的一样生动:来生做人比让米粒停在针尖上还难,所以人的生命才那么珍贵。
影片的故事越来越接近高潮,我反倒越来越平静:虽然在转场的时候,父亲遗弃了小女孩捡来的小狗,但我不遗憾难过,因为我知道蒙古人根本离不开狗;当小弟弟被秃鹫们包围的时候我也不紧张害怕,因为小狗在他的身边,蒙古人知道狗对主人的忠诚;小狗会回到巴朝鲁一家的身边,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人,就象片中妈妈说的,小狗来到他们家是注定的,是一种缘分。
故事就象我熟悉的那样,以平淡开头,又在平淡的生活场景中结束。
然而此时,我却被震撼了,这曾经唾手可得、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现在对于我来说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电影给了我回忆,却也提醒我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自己。
那么此时我胸中氤氲的情感是什么?
是伤感是遗憾吗?
好象都不是。
祖祖辈辈,我们不停的迁徙,早已习惯了被另一片土地慷慨的收留;无数次的离开并不是因为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现实中的我,就象片中逐水草而牧的一家人一样,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牧场”,背井离乡,不断远离,远离再远离。
这就是祖祖辈辈流淌在我们血管里面的不安分的、奔放的血液。
记得小时侯,躺在奶奶的怀里,听她对我讲:“快快长大,小鸟变成雄鹰,就要远走高飞。
”是啊,远走高飞,我已经远离我的故土,远离我的民族,远离了我的童年和我的亲情,感谢《小黄狗的窝》又把我带回了无忧无虑、充满温暖的童年。
将此文献给我的姐姐,还有:愿我远在天上的爷爷奶奶吉祥如意,还有乌力吉巴雅尔和桑都楞叔叔,我也想念你们。
一直偏好这类电影,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质朴的描述生活.这部电影是我在同类片子中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并且始终贯穿着生存的智慧.关于剧情,豆瓣的评论已经很多了.再补充一下,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色音效的功劳.还有几段音乐也好,最后那段呼麦和马头琴一齐响起的时候,我无可救药的被触动了.
《小黄狗的窝》是2005年德国与蒙古合作拍摄的一部影片,导演是曾拍摄过《骆驼骆驼不要哭》的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我初看《小黄狗的窝》时亦如大多的人那般被电影中家庭里的温情所感染,但却不止是如此,总觉得似有一抹淡淡的愁绪围绕全片,更或者是一种隐忍,欲言又止,让人分明有些低沉。
与挚友闲聊,向其推荐说这是部好片,被问及原因,却又只能说些草原如何美丽,牧民如何淳朴之类空洞笼统的东西。
竟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又找出电影一遍一遍的看,到这时已然有三遍了,亦又翻看了一些关于蒙古的资料,终于觉得那一抹淡淡的愁绪或者说欲言又止的隐忍是来自于导演对于那渐逝的游牧文化的情感。
导演将那种渐逝的文化融含于一个普通游牧家庭几日的生活在镜头下娓娓道来,着实让人感动。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
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
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
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
这些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本片拍摄的时候游牧民大概便更少了,而影片的主角巴察禄一家便是这少数游牧民中的一家。
影片简单的几乎没有故事,以大女儿娜莎从学校里放假归家开始,到几日后全家转场(即搬家到别处放牧)结束,穿插其间的,除了娜莎拣到的一条流浪的小狗外,便只是寻常牧民的家务,然而导演以大段大段的长镜头默默的注视着这些,加之一些不时提及的细节,无不都透着其对于这些将逝去的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
一段值得提及的片段用饱含深情来形容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不为过的,影片中有着许多静谧安详的远景来展现美丽的草原,可爱的羊群,湛蓝的天以及洁白的云,比如娜莎去放羊时的镜头,娜莎和妹妹看云朵的镜头,等等。
但影片中导演表现最多的却是母亲的一些寻常家务,如煮牛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导演差不多都使用了固定机位、长镜头来拍摄这些,而这些被镜头默默注视的场景里最值的提及的便是影片的最后巴禄察一家准备转场的那段。
影片里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炉子的烟筒被抽了进去,镜头跟随,我们看到母亲将烟筒搬出帐篷。
接着父亲从画面左边开始绕着帐篷慢慢的掀起帆布,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响起,父亲和母亲都绕到帐篷后,镜头里只看到帐篷,然后俯拍,毛毡从帐篷的顶上被依次掀掉,跟着特写的镜头,椽子被一个个抽出……,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几分钟里只有零星三两句的对白。
直到终于收拾妥当,父亲将装满家当的几架牛车呈半圆围着先前帐篷留下的印记,然后端坐印记的中间,点着了烟,母亲端来一勺水浇在父亲前的石块上,并唱起歌来,父亲俯下身喃喃到,“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导演说,拍这个时她很想哭。
我不是蒙古人,亦没有去过蒙古,若说难过不免显得矫情,只是看到这个确有些低沉。
而这场便很能表现了导演对于草原的眷恋。
二个多次出现的细节常看电影的人大都知道导演若反复的提起一个细节的东西,那多是想要通过这个向观众传达些什么,这部影片便有这样的细节。
1、勺子我不知道说勺子大家是否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勺子毕竟是个笼统的概念,有大的小的,盛饭的喝汤的,我所要说的影片里的勺子是舀水的,我们那里管那个叫马勺。
影片里马勺的第一次出场很早,开始的字幕刚结束,画面上一片的黑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哐哐”的声音和牧民们叫喊着赶狼,然后听到一个女声说,连勺子也敲破了。
从头至尾,我们都没有看到马勺,只知道应该是个金属制的,如果没有以后的反复提及,我们或许是不会留意它的。
之后看到马勺是父亲到城里卖羊皮后买回来的,一个绿色的塑料制品,母亲拿着马勺啧啧称赞,说如何的漂亮,如何的轻巧。
只是,这个漂亮轻巧的马勺大概是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训,没过多久便被放在滚热的锅里烫坏了。
然后导演用了一个镜头,傍晚昏暗的画面,我们看到父亲的轮廓,是在修一把勺子,想来这个便是开始被敲坏的金属制的马勺了。
而那个“薄命”的塑料马勺之后看到是被遗弃掉了。
2、选举选举在影片里到没有勺子提到的那么多,我想或许是没必要,或许也有不便吧。
影片里选举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父亲从城里回来,母亲拿着裹手电筒的报纸问,“选举怎么样了”,“大概要重选”父亲答,“为什么要重选”,“我也不晓得”。
第二次是影片结尾,巴禄察一家转场的路上,一辆吉普车路过,车上的喇叭喊道,“提醒您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希望您作出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勺子和选举的多次出现都是有着导演的用意的,或许,漂亮轻巧的塑料勺子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堪社会的进化难免被淘汰时我们都会选择一种新的或许更好的生活方式。
可导演在肯定这个的同时却又让塑料勺子被烫坏,继而修理旧勺子继续使用旧的,这或许说明,导演对于不确定的以后的担忧,旧有的或许不行,但新的就一定好吗。
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旧有生活方式以及蕴涵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整个文化留恋。
选举亦是如此,我从网上的资料推测,影片里所提到的选举大概就是指2004年蒙古的大选,当时“人革党”和“民族-同盟”都因所获票数未超过总数一半而不能单独组阁,最后联合执政,但于今年1月被大呼拉尔(相当于议会)解散。
显然这种选来选去,甚至重选,以及期间我们所不知的闹剧,都使得导演对于民族的未来颇为担忧。
三次颇有哲理的对话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娜莎在父亲埋葬家里死去的狗时问,“为什么要把尾巴剪下来压在头下,”“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2、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娜莎在听了老婆婆关于黄狗的故事后问,“那我下辈子转世还会当人吗?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对这三段对话津津乐道,而这些对话里蕴涵的道理也恰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价值观,虽然朴素但却似真理一般,耐人寻味。
同时从这些道理里我们亦可看出导演对于其本族文化的热爱。
上面说到的也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片段,而促使我深究这些细节的原因便是之前说到的贯穿全片的愁绪与隐忍,也恰是这些让我终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当然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立意不一定会有好的电影,叙述的技巧同样重要,本片的叙述基本上以时间为轴线。
虽然使用了很多长镜头拍摄,但在具体情节上也有合适的变化,比如在转场的路上母亲突然发现大概两三岁的小儿子不见了,本来平稳的镜头立即在母亲、牛车、父亲间快速切换,并且似乎是使用了提携式摄影拍摄使得镜头摇晃,还有在同时亦响起快节奏的琴声,这些都恰好表现了母亲父亲在发现孩子丢失时的焦急心理。
在之后父亲骑马寻找孩子时亦使用快节奏的琴声,镜头跟随移动,表现人物心理,同时画面不时切换到小儿子在原场的情景,并在小儿子的场景里基本不使用背景音乐,使画面表达出令人窒息的静谧。
画面切换间亦张持有度,将影片推向高潮。
我一直想知道能拍出这样影片的人是长得什么样子,尤其知道其还是个女人,我想应该是个很细腻且经过沧桑的人,像侯孝贤,可惜一直找不到照片,终还是不知。
反映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反正看了后很有感触。
我养狗,这部片子也很影响我养狗的态度。
尽管片子里狗不是很重要。
片首,娜莎的父亲带她一起埋葬了死去的狗,他把马尾编成辫子剪下来压在头下,这样“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时行乐成为普世价值,很少有人再关心后代、传承,他们甚至不再关心祖先。
娜莎从山洞里带回一只小狗,取名为点点,爸爸担心是和狼群居过的会把狼群带来吃掉家里的羊,坚决让她送回去。
娜莎不愿意,她问妈妈问什么他们不要点点,妈妈说那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她让娜莎咬自己的手掌心,娜莎试了很多次无一次成功,说“这怎么可能?!
”,妈妈告诉她不是什么东西在眼前的时候都能要。
——人生充满了取舍,不同的决定将迎来不同的未来,无论多么难,都要选。
娜莎放羊迷了路,被一位老婆婆收留。
老婆婆给她讲了一个小黄狗的故事,娜莎问自己下辈子能不能再投世做人,老婆婆没有直接回答,她给了娜莎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告诉我。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老婆婆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就像要让米粒立在针尖上那么难,人生那么宝贵呢,要珍惜啊!
蒙古民族的智慧从这些朴素的生活细节中冒出来,这就是电影给人的感觉,朴素自然又深沉智慧。
导演曾经拍过不错的纪录片,本片虽然不是纪录片,但用的都不是专业演员,她穿越蒙古草原4000多公里寻访到一个合适出演的游牧民族家庭——巴察禄一家来担任主角,以摄像机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娜莎的妈妈让她去捡一点干粪回来,娜莎说之前没干过,妈妈鼓励她试试。
于是她小小的身体背起一个大大的竹篓子,她把牛粪甩进篓子却常常丢到了外面,就这样一路往前捡着走着,直到遇到“点点”……娜莎的妈妈帮她上了高头大马,告诉她认准那座山就不会迷路了,娜莎于是就骑着马赶着羊群开始了她的放羊之旅……羊群都回来了,娜莎却久久不归,妈妈于是把尚在牙牙学语的弟弟交给了垂髫之年的二姑娘,自己出门找娜莎。
娜莎家是三个梳着小辫的孩子,第三个是带把的,这和中国农村的风俗也许是一样的含义——爱藏在头发里。
两个姐姐真的很会带孩子,会带着弟弟唱歌跳舞,被他咬了也不生气,只是说“你好野蛮”。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中国城市孩子大相径庭,也许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自然生长环境。
娜莎父母对她们的教育都溶于生活的各个时刻和细节。
片名是小黄狗,娜莎捡小黄狗,想留住小黄狗,最后留住小黄狗,这确实是影片的一条主线,但小黄狗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影片镜头所对准的是蒙古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
以及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下,游牧民族的何去何从。
影片开头几分钟黑暗中一片叮叮当当妈妈叫嚷道勺子坏了,于是爸爸进城卖羊皮时就带回来一只绿色的塑料勺子,妈妈赞它好看轻巧。
可是没过多久塑料勺子在铁锅里被高温烫坏了。
明示了游牧民族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碰撞。
可是世界的发展是必然的,城市化工业化是必然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也是必然的。
《隐入尘烟》中老四夫妻参观新式公寓时担忧着猪啊牛啊鸡啊要住到哪里;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内蒙古的电影,一个住在大漠的单身男子从城里搬来了一只电视机(可惜片名不记得了);而本片中娜莎的父亲会不会最后去城里当了一名售票员,是过一阵子就去还是过了很久才去,这样的选择终究要摊在他们面前……这样选还是那样选,反正不能都选。
讲蒙古语的《小黄狗之窝》由于没有中文字幕在我云盘里躺了很久,总算能得以见天日,还要部分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寓言,轮回,流浪,仿佛被拍成了纪录片,让你相信这是在同一个时代,却是从未遇见过的古老的宁静。
儿童类型片
看着是纪录片,这个有人记录总是好的,但是比较无聊
草原生活的纪录片,片子里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05年的外蒙古,狼是越来越多了。
说实话,不好看。但出于好奇心,给2星
近在眼前的手心都咬不到,人不能看见什么都要。转世为人如针尖站米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如此宝贵。影片将杭盖草原一家人的生活如诗般地低声吟诵,全家转场、姐姐骑马、妹妹颜值、小弟弟的萌都令人倾倒。这片05年5月上映,拿奖已是06年。而宁浩的绿草地是在05年2月德国首映,所以不存在抄袭!
剧情其实很薄,节奏缓慢,狗作为线索时隐时现,全片高潮部分只有三分钟左右——飞驰的马、狂奔的狗、撕扯腐肉的成群秃鹫、蹒跚而懵懂地只身赴险的孩童,惊心动魄得格格不入。但展示的蒙古风土人情相当迷人,很喜欢拆卸蒙古包再感谢和告别草原的那一部分
真可爱。我喜欢。小孩子对于动物的执着,那种 天真和可爱,电影本身很简单,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质感,被填充得很结实。推荐。
拆蒙古包第一次見....那是相當撩人
他家只有给羊垒的圈,牛没有圈啊。是夏牧场吗?关注点跑偏中
色盲
说来可能难以置信,那个回来会给妻子儿女带礼物的草原汉子,是我想要的结婚对象~
万物皆有灵
无聊
草原游牧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看大朵大朵的云进行想象力比赛,一天过去了。骑着马去放羊,躺在草原睡觉,一天又过去了。然后出现了一只狗,你摸它就往你怀里钻,白白的软软的,像天上的云,还会帮你赶走秃鹫,你会舍得扔下它吗?不会的。生命像米粒沾在针尖上那么难得,多宝贵啊。这个故事多简单啊,可是也只有在草原生活的人才拍的出来吧。
很有水平,节奏很好,再一次想起吕克贝松的话。外国人前菜,主菜,甜品一道道顺序清晰,结构清晰。
草原的朴实与美好
7.3分,DTS 6ch/7.94,己删
牧民的狗跟狼混,咬羊。“妈妈,你知道你的前世吗?”小女孩捡了一条被抛弃的狗,后来这条狗赶走秃鹫,算是救了那个被当做女孩养扎小辫的小屁男孩,才被男主人接受。选举宣传车,外蒙古大概是普选吧。“请做出正确的选择”。
身在蒙古,一眼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