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男孩

Oh Boy,噢!柏林男孩(台),浪荡美少年(港),柏林男孩的一天,噢,小伙,A Coffee in Berlin

主演: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Andreas Schröders,Katharina Hauck,马克·霍泽曼,弗雷德里克·坎普特,阿诺德·克拉威特,伊嘉·比肯费尔德,乌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2

《啊,男孩》剧照

啊,男孩 剧照 NO.1啊,男孩 剧照 NO.2啊,男孩 剧照 NO.3啊,男孩 剧照 NO.4啊,男孩 剧照 NO.5啊,男孩 剧照 NO.6啊,男孩 剧照 NO.13啊,男孩 剧照 NO.14啊,男孩 剧照 NO.15啊,男孩 剧照 NO.16啊,男孩 剧照 NO.17啊,男孩 剧照 NO.18啊,男孩 剧照 NO.19啊,男孩 剧照 NO.20

《啊,男孩》剧情介绍

啊,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影片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CROSSANGE天使与龙的轮舞喷火龙迪斯科男孩狩猎季节第一季证据大话天仙魔都风云一击冲天第一季喔!耶路撒冷阿凡达三六巷血荐轩辕外星人事件II无厘头森林之第一次接触魔都凶音金斯敦市长第三季结婚吧!邢先生春风化雨忘尘月达摩卫士爱丽丝女仆寻路贼王百分百感觉2003福秀回来了盲·道仲夏幻想曲春之插曲双子酒廊

《啊,男孩》长篇影评

 1 ) 迷茫的青春

看到的似乎是青春时期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四处游荡,就像好奇八卦的旁观者站在社会边缘四下疑惑地打量着,一切仿佛都离你很远却也很近,而大人们的思维举止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有种本能的厌恶排斥,也许这就是青春的迷离与惶惑,没有时间去品味年轻的喜悦与轻快,更多的只是对于自我认定的思索。

其实青春很大意义上就如同这部电影的色调,简单的黑与白,经常的不知所云,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明确的设想,现状还总让人感觉不满、乏味。

也许会一直这么晃晃荡荡地过好几年,才在某天茅塞顿开地想通了一切,重打锣鼓再开张地再次开启自己人生的旅程。

人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匆忙地完成每一个目的,思考与等待的过程反倒别有一番滋味,它能让你客观地看清你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清紊乱,从而获得新的力量。

 2 ) 他只需要一杯咖啡,世界却总给他烈酒

  这是一个德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拍摄一个百无聊赖的男孩对人生的思考,纠结着历史的疼痛与社会生活的匆忙。

我们也有青年导演,处女作拍了四个女孩。

没有思考。

我知道这种比较几乎没意义,因为在我们这里,是无法想象一个男孩会拒绝非常“实用”的法学课程,辍学去思考人生。

  德国就可以。

这个懒惰的男孩辍学了。

是的,他是懒惰的,他感觉到累,觉得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下。

这“懒惰”的成因在影片慢节奏的展开中逐渐显现出来。

因为世界在怀着善意给他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肉丸子;世界在翻看他装私人物品的纸箱;世界毫无理由的刁难他,让他拿不回驾照;世界停掉了他的信用卡,告诉他要学会独立;世界坏掉的售票机,却又苛刻的检查;世界无法忘记自己肥胖的过去,对他极度热情又敏感的将他推开;世界是一部矫情的电影,将历史含混在媚俗的情节当中;世界是一个猝死的老人,是在“水晶之夜”痛哭的男孩;他只想要一杯清醒的咖啡,世界却总递过来疯狂的烈酒。

从结构上说,《啊,男孩》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不难看出导演的一些隐喻,父亲对应当今的德国,胖妞舞蹈家和猝死的老人对应不能忘记的历史,德国的情况和我们这里有点相似,都有一个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但是又有不同,因为我猜德国没有几个人会怀念希特勒时代。

很多年前,一个孩子在街头摇晃地掌控着一辆比自己大好多的自行车。

眨眼之间,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满脸褶皱,听不懂青年人的话,刚出门就猝死于街头。

从石头砸碎窗户开始那一刻开始,整整一代人走失了。

  在影片纷繁的现状中有过一丝短暂的宁静,那是巴赫的《教堂赞美曲》。

德国人总绷着“不能让别人嘲笑你”的弦儿。

但实际上谁敢小看德国?

是的,德国出了希特勒,但德国也出了巴赫,出了贝多芬,出了黑格尔,出了马克思,出了尼采,出了爱因斯坦,出了歌德。

这是导演给出的答案,然而这个年轻人,他不能像那位孙子贩毒的老奶奶那样,躺在音乐与宗教的安乐椅上等死。

还有他租房处的邻居,那是与男孩父亲截然相反的中年男人形象。

浑身布满了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困境,在积重难返的中年,他只能将自己的残余的激情浪费在地下室里。

男孩不能帮他,甚至连吃掉他送的丸子都不能,因为那确定不是美好的婚姻生活产生的。

  片中男孩的境遇,也是今天全世界青年人的境遇。

普里莫.莱维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中说道:“对于80年代的年轻人,这些只是他们爷爷的事情:遥远、模糊、‘历史性的’。

这些年轻人被当今不同的、紧迫的社会问题所包围:核威胁、失业、资源耗竭、人口爆炸,他们必须调整自我以适应疯狂而频繁的技术革新。

这个世界的结构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

”从男孩父亲身上,我们也能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着急,对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善意和耐心。

上一代人永远把自己摔打出来的世界观当做教科书,强加给下一代。

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规定做,那就是不可理喻。

和当初的父辈一样,年轻人生下来也是赤子之心,可两代人所面对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根本的隔阂。

  “这不是我要走的路。

”男孩对父亲说,但是他要走什么样的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和咖啡一样,有太多种选择,令人无所适从。

影片的结尾,男孩终于喝上了他想要的那种咖啡,最简单的咖啡。

这是一个明媚的结局,在这清晨,男孩喝着他的咖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已刊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3 ) 当你错过第一杯咖啡,你有可能就此错过很多杯

1,第一杯咖啡第一杯总是从不经意的时候开始。

说不经意有点儿假,我只是不愿去要。

不要的后果倒从没想过,只是给我的时候,我并不需要。

我要的是走,是离开,而不是咖啡。

2,第二杯咖啡 那时候我尚算乐观。

总觉得该有的时候自然会有。

有时我问,这到底是乐观还是愚蠢。

或许愚蠢是乐观隐意的一个部分。

置身事外时,所想的一切都明晰可辨,某些时刻你觉得自己简直聪慧过人。

可事实总能证明,你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总是理所应当。

你的聪慧过人也只是愚昧的假象。

3,第三杯咖啡 酷的头发和身体我知道自己紧张起来了。

追求表象的东西完全源于深层的渴求。

表象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这我见过,许多人也对此深信。

可要我说,终究也变不了什么。

卑微的总是卑微,一如冷漠和厌倦,你能压制它,却始终无法更改。

4,第四杯咖啡 你总能猜到那又怎样。

猜得准出处和结局,又能怎样。

轨迹是很可怕的东西,它不进油米,不由分说。

它制造假象哄骗你,制造巧合惹怒你,即便先行猜到,也一样没有好下场。

我想起一个要我拎包等他的男性,那个黑色的空包丑陋不堪,我要忍受的是提着毫无重量的东西等在太阳底下。

太阳是我人生逃避的内容之一。

他说,腰带坏了,你在外面等我。

我还记得他发黏的声音呢,我一再模仿,却学不像。

5,第五杯咖啡 过期想要的时候已过期。

没关系,让我们来杯烈酒。

烈酒尝得多也能变柔和,人可不一定。

他们说,你喝它干嘛。

我说,睡觉啊。

五年前的事情了,也或许更久。

回忆的时候我总不经意把恶劣的情况归结到一个年份里。

林林总总掐一个头,转眼又是另外一个垃圾袋了。

该扔就扔吧,你总要学得武断一点儿。

6,第六杯 这一次,我只要酒。

酒能让我保持善良。

保有一颗赤诚的心。

我见过那样一些老人,可我见过的老人终究还不够多。

我希望你能变老让我看看。

嗯?

那个时候,我愿意跟你交换我的惭愧。

我会对你说,晚上好。

7,第七杯也有可能我已经放弃了咖啡的念头。

可不是说了,绝处亦逢生。

我半眯着眼睛装绝望,希望能够骗过你,为我开启另一段生活。

这样寄望于人,死了也是活该。

8,最后一杯见过奇形怪状的人,不愿再听他们讲话。

看到你的神情,我觉得连油腻腻的头发都赤诚起来。

赤诚这个东西你没丢过,你只是埋了它们,满皱眉头轻轻地埋。

即便暴尸荒野,即便貌若醍醐,即便最后也没有什么答案,咖啡,请来一杯。

 4 ) 思考我,思考你⋯⋯思考一切。

I just wanted to have a quick smoke before spoiling the rest of your party.A day of a frustrated bourgeois boy idling around in Berlin, running into people agreeable at first glance but whose more or less disturbing nature/past/story is revealed soon after, and most importantly, struggling to get himself a coffee.—鏡頭經常在低角度的遠景跟親密的近景間跳躍,體現男主角Niko游離的視角,一邊從外部觀察人、觀察自己,一邊又是這空虛存在狀態的主人公。

父親問他,到底他隱瞞退學的兩年以來到底都在幹嘛?

他說:「想事情。

」想什麼?

「Über mich…über dich…über alles.」Niko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顯然是電影想捕捉的當代生活的主要症候。

電影開場,Niko冷漠地拒絕共度一夜的女孩;之後他這一天以內的多個邂逅都像開場關係的倒置。

每次見面一開始都是愉快的、輕鬆的,但不過多久,他人的「真面目」或者私生活就會將相處變作一場災難。

桌上擺著幸福家庭照的駕照審查官(?

)初見時對Niko親切地寒暄問候,到最後卻毫不掩飾不屑與偏見,將Niko的酒駕草草結案;鄰居大叔帶自家妻子的家常菜來拜訪剛搬來的Niko,客套的交談竟演變成大叔自揭私人傷痛、讓Niko尷尬不已。

除了對社交禮節的有趣觀察(對剛認識的人吐露心事的不合宜、因為只會見一次面就可以隨便對待別人),電影中「無法看透他人」、「無法理解他人」的主題越往後發展的越深:Niko在咖啡廳巧遇小時候因為身材肥胖被自己霸凌的女同學,對方熱情地邀請Niko看自己的演出(Niko的好友看著原意嚴肅的演出卻不斷發笑,同樣是理解之不可能的一次例證),還直言Niko是自己過去的暗戀對象,本以為是一場和解、甚至豔遇,沒想到正要發生關係時Niko一句「這樣不太好」戳中對方傷疤,頻頻質問「你真的覺得我太胖了嗎」——Niko說話時自然不曾考慮有此誤解空間,但女孩在解讀Niko的話語時,總歸要從自身經驗出發也是在所難免,於是最後Niko被掃地出門,不歡而散。

而不斷出現的個人之間的疏離與斷裂,在接下來的酒吧一景,透過上來搭訕的老酒客之口明言:“I don’t have the faintest idea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I mean…Listen, that sounds like a different language, doesn’t it?”老翁談論自己小時候經歷納粹、家人參與納粹,看見眾人撿起石塊砸窗,忍不住哭泣,其原因竟是 “Because I thought, with all the broken glass, I couldn’t ride my bike anymore.” 他醉倒在地,對上前關心的Niko只有一句I don’t understand you,點題並達到高潮。

剩下幾顆拍攝清晨時分柏林的空景,帶出的寂寥與空虛和接下來理所當然的死亡,為Niko的一天收尾。

他終於喝到了一杯咖啡⋯⋯

 5 )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初次见到海报,我已被致命地吸引——单调却不乏味的黑白底色勾勒出少年英俊的轮廓,他微微侧目的神情又增添了无限的忧郁光景,这是一出关于情绪的戏码。

经历了一天的戏剧性起伏后,在第二天晨曦微露之时,男孩终于喝到了那杯苦苦寻觅的咖啡,那抿嘴的瞬间,五分无奈,三分讽刺,两分温暖。

影片在这个镜头上戛然而止,片尾的爵士乐悠然响起,我只觉得意犹未尽。

然而,这已是最该结束的时候,趁着他的不羁还未变成潦倒,趁着他的忧郁还未变成呻吟,趁着他的孤独还未变成庸俗。

把时光停在,这一刻,最好。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

他的悲观主义似乎可以为这部德国电影加上一些添注。

总觉得,德国男孩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刚毅,那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桀骜不驯,使得他们前进一步就是魔鬼,退后一步便是天使。

复古的黑白摄影,充满爵士节奏的风格,主角与生俱来的雅痞气味……这种种元素都足以使《噢!

柏林男孩》成为一部小众的文艺电影。

然而,这可以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却不是我喜爱这部电影的因素。

真正让我爱上这部电影的是——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他,就是我。

我们一样孤独,自以为是地看不起世俗价值观。

他高傲地从法律系辍学,偏离了那条被验证了无数次的通途大道。

但如果他顺从地拿到了法律学位,那么二十年后,他也会抹着发胶,叼着雪茄,一身无懈可击的绅士装束,一根象征地位的高尔夫球杆,站在一个个绿色的小土坡上,调侃着诉讼的潜规则,似有若无地吹嘘着自己的成就,然后在那个沧桑笑容的皱纹里,瞄准,挥杆,追求那貌似重要的一杆进洞。

他,会顺利地成为他的父亲。

只是今天,他顶着松散略带油腻的三七分发型,着一件条纹白衬衫,慵懒地开着3颗扣子,套上风格化的夹克,迈着闲散的步伐,纵身一跃,跳出了位于高尔夫球场边上咖啡馆的栏杆。

我永远记得这一幕——他的夹克鼓满了呼啸的风,背后洁白得有些优雅的露天咖啡座渐渐虚化,衬托出少年微皱的眉头,和那双犹疑的、倔强的眼睛……当我们选择了孤独,就要承受没有人为你喝彩的寂寞。

但其实我们从来就无法成为,真正孤独的勇者。

因为我们也一样庸俗,懦弱无能地依靠着家里看似理所应当的资助,一旦失去源头,便一无是处,连曾经由颓废产生的美感都会被琐碎的生活销蚀得一干二净。

他散漫地坐在公寓的窗台上,修长的手指捏着一根燃烧到一半的烟,青青的胡茬在苍白的脸上蔓延,紧锁的双眉下,他用一种类似上帝的眼光打量着窗外流动的物质文明。

这无比写意的镜头让我悲哀地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怜悯别人,因为我们都是躲在别人打造的空中楼阁里悲春伤秋。

生活的充裕让我们去追寻精神上的美感,却忘记了孤独从来离不开庸俗。

所以,“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不是一个对立的命题。

我们的孤独,还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庸俗上?

当柏林男孩喝下那口咖啡时,我释然了,因为我们都隐约地绽放了一个微笑。

 6 ) 论咖(姿)啡(势)的重要性

“Es kommt nicht drauf an, wie alt man wird, sondern darauf an, wie man alt wird.”“真正重要的不是人的年龄,而是人老去的方式”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是不喝咖啡的,原因有点复杂。

在那个自已为是的年代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泡妞失败的事实呢,所以只能说是咖啡让我心跳不稳。

但这种强迫症似的心理暗示马上就被环境所战胜了。

一般来说这边的空气是没有味道--除了早上。

城市里每天一到上班时间,那股无孔不入的咖啡味,充斥着所有的地铁站火车站面包房图书馆,让人觉得不来一杯都对不起自己的鼻子。

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

人一旦有了习惯,便会多此一举的给自己的习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困了,累了,来一杯!

紧张,迷茫?

来一杯!

早上啃完面包总觉得缺点什么?

来一发!

啊来一杯!

其实我一直很怀疑咖啡是否真正能醒脑。

我常年跟德国同学复习功课,他们喝咖啡的时候总是给我一种喝shot的感觉...这种坏学生的考前颓废范儿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一度觉得只有这种自动咖啡机里卖的咖啡才是真正的咖啡,星巴克那种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我可以理解Niko, 即使他是一个典型的柏林颓废小青年,我还是能理解他。

因为早上起来你必须来一发,呃杯,要不总感觉自己没洗脸刷牙穿衣服就上街了一样。

仪式感是很重要的,这是成(变)熟(老)的标志。

我一直觉得欧洲是个老气横秋的地方,不单单是从文化上来说。

就是那些在别人看来多此一举的细节,充满了仪式感,即便是在可以用“土了吧唧”来形容的德国人身上仍然是这样。

《无耻混蛋》里 Chiristoph Waltz 把这种调调演了个淋漓尽致:他在农夫家里打开墨水瓶给钢笔吸墨的小动作、坐到餐桌上时大力刷桌布、吃点心时还把盘子中间落下的点心碎片用叉子扎起来一个个吃了,走的时候还特别没素质的把烟掐在没吃完的点心上...这种东西你可以叫它贵族气质(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好土),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深殖于人们心中的那点老气横秋的仪式感。

珍贵,有意思,并且没活力。

Niko他爸给他说的那句话:态度对了你就能打准!

就是这个意思吧。

泰然的打完球坐下,点上三杯Schnapps,把儿子训的体无完肤,每句话都像是已经说过一千遍一样,冷酷无情,三观霸道。

说完把酒一口闷掉再咳嗽一下。

这他妈才是成功人士,完全我有姿势我自豪。

但是怎么样,再霸道你也已经老了,人总是会老的。

在还没来得及感叹时光飞逝的时候如果能发现仪式感的乐趣,那这也是一件值得用来闷骚的事情。

不知道里边的arabica 或者columbia是不是真的像那个贱贱的女服务员说的那么好喝,我想如果我的姿势对了,那它的味道一定不会差。

 7 ) 咖啡,火车,意义的失落与找寻

男主人公从起床开始就在思考喝一杯咖啡,但整整一天都没喝到,喝到的只有酒。

配上他一幅受伤的模样,几分滑稽又非常伤感。

他在一天中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人中,想要的只是一杯咖啡,只是咖啡吗?

(或许还有按摩椅上睡一觉)可能是人生的意义、价值或者什么。

片中不断出现的、他窗外的火车,就是他没有方向感、迷茫困苦的写照。

他很善良,不然他也不会和老奶奶亲切交谈、拒绝“胖女孩”性的邀约、接受老头子的打搅喋喋不休并把他送到医院...可是他也深受打击,被心理医生“钓鱼执法”、被父亲“抛弃”...这种“失败”部分来自他自己的懦弱:辍学后无所事事几年、躲避街头混混的挑衅...这样迷茫困顿、单纯无知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写照,失去理想、没有目标,生活一片死寂。

导演想表现的可能更多。

片中还有许多被生活所困的人:妻子患癌、蜗居在地下室的中年男人,不太成功的演员朋友,年少时被嘲笑胖差点自杀、一直在治愈伤痛的女孩,困于少年记忆与民族历史(水晶之夜)、与时代脱节的老人...这种对小人物的关照很真实也很冷静。

导演似乎也在表现历史,这个城市或者这个民族的:希特勒、水晶之夜、纳粹、犹太、二战重建后的繁荣、一直到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主人公意外地与片中两位老人相处融洽,是主人公的性格已经非常老迈,还是年轻人已心如死灰如老人、未来与结局渺渺?

Simon说主人公的父辈如同垮掉的一代,不断抗争,最终也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主人公父亲是成功人士的写照,助理、高尔夫、与教授交好),但是到了他们这一代生活也差不多富足安定,取得不了父辈的成功时,心理便有了落差。

我觉得他们正像抗争前的垮掉的一代。

不管怎样,男主人公终于在片尾喝到了咖啡。

或许当代人也需要这样的慰藉吧。

 8 ) 一杯黑咖啡

周围的人带着自己的印记,纷纷呼啸迎面而来。

Ganz merkwuerdig,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

片子拍得实在太柏林了。

无论是第一个心理医生,还是卖草的男孩的Oma,还是瘦下来的女孩。

那个剧院我曾去过两次,同一个剧场,感觉背景音乐就是这个。

在柏林只要生活一年,就可以遇到里面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氛围。

Matze说要ausmisten das Staedtchen,要清理柏林,柏林是一坨屎。

柏林不是一个城市,是一坨城市。

2014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这样形容柏林了。

Anne:柏林的魅力在于,it is fucked off, but not died out yet.配乐上,觉得多穿插点bebop会更柏林一点。

 9 ) 我们都要用平静的心看电影

OH BOY 影评这部影片是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剧本也出自于他的手笔。

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他,在悉尼见到他的时候,我惊讶于他的年轻,想着这部电影会不会是他的第一部。

也只有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才会为了自己的片子从德国跑到澳洲来了。

他很帅很风趣,德国人说英语没有丝毫口音,对现场的问题对答如流。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选择拍一部黑白片?

他四处张望,说,哦,真的吗,原来这电影是黑白的啊,难道是制作出了问题?

还是影院放映机的问题,我怎么觉得我做的电影应该是彩色的呢。

大家别笑,这种笑话我可以说到明天早上。

严肃的说,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

我认为选择黑白片才能让我在这个时代安心的做一部电影,简单来说这就是原因。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对黑白片很不耐烦。

当我给我的室友推荐祖与占之后,她看了一会儿就不看了。

“黑白片我连人脸都分不清”她如是说。

说的对啊,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对黑白片昏昏欲睡。

小津的东京物语看了一周才看完,伯爵夫人的耳环很多地方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走神了弄不清人物关系。

我们都喜欢看滤镜做出来的漂亮的电影颜色,喜欢演员穿华丽的服装,有恰到好处的配乐能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这样电影才能娱乐我们。

电影发展了一百多年了,这是趋势摆了。

就像日记变成了博客现在又变成了微博一样。

还有人问,你是本来就选定了这位男主演,为了他写的剧本呢,还是写好了剧本然后找的演员?

导演回答说,男主演汤姆·希林是我十几年的好朋友,我刚写完剧本的时候,发给他想问问他的意见。

他读完之后说这个角色正好适合我,让我演吧。

我不好拒绝朋友的请求。

我从中得到一个教训,以后千万别把自己的剧本乱寄给别人。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男主演汤姆·希林就是演希特勒的男孩的那位。

他在片中的表演不夸张,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普通的一天。

有一点小幽默,小无奈。

幽默在那杯永远喝不到的咖啡,无奈在自己看似毫无希望的生活和曾经被誉为天才的朋友如今却在片场跑龙套。

很多人对最后那个出现了一下,留下一堆话,马上就死掉的老头子非常感兴趣。

纷纷提问关于老头子的问题。

有人问,为什么男主演最后那么在意老头子的名字,一定要问到。

导演说,这表明他开始懂得承担责任了。

当老头子在酒吧门口倒下的时候,他没有走开,坐着救护车陪他去了医院,又在医院的椅子上睡了整晚,最后还问老人有没有家人,叫什么名字。

承担责任是他成人的第一步。

这预示着这个柏林青年的未来。

然后又有人问,他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你们不知道吗,我打算拍一部续集oh girl。

开玩笑。

他会跟一个普通人一样,到处找工作,养活自己,会跟女朋友去道歉,会去劝他的演员朋友不要吸毒了。

他只是迷茫,他并没有走向绝望。

不过如果我哪天江郎才尽了,说不定我会做一部这个片子的续集呢。

你花了多久写出了剧本?

不太久。

那时候我才电影学校,教授对我说我再不弄出什么东西来我就可以滚蛋了,于是我连夜赶工,剧本的第一稿不出一个月就完成了。

我很想拿到话筒问,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谁。

但是由于我坐的很后面,没有这个机会。

导演拍摄的柏林,有轨电车,片场,高尔夫球场,地铁站,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夜,那个钢筋水泥的城市,让人觉得融入不进去的地方。

而主演和朋友去看很奇怪的表演的时候,我想到了费里尼的很多电影都有着马戏团的元素。

当男主一次又一次弄糟自己的生活但是却不怎么在乎的时候,我看到了戈达尔的影子。

最后那个在酒馆里喋喋不休,讲着自己以前的事情,却又好像在讲别的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想到了随心所欲里面安娜卡丽娜扮演的妓女在咖啡馆遇到一个男人,并与他讨论到底什么才是爱情。

一层又一层里有着欧洲电影的影子,好像是继承了前辈们的各种特点。

但是这里是最值得小心的地方。

一个导演或者编剧可以在自己的电影里致敬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导演。

就像托斯卡尼艳阳下里一个金发女人穿着黑色长裙跳进喷水池,她对女主角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卡比利亚之夜,因为卡比利亚不论受到什么挫折都相信爱情。

还有里面长的帅气的意大利男人叫马切洛。

这些讲述着电影的原作者怎样被费里尼的电影感动。

但是在OH BOY里面,没有什么致敬别的导演的镜头,却处处透着其他导演的影子。

对白的功力却不够深厚,没有戈达尔电影对白的如此富有哲学性和文学性,没有费里尼镜头下的伤感与真实,也没有伍迪艾伦这么了解当代人的心理状态。

当然这是导演的处女作,我还是给了五颗星。

问答的最后导演说,伍迪艾伦曾经说过….我那时候才想到,oh,原来是伍迪艾伦啊。

居然是一个赖在欧洲不走的美国人。

我不了解柏林,不了解德国电影。

我看过弗兰兹朗的M,并试图一步一步的去理解它。

我看过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但那根本不是一部德国片。

我知道很多咖啡馆真的只有早上卖咖啡,因为人们通常只有早上需要它,下午和晚上都开始喝酒了。

德国的经济的确发展的很好,男主角的父亲是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士,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法律,把他培养成精英。

最后我想说,看了这个电影我才知道,原来烤面包机也可以点烟,我要试试看。

 10 ) 一杯咖啡,一根火柴

看到他想起希特勒的男孩,不知道他到底现在多大,也不想去想。

他说是在思考,其实像是在寻找。

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却觉得有些无法融入即刻的社会。

他满足不了父亲的期望。

一个成功的律师,喜欢的是比自己儿子小一岁却法学毕业的新助手。

停了尼克的账户,只给他理发和买鞋的钱。

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持续半途而废的loser,然后又背负了父亲对于其母亲的怨恨,什么时候才有出头日。

他不融入朋友圈。

一个是邻居也是朋友的人,二流或者好几流的演员。

还有一个可能是刚刚分手的女友。

倾诉对他来说太难,可能还不如去和别人借一只火。

他愿意打交道的人,都是被忽略的人,或者是有心事的人。

住地下室的男人,被孙子忽视的老人,有成长阴影的同学,还有最后醉死街头的老人。

这些人怎么了?

这些人愿意主动倾诉,他只要听,尽管会烦,但是听了就觉得自己还好,处境还好。

他永远忘了带火,或者不知道带火,愿意去借火。

他一直想喝一杯咖啡,就是卖完了!

这就是生活的困窘,越思考越悲哀。

太多的事情,好象是巧合,却一直是成群结队的出现。

空镜头,就是他找不到的思考出口。

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却被夹杂着走,来不及想。

《啊,男孩》短评

太文艺....太私人...是导演一人梦想的表达....做导演真好,可以用这么丰富的手法展现如此私人的想法....没坚持看完

7分钟前
  • 海寶貝
  • 较差

不是很理解

9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纪念我上了三个月课进了B1/B2班,纪念老板在我身上花的钱。纪念今晚的威士忌可乐,和我浪费的生命。

12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邻居的余生将困在地下室里,老太的晚年将躺在按摩椅上,老头将在柏林的叹息中死去,今天将在没有咖啡时结束。驾照在别人的结论里失效,财富在银行的侵吞中清零,好友的才华在龙套中被挥霍,女孩的自尊在呻吟时被点醒。我会不会咽下无爱的肉丸,吸入麻痹的粉末,骑车经过满地碎渣,靠饮下烈酒了却此生?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5。喜欢结尾

14分钟前
  • 豚豚饼干
  • 还行

「又名:《喝不到咖啡的柏林男孩的24小時黑白影像》」

15分钟前
  • 孫悟周&周六
  • 力荐

男版弗兰西丝哈,同等体质病友

18分钟前
  • 横折
  • 推荐

2014 BJIFF 第四场 一杯那么近又那么远的咖啡 黑白 无所事事的少年 慵懒的故事

21分钟前
  • 凤瞳
  • 推荐

8/10 看预告片期待太高+状态一般+没带眼镜,观影后略失望或者懵。又是柏林一日,黑白,迷惘的年轻人想喝一杯咖啡而不得,其间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年轻人本是衣食无忧靠父亲的钱无所事事地“思考”了两年,而他遭遇的人却有着各式生活不易的烙印。妻子做了乳房切除手术生活失控遂只能蜗居在地下室痛哭的新邻居、少女时期被嘲笑肥胖后减肥成功享受在地下小剧场表演实验剧的小学同学、素不相识的老者讲述一生重要的回忆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死去……这些都过于沉重。他驾照被扣、信用卡被停、地铁站被追票,也目睹了天才演员朋友的落魄、同毒贩奶奶安静的陪伴。沉重、戏谑、戏剧性(有点夸张)。原来不是个爱情故事。另一面柏林。五味杂陈的一天后终于以一杯简单的咖啡收尾。导演比男主还帅,女友是女主。七年之后拍了《Lara》。农历生日。08/04/2019

22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看到的是幼稚而非清澀 尤其在看了一天小津之後 這種黑白鏡頭實在是太索然無味了!!@上海影城

26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较差

活着是件奇怪的事,不管你从胖丫头变成行为艺术表演者,挑战一切;还是你的老婆得了乳腺癌,从此你再没有了性福;还是天才或非天才的演员;你觉得别人都奇怪,最终发现自己才奇怪。碎片、活着、笑点。二战在当代人的表演和最黑暗的回忆中,在Sebald一般的图像中。听不懂的语言,虽然说的都是同一个母语

27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为什么一定要用黑白呢,太不习惯。故事实在是太慢了点,快结尾时天亮前柏林的街景很惊艳,少年拒绝各种被动但又不主动的感受似有熟悉。

30分钟前
  • 小梨酥
  • 还行

很无聊的剧,竟然还挺喜欢

34分钟前
  • 推荐

kann ich mein Kaffee finden?

36分钟前
  • 解 夏
  • 还行

四星半。奇怪我就是喜欢看这种闷到犯困的电影。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枯燥但是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37分钟前
  • fiona
  • 推荐

一杯永远喝不到的咖啡。

40分钟前
  • 万万
  • 还行

假如德国电影都按照这种自由的思路来做,何至于总让人觉得都在套模板走亦步亦趋的路呢?[Oh Boy]是个太惊喜的存在,它做到了很多德国片没做到的一件事:气氛塑造。整片慵懒的叙事节奏被这种迷茫而逐渐坚定又不失幽默的步伐一步步带着,最后迎来了一个令人动容又发人深省的尾声,而且其内核十分牢固。

4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终于喝到咖啡了。跟frances ha很不同,这里只有迷茫

43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还行

我还不够文艺

46分钟前
  • Kyrios
  • 较差

进剧场之前还在和别人说起文艺电影存在的意义,电影结束时忽然领悟到:有时候我们想去看一些被贴上“文艺”标签的作品,也许是因为我们生处一个面对我们就患上情绪障碍的世界时,急需一个任何细节里都充满情绪的环境,不由自主的,像男主一直想找杯咖啡喝一样。尽管之后我们还要接着带上那呆板的面具。

51分钟前
  • 小懦+2800
  • 很差